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演變

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演變

發布時間:2021-01-02 12:05:20

⑴ 中國1978年前後中期各方面變化

1978年的中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如果說1949年中國的變化是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那麼1978年的變化則是中華民族走向富裕道路的開始。

1978年的春天,中國各個大學校園迎來了「文革」十年後首批通過正規考試「擇優錄取」的大學新生。

(1)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演變擴展閱讀:

1978年舉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了撥亂反正,並且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堪稱是20世紀中國第三次歷史劇變發生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的開始之年。

大事記

1.華國鋒「洋躍進」和「兩個凡是」。

2.沖破禁區,撥亂反正,中組部(胡耀邦)為冤案平反。

3.打破大鍋飯制度。

4.劉心武《班主任》傷痕文學。

5.知青返鄉,學校撤消紅衛兵組織。

6.安徽鳳陽點燃「星星之火」。

7.越南發生「排華」事件。

8.喇叭褲、披肩發、迪斯科風靡全國。

9.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

新聞聯播

新聞聯播

1月24日——蘇聯攜帶核能發電機的間諜衛星墜落於加拿大。

2月16日——中國和日本簽署中日長期貿易協議。同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BBS啟用。

2月18日~2月23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二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對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各項文件進行討論,通過了准備提交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1976年至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10年規劃綱要(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和《關於修改憲法的報告》。

3月23日——李小龍遺作的電影《死亡游戲》首映。

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統戰部和公安部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請示報告,決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

4月28日——西班牙共產黨正式與莫斯科斷絕關系。

5月1日——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CCTV-1)開播。

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發表。

5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根據憲法規定,重新設置人民檢察院,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約,同各種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

6月1日~6月25日——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在阿根廷舉行。 [1]

6月26日——中國第一座抗高烈度地震公路橋,河北灤河新橋竣工通車。

7月3日——巴西、秘魯等8國代表正式簽署《亞馬遜合作條約》,組成亞馬遜合作條約組織。

7月13日——中國宣布停止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一切技術和經濟援助。

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女)在英國誕生。

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字。

8月17日——三名美國人駕駛氣球首次完成橫渡大西洋的飛行。

10月22日——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被冊封。

12月9日~12月20日——1978年曼谷亞運會在泰國曼谷舉行。

12月18日~12月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為彭德懷、陶鑄舉行追悼大會,為他們恢復了名譽,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12月28日——國務院通知,決定在全國恢復增設169所普通高等學校,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

⑵ 《消費主張》養老機構消費調查,請說說近年來,養老機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2013年「加快養老服務業」到2019年「28條」推進養老服務發展,每一年都有不同版的政策福利的出現,權7年來出台的各種優惠補貼、土地政策等多有百餘項,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政策也好,中醫養生、大健康等消費升級趨勢下,高端化康養市場有很大的空間。

目前養老機構市場需求龐大,前景廣闊,但是有效地供給缺乏,產業發展機遇和所面對的挑戰是並存的,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會養老三種模式相結合,逐漸進入了規模化、標准化和連鎖化的擴張階段,層獻出市場更細分化、服務內容更加的專業化、家庭體驗多樣化的特徵。

⑶ 養老服務行業前景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近年來出台政策推進養老產業的發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數量逐年增長。2015年2月,我國發布《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政策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養老產業,房地產開發商和保險機構紛紛跨界布局養老產業,打造高端養老機構。

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

根據聯合國規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7%以上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10%的屬老年型國家或地區。我國從2000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我國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2019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2.6%,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8.1%。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⑷ 中國養老產業該如何發展的最新相關信息

目前,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38億,占總人口的10.1%(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遠高於7%這一老齡化衡量指標。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加之國家老年社會保障的完善和消費水平的升級換代,養老服務業逐漸被市場認可。

一、產業發展趨勢 在老齡化時代和消費時代大背景下,養老服務業前景十分可觀,我們認為養老服務產業總體呈現多元化、市場化和社區化三大發展趨勢。 (1)養老服務內容向多元化發展

養老服務隨著時代需求的演變,已經脫離了本身的老年照顧、生活服務為主的含義,如今的養老服務是個包羅萬象的綜合性服務,涉及到醫療、商貿、旅遊、咨詢、管理、文化、地產等諸多內容,主要可以理解為養老服務業和養老地產的結合,養老服務為養老地產提供服務功能,養老地產為養老服務提供項目載體,表現在居住層面和服務層面滿足不同年齡段的老人養老需求。

養老服務方面,按照服務的功能可分為三大類醫療服務、生活服務、輔助性服務,具體內容如下圖所示,主要圍繞老年人的「吃、穿、用、行、醫」,出現的類型有護理服務、康體服務、家政服務、用品商貿、老年教育、老年咨詢等。同時養老地產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例如有養老院、托老所、護理院、獨立式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社區等。

(2)社會養老服務向市場化發展

養老服務一直以來就是社會保障型事業,但是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產業鏈條的細分深化,政府承擔的養老服務重擔逐漸交還市場,養老服務開始走向公益性和盈利性平衡發展的道路,成為了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其一,從市場表現來看,目前看來我國的養老服務主要由政府主導,但是市場資本不斷瞄準這塊巨大的蛋糕,開始進入市場化的開發運作,例如大連第一家養老超市、上海純市場化親和源養老地產、青島的日式養老培訓基地等。這些新業態的出現,體現了我國養老服務不但在種類上創新增加,還在模式上積極突破,同時在合作上加強汲取先進國家經驗,使得養老服務的發展蒸蒸日上。

其二,從政府支持來看,通過制定各項優惠政策,鼓勵養老服務市場化,引入多方資源參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一方面改善民生、擴大就業、提高我國整體養老整體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手段,為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帶來經濟效益,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實現經濟效益。

(3)傳統家庭養老向社區化發展

受代際生活**慣及老年人對自身生活水平要求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受教育程度高、退休金多的中高收入老年人,開始願意嘗試且逐漸接受現代養老模式。

在傳統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的社會背景下,社區養老模式更加凸顯了優勢;社區養老符合老年人的地緣文化觀念,在家庭輻射半徑下享受養老服務更加貼合老年人「戀家」的情感需求,同時開放利用社區資源,搭建了家庭與社區共同養老的橋梁,同時減少資源的浪費,滿足老年消費的需求。在未來的社區老齡工作將與第三方養老服務對接,相互結合搭配,充分發揮國家對養老領域的扶持政策,同時以第三方服務彌補社區專業養老服務缺口。 二、企業投資特徵 中國「未富先老」的社會狀態,逐漸點燃了養老產業的投資機會,根據我們對養老服務業的觀察,雖然我國的養老大消費時代還未來臨,但是企業家敏銳的嗅覺早已在行業內提前布局,呈現出多種投資特徵。

(1)投資領域:「服務」+「地產」
1)全過程的養老服務從老年服務到臨終護理的全鏈條養老,滿足健康老人、介助級老人、介護級老人、特級護理老人的全方位養老服務需求。老年人對養老服務需求的增加促進了養老服務細分方向的發展,不斷促進了新型養老服務的成長。其中養老護理服務、老年日用品領域、養老文化娛樂、養老金融保險、老年教育市場等都是投資的重點方向,滲透老年人的產品需求、服務需求、人際需求、精神需求、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六大功能需求。
2)多樣化的養老地產我們認為養老地產按機構類型可分為養老機構、養老社區、綜合性養老基地;在養老地產的主要開發模式上可分為候鳥式養老,主要是針對季節性養老人群,去南方過冬去海邊避暑等(例如銀來的候鳥式養老健康城);第二是活力型養老,主要是針對身體較為健康剛步入養老退休隊伍的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富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第三是農家式養老,寄住在農家庭院里,享受優美的環境以及怡然農家樂生活狀態;第四是高端養老,主要是外籍人的父母以及國內的「三高」(高幹、高知、高收入)老人,為其提供優越的生活居住以及養老服務條件;第五是醫護養老,主要是對於疾病老年群體提供治療療養功能。

(2)投資主體:「內資」+「外資」
據估算,我國養老市場規模在2014年約4萬元,2030年有望增至13萬億元(數據來源:中國社科院老年研究所)。近年來,國內資本中的傳統地產開發商(目前有80多家房企進入了養老地產的領域,萬科、保利、遠洋、復興等)、險資(泰康人壽、中國人壽、太平保險等)、上市公司(海航、鳳凰股份、雅戈爾等)紛紛高調宣布進軍養老產業,不少央企,如中石化、首鋼、中信等也紛紛布局養老產業。
另一方面,受市場前景吸引,眾多外資養老企業也紛紛瞄準中國市場,試圖在中國打開「銀發產業」藍海。如在老年用品方面,美國雅培制葯有限公司開始關注中國老年營飲品研究,金佰利公司已開始挖掘國內**紙尿褲市場,養老地產方面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經營性養老服務機構上海凱姜展老年護理有限公司、日本維斯福祉有限公司等都在中國加緊布局。 (3)投資模式:「資本」+「運營」
縱觀所有養老產業投資情況,主要的投資模式以資本輸出和運營管理輸出。國內外保險業、房地產業、銀行業、風投機構以及其他投資機構,成為養老產業注資的主要力量。
伴隨著養老地產開發的逐漸成熟,養老服務運營機構也應運而生,與養老地產相輔相成融合發展,我國傳統養老機構主要由政府主辦,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養老市場不斷擴大,養老機構專業運營企業不斷增多。

『小能伴』老人平板,專註解決老人親情陪伴,身體健康和娛樂悠閑的養老需求,和您一起探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

⑸ 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給老年帶來哪些變化

上半年3養老公寓動工
「加大力度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市養老護理院、市社會福利中心(新址)以及羅湖區社會福利中心二期、南山區社會福利中心二期等多個公辦養老機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約5.4億元;穩步推進社區養老機構建設,全市共建成社區服務中心383家、社區星光老年之家916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家。」杜鵬表示,隨著這一系列項目的上馬和完工,深圳將會成為未雨綢繆的一座養老城市。「有的人都叫我『養老局長』,因為我關注養老問題,但其實,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他表示,除了著眼於養老本身,養老產業也是一塊值得關注的領域,支持和引導民辦養老機構設施建設和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將使得深圳抓住這個先機,「目前已有康馨、福泰年、粵華、鴻福、招商、隆泰、康達、平安、中信、萬科等企業擬投資建設養老機構或養老公寓,其中康馨、康達3個養老公寓項目預計於今年上半年動工興建,預計總投資為11.5億元。」
「近期,我們正積極推動申報創建國家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加快促進我市養老事業的轉型、轉變和轉軌,努力把深圳特區建成全國重要的養老企業總部集聚中心、養老金融創新中心、高科技老年用品研發製造中心、養老服務教育培訓科研中心、老年用品會展營銷和國際分銷中心、養老服務業規范和標准創制中心以及國際老年友好型城市,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破難題、探新路、作示範』。」
鼓勵企業
參與深圳養老服務業
而在政策方面,市民政局將加強與民政部、國家發改委溝通,爭取獲批開展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以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市場機制為核心,從財政、金融、用地、稅費、人才、技術及服務模式等方面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各項扶持優惠政策的落地實施,制定實施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實施養老設施提升工程,促進我市養老工作從傳統養老向現代養老的轉型,促進養老服務業從粗放發展向精細科學的轉變,實現從事業為主向產業事業並重的轉軌。
說到這兒,杜鵬打了個比方,深圳有人才、有科技、有政策,「我們去年成立了全市的養老產業聯合會,集合了上百家企業和組織,它們抱團在研究推動深圳的養老服務業,現在確實是一個大好的機遇」。
進一步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城鄉低保標准分別達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5%;完善城鄉居民醫療救助政策,住院救助封頂線由12000元提高到16000元;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將居家養老服務券發放范圍擴大到高齡失能老人和60歲以上重點優撫對象;將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逐步升級為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引進社會組織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行等居家養老服務;年內新增養老床位3000張,對具備條件的養老機構,協調衛生、人社部門設置醫療機構,並將養老機構中的醫療納入醫保定點;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千米社區比例力爭達到60%,增設更新100套健身路徑或健身器材;大力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壯大社工隊伍 數據僅供參考哦,不同地方不一樣

⑹ 養老目標基金將給我國養老行業發展帶來什麼變化

助推家庭理財模式轉型升級。在我國,居民養老儲蓄與養老投資的觀念仍較淡漠,家庭金融資產大多分布在銀行存款、炒股或「囤房」上,而養老目標基金的出現,將有望促進家庭理財模式轉型。養老目標基金同時具有家庭理財、養老目標的雙重屬性,而且投資免稅,其長期且穩定的收益是一大亮點,必將獲得個人投資者的追捧,有望改變家庭理財的資產配置結構,資產配置結構的優化將大幅度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緩解第一支柱的壓力,促進第三支柱的體制建設。作為第三支柱的新產品,養老目標基金的出現將大幅度地緩解第一支柱收不抵支的壓力,同時也能夠加快第三支柱的體制建設,平衡三大支柱的比重,增強養老保險體系的持續穩定性。

養老目標基金的落地標志著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服務個人投資者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也是創新發展老齡金融的重要體現。個人養老儲蓄投資的發展壯大不僅將大大增強社會養老保障的基礎,亦將深刻改變人們的工作理念和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將變得更加扎實。

⑺ 2019年,我國醫療行業有什麼新變化

2019年,我國醫療行業新變化:
一、努力推進醫聯體建設,提高縣級醫院服務能力

縣級醫院是醫療社區建設的重要環節,在醫療社區建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要加強縣級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更好地完成上下銜接、雙向轉診的工作,理順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的關系。
並且,在最新發布的《關於印發健康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中,要求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探索實施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村一體化管理,構建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
隨著縣域醫共體的全面推進,縣級醫院的服務能力將進一步提高,發揮主導作用。
二、大力發展遠程醫療
互聯網醫院正式走上軌道,遠程醫療將成為一種新型而普及的診療方式大范圍推廣開來,大大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專家看病。
三、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口號。去年10月份國家發布《關於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的指導意見》,公布家庭醫生簽約十一項,簽約內容得到明確細化,從內容和執行上「做實做細」,提高百姓獲得感。
從國家層面來看,近一年來,家庭醫生不再盲目追求簽約率,去掉各種指標壓制,更加註重服務質量的簽約,實現了「簽而有約」。
四、強化三醫聯動改革破解看病貴問題
三醫聯動就是醫保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與葯品流通體制改革聯動,即醫療、醫保、醫葯改革聯動,即三醫聯動。
福建三明、安徽、上海等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醫療服務質量優化的目標。2019年,三醫聯動模式必將走向更多的地方,使醫療機構之間配合更加權責一致、統一高效。
五、健全國家基本葯物制度
會議提到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制度,進一步完善集中采購和使用的政策。
新版基葯目錄已經發布,並建立了動態調整機制。今後目錄將實行動態調整,調整周期原則上不超過3年。堅持進出口並重,不斷完善品種結構和數量,滿足疾病防治的需要。
六、統籌推進醫療價格調整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提高公立醫院管理水平,促進公立醫院整體醫療價格調整和績效考核,配合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促進各地醫療直接結算。
不久前,國家命名148家醫院為試點醫院,建立和完善現代醫院管理體制。隨著合同管理的實施,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合同時代的臨近,2019年公立醫院管理水平將發生重大變化。
同時,醫保支付方式也將覆蓋更多領域。12月29日,國家12個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印發加快落實仿製葯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進建立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型醫保支付方式,逐步減少按項目付費。
七、加強中醫葯人才培養
促進中醫葯發展,深入發展中醫葯服務,加強中醫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去年,中醫專長考核紛紛落地,一大批民間中醫通過或即將通過考核,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將有一大批中醫診所出現,中醫葯事業迎來蓬勃發展。
八、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關政策,完善職稱評定措施。
近兩年來,國家全力支持基層職稱特別是全科醫師的職稱評定,提高基層醫師的發展前景,鼓勵醫學人才留在基層。
九、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促進社會醫療服務發展
推進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法治建設,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鼓勵社會醫療事業發展。加強政策解釋,做好典型宣傳工作,實行全面監管制度,加強科技創新,參與全球衛生治理。
十、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為基層工作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要錘煉實事求是、一抓到底、擔當為民的工作作風,持之以恆反對「四風」,特別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著力把層層檢查、層層匯報、層層留痕等形式主義減下來,給基層留出更多做工作的時間和空間。
這個要求可以說是符合基層醫生的要求。基層衛生工作不是靠山的形式,而是靠實際行動,少走形式,基層醫務人員可以多為人民做些實事求是的事情。
十一、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級診療制度
建立更加成熟、規范的分類診療體系,促進城鄉分離、上、下、快、慢相結合,引導優質醫療資源的沉陷。
十二、全面實施衛生扶貧工程
要實施全系統扶貧工程,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長效機制,完善貧困地區的醫療保障制度,加強貧困地區健康風險因素的防治。
十三、做好公共衛生工作,堅持預防,繼續前進
會議要求,扎實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工作,堅持預防為主,做好免疫規劃,加強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和職業病防治。
大健康理念的樹立,促使今年的公共衛生工作將更加完善、重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工作重心「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
十四、深入推進醫養結合
嚴格落實婦幼安全五項制度,構建養老護理體系,進一步促進醫療與護理的結合。

⑻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演變歷史

建國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走過了一條曲折發展之路,經歷了1949—1955年的創建時期、1955—1965年的調整時期、1966—1977年的「文革」時期、1978—1985年的重建時期、1986年至今的改革時期。

(一)社會保障制度創建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社會保險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樣,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從1949年到1955年,一系列發展社會保險事業的政策措施開始制定施行,全國開始著手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和體系。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做出要在我國「逐步實行勞動保險制度」的決定。隨著社會保障事業的蓬勃開展,實踐使人們認識到在全國建立一個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背景下,1951年2月,由政務院公布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工保險條例》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前社會保險工作上「各行其是」的現象,該條例於1953年經政務院修正,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保險的范圍,並提高了某些社會保險的待遇標准。《勞保條例》是新中國第一部關於社會保險的法規文件,對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設以及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後,國務院於1955年發布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退職、病假期間待遇等3個暫行辦法,確立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退職的制度。從1951年《勞保條例》的制定試行,到1953年經過修改後的《勞保條例》的公布,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退職和病假期間生活待遇3個暫行辦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保險體系基本建立,從此以後,我國社會保險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

(二)社會保障制度調整時期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立起來。為了與當時社會、經濟形勢發展相適應,從1956年到1965年,中央政府對社會保障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國家逐步修改、補充了幹部和工人退休、退職的規定,通過發布《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和工作年限計算等幾個問題的補充通知》、《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使退休制度更加健全。1958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職處理的暫行規定(草案)》,本規定在全國工人、職員中統一了退職條件和退職待遇標准,放寬了退職條件,適當提高了退職待遇標准,使工人、職員的退職問題得到了比較妥善的解決。在醫療保險制度上,也進行了調整和完善。1965年9月,中央在批轉衛生部黨委《關於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的批示中指出:「公費醫療應做適當改革,勞保醫療制度的執行也應當適當整頓。」根據中央的批示,衛生部、財政部發布《關於改進公費醫療管理問題的通知》,勞動部、中華全總發出了《關於改進企業職工勞保醫療制度幾個問題的通知》,這些規定使醫療保險制度更加適合當時的實際。[2]1956年國家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女工保護條例(草案)》,加強了對女工的保護。同時,我國社會保險的范圍由過去只局限在有條件的國營企事業單位,逐步擴大到商業、外貿、糧食、供給合作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質、水產、國營農場、造林等13個產業和部門,隨著保險范圍擴大,受保人數迅速增加。到60年代中期,我國已經建立起以國家和單位為核心、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停滯期

始於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進入「十年動亂」時期。這10年期間,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從整體上受到嚴重的沖擊,社會保障事業被當做「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東西加以批判,在曲折和動盪中艱難發展。

1968年12月國家撤消了負責救災救濟、社會福利等事務的內務部,負責勞動保險事務的工會也陷入癱瘓狀態。1969年財政部規定:國營企業一律停止提取勞動保險金,原在勞動保險金開支的勞保費用,改在稅前列支。這一規定使國家的勞動保險蛻變為企業保險,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分割為國家、企業、鄉村3個相互封閉和脫節的板塊。「十年動亂」中主管社會福利事業的領導機關處於癱瘓狀態,許多基層單位的相應機構被解散;工人文化宮、俱樂部被破壞、被搶占;許多從事這項工作的幹部和積極分子受到迫害。據統計,1978年全國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只有728所,收養人員5.74萬人,與1964年相比,社會福利事業單位下降了52%,收養人員數量下降了60%。[3]

這期間,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並沒有完全停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探索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到1976年,農民合作醫療制度的參合率已達到90%以上,在農村基本上能做到「小病不出隊,中病不出社,大病不出縣」,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的看病問題。農村合作醫療模式被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範例」。

但從整體上看,這一時期,由於受到「文革」的沖擊,各種保險設施、管理機構被取消,基金制度被廢除,職工正常的退休、退職工作被迫停止,社會保險的組織基礎和財政基礎被破壞殆盡,整個保險工作陷入癱瘓,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

(四)社會保障制度重建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動亂,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在1978年到1985年這7年期間,社會保障制度得到恢復和發展,各項社會保障工作陸續展開。

1978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的第48條、49條、50條分別對勞動者的福利,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時的物質幫助,革命殘疾軍人、革命烈士家屬等的生活保障問題做出了原則性規定。同時國家重設民政部門,恢復其職能。1978年6月2日國務院頒布《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這兩個辦法的頒布標志著國家恢復重建退休制度。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確立了我國特殊的養老制度——離休制度。1980年3月,國家勞動總局、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關於整頓和加強勞動保險工作的通知》,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開始依照通知的相關規定對由於「文革」中斷的企業社會保險工作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恢復。在社會福利、優撫和救濟方面,1984年3月,以籌集、管理和使用殘疾人福利基金,舉辦殘疾人福利事業為己任的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在北京成立。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扶貧工作列入了國家的最高議事日程。

這一時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恢復正常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文革」時期造成的某些後果進行挽救性的修補。

(五)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時期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我國國企改革的探索發展,原有的強調由國家和單位「一管到底」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新的形勢下顯得僵化,國家開啟了建立國家、企業、個人共同負擔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1986年,國家對勞動合同制工人退休養老實行社會統籌制度,拉開了社會保險改革的序幕。改革一直持續至今,經歷了兩個不同的階段:

1.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探索階段

1993年,中國共產黨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闡述了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社會保障制度改變目標。在此背景下,全國人大、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規,對職工享有的社會保險項目作出了規定、確立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並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試點。1998年以來,我國建立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這三條保障線制度,保障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及城鎮困難家庭的生活。

2.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深化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開始進入城鄉統籌發展和制度創新完善的新階段。

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嚴重失衡,在制度設計中長期忽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開始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2007年,國家開始在全國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2003年國務院發布的《工傷保險條例》進一步完善了工傷保險制度。2009年中央出台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回歸公益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並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體現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改革。

這一時期,國家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原則,逐步建立起了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住房保障以及慈善事業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但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社會保障基金供給不足、社會保障法制化進程緩慢、轉製成本等問題也亟待解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仍然任重道遠。

⑼ 從事養老行業的前景如何

你好,現在從事養老行業的前景肯定會越來越好的,因為獨生子女多,空巢的老人也會比較多,所以我覺得這個行業應該是很有前景的。

閱讀全文

與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