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資擔保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投資擔保是指法律為確保特定的債權人實現債權,以債務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財產來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制度。擔保市場是擔保行為發生的市場,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擔保機構開展擔保業務促進了擔保市場的形成,擔保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對引導信貸資金的投放,調整產業結構,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國擔保業起步較晚,1993年全國第一家專業信用擔保公司—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公司由國務院批准成立,2000年前後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信用擔保業務的基本制度和運行規則,以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運行模式和業務操作規范已基本建立和趨於成熟,信用擔保已成為法律所規定的經濟政策的制度化措施,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特定的行業。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擔保業務品種也從初期的貸款擔保擴展到履約擔保和其他擔保,服務領域及工業、商業、流通、個人消費等社會經濟的諸多方面。
近年來,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主體的擔保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截止2007年底,全國信用擔保機構已達3729家,資本金總額為1774.08億元。2008年全國信用擔保機構為23萬戶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擔保額達7221億元,實現收入376.4億元,實現利潤44.7億元。
2009年2月,國家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明確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職責的通知》,使融資性擔保業務的監管問題終於得到了落實,這將有利促進中國擔保業的整體發展。天然具備的整合社會資源、分散經濟風險的內在功能,以及政府促進增長、增加就業的基本目標,共同決定了擔保行業總體發展空間廣闊。同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在全國及地區之間亟待升級與轉換,也為各地擔保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契機。
擔保行業是現階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銀行業務有益且有效的補充。信用擔保機構在宏觀經濟調整和行業調整的背景下,應努力抓住機遇,調整發展戰略,嚴格項目評審,規范內部控制,強化風險能力,通過積極開拓市場、提高服務質量、開發創新業務品種等方式來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預期在新的監管框架與新的市場機遇面前,擔保行業的明天會更好。
㈡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哪些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
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基地建設、質量檢測。鼓勵龍頭企業在財政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
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創業。
(2)加快44產業發展動員會擴展閱讀:
惠農政策補貼
農業部發布《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50項政策涵蓋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多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補貼資金規模達到1600億。
以2014年明確的資金數和2013年基數統計,四項對農民的補貼金額為1638億元。除了對農民直補,中央財政每年會對產糧產油大縣實施獎勵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320億元,今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獎勵力度,對產豬大縣的補貼預計也會達到2013年35億的規模。僅以上這幾項資金,就達到2000億的規模。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用於農業補貼的資金從2002年的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000多億元規模,隨著各種補貼政策的完善,補貼資金還會進一步增長。
參考資料:惠農政策-網路
㈢ 靈活用工是什麼意思它有哪些好處。
靈活用工的本質,企業出於成本把控、規避風險、解決發票缺失問題的考慮採用靈活用工,在靈活用工模式下,企業與從業者之間的關系由簽訂勞動合同的僱傭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才為我所有」轉變為「才為我所用」,按照從業者對業務的完成情況下發傭金而非按月下發,這就大大增加了從業者對於求職行業、工作地點時間的自主選擇性、靈活性,即來即走。
《2019年中國靈活用工發展白皮書》顯示,我國44.6%的企業已採用靈活用工。①作為一種靈活用工方式,共享員工方式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得到了快速發展。
據相關報道,零售企業和餐飲企業實行了共享員工方式,截至2020年3月,已解決了400萬餐飲人員的就業問題。
靈活用工共享員工方式具體包括勞動力富餘的企業和勞動力缺乏的企業共享勞動力以及員工個人自行將勞動在不同企業之間進行共享兩種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疫情影響下不同行業間企業員工供需不均衡的問題,對「保就業」發揮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從業者的收入也從勞務報酬轉變為生產經營所得,個稅由靈活用工平台代繳,從業者無需再次繳納,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從業者到手收益。因為對於勞動型低收入者來說,他們更希望採取這種方式,多勞多得。
對於技能型高收入從業者來說,工作時間、地點的自由更能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效率,自主選擇求職行業則可幫助他們不斷試錯,從而選擇更加適合的領域,發展成為所在領域或全能型人才,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各展其能」。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讓技能型人才有更多創業機會、更大幹事舞台、更廣發展空間,著力推動技能型人才與經濟發展更好匹配,不斷發揮其在國家經濟發展體系中的第一資源作用。
而且對於靈活用工從業者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靈活就業繳費標准可自我選擇,主要的繳費險種為兩種「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靈活就業人員可根據自身經濟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繳費標准。
2020年7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 補短板擴內需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確定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措施,促進增加居民就業收入。7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
國家鼓勵靈活用工發展,在促進就業、加速人才成長兩方面齊頭並進,加快推進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讓人才丟掉包袱、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