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文化產業總值佔GDP總量的比重是
2017年文化產業總值佔中國GDP總值4.5%。
數據顯示,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規定和要求進行核算後,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
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同時認為,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在文化及相關產業中,按行業分,2016年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88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8.6%;文化批發零售業增加值為2872億元,增長13.0%,佔9.3%;
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16024億元,增長17.5%,佔52.1%。按活動性質分,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9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8%;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1130億元,比上年增長9.5%,佔36.2%。
數據顯示,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所涉及的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7個類別中,2016年,增加值佔比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增速居前三位的則是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貳』 文化產業增加值和文化產業產值的區別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指本統計周期內文化產業相比上一個統計周期增加的產值,
演算法是:本統計周期文化產業產值減去上一個統計周期內文化產業產值;
文化產業產值,是指本統計周期內文化產業的產值。
『叄』 北京市和上海市,哪個在文化產業上實力位居第一
在2007年初中國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比較中,北京市在文化產業上實力位居第一。從文化產業總體實力看,由於上海經濟總量大,文化產業總量就大,在全國文化產業總量中所佔比重最高。但是北京作為全國首都和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資源和創意人才資源豐厚(2007年初,77所高等院校,353所科研院所,科研人員達30萬人),國家文化機構集中(全國演藝業的1/2,影視產品的1/2,圖書近1/2,音像製品的1/3,期刊的1/4,報紙的1/5集中在北京),因此文化產業在GDP中所佔比重最高。而且,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最快,將繼續保持這一優勢。總的來說,北京市在文化產業上實力位居第一。
文化產業在上海總體經濟格局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上海文化產業總產出達到2718.95億元,實現增加值683.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2%。2007年,文化產業發展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0%,拉動全市生產總值增長0.8個百分點。隨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市場進一步開放,民營資本呈現出旺盛的投資熱情。截至2007年底,全市擁有「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有258家,其中民營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機構207家,占總數的80.2%;2007年,全市民營影視製作機構在電視劇生產上的投資總額達到28174萬元,是國有製作機構的1.86倍。2007年全市營業性文藝表演團體共有103家,其中61家為民間職業劇團。
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到來,世博會對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的綜合影響也越來越被大家所認識,對接世博會,依託世博會的平台,大力發展上海文化產業,把世博會對文化產業的貢獻率提高到最大的可能,已成為上海近期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的重要選擇。
中國投資網 2009-2012年北京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肆』 統計局 2016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比2015年增加多少
目前國來家統計局最新只有2015年的數據源。但根據《2016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上海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2.68億元,同比增長8.1%,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50%,占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比重的6%。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上海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伍』 全國和各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從哪裡獲得
你查看每年各地市、省份的統計公報,看看有沒有。不過大部分是沒有的,因為傳統的統計分類里還沒有完全把文化產業剝離出來,它涉及到的國民經濟分類太多,國統局的數據是120個行業分類,各省根據情況各有不同,比如山東省有185個行業小類。你需要數據的話就網路搜一下,需要准確數據嘛,那就要問統計局的責任科室了,數據肯定是有的,只不過沒有合適的渠道對外公開罷了。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們也是費了好大功夫,你細心一點,網路搜一般也能搜出來,是在找不到,還是建議找熟人去問統計局。
『陸』 什麼叫文化產業增加值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指一定時期內單位文化產值的增加值。
其核算是根據2005、2006年全省文化產業財務統計資料,使用弊鉛姿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收入法進行核算。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激臘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
按照這種計算方法,文化產業增租絕加值由全省各文化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
計算公式為:
文化產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在實際測算過程中,根據普查資料財務狀況表的類型不同,文化產業行業增加值分別按以下情況進行測算,然後匯總而成。
『柒』 什麼是文化產業增加值
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單位產值的增加值
例:工業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 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指標
例:物流產業增加值
物流產業增加值是指由交通運輸業物流增加值、倉儲物流業增加值、批發物流業增加值、配送加工包裝物流業增加值和郵政業物流增加值構成。物流產業增加值是反映物流業發展的核心指標。
1991年我國物流產業增加值為2257億元,2002年為7133億元(2003年為7880億元),增長2倍多,年均遞增11%,高於同期GDP年均增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增加值發展最快的是配送、物流加工、包裝,12年平均增長17.6%,倉儲物流為16%,批發物流為13.4%,郵政業物流為12.7%,交通運輸物流為8.6%。物流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的比重1991~2002年平均為24.8%。
例:第三產業增加值
國民經濟中除第一、第二產業之外的部門。包括的范圍各國因對三個產業劃分不同而不完全相同。我國國家統計局1985年4月對三個產業的劃分是: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除上述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主要包括流通部門、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後的二十多年,我國第三產業有所發展,但基本上處於被抑制狀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獲得了新的生機。為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92年6月16日做出《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確定發展第三產業的目標是:爭取用十年左右或更長一些時間,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體系、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要高於第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就業人數占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比重,力爭達到或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發展我國商業、金融、保險、旅遊、信息、法律和會計審計咨詢、居民服務等第三產業,不僅有利於促進市場發育,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方便和豐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廣開就業門路,為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和政府機構改革創造重要條件。要發揮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之在國民生產總
『捌』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公式
文化鄉文化相關的增產值戰績,玉帝微子公司嗎?當然是這一戰公司的,必須的,是有公司沒有公司你算不出來的,他是公式的
『玖』 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哪裡去搜數據啊
可以問一下哪兒找到的嗎,死活找不到,論文搞不出來要死
『拾』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什麼,按可比價增速如何計算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現價數據,增速是可比價數據,就是扣除價格因素影響的數據,現行計算增加值的方法,是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數據乘上增加值率。但是由於是不同行業的產值乘上不同的增加值率,所以太准確的數據,不太準的數據也行的話,可以試試拿多期的產值除增加值,看看出來的系數穩定不穩定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