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文化產業網的簡介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產業司
·運營機構回:深圳報業集答團 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
中國文化產業網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門戶網站,以文博會為平台,以「獨家」「專業」「權威」為主要特色與亮點,整合產業資源,廣泛匯聚國內外信息、項目、資本、技術、人才和產品,促進中國文化產業與項目交易。全力打造資訊中心、交易中心、全國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工程、網上文博會、文化大觀園五大重點欄目。
❷ 打造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商品及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的資本平台有什麼 平台
樓主可以自己搭建一個,到商圈裡把各類資源整合下,平台也就起來了,每日搜集各類圈子,主要還是資源的搜集。
❸ 中國文化產業網的服務
中國文化產業網提供中文、英文兩種版本。包括資訊中心、產品交易中心、全國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工程、網上文博會、文化大觀園五大板塊。內容範圍涵括了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各主要行業,體現了獨家、專業、權威的特點,而交易方面開放式的互動平台的推出也為中國文化產業各行業帶來無限商機。全國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工程建設一直是網站的重點與熱點,文化產業項目投融資項目庫和文化產品和服務資源庫正不斷豐富,受到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關注。網站每天24小時為海內外文化企業提供專業誠信交易服務,永不落幕的網上文博會正日益深化。
❹ 中國最大的文化行業供求交易平台是哪個網站
淘金門來文化源行業供求平台B2B網站
http://taojinmen.com
❺ 中國文化產業網的歷程
中國文化產業網新版自2006年12月16日正式啟動至今,日均訪問量15萬人次,網民IP覆蓋國內包回括港、澳、台答,沿海地區和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在內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外IP覆蓋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80多個國家與地區,其中歐美主要發達國家訪問量占境外IP比例50%。2008年5月16日,由文博會公司具體建設運營的中國文化產業網--「國家文化產品、服務項目和投融資項目網上交易平台」獲得中宣部、文化部、商務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頒發的「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獎」。
❻ 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www.china9986.com
學術性的東西在好在精點
❼ 中國文化產業規劃網備案怎麼樣收費標准
你問的太籠統了些。首先是文化產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方面。 下面是北大文化產業2007年(第六期) 「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工程」高級研修班 的部分內容,供你參考。 針對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而又人才匱乏的現狀,結合中國經濟形勢的需要,將經濟管理和文化產業兩方面研修有機結合,以培養文化產業高級管理人才為目標,強調課程設計的系統性與深刻性,將每一門課程設計成一次專題講座。 全部課程分為七個模塊,涵蓋文化產業的主要領域。 文化產業概論與文化產業管理 音樂(唱片)與經紀業 電影產業 動漫產業 圖書與紙媒出版業 文化旅遊與藝術品經營 電視傳媒業 1、文化產業概論與文化產業管理 2、音樂(唱片)與演藝經紀 (1)文化產業政策走向與文化體制改革 (1)唱片工業史 (2)全球文化產業大趨勢與中國的對策 (2)中國唱片業的新經濟模式 (3)文化產業的商機與模式 (3)唱片公司管理 (4)區域文化產業的推動與發展 (4)唱片營銷與案例分析 (5)文化產業品牌項目策劃與製作營銷 (5)演出經營管理及典型案例分析 (6)知識產權在文化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6)大型國際商業演出策劃運作與現場管理 (7)文化產業的資本運作與案例分析 (7)如何做一個經紀人 (8)中國文化市場調查的特色與方法 (8)演藝經紀中的簽約合同文本分析 3、電影產業 4、動漫產業 (1)中國電影產業的現狀、政策與發展趨勢 (1)中國動漫產業前景分析 (2)電影的題材策劃 (2)世界各國發展動漫產業的策 (3)電影的營銷策略 (3)動漫產品的前期策劃與分析 (4)國際背景下的電影製作與發行 (4)動漫產品在國際國與市場拓 (5)影視娛樂機構的經營管理 (5)動漫衍生產品授權及版權保護 (6)電影的資本運作與投資策略 (6)數碼技術與網路動畫的發展 (7)電影的融資模式 (7)動漫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准備工作 (8)電影的發行院線與渠道 (8)國際動漫產業投資 5、文化旅遊與藝術品經營 6、電視傳媒業 (1)中國旅遊業的政策限制及政策走向 (1)電視傳媒業的戰略規劃與政策走向 (2)國外旅遊開發模式及經典案例 (2)電視頻道發展及經營策略 (3)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開發 (3)電視節目的策劃與製作 (4)區域旅遊的形象規劃與項目管理營銷 (4)電視節目發行與經營 (5)主題景觀與主題公園的開發策略及營銷模式(5)電視傳媒的投資策略與投資管理 (6)節慶旅遊活動的策劃定位與品牌打造 (6)電視傳媒的廣告市場 (7)旅遊紀念品的開發與經營 (7)電視媒體的競爭力提升與產業鏈打造 (8)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收藏與經營 7、圖書與紙媒出版業 (1)入世後中國出版業的接軌與定位 (5)暢銷書的市場判斷與分析 (2)圖書的連鎖經營 (6)暢銷書的包裝與營銷 (3)中外出版流通體制比較 (7)期刊經營的商業模式 (4)暢銷書的策劃與經典案例分析 (8)紙質傳媒的市場定位與發行策略 不曉得你是否想了解對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的情況,下面是學院概況招生簡章。供你參考。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是國家教育部備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是全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為宣傳文化系統和文化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是四川省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學院主校區位於成都副中心華陽鎮,距成都中心城區12公里。學院現有華陽、仁厚、航空港、南校區四個校區,校園面積近700畝(其中華陽主校區570餘畝)。目前學院各類在校學歷生10000餘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3000餘人)。學院管理規范、校園環境優美、辦學設施完備、文化氣息濃郁,是讀書求學的理想園地。 學院擁有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過硬、實踐能力強、符合高職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03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65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教師38人,「雙師型」教師66人,同時聘有一批校外優秀教授、專家和學者為兼職教師。 學院擁有嶄新的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語音室、藝體中心、校園網和閉路電視系統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校內實驗實訓場所30多個,其中主要有計算機網路中心、電視節目製作室、攝影創作室、多功能演播大廳、非線性編輯室、練功房、美術教學室等。學院還依託省級文化產業集團和經營企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外實驗實訓基地。08年學院將有近四萬平方米全新的教學樓、學生食堂和學生宿舍交付使用。 學院目前設有文化經營與管理系、物流文化與營運系、影視技術與應用系、影視策劃與傳播系、文化裝飾與製作系、表演藝術系、數碼藝術系、文博藝術系等八個系科,開辦有主持與播音、電視節目製作、編導(廣播電視編導方向、影視編導方向)、動漫設計與製作、舞蹈表演(舞蹈編導方向、影視表演方向)、多媒體設計和製作、環境藝術設計、攝影攝像技術(商業攝影方向)、廣播電視技術(廣播電視網路方向、數字電視方向、廣播電視發送方向)、文化市場與經營管理、文化事業(產業)管理、出版與發行、營銷與策劃(文化傳媒方向)、漢語(網路編輯方向)、商務經紀與代理(文化經紀人方向)、新聞采編與製作、電視製片管理、文物鑒賞與修復、廣告設計與製造(廣告與會展設計方向)、包裝技術與設計等專業。 就業去向 學院與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文化傳媒經營企業等用人單位建立了廣泛而緊密的合作,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廣闊,主要去向包括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電影電視製作機構、傳媒製作公司、廣告公司、出版社、報刊社、網路通訊公司、設計公司、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旅遊景點、會展公司等文化傳媒企事業單位。 專升本及留學途徑 學生經過三年在校專科學習後,其中有5%的學生可通過專升本統一考試升入普通類本科院校學習;其餘的可以通過專升本自學考試、成人高考或現代遠程網路教育等途徑滿足繼續學習深造的願望,從而獲得本科文憑。 學院已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採用「3+1」模式,學生經過三年專科學習後,可以到英國繼續升讀本科學歷,學制一年。除此之外,學院正與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的官方教育機構洽談合作事宜,為學生搭建各種層次的求學平台。 職業技能教育 學院為學生提供職業技能鑒定及培訓服務,目前設有秘書、營銷師、物流師、網路編輯員、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清華IT職業認證等項目。學院還開設有大學生英語等級、計算機等級、普通話等級培訓和測試。學生通過省級職業技能鑒定測試,成績合格者,可獲得相應的國家級或省級《職業技能鑒定合格證》。
❽ 中國文化產業網的介紹
中國文化產業網是由中抄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文化產業司主辦,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聯合打造運營的國家級權威文化產業門戶網站,是全國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工程唯一發布平台。中國文化產業網以貫徹黨和國家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原則,以促進中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目標,致力於成為最具有權威性的文化產業信息發布與交流、資源和項目展示、政策咨詢與服務、產品和服務發布與交易、文化產業項目投融資、文化產業內容 資訊服務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行業門戶網站,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權威門戶網站。
❾ 請問中國有哪些比較權威的文化產業網站
您好!
中國文化產業網站中處於權威浪尖的當屬《中國文化產業網》啦!它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屬部主管,文化產業司主辦,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聯合打造運營的!
該網站中從新聞評論到政府再至產品等可謂應有盡有啦!
您可以試著去瀏覽下該網站!
祝,生活快樂!^^
❿ 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打造哪幾個平台
文化產品製造;
文化創意創新;
文化理念更新;
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氛圍營造;
文化人才培養;
文化布局優化;
文化品牌打造;
文化消費促進;
文化發展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