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依託當地民風民俗開展的民族文化產業主要有哪些業態
發展民復族文化產業的目的是制為了滿足人民大眾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藝術產業是一個新生的產業形態,如何實現民族藝術資源與產業機制的合理對接,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在其發育與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地問題多且艱巨是不言而喻的。中國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除了要面對發育的環境、體制體系、產業運作、支撐體系等問題外,更要重視民族藝術產業資產自身的特性。從傳統視角上看,建立在規模化生產上的產業理念,制約著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
㈡ 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文化的支撐。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淵源於中華五千年文明、植根於當代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徵,是最廣泛團結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的旗幟,是激勵各族人民建設偉大祖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實力和民族精神的競爭。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不僅帶來貨物、服務、資本、人員等在各國之間的頻繁流動,而且帶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在世界范圍的激烈碰撞。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上面臨巨大壓力,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優勢,就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捍衛自己的戰略利益,就會處於被動守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競爭中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在中國人民中間,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間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應當有繁榮的經濟,也應當有繁榮的文化。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不僅給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也使得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㈢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A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B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C文化產業和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回活力。答選B。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鼓勵全民族積極進行文化創造,對於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民族對文化產業的意義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於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這次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大會作了報告。
十八大報告是回顧成就、總結經驗的報告,是高舉旗幟、科學發展的報告,是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的報告,是制定藍圖、引領未來的報告,是凝聚力量、增強信心的報告。
報告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十八大報告」全稱《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是胡錦濤同志在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所進行的演講。
「報告」催人奮進、鼓舞人心,指引了未來五年或更長的中央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㈣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復大市場制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區外市場
3、加強地區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游戲業
(三)文化旅遊業
(四)藝術品業
(五)工藝美術業
㈤ 如何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創產業
在文創產業中融入有關民族文化的元素,使二者有機結合
㈥ 什麼是少數民族文化產業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有他自已的文化,這包括服飾,語言文字,風土人情.
㈦ 從文化的作用角度,說明為什麼不能僅從經濟的角度來考量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是「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身專份證,是維系民族的精神屬紐帶。正是由於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民族才有認同感,才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無形的力量,無形勝於有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每個人的思想、性格、意志、情感以及行為之中,具有物質力量難以匹敵的穿透力和持久力。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打不散、壓不垮,無堅不摧,在於中華文化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也是民族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創造不是空中樓閣,需要有堅實的文化根基,沒有文化發展和繼承就沒有創造。
創造是在深厚的文化積累中孕育的,是在不斷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中實現的。文化提供創造的土壤和環境,提供創造的勇氣和精神,提供創造的力量和源泉。不能設想,一個文化荒蕪、愚昧落後的民族和國度,會有什麼令世人矚目的創造和貢獻。
在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文化的民族凝聚作用和創造功能愈加顯著。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共融性需要文化;發揮才能,活躍思維,激發民族創造活力,同樣需要文化。文化是民族之魂、創造之源。
㈧ 從文化的作用角度,說明為什麼不能僅從經濟角度來考量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文化不單來純是為經濟服務的,自還是為統治者洗腦用的。如果放任為經濟服務,激烈的市場競爭會導致文化產業越來越向財富新貴和人的本性服務,這就導致了潛在的思想啟蒙風險,有可能會導致社會不穩定。所以肯定不能讓文化產業只服務業經濟,歷史上我們也看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對某些階層的蔑視,這也是為階級統治製造輿論。所以文化不簡單是一種產業,所以不能全盤市場化。
㈨ 以雲南映象為例,談民族文化怎麼產業化
一
每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具體的承載和傳承、發展所依託的社區,鄉村就是最基本的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社區。
鄉村是指居民以農業為經濟活動基本內容的一類聚落的總稱,又稱農村,在社會學中又稱之為非城市化地區。鄉村社區(即村落)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社區形式。在世界上,差不多每一個民族都經過村落社區的階段。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主要是以「村落」形式延續下來的。即使到了現代,村落也是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重要區域形式,只是社會關系和活動形式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深地基於血緣關系,而更多地依賴農村社區了。
人是社會的人,生存環境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對人的生產活動作用明顯。村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弘揚有區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提高地方的競爭實力,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雲南為例,全省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支柱產業大都和「農」字有關,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鄉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鄉村是各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平台,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根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雲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保護與開發建設的矛盾突出,保護意識不強。特別是當經濟建設、城鎮建設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產生矛盾時,損毀歷史文化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保護和整治資金的投入不足。尚未建立合理的保護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影響保護工作的開展;三是保護工作的法制建設滯後,雖頒布了一些條鏈迅例,但尚缺少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雲南的很多鄉村在主流文化、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發生著變遷,村寨民俗、歌舞藝術、節慶、傳統民宅等有形和無形文化、風采卓然的村寨個性特點正在逐漸消讓哪失。雲南作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民族文化大省」,旅遊經濟等支柱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資源。目前,雲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的決策,因此,村落文化的保護就更顯得迫切和重要。重視保護和發展雲南的「特色鄉村文化」,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重要條件和關鍵的基礎工作。
二
雲南村寨的地方歷史文化積淀非常深厚,2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村落文化彰顯獨特個性。鄉村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既有濃郁的本土「土著文化」的特點,又有濃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歷史積淀,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整合。它們一方面傳承著歷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與當地的文物古跡、區域環境風貌相輔相成,構建出鄉村文化的深厚底蘊。因此,鄉村文化保護的不僅僅是文物古跡、傳統建築,還包括蘊含其中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村落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平台、培養本土文化精英和大師的搖籃,不僅本土文化傳承的根基在村落,很多本土文化人才也是從村落成長和培養出來的,如各種民間宗教專家、工藝師、歌手、民間草醫等等。從目前的情況看,雲南很多國內外馳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託廣袤的鄉村。
以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領銜、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根基上新創的《雲南映象》為例,它現在已經成為雲南文化的一張名片,成為極具地區和民族的特色個性、雅俗共賞的藝術傑作,而它所依託的恰恰是鄉村文化,假如沒有村落這樣的平台,沒有迄今仍然鮮活存在的農村民間藝術,沒有那些來自各民族村寨的土生土長的鄉土藝人,就不可能形成《雲南映象》這種具有濃郁的本土民族特色和獨特風格的藝術傑作,就不可能培養出自然天成、帶著泥土氣息的各族鄉土藝術家。
我參加了2006年我國文化部在美國舉行的中國文化藝術節活動之前雲南鄉土藝術家和節目選擇的整個策劃活動,也參加了2007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廣場舉行的「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民間文化藝術節」的策劃和各種學術討論的活動。在這兩次活動中,我對來自鄉村的民間藝術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切的坦喚碼體會,認識到鄉村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民間藝術的活水源頭,絕不能讓它枯竭。而我向參加這兩個國際盛會的我省彝族歌手李懷秀、納西族歌手和金花等人了解到,在她們的村子及附近村落,能把「海菜腔」、「嫁女調」等具有本地本民族突出特色的民歌唱得很地道的青年人,為數很少。在不少鄉村裡,民間藝術的薪火相傳已經出現中斷或瀕臨中斷的現象。鄉村文化能否得到保護與傳承,關繫到民族文化能否可持續發展,也關繫到各種文化品牌能否長久保持魅力,能否不斷地培育、輸出各類鄉土技藝和藝術人才。
又如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作為麗江重要文化產業和旅遊依託的納西族東巴文化,其根基和土壤是在鄉村,只有土壤和根基保護得好,不斷產生優秀的鄉土文化傳人,才能長久保有東巴文化這個在全世界獨樹一幟的文化品牌。否則,在麗江古城范圍內繁榮一時的東巴文化產業不可能持久發展,只會成為一種表演性的、商品化的民間藝術展示。國內外的很多經驗表明,這種展演性和商品化的民俗文化,不會有強大持久的生命力。
作為各民族文化的載體,村落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養育和傳承至關重要,沒有這些文化的載體,就談不上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談不上各民族傳統文化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缺少村寨文化載體,也不可能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與活生生的民眾日常生活場景融為一體的文化產業基地。試想,假如沒有鶴慶縣新華村這樣的白族銀器銅器手工業文化名村,只有村子旁邊那個貌似熱鬧的銷售銀器銅器超市,怎麼可能形成一種吸引人的白族手工業文化氛圍呢?新華村這樣的村落是維系白族銀器銅器手工藝文化的靈魂和生命的土壤。
大力推動村落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對雲南以文化為靈魂的旅遊和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將會起到一種「活水長流」的作用。據我所知,無論在學術文化界、還是在大眾旅遊市場上,想到雲南的鄉村領略一下活著的鄉土文化的人是很多的,我們應該致力於營造更多的文化名村名鎮,保持鄉土文化土壤的持續豐饒。
因此,保護好村落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不斷地產生民間文化精英,民族文化才會後繼有人。只有保護好村落的民族文化,並將其傳承好,我們的文化創新才有取之不竭的素材、資源和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