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制約光伏發電最後一公里問題解決了嗎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構造上是周圍被許多深大斷裂所限版制的穩定地權塊,地塊基底為古老結晶岩,基底上有厚約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積覆蓋層,上有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層,第四紀沉積物的面積很大,構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塊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圍並不一致。
② 制約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是什麼
龍國柱是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隨著2005年12月,他的母公司無錫回尚德太陽能答電力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資金4億美元之後,巨大的財富效應讓中國太陽能概念迅速升溫,其後兩年內中利騰暉、阿特斯、賽維LDK、天威英利等10餘家企業也先後登陸海外資本市場,而中國的各類中小型光伏企業更是遍地開花,龍國柱越來越感受到原材料多晶硅的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整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
③ 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制約性因素分析
(一)技術成為最大制約因素
太陽能光伏發電未在我國得到廣泛利用,其最基本的制約因素就是技術,技術的匱乏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相當高,是煤發電的11—18倍,並且在提煉多晶硅的過程中會產生相當大的污染,本應環保的產業成為污染性產業,其原因歸結為中國光伏產業本身起步晚,太陽能發電在最初也未像日、德受到國家的重視,技術人才緊缺,在眾高職院校中,僅有約30家設立相關專業,加之美、日、德對此技術的保護,與國外相比,我國光伏技術至少落後10年,主要的一些原材料和設備都需要靠進口。
我國多晶硅的供求量大致處於上升趨勢(2012年因「雙反」問題影響除外),並且需求量的上升速度快於產量,可見我國在光伏產業發展中面臨著原材料短缺的制約,中國企業需要通過進口大量的多晶硅進行光伏產品的生產。因此,技術成為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於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光伏產業,沒有資金的投入,技術得不到研發,產業鏈的上游及下游都依靠國外進口,由此我國的太陽能發電將不能在國內市場得到良好、快速的發展。
(二)對國外市場依賴性高
在光伏產業鏈中,我國主要生產的是中游的電池片和電池組件這一低技術、低投入、短周期環節,由於近些年歐洲、美國等一些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國家對電池組件、電池片的大量需求,中國的光伏產品也急劇增加,但市場的95%在國外,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國家為歐洲、北美和亞洲。外國市場稍有變化就會對中國光伏產業產生甚大影響,中國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由於國外市場的廣闊,使得光伏企業忽略了並且不願對國內市場進行開發。
(三)政策支持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光伏產業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科研項目歸科技部門,新上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歸發改委高新處,應用發電項目歸發改委能源處管理。光伏產業歸多個部門管理,需和多個部門打交道,因此造成沒有哪個部門願意去起草制定關於光伏產業的發展規劃、扶植計劃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健康、快速的發展。
光伏發電在我國主要的應用集中在農村電氣化和離網型光伏產品,並且由於電力部門未正式接受光伏發電上網,以致網型的光伏市場在國內並未真正啟用,無錫尚德副總經理解曉南曾指出:「由於政策問題,國內市場不能很快啟動,我們非常著急。」盡管2005年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相應的配套政策卻是缺乏的,政府對光伏發電的扶植力度小,「收購上網」等扶植政策在我國目前仍舊是遙不可及,與日本等早已實行光伏上網的國家相比,中國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相關政策不夠成熟,實行力度不夠強。
④ 制約光伏發展的因素是什麼嗎
一、主導因素是國家的政策 1.很多國內的大中型光伏企業,如果離開了國家的扶持,將很難發展下去。 舉例來說,看起來大企業好像很牛,可是無論大型光伏企業還是中小型光伏企業可好,缺少了國家的各方面政策扶持,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別的不說,光伏企業的資金鏈這一環節,離開了國家的政策扶持,是極不穩定的。現金鏈很容易就斷了,因為上游原材料的采購,和下游對客戶的銷售,都不是馬上就結算的,都有幾個月甚至以年為單位的結算時間,通俗點講,買原料的錢花出去,不一定能做出產品,如果原材料質量不好,那就坑了。而賣出去的光伏產品,就算馬上就能結賬(一般都不會馬上就結賬的,國內的企業都頭疼的問題),後續如果發生質量問題,被投訴返修返廠而造成的信譽問題,會大大影響企業的未來銷路。對國內客戶尚且如此,國外的客戶就更難說話了。2.離開了國家的政策照顧,缺少了國家的扶持,現金流斷了發不出員工的工資不說。從銀行也很難或者乾脆沒法得到貸款,沒有了貸款擴大再生產能力,無法擴大產能,也沒法用新技術代替舊技術,沒法用新設備更新換代舊設備,沒法擴大倉儲運輸能力,沒法擴建廠房,什麼都幹不了。3.離開了國家的政策扶持,很多方面比如賣到國外去出口的光伏產品,交出去的稅是可以享受國家退稅的。相當於超市的返現或者說回頭錢,沒有了退稅你的成本就遠遠高了去了。4.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建廠的地皮(很多光伏坐落於城市的技術開發區,地皮往往是各級當地zf部門幾乎白菜價或者是白送的一樣)。5.不一一列舉,說的太細,關鍵詞太多可能審核不過。
二、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般現在的太陽能電池(我指的是國內工業大批量生產的),轉換效率也就是再18%-19%左右(按照目前的標准),提高研發技術和產品的光電轉換效率,才是根本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而投入研發的資金從何而來,靠企業自身盈利結余的那部分遠遠不夠,說到底還是要靠扶持和共享信息。 三、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想說的,一言難盡。
⑤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趨勢如何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趨勢很好。
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不遠的將來會占據世界能源消費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規能源,而且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
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將佔到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佔比也將達到10%以上。
(5)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因素擴展閱讀: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特點:
太陽能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特效應原理,利用太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不論是獨立使用還是並網發電,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電池板(組件)、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它們主要由電子元器件構成,但不涉及機械部件。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由太陽能電池組、太陽能控制器、蓄電池(組)組成。如輸出電源為交流220V或110V,還需要配置逆變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應用非常廣泛,光伏系統應用的基本形式可分為兩大類:獨立發電系統和並網發電系統。
⑥ 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制約性因素分析
(一)技術成為最大制約因素
太陽能光伏發電未在我國得到廣泛利用,其最基本的制約因素就是技術,技術的匱乏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相當高,是煤發電的11—18倍,並且在提煉多晶硅的過程中會產生相當大的污染,本應環保的產業成為污染性產業,其原因歸結為中國光伏產業本身起步晚,太陽能發電在最初也未像日、德受到國家的重視,技術人才緊缺,在眾高職院校中,僅有約30家設立相關專業,加之美、日、德對此技術的保護,與國外相比,我國光伏技術至少落後10年,主要的一些原材料和設備都需要靠進口。
我國多晶硅的供求量大致處於上升趨勢(2012年因「雙反」問題影響除外),並且需求量的上升速度快於產量,可見我國在光伏產業發展中面臨著原材料短缺的制約,中國企業需要通過進口大量的多晶硅進行光伏產品的生產。因此,技術成為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於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光伏產業,沒有資金的投入,技術得不到研發,產業鏈的上游及下游都依靠國外進口,由此我國的太陽能發電將不能在國內市場得到良好、快速的發展。
(二)對國外市場依賴性高
在光伏產業鏈中,我國主要生產的是中游的電池片和電池組件這一低技術、低投入、短周期環節,由於近些年歐洲、美國等一些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國家對電池組件、電池片的大量需求,中國的光伏產品也急劇增加,但市場的95%在國外,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國家為歐洲、北美和亞洲。外國市場稍有變化就會對中國光伏產業產生甚大影響,中國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由於國外市場的廣闊,使得光伏企業忽略了並且不願對國內市場進行開發。
(三)政策支持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光伏產業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科研項目歸科技部門,新上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歸發改委高新處,應用發電項目歸發改委能源處管理。光伏產業歸多個部門管理,需和多個部門打交道,因此造成沒有哪個部門願意去起草制定關於光伏產業的發展規劃、扶植計劃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健康、快速的發展。
光伏發電在我國主要的應用集中在農村電氣化和離網型光伏產品,並且由於電力部門未正式接受光伏發電上網,以致網型的光伏市場在國內並未真正啟用,無錫尚德副總經理解曉南曾指出:「由於政策問題,國內市場不能很快啟動,我們非常著急。」盡管2005年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相應的配套政策卻是缺乏的,政府對光伏發電的扶植力度小,「收購上網」等扶植政策在我國目前仍舊是遙不可及,與日本等早已實行光伏上網的國家相比,中國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相關政策不夠成熟,實行力度不夠強。
⑦ 什麼是制約太陽能行業發展的瓶頸
一是成本較高。目前生產的高聚光太陽能電池主要是GaAs電池,其電池晶元的生產專成本較高。另外,此種屬電池的外圍封裝、透鏡和二次光學裝置也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
二是可靠性問題。高聚光太陽能電池都有太陽光跟蹤系統。這是一種高精度系統,對周圍環境的要求很高。由於高聚光太陽能的聚光性,其溫度變高,會影響電池晶元的封裝、散熱,最終會影響電池功能的發揮。
三是市場應用。聚光光伏由於各種原因在商業上的應用還不成熟。目前光伏市場主要集中於歐美國家,不過,這些國家的光伏產品應用主要是屋頂系統,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高倍聚光電池的發展。
四是相關元素的毒性問題。高聚光太陽能電池中含有砷元素,這是一種劇毒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聚光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
⑧ 制約光伏發電產業發展有哪些因素
1、電網的接納能力
太陽能發電具有極大的間歇性和隨機性,短時期的大功率波動勢必影響系統的頻率甚至火電機組的安全。這是因為,傳統火電機組的爬坡率作為硬約束將限制功率的波動,太陽能發電的大規模接入將來會給系統安全運行帶來更大挑戰。未來可能會限制太陽能發電的功率變化率。
2、電網承受故障的能力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發生的由故障引起的大面積停電事故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人民的正常造成了較大影響,還嚴重危及公共安全。因此當系統發生故障時,需要及時進行繼電保護操作以避免導致更大的損失,但是繼電保護操作可能導致饋線上裝設電壓保護的用戶被切除,或導致切除光伏發電系統,這樣會使得配電網更加脆弱。因此需要考慮在切除故障保證配電網繼續安全平穩運行的基礎上,還能夠保持配電網的運行參數,而不至於使配電網變得更加脆弱。
3、政策的連續性
在堅持安全可靠、堅持市場化改革、堅持保障民生、堅持節能減排及堅持科學監管的一系列原則基礎上,我國做出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證經濟平穩發展。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將達1億千瓦,按照0.45元/千瓦時計算,每年需補貼1314億元,而未來5年國家電網每年在發、輸、配電領域內的投資為2400億(發電7000億,輸電2000億,配電3000億),是否能夠承受如此大的負擔是政策制定者和電網公司必須面臨的嚴峻挑戰。
⑨ 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受哪些因素影響
制約性因素分析:
(一)技術成為最大制約因素
太陽能光伏發電未在我國得到廣泛利用,其最基本的制約因素就是技術,技術的匱乏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相當高,是煤發電的11—18倍,並且在提煉多晶硅的過程中會產生相當大的污染,本應環保的產業成為污染性產業,其原因歸結為中國光伏產業本身起步晚,太陽能發電在最初也未像日、德受到國家的重視,技術人才緊缺,在眾高職院校中,僅有約30家設立相關專業,加之美、日、德對此技術的保護,與國外相比,我國光伏技術至少落後10年,主要的一些原材料和設備都需要靠進口。
我國多晶硅的供求量大致處於上升趨勢(2012年因「雙反」問題影響除外),並且需求量的上升速度快於產量,可見我國在光伏產業發展中面臨著原材料短缺的制約,中國企業需要通過進口大量的多晶硅進行光伏產品的生產。因此,技術成為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於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光伏產業,沒有資金的投入,技術得不到研發,產業鏈的上游及下游都依靠國外進口,由此我國的太陽能發電將不能在國內市場得到良好、快速的發展。
(二)對國外市場依賴性高
在光伏產業鏈中,我國主要生產的是中游的電池片和電池組件這一低技術、低投入、短周期環節,由於近些年歐洲、美國等一些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國家對電池組件、電池片的大量需求,中國的光伏產品也急劇增加,但市場的95%在國外,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國家為歐洲、北美和亞洲。外國市場稍有變化就會對中國光伏產業產生甚大影響,中國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由於國外市場的廣闊,使得光伏企業忽略了並且不願對國內市場進行開發。
(三)政策支持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光伏產業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科研項目歸科技部門,新上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歸發改委高新處,應用發電項目歸發改委能源處管理。光伏產業歸多個部門管理,需和多個部門打交道,因此造成沒有哪個部門願意去起草制定關於光伏產業的發展規劃、扶植計劃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健康、快速的發展。
光伏發電在我國主要的應用集中在農村電氣化和離網型光伏產品,並且由於電力部門未正式接受光伏發電上網,以致網型的光伏市場在國內並未真正啟用,無錫尚德副總經理解曉南曾指出:「由於政策問題,國內市場不能很快啟動,我們非常著急。」盡管2005年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相應的配套政策卻是缺乏的,政府對光伏發電的扶植力度小,「收購上網」等扶植政策在我國目前仍舊是遙不可及,與日本等早已實行光伏上網的國家相比,中國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相關政策不夠成熟,實行力度不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