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錫市和蘇州市哪個市發展的好
差不多各有所長,蘇州的面積要大一點。
⑵ 『常州』,『無錫』,『鹽城』,『南通』等城市介紹,及各城市特點,各城市的支柱產業
常州位於江蘇省南部,屬於長江下游地區,北靠長江,南臨太湖,瀕臨東海,屬於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時多有梅雨發生,夏季炎熱多雨,最高氣溫度常達35℃以上,冬季空氣濕潤,氣候陰冷。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地貌類型屬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為天目山余脈,西為茅山山脈,北為寧鎮山脈尾部,中部和東部為寬廣的平原、圩區。
常州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文化特色:常州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飲譽全國。
民間工藝:根雕、金壇刻紙、梳篦、亂針綉、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常州老城區組圖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常州漕運:古常州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漕運」歷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蘇,河川縱橫,湖泊密布,北環長江,南抱滆湖,東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帶湖,有僅次於太湖的芙蓉湖,形勝甲於東南,故常州成為「三湖襟帶之邦,百越舟東之會」的交通樞紐。
從隋唐開始,大批漕糧運輸接濟北方時,常州成為轉運賦糧中心,開始每年轉運百數十萬石,以後逐步增加到300萬石,宋時最高達700萬石,故常州有「自蘇松至兩浙七閩數十州往來南北兩京,無不由此途出」的重要地理位置,是「貢賦必由之路」。唐元和八年(813)常州刺史孟簡為加強江南漕運,疏浚了孟瀆(今孟河)於常州西北引長江水南接運河,以利漕運。宋代,在常州專門設立了江浙、荊湖、廣西、福建路都轉運使司來承辦漕運。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自宜興北涇湖至常州疏治了荊溪(今南運河),而成漕運通渠,自此宜、溧一帶的漕糧船皆由此而運。明弘武二十六年(1393)常州府就糧米實征533515石,佔全國實征總數的2.16%,接近廣西、雲南兩省征糧數的總和。明正統五年(1440)為解決常州漕米儲存,在武進懷南鄉運河南建西倉,儲武進縣漕米,在陽湖東直鄉運河南建東倉,儲陽湖縣漕米。在清代,常州仍是京師賦貢最重的地區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武進全縣共有糟白糧船120多艘,停泊在西門城外永豐里大王廟一帶,後泊延至白家橋一帶,直到道光初年。
5世紀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時,大興圍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澇。20年造田3.7萬畝,使芙蓉湖、陽湖、臨津湖逐漸縮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豐,水位失調,使以湖水為主的常州變成了以江水為主,由於運河年久失修,長江流沙淤塞嚴重,北運漕糧的覆船沉沒事故不斷。到清朝後期,山東境內運河大部淤塞,漕糧無法從常州轉運。道光五年(1825)試航海道運漕成功,常州這個中轉逐步東移無錫。從此專以海運,常州與運河漕運的二千多年歷史才告結束。
南大街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80億元。全市按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計新區一角算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43674元和52805元,按現行匯率折算分別超過5800美元和7000美元。
如今,常州市以農機製造業、輸變電設備製造業、汽車及配件製造業、新型紡織服裝業四大支柱產業為龍頭,帶動電子信息、新型材料工業、生物醫葯及精細化工三大新興產業的發展,著力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規模和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無錫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無錫發達的商業形成了向全國的強勁輻射力。無錫景色優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無錫完善的基礎教育是教授、科學院院士和大學校長的搖籃。「太湖明珠」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是當 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許多文人墨客,至今仍保留著眾多的歷史遺跡。無錫由江蘇省省轄,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長江三角洲,東鄰上海市128公里,西接省會南京市183公里。滔滔長江在境內流過。2008年12月25日,無錫獲選200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軍事上也十分強大。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髹漆等手工業門類,農業生產已使用鐵器農具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無錫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寶地。
地區生產總值: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58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65203元,居全省第一位。按現行匯率折算達8926美元。無錫夜景
工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984.23億元。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74.22億元。
消費: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4.75億元。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956.42億元;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78.33億元。
貿易: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11.46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218.25億美元;出口總額293.21億美元。
財政: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06.90億元。財政總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3%。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人均21300元,首次超過3000美元。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汽車號牌,[蘇] J。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人均首次超過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達到216.1億元,增長45.7%,實現了兩年翻一番,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3億元,增長38%;出口總額21.7億美元,增長53%,增幅列全省第二;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突破10億美元,增長23.3%,總量繼續列蘇北第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20億元,增長3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資610億元,增長40.3%;新發展私營企業1.4萬戶,新增私營個體經濟注冊資本300億元,增長63.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增長14.5%、11.5%。
南通,因漲沙沖積成洲,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簡稱「通」,別稱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後為與河北通州相區別始稱南通。是江蘇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南通,地處我國黃海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南與蘇州、上海兩市隔江相望,西與泰州市接壤,北與鹽城市接壤,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南通除狼山低丘群外,都為海拔五、六米以下的平原,平均海拔為四米左右。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北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地區相依,被譽為「北上海」;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將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與上海有著相似的地理區位優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區生產總值1758.34億元,人均22826元(《江蘇統計年鑒——2007》)。
南通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自1984年以來,南通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國家權威機構評估認定,南通進入了中國「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環境40優」的城市行列。
農林牧漁業
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3.1億元,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128.7億元,增長0.5%;牧業產值77.85億元,增長4.1%;漁業產值72.72億元,增長4.7%。
2005年末,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288.3萬千瓦,增長3.6%,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農機動力39.7千瓦;全市拖拉機保有量4425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370台;聯合收割機4544台;高性能機動插秧機1955台。隨著農機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明顯提升。2005年全市完成機耕面積596萬畝,機耕水平達83.6%;三麥的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8.2%和95.3%;水稻的機械化種植和收獲水平分別達到27.0%和85.1%;油菜生產機械化,完成機直播面積2.3萬多畝。2005年全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7.09萬噸,增長1.7%;農村用電量57.28億千瓦時,增長20.4%。
紡織業
南通有世界第三大家紡城(海門三星鎮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從上海向北,經蘇通大橋約一小時車程,就是聞名全國的家紡之都——中國疊石橋國際綉品城。它位於海門市西北角,總面積35萬平方米,日均人流量3萬人次以上,在這個小鎮上有3000多戶家庭經營綉品。這里是孕育百萬富翁的沃土,從疊三公路一直往西走,3公里的道路兩旁是20多家已成規模的紡織品公司,再往西走,便是綉品市場。擁有門市部的老闆,個個腰纏萬貫。在疊石橋,一個門市部就是一個品牌,大大小小有數百家,其中有100多家企業的年銷售額都在500萬元以上。他們經營各種床上用品(包括被子、被套、枕頭等)、窗簾、靠墊等紡織成品。
工業和建築業
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延續了前兩年高速增長的態勢,總量規模不斷擴張。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分別實現2144億元和2081億元,雙雙突破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4.53億元,增長25.2%。其中:民營工業增加值319.73億元,增長26.3%;輕工業增加值278.33億元,增長23.3%;重工業增加值286.2億元,增長27.2%。全年工業用電量105.15億千瓦時,增長19.6%。
建築業生產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51.33億元,增長17.0%。建築企業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97.96億元,增長17.9%;施工面積13614.1萬平方米,增長12.1%;竣工面積4168.8萬平方米,增長0.5%。建築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14.83萬元,比上年提高7.2%。2005年全市有3家企業晉升總承包特級資質,14家企業獲一級資質,8家企業躋身全省建築業綜合實力20強,5家企業進入全省建築外經10強。2005年,南通市建築鐵軍獲省級以上優質工程近100項,獲魯班獎(國優工程獎)2項。
目前正式注冊出口加工區的外商投資企業有14家。全區在建工業項目231個,其中,超億元工業項目30個,超千萬美元外資工業項目14個。外資投向由原來比較集中的傳統化工、紡織服裝類項目,轉變為以生物醫葯、電子機械及服務業項目為主。
南通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全國領先。南通目前已有15位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共為祖國奪得50枚金牌,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南通建築行業共獲得中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38項,居全國地級市之首。這里有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環濠河博物館群。
⑶ 無錫屬於哪個省
無錫所屬的省:江蘇省
無錫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無錫市轄5個區及2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4627.47平方千米。
江蘇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江蘇界於北緯30°45'-35°20',東經116°18'-121°57'之間,北接山東,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江蘇省總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
江蘇跨江濱海,湖泊眾多,地勢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構成;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江蘇省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氣候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
江蘇地處長江經濟帶,下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 。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
江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 ,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3)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無錫擴展閱讀:
江蘇的民俗文化
1、古代文化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1993年發現的南京湯山直立南京猿人化石表明,距離2017年的5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考古工作者於1954年在泗洪雙溝鎮東下草灣發現的人類化石,據測定年代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距2017年約4~5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學界稱之為下草灣人,又叫泗洪新人。
距2017年的六七千年前後,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
其中南京湖熟文化、淮安青蓮崗文化、高郵龍虯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繽紛,星羅棋布。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水稻田,該稻田距2017年約有6000年的歷史,是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
2、現代文化
吳韻漢風是形象表達江蘇文化的一種說法,江蘇文化主要由「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等組成。
截至2016年12月,江蘇共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座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32座,中國歷史文化街區5處,擁有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數量均列全國首位。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5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32名、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5個。
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11個、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32名。省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21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5個、非遺研究基地14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個。
⑷ 無錫文脈遺韻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江蘇省注冊資本:20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陸君華企業專類型:有限責任公司登屬記狀態:在業登記機關:江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地址:江陰市梅園大街688號
法定代表人:陸君華
成立時間:2011-06-13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28100032570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江陰市梅園大街6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