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農業產業發展趨勢

農業產業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0-12-31 14:52:12

㈠ 簡述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1.標准化趨勢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營養、口感等要求日益提高,專推動標准化生產、標准化管屬理制度與流程成為行業趨勢。

2.專業化趨勢

各地區、各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打造核心競爭力,將自身所擅長的領域發揮到極致。

3.規模化趨勢

分散經營的弊端已被重視,規模化經營將是必然趨勢。

4.集約化趨勢

傳統粗放經營模式將逐漸退出,用最少的資源或投入換取最大回報和收益的集約化經營將是未來。

5.信息化趨勢

企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路化。

6.生態化趨勢

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呼籲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發展的協調統一。

7. 深加工趨勢

行業從業企業將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

8.社會化服務趨勢

圍繞農業產銷各環節的技術服務、信息化服務、金融服務等社會化服務將全面展開。

㈡ 未來農業發展趨勢如何

有的專家認為,未來農業走向將出現五大趨勢: 一是從「平面式」向「立體式回」發展。即答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行合理組裝,精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優生產系統。 二是從「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一些農業專家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 三是從「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發展。農業機械給現代化農業帶來了活力。電子計算機智能化管理模塊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階。 四是從「化學化」向「生物化」發展。現代農業已普遍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和植物激素,這雖然增加了農作物產量,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公害。未來農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生物化的綠色、潔凈的農業時代。 五是從「地面」向「太空」擴展。未來農業將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種,發展太空農業等。

㈢ 國家政策對未來五年的農業發展趨勢怎樣

  1. 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即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行合理組裝,精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優生產系統。

  2. 從「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一些農業專家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

  3. 從「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發展。農業機械給現代化農業帶來了活力。電子計算機智能化管理模塊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階。

  4. 從「化學化」向「生物化」發展。現代農業已普遍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和植物激素,這雖然增加了農作物產量,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公害。未來農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生物化的綠色、潔凈的農業時代。

  5. 從「地面」向「太空」擴展。未來農業將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種,發展太空農業等。一、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其他】

  1.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布的《決定》中,就「三農」問題明確要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並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涉及到了農業生產、農村土地流轉、城鎮化、戶籍改革等一系列「三農」發展問題。

  2.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現代農業商業模式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前瞻》提出:「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明確要求推動農業發展向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㈣ 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中國有機食品行業要發展政府要在政策、經濟方面大力扶持,企業要抓住回機遇,轉變觀念,發答揮自身優勢,切實解決有機食品生產技術的難題,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在「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將按照「引導、規范、培育、監督」的職責定位,大力促進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中國有機食品產業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發展有機食品產業是防治農村、農業污染的最好方式,國家有關部門將加大扶植力度,制訂產業發展規劃。

㈤ 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現代農業的特徵及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1.農業的高科技性即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提高,高新精尖科學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
現代農業在吸取傳統農業精耕細作、持續經營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和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包括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以及轉基因、細胞融合、無性繁殖等生物技術。例如將轉基因技術、核輻射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綜合不同植物的優良性狀,實現了植物種、屬間的遠緣雜交,培育了許多優良的植物品種。利用無性繁殖技術,開發人工種子和種子包衣,促進了種子產業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信息農業(Information Agriculture)」、「精確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和「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等相繼提出。所謂「數字農業」實質上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資料庫技術和GIS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經營和管理農業生產資料、農業實用技術、農產品及再生產品的生產、使用、貿易銷售、宣傳和推廣等,它將推動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資金、價值和信息跨區域、跨國家的交流。
2.農業科學在微觀上分工逐漸細化,在宏觀上將更加綜合
隨著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產業和農業學科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形成了不同類別的農業產業和農業科學分支。同時,在宏觀上又逐漸綜合,形成了農業生態學等綜合性學科。
3.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是我國高效、持續農業發展的方向
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是綜合開發利用自然和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強調農業各部門的協調性、綜合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節水農業注重水土資源的綜合利用及其高效性。二者都是我國大力推廣的綜合性農業類型,都以生態建設為核心。在內容上,生態農業與目前提倡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遊農業、立體農業等替代農業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疊。生態農業強調生物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推廣生態工程技術。
4.農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藍色農業、白色農業、分子農業和太空農業占據科技制高點
「藍色農業」又稱海洋農業。
「白色農業」是以微生物資源為核心,以動物、植物為原料,發展相關的產業。
「分子農業」就是利用動植物分子遺傳學和轉基因技術,實現商業上大規模生產蛋白質、葯物、疫苗及酶等物質,用於預防和治療人和動物的疾病。
將航天航空技術與農業和生物技術結合,即太空農業。
5.農業產業化、企業化和市場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物質流、資金價值流、信息流將會更加迅速,系統將更加開放,與外界市場的聯系將更加緊密。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直接受市場的引導和調控。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和企業化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農業產業化程度、農產品商業化程度、初級農產品深加工程度,體現了農業生產—生態系統發展的綜合水平。

有的專家認為,未來農業走向將出現五大趨勢:
一是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即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行合理組裝,精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優生產系統。

二是從「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一些農業專家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

三是從「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發展。農業機械給現代化農業帶來了活力。電子計算機智能化管理模塊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階。

四是從「化學化」向「生物化」發展。現代農業已普遍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和植物激素,這雖然增加了農作物產量,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公害。未來農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生物化的綠色、潔凈的農業時代。

五是從「地面」向「太空」擴展。未來農業將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種,發展太空農業等。

㈥ 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

一是從分散經營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採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運用高效的農業機械進行耕作。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的生產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使農產品的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而且還可以帶動諸如運輸、農機製造、維修服務、倉儲烘乾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大農業的發展局面。
當然,要發展規模化農業,需要有一個過程,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問題。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但是,國家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要引導農民實行土地經營權向種田能手的合理流轉,以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益。從土地分離出來的農民,可以發展二、三產業,從事養殖、加工、運輸、勞務等。
而在我國土地資源相對較為豐富的地區,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已成為現實。例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黑龍江墾區二道河農場,人均耕地90餘畝,平坦連片,建場伊始就以現代化農場標准為建設目標,配備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設備,農業勞力少而精,再加上先進的農業措施和管理,因而創造了可與發達國家農業相媲美的高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工人年均生產糧豆14.5萬公斤,創產值12萬多元。友誼農場等也是如此,農葯和微肥噴灑實行飛機航化作業;各項農事活動由現代化大機群實施科學種田標准化作業;現代化農業信息技術用於生產管理,應用CIMS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指導農業生產;主栽農作物水稻、大豆、小麥及經濟作物種植結構科學合理;因土施肥,選育良種,並輔以配套成網的水利工程和噴灌設備,確保了農業豐產豐收。基本上實現了「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高經濟效益」的目標。
二是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之中,生產工具正在逐步實覷機械化,化肥、農葯、塑料薄膜、電力和燃油的投入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產量在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水體污染、土壤板結;不合理使用農葯導致土壤、水體和農產品污染,害蟲產生抗葯性後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使農作物減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照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能量轉換定律和生物之間的共生、互養規律,結合本地資源結構,著眼於人、動物、植物及土壤之間的有機聯系,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與自然相和諧的農業生產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生態農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而是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機肥和長效肥;(3)利用作物秸稈還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稈發電、氣化後形成再生能源、作為牲畜飼料等構成再循環經濟;(5)採取保護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場載畜量以保護生態環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三是從自然式農業向設施化農業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差別很大,產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抵禦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盡管我國目前的財力狀況尚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農業設施建設需要,但未來農業的發展設施農業是一個方向。西部乾旱、半乾旱區域的農業灌溉問題,東部及東北區域的中低產田改造和工程設施建設,沿江農業區域的澇區綜合治理等,都是我國未來農業向設施化發展的重點。目前,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且土地資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區已經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設施農業,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農業專家們經過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在黑龍江墾區,為了解決早春氣溫寒冷的問題,採用塑料大棚進行水稻育秧,採用日光溫室生產蔬菜、花卉苗木等。為了解決間斷性乾旱問題,許多農場早已配備了噴灌、滴灌機械設備等。
四是從機械化農業向「電腦自控化」管理方向發展。
大面積的農業機械作業極大地提高了現代農業的工作效率,而電子計算機智能化管理模塊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階。未來農業發展的最高形式,應是高度的自動化和精確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已為我們開辟了發展方向。
五是生產組織與服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加入WTO以後,我國未來農業的生產組織與服務,將緊跟世界發展趨勢進行對接,成立相應的農協會等專業服務組織,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開展全方位的服務,及時疏通渠道,使各種農作物產量達到最高,生產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達到最大,銷售價格和經濟效益達到最高,使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㈦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復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中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中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中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不過,目前中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還不健全,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信息不對稱、產銷組織化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穩步提高,農業和宏觀經濟的互動性增強,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鮮活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部分地區出現買難、賣難交替的情況,價格的暴漲暴跌也時有發生,應盡快推進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進一步發展。
財政部發布消息,中央財政將下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8.05億元,大力支持以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促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農業競爭力。財政部的舉措無疑為農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引導作用。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於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集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產和增收的渠道,並在適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食品產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爭力,從而真正確立「一縣一特」產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致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閱讀全文

與農業產業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