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包含哪三大體系
1、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質量標准體系。為規范農產品生產標准,圍繞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按照建立與國際通行標准接軌的標准化生產體系的要求,先後在全市制定推廣了42種優勢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2、建立農業標准化生產示範體系。積極組織實施「綠卡行動計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基地建設。
3、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檢測體系。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及認證工作力度。全市累計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產品達到481個,其中,綠色食品188個,無公害農產品293個,有機食品2個。
(1)畜牧產業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擴展閱讀:
1、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經國務院批准,農業部從2001年4月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個城市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於2002年7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著重強調三個方面的推進措施:一是強化生產過程管理,即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凈化產地環境,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推行標准化生產,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二是推行市場准入制,即建立檢測制度,推廣速測技術,創建專銷網點,實施標志管理,推行追溯和承諾制度;三是完善保障體系,即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標准體系,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快認證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研究與推廣,建立信息網路,加強宣傳培訓。
2、CAC標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食品安全標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創建的,其宗旨在於保護消費者健康,促進食品貿易公平開展,協調所有食品標準的制定工作。CAC擁有165個成員國,中國是成員國之一。
3、例行監測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是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重要措施之一,2001年從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個試點城市的蔬菜農葯殘留和生豬「瘦肉精」污染定點監測工作開始實施,進而逐步擴展到全國37個城市全年5次的蔬菜農殘、16個城市畜產品污染和5個城市水產品中葯物污染定點監測。
❷ 搞養殖業 怎麼申請國家補助
那麼從養殖業怎麼向國家申請補貼的話大致的有下列幾種:
國家發改委近年來投入了大量資金,扶持農業,尤其是養豬業。
一是生豬養殖補貼,每頭母豬100元。今年商品豬也有補貼。你要找畜牧部門,要他們去清點你的豬(包括野豬)。
二是養殖小區資助。要求要有25頭能繁母豬以上。能得到20-40萬的資助。我的野豬養殖客戶已經有一些得到了。這個是畜牧水產和發改部門聯合操作的。
三是各級發改部門還有其它資助。國家發改為能提供千萬級的資助。但是它要求很高。比如你得有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新品種鑒定,綠色食品認證和新飼料配方等。
(2)畜牧產業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擴展閱讀:
特點:
養殖業是指用放牧、圈養或者二者結合的方式,飼養畜禽以取得動物產品 或役畜的生產部門。它包括牲畜飼牧、 家禽飼養、經濟獸類馴養等。養殖業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
(1)它的擴大再生產同各類畜禽內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關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結構,對加快養殖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2)飼料是養殖業的基礎,只有不斷解決好飼料問題,才能加快養殖業發展。
(3)養殖業的商品性很高,而產品又不便於運輸而且易於腐壞。因此,要求收購、加工、貯藏、運輸等方面密切 配合。
(4)養殖業對於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有較大的適應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飼。
由於存在這些特點和要求,因此,發展養殖業必須根據各地的自然經濟條件,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❸ 推動農業產業化最終目的是() 單選題 A調查研究 B創新管理 C選好項目 D定好戰略 選哪個呢,謝謝!~
推動農業產業化最終目的是選好項目。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下簡稱龍頭企業)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
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對於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畜牧產業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擴展閱讀:
農業產業化的特點:
一是中西部地區整體跟進,整體發展水平提高。據二00二年底對農業產業化的統計,全國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九萬四千多個,比二000年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點六,同時中西部涌現了一批雙匯、蒙牛等排頭兵,體現了中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巨大潛力。
二是產業化領域拓寬,龍頭組織結構區域合理。近幾年越來越體現出農業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展現了農業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產業化組織按產業分類,種植類佔百分之四十四點八,畜牧業佔百分之二十四點一,水產化組織佔百分之八點二,林特產業佔百分之十點四,還有其他類型佔百分之十點五。
三是產業化發展動力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和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內在的動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比較穩定的利益連接方式所佔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七點八。
四是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在產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處於市場競爭的最前沿,他們通過優化資本結構,採取兼並聯合、股份改造等多種方式進行改制,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❹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哪些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
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基地建設、質量檢測。鼓勵龍頭企業在財政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
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創業。
(4)畜牧產業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擴展閱讀:
惠農政策補貼
農業部發布《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50項政策涵蓋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多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補貼資金規模達到1600億。
以2014年明確的資金數和2013年基數統計,四項對農民的補貼金額為1638億元。除了對農民直補,中央財政每年會對產糧產油大縣實施獎勵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320億元,今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獎勵力度,對產豬大縣的補貼預計也會達到2013年35億的規模。僅以上這幾項資金,就達到2000億的規模。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用於農業補貼的資金從2002年的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000多億元規模,隨著各種補貼政策的完善,補貼資金還會進一步增長。
參考資料:惠農政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