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濟南高新區屬於哪個區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在濟南的東部,不屬於哪個區,是單獨的一個區內,是濟南的經濟科技開發區容域。
是從原來的歷下和歷城區分出來的。有獨立的管理部門「高新區管委會」相當於區政府,其他區有的機構他都有。
拓展資料: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依泰山,北跨黃河,上通京畿,下連蘇滬,七十二泉名甲天下的泉城濟南。
泉城濟南,山東省省會,一個擁有700萬人口,2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在新世紀中國城市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中,她伸展開雙翼不斷實現著規模裂變。
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濟南高新區,就位於市區東部,總規劃面積137平方公里,經十東路、旅遊路、世紀大道三大城市主幹道穿區而過,經過20餘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中心區、綜合保稅區和孫村新區「三大片區」, 轄3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25萬人。
②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優勢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所位於的泉城濟南位於華北地區中部,既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中原地區走向環渤海經濟圈的跳板。南抱群山,北依黃河,地勢平坦,資源豐富,在交通、環境、經濟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成本優勢。空間大,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充裕,開發利用投入相對較低;區域內群眾要求改善生產、生活現狀的願望十分強烈,改造拆遷的阻力相對較小,區域開發成本整體較低。
(二)交通優勢。轄區內有名列全國第三位的鐵路編組站、津浦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和即將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貫穿南北,形成了進出暢通、內外交通便捷的交通網路。市內公路四通八達,形成「四縱四橫」大框架,近幾年槐蔭區對經十西路、經一路、經六路、濟微路、二環西路、張庄路等進行了綜合改造,村級公路硬化、綠化、美化全部達標,為濟南西部的開發建設構建了初步框架。
(三)環境優勢。自然環境優美,空氣質量良好,玉符河、小清河、臘山河流域覆蓋面廣,水資源豐富,平均水位海拔30米;地下水日可開采量60萬立方米,能滿足50萬市民用水;玉清湖水庫已向濟南市主城區供水。
(四)經濟優勢。汽車、機械、輕化、建材、食品為主導產業的30多個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槐蔭區的第三產業形成了以濟南華聯商廈、小商品市場為中心的西市場商貿中心;以山東潤華汽車貿易中心為代表的經十西路商貿中心等幾大商貿中心;並形成以小商品批發市場、山東汽車配件城、段店集貿中心等10大市場為主導的大流通格局。
(五)政策優勢。外來投資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繼續依法保障區內投資者權益的同時,將為外來投資商創造更加安全、更趨完善、更為優化的發展環境。為搞好招商引資,發展槐蔭經濟,我們將全面整治治安、人文、政策、服務等多個環境,形成親商、爭商、愛商、幫商的良好氛圍。
③ 濟南高新區屬於哪個區
濟南高新區不屬於哪個區,濟南高新區是國家級高新區,直隸屬於濟南。
濟南高新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規劃了一區兩城兩谷(臨空經濟區、智能裝備城、生命科學城、齊魯智慧谷、齊魯創新谷),總面積318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超過40萬人。
濟南高新區擁有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齊魯軟體園、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綜合保稅區、濟南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國家級專業園區;
擁有全國軟體出口創新基地、服務外包示範基地、游戲動漫產業基地、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國家創新葯物孵化基地等一批國家級金字招牌。
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躋身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7年獲批「僑夢苑」,被工信部授予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
(3)濟南高新區產業與發展擴展閱讀:
濟南高新區發展歷程
1988年11月 5日,濟南市政府批准建立新技術產業試驗區
1990年 8月21日,濟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火炬高科技產業開發區建設領導小組成立
1990年 9月28日,濟南市政府請求省政府並轉報國家科委和國務院,將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列為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0年 9月30日,濟南市人民政府決定興辦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0年12月12日,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辦公室成立
1991年 3月 6日,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批准時更名為濟南市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5年 8月 4日,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濟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合並,組建濟南高新開發區管委會
2001年1月,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由火炬大廈遷址濟南高新區新區辦公大廈。中共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委員會決定高新區工作框架,對高新區進行規劃調整
十年來,濟南高新區緊緊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把高新區建成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和現代化新城區這個中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初步建立起了一個有一定規模,有一定創新發展能力的高新區。
十年中,高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41億元,開發利用土地面積4.3平方公里,進區建設項目302項,開工面積24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91.2萬平方米。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548.2億元,工業增加值144.1億元,利稅總額77.5億元。
累計利用外資1.98億元,出口創匯3. 35億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1家。高新技術產品336項。
建區十年來,濟南高新區新建道路總長度13公里,敷設上水。污水。雨水。電訊。電力。煤氣,熱力等設施。
建成日供水5萬噸的水廠,開發區熱電廠實現了熱電聯產,形成了70蒸噸/小時的供熱能力,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高新區項目建設提供了電力保障,實現了容量為1000兆的中國電信光纖寬頻網接入。
濟南高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科技產業為主體,以園區建設為龍頭,以優質完善的服務為支撐,以進一步擴大招商為突破點的協調一致。全面發展的新格局。
④ 濟南高新區孫村的主導產業
孫村新區位於濟南抄市區東部,在一期41平方公里的發展框架范圍內,集中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各項源頭配套工程,實現了「九通一平」。項目引進和建設也同步進行,大力引進以電子信息和交通裝備業為主的大高外項目,將軍煙草、輕騎標致、青島啤酒、浪潮產業園、新華傳媒、同欣工業園、吉利汽車、青年汽車、重汽工業園等一批項目已經落戶。孫村新區的發展目標是建設信息通信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的聚集區,成為CIIIC 產業發展區和以信息化技術引領的新型工業聚集區。
⑤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戰略
當前,濟南高新區正大力實施「充實提升,開拓發展」戰略,推進高新區實現快專速跨屬越發展。高新區三大片區建設全面展開:總部經濟中心區將建設提升為濟南市現代化的東部新城樣板區,集中建設總部經濟基地和科技研發區、生活商貿區;東部新區將建設成為規模化新型工業的聚集區;出口加工區將建設成為集加工貿易、陸路口岸和保稅物流於一體的外向型產業聚集區。高新區已經進入到新一輪更大規模更艱苦的創業時期。
⑥ 濟南高新區以前是什麼區
高新區不屬於一級行政區劃,也沒有人大、政協。籠統的說是濟南市內委市政府的一個派出容機構,高新區是全國首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成立高新區管委會,以前辦公地點在現在的洪樓,也就是火炬大廈。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滿不滿意,如果還不明白,請給我發消息。
⑦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濟南高新區規劃建設了齊魯軟體園、創業服務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出口加工區、生物醫葯園、環保科技園和齊魯機電園等 八個國家級專業產業園區, 區內現擁有各類企業 3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二百多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有41家,過5億元的14家,過10億元的7家,浪潮集團、力諾集團、小鴨斯威特、齊魯制葯、正大福瑞達、齊魯電機製造、山東華為通信、勝利生物、元隆生物、眾陽軟體、天辰集團、華光電子、法因數控、十方圓通、山大科技產業園先後在高新區發展壯大。 濟南高新區直接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有 6萬人,碩士博士1500多人,累計承擔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00多項,省部級火炬計劃項目300 多項。2004年,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1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3億元,實現出口創匯6555萬美元。按科技部口徑統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510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24.3億元。在全國53家國家級高新區經濟指標綜合排名中位列第十三位。
建區以來,濟南高新區迎來了韓國 LG、日本松下、鈴木、NEC、德州儀器、百事可樂、美標、沃爾沃、三洋等15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落戶。高新區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科技園區協會,建設了國家間政府合作項目中烏高科技合作園。齊魯軟體園與印度班加羅爾軟體園建立了友好姊妹園區關系,與國外著名軟體公司合作建立了「微軟解決方案實驗室、IBM解決方案實驗室、北電網路實驗室和DSP聯合實驗室,齊魯軟體學院與美國IBM公司合作建立了國際計算機培訓中心,環保科技園與北歐SEM公司合作建立了環保科技產業基地,建立了國際學校。
濟南風景優美,氣象萬千,歷史悠久。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等景觀名聞天下,尤以「泉城」著稱於世,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和珍珠泉最負盛名,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美稱。眾泉匯成的大明湖與千佛山遙相輝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對濟南風採的生動寫照。這里有聞名世界的中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城子崖遺址(距今 4600 — 4000 年),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 22 世紀)舜耕山,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 3 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 —— 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 1 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 —— 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 7 世紀)和被譽為 「 海內第一名塑 」 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 11 世紀)等。相傳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舜曾躬耕於濟南歷山,中國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宋代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等就誕生於濟南,李白、杜甫、蘇軾等歷代文人墨客都先後在濟南生活游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佳譽。
濟南作為開放較早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對外開放有了長足發展,先後與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成功引進了松下、鈴木、百事可樂、西門子等一批跨國公司、大企業。濟南已躍居全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和投資環境四十優城市之列,基礎設施完善,金融、信息咨詢、外貿機構齊全,工業基礎雄厚,名優產品眾多,資源豐富。濟南交通便利,是華東和華北地區的交通要沖,京滬、膠濟兩大鐵路在此交匯,公路四通八達。濟南國際機場辟有 30 多航線,使濟南走向國內外更加便捷。濟南已成為黃河流域一塊投資發展的熱土。
⑧ 濟南高新區的范圍是
濟南高新區的范圍包括臨空經濟區、智能裝備城、生命科學城、齊魯智慧谷、齊魯創新谷。
濟南高新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規劃了一區兩城兩谷(臨空經濟區、智能裝備城、生命科學城、齊魯智慧谷、齊魯創新谷),總面積318平方公里。
濟南高新區擁有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齊魯軟體園、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綜合保稅區、濟南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國家級專業園區。
濟南高新區擁有全國軟體出口創新基地、服務外包示範基地、游戲動漫產業基地、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國家創新葯物孵化基地等一批國家級金字招牌。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躋身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8)濟南高新區產業與發展擴展閱讀
濟南高新區的歷史沿革:
1988年11月5日,濟南市政府批准建立新技術產業試驗區。1990年9月30日,濟南市人民政府決定興辦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1年3月6日,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批准時更名為濟南市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5年8月4日,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濟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合並,組建濟南高新開發區管委會。2001年1月,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由火炬大廈遷址濟南高新區新區辦公大廈。中共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委員會決定高新區工作框架,對高新區進行規劃調整。
⑨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概況
1988年11月 5日,濟南市政府批准建立新技術產業試驗區
1990年 8月21日,濟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火炬高科技產業開發區建設領導小組成立
1990年 9月28日,濟南市政府請求省政府並轉報國家科委和國務院,將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列為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0年 9月30日,濟南市人民政府決定興辦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0年12月12日,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辦公室成立
1991年 3月 6日,濟南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批准時更名為濟南市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5年 8月 4日,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濟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合並,組建濟南高新開發區管委會
2001年1月,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由火炬大廈遷址濟南高新區新區辦公大廈。中共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委員會決定高新區工作框架,對高新區進行規劃調整
十年來,濟南高新區緊緊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把高新區建成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和現代化新城區這個中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初步建立起了一個有一定規模,有一定創新發展能力的高新區。十年中,高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41億元,開發利用土地面積4.3平方公里,進區建設項目302項,開工面積24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91.2萬平方米。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548.2億元,工業增加值144.1億元,利稅總額77.5億元。累計利用外資1.98億元,出口創匯3. 35億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1家。高新技術產品336項。
建區十年來,濟南高新區新建道路總長度13公里,敷設上水。污水。雨水。電訊。電力。煤氣,熱力等設施。建成日供水5萬噸的水廠,開發區熱電廠實現了熱電聯產,形成了70蒸噸/小時的供熱能力,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高新區項目建設提供了電力保障,實現了容量為1000兆的中國電信光纖寬頻網接入。
濟南高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科技產業為主體,以園區建設為龍頭,以優質完善的服務為支撐,以進一步擴大招商為突破點的協調一致。全面發展的新格局。
⑩ 濟南市高新區對IT、軟體企業有什麼扶持或優勢政策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了解到,為促進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濟南高新區專管委會已發布《關於加屬快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通過出台優惠政策大力扶持相關產業發展。
《規定》從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資金、辦公用房租賃、公共技術支撐服務平台使用等多方面給予企業扶持。主營業務收入首次超過1億元的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企業將獲得一次性100萬元的資金扶持。政策的出台將極大促進高新區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濟南高新區已聚集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企業近1000家,占濟南市的80%,其IT核心研發區齊魯軟體園已先後獲得「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國家軟體出口基地」、「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區」等殊榮,已發展為國內外知名的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