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廣西大化縣的,土壤含硒量為1.4mg/kg,種植什麼富硒農產品更具前景
我覺得應該種植各種蔬菜,糧食作物,各種水果,會更有前景。因為全國只有回很少的地區土壤答中富含硒。稍懂一點科學的,都知道富含硒的食品對人有多麼的重要。
只要你的蔬菜,糧食,水果,包裝到位,宣傳到位,就會熱銷全國,想不發財都難。
2. 紫陽富硒茶的生產情況
根據紫陽縣各地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全縣可分為3個植茶區域:
(一)漢江、任河沿岸淺山丘陵適宜區
包括中北部的39個鄉鎮:以優質高產區煥古、和平、長白、雲峰、漢南、瓦房、太月、芭蕉、江河、紅椿、深陽、尚壩、東木等鄉和城關鎮為中心,向北延伸到鳳凰山、米倉山區的漢城、金川、松溪、三官堂、五林、安溪、雙安、寶獅、北陡、蒿堰、復青;向東南擴及上東、苗河、解放、目連、洄水;向西南擴及廣城、牌樓、高橋,以及鹼土帶西南方的瓦廟、保坪、紫黃、麻柳、毛壩、青荊等鄉。區內有典型的北亞熱帶氣候條件,茶葉生產基礎較好。
(二)巴山淺山次適宜區主要包括燎原、萬興、鐵佛寺、高灘、雙柳、聯合、繞溪、龍潭、深磨、四坪、橋鎮、斑桃、小河等13個鄉。這一帶雨量充沛,但氣溫偏低。東部米溪、三台、前河、石壩一帶水熱資源豐富,但因有石灰石礦群分布,也是次適宜區。
(三)巴山山地及鹼土帶不適宜區
該區包括熱量不足的六河、界嶺和鹼土帶中的新聯、大壩、白鶴等鄉,歷史上有零星茶樹分布;1974年盲目興建了2200餘畝新茶園。
據1983年茶葉區劃調查,全縣茶園總面積96931畝,其中以糧茶間作為主的老茶園40522畝,占總面積41.8%。其分布的最高點在海拔1450米的洄水區斑桃鄉秀道村花櫟朳。海拔1000米以上為苦茶分布區。據典型調查,毛壩區青荊、麻柳2鄉,洄水區斑桃鄉,雙門區四坪鄉,紅椿區紅椿、尚壩、燎原3鄉等地共有苦茶1150畝。老茶園大都分布在糧地中或桐林下,每畝平均300~400蔸(株)。全縣成片新茶園56400畝。其中: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39580畝,佔新茶園面積70.19%;901~1000米間8670畝,佔新茶園面積15.39%;1001~1100米間3640畝,佔新茶園面積6.46%;1101~1200米間2780畝,佔新茶園面積4.99%;1200米以上1710畝,佔新茶園面積3.04%。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近40000畝新茶園,加上原有的40000畝老茶園,是縣內的骨幹茶園,共80000畝。
縣內583個行政村中不產茶的僅30個,年產茶0.25噸以下的130個,產茶0.25~0.5噸的92個、產茶0.5~2.5噸的250個,產茶2.5~5噸的63個,產茶5噸以上的18個。毛壩區麻柳鄉染房村年產量最高,為16.78噸,是縣內唯一年產10噸茶以上的行政村。產茶最多的鄉是蒿坪區復青鄉,最高年產52.55噸。年產茶15~50噸的鄉有城關區煥古、雲峰、太月、和平,紅椿區紅椿、尚壩、深陽、江河,高橋區芭蕉,蒿坪區蒿堰(鎮),洞河區苗河,雙門區四坪,毛壩區麻柳,洄水區斑桃等14個;年產茶5~15噸的鄉有漢城區漢城,紅椿區燎原、東木,蒿坪區北陡、寶獅,城關區漢南、瓦房(鎮)、長白、上東,洞河區米溪、石壩、洄水區目連、洄水、小河,雙門區解放、橋鎮、深磨,高橋區龍潭、高橋,毛壩區瓦廟、保坪、毛壩、青荊、紫黃等24個,以及城關鎮;年產茶1.5~5噸的鄉有漢城區三官堂、松溪、五林,洞河區前河、三台(鎮),高灘區廣城、牌樓、高灘、雙柳、繞溪,毛壩區聯合,高橋區鐵佛寺等12個;年產茶0.5~1.5噸的鄉有漢城區安溪、金川,蒿坪區雙安,高灘區萬興,雙門區六河,洄水區界嶺等6個;年產茶0.5噸以下的鄉僅3個:高灘區的白鶴、大壩和毛壩區的新聯。 紫陽境內茶葉產量,有記載的始於宋代。
宋代,全國茶葉產量35000噸以上,而包括今紫陽茶區在內的利州路和成都府路11州「歲產茶2102萬斤」,(周靖民:《宋代的茶葉產區》,載《中國茶葉》1983年第4期)佔全國總產60.1%。(興元)《圖經》載:「秦司置司興元,屬官一員掌之職,在收宕昌、高峰、貽峽、文州所買馬,類聚發綱,及受本府南鄭、城固、洋州之西鄉茶引錢,及利州路軍博馬,按帛發馬,一歲凡一百三十綱六千五百匹。」
明承宋制實行「茶馬法」。由於地理位置和茶葉品質方面的原因,朝廷十分重視陝、川之茶。《明史·茶法》除末尾一段提到其他茶區外,幾乎全部篇幅都記載了陝、川茶葉史實。當時,「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明史·食貨志·茶法》)文中所稱「漢中」,當指漢水上中游這一地域,而非僅限於今漢中地區。民國《西鄉縣志》載:「漢中之茶產於西鄉」;「西鄉茶地惟三里耳。三里縣又四百里,經於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賦。其民晝夜治茶不休,男廢耕,女廢織,而莫之能辦也。」自明至民國,紫陽茶運銷西北,多先集結於漢中、西鄉。所以,當時的漢茶,實際上多為今紫陽縣所產。
明末,由於戰亂和災荒,紫陽人口銳減,茶葉生產隨之衰落。康熙《紫陽縣新志·物產》載:「兵荒之後,比屋逃亡,林木遮蔽,鹿豕剝食,紫陽之茶日見其濯濯矣。」
清乾隆以後,湖廣川湘一帶的破產農民大量湧入紫陽。他們占據山林,墾荒種糧,同時恢復了茶葉生產。民國《西鄉縣志》稱:「至清代,陝南唯紫陽茶有名。」據安康專區茶葉指導所考證,清代中葉紫陽茶區各縣最高年總產茶曾達1500噸,其中紫陽縣1000噸以上。後因左宗棠西征,湖南茶大量湧入西北,紫陽茶受到排擠,漸見萎縮。
民國《紫陽縣志·地理志》在談到清末民初全縣茶葉生產狀況時說:「茶麻以西南區及蒿坪河一隅為最多,茶之原質、色香味較他處所產俱勝。穀雨前毛尖尤稱上品,唯製法不精,行銷地向復加以限制。」「光緒間價尤低廉,多有毀去茶樹者。近年(按:指民國十四年前)茶價稍昂,植者漸廣。」抗戰期間,湘、皖等省茶區相繼淪陷,交通阻塞,南方茶葉無法運銷西北;而紫陽茶不但未因戰爭而停滯,銷路反而擴大。它不僅銷往西北各省重要城鎮,而且向為皖、湘茶葉銷場的西安、鄂北、豫南,也有紫陽茶銷售,大有供不應求之勢。茶農普遍增植新樹,茶葉產量迅速增長。抗戰初期,中國地理研究所人生地理組王成敬和綦江縣立中學賈秉溫對紫陽茶葉生產進行綜合考察後指出:紫陽「居陝南茶區之中心,全縣產茶。因而陝西茶葉普遍即以紫陽稱之,所有外銷者亦多稱紫陽所產也。」「每年約產三十餘萬斤。」(《紫陽茶之產銷》見書內文獻輯要)《中國通郵地方物產志》亦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紫陽「全年運銷量320000斤」。(交通部郵政總局編,台灣華世出版社1978年3月台一版)。到抗戰中期,全縣茶葉產量增長60%以上。據陝西省銀行紫陽縣分行民國二十九年(1940)10月16日報告:該縣「本年茶采至五次,總產量約五十萬斤。計洞河十九萬,瓦房店十三萬,蒿坪河八萬,宦姑灘六萬,本縣城四萬斤。」「本年運銷西安約十四萬斤,漢中十六萬斤,甘肅六萬斤,安康四萬斤。」(《紫陽茶葉調查》,見書內文獻輯要。)
民國三十三年(1944)紫陽茶葉運銷量達到260噸;至抗戰結束以後,全縣茶葉產量超過500噸(摺合100萬斤),比抗戰初期增長兩倍以上。解放戰爭期間,全縣茶葉生產處於穩定狀態,沒有新的發展。至1949年底,全縣茶園面積20000畝,總產545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扶持下,紫陽茶有了迅速發展。1953年3月,安康專區茶葉指導所建立後,以紫陽為重點,進行生產示範和技術推廣工作,促進了茶葉增產。當年,全縣茶園面積達到26000畝,總產達到750噸。1954年,人民政府發放了3億元(合今3萬元)茶葉預購款,扶持茶葉生產。並在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逐步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總任務時,教育茶農組織起來,響應國家增產號召。在縣內紅椿壩、毛壩關、宦姑灘、瓦房店及鄰縣嵐皋選擇了5個工作中心基點,開展加強茶園經營管理、補植缺株、有計劃地發展新茶園、提高茶葉產量、提高制茶技術水平和茶葉質量等示範性工作,認真總結推廣了茶園中耕除草、施肥、老茶園更新、防治病蟲害的經驗。其後,在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下,茶葉生產持續增長。至1957年,茶園面積達到38500畝,比解放初增長92.5%;產量達到1075噸,比解放初增長97.2%。成品茶質量有顯著提高。據陝西省供銷社統計,1957年1~4級茶比重由1956年的59.85%增至74.88%;5級以下粗茶則由40.15%降為25.12%。茶農實際增加收入20.33萬元。毛茶收購價由1956年的每擔(50公斤)51元提高到55元。1958年雖因貽誤采期,使7噸鮮葉老在樹上,茶葉總產仍達1150噸,為此前最高產量。1959年,紫陽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不僅當年茶葉產量比1958年下降11.4%,茶樹生機也受到很大破壞。60年代初,因缺糧矛盾突出,茶園面積縮小,產量大幅度下降。1961~1962年,全縣茶葉年產量僅650噸,為1958年的56.5%。
1965年初,安康地區黨政領導部門提出「兩手抓,雙豐收」的農業生產方針,紫陽興起茶葉生產熱潮。縣級機關帶頭進行茶樹短穗扦插,收購部門提高茶籽價格,政府對農民實行茶籽補貼,從而發展了一批新茶園,並對原有茶園加強了管理。當年,產量有了較大回升,總產達950噸,較1962年增長49.2%。其後,由於片面強調糧食生產,錯誤地認為「茶葉不能當飯吃」,茶葉生產受到很大損失,全縣產量長期在650~900噸之間波動。
1974~1978年,貫徹全國茶葉會議關於「茶葉生產要有個大的發展」的決議,全縣播種茶籽1455噸,發展條列式茶園60000畝。並建立公社茶場56個,大隊茶場410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貫徹執行正確的農村經濟政策,茶葉產量穩步回升,結束了長期低而不穩的狀況。1884年,茶葉總產超過1000噸;到1985年,茶園總面積達到120900畝,茶葉總產1177噸,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在1974年以後的發展茶葉生產熱潮中,由於有近30%的茶園種植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頭上,而且周圍林被較差,易受旱、受凍;還有一部分茶園建立在鹼性土壤上;所播茶籽除少量當地種外,絕大部分是從湖南省調入的群體品種,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到2012年,紫陽縣全縣茶葉栽植面積逾17萬畝,年產茶總量達到3800噸,實現產值7億元,綜合收入10億元。
3. 貴陽市開陽縣富硒農業生態園大棚項目有外包的嗎
因為它的面積是比較大的,所以說它的項目是有外包的,那麼必須要有外邊的協助,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工程。
4. 聽說一種富硒茶,產自陝西安康的紫陽縣,因富含硒元素,在2012年榮獲,全國十大富硒榜榜首。是紫陽產的嗎
紫陽富硒茶,是出產於中國陝西省南部紫陽縣境內天然富硒區,具有特種保健功效的高級飲品版。是當今世權界上第一個通過科學鑒定的特種保健功效優質綠茶,因為含有硒元素比較高,所以一直是癌症患者和缺硒患者的最佳飲品。
5. 在上栗縣長平鄉有幾干畝富硒山嶺,最適宜種植和養殖
我覺得這里的土地。非常適合種植一些果樹,那麼比如說蘋果在這里種植的話,就比較適合養殖的話,可以在這里進行養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