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市物聯網是做什麼的
上海菊園物聯網孵化器由上海菊園新區管理委員會與上海菊園經濟發展中心領導建回設。其管答理公司是上海菊園物聯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由上海菊園經濟發展中心全資投資設立。上海菊園物聯網孵化器位於上海菊園科技產業園內,包括北水灣大廈第1、2、3、4、5、6、 7、14層及環城路2222號的3號大樓,共計11480平方米。首期裝修建設好的孵化場地面積為北水灣大廈的8000平方米。依託科研院所的集聚優勢,菊園是物聯網、新材料、基礎軟體和信息系統等重點產業的研發與集聚區,因此,菊園新區將孵化器定位於物聯網產業孵化培育基地,以促進物聯網產業鏈的集聚
B. 目前,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是哪個方向
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甦提供技術動力。目前,美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反復提及,物聯網將會成為中國移動未來的發展重點。他表示將會邀請台灣生產RFID、感測器和條形碼的廠商和中國移動合作。據他介紹,運用物聯網技術,上海移動已為多個行業客戶度身打造了集數據採集、傳輸、處理和業務管理於一體的整套無線綜合應用解決方案。最新數據顯示,上海移動目前已將超過10萬個晶元裝載在計程車、公交車上,形式多樣的物聯網應用在各行各業大顯神通,確保城市的有序運作。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車務通」將全面運用於上海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面向物流企業運輸管理的「e物流」,將為用戶提供實時准確的貨況信息、車輛跟蹤定位、運輸路徑選擇、物流網路設計與優化等服務,大大提升物流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此外,在「物聯網」普及以後,用於動物、植物和機器、物品的感測器與電子標簽及配套的介面裝置的數量將大大超過手機的數量。物聯網的推廣將會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驅動器,為產業開拓了又一個潛力無窮的發展機會。按照目前對物聯網的需求,在近年內就需要按億計的感測器和電子標簽,這將大大推進信息技術元件的生產,同時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
據介紹,要真正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城市有100萬輛汽車,如果我們只在1萬輛汽車上裝上智能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個智能交通系統;二是流動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運動的狀態,必須保持物品在運動狀態,甚至高速運動狀態下都能隨時實現對話。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物聯網熱浪為什麼在中國會迅速壯大呢?物聯網在中國迅速崛起得益於我國在物聯網方面的幾大優勢。
第一,我國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物聯網核心感測網技術研究,研發水平處於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感測網領域,我國是標准主導國之一,專利擁有量高;
第三,我國是目前能夠實現物聯網完整產業鏈的國家之一;
第四,我國無線通信網路和寬頻覆蓋率高,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持;
第五,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物聯網發展。
C. 我國物聯網產業存在哪些瓶頸和制約因素
1、知識產權
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產品化的過程中,我國一直缺乏一些關鍵技術的掌握,所以產品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缺乏RFID等關鍵技術的獨立自主產權這是限制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技術標准
目前行業技術主要缺乏以下兩個方面標准:介面的標准化;數據模型的標准化。雖然我國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產業聯盟,同時次年又發布了《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指出應當集中開展RFID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標准。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RFID產業仍是一片混亂。技術強度固然在增強,但是技術標准卻還如鏡中之月。正如同中國的3G標准一樣,出於各方面的利益考慮,最後中國的3G有了三個不同的標准。物聯網的標准最終怎樣,只能等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了。
3、產業鏈條
和美國相比,國內物聯網產業鏈完善度上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雖然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和中興華為這一類的系統設備商都已是世界級水平,但是其他環節相對欠缺。物聯網的產業化必然需晶元商、感測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廠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國發展物聯網,在體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強廣電、電信、交通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統的建立。加快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進程。產業鏈的合作需要兼顧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聯網普及仍相當漫長。
4、行業協作
物聯網應用領域十分廣泛,許多行業應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這些行業分屬於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要發展物聯網這種以感測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加強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與互動,以開放的心態展開通力合作,打破行業、地區、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加強體制優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聯網產業的順利發展。
5、盈利模式
物聯網分為感知,網路,應用三個層次,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將有多種選擇去開拓市場。這樣,在未來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商業模式變得異常關鍵。對於任何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來說,出現一種新型而能成熟發展的商業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結果,可是這一點至今還沒有在物聯網的發展中體現出來,也沒有任何產業可以在這一點上統一引領物聯網的發展浪潮。目前物聯網發展直接帶來的一些經濟效益主要集中在與物聯網有關的電子元器件領域,如射頻識別裝置、感應器等等。而龐大的數據傳輸給網路運營商帶來的機會以及對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業所產生的影響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觀察。
6、使用成本
物聯網產業是需要將物與物連接起來並且進行更好的控制管理。這一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必將會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應用。所以,在物聯網感測技術推廣的初期,功能單一,價位高是很難避免的問題。因為,電子標簽貴,讀寫設備貴,所以,很難形成大規模的應用。
而由於沒有大規模的應用,電子標簽和讀寫器的成本問題便始終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成本高,就沒有大規模的應用,而沒有大規模的應用,成本高的問題就更難以解決。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戶在成本方面的壁壘成了打開這一片市場的首要問題。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聯網的發展將受到限制。
7、安全問題
在物聯網中,感測網的建設要求RFID標簽預先被嵌入任何與人息息相關的物品中。可視人們在觀念上似乎還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圍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時刻都處於一種被監控的狀態,這直接導致嵌入標簽勢必會使個人的隱私權問題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確保標簽物的擁有者個人隱私不受侵犯便成為射頻識別技術以至物聯網推廣的關鍵問題。而且如果一旦政府在這方面和國外的大型企業合作,如何確保企業商業信息,國家機密等不會泄露也至關重要。所以說在這一點上,物聯網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有可能涉及到政治法律和國家安全問題。
信息來源:中國移動m2m門戶網站
D. 我國物聯網產業背景及政策的相關情況
1、知識產權
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產品化的過程中,我國一直缺乏一些關鍵技術的掌握,所以產品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缺乏RFID等關鍵技術的獨立自主產權這是限制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技術標准
目前行業技術主要缺乏以下兩個方面標准:介面的標准化;數據模型的標准化。雖然我國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產業聯盟,同時次年又發布了《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指出應當集中開展RFID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標准。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RFID產業仍是一片混亂。技術強度固然在增強,但是技術標准卻還如鏡中之月。正如同中國的3G標准一樣,出於各方面的利益考慮,最後中國的3G有了三個不同的標准。物聯網的標准最終怎樣,只能等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了。
3、產業鏈條
和美國相比,國內物聯網產業鏈完善度上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雖然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和中興華為這一類的系統設備商都已是世界級水平,但是其他環節相對欠缺。物聯網的產業化必然需晶元商、感測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廠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國發展物聯網,在體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強廣電、電信、交通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統的建立。加快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進程。產業鏈的合作需要兼顧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聯網普及仍相當漫長。
4、行業協作
物聯網應用領域十分廣泛,許多行業應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這些行業分屬於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要發展物聯網這種以感測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加強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與互動,以開放的心態展開通力合作,打破行業、地區、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加強體制優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聯網產業的順利發展。
5、盈利模式
物聯網分為感知,網路,應用三個層次,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將有多種選擇去開拓市場。這樣,在未來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商業模式變得異常關鍵。對於任何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來說,出現一種新型而能成熟發展的商業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結果,可是這一點至今還沒有在物聯網的發展中體現出來,也沒有任何產業可以在這一點上統一引領物聯網的發展浪潮。目前物聯網發展直接帶來的一些經濟效益主要集中在與物聯網有關的電子元器件領域,如射頻識別裝置、感應器等等。而龐大的數據傳輸給網路運營商帶來的機會以及對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業所產生的影響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觀察。
6、使用成本
物聯網產業是需要將物與物連接起來並且進行更好的控制管理。這一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必將會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應用。所以,在物聯網感測技術推廣的初期,功能單一,價位高是很難避免的問題。因為,電子標簽貴,讀寫設備貴,所以,很難形成大規模的應用。
而由於沒有大規模的應用,電子標簽和讀寫器的成本問題便始終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成本高,就沒有大規模的應用,而沒有大規模的應用,成本高的問題就更難以解決。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戶在成本方面的壁壘成了打開這一片市場的首要問題。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聯網的發展將受到限制。
7、安全問題
在物聯網中,感測網的建設要求RFID標簽預先被嵌入任何與人息息相關的物品中。可視人們在觀念上似乎還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圍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時刻都處於一種被監控的狀態,這直接導致嵌入標簽勢必會使個人的隱私權問題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確保標簽物的擁有者個人隱私不受侵犯便成為射頻識別技術以至物聯網推廣的關鍵問題。而且如果一旦政府在這方面和國外的大型企業合作,如何確保企業商業信息,國家機密等不會泄露也至關重要。所以說在這一點上,物聯網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有可能涉及到政治法律和國家安全問題。
信息來源:中國移動m2m門戶網站
E. 我國物聯網的建設進程
我國的物聯網建設應統籌規劃,結合市場發展進程,有步驟、分階段地版進行.
第一階段,權培育期(2009-2015):技術突破與行業試點.在產業化核心技術研發、標准制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過典型行業/區域的示範應用,初步形成物聯網產業鏈及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第二階段,成長期(2016-2025):吸取經驗,逐步推廣。擴展物聯網應用領域,形成規模應用能力,建立全國編碼解析系統國家物聯網管理中心、各行業/區域物聯網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推動規模化市場形成,促進物聯網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持續發展。
第三階段,成熟期((2026-):產業整合,提升效益。整合產業鏈,適應新一代技術的發展,輻射多個應用領域,提高物聯網應用的效率和效益。
F. 現在有一個項目叫中國物聯網,是什麼項目
物聯網在中國迅速崛起得益於我國在物聯網方面的幾大優勢。 我國內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物聯容網核心感測網技術研究,研發水平處於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感測網領域,我國是標准主導國之一,專利擁有量高; 第三,我國是目前能夠實現物聯網完整產業鏈的國家之一; 第四,我國無線通信網路和寬頻覆蓋率高,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持; 第五,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物聯網發展。
G. 我國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如何
物聯網: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物聯網應用創新了社會治理模式,促進了各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共建共享。但同時,我國物聯網發展仍存在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網路安全問題延伸、物聯網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尚需繼續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物聯網產業生態圈、加強物聯網安全監管等方面下功夫。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了數字中國建設目標,大力發展物聯網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物聯網發展加速了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經濟社會的變革創新。
物聯網發展意義重大
物聯網應用創新了治理模式。物聯網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在線監測、實時感知、遠程監控成為了管理新亮點,極大地創新了社會治理模式。無論是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防控,還是危險源監控和應急救災等領域,物聯網應用實現了在線實時管理,極大地提高了突發事件預判和應急處置能力。
物聯網應用促進了綠色低碳。物聯網應用促進了各領域用料、用能、用水的精細化,減少了資源浪費,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工業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工廠生產線具備了自我感知能力,根據材料配方需要,實時、精準地用料、用水和用能,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率,降低廢水、廢氣等污染物排放。能源物聯網的發展促進了物聯網技術在能源生產、傳輸、存儲和利用各環節的應用,實現用能的實時感知、精準調度、故障判斷、預測性維護。
物聯網應用促進了開放合作。物聯網應用不僅加強了人與人之間連接,更加強了人與物、物與物直接的連接,打通了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信息流通渠道,促進了物與物之間的協作。工業物聯網應用將不同流水線、不同車間、不同工廠內的機器連接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標准化通信的開放網路,強化了機器之間信息流動,促進了機器之間、流水線之間、車間之間、工廠之間的協同協作。
物聯網應用促進了共建共享。由於物聯網的軟硬體介面、傳輸協議等標准化,促成了物聯網網路互聯和信息互動,使得各類開放式的物聯網公共服務平台得到了快速發展。視頻監控物聯網公共服務平台促進了公安、交通、金融、環保、國土等部門視頻監控網路的共建共享,統一了視頻探頭,統一了視頻監控網路,統一了數據存儲中心,不僅減少了各部門重復投資建設,而且大大提高了網路利用率和覆蓋率。
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短板
物聯網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射頻識別、感測晶元、操作系統、組網協議等物聯網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核心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研究不深入,產學研脫節,技術和產品滯後國外發展步伐,存在代溝。由於缺乏自主可控的通用性物聯網操作系統,國內物聯網產業生態難以協同配套,嚴重製約著物聯網應用平台化和生態化的發展。
傳統網路安全問題正在向物聯網領域各處延伸。萬物互聯讓傳統網路安全問題藉助物聯網延伸到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服務、居民生活等各個物聯網領域,隨著物聯網大規模應用,物聯網安全問題像火災隱患一樣普遍,將延伸到物理世界的各個角落。特別是交通、水利、能源、電力、通信等行業物聯網應用安全日益嚴峻,突發的物聯網安全問題有可能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穩定。
傳統安全防護技術難以跟上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發展步伐。目前市場上做互聯網安全的廠商很多,從應用安全、主機安全、存儲安全到網路安全,公司數量眾多,但做物聯網安全的公司卻不多。由於和傳統互聯網環境下的安全保障措施有很大差別,大部分物聯網公司都只擅長做物聯網應用,但對物聯網網路安全幾乎都涉及不深。
缺乏體系化的物聯網安全管理制度、規范和機構。在互聯網安全方面,管理機構、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都已經很明確。但在物聯網領域,關於物聯網安全管理制度方面,除了工信部門出台了關於加強工業控制系統管理相關規定之外,其他重要領域的物聯網數據採集、接入、組網等領域安全管理和規章制度還存在不少空白。
缺乏物聯網接入產品安全評測、風險評估和等級認證等制度。物聯網產品被廣泛應用到了通信、電力、能源、交通、水利、國防、醫療等各個重要領域,這些領域的物聯網安全事關國家安全,但這些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產品並沒有實行安全測評等相關技術風險評估制度,產品有可能存在安全問題或被黑客遠程式控制制和利用,安全隱患和風險極大。
大數據技術應用於物聯網治理深度不夠。目前,各類物聯網產品應用採集了大量數據,由於受限於挖掘技術和商業模式,採集數據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並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另外,從物聯網本身的角度來看,物聯網自身採集的數據對整個物聯網治理具有重大的意義,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精準地感知整個物聯網網路安全態勢。
推進物聯網建設的著力點
打造自主可控的物聯網產業生態圈。整合產業優勢資源,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打造涵蓋物聯晶元、操作系統、網路協議、應用程序等在內的全鏈條自主可控的物聯網產業鏈。重點加快物聯網感知晶元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攻關,加強數模轉換技術研究,提高晶元採集精準度和應用穩定性,研發能夠滿足市場實際應用需求的高性價比物聯網感知晶元。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節電、微型物聯網操作系統,豐富操作系統網路和應用介面,提高操作系統穩定性。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組網和通信傳輸協議,加強協議安全保障,提高物聯網組網的穩定性和通信傳輸效率。創新基於通用操作系統的物聯網應用發展模式,拓展物聯網應用場景,整合物聯網應用開發者,構建物聯網產業生態圈。
加強物聯網安全監管。完善物聯網安全監管制度,建立起貫穿物聯網產品研發、接入組網、數據採集傳輸、平台運營等全鏈條的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各環節安全風險可控。建立重點領域物聯網接入產品的安全評測和等級認證制度,重點加強能源、電力、水利、軌道、石化、冶金等重要工業控制系統以及國防、金融、電信、安防、醫療健康領域物聯網應用操作系統、組網協議、應用軟體的安全性測試和評估,確保連接、組網、配置、設備選擇與升級、數據和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安全可控。順應物聯網安全發展態勢,建立物聯網安全態勢在線監測應急管理平台,推進物聯網治理的網路化、平台化和智能化。
加強物聯網應用領域大數據開發和應用。加強物聯網在產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售後服務等各領域深度應用,促進數據採集和挖掘,推動產業組織和運行模式創新,培育新型信息服務業態。加強物聯網在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宏觀調控等領域的深度應用,推進實時感知和在線監測,推動數據決策,提高政府社會治理的預判和研判能力,促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強物聯網在民生服務領域的深度應用,加強民生數據採集,優化配置民生服務資源,提升民生保障便民、利民和惠民水平。加強大數據技術在物聯網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中的應用,提高對物聯網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能力,確保物聯網安全可管可控。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H. 物聯網是什麼 物聯網產業鏈 物聯網概念
一幅圖告訴你什麼是物聯網產業鏈。
簡單而言,物聯網產業鏈可以分成4個部分,最底層是數據採集供應商(如各種感測器、RFID),數據採集上來後需要傳輸(如中國電信、聯通),如果數據保存到雲上,那麼需要雲供應商(如亞馬遜雲、阿里雲),最後是進行數據分析和可視化應用的軟體公司。有的公司只專注於某一部分,而有的公司提供整合資源,為客戶提供貫穿整個物聯網平台的解決方案服務(如上海新增鼎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工業物聯網發展的未來在於與大數據的融合,通過大數據分析才能發現數據背後的規律,可以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的科學依據,而不僅僅是依賴於經驗。
I. 物聯網的產業鏈有哪些
(1)晶元提供商:物聯網的大腦;
(2)感測器供應商:塑造物聯網的五官;版
(3)無線模權組廠商:實現聯網和定位的關鍵
(4)網路運營商:掌控物聯網的通道;
(5)平台服務商:完善物聯網的有效管理;
(6)系統及軟體開發商:打造物聯網的動脈;
(7)智能硬體廠商:提供物聯網的終端承載;
(8)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提供商:物聯網應用落地的實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