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縱觀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趨勢:一是數字化內容產業引領新世紀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內容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在世界產業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為一個高速增長的產業,並引領著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這種內容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將各種文化資源與最新數字技術相結合,建立了新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產生了新的產業群落,創造出驚人的經濟社會價值,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數字內容產業以逐漸成為21世紀經濟舞台上的主角。二是以經營娛樂元素為主的產業形態成為文化產業中最活躍的力量。文化產業的重要內容應該是娛樂業,如電影、演藝、游戲、旅遊等。進入新世紀,文化產業中的電腦動畫和游戲軟體等數字娛樂內容市場高速增長。全球電腦游戲行業已成為與電影、電視、音樂等並駕齊驅的最為重要的娛樂業之一。據專家預測,中國娛樂產業潛在的消費能力將達到5500億元。由此可見,文化娛樂業已成為最具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 三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發展,跨媒介、跨行業、跨地區乃至跨國運營的文化傳播集團成為文化產業的主體。文化產業內容與其他行業之間正在進行著不斷的整合。國際上大型文化跨國公司的發展基本模式主要是橫向整合、縱向整合和其他行業在文化產業上建立分支三種。這些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產業的主體。四是文化產業的風險性特徵更加突出。因為對文化產業來說,經濟價值依賴於文化價值,文化新產品的開發需要直覺和創意,這種直覺性知識是非常冒險的,從這種意義上講,文化產業需要在充滿風險、變化莫測的市場中應對各種風險。五是長期以來,世界文化產品市場基本由美國所有或以美國為依託的超級跨國企業控制著,全球文化產業的集中化趨勢,使得民族國家出現傳統文化邊緣化的風險。近年來,隨著美國化為代表的一極與世界文化多樣化之間的矛盾的加劇,文化安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文化入侵更是極為敏感,對國內許多文化產業均實行保護補貼。文化市場准入、知識產權和國際文化貿易規則是當前的焦點問題。如何平衡文化產業中的全球化和地方性的關系,成為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2. 文化產業發展 政府應該怎麼做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那麼如何看待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作用呢?首先要分清文化包含的內容。文化可分為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公共文化屬於公共產品與服務的范疇,其特點是具有非競爭性,容易出現市場失靈,因此,主要由政府來提供與承擔。此外,文化產業作為經濟領域的一部分,雖然主要應由市場調節,但是由於文化產業屬於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對文化產業大包大攬,不尊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而是應以科學的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證明,根據現代政府的職能與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徵,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中要定位於加強規劃,培育環境,制定政策,注重引導,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與保障。主要包括:一是提供基礎設施。創建和維護使人民文化生活繁榮的環境,是政府的一項基本功能。這項職能是由公共部門提供有形和無形的基礎設施而形成的,這些文化基礎設施既要能保護和促進公共利益,又能促進市場有效運作。對於發展中國家,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基礎設施,尤其需要的是信息與通信技術。二是提供財政與投資支持。傳統上,政府文化部門的投資和規劃主要針對某些項目、機構和大型企業,它們都嚴重依賴公共激勵和資助,現在,政府在為公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資金方面,已經超越了僅僅對核心藝術和重大文化活動的關注,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三是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一些體制缺陷限制了文化發展。比如,北京市目前的文化市場是按部門、行業和區域分割的,使本應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發生斷裂,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四是健全政策法規。健全的適應國情和國力的政策法規對文化發展具有根本性促進作用。比如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財政金融政策等。五是支持文化走出去。
3. 文化產業發展什麼時候提出的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上提出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里我國第一次在文件上明確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區分開來,提出發展文化產業。 但是早在2000年就已經提出過要發展文化產業了,有很多當時的期刊雜志上就出現過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表述,如 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李源朝//今日浙江2000-21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曹智//遼寧日報2000-09-22 國家文化安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策論/胡惠林//學術月刊2000-02 等等
4. 如何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參照十年前,國家對房地產產業的頻繁政策引導,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的相似性。文化產業已版經沒有權懸念的成為了地產之後「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繼任者。文化經濟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較快發展。「十三五」期間,是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大數據時代,新興產業門類和新業態對文化產業進行大解構、大變革、大融合、大轉型、大升級的歷史機遇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未來五年,中國的文化產業要實現成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增長比例至少每年要達到15%以上。由此可以見,未來文化產業的增長空間及發展潛力巨大。實現文化領域的新舊動能轉換,既需要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也需要大的發展戰略的創新。基於以上判斷,我們應該及時地校正目標、更新思維,首先要重視縣域文化發展,進而要進行縣域文化發展的創新戰略研究。
5. 湘西州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最好有數據
論文關鍵詞:循環 經濟 ;產業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湘西州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是一種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 環境 問題、促進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文章在介紹循環經濟的由來、內涵和主要優勢的基礎上,結合湘西州傳統產業發展的概況和循環經濟發展理論,對湘西州傳統產業的戰略提出了相應的調整對策。
一、循環經濟的由來及主要優勢
循環經濟模式是在當代世界面臨經濟高速增長,環境狀況日趨嚴峻,資源相對缺乏的形勢下,為實現 社會 、經濟、環境相協調而提出來的一種現實的 發展戰略 選擇。自1997年日本通產省產業結構協會提出《循環型經濟構想》以來,循環經濟理論有了極大的發展和完善,並且不斷地在世界很多國家得到推行。
循環經濟實質上就是生態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其優勢在於:第一,循環經濟可以充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廢物排放」所構成的單向流動的經濟。循環經濟則根據「3R」原則[即「減量化」(Re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物,最大限度地減少末端處理。第二,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傳統經濟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形成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短缺與枯竭,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對經濟社會、人體健康的重大損害。循環經濟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准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第三,循環經濟可以把生產和消費納入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中。循環經濟則可以將生產(包括資源消耗)和消費(包括廢物排放)這兩個最重要的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把兩者都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
二、湘西州的產業結構現狀以及對循環經濟的需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門戶」,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總面積15486平方公里,現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8個市縣, 人口 259.30萬,其中少數 民族 人口佔68.7%。州府設在吉首市。
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各個產業的發展作為支撐。因此,湘西州經濟發展的關鍵仍是產業結構的問題。歸納 總結 起來,湘西州產業結構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 工業 總量極為缺乏。2006年全州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79億元,實現利稅總額6.5億元,全州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88億元,佔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53.9%,就現在全州的工業主要支柱來說,全州的工業主要力量就是湘泉集團、龍山煙廠、花垣東方錳業、保靖喜陽、瀘溪金天鋁業等幾大從事酒煙生產、礦產品、農產品初級加工的公司組成,除湘泉、龍煙外,其他企業主要從事的是農產品、礦產品初級加工業。
二是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所佔比重依然較大。2006年,全州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9.7%、37.7%、42.6%。湘西州的第三產業在近年雖有較大發展,但在三次產業中所佔比重依然較低。而且在第三產業內部,傳統低層次服務業佔有較大比重。
6. 內蒙古五原縣在哪裡
五原縣總面積2492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五原有文字記載2400多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秦時五原屬九原郡;史載三國名將呂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鎮(五原縣)起義被史學家列為影響中國歷史的百件重大歷史事件之一;1912年改五原縣。1925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起義,響應北伐,為紀念此義舉,曾一度改名為「義縣」,傅作義「五原抗戰」,阻擊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揚華夏,聲震四海。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五原縣轄7個鎮、7個鄉:
鎮:隆興昌鎮、塔爾湖鎮、套海鎮、復興鎮、新公中鎮、天吉太鎮、勝豐鎮
鄉:和勝鄉、城南鄉、向陽鄉、美林鄉、什巴鄉、海子堰鄉、銀定圖鄉;國營建豐農場。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只是歷史的痕跡。今天的五原已成為歷史名縣、資源大縣,是全國著名的糧、油、糖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國家百萬只秸稈養羊示範縣,油料產量名列全國百強。
五原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有可耕地170萬畝、待開發土地100萬畝。農田渠系成網,每年引黃河水10億立方米自流灌溉。盛產小麥、葵花、甜菜、籽瓜、優質牧草,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基地。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鄉」,種植面積達百萬畝,年產3億斤,佔全國的十分之一。葵花產業發展氣勢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鴻鼎農貿市場「三駕馬車」為框架,形成了投入3億元、產出13億元、利稅近億元的葵花產業體系,現在正向全國葵花產業第一縣邁進。
畜牧業發展空間廣闊,年產優質牧草100萬噸,秸稈飼草、莖葉等140萬噸,玉米、麩皮達10萬噸以上,秸稈生物蛋白顆粒飼料10萬噸、油餅5萬噸。可以養殖奶牛22.6萬頭,每年為企業和社會提供鮮奶144.2萬噸,為企業創收21.6億元,為農民增收12.3億元。主攻羊,發展牛,增草興牧,已成為全縣上下的共同行動。養殖富民「1234」工程使優質牧草達22萬畝,羊的飼養量突破200萬只大關;2004年實施養殖富民「2345」工程,將實現3萬頭奶牛、300萬只羊的奮斗目標。 [編輯本段]交通通訊交通通訊便捷暢通,110國道、哈磴高速、包蘭鐵路橫貫東西;縣、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電力充足,價格低廉。全面啟動「數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國聯網,五原人民政府網站架起了與各地溝通的橋梁,電子政務使政府政令暢通,服務快捷。 [編輯本段]發展規劃五原創建歷史文化大縣,引導文化與經濟結盟,為繁榮文化事業增添動力,為經濟發展增強活力。特別是葵花文化與葵花產業相得益彰。首屆「中國河套葵花節」打響了葵花文化品牌戰略。全國唯一的葵花主題廣場和葵花主題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韻」主題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長特性與現代科技、現代藝術完美結合,是融葵花產業與葵花文化於一體的標志性建築,成為「葵花產業大縣」最靚麗的風景。
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經濟大潮中,縣委、政府的發展思路更加開闊,以「三區兩帶」為載體,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工業強縣,養殖富民,邁出了打造全國葵花產業第一縣,構建全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堅實步伐。一直以來,五原以良好的發展勢頭贏得了上級領導的關注與肯定,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贊譽和支持。
迎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五原進一步搭建開放興縣的平台,靠優質服務為經濟環境添彩。先後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在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優惠政策的基礎上,五原縣根據投資者的投資額、投資方向及科技含量,實行分檔次特別優惠。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簡化辦事程序,提供優質服務。
踏進五原,領略不盡的塞外風光。巨大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優越的投資環境,為各類企業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7. 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是什麼樣子的
在西藏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
8. 五原縣的文化
五原創建歷史文化大抄縣襲,引導文化與經濟結盟,為繁榮文化事業增添動力,為經濟發展增強活力。特別是葵花文化與葵花產業相得益彰。首屆「中國河套葵花節」打響了葵花文化品牌戰略。全國唯一的葵花主題廣場和葵花主題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韻」主題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長特性與現代科技、現代藝術完美結合,是融葵花產業與葵花文化於一體的標志性建築,成為「葵花產業大縣」最靚麗的風景。
9.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的前生叫什麼為什麼改名字
五原縣總面積2492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五原有文字記載2400多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秦時五原屬九原郡;史載三國名將呂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鎮(五原縣)起義被史學家列為影響中國歷史的百件重大歷史事件之一;1912年改五原縣。1925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起義,響應北伐,為紀念此義舉,曾一度改名為「義縣」,傅作義「五原抗戰」,阻擊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揚華夏,聲震四海。
五原縣轄7個鎮、7個鄉:隆興昌鎮、塔爾湖鎮、套海鎮、復興鎮、新公中鎮、天吉太鎮、勝豐鎮、和勝鄉、城南鄉、向陽鄉、美林鄉、什巴鄉、海子堰鄉、銀定圖鄉;國營建豐農場。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只是歷史的痕跡。今天的五原已成為歷史名縣、資源大縣,是全國著名的糧、油、糖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國家百萬只秸稈養羊示範縣,油料產量名列全國百強。
五原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有可耕地170萬畝、待開發土地100萬畝。農田渠系成網,每年引黃河水10億立方米自流灌溉。盛產小麥、葵花、甜菜、籽瓜、優質牧草,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基地。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鄉」,種植面積達百萬畝,年產3億斤,佔全國的十分之一。葵花產業發展氣勢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鴻鼎農貿市場「三駕馬車」為框架,形成了投入3億元、產出13億元、利稅近億元的葵花產業體系,現在正向全國葵花產業第一縣邁進。
畜牧業發展空間廣闊,年產優質牧草100萬噸,秸稈飼草、莖葉等140萬噸,玉米、麩皮達10萬噸以上,秸稈生物蛋白顆粒飼料10萬噸、油餅5萬噸。可以養殖奶牛22.6萬頭,每年為企業和社會提供鮮奶144.2萬噸,為企業創收21.6億元,為農民增收12.3億元。主攻羊,發展牛,增草興牧,已成為全縣上下的共同行動。養殖富民「1234」工程使優質牧草達22萬畝,羊的飼養量突破200萬只大關;2004年實施養殖富民「2345」工程,將實現3萬頭奶牛、300萬只羊的奮斗目標。
交通通訊便捷暢通,110國道、哈磴高速、包蘭鐵路橫貫東西;縣、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電力充足,價格低廉。全面啟動「數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國聯網,五原人民政府網站架起了與各地溝通的橋梁,電子政務使政府政令暢通,服務快捷。
五原創建歷史文化大縣,引導文化與經濟結盟,為繁榮文化事業增添動力,為經濟發展增強活力。特別是葵花文化與葵花產業相得益彰。首屆「中國河套葵花節」打響了葵花文化品牌戰略。全國唯一的葵花主題廣場和葵花主題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韻」主題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長特性與現代科技、現代藝術完美結合,是融葵花產業與葵花文化於一體的標志性建築,成為「葵花產業大縣」最靚麗的風景。
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經濟大潮中,縣委、政府的發展思路更加開闊,以「三區兩帶」為載體,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工業強縣,養殖富民,邁出了打造全國葵花產業第一縣,構建全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堅實步伐。一直以來,五原以良好的發展勢頭贏得了上級領導的關注與肯定,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贊譽和支持。
迎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五原進一步搭建開放興縣的平台,靠優質服務為經濟環境添彩。先後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在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優惠政策的基礎上,五原縣根據投資者的投資額、投資方向及科技含量,實行分檔次特別優惠。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簡化辦事程序,提供優質服務。
踏進五原,領略不盡的塞外風光。巨大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優越的投資環境,為各類企業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和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