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促進我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建議
第一、按照市場換技術的原則,加強國內企業和國際生物醫葯界的合作交流,促進我國醫葯工業在質的基礎上有新的飛躍。
第二、要加快扶植和培育一批上規模的醫葯企業集團,以企業為核心和依託,大力發展我國生物醫葯產業,集中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高起點、高標準的生物醫葯開發,避免遍地開花、低水平重復建設,實現我國生物醫葯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並能起到良好的產業示範和帶頭作用。
第三、國家要學習借鑒歐美在生物制葯方面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加快生物醫葯方面的立法,繼續建立和完善包括教育、科技、研發、新品保護、品牌建設等生物醫葯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在內的一套完整的扶持政策和優惠扶持政策。
第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與國際接軌,掌握核心技術;向自主研發新品的企業適度傾斜,保護企業自主研發的積極性。
第五、建議國家對創新的生物制葯產品開發「給市場」的政策扶持。
B. 中國有哪些政策支持生物產業的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生物醫葯產業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目前中國已有80多個地區(城市)已經著力建設醫葯科技園、生物園、葯谷,全國已有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而且各地新開發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很多都將生物產業作為重點引駐對象。其中比較成熟產業園有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泰州中國醫葯城、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等。隨著眾多生物制葯產業園區取得豐碩成果,生物制葯產業已經成為國內園區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園是伴隨著高新技術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生物醫葯產業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做出了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國家醫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也是我國首個國家級醫葯高新區。目前我國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超過100個,均涉及生物技術產業;省級以上的生物產業園400多個。
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動空間和本地化的產業集群相輔相成,在經濟和科技全球化過程中,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區域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力量。高技術產業發展更是呈現出典型的集群化特徵。縱觀世界成功的生物醫葯園區,不難發現都是創新集群的發生地,處於全球生物產業鏈的最高端,可以說基於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是國外眾多運行成功的生物醫葯園區的共同特徵,也非常符合生物經濟的發展規律。生物技術產業的產業特性和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決定了產業集群是我國生物醫葯園區集約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C. 生物醫葯未來會有哪些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葯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年均增長率達到25%以上,正內處於大規模產業化發容展階段。在此背景下,各地興起了生物醫葯產業園建設熱潮,發展十分迅猛。截至2013年底,以生物醫葯為主的國家級和省級園區達179家,佔比接近三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規劃,目前,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園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專門設立的專項發展生物醫葯產業的高新園區,多由政府主導或企業自發集聚形成;另一類是包含在綜合性高新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園中園」形式的生物醫葯產業園區,具有市場化程度高、運營機制靈活的特點。
顯而易見,隨著生物醫葯產業蓬勃發展,生物醫葯產業園也正邁入高速發展階段。而且各地園區結合自身優勢資源進行特色發展,側重點各有不同,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對產業園總體發展有很大好處。
可以說,生物醫葯產業園的發展,已逐漸成為我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重要依託。不過,未來生物醫葯產業園發展要更進一步,還需建立相應的市場服務、技術服務、政策支持等配套體系。
D. 如何推進生物醫葯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8月的持續高溫擋不住太倉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的步伐,記者在勝涇村附近看到,推土機、壓路機聲音轟鳴,一條寬闊大路在不斷延伸,路邊新入園的南倉金屬、金菱儀表、銘銓環保等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
城廂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新技術產業園一期3.3平方公里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開工,縱二路、橫五路、橫二路等五條道路都在抓緊建設和完善提升,其餘的配套工作也在加緊進行,並計劃在年底前全面啟動整個園區8.22平方公里內的道路、橋梁、綠化、路燈等工程建設,力爭園區早日出形態,完善功能。
農戶企業動遷齊頭並進
據介紹,園區范圍內正在進行的農戶動拆主要有兩大片:一片是原南郊工業安置區3.3平方公里內的210戶,其中177戶已完成評估,大部分已簽約,已拆除的有77戶;另一塊是准備新建的南郊農民安居新鎮(佔地900畝)范圍內的222戶,目前也已基本完成評估,簽約和交鑰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
為了推進企業的動遷,城廂成立企業動遷組,制定相關動遷、安置辦法,目前正加快推進南郊集中安置小區和安置工業動遷區內的企業動遷工作,已有21家企業完成評估,後續的簽約等工作也在順利推進。
高標准規劃推動轉型升級
太倉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是該市實現工業經濟「三年翻番」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廂推進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為了更好地建設這一平台,城廂已於6月完成了園區控制性詳規並通過了專家評審,目前正委託設計研究院進行全方位產業規劃。
園區的產業定位依據省、蘇州市和我市的新興產業發展戰略,並遵循四個原則,即重點突出「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低碳綠色」、「循環經濟」,著眼建立省級乃至更高級別的工業園區;產業選擇上服從太倉產業功能定位、產業布局規劃;注重與周邊產業園協同發展;注重與其它鎮區產業錯位、協調發展。
據介紹,園區開發建設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力爭五年內初步形成一區多園、兩個平台、一個社區的格局,多園包括依託崑山光電產業園的光電特色產業園,與安亭汽車產業互動的精密製造特色產業園以及服務我市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生命科技園。兩個平台是科技、人才服務平台,信貸、金融服務平台。一社區是以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為主題、公共服務完善的中小型企業集聚的現代化企業社區。
E. 國家為什麼大力支持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
國家大力支持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方版面,我國生物醫葯權市場巨大,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葯消費市場,2014年我國葯品市場純銷售額已突破1.5萬億元。
當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1.2億,醫療需求快速增長,將對我國生物醫葯產業未來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生物醫葯產業規模龐大,到2014年全產業銷售額接近2.5萬億元,但我國葯物的自主研發仍很薄弱,葯品生產以仿製為主,原創性葯物較少,生物醫葯關鍵技術也和國際水平有較大的差距。
因此,培育發展生物醫葯產業,並力促整個產業涉足國際競爭,將成為提升我國生物醫葯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關鍵。
F. 求一份報告,2018年中國生物醫葯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分析報告
可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2024年中國生物醫葯產業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G. 生物醫葯的發展
2006年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依然保持在15%左右穩定的增速,生物醫葯企業收入增長顯著但利潤增長明顯放緩,競爭趨向於新技術與新領域。專家表示,對於國內的生物醫葯企業來說,具備創新能力、拓展融資渠道至關重要。
隨著生物醫葯產品外包的逐漸興起,生物醫葯市場開始茁壯成長。但生物醫葯屬於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長周期」行業,這些特點造就了生物醫葯企業的發展不平衡。由於生物技術產品開發耗資巨大、周期漫長,使融資渠道不暢的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困境。
據了解,在美國資本市場中,中國生物醫葯企業除了以IPO形式上市之外,還出現了反向兼並、合資、外包等多種融資形式。「那些缺乏資金的生物醫葯中小企業,很有可能在產品未能實現盈利之前,就已經被市場淘汰了。」。
中國生物醫葯的原創性研究及資本市場遠遠落後於海外,這導致中國的生物醫葯產業陷入低水平重復生產和惡性競爭的局面。
對於中國生物醫葯企業來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專家指出,鼓勵自主創新,著重實現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產業化,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加速發展中國具有技術基礎和優勢的產業領域,形成產業突破。
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資市場、生物風險投資基金及獨立的評估機構是生物醫葯產業最重要的資本基礎。以企業為主導的資本流向,是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以發展原創科技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生物醫葯研發企業,更需要具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及政府的支持,這是發展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的最緊迫的問題。
中國的生物醫葯投資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結構,資金的流向以企業為目標,吸引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管理者聚集大量不同專長的科學家,在某個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向橫向擴散發展。產業化成果是很多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而公司的領導者是需要具有知識資本的管理型人才。國家已經明確地提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科技的發展思路,使資本朝正確的方向流動,但是需要時間進行轉變。而民間資本還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仍舊以大學的科學家為中心,試圖以他們為招牌吸引更多的資金。
雖然生物醫葯產業尚未實現盈利,但資本仍在不斷湧入尋找機會。對於許多風險投資基金來說,生物醫葯已經成為熱門的投資領域,只有那些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才會被關注。
H. 生物醫葯產業規劃案例,哪裡能找到詳細的參考案例
這里有來幾個關於生物醫葯產業規劃源的案例,由於文字太多,所以只能先把案例名稱給您:
1、北京大興生物醫葯基地產業規劃(2012-2030)
2、天津開發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規劃
3、內蒙古金山高新區乳業、生物醫葯產業發展規劃
4、常州生物醫葯產業園區規劃
5、孝感臨空經濟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規劃
6、山西臨汾醫葯產業「十二五」規劃
I. 哪裡能找到關於生物醫葯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詳細資料
你可以參考前瞻 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J. 生物醫葯產業發展成功的關鍵要素有什麼
一、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自主創新體系完善
三、資金運作模式成熟
四、領軍企業集聚效應顯著
五、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