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貴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概況
①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表現在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地;水利設施進一步加強;解決了數百萬農民的飲水困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膜、化肥、農葯和飼料、獸葯等農用生產物資的使用逐年增加;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②農業產業化速度加快。目前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上千個,以龍頭企業、多元市場、中介組織和以合同定購、利潤返還、按股分紅等方式連接200多萬農戶,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等不斷向深度和廣度開發。
③科教興農戰略成效顯著。「八五」以來,貴州廣泛推行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科學加工、科學管理,農業適用技術和一些高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乃至現代農業得到相應的科技支撐,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近年實施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星火西進」行動計劃、農產品無公害生產、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等,在品種選育、生態重建、產品加工、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④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總量成倍增長,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單位產出率提高,農民收入增加。
⑤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貴州糧食實現農村人口基本自給後,正向著增加特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方面穩步發展;經濟作物種植增長高於糧食作物,油菜籽和烤煙成為大宗產品;其他農作物種植,呈現多元並舉的發展格局。全省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的排序為一、二、三,但在發展中農業比例下降,工業比例上升較快,第三產業比例有所增長。近年工業發展迅速,農業比例繼續下降,雖排序仍為一、二、三,但差距有較大的縮短。
㈡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復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中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中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中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不過,目前中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還不健全,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信息不對稱、產銷組織化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穩步提高,農業和宏觀經濟的互動性增強,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鮮活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部分地區出現買難、賣難交替的情況,價格的暴漲暴跌也時有發生,應盡快推進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進一步發展。
財政部發布消息,中央財政將下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8.05億元,大力支持以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促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農業競爭力。財政部的舉措無疑為農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引導作用。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於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集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產和增收的渠道,並在適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食品產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爭力,從而真正確立「一縣一特」產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致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㈢ 何謂農業產業化,以你所熟悉的縣市為例,分析其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與途徑。
什麼是農業產業化
有關疑問,你可以
直接上網查一下
㈣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㈤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浙中、浙西南區域具有承東啟西的經濟傳導功能,是「長三角」和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經濟輻射的重要通道,經濟發展與產業空間布局主要集中在杭金衢、金麗溫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交通走廊地帶。從農業發展目標與功能定位分析,本區域今後要成為浙江省乃至「長三角」最大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區以及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從本區地形地貌和農業資源特徵分析,浙中地區具有走廊式構造盆地、階梯式層狀地貌和對稱式分布的土壤,平原、丘陵、山地齊全;浙西南地區以中低山為主,山地面積廣大。因此,根據浙中、浙西南區域這一特徵,結合農業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可以將本區域劃分為兩個農業亞區(圖版Ⅹ-4)。
1.浙中綜合型農業亞區
根據本區所處區位條件、資源特徵和產業優勢,農業以維護中部丘陵盆地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為主,重點發展高山蔬菜、花卉苗木、畜禽、水果、茶葉、中葯材、食用菌、竹筍、綠色無公害稻米、水產品等特色優勢產業,提升浙中地區農業產業水平。
2.浙西南生態型農業亞區
本區是甌江、飛雲江、鰲江、靈江等水系的發源地,也是下游平原地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因此,農業將以維護生態平衡,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為主,積極打造浙江省的「綠谷」,重點發展食用菌、竹(筍)業、中葯材、茶葉以及特色經濟林果等特色優勢產業和產品。
㈥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獨特的區位抄條件和農業襲自然資源特點,使得浙東北農業區具有發展都市型、外向型農業的優勢。根據《環杭州灣產業帶農業發展規劃》,本區域農業發展將以都市化、產業化、國際化、綠色化為方向,主動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都市圈,力爭成為接軌「大上海」都市農業的前沿區、外向型農業發展的領航區、農業與農村現代化先行區、生態農業建設的示範區。奠定其在全省農業中的核心和龍頭地位。
依據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結合區域區位、農業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可以將全區劃分為6個農業亞區(圖版Ⅹ-2),即杭州城市生態農業亞區、嘉湖都市農業亞區、寧紹創匯型農業亞區、舟山沿海島嶼生態漁業亞區、東部丘陵山區生態型特色農業亞區、西北部丘陵山區生態型特色農業亞區。各亞區農業發展總體定位與方向見表10-1。
表10-1 浙東北都市型、外向型農業發展區
㈦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從浙東南沿海區域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特徵分析,本區港灣眾多,島嶼、港灣相互交錯,陸域地貌以濱海平原、丘陵山地階梯式向內陸延伸,同時區內擁有溫州、台州兩大中心城市,以及溫黃、溫瑞兩個沿海平原。根據《溫台沿海產業帶農業發展規劃》,本區域農業發展將以產業化、外向化、特色化和綠色化為方向,積極打造溫台地區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區,加快建設農業塊狀經濟群,形成一批在省內乃至國內市場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逐步把本區域建成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區、生態農業示範區和外向型農業生產區。因此,依據上述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結合本區域區位條件、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農業發展方向,可以將全區域劃分為:沿海灘塗、島嶼漁旅型農業亞區、東部平原外向型農業亞區、南部平原都市型農業亞區、北部丘陵山區特色農業亞區、西南部丘陵山區生態型農業亞區(圖版Ⅹ-3)。各亞區農業發展總體定位與方向見表10-2。
表10-2 浙東南沿海城郊型、外向型農業發展區
㈧ 國內農業產業發展是什麼樣的現狀
1、我國農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極大解放,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發展,農業產品極大豐富,告別了農產品短缺的時代,進入了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的過剩的發展階段。
2、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的發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
3、發展現代化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轉變的重點。新時期,我國已經具備了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條件和能力。
4、開發農業旅遊是農業產業化實現的有效途徑。農業旅遊是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託,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農村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林牧漁生產、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等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產品,為遊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遊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