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據《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部分,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體、智能製造核心信息設備四大細分行業,將成為未來我國中長期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並有望在十三五期間迎來黃金發展期。
路線圖確定了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體、智能製造核心信息設備四大細分行業,作為到2025年我國新一代信息基礎產業的發展重點。根據行業目前的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路線圖還進一步確定了上述細分行業的發展重點。其中,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包含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製造、集成電路封裝、封裝設備及材料4個重點;信息通信設備包含無線移動通訊、新一代網路、高性能計算機與伺服器3個重點;操作系統與工業軟體包含工業操作系統及應用軟體、工業大數據平台、智慧工業雲與製造業核心軟體、重點領域工業應用軟體4個重點;智能製造核心信息設備包含智能製造基礎通訊設備、新型工業感測器、智能製造控制系統、製造物聯設備、儀器儀表和檢測設備、製造信息安全保障產品6個重點。此外,路線圖還有針對性地確定了四大細分行業未來需要重點突破的技術和相關設備材料,共計超過50餘種。
㈡ 《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有哪些
十大重點領域包括: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內航空航天容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
五項重大工程則包括:
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
㈢ 軟體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2020我國軟體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
我國基礎軟體和工業軟體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在核心技術、產業基礎與應用生態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短板弱項。目前我國基礎軟體和工業軟體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短板弱項,據某研究機構統計,每年采購國外軟體產品和服務總值達1.3萬億元人民幣。國家已將軟體產業定義為戰略新興產業,近年來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完善政策環境,進一步推動軟體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並從產業扶持、稅收、采購等支持國產軟體發展。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軟體產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從中國國情發展需要來看,計算機軟體行業的發展對於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實現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市場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國家重點支持和鼓勵的行業。同時,作為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傳遞基礎,軟體行業還是一個能多方面使用的行業,它與其它各行各業的結合非常多,例如普通的手機應用程序的設計、超市收銀系統的設計,此外,常見的紅綠燈監控、二代身份證的使用等等都離不開它。
2020軟體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軟體產業呈現出網路化、服務化、平台化、融合化新趨勢。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轉向軟體主導,軟體在信息產業中的貢獻不斷增加。《中國製造 2025》、《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加快推進網路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等國策的深入推進和落實,將會對產業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對軟體產業的需求將更加強勁,尤其是對操作系統、資料庫等基礎軟體、行業應用軟體、大數據軟體產生更高、更廣泛的需求。「互聯網+」所形成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數據傳輸、獲取、存儲、信息安全的巨大需求都建立在強大的基礎信息平台之上,擁有強大的基礎信息平台,「互聯網+」的能量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對軟體人才的需求已達20萬,並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未來5年內,合格軟體人才的需求將遠大於供給。2010年,我國軟體人才的缺口已達43.5萬,其中尤以JAVA人才最為缺乏。當前世界各地持有Java Programmer證書的人員供需差距極大,迫使企業不得不用高薪聘請Java程序員。因此,Java Programmer的含金量比一般的技術人員要高出很大一塊。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持有Java Programmer認證證書的人年薪均在4-10萬美金,而在國內持有Java Programmer認證的程序員也有極好的工作機會和很高的薪水。
從軟體行業各業務收入比重來看,近幾年軟體產品開發和系統集成業務一直是軟體行業收入佔比最高的兩大類業務,合計收入佔比一直保持在全行業的50%以上。該兩類業務隨著軟體行業的發展實現了平穩增長,2014 年軟體產品開發業務收入實現12,198 億元,同比增長23.5%,系統集成業務收入實現7,679 億元,同比增長17.25%。
2020軟體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據美國權威統計機構調查,今後五年內,中國「軟體外包」將以50%以上的年增長率持續擴張,令世界瞠目。國家信息產業部日前則宣布:「未來五年內,中國計劃把軟體產業增長六倍」,使之達到與軟體王國印度相當的規模。到2010年,中國軟體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13000億元人民幣。要實現「破萬億元」的發展目標,意味著未來幾年軟體產業的年增長率將不低於30%。
「30%的增長速度可能還略顯保守。」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理事長陳沖說。軟體產業近年來已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
世界軟體工程大會主席、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奧斯特維爾教授說,在新一輪的國際分工中,高附加值、低成本、智力密集型的軟體與信息服務業正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這給中國和印度等國的軟體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將在產業規模「破萬億」過程中成為真正的軟體強國。
根據規劃,2010年中國將出現若幹家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軟體骨幹企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倪光南說,中國軟體業的出路應在基礎領域的系統開發方面有中國自己的聲音,這些軟體「航空母艦」將承擔起完成這一戰略性任務的重任。預計未來5年軟體業從業人員要從目前的90萬人增加到250萬人左右。
軟體行業的第一資源就是人才,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再結合職業薪水、加薪前景、工作壓力和自由程度等各項因素,美國《金錢》雜志在5月公布從約50種職業中評選出的全美「50大好差事」。結果,軟體工程師力壓「群芳」,榮膺「全美最佳差事」。中國日報也指出:「軟體工程師」職位平均年薪8.05萬元,並擁有較強的加薪前景及潛在創造力。
2006年的薪酬報告顯示,軟體工程師在IT行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其薪資也節節高升。軟體工程師的起薪從2500至8000元/月左右,具體視地域、企業性質、個人能力的不同而定。
綜合數據表明,軟體工程師是近期企業缺口最大的職位,招聘數量幾乎佔了行業的一半,而硬體工程師佔11.9%,系統分析師佔8.6%,網站策劃員佔8.7%,網路工程師佔4.7%。如此大的缺口表明,軟體工程師是目前IT行業求職者的最佳選擇。
事實上,IT業的熱點職位主要是軟體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高級程序員、產品項目經理等高級職位。相比之下,網路工程師薪資較低。在中國,網路工程師的技術始終不居主要位置,也並不缺技術人才,核心技術幾乎都在國外,一般的設備調試等工作找些人培訓一番就可勝任。網站的建設和維護還是要靠軟體,相對來講,軟體工程師發展空間更大。
軟體行業人員工資及升職空間
軟體在IT產業里是利潤最高的部分,而最大的成本就是工資成本,所以軟體開發人才的薪資也相對較高,同比高出其他行業50%左右。據前程無憂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IT軟體技術研發類崗位的平均調薪幅度為11.1%,薪資上漲幅度也遠遠超過其他行業。軟體開發人才需要的是技術和實際操作,一個熟練的軟體開發工程師,特別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升職加薪非常快。
㈣ 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發展哪些領域
「十二五」時抄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升至世界第二,主要農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貨物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大國。這是13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努力奮斗、開拓進取的結果,值得為之自豪。但另一方面,我國人均水平還比較低,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地區發展差距偏大,經濟發展中還有諸多結構性矛盾有待解決,對此又要高度警醒。從發展的眼光看,我國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道路仍然曲折。一方面,我國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發展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而支持我國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各方面優勢有可能逐步弱化。
㈤ 中國製造2025擬重點支持的十大領域有哪些
十大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內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容、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
5項重大工程則包括: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
㈥ 四川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產業領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把握信息技術升級換代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依託我省在人才和產業方面的優勢,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路,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推進高性能集成電路、平板顯示、高端軟體等行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雙輪驅動,建設國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力爭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以上,增加值90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在中西部保持第一。
下一代信息網路。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網路以及「三網融合」信息網路建設,統籌寬頻接入。強化新一代網路信息技術開發,加快自主標準的推廣應用,帶動新型網路設備、智能終端產業和新興信息服務的創新發展。發展寬頻無線城市,加快先進信息網路向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延伸覆蓋,普及信息應用。強化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電子核心基礎產業。圍繞重點整機和戰略領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電路自主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通用、新結構中央處理單元、圖像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數/模和模/數轉換器、存儲器、可編程器件、微型系統級晶元、關鍵IP核產品、射頻識別晶元、信息安全晶元及系統晶元、非接觸IC卡晶元等。積極發展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液晶顯示面板(TFT-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加快發展敏感元器件與感測器、光電子器件、片式電子元件、高頻率器件、電力電子器件、微特電機與組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新型顯示前端用基礎新材料和新器件。
高端軟體和新興信息服務。加快發展面向市場的基礎軟體、移動計算軟體平台、網路信息安全軟體、數字內容加工處理軟體、嵌入式軟體、系統集成和支持服務、信息技術咨詢和管理服務、互聯網增值服務。加快高端軟體開發和自主軟體應用,支持金融、交通等關鍵領域智能管理信息系統軟體研發。積極發展物聯網環境下的交通物流、遠程醫療及護理、遠程教育等新興服務業態。大力發展數字虛擬技術,引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專欄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三網融合全面推廣,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基本完成,寬頻無線城市大規模發展,網路裝備產業進入國內前列;新一代顯示技術取得突破;智能感測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關鍵電子元器件自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重要應用軟體的技術水平和集成應用能力大幅提高,掌握網路信息服務關鍵應用和基礎平台技術,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0%,基本形成高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標准體系,一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進入國家先進行列。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可信網路平台技術,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嵌入式軟體及軟體服務技術,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技術,寬頻無線與移動通信和光通信技術,智能終端、泛在網技術,微型系統級晶元設計技術,新型顯示技術,新型顯示生產線專用設備關鍵技術,射頻識別、新型感測器技術,物聯網集中平台技術,空間信息技術,新型元器件和電子材料生產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建立產業聯盟和創新聯盟,提升數字電視、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的工程中心、實驗室創新能力;建立完善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智能感測等領域工程實驗室,建設平板顯示共性技術研發及公共服務平台;加強軟體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引導業務標准庫、知識庫和案例庫建設。加大行業領軍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
3.產業化:推動數字電視下一代傳輸演進技術、接收終端、核心晶元發展,積極推進集成電路、LED、微機電系統(MEMS)、智能感測器、大尺寸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面板(TFT—LCD)、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產業化;加快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中試和量產。
4.骨幹企業培育:實施骨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扶持計劃,鼓勵產業鏈上下游聯合和重組,支持基礎產品企業與應用企業建立創新聯盟。
(二)新能源產業。
把握世界新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發揮我省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新能源開發轉化和裝備製造兩大重點,加快新能源產業化發展,促進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互動,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和產業結構低碳化,建成國家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能源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核電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核電裝備科研、設計、試驗、製造、安裝到核燃料供應、管理和技術服務的整體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核電裝備製造,非核動力裝備,核島設計與系統集成、核島和常規島設備、高性能核燃料元件。發展AP1000、EPR第三代蒸汽發生器、核電汽輪機、發電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和主管道等核電主設備,積極推動核電配套產品自主開發和國產化應用。建立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供應集成采供體系和核電技術服務體系。構建核電設計服務、關鍵模塊與部套件生產、基礎材料和能源生產的完整產業體系。推動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產業化應用。重視核電安全技術研究,加強核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核應急管理水平。
太陽能產業。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關鍵材料、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其他新型電池及組件等晶硅光伏產業。積極發展碲化鎘太陽能電池、非晶硅太陽能電池、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納米晶硅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等薄膜光伏產業。加快發展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菲涅爾透鏡、聚光光伏電池、太陽跟蹤裝置及控制系統等聚光光伏產業。積極發展坩堝、清洗蝕刻、絲網印刷、光學鍍膜、磁性濺射、組件測試等光伏生產設備。建設一批大型並網光伏電站,建築一體化並網光伏電站、離網型光伏電站和戶用光伏系統,積極探索推動試驗示範光熱電站建設。
風能產業。以整機產品配套為重點,積極發展1.5MW以上陸地風機和3MW、5MW潮間帶及丘海系列風機、變頻裝置、控制器、齒輪箱、雙饋式與直趨式發電機、柱軸承/偏航軸承/變漿軸等各類軸承、液壓控制系統、潤滑成套設備、主軸、輪轂、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並網逆轉變控系統、輸配電設備等。實現風機整機製造規模化和系列化。加快建設一批風力發電場,增加清潔能源供應。
生物質能。加快生物質直接燃燒固化氣化發電等技術產業化,形成生物質氣化發電系統設計、集成和製造能力。研製生物質能源成套裝置,積極發展沼氣能源成套設備、分布式生物質固化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分布式沼氣發電成套設備、可再生生物質鍋爐、生物質氣化爐熱解新技術成套設備。積極發展麻瘋樹等提取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發電。
智能電網。開展新能源發電的系統模擬、功率預測和並網運行控制等先進技術研發及推廣,加強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和技術保障。完善輸電線路狀態檢測,加強智能變電站建設,促進居民用電智能化管理。積極推動智能電網運行體系建設,提高智能電網管理運行水平。
其他新能源。以電動汽車和電站儲能為主要應用領域,重點發展以超級電容、大容量鋰電池、含釩液流電池等為主的儲能器件製造和儲能系統集成,以及儲能技術在智能電網、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並網等方面的示範應用。
專欄3 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升裝備製造能力;太陽能利用設備及新材料的研發能力大幅度提高,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實驗示範;掌握先進風機組整體設計能力;突破下一代生物液體燃料技術。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第三代核電核島與常規島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技術,兆瓦級以上陸地和海上風機模塊化設計製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高效晶硅、非晶硅及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光熱發電技術,聚光發電技術,生物質熱解氣化及燃燒技術,生物質液體燃料高效轉化技術,燃氣發電機組關鍵核心技術,大功率儲能電池及智能電網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等。
2.產業化:推進核電系統集成、關鍵模塊和零部件,大型風電整機、新型風電機組和零部件,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和配套設備等產業化,加快開發利用清潔高效能源,推動煤層氣、頁岩氣以及生物質能等產業化發展。
3.市場培育: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工程示範,適時大規模推廣應用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加強適應光伏發電發展的電網及運行體系建設。推動生物質能源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開發建設,促進生物質能加快應用。
(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依託我省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面向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推進民用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等行業領域發展,建設國家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實現總產值1500億元,增加值400億元。
民用航空。重點發展軍機、公務機、無人機、直升機等整機和臨近空間飛行器,國產大飛機機頭和ARJ-21新支線飛機機頭、機身等關鍵部件,大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零部件,航空電子系統產品,航空機載設備及配套產品。積極發展機場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及成套設備、航空物流系統及設備。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平台、配套產品、航空服務、通用機場,構建完整的通用航空產業體系。發展機體、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的維修,推進航空再製造、客改貨業務、航改燃機系列產品發展。
航天及衛星應用。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航天及衛星應用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重點發展大型火箭、亞軌道火箭、空間服務系統及設備、衛星載荷系統、星際鏈路系統等宇航產品,推動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系統開發,發展衛星運營增值服務,構建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航天產業鏈。推進衛星地面系統、用戶終端系統、宇航級關鍵元器件開發,實施北斗用戶終端批產工程、高分遙感綜合應用示範工程,建設北斗衛星應用產業園、北斗導航運營中心、高分遙感數據中心,建設區域對地觀測衛星數據處理與信息服務體系、衛星導航運營服務體系。
軌道交通。依託國內唯一的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和相關企業、研發機構,抓住城際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機遇,掌握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加快發展高速鐵路橋梁關鍵功能部件、高速鐵路的線路設備、高速動車組運載裝備、高速鐵路線路維修設備等,建設高速鐵路功能部件試驗檢測中心。
智能裝備。以先進重大裝備為特色,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智能專用設備、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成套生產線關鍵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等。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電子控制系統和智能充(放)電系統。
專欄4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民用機、軍機發展和應用實現重點突破,形成國產飛機發展的關鍵部件生產能力;掌握先進軌道交通核心技術,滿足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需要;智能裝置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領域製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民用機、軍機總體設計、總裝製造、系統集成和實驗驗證技術,空中管制、通信、導航、監視技術,衛星通訊、導航定位、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應用技術,高速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製造技術,高速精密機床製造技術、遠程智能化加工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推進航空航天重點試驗驗證設施建設,提高航空航天的綜合技術開發能力。推進軌道交通裝備標准體系建設,完善試驗驗證條件。實施智能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推進中高檔數控系統與功能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產業化。
3.產業化:積極發展民用機、軍機以及國家大飛機項目中立項的大飛機機頭及部分前機身部件和通用機載設備,加快發展大型航空設備、航天電子產品、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等主機或配套產品, 加快高鐵大功率電力機車、大功率交流傳動內燃機車等機車車輛產品及數控刀具、量具及合金材料、高速電主軸、機械主軸、高精度智能化、數字化測量儀器儀表及其他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產業化進程。
4.市場培育:開展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包括市場開發、航空租賃、維修服務等在內的航空服務業,推進航空航天產業鏈的協調發展。
(四)新材料產業。
緊跟材料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的國際新材料發展新趨勢,發揮我省在科技、人才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堅持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重點推進稀土、釩鈦、硬質合金等產業領域的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材料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新型功能材料。重點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系列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及貴金屬催化材料、碲化鎘/硫化鎘、鋰材料、鋰離子電池隔膜、銅銦鎵硒復合薄膜材料、含釩陶瓷、高檔銳鈦型鈦白、特種有機硅、氟單體以及高附加值有機硅、氟下游產品、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
先進結構材料。重點發展釩鈦低(微)合金、新一代節約合金資源不銹鋼、工程塑料、硬質合金數控刀具、人造聚晶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復合片、金屬陶瓷材料及刀具、量具、礦用合金、耐磨零件及深加工產品、鎢絲、鉬絲和鎢鉬製品、硬面材料、新型焊接材料、功能性炭黑及碳石黑材料、高檔鈦材、高純金屬材料等產品。
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重點發展超高強芳綸纖維、芳綸1414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熱致性纖維、聚甲醛纖維、玄武岩纖維、碳纖維、醋酸纖維等重點產品。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生產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水平。
生物醫用和共性基礎新材料。重點發展新一代組織誘導性人工骨、軟骨、肌腱等器械和組織工程化製品,醫用聚氨酯及聚乳酸等合成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製品,表面抗凝血改性的人工瓣膜、血管支架,心肌補片、封堵器、人造血管、生物瓣膜等介入治療和心血管系統修復器械,血液採集、分離、純化材料和製品等產品。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
專欄5 新材料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圍繞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及其復合材料等三大領域,建設新材料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品牌,培育龍頭企業。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釩鈦磁鐵礦煤基直接還原技術,新型節能多晶硅生產及硅材料副產物回收綜合利用技術,工程塑料新產品開發及深加工和應用技術,高端氟硅材料產業化及應用技術,紡綸、聚苯硫醚纖維、聚四氟工業纖維、玄武岩纖維、聚甲醛纖維、熱致性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化技術,稀土礦產資源采選、冶煉分離、深加工及綜合回收利用技術,超細晶、超粗晶、高精度硬質合金及製品製造技術,生物醫用材料製品及植入器械開發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新材料產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形成產業技術聯盟或產學研聯盟,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和技術創新團隊,圍繞重點領域初步形成「研發-中試-成果轉化-產業化」創新鏈。重點骨幹企業裝備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產業化:加快釩鈦、稀土、硅、鋰新材料的開發利用,推進含釩、鈦、稀土、硅、鋰材料的產業化,推動化學新材料及特種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積極推進超硬材料及刀具、生物醫用材料和醫用植入器械產業化進程。
(五)生物產業。
抓住全球生物產業加速發展的機遇,發揮我省生物資源、科技、產業的比較優勢,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重點加快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生物育種等行業的發展,開發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的名牌產品,建成國家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生物產業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增加值300億元以上。
生物醫葯。大力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化學合成葯。重點開發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靜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破傷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1N1甲型流感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溶瘤重組腺病毒注射液、新型抗體類抗新生血管生成葯物、新型抗體類抗腫瘤血管生成葯物等。加快發展中葯資源、新型中葯飲片、中葯提取物、現代中葯新品種深度系列開發。攻克血漿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延伸血液製品產業鏈。推進創新葯物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支持發展化學高仿葯。
生物醫學工程。加快推進醫學與其他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構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新型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重大傳染病診斷血清試劑、快速診斷試劑、醫用磁共振、數字化X射線機及附屬部件、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超聲影像設備、血液透析設備等高端醫療診斷設備。
生物農業。支持發展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生物育種產業,積極發展動植物轉基因技術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培育動植物超級種。發展生物農葯、生物肥料、動物疫苗、生物飼料添加劑等綠色農用生物製品,推進微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應用。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農產品,開發畜禽副產物蛋白肽等產品。開發基於非糧原料的下一代生物能源,研究開發利用農作物副產品提供生物能源技術,重點支持麻風樹、粉葛等優良種源的選育和種植基地建設。
生物製造。以培育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化工產業和做強現代發酵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和裝備創新。突破非糧原料與纖維素轉化關鍵技術,培育發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機化工原料,推進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生物材料產業化。大力推動綠色生物工藝在食品、化工、制漿、製革等領域關鍵工藝環節的應用示範,積極推進工程微生物與清潔發酵技術應用,重點支持四川泡菜發酵功能菌相關研究和應用。
生物技術服務。重點發展新葯先導物篩選與合成,原料葯與制劑GMP中試設備,促進臨床前研究、葯物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及試驗設計等專業化第三方服務。積極發展幹細胞醫療及研究類生物治療服務。發揮現代中葯、基因技術等研發優勢,推進葯物研發外包服務。開展生物數據挖掘,建立生物信息共享體系,實現生物數據資源共享。
專欄6 生物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形成基因工程醫葯、新型疫苗、抗體葯物、現代中葯等為代表的一批處於國家先進水平的新葯開發平台,制葯技術和裝備研製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現代生物育種和農用生物產品創新平台,實現一批新型綠色農業生物產品產業化發展。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基因工程葯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及純化關鍵技術,基於功能基因的生物技術葯物設計關鍵技術,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技術,中葯飲片炮製技術,中葯有害殘留物的監測與分析技術,生物化學和免疫化學診斷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生物育種技術,生物有機質提升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建設。依託優勢企業建立完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葯研發平台。建設區域性重要糧油作物、園藝作物和主要畜禽生物育種及產業化設施,強化生物育種工程化能力。
3.產業化:大力發展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葯物;肺炎、腦炎等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和血液製品。推動中葯飲片及提取物、中成葯的創新和產業化,推進抗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常見多發疾病化學葯的產業化。
4.產業升級:推進生產工藝創新,完善技術標准體系,強化質量管理,鼓勵優勢企業兼並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六)節能環保產業。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環境條件,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發展環境,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重點加快高效節能設備、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領域的發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堅實技術和產業基礎。到2015年,力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增加值300億元。
高效節能。重點發展余熱余壓利用、高參數節能環保鍋爐成套設備、高壓高動態電氣驅動系統、區域熱電聯產、節能風機、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天然氣(LNG)成套設備、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煤層氣及瓦斯等高效節能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節能電器、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照明、無極燈、節能建材等綠色節能產品。積極研發推廣節能環保電動汽車、壓水型推進器船舶、混合動力機車等新型節能運輸工具。
先進環保。重點推廣鄉鎮污水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備、生活垃圾處理成套設備、天然氣開采過程中高含鹽廢水處理成套設備。大力發展煙氣脫硝成套裝置、煙氣脫硫關鍵設備、油/水分離過濾機械、多效真空制鹽節能減排成套設備、大氣復合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電子廢物拆解處理、農村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土壤有機質提升、環保檢測設備、環保生態葯劑、機動車尾氣治理等重點環保產品和技術。
環保節能服務。推動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培育專業化節能服務龍頭企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形成節能服務產業體系。積極鼓勵和支持節能服務公司、各類節能技術服務機構提供專業能源計量和審計、能效測試、節能項目設計、節能量檢測、培訓咨詢等專業化節能服務。加強全省節能監測監管網路建設。推廣特許經營模式,發展合同環境管理、碳交易、清潔生產審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設計、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環境監測等咨詢服務。開展環境保護設施行政代執行試點工作。
資源循環利用。重點發展共伴生礦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航空產品、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製造,餐廚廢棄物、建築廢棄物、道路瀝青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產品和技術。建立較為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廢舊家電再生資源產品、再生金屬、再生橡膠等再生資源產品。推進農作物秸稈、實用菌菌渣等農產品副產品的循環利用。
專欄7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推廣應用重大節能技術裝備,高效節能產品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企業迅速增加;突破環保產業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有比較優勢的先進環保產業基地,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社會化,環境服務業有較大發展;推廣應用先進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重要資源再生利用能力明顯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煤的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節能鍋爐(窯爐)設備製造與集成技術,節能機電和家電產品製造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煙氣脫硫及脫硝成套技術,生活垃圾成套處理技術、污泥處理技術、機動車尾氣氮氧化物治理技術,釩鈦清潔生產技術,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瓦斯及垃圾氣發動機燃燒和控制技術等。
2.產業化:大力推廣《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和《當前鼓勵發展的環保產品(設備)》中的技術和產品,開展重點節能技術示範、產品產業化及推廣應用,推進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實施節能產品惠民行動、重大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創新發展工程,示範推廣清潔、脫硫脫硝生產技術。推進「城市礦產」示範和高效發展,實施再製造產業化行動,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範行動,促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設,推動稀貴金屬礦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及橡膠回收綜合利用。
3.商業模式創新: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管理,大力推進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市場化、社會運營服務,發展環保節能服務產業。
㈦ 快遞行業目前的情況如何
一、快遞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2019年,快遞行業增速經歷了前高後低的過程,從年初的29-30%左右降至10月的23%,快遞行業增速略高於網路零售,反映行業本身需求仍然較旺盛。
目前我國快遞法人企業達2萬家,其中包括7家上市公司,從業人數已超過300萬人。此外,快遞業向冷鏈、快運、倉配、即時配送、現代供應鏈、智能化等方面拓展,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能力。
從快遞行業區域分布來看,2019年1-8月份,同城、異地、國際/港澳台快遞業務量分別佔全部快遞業務量的18%、79.7%和2.3%;業務收入分別佔全部快遞收入的10.3%、52.9%和10%,我國快遞業務的國際業務仍有待提高。
雖然中國快遞行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國際交流合作也在深入推進,目前已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通郵關系,但國內市場跟國際市場不平衡的「短板」仍需要補齊。從快遞業務量來看,國際快遞業務僅佔一個零頭,與國際物流公司仍有較大差距。
對此,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下一步要推動郵政快遞企業「走出去」,要配合跨境電商出口多元化的需求,首先在東南亞地區突破,並拓展歐美日韓、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市場。
2019年1-8月中國快遞業務量區域分布(單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有業內人士進行預測,2020年快遞行業或許會迎來「漲價」的主基調。2020年快遞行業的增長,大概率落在20-25%區間內。
隨著快遞業的飛速發展,偏遠地方,偏僻地方的快遞業也將發展起來,一些收不到快遞或者難寄收快遞的地方快遞也將會興盛起來,在需求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而在供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就目前來看,快遞還是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
㈧ 發展智能製造,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需要重點發展那些基礎產業
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基礎與保障。想要推進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中發智造認為,應該著重發展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及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服務、感測器、工業軟體五大產業。
1.人工智慧。
應加強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智能感測器、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持續推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應用。
2.工業互聯網及信息服務。
構建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乃至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企業內部及產業上下游企業間生產設備與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促進製造資源、數據等集成共享。
3.雲計算與大數據服務。
完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省內雲計算數據中心發展,重點建設一批公共服務、互聯網應用、重點行業和大型企業雲計算數據中心,引導數據中心向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加強適應行業特點和企業需求的技術、產品、服務的應用推廣,加快推動企業管理、服務、設備、產品等上雲。
4.感測器。
推進硅微感測器、陶瓷微結構感測器、薄膜微感測器和微組裝感測器組件工藝技術平台及相關感測器產業化平台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MEMS化學感測器產業化基地,加快建立集技術創新、產業化和市場應用為一體的感測器產業體系。
5.工業軟體。
推進面向電子設備、儀器儀表、智能裝備等領域設備嵌入式系統軟體、中間件的定製化開發。加快面向生產過程管控和資源管理優化的組態軟體、工業APP軟體、MES系統、ERP軟體、PLM等管控一體化軟體的研發和二次開發。發展面向產品研發設計的模擬軟體。打造工業軟體研發與共享服務平台,形成一批工業軟體研發和應用的解決方案。
這五大產業可謂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的基礎產業,於智能製造而言,更是基礎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