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理解太陽陶瓷企業品牌轉型,持續創新
因為現在的陶瓷葉日新月異的發展,你如果品牌不轉型,不持續創新的話,你就會被這個產業所淘汰
⑵ 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2005年景德鎮陶瓷工業緊密圍繞建設「經濟重鎮、旅遊都市、特色瓷都」這一戰略目標,以省部共建景德鎮國家陶瓷科技城工程全面啟動為契機,高標准建設陶瓷產業、研發、教育和交流四大基地,構築陶瓷發展平台,千年瓷都在新一輪發展中煥發出勃勃生機,陶瓷產業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態勢。全年陶瓷工業產值預計完成25億元,比2004年增長21.95%,比2000年增長93.8%,年平均遞增14.2%;陶瓷產品銷售收入預計完成24.37億元,比2004年增長16%,比2000年增長251.2%,年平均遞增20.2%;陶瓷出口創匯預計完成2200萬美元,比2004年增長31.42%,比2000年增長24.86%。
在過去的一年,景德鎮陶瓷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大陶瓷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陶瓷發展的有力措施,陶瓷產業呈現出可喜的變化。
一是陶瓷園區建設進展順利。為加快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整合陶瓷資源,打造陶瓷發展平台,陶瓷園區建設從2003年底開始啟動。2005年陶瓷工業園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的思路,3平方公里起步區的建設初具規模。投資1.7億元的園區內道路、水、電、氣等各項基礎設施已基本建成,已有台資、美資及退城進園等40家企業入園建廠,並有一批企業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作為省部共建景德鎮國家陶瓷科技城四大基地之一的陶瓷科技園,是以陶瓷人才、科研、交流基地為依託,消化、吸收、孵化新材料技術的產業集群基地。為使其打造成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全國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示範區,2005年陶瓷科技園按照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標准,完成了8.12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及2.2平方公里的起步區詳規,園區基礎設施快速推進。目前,已有海暢法藍瓷、勤飛公司和清華大學博導創辦的新紀元精密陶瓷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入園辦廠,其中8家屬於高技術工業陶瓷企業。
二是陶瓷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隨著建設「經濟重鎮,旅遊都市,特色瓷都」目標的快速推進以及陶瓷生產基地的打造,景德鎮陶瓷招商引資引企取得突破性進展。繼台灣台達、海暢、東璟,美資常青、賈泊氏等16家台外資及國內知名品牌企業來瓷都落戶,協議投資近4億元。2005年陶瓷招商引資又出現良好勢頭,相繼有日本華玉株式會社、香港遠景、台灣大源、澳洲東福盈、佛山歐神諾、上海大邦、瑞景等企業來景投資陶瓷及配套項目,同時一些在建台外資項目也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
三是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陶瓷國企改革、產權改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相繼有東風、藝術、景興瓷廠,原料總廠、建材廠等國有企業全面改制,安置職工後實施退城進園,新組建成一批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現代陶瓷企業。同時,宇宙瓷業公司破產已經啟動,景陶瓷廠也完成政策性破產的准備工作,陶瓷工業公司已有25000多名職工通過改製得到了安置,確保了國有企業的穩定,陶瓷股份公司保持穩中有進的勢頭,正在加大投入,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在發展中尋求新的發展和突破。
四是陶瓷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快。2005年國家日用及建築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礎建設和科技創新方面取得新進展,分析測試中心與日用及建築陶瓷中試車間基本建成,工程中心的硬體建設繼續完善。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中心一方面加快發展高技術陶瓷,另一方面提升改造傳統陶瓷。目前工程中心在研項目100項,新立項14項,部分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引導項目」。同時,陶瓷科技資源整合正有序進行,工程中心與省陶研所、市陶研所、市特陶所等科研院所的整合方案已經制定,國家陶瓷產品檢測中心也正在加緊運作。在此基礎上,陶瓷教育資源重組加速。景德鎮高專、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景德鎮電大、師范已整合為景德鎮學院,學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數達12000多人。
⑶ 陶瓷磚的起源,發展,及今後的發展趨勢誰能幫我弄一下。急用!!!
世界陶陶瓷產業發展的史歷淵源
世界陶器產業的起源從歷史看有三大區域:①東亞區域;②西亞、北非、歐州區域③美州區域。美州制陶業在哥倫布發現美州大陸之前一直獨立、緩慢地發現著。東亞陶瓷主要是中國為源頭及核心不斷向周邊的熱南、朝鮮(高麗)、日本及東南亞擴散。中世紀歐州陶瓷的發展主要是受中國和西亞的影響到,最初阿拉伯人將伊斯蘭陶器經西班牙傳入義大利,在義大利發展成風格獨具的錫釉花飾瓷,制瓷技術再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在法國出現錫釉軟質瓷,直至17世紀荷蘭的錫釉陶以仿製中國青花和五彩而聞名天下,中世紀歐州瓷是在伊斯蘭陶器和中國瓷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雖然陶器世界很多地方在幾千年前均有生產,但瓷器卻被公認是中國人的發明,自14世紀開始的東西方陶瓷貿中,由於歐州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造成大量白銀流失,為增加本國財富,18世紀歐州各國都加緊了陶瓷的研製。歐州最早的瓷器是德國的邁森工廠生產的,然後制瓷技術擴散到義大利及英法等國。
日本陶瓷業
1616年,歸化日本的朝鮮人李參平在日本有田盯(Arita)發現瓷土並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宣告了白本瓷器時代的來臨,日本瓷器真正繁榮起來要到17世紀50年代,1644年中國由於清軍入關,國內陷入戰亂,中國瓷器外銷停滯為,日本瓷器乘機成為市場寵兒,1658年起,日本成為一個面向亞洲、波斯灣和歐洲市場的重要瓷器出口國。
如今日本依然是世界性的陶瓷強國。日本的陶藝較為發達,存在相當規模的職業陶藝家,日本的日用陶瓷在世界中高檔市場中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另外日本在材料科學領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特別是在高技術陶瓷材料方面佔有領先、突出的地位。一般來看,日本和歐美乃至中國在陶瓷材料研究方面水平相差並不大,但在新型陶瓷材料的產業方面日本在世界上佔有絕對領先的優勢。
日本陶瓷產業有如下特點:
①在原材料方面,由於國內陶瓷原料供應不足,日本陶瓷企業從國外進口陶瓷原料數量逐年增長,如可塑性高嶺土原料需從韓國及紐西蘭進口,進口量已達總進口量50%以上。另外,從英國與中國進口高嶺土原料數量逐年增多。隨著原料的進口,導致產品成本增加,迫使企業必須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檔次。在陶瓷原料開發利用方面,日本不再局限於滿足過去普通的陶器與瓷器製品生產,而是強調更多地滿足日用陶瓷的使用功能與用途,如增強陶瓷餐具的抗菌性能,對於衛生瓷強調產品的防污性、節水效果等;研製新產品中他們很注意提高環境保護的標准與有利於人體保健的效果,如對於釉料、色料含鉛鎘溶出所造成的污染進行規劃治理。如日本的東陶公司將日本在新材料、電子方面的優勢與陶瓷相結合,發揮了電子技術及人工智慧優勢,其衛浴品牌TOTO已成為世界衛浴的頂級品牌。
②日本瓷器在造型、紋飾、色彩及功能上變化之多,是日用瓷強國英、德無法比擬的,依據其材料科學方面的優勢,研究出高可塑性的人造粘土,降低產品的成型難度,為加快設計與開發,日本不僅早已實現計算機化,而且正在實施設計實體化,即採用電腦的CAD/CAM語言,利用光造型等新型製造技術。
③日本陶瓷生產工藝與技術裝備基本完成了自動化與智能化等高科技改造,如連續式自動化原料加工、高強度磁性除鐵工藝、等靜壓與水壓成形工藝、自動施釉、自動乾燥乃至全自動控制燒成技術等。除極少數工序尚待完善外,凡是可由機械代替人工操作的部分全部實現全自動化操作。
歐州陶瓷業
在歐共體,建築瓷、日用瓷、衛生瓷工業擁有1500家企業,從業人員大約200000人。建築瓷是最重要的行業,占據年銷售額14000MECU的60%,餘下的日用瓷和衛生瓷基本平均。日用瓷和衛生瓷也有一些集中性生產區域,但不象建築瓷、衛生瓷生產集中在少數的跨國公司,日用瓷生產分布在歐洲100多個獨立的生產企業。歐洲傳統陶瓷工業的強大生命力在於生產工藝和產品不斷創新,歐洲機械設備銷往世界各地,雖然幾乎每個國家都能生產陶瓷設備,但其質量不如歐洲產品。
(1)英國陶瓷業
英國日用瓷生產占據了歐洲的四分之一,骨質瓷的初始產地在英國。英國骨質瓷價格昂貴,其著名品牌皇家道爾頓和威奇伍德一套20件左右的餐具要賣到3000歐元,產品也是美倫美煥,讓人嘆為觀止。
英國衛生瓷與德國和西班牙共占歐州的三分之一;英國、西班牙和法國分享世界20%日用及衛生陶瓷設備市場。在英國,制陶業包含范圍很廣,大致可以分為家用物品、建築用品和工業用品三大類。許多基礎產業都用到陶瓷器具或零件,例如建築業、能源的生產和使用、運輸和娛樂業等。英國對建築陶瓷產業採取了限制發展的政策,2006年進口量6600萬平米,排世界進口國第5位。
英國陶業各具體產品銷售情況如下。餐具等:銷售額為5.41億英鎊,其中進口佔2.29億英鎊;衛生潔具等:銷售額為1.99億英鎊,其中進口佔0.67億英鎊;陶瓷地磚等:銷售額為1億英鎊,其中進口佔2.34億英鎊。近幾年來英國陶瓷市場一直保持穩定,市場銷售額一直保持在20億英鎊左右,陶瓷進口份額不斷增加。具體陶瓷產品其銷售情況不同,例如餐具、耐火材料和工業用品出口較多,其出口佔到年總銷售額的50%左右,而磚、瓦、管道等建築材料的國際交易量較小。從進口的國家來看,以義大利、西班牙的產品居多,中國等東方國家建築衛生陶瓷產品進入該國的很少,但是中國的藝術陶瓷出口英國佔有相當的份量。
(2)德國陶瓷業
德國日用瓷生產占據了歐洲的四分之一,2004年餐具的營業額為5.57億歐元,其中國內銷售2.87億歐元,出口2.70億歐元。衛生瓷與英國和西班牙共占歐州的三分之一,
德國的日用瓷和衛生瓷工業設備佔世界80%的市場份額,另外的205則由英國、西班牙和法國分享。 德國對建築陶瓷產業採取了限制發展的政策,2006年進口量8700萬平米,排世界進口國第3位。 德國產的骨灰瓷質量非常好,價格雖然高,但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很暢銷。骨灰瓷咖啡杯每件14.80馬克(1美元一1.73馬克),骨灰瓷中杯碟23.9馬克,骨灰瓷15頭茶具1098馬克,浮雕小杯碟78馬克,大湯杯碟(拓器)32.5馬克,美術陳設瓷象10公分高的雕塑小女孩359馬克,摺合217美元,25公分高的雕塑人物2697馬克,折1625美元,價格高得驚人。
(3)法國陶瓷業:
法國衛生瓷的生產占歐州的五分之一,同英國、西班牙分享另外20%的陶瓷設備市場.法國的日用瓷在歐州在產量上排英、德、意之後,屬世界性日用瓷強國,其著名的世界性品牌有:愛馬仕、 CHRISTOFLE 昆庭 、ARDAUD 柏圖、塔若等
法國塞利姆公司(CerlimFrance)是專門生產陶瓷設備的公司,生產的陶瓷設備技術先進,英國的皇家瓷廠就使用此公司生產的陶瓷設備。一台等靜壓成型機為25萬美金,每小時能生產130件產品。
(4)義大利
義大利是當今世界陶瓷的一流強國,其日用瓷生產占據了歐洲的四分之一,建築瓷產量占歐洲總產量的50%左右,衛生瓷生產接近歐洲的三分之一。另外義大利建築陶瓷工業設備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領先地位,義大利除陶瓷種類齊全外,陶瓷產業鏈非常完整,產業分工較細,各環節均發育良好。
義大利瓷磚工業現有陶瓷牆地磚企業接近270家,這些公司屬下共有317家工廠,721條窯,擁有29084名從業人員,2006年產量達到5.7億平方米,總營業額達到55億歐元,其中出口達到總銷售的70%。
(5)西班牙陶瓷業西班牙建築瓷產量占歐洲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約80%的瓷磚集中在發達地區(castellon)。衛生瓷與德國和英國共占歐州的三分之一,同英國和法國分享20%的世界日用及衛生陶瓷設備市場。
具體可以參考這里
http://marketingx.blog.163.com/blog/
⑷ 易和陶瓷產業發展的建議
如果想要你的企業做大做強,就要善於打破常規,努力的進行創新,這一點易和陶瓷做的就很好
⑸ 佛山陶瓷未來如何創新發展
建築陶瓷的快速發展讓人側目。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建築陶瓷產業才開啟了第一輪發展高潮,而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建築陶瓷的產量已開始穩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更是占據全球半壁江山。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大規模城市化發展的良好時期,不但城市建設需要大量建築陶瓷產品,隨著廣大農村地區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城鎮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換代,對建築陶瓷的需求也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在今後十年至二十年內,國內市場的強勁需求,仍將保證中國建築陶瓷行業的穩定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建築陶瓷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我國建築陶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597家,共實現銷售收入2900億元,同比增長27.1%;實現利潤總額230億元,同比增長34.8%。當年年建築陶瓷總產量75億平方米,實現了「十一五」規劃五年間年均13%的增長速度
前瞻產業研究院建築陶瓷行業研究員高曉詩表示,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對建築陶瓷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國建陶行業乘勝而上,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但另一方面,新產品開發力度緩慢,仿製盛行,技術裝備總體落後,而且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變,直接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
未來,我國建陶行業發展應圍繞綠色製造、節能減排的重大需求,開展原料標准化、生產裝備技術更新、新產品研究與開發方等技術攻關,大力發展節能型、環境友好型產品、加快行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而推動我國建築陶瓷行業持續快速發展。
⑹ 中國陶瓷發展史
中國陶瓷發展史如下: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
(6)陶瓷產業創新發展擴展閱讀:
陶瓷生產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料投入到陶瓷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對勞動對象進行作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乾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三個基本階段:毛坯製造、成型和燒結。同時,根據陶瓷生產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分為生產工藝准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化陶瓷生產工藝,與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陶瓷生產工藝是一種低連續性的流水式生產工藝。陶瓷原料從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的加工,最終成為成品。整個過程是復雜的,過程之間的連續性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陶瓷生產周期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料生產開始到加工結束直至成品生產的全部日歷時間。
4、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輔助材料的消耗較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氣、電。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陶瓷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及生產的剩餘材料、廢料等,具有大量的運輸能力。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環境。目前,我國陶瓷行業使用的窯爐大多以煤和重油為能源,排放大量煙塵。
因此,企業應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其達到國家排放標准。盡量採用電阻式隧道窯或氣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低專業化和協作水平。長期以來,陶瓷行業企業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綜合性的「全能」工廠比專業、輔助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⑺ 佛山陶瓷發展及產業特色
導語:對於世界人來說,陶瓷的名片可能會是景德鎮陶瓷,但是對於中國人或是南方人來說,佛山陶瓷是他們自豪的民族文化。親你還停留在瓷器只知道景德鎮的階段上么?作為我國規模最大、陶瓷生產點最多的生產基地—佛山,一樣是我國陶瓷文化中美妙絕倫的藝術品。
作為佛山瓷器最著名的則是石灣陶瓷,佛山也因此有了「南國陶都」的榮譽。佛山陶瓷也因為有了「石灣陶瓷」這張美麗的臉蛋開始了產業化的經營模式。佛山政府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陶瓷行業列為「首批集群經濟示範區」。但是現代化的經營模式也給傳統的陶瓷行業帶給的不僅僅是挑戰,更多的是困難和阻礙。這是現今最棘手的問題。
當然佛山瓷器的產業特色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佛山瓷器的品牌特點與優勢是比較鮮明的。比如說佛山擁有著多種的品牌企業,一些品牌還是中國馳名商標。第二則是生產技術先進,重點企業都是產業化的經營模式。第三則是有著高超的工藝水平,在工藝製作上也是推陳出新。第四佛山憑借著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出口大量的陶瓷作為佛山經濟的一大組成部分。
佛山全面的提出了建設「三大世界級產業基地」,真正地把佛山瓷器放在了戰略性的高度上,把陶瓷與家電與液晶平板擺到了同等高度的地位上。所以足以看出當地政府對陶瓷文化的發展投資力度。
並且陶瓷行業憑借著自身的特點進行市場化運營的同時,政府也高度扶持陶瓷產業,相關資料顯示,在佛山360多家的陶瓷企業中,政府重點扶持42家,這個數據可能大家不敏感,那麼換句話說政府扶持了陶瓷產業銷售業績的包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中一半的企業是需要調整和改進的,所以看完這些數據相信大家應該心裡會有把天平了。陶瓷產業自身根本沒辦法獨立的經營,只有靠政府的資助和扶持,這樣的企業是是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創新力的。
陶瓷產業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陶瓷的生產製作需要消耗很多材料,並且尾氣與其他排污措施的不到位都是陶瓷產業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所以陶瓷產業要想有更好的前景發展就必須要優化產業結構,同時加強企業核心的創新力,打破這種在原地徘徊的局面。
⑻ 請簡要論述陶瓷發展史
夏、商、周朝時期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隋唐朝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朝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五代十國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宋朝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元朝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清朝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