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合作社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

合作社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29 21:16:33

❶ 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重要花卉苗木信息

文件第一部分「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中提出,要專統籌調整糧經飼種屬植結構,「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花卉苗木等產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綠色產業」。
在文件第二部分「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中,提出了加快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進度;上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期滿後,將符合條件的退耕還生態林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
文件第三部分「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中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遊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

❷ 花木產業 「供給側」改革到底怎麼改

花木產業 「供給側」改革到底怎麼改?
據國家林業部門信息,全國苗木存圃量約600億株,但年使用量包括造林苗只能用250億~300億株,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杭州園暢商務咨詢有限公司CEO吳世光說,「這兩年苗木銷售下滑,一方面是受宏觀經濟調整大勢影響,但更多是因為供過於求的市場格局和產品結構性矛盾所致。」近年來,園林花木產業這個曾經被譽為實現美麗中國夢的最有活力的產業正迎來一波又一波的低潮,結合國家「十三五」期間的整體規劃和業內人士對花木產業的「供給側」改革熱潮呼聲不斷,在2016年開年至今,筆者關注到涉足花木產業的各個環節都有改變的現象,而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現象一、藉助機遇 花木產業調整轉型
據專家分析,當下花木產業三大痛點背後對應著三重窘境:一是行業管理缺位。花木行業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健全,行政部門大多沒有專門的花木行業管理機構,花木行業社會組織不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後;二是缺乏產業扶持政策,對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發等事關花卉產業發展帶有根本性公益性事業扶持不夠,對市場建設、物流配送、社會化服務等產業基礎性建設缺乏支持,對花卉品種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創建等缺乏鼓勵性政策;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花木大數據統計不完全,生產供應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
要想調整產業結構,就是要先消化過剩產能、淘汰落後企業、加快創業創新步伐,使產業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轉方式,就是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增動力,就是產業發展不僅僅依靠傳統增長點,還要發掘新增長點。
現象二、藉助旅遊 花木賣風景漸成「新寵」
2010年,謝德炳的公司看好當時重慶火爆的苗木需求市場,到沙坪壩區鳳凰鎮胡南壩村流轉了500畝地,投資建苗木基地。兩三年間,公司先後投入了數百萬元,在這基地里培育起可供城市綠化的各類樹苗和大樹數十萬株。可讓公司意想不到的是,當苗木可以出土賣錢時,需求側已經發生變化,不僅市場萎縮,而且價格也成倍下跌。一時間,這些苗木成了「燙手的山芋」,也使經營了5年的基地陷入了困境。
2015年初,面對困境,謝德炳花了一段時間,外出考察,看到一些苗木基地利用花卉,搞起了觀賞旅遊,賺錢不少。這給了他靈感,何不再投點資,把原先賣苗木花卉的基地,轉型為賣風景。
在確定了轉型的目標後,他開始籌集資金,對已經培育起來的花卉苗木基地,按休閑觀光旅遊的要求,進行改造。2015年9月23日,由苗木基地改造成的「花漫大地」,正式對外接待遊客。
「沒想到花海這么吸引遊客。」謝德炳說,開園後,從重慶主城等地來的遊客,把花海擠了個水泄不通,最多時一天就接待了3萬多遊客。開業後1個月的時間,就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
現象三、藉助電商 改變花木供給
如今,電商已成為花木繼批發零售和產地型拍賣交易之後,正在興起的又一重要交易模式。互聯網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購物習慣,也改變著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同樣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地花木生產,供給結構悄然發生改變。
像今年4月份的中國長興花木采購大會,花木企業通過中國園林網的園林電商平台拓展銷售渠道,實現了「線上線下」市場的有機對接,從產品質量、品種選育、物流配送和包裝4個方面影響著花木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對推動苗木行業向高品質、高規格的精品路線轉型,以及調動苗農種植積極性,有著一定的意義。
現象四、藉助市場 大力發展家庭園藝
在景觀花木需求持續增長的同時,家庭園藝市場悄然啟動,並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家庭園藝設計,對家庭園藝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據花木市場的數據統計,家庭園藝消費佔到其整個花木市場銷售量的近三成,家庭園藝作為花卉行業的一枝新秀,逐漸在花卉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成為花卉消費新的增長點。而在互聯網上家庭園藝消費數額也不容小噓,有數據顯示,淘寶網上每天家庭園藝產品的成交額在200萬元左右。所以,現在各地花卉市場很看重家庭園藝市場這塊,積極主動轉型,包括優化存量、升級提檔、引導刺激消費。
現象五、藉助金融 花木產業獲動力
長期以來,農村資產難以認定、農民融資難問題一直存在,並愈發成為掣肘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那麼農民正在養護的苗木為什麼不能成為抵押品?北京農交所總經理劉峰說,價格評估難、抵押物認定難、沒有產業鏈條等,都是導致農村資產難以進入投融資市場、農民手裡缺乏「活錢」的主要原因。
根據統計,北京存量的苗木大約有300億元的價值。截至目前,本市累計完成造林面積98萬畝,基本完成百萬畝造林的主體工程。市園林綠化局消息顯示,到2020年底,北京將再增38萬畝平原森林。這就意味著,未來苗木的總量將會變得更大,估值也會更高。
為了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從2015年開始,農交所利用自有資金嘗試成功以後,就開始搭建平台,請評估機構、銀行、保險公司、園林綠化企業一起,推出一套苗木抵押融資的可行性方案,解決苗木評估、苗木抵押、苗木監管、苗木流轉等棘手問題。

❸ 農村如何發展花卉產業

農村發展花卉產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又是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三高產業」。花卉產業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例如鮮切花、盆花、綠化苗木、種苗、種球、種子的生產;相關產品的花盆、花肥、農葯、栽培基質、各種資材的製造;以及花店營銷、花卉產品流通、花卉裝飾及花卉租擺等售後服務工作等均屬花卉產業的范疇。 要想達到花卉產業化,必須做好以下幾項關鍵工作; 1. 積極開發新品種、新技術。 2. 推廣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 3 . 大力發展花卉產品、種苗、種球的商品性生產。 4. 做好儲運、營銷及售後服務工作。 5. 做好信息服務,包括種植資源信息技術、生產信息、市場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等。 同時還應認識到它的高風險性。發展花卉必須做到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一體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同時,要堅持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科教興花的原則,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❹ 求一篇以苗木發展協會身分,寫一篇「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打造綠色生態**縣」的六分鍾的演講稿!!!

可以聯系中國苗木產業網,是省級行業協會辦的,肯定可以寫稿子

❺ 花卉苗木產業的問題

花卉市場多指鮮切花和年宵用禮品花,苗木交易市場多是指工程用苗木。花卉多傾向於家用。苗木多指園林用苗木
種苗大棚多用來生產名貴花卉和草花育苗。
蘭花一般是育種苗
花卉苗木種植多是指苗木生產。屬於農業。

❻ 花卉苗木產業的前景怎樣路在何方

市場抄很廣,前景不襲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花卉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社會對生活層次和環境的日益重視,呼喚著花木產業轉型升級,擺在花木行業面前有三大機遇:1、城鎮化進程對花卉苗木的巨大需求。現在國家開始大力重視2、3線城市建設,花木的未來市場在2、3線城市大有所為;2、環境建設的生態化追求對花木產業提出了要求。屋頂綠化和濕地保護成為熱點,花木產業應該在發展屋頂綠化植物和濕地植物方面有所作為;3、生活園藝化對花木的需求。目前我國花卉園藝數量很多,但高端產品稀少,而國際化的市場大趨勢對花卉園藝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花卉園藝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的提升空間很大,從業者需要緊跟潮流,把握時機。
總結了三個要點:首先,有特色才有競爭力;
其二,完善產業鏈是健康發展的關鍵;
第三,標准化生產至關重要。
目前苗木生產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調整轉移,這與現在整個社會環境浮躁有一定關系,但我相信我們堅持在標准化上下功夫,花木產業的發展一定會更加輝煌。

❼ 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擴寬農民增收渠道,找到有效的發展思路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國計民生。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山東省寧陽縣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肩負著做好「三農」工作的神聖職責。對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我縣作了認真思考研究和積極有效的探索。在整個「三農」問題中,收入多元化是破解農民增收難題的現實選擇。
一、實現農民增收,必須立足農業、以農養農,把農業的特色比較優勢挖掘出來。按照區域特色化、特色規模化的要求,寧陽縣堅持在資源整合中挖掘特色,在揚長避短中培育特色,著力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區域比較優勢。近年來,我們在鞏固制種、蔬菜、桑蠶等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大力培植奶牛、速生豐產林、林草牧一體化、苗木花卉等新興產業。全縣已初步規劃形成了「四條帶、五個區」。四條帶,即以華豐鎮、東庄鄉為主的東部淡季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產業帶;以伏山鎮、東疏鎮為主的西部有機蔬菜產業帶;以伏山鎮、東疏鎮為主的萬畝優良蔬菜制種產業帶;以東疏鎮、鶴山鄉、伏山鎮、罡城鎮為主的2萬畝桑蠶產業帶。五個區,即鄉飲鄉3萬畝速生豐產林發展區、葛石鎮8萬畝大棗發展區、東疏鎮萬畝苗木花卉發展區、磁窯鎮萬畝生薑發展區和蔣集鎮3萬畝花生種植區。目前,全縣蔬菜面積達到40多萬畝,桑園3.2萬畝,苗木花卉1.8萬畝,豐產林16萬畝,牧草1.3萬畝。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畜禽養殖業已進入微利時代。發展規模飼養,實現畜禽養殖的集約化發展,是提高養殖業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把規模飼養作為畜牧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規模飼養,並從政策和資金上予以扶持,以全面提高養殖業經濟效益。05年底,全縣規模場達到4850個,飼養小區達到520個,規模飼養占社會飼養總量55%以上。華豐煤礦奶牛場、東疏鎮鄭庄奶牛小區被評為山東省奶牛養殖示範區,被山東省農科院確定為良種奶牛繁育推廣示範基地。同時,我縣緊緊抓住蒙牛集團落戶泰安的大好機遇,在縣全面實施了「奶業富民工程」,縣政府專門出台了文件,明確了奶業發展的目標,制訂了優惠政策和獎懲措施,大力推行「招商引牛」,省、市領導給予了較高評價。目前,全縣奶牛存欄1.63萬頭,比05年底新增1300頭,比去年同期增長71.6%。我縣相繼建成了華豐煤礦大型奶牛場和東疏鄭庄、蔣集小胡、華豐歇息鋪、泗店肖村、伏山桑庄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奶牛飼養小區,投資3億元的寶山奶牛、投資2億元的光明乳業等一批龍頭項目也相繼落戶,為全縣奶牛業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實現農民增收,必須依託龍頭、打造「鏈條」,把農業的最大效益充分發揮出來。我縣始終堅持用工業化、市場化的理念謀劃運作農業和農村經濟,通過延長農業和農產品鏈條,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通過建立農戶與農戶之間的鏈條,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和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引導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在龍頭企業發展方面,按照「圍繞資源引進一批,瞄準市場掛靠一批,立足實際建立一批,引導扶持做大一批」的思路,結合推進農業區域化生產,加強規劃,合理布局,堅持大中小並舉,各種經濟成份一齊上,通過股份、合作、聯合、兼並等形式,鼓勵吸引外地資本、民間資本等多元化資本,大力興辦糧食、林木、果品、畜產品、苗木花卉、乳製品等加工、流通型農業龍頭企業。同時,選擇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目前,我縣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38家,擁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4家、縣級8家,帶動農戶近10萬農戶。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一家一戶闖市場,風險極大。只有讓農民以一定的方式聯合起來,提高組織化程度,組成「聯合艦隊」,才能抗禦風險保增收。為此,我縣把引導農民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合作社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積極探索農民聯合的有效組織形式。立足縣域資源、產業優勢,積極推行「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和「訂單農業」等發展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能人大戶以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與農民聯合,組建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全縣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總數達到234家,帶動20多萬農戶增收。鄉飲糧食和飼料合作社被評為「全國重點支持合作社」,寧陽鎮西關林草牧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範合作社」。中央、省、市多次來這個縣進行專門調研,回良玉副總理作出批示,要求總結推廣鄉飲糧食和飼料合作社的經驗。上百家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成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力軍」。
三、實現農民增收,必須跳出農業、多輪驅動,努力擴大就業空間。農民增收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縣域經濟構架中,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能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都能為作為主體人群的廣大農民提供增收的空間。近幾年來,我縣一直在認真思考探索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領域的有效途徑,努力「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改善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一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我縣明確規定:村級新上項目形成的稅收,按當年鄉鎮留成的30%—50%獎勵村,支持鼓勵鄉鎮、村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05年全縣個體民營企業達到125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多人;民營經濟實繳稅金占國地兩稅的比重達到75.9%,達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二是積極發展行業協會。根據民營經濟發展需要和各行業的特點,引導建立了鋼球企業協會、製鞋企業協會、粉製品企業協會等10多個協會社團組織。全縣鋼球加工企業現已發展到12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利稅6000萬元。全縣骨幹製鞋企業10多家,與之配套的加工站、點200餘個,從業人員萬人以上,年生產各類布膠鞋2000多萬雙,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億多元,利稅1000多萬元,成為全省最大的布膠鞋生產基地之一。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近年來,我縣把勞務輸出列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形成了以定單式培訓、成建制輸出、合同化管理、配套跟進維權、後續服務完善為典型特色的富民強縣產業。全縣常年在外農民工14.3萬人,年輸出勞務總收入10.4億元,占農民純收入的46%。我縣被命名為省勞務輸出基地縣,成為北京、天津、寧波、蘇州、崑山等大中城市重要的勞務源頭。一批批有頭腦的外出務工人員在打工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膽量,實現了由打工仔到老闆的角色轉換,有的返鄉創業、惠及鄉親。目前,寧陽縣務工返鄉人員已興辦企業148家,年創利稅1000多萬元,安置本地農民就業3500多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寧陽鎮青川寺村青年王元成,早年到泰安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經過多年磨礪,辦起了泰安市東方計算機學校和東方電腦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他本人已是泰安市九三學社成員、泰安市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十大傑出進城務工青年」。我縣勞務輸出「培訓+輸出+管理+返鄉創業」的做法,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總結為「寧陽模式」在全國推廣,在「中國(寧夏)勞務經濟發展論壇」暨全國勞務輸出工作座談會上作為三個典型縣之一發言,被評為全國勞務輸出工作示範縣。
四、實現農民增收,必須整合資源、完善機制,積極探索靈活的土地流轉模式。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為了綜合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我們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原則,探索靈活的土地流轉模式,整合土地資源,提高產出效益,實現農民增收。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依託龍頭企業,搭建「新型農業庄園」。農業企業通過租賃農民土地實現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民、公司雙方的收益。泰安口福農業發展公司採取「公司+農場」的經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從伏山鎮陳行村租用土地,發展高值經濟作物,並聘用該村勞動力為常年工和臨時工,使全村80%的農戶受益。當地農民把這種模式叫做「新型農業庄園」。既拿地租又領工資的農民成了新型庄園的「新型地主」,既收租金,又當工人,拿著「雙份」錢,還不承擔風險,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三成。二是實行「田保姆」方式,託管他人的農田。大量離開土地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顧不上田間勞作,卻又不願放棄承包的土地,有的粗耕濫種甚至撂荒;而農村一些種田能手、農機大戶又「吃不飽」。針對這種情況,縣里提出了種田掙錢兩不誤的指導思想,引導外出經商打工者與種田能手簽訂「入托」協議,形成「你在外地忙掙錢、我來代你耕農田」的「田保姆」式的新型互助合作方式。三是實行集體「集約化經營」,提高畝產效益。地處城郊的寧陽鎮東關村,人均只有3分地,地塊小,勞動力成本高,一家一戶調結構也沒多大意義。東關村「兩委」在廣泛徵求村民意見後,由村集體統一承包土地,成立了種植、苗木花卉、養殖等專業隊,統一耕種,搞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其他農民在領取土地分紅的同時,轉向了二、三產業。
五、實現農民增收,必須搞好服務、執政為民,調動好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政府服務是提高農民組織程度、減少生產和經營成本、降低農民市場風險的有效途徑。政府服務重點是給政策、教方法、化風險。給政策,就是要把中央的各項農村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實到群眾中去,避免出現政策「棚架」,確保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教方法,就是要通過宣傳教育、幹部示範和典型引導,向農民灌輸新知識、新觀念和各項實用技術。化風險,就是政府必須履行好市場監管職責,嚴厲打擊制止售假、坑農害農行為,把該管的事管好。一是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強農政策。近年來,中央和省、市都陸續出台了一系政策,我縣堅決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特別是在糧食直補方面,按照中央和省委「五到戶」的標准要求,嚴把核實關、公示關、確定關三個關鍵環節,努力做到補貼品種與依據、補貼標准、補貼資金額度、補貼方式、補貼時間「五明確」。縣財政部門在縣農業發展銀行設立糧食風險基金直補農民資金專戶,補貼資金一律通過專戶封閉運行,確保把補貼資金直接、及時地發放到農民手中。在維護群眾利益上,我縣毫不含糊,堅決實行「一票否決」。明確規定,哪個鄉鎮、哪個村出現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縣里堅決對有關責任人實行農民負擔「一票否決」,情節嚴重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直至追究法律責任。二是加大科技培訓和科技示範力度。充分發揮農廣校、種子技術市場等各類科技機構的陣地作用,採取科技下鄉、趕科技大集、聘請專家講課、電視講座、發放宣傳品等途徑,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近兩年來共培訓幹部群眾10餘萬人次,使廣大農技人員、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同時,加強農業科技成果引進、推廣工作,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先後同以色列海澤拉公司、天津黃瓜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近40餘所國內外科研機構建立起了長期貿易及技術合作關系,每年引進名優稀特新品種120多個,先進適用技術100多項。在此基礎上,通過農函大、農廣校等培訓基地,常年堅持開展科普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全縣每年有98%的農村基層幹部,89%的農村勞動力接受普及型技術培訓。三是強化對農資市場的監管。我縣農資主要是化肥,品種主要是尿素、磷酸二氨,分地產和縣外購進兩部分。地產化肥主要是縣飛達化工公司生產的尿素,能充分滿足縣內農業生產需要。對地產化肥,我們實行最高限價,上下浮動幅度各為10%,超限價虧損部分由縣財政擠出部分資金支持企業生產,讓利於農民。對經營環節(包括自縣外購進的化肥)實行差率控制,同時密切關注農資市場動態,跟蹤價格走勢,加強對農資市場價格的監督檢查,對違反政策規定、問題嚴重的,依據有關價格政策法規予以處罰。

❽ 花卉苗木市場前景.經濟效益如何

從最近幾年的形勢來看,苗木產業在銷售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整體形勢良好,多數種類與品種受到市場認可。如垂柳、金絲柳、紅葉石楠、香樟、紅葉小檗、欒樹、法桐、銀杏、蜀檜、龍柏球、紅葉李、百日紅、碧桃、紫荊、小葉女貞球、刺柏、蜀檜、田槐及小規格垂柳、雪松,價格相對平穩或略有下降,但市場銷售依然流暢。香樟、紅葉石楠、合歡、銀杏、國槐等苗木一直價格堅挺。價格略有下滑的品種主要是前幾年由於價格上升快,各地蜂擁而上大量栽植。柳杉種植和管理技術但各地大規格優質苗木與貨源緊缺的種類價格一直是堅挺上漲,如紅葉李、國槐、杜英、龍爪槐等苗木仍處在市場高價位上。二是容器苗銷路看好。如容器側柏、柑橘、油松、白皮鬆、金葉女貞及用於綠化的果樹苗等,以及部分使用控根設施(包括盆栽)的苗木花卉。蔬菜、果樹、食用菌等盆景苗木,也深受市場青睞。三是本地自育苗木受歡迎,調入苗木銷售能力有所下降。自育苗木因具有較多的選擇性和較強適應性,銷售快而且售價高。

從苗木產業發展趨勢看,有以下幾點:一是綠化大苗依舊是供不應求。隨著城鎮化建設和各類工業園區建設速度加快,綠地美化環境的大齡苗木供不應求,如湖南的酸橙,因四季常青,冬季有果,已成為長江流域城鎮綠化的緊俏樹種,生長10年以上,胸徑15~20厘米的銷售價在1500~3000元左右。此外如龍爪槐、雪松、黃楊、金絲柳、側柏和香樟,培植胸徑在5厘米以上的苗木,至少需時5年以上,在市場上還是銷售需求量大,成搶手貨。二是高速路和高等級公路用苗量劇增。主要樹種有紅葉李、蜀檜、大葉女貞、檜柏、刺柏、藤本月季、小葉女貞球,以及適宜於邊坡綠化的小葉爬山虎、地錦、凌霄、迎春、紫藤、金銀花、長春藤等需求量大。三是城市綠化以灌木、彩葉樹種和長青樹種為主,如紫荊、百日紅、連翹、榆葉梅、美人梅、國槐、杜英。彩葉樹種在各省區的需求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如黃櫨、火炬樹、槭樹類、橡櫟等彩葉樹種。一些抗逆性強的苗木銷售明顯上升,樹木移植技術在城市綠化中首選種類有丁香、垂柳、紅葉樹、桂花、合歡、絲棉木等。四是立體綠化日益受到重視。一些藤架品種、攀援植物熱銷。如紫藤、凌霄、地錦、常青藤、三角梅等,已成為立體綠化中的首選品種。五是高檔花木市場已打開。如紅楓、紫玉蘭、日本櫻花、馬褂木、七葉樹等,以及適宜溫室生長的橡皮樹、山茶花、紅掌、一品紅、扶桑等花卉,市場潛力依舊。適於華東地區種植的海濱木槿、醉香含笑、金合歡、木荷、樂東擬單性木蘭等苗木已嶄露頭角,流蘇、黃連木、七葉樹、枸骨、異形槐、矮紫杉、灑金柏、白鵑梅、紫葉矮櫻、金焰綉線菊等已在我國華北地區綠化美化中的佔有量呈增加之勢。五是造型苗木銷路在拓展。目前一些苗木生產者將苗木通過先進技術,製作成各式各樣的造型,如利用松柏製成寶塔型、亭台樓閣型;利用苗木培植成馬、牛、羊、狗、象等多種動物的造型,這些都是自主開發市場的好辦法。如用立體綠化植物的扶芳藤,以前只用於依附牆體綠化生長達到綠化效果,現在一些苗木基地將其製成扶芳藤球,扶芳藤綠牆,各種動物和建築造型等,其銷售量明顯擴展。因整型、造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技術,所以短期內不會出現過度的市場競爭,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閱讀全文

與合作社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