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龍岩市龍禹生態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復:龍岩市龍禹生態產業發展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1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生態農業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賴煥芬
成立時間:2014-03-14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800100091382
企業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工業西路2號仁瑜綜合樓A302
㈡ 龍岩市花卉產業現狀與發展急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 中國花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我國發展花專卉業的屬優勢表現在種質資源、氣候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優勢、花文化優勢等幾個方面。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花卉產業中心:以雲南、廣東為主的鮮切花生產中心,兩省的鮮切花供給量佔全國鮮切花供給量的一半以上;以廣東、江蘇、四川、上海為主的盆花生產中心;以上海、江蘇、浙江、四川、雲南為主的花卉種苗生產中心。
根據國外權威機構測算,人均GDP達到500美元時,花卉消費需求就會明顯增加;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花卉消費就會呈現上升趨勢。在歐美國家,家庭花卉消費一般占工資收入的千分之三左右,我國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㈢ 龍岩發展怎麼樣
近年來在張健書記,黃曉炎市長領導下發展勢頭特別好! 龍岩市位於北緯24度23分—26度02分,東經115度51分—117度45分。東與福建省泉州、漳州兩市接壤,西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南與廣東省梅州市毗鄰,北與福建省三明市相接。距廈門14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下同)、泉州216公里、福州376公里。距龍岩市區城東2公里的翠屏山麓,有一處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岩紋似龍而得名「龍岩洞」,龍岩市名由此而來。龍岩市由古龍岩州和建國後來屬的部分古汀州轄地組成。
經濟增長:2008年,龍岩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持續、提升、協調的良好態勢,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72.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3.8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348.76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增加值210.29億元,增長15.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400元,比上年增長14.0%。
財政收入: 2008年,龍岩市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收入)118.49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46.28億元,增長26.3%;財政支出(不含基金支出)68.34億元,增長23.8%,成為我省第四個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的設區市。全市國稅稅收收入83.96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地稅系統組織各項收入45.24億元,增長20.7%,其中稅收收入37.27億元,增長21.0%。
投資結構:龍岩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2.33億元,比上年增長29.6%,其中,城鎮投資增長27.6%;農村投資增長37.8%。在全社會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94.1%,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5.1%,回落31.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增長65.2%,下降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5%,下降74.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39.8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商品房銷售面積84.79萬平方米,其中,現房銷售面積佔18.7%,期房銷售面積佔81.3%,商品房銷售額28.46億元。全市66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3.92億元,比上年增加25.62億元,增長26.1%。全市一批重大項目取得新進展,龍工液壓設備、新春馳新豐旋窯水泥二期、永定東山電子系列產品、長汀閩興專用汽車(掛車)等項目建成投產;龍岩精品「七匹狼」卷煙生產線技改項目、上杭金藝銅管二期生產線等項目按計劃新開工建設;永春至永定高速公路、上杭城關至蛟洋高速公路、贛龍鐵路(福建段)改建、坑口火電廠二期、漳平電廠改擴建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㈣ 龍岩市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龍岩市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2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版:信息化項目策劃、投資權、建設等。
法定代表人:張弘
成立時間:2010-12-23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80010005912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西陂鎮龍岩大道260號國資大廈4層403室(龍岩經濟技術開發區A)
㈤ 龍岩致遠廣播電視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龍岩致遠廣播電視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4年11月0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影視基地旅遊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鍾聲銘
成立時間:2004-11-0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80010003604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
公司地址: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西城街道九一南路閩西文化藝術中心四樓
㈥ 龍岩的經濟
生產總值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1.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187.80億元,增長4.0%;
第二產業增加值876.25億元,增長11.7%;
第三產業增加值557.16億元,增長8.0%;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2716元,比上年增長9.3%。
財政收入
1990年地方財政收入1.17億元,為1980年的5.61倍,龍岩成為中國95個收入超億元縣(市)之一。
2014年全市財政總收入261.69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19.84億元,增長2.2%;財政支出205.07億元,增長2.8%。全市國稅稅收收入157.29億元,增長10.4%;地稅系統稅收收入92.88億元,下10.0%。
產業結構
1978~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12.3%,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0.3%,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1.5%。1990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2.63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08倍,社會總產值增長2.27倍。
投資結構
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90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22.7%;農戶投資增長8.9%。
在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48.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5.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3.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9.7%。。
2014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212.09億元,增長28.4%。其中,商品住宅投資132.84億元,增長46.8%。商品房銷售面積175.67萬平方米,下降26.0%;商品房銷售額99.36億元,下降36.1%。
2014年全市220個省市重點項目,比上年增加37個,增長20.2%;完成投資504.06億元,下降2.4%;實現新開工項目72個,比上年增加22個,增長44%;實現新建成或部分建成項目68個,比上年增加25個,增長58.1%。 明清時期,城鄉有冶煉、造紙、食品等傳統的家庭式手工業或作坊。民國時期,制茶、卷煙、煙紙業、造紙業一度迅速發展,但重工業及採用機器生產的企業甚少。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29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5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人民政府對私營企業採取加工訂貨、統購包銷,扶持個體手工業生產政策。1953年始,對個體手工業和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改造工作基本完成,絕大部分私營企業成為公私合營企業,個體手工業按行業組織生產合作社(小組)。工業產值年均遞增26.4%。1956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產值的23.19%。
「大躍進」時期,盲目興建一批冶金、煤炭等廠礦,造成基本建設投資結構、工業內部的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同時急於完成公私合營和集體企業向全民所有制的「全面過渡」,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1962年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縮短工業基本建設路線,壓縮重工業,關停並轉一些效益低的企業,精簡職工,整頓企業,恢復集體所有制企業,工業生產逐年回升。1965年,工業產值300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19%,比1949年增長9.3倍。
「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產秩序遭破壞。1968年,產值比1965年下降17.41%。自1969年後,國家加強內地工業建設,先後恢復或新建29個工礦企業,工業得到較迅速發展,門類增多、規模擴大、機械化程度提高。機械、冶金、化學、建材、紡織工業發展更快。至1976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4.66%。在工業總產值中,56個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佔92.76%,64個集體所有制企業產值佔7.24%。
1978年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工業結構,重、輕工業產值比例各佔50%左右,進一步挖掘企業內部潛力,進行技術革新。1979~1984年,投入1.17億元挖潛、改造,企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同時,企業內部逐步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也新建一批廠礦。1980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2.36%。鄉鎮工業亦迅速發展,年產值239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9.6%。
1984年,實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的活力。1986年,推行廠長負責制、全面目標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全市與20個省市的88個企業、10所大專院校、26個科研單位建立橫向聯系,參加企業有96個、129個項目,引進各專業人員200餘人。同時,先後從日本、英國、美國、西德、瑞士等國和香港、台灣等地區引進技術和價值1.1億元的設備。工業生產迅速、穩步地發展。1984~1987年,工業產值平均年遞增19.8%。
1987年,全市有卷煙、食品、紡織、印刷、包裝、機械、煤炭、電力、冶金、建材、化工、電子、木材等行業,初步形成以卷煙、建材、機械、煤炭、冶金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包括中央、省、地、市屬和鄉鎮及村辦工業等多層次經濟結構的企業有2350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86個,產值53992萬元;集體所有制企業162個,產值4842萬元;合資企業6個,產值188萬元;村及村以下工業2096個,產值5110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200多種。工業總產值64062萬元(其中市屬工業1638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9.90%。220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中,利潤總額6787萬元,稅金19203萬元,工業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73.7億元,增長8.7%。工業生產總體呈現重工業生產快於輕工業、非公有制工業較快發展、小微企業穩定增長、重點企業增勢良好等特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2.7%,輕工業增加值增長3.4%;股份合作企業增長22.5%,股份制企業增長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0.3%,集體企業增長16.2%;大中型工業增長9.0%,小微企業增長8.2%;億元企業達347家,比上年增加28家。
工業園區
截止2012年,共有9個省級工業園區。分別為:龍岩經濟開發區、永定工業園區、福建龍州工業園區、連城工業園區、武平工業園區、上杭工業園區、漳平工業園區、長汀縣經濟開發區和龍岩稀土工業園。 農業產值
201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7.53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148.98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46.13億元,增長6.1%;牧業產值121.28億元,增長3.9%;漁業產值13.37億元,增長3.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77億元,增長5.8%。主要農產品產量平穩較快增長。糧食總產量109.96萬噸、增長0.2 %,蔬菜總產量198.51萬噸、增長1.8%,茶葉產量2.17萬噸、增長6.4%,園林水果產量40.24萬噸、增長4.3%,食用菌產量4.01萬噸、增長3.6%;毛竹7193萬根,增長2.0%;家禽出欄5879.55萬只、增長17.1%;水產品產量7.59萬噸,增長3.8%。
農業產業化
2012年全市形成了「六大」重點產業(畜牧、蔬菜、林竹、茶業、薯業、煙草)和「七大」特色產品(河田雞、連城白鴨、槐豬、黃(黑)兔、蘭花、漳平水仙、咸酥花生),2011年六大重點產業和七大特色產品產值分別達到177.2億元和9.8億元。其中肉類總產全省第一,生豬出欄全省第一。
漳平被評為「中國特色竹鄉」、「中國花木之鄉」,永福被評為「中國杜鵑花之鄉」;連城朋口被評為「中國蘭花名鎮」;武平是全國重要的野生花卉生產基地,「武平富貴籽」獲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證明商標。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2011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雙百」目標,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00.6萬人,年勞務收入超過150億元。 清末、民國初期,私商大多在外經商,境內商業主要是集市貿易。蘇維埃時期,國民黨對蘇區實行經濟封鎖,龍岩縣蘇維埃政府採取保護商人政策,鼓勵蘇區商人與國民黨統治區商人貿易往來,發展蘇區經濟。民國23年(1934),汀漳公路開通後,湘、贛等地商人來岩采購,商業日趨繁榮。民國26年(1937),城區有商鋪400餘家。民國27年(1938)5月,日軍侵佔廈門,封鎖沿海港口,汀漳公路漳龍段遭破壞,多數貨物經廣東興寧、梅州市梅縣區、大埔等地運進,貨源銳減,物價暴漲,捐稅日增,各大商戶相繼停業。民國35年(1946),有的商戶移往漳州、廈門、汕頭等地,至1949年,城區只剩店鋪255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貫徹「繁榮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發展以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為主,個體商業和集市貿易為輔的社會主義商業體系,開展物資交流,城鄉互助,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市場繁榮,物價穩定。1956年,基本完成對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私營商業過渡到國營、公私合營,有的組織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組,實行經銷代銷。「大躍進」期間,把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的商業體系,變成單一的國營商業企業,影響商業的發展。三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物資匱乏,市場疲軟。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後,商品日益增多,市場日趨活躍。1978年後,改革商業管理體制,發揮國營商業的主渠道作用和集體、個體商業的調節作用,擴大、搞活流通領域,進一步滿足群眾多層次的消費需求。至1987年,全市有商業企業4772家,其中國營310家,集體677家,個體商業3785家。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8304.82萬元,人均725.7元。商品購銷兩旺,市場繁榮,成為龍岩地區的商業貿易中心。
2012年進出口總額34880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4.2%。其中,進口137966萬美元,增長143.1%;出口210836萬美元,增長13.8%。
㈦ 龍岩市的最大經濟來源是哪裡
龍岩煙草創來的產值最大,自08年龍岩全年稅收84億左右,煙草貢獻了46億。
還有就是機械製造業,龍岩民營企業占龍岩企業總數的百分之95.5,其中,機械製造也佔了85百分之。另外就是環保產業,還有資源型企業,水泥業,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