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發展局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發展局

發布時間:2020-12-29 17:13:59

⑴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有哪些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模式:
1、通過農業工業化生存方式建立涉農業產業化集群,並形成專業化小城鎮。例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蔬菜生產、蔬菜批發、種子生產等不同生產企業、服務企業集群;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和相應等級群群落。
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化示範集群。例如:陝西楊凌示範區充分發揮楊凌的農科教整體優勢,經過6年多的發展,從開始的17家企業發展到現在的680多家,逐漸形成基礎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和農業服務化及科技創新群落。
3、通過新興的貿易集群帶動生產集群。這類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農業服務業集群。例如:信宜市發展就是以典型的新興的貿易服務集群為代表,帶動周圍城鄉農業生產集群發展。
4、關聯產業發展的農業集群發展模式。如台商在福建農業投資范圍由原先的種植業、水產業和畜禽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到農業關聯企業乃至觀光休閑農業,特別是出現了整個農業產業上中下游一體化配套投資的現象,除農業生產領域之外,還投資產後的加工、貿易、銷售和產前的種苗業、化肥、農葯、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和食品加工包裝設備、農產品運銷設備等領域。這種農業集群化生產組織模式促進了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帶動投資地產業提升和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競爭力不斷加強,效益不斷提高。
5、大企業繁衍和小企業集聚形成農業企業集群。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企業資源的有限,很多企業為了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不得不剝離某些業務,這樣形成了很多小企業。也有些小企業以前是作坊式勞作,在獲得了新技術和資本支持下,逐漸形成了一家或幾家核心企業的集群發展模式。
【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現的、農業與相關產業相互支持的組織結合體,故農業產業化集群也具有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但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具有不同於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既具有農業生產的技術特徵又具有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組織化特徵。從目前典型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所依託的組織形式也是發展變化的。

⑵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定位

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1)連片開發模式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通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閑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閑與娛樂。該模式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包括休閑度假村、體閑農庄、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
(2)「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模式是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村原有農戶310戶,總人口650人,總耕地面積45hm2,在農業觀光旅遊發展鼎盛時期,村旅遊接待點共128個,年均接待遊客量達50萬次以上,旅遊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l3_3。
「農家樂」模式主要提供餐飲服務,在浙江紹興縣,以娛樂(如垂釣)、農家特色餐為主的休閑農庄,占調查總數的41.3%。
(3)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
在農民承包地合理流轉集中後,建立休閑農園,以「認種」方式讓城市居民委託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使消費者共同參與農業投資、生產、管理和營銷等各環節,與農民結成緊密聯結關系,體驗和參與農業經營和農事活動。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當時稱為「市民農園」,將土地分割為50m2一塊,向城市居民招租;後來在不同地區演變成多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紀念林、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根據2006年最新調查,在蘇州旺山休閑農庄,農戶將自家住宅的一樓租給城市人來經營餐飲農家樂,租金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
(4)產業帶動模式
休閑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通過休閑農業這個平台,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遊客除了餐飲旅遊,還帶回土特產品。如浙江稽東鎮的山娃子農庄,100元門票,除50元中餐費,遊客在離開農庄時還可帶回價值50元的一隻土雞和特色高山蔬菜。園區經營者在該基礎上,注冊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種養基地自種蔬菜,自養家禽,並在城裡設定銷點,或與一些企事業單位掛鉤,直銷時鮮產品。該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歡迎。在浙江紹興縣的調查中,採用該模式的園區占總數的37%。
(5)村鎮旅遊模式
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將休閑農業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結合在一起。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主要類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鎮建築型、新村風貌型。如濟南市先後重點建設了l3處中心鎮和30個重點鎮,充分利用小城鎮周圍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其中歷城區仲宮鎮、柳埠鎮等一批近郊小城鎮,已成為城市居民觀光、娛樂、度假的休閑農業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園農庄開發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區橋林鎮結合新農村建設而發展休閑農業。他們試圖先將農村居民遷移到集中居住點,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衛生條件,然後利用空出的宅基地開發休閑農庄和庭園經濟,發展休閑農業。
(6)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閑方式,而是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閑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閑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閑和觀光等多項功能的農業園區。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北京「朝來農藝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國外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的很多經驗和設計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教育活動。農業園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閑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台。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台,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
(8)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閑度假模式

包新冬豆亢角忻蕤藜閆箭菲賓勉味妙娟聊僑巒閣

⑶ 衡量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水平農業產業園區先進性中包括哪些條件

1、科技含量高
瞄準復國內外製最新科技成果,加強引進、消化、創造。突出技術的集成與配套,以生物技術為重點,加強種子種苗、設施化栽培、工廠化立體種養、節水灌溉、無公害生產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農業科技總體水平的提高。
2、科技成果轉化率高
重點突出科技與市場、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促進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園區成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橋梁和紐帶。
3、綜合經濟效益高
在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突出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園區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採用新品種、新設施、新技術,獲得高效益。江蘇省園區效益平均為6×104——7.5×104元/hm2,為大面積生產的5——10倍。
4、經營管理機制新
改變以往計劃經濟的運行和管理模式,建立企業化經營管理運行制度,推進「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⑷ 全國農業發展建設委員會歸誰管

上級主管單位國家農村教育發展中心。
全國農業發展工作委員會簡介
全國農業發展工作委員會是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創新工作,加大強農富民政策指導下成立的農業發展指導性機構。上級主管單位國家農村教育發展中心。中編辦國家事業登記管理局依法批準的國家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編號為:事證第210000005196號。
宗旨: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致力於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發展問題,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高層次農業專業人才、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主要職責:
全國農業發展工作委員會依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堅持科技創新,依託專業的科研團隊,為全國各級農業產業園、農產品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科技發展,制定升級規劃方案、專業指導、課題調研。同時開展相關農業種植、養殖、產品深加工生產的技術交流,高新科技推廣、生態農業科技培訓、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創建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生產示範基地認證等工作。不斷提升我國農業創新能力與綜合實力,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發展,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⑸ 中國農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

華北東北等地,機械化水平高!

⑹ 如何解決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不明的問題

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
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結合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基塘生產、綠色生態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五個部門:種植業(農)、林、牧、副、漁。
我國農業的分布:由於氣候、地理等因素,以大興安嶺——蘭州——陰山——拉薩一線為界分為東部農業和西部農業。東西差異,南北差異,山地地區以林業為主。
①東北林區和西南林區是我國兩大的天然林區。
②東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林區。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

⑺ 農業園區規劃的發展歷程

我國農業園區建設始於1994 年。其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94年—1996年)示範推廣農業科技重點:提高產品產量和進行反季節生產的設施技術、工廠化生產技術等農業科技。
代表性園區:北京中以示範農場、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中以示範農場是我國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1994年3月中以政府簽訂合同,1994年10月項目開工建設,到1997年10月已初步建成了23畝以色列連棟溫室、10畝日光溫室、40平方米蔬菜與花卉加工車間及配套的電力、施肥灌溉等設施。
第二階段:快速提升階段(1997年—1998年)
示範推廣農業科技重點:提高產品品質和進行反季節生產的優良品種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等農業科技。
代表性園區: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北京錦綉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階段——急劇膨脹階段(1999年至今)
示範推廣農業科技重點: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
代表性園區:中國農科院在河北廊坊建立的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該園區計劃總投資50.8億元,規劃佔地2萬畝。
該階段農業園區發展建設經驗不足的情況並沒有多少改變,而且由於審批和管理非常混亂,我國農業園區發展建設出現過熱狀態。

⑻ 農業有什麼好項目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有些農民朋友苦於找不到經濟效益好的種植項目而迷惘。筆內者認為,下面幾類項目容就很不錯。

異地種植項目

當地引種種植異地的農產品,可省去長途運輸的費用和時間,上市快而早、鮮活質優,備受消費者喜愛,如南蔗北種、南菜北栽等。

反季節栽培種植項目

即利用大棚、溫室等農業高新技術,錯開以往傳統的種植季節,換季栽培農作物,包括提前和推遲兩種反季栽培方式。反季節種植作物因錯開了該產品按傳統種植方法上市的季節,避免了大量同類產品集中上市的矛盾,從而獲得比傳統方法種植的產品更多的效益。

黑色作物種植項目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迅速提高,黑色食品因其集營養、保健、觀賞等多種功能於一身,而備受人們的青睞,市場前景不斷看好。這類作物有黑玉米、黑小麥、黑大米、黑芝麻等。但此類作物需求量較小,且種價昂貴,不可盲目發展,否則容易造成入不敷出或入出互抵白搭工夫。

閱讀全文

與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發展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