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來參考《中國農業產業化市場前瞻源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是人口第一大國,佔世界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末我國總人口為13.54億人,世界總人口約70億人,我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9.4%。解決我國人口的吃飯問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一直是農業面臨的第一要務。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糧食需求也出現大幅增加,不少國內農產品供求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2012 年末我國總人口數達到了13.54 億人,而全球總人口約70 億人,我國人口數佔全球總人口的19.4%。
可見,處理好我國人口的吃飯問題,解決好農業發展問題,是當前我國迫切需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其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社會穩定發展上,具有極為重大且現實的意義。
② 江川縣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
相關來資料 1.農業收入持續增長,農民自收入穩步增加。2000年農牧業總產值達62875萬元,比「八五」末的35083萬元增加27792萬元,年均遞增12.4%;農民人均農牧業收入達到2748元,比「八五」末的1584元增1164元,年均遞增11.6%。
2.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00年高穩產農田建設面積達9.7萬畝,比「八五」末的 3.61萬畝增6.09萬畝;滇中噸糧田建設投入資金416.9萬元,建成面積2.7萬畝;江川仔豬批發市場是雲南最大的、一流的生豬批發市場,佔地26畝,投資750萬元,已建成投入使用。 3.水稻、蠶豆、小麥的條栽條播分別比「八五」末提高了6、9和7個百分點,中層施肥和微機配方施肥分別比「八五」末提高了4、5個百分點,新推廣水稻旱育秧稀植淺插技術,普及率達92%,生物農藝新措施推廣面積達11萬畝,比「八五」末的2萬畝增加了9萬畝。
③ 國內農業產業發展是什麼樣的現狀
1、我國農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極大解放,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發展,農業產品極大豐富,告別了農產品短缺的時代,進入了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的過剩的發展階段。
2、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的發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
3、發展現代化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轉變的重點。新時期,我國已經具備了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條件和能力。
4、開發農業旅遊是農業產業化實現的有效途徑。農業旅遊是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託,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農村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林牧漁生產、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等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產品,為遊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遊經營活動。
④ 脫貧攻堅中,各地應該如何發展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我國對於脫貧攻堅已經持續很多年了。在各單位各群眾的不斷努力下,脫貧攻堅,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的美食特色,以及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以及每個地區特有的地質特徵。在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通過一些社交平台。專門組織一些人員發布當地的美食以及民族文化。或者是當地的地質特徵。
現如今大棚產業發展的比較好,有的地區土質特別的優良。種出來的蔬菜水果特別的香甜。因此當地政府應該配合土管局的人,一起調查當地土地資源,看看當地的土質如何,適合種什麼樣的水果,或者是蔬菜。有的地區做得比較好,在政府的鼓勵下,農民種起了草莓,櫻桃,獼猴桃等多種水果。這些水果都是人們愛吃的。所以當這些水果成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慕名而去。這些都是能給當地帶來很好的發展。
⑤ 如何發展特色農業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做得更實、做得更細。各地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不能停留在層層傳達、層層表態上,關鍵是要層層抓好落實。要把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目標明確到年、安排到月,任務具體到縣到鄉到村、落實到戶到人。要把工作舉措落到實處,細化量化幫扶措施,切實抓好「五個一批」和「十項重點工作」落實。要把支持政策落到實處,整合各方資源,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強化資金使用監督管理。要把工作責任落到實處,健全完善各級領導幹部聯系制度和駐村幫扶機制,實現貧困村駐村幫扶全覆蓋。
二要把穩增長擺在突出位置,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要把困難估計得更足一些,採取有針對性措施穩定經濟增長。要搶抓國家建設「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精心謀劃和加快建設一批重大項目,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不斷擴大消費需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強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三要努力在農業農村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取得突破性進展。要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現代化水平。要加快推進土地確權頒證,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總結推廣土地託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機制。要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在金融服務「三農」方面探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