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呂劇的起源
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呂劇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山東琴書最早產生於魯西南一帶,後演變為南路、北路、東路3個流派。清光緒六年(1880年) ,山東琴書傳入廣饒北部。當時,位於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縣北部和利津縣東部尚無防洪大堤,任黃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黃水漫溢,窮苦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為多求施捨,許多災民行乞時演唱民間小曲,民間藝人逐漸增多。山東琴書傳入後,民間藝人爭相學唱,以此作為謀生手段。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琴書在廣北一帶普及,職業琴書藝人漸多,較著名的有張蘭田、張志田、商秀嶺、時殿元等人。其中北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獨辟奚徑,在廣泛吸收其它戲曲、曲藝藝術成分的基礎上,把山東琴書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首創化裝揚琴,成為呂劇的主要創始人。
時殿元自幼以唱民間小曲討飯為生,後以唱山東琴書成名。他嗓音甜美,表演風格自然灑脫、幽默誇張,被時人譽為「大角」。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戲班與山東琴書競爭民間演出市場,山東琴書觀眾減少,藝人收入降低。為增加山東琴書的競爭力,時殿元決心對山東琴書進行改進。他從京劇的服裝、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啟發,經與崔心慶、崔心悅、譚明倫等人商議,決定把山東琴書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清光緒二十六年臘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 ,時殿元率「同樂班」在家鄉時家村首次化裝演出了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時殿元以醜行應功扮腳夫王小,執鞭攆驢;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演二姑娘,身縛彩繪的驢形道具做騎驢狀。二人載歌載舞,表演生動活潑,諧噱橫生,別開生面,獲得巨大成功。此後,他們陸續將《王漢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寶下蘇州》等10多個書目改為化裝表演,使琴書說唱向呂劇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時殿元首建「共和班」,開始由「拉地攤」轉向舞台演出。共和班長期在廣饒、博興、張店、昌樂、 濰縣和膠東諸縣演出,民國初期,進入省府濟南在戲院或劇場掛牌演出。193 0年前後,時殿元的弟子時克遠、劉欣武、劉立賢等人組成「同樂班」,在濟南大觀園、勸業場等戲院演出,開始將一些角色較多、情節較為復雜的劇目如《雙換親》、《白蛇傳》、《秦雪梅觀畫》、《金玉奴》等,改為化裝揚琴上演。不久,「同樂班」與「慶和班」合並為「義和班」。時殿元及其弟子時克遠、李同慶、於廷臣(利津人)等,在藝術實踐中對劇目內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調、音樂伴奏等諸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和充實,使之逐漸完善。
時殿元首創化裝揚琴獲得成功後,其他琴書藝人紛紛效仿,化裝揚琴在山東各地廣泛傳播。特別是進入城市之後,為滿足城市居民的欣賞要求,並與其它劇種相抗衡,化裝揚琴在角色、唱腔、服裝、道具、舞美等方面更加戲劇化,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劇種。呂劇名稱由來說法有三,一是:當地群眾根據《王小趕腳》採用驢形道具, 給化裝揚琴起名為「驢戲」 ;二是:根據墜琴演奏時手指上下不斷「捋」的特點,稱為「捋戲」;三是:由於所演劇目中多有愛情故事,所以人們稱之為「侶戲」。1952年,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王統照提議:根據「驢」、「捋」、「侶」之諧音,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陰律「六呂」的「呂」字,正式定名為「呂戲」。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呂劇」在境內廣為流傳,每逢年節、慶典,演唱「呂劇」成為習俗。「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
2. 山東呂劇有什麼特點
山東呂劇特點: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其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主弦)、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2)呂劇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角色行當: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的。
呂劇在化裝揚琴時期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多是幾個人搭檔,演唱一些故事簡單、角色又少的劇目。如《王小趕腳》、《光棍哭妻》、《三打四勸》等。
演唱時坐成八字形,揚琴居中,其他樂器分列兩旁。演員各持樂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據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條件來劃分角色。此時雖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並無嚴格的行當區分。藝人們將這種狀況稱之為「有腳色,沒行當」。
呂劇傳統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受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地方劇種和京劇的影響,使呂劇的表演藝術得到豐富和提高,角色行當體制也日趨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戲」為主體的演出特點和生活化的演出風格。
3. 呂劇的非遺傳承
呂劇由山東最主要的曲藝形式山東琴書發展而來,風格質朴清新,最能代表山東風格,也體現了華北、東北農民的樸素特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與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秦腔、川劇並稱為「中國八大戲曲劇種」。央視電視指南《數字飆榜》欄目盤點的中國十大經典戲曲種類分別是,京劇、豫劇、評劇、越劇、崑曲、曲劇、黃梅戲、呂劇、越調、滬劇。
2008年,呂劇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戲曲學院於2014年排演了呂劇《苦菜花》,獲得廣泛好評。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李漁、王永昌、馬常委、杜瑞傑。 呂劇在山東省傳承情況較好。省文化廳非遺處姜慧表示,山東目前能夠經常性演出劇種23個,除呂劇外,都屬於瀕危劇種。 山東省積極組織「呂劇華夏行」、「呂劇藝術節」、「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活動,實施呂劇藝術振興工程,組織《看大戲》欄目的製作。
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李漁、王永昌、馬常委、杜瑞傑、李萍、高靜、胡靜華、李肖江、董家嶺、焦黎、欒勝利、蘇智。 呂劇廣泛流傳於蘇北地區,根植於清末民初時期, 已列入江蘇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五九看柳》、《山鄉情》、《草莓扣》、《稱爹》等。2015年,江蘇省演藝集團東海呂劇團排演的《沒掀開的紅蓋頭》獲得中國戲曲學會獎。
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素平 呂劇是「闖關東」文化的代表,是中原文化與關東文化相交融,孕育的具有多元文化內涵的新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已被吉林省通化市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代傳承人:清朝末年,柳河縣涼水河子鎮山東廣饒移民李萬良;
第二代傳承人:20世紀30年代,李萬良將演唱技藝傳給女婿李秀山;
第三代傳承人:1960年通化專區青年呂劇團成立,老藝人李秀山收下周桂芳、付宏娟、王延武等人為徒;
第四代傳承人:70年代,馮仁智、金太石;
第五代傳承人:80年代,王煥娥、孟凡志、馬世海、劉興波;
第六代傳承人:90年代,李強、何新麗、於靜麗、付明。
4. 山東呂劇是否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國家非常重視非復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保護。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地震維護小組召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討論地震災區後的重建,加緊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計劃重建以後,建立一個傳承羌笛的授課班,將會邀請到羌笛資深的大師授課,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
5. 介紹呂劇的主要特點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專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屬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 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6. 呂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呂劇簡介
[1]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系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
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二、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也有的說,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三、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遂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
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編輯本段]
藝術特點
[1]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洋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採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寫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編輯本段]
角色行當
[1]呂劇在化裝揚琴時期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多是幾個人搭檔,演唱一些故事簡單、角色又少的劇目。如《王小趕腳》、《光棍哭妻》、《三打四勸》等。演唱時坐成八字形,揚琴居中,其他樂器分列兩旁。演員各持樂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據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條件來劃分角色。此時雖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並無嚴格的行當區分。藝人們將這種狀況稱之為「有腳色,沒行當」。呂劇傳統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受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地方劇種和京劇的影響,使呂劇的表演藝術得到豐富和提高,腳色行當體制也日趨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戲」為主體的演出特點和生活化的演出風格。
呂劇的腳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的。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諸行
小生多扮演劇中年輕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唱腔講究情緒變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摺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當》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漢喜等人物;
老生飾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稱須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為劇中正派人物,表演穩重大方,要求唱腔渾厚,注重褶片、袍帶、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贊》中的楊六郎、《玉清樓》中的宋江;
娃娃生為扮演戲中的兒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須具備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掛帥》中的楊文廣等;
武生系扮演劇中的武士、俠客一類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槍把子套路。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閨門旦、彩旦、武旦、老旦等類
青衣,扮演成年婦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暢、字正腔圓、清亮細膩,並具水袖、圓場功夫,表演時情感充沛。如《小姑賢》中的李榮花、《井台會》中的藍瑞蓮等;
花旦,扮演活潑熱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潤,吐字清晰、身段靈活嬌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張素花、《王小趕腳》中的二姑娘等;
閨門旦,扮演未出閣的大家閨秀或貧苦人家有教養的妙齡少女。道白注重聲韻,唱腔委婉纏綿,形體端莊,注重水袖、摺扇等功夫。如《逼婚記》中的洪美蓉等;
花旦,又稱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婦女,其表演動作及台詞多源於生活。如《小姑賢》中的刁氏、《龍鳳面》中的後娘等;
武旦,扮演劇中有武藝的女子,要求身段輕捷靈活。如《打瓜招親》中的陶三春、《打焦贊》中的楊排風等;
老旦,扮演劇中老年婦女,表演側重老態,要求唱做念白穩重大方。如《穆桂英掛帥》中的佘太君等。
凈行:花臉
呂劇中以花臉行為主要角色的傳統劇目較少,僅有《王定保借當》中的李武舉、《溫涼盞》中的洪彥龍等幾個花臉角色,尚未形成該行當獨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國成立後該行當的角色才逐漸增多,如《打焦贊》、《打瓜招親》等劇中的武花臉表演。
醜行: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劇中不戴髯口的醜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語言豐富通俗,道白多用鄉音方言。常扮演劇中詼諧、刁鑽或姦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動風趣。如《洗衣記》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呂劇傳統劇目中並不多見,只是後來由於移植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才逐漸形成該行當。
[編輯本段]
傳統劇目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3]呂劇20世紀初開始登台亮相,到20世紀中葉達到鼎盛。20世紀五十年代是呂劇的輝煌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與安徽的黃梅戲同台進京演出。隨著新《婚姻法》的宣傳,呂劇《李二嫂改嫁》唱紅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經常受惡婆婆「天不怕」的折磨。青年農民張小六在勞動生產中幫助她,她也在生活上照顧張小六。二人由此產生了愛情,卻受到了舊習慣勢力和婆婆的反對。「天不怕」和其族弟李七商定,趁張小六支前的時候,另行說媒,破壞李二嫂和張小六的愛情。李二嫂參加了婦救會和識字班,在婦女主任的幫助下,沖破了封建勢力的束縛,同「天不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終於和從前線立功回來的張小六結為恩愛夫妻。劇本通過李二嫂這一藝術形象,反映了在政治上翻身解放的農村婦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婦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自身的思想斗爭及與外部世界的沖突。
1951年山東省文聯戲曲研究室首演。1954年山東省呂劇團上演。郎咸芬扮演李二嫂,楊瑞卿扮演張小六,王俊英扮演張大娘。郎咸芬的演唱,低回委婉,聲情並茂。她根據人物性格結合唱腔設計的舞蹈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李二嫂的思想感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該劇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戲曲劇本獎。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補天》:講述的是建國初期,為固土守邊,二十萬時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設兵團,開發西部邊疆,但是他們的婚姻卻成了大問題。為此,國家緊急征調兩萬女兵入疆。於是八千山東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環境使這批從碧海藍天下走來的山東姑娘所懷抱的夢想與現實發生了錯位。《補天》以史詩劇的手法生動記述了發生在特定時空和特定環境下的一段真實歷史故事。該劇表現了獻身祖國邊疆的青年們不屈的犧牲精神,弘揚了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諧之美。
《龍鳳面》:講的是繼母陶氏乘丈夫出外經商,逼家院丁奎害死前妻子女梁子玉、梁賽金,兄妹二人聞訊逃走,又被猛虎沖散。幾年後新科狀元梁子玉下榻官驛,命四衙官獻面。梁賽金為義父解憂,親做家傳龍鳳面,才得兄妹團圓。
《借親》:程孝金與一錠金訂親後都聞對方醜陋,程母便裝病,要趙女一錠金過門探病。趙家怕露馬腳,便借馬大保之女金蓮頂替,程家也找長工幫喜冒名。不料弄巧成拙,反倒促成幫喜與金蓮的美事。
呂劇知識
板式: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搖板、回龍、娃娃腔(又名娃娃調)、鳳陽歌等。
曲牌:曲牌多數來自「山東琴書」明清以來的民間小曲,娃娃腔、蓮花落、羅江怨、疊斷橋、呀二喲、靠山調、普地錦、想思、打茶文、亂彈、樓上樓、呀兒僧、上合調、迎春調、小上墳、慢鳳陽歌、鳳陽垛、打棗竿、陰陽句、(又名樓上樓)、後娘打孩子、大漢口、漢口垛、(又名上合調)、下合調、畫扇面、絲羅扣等。
吹打曲牌:迎賓、送客、祝壽、擺宴、拜堂等曲牌。
樂器:四大件:墜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現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箏、笛子、笙、竹笛、長笛、嗩吶、海笛(小啦叭)、大提琴、電子琴、貝司等。
打擊樂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鑼、小鑼、湯鑼、鈸、荷葉鈸、小鈸、蘇鑼、木魚、梆子、碰鈴等。
鑼鼓點:(也叫鑼鼓經)一擊鑼、陰鑼、四擊頭、大鑼垛頭、小鑼垛頭、叫頭、回頭、沖頭、快沖頭、收頭、鳳點頭、帽兒頭、住頭、抽頭、長垂、慢長垂、快長垂、串垂、亂垂水底魚、一封書、紐絲、滾頭子、撲燈蛾、緊急風、、絲鞭、望家鄉、崩登倉、八打倉、扎多衣等
行當:呂劇的行當比較簡單:生行有:老生、小生、小生又分:窮生、(飄帶生)、短打、武生等。
旦行:旦行也較簡單,有:青衣、花旦、閨門旦、小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騷旦、潑辣旦
凈行:一般為「花臉「為主。
醜行:俊丑、小花為主。
呂劇聲腔藝術,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聲、假聲、真假聲、雲遮月、潤(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調、跑調、不搭調、冒調、荒調、涼弦、走弦、跑弦、不復弦、強板、撤板、頂板、閃板、過板、俏板、丹田音、嘎調、平聲、仄聲、合轍、押韻、氣息、換氣、偷氣、存氣、氣口等。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員穿服裝(戲裝)以前,貼身穿的一種開大巾上衣,是保護戲裝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為演員出汗保護戲裝用的。
竹衣子:用細竹節穿而成的一種上衣,一般劇團沒有,唱角用的,在胖襖外,為的是保護服裝,一般為:蟒和道袍之用。
胖襖(墊肩):是生行演員,扮演古裝戲時,為了體形的美觀大方好看,穿的一種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襪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種長筒襪子。
7. 東營區牛庄鎮要建設呂劇小鎮嗎
牛庄鎮是呂劇發源地,民間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牛庄鎮堅持把繁榮呂劇文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藉助呂劇故鄉特有的資源優勢、群眾優勢和文化底蘊,大力實施呂劇保護、傳承和弘揚,使呂劇在它的發源地煥發出勃勃生機。被授予「山東省民間呂劇藝術之鄉」稱號,並兩度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呂韻風情小鎮坐落於呂劇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園區包括五個功能區:呂劇文化展演區、民俗文化展示區、黃河口風情觀賞區、農家樂體驗區和現代林業示範區,是一處集呂劇文化傳承弘揚、民俗文化展示、觀光休閑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型文化園區。呂韻風情小鎮是東營市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精品工程,是打造「美麗鄉村」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抓手。通過產業提升、旅遊拓展、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項目的綜合實施,因地制宜打造內涵豐富、生態功能健全、地域風情明顯、體現本土特色的「呂韻風情小鎮」,既是農民創業就業基地,遊客休閑旅遊勝地,又是新農村建設成就的展示窗口。
呂韻風情小鎮以呂劇文化、民俗文化為核心,以黃河風情民居建設為依託,以文化旅遊、民俗藝術、劇目展演、休閑娛樂、新村社區為載體,充分挖掘,彰顯呂劇文化元素,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穎創意展示呂劇文化的精髓,並將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開發和市場運營、新農村建設、民生改善相結合,打造集文化、風俗、建築、旅遊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園區,促進文化產業與現代農業、現代旅遊業的融合發展。園區按照「一園、兩帶、五組團」布局。「一園」即打造一個呂劇文化創業園;「兩帶」即打造風情商業帶和民俗文化帶;「五組團」即將原有的「時、譚、武、杜、張」五個村落建設成五個花園式民居組團。
8. 呂劇文化內涵是啥 急急急急!!
劇種風格,是劇種歷史的積淀,並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於穩定中有所變化。
回顧呂劇風格的歷程,也會發現其變化的軌跡,大體說來。60年代之前,呂劇風格與時代審美尚是同步行進的;而80年代則開始出現脫節現象。
建國之前,呂劇串鄉走鎮,處於自我生存、自謀生路的艱苦環境中。藝術上較粗糙,藝術風格體現出更多的質量粗疏的特點。呂劇風格的樸素柔婉,則含著濃重的哀怨無望的因素,這種哀怨無望,實質就是農民群眾心底回聲。它與農民群眾在貧困歲月中釀就的沉鬱的精神情緒相契合。農民群眾喜愛呂劇,頗有一種難親相遇、互訴衷腸的親切感和釋放疏泄的娛悅感。—這是呂劇在建國前,雖然藝術質量低下,但仍受到廣大群眾尤其農民群眾喜愛的根本原因。況且,那年月,窮山僻壤,文化生活極為貧乏。
建國後,呂劇隊伍由職業性、半職業性的散落狀態走向組織化、正規化。呂劇演出的陣地,由原來的農村為主變為城鄉並舉,服務對象大大拓寬。觀眾成份的變化,以及社會物質文化的進步,使廣大群眾文化審美躍上新的層次,對呂劇也有了較高的期待。
呂劇沒有辜負時代的厚望。在新老呂劇藝術工作者能力合作下,呂劇有了全方位改進,尤其是頗有聲勢的而且成就斐然的呂劇現代戲的創作,使呂劇風格起了較大變化。風格中蒸騰著一片清新,風格中柔婉、敦厚的因素得到充實。風格中的幽怨,不再以迷茫無望的氛圍性漫溢無際。呂劇的淳樸與柔婉由原來的簡直、柔弱趨向豐厚、清新。
呂劇風格的豐滿,受惠於並契合於時代氛轉。50至60年代,新生中國欣欣向榮,社會風氣清淳,人們的道德精神樸厚可親。正是這種籠罩於全社會的精神氣貌,催促了呂劇風格的變化,同時又接納了呂劇風格的風采。呂劇在那個時期,走紅大江南北,呂劇風格與時代精神的吻合是重要因素。
「文革」期間,只給地方戲模仿搬演的權力,呂劇風格處於被任意擺布捏塑的境地。
新時期後,呂劇同其它戲曲劇種一起復甦。這個時期本應該是呂劇復興發展、開拓奮進的時機,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我省呂劇前進的步子過於蹣跚沉重,雖創作了不少新的劇目,但整體改觀不大,與曾經一起在地方戲中比翼並做領頭雁的越劇、黃梅、豫劇相比,落伍了幾步。甚至嶄露頭角的新劇種,如龍江劇、肯劇、媚戶劇,也鋒芒逼我。呂劇在多彩的劇壇上顯得粗糙,呂劇在觀眾審美印象中,象一張發黃的舊劇照,露出陳舊氣象。呂劇風格,雖還不失鄉土氣息,卻夾有空浮、平俗和造作。呂劇風格少了些藝術升華後的靚麗與詩韻。
9. 呂劇的發源地在哪
呂劇是山東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是我國戲曲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純朴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演化而來的,自成戲至今,已有百餘年的發展歷史。呂劇發源於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始成於1900年。當時被藝人稱為"化妝揚琴",而民眾則以"驢戲"、"捋戲"或"小戲"等稱之。
藝術源於勞動,源於生活。呂劇這一民間藝術所以發源於時家村,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條件。時家村地處入海口處,時常受到黃河泛濫的威脅,黃河每一次決堤,都給沿黃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人們拖兒帶女,背井離鄉,以四處乞討為生。洪水使人們飽受苦難,苦難讓人們聰明起來。漸漸地人們把伸手乞討改為唱著小曲求舍,由單純乞討變為藝術與食物的交換,使少數人由討飯人變為早期的鄉間流浪藝人。這些民間藝人在走村串鄉中,學到了外地的許多曲調,將其揉合到自己創作的曲調中,逐步形成了呂劇藝術。
呂劇藝術的創始人之一時殿元,是時家村人,自幼就唱著小曲討飯。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曾到被稱為"戲窩子"的菏澤地區學習琴書,技藝大進。1893年,時殿元與徒弟組成山東琴書班社,起初在廣饒、博興、惠民一帶,後來經常活動在淄博、濰坊和膠東一帶,有時還遠到省外演出。所到之處,聲名鵲起,深受歡迎。1900年,時殿元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改編為化妝戲演出,因為《王小趕腳》以"驢"為道具,群眾就稱其為"驢戲",這就是呂劇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戲曲藝術高度重視,1950年政務院發出了《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山東省政府在貫徹這一指示時,委託省文聯對各地戲曲劇種進行調查,把化妝琴書作為有代表性的劇種進行重點改革,以便推動全省戲改工作。通過對《小姑賢》、《蘭橋會》等傳統戲的加工改革,使這一藝術形式得到了極大提高。特別是創作現代戲《李二嫂改嫁》以後,開創了呂劇藝術的發展時期。因為對呂劇藝術沒有一個正式名稱,就請當時的省文聯副主席陶鈍為其起名,陶鈍就把"魯"字贈送他們,稱之為"魯劇"。時任省文化局長的王統照認為欠妥,他取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呂"之"呂"字,稱為"呂劇",喻其有"黃鍾大呂"之聲,又能諧民間"驢戲"之音,得到大家的贊同,為呂劇正式定了名。
呂劇是東營人民為祖國的戲曲事業做出的特殊貢獻,是民間藝術的精粹。東營以呂劇故鄉而聞名於世,如今的呂劇,在東營家喻戶曉,人人愛唱。"一聽劇團進了庄,男女老少著了慌,大嫂在灶前忙做飯,餅子貼在了門框上",就是人們熱愛呂劇的真實寫照。呂劇已成為黃河口文化的一個品牌。
10. 呂劇的簡介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版流行於山東和江權蘇、安徽、東北三省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迄今有100多年歷史,1900年前後搬上舞台。
呂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2]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的。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