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汽車服務業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改革開放以來,汽車服務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978-1992年,這一時期處於計版劃經濟為主導的權時期;1993-2007年,這一時期處於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時期.展望未來,汽車服務業發展空間較大,其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現代信息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將得到充足發展,而文化產業,社區服務業也將迎來空前發展.
『貳』 簡述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
1950年3月中央重工業部成立汽車工業籌備組,開展建設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前期准備工作。隨後,第一汽車製造廠(簡稱一汽,見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列入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重點項目。
1958年4月,中國歷史上第一輛國產轎車在一汽誕生,取名「東風」,來自當時毛澤東主席對世界形勢有個著名論斷:「東風壓倒西風」。國產CA-71東風牌小轎車在機修車間試製成功,正式下線。
從1964年開始,中國汽車工業籌劃發展軍用越野車產品,貫徹中央的精神建設二汽、川汽、陝汽3個三線汽車廠,以中、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同時發展礦用自卸車。
1980年代初,確立了實現汽車老產品換型,產品換型幾乎涵蓋了前述汽車產品,重點在投產時間長、產量大、生產廠點多的解放、躍進、黃河、北京130等幾種車型。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加快了中國汽車工業融入全球化的步伐。2002年8月,一汽和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達成合作生產轎車協議;9月東風和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系,合資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全系列日產轎車。
2005年以來,通過實施嚴格的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准和鼓勵小排量汽車消費的稅收政策,以及各類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汽車油耗明顯降低。
經過近十年的自主研發和示範運行,我國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子控制和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明顯進步,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開始小規模投入市場,燃料電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2)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我國汽車產品技術發展
1953年建設一汽,即組織消化吸收從前蘇聯引進的中型載貨汽車產品技術和製造技術,1956年一汽如期建成投產。
接著,我國開始發展系列變型車產品,對不適應中國使用條件、資源條件等項目進行改造或改進、並發展輕型載貨車、轎車、越野車、重型載貨車,改裝生產中型客車和少量專用汽車,這些產品多為參照國外樣車。
針對我國的使用條件,如路況差、使用環境復雜、有高壓、高寒、潮熱、大漠、濕地等特點,來選擇汽車材料,並根據自己的製造工藝水平,設計自己的產品。
『叄』 概述我國及全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世界汽車工業大致可以分為歐系、美系、日系、韓系。中國相對來說要落後一些,但正屬專於發展屬期。
歐系不用說了,是汽車業的鼻祖,特別是德國車,賓士、寶馬、保時捷、大眾,哪個不是大名鼎鼎啊。
美系:美國人一向科技發達,經過激烈的競爭,眾多的汽車公司最終變成三大。本來美國技術是很發達的,但美國人適合創新,而不適於製造,所以汽車業並不算美國最好。
日系:日本人善於學習,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同時日本技術也很發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出現了眾多的很有名氣的品牌。豐田、本田、日產等行銷全世界。
韓系:要說韓國人造車,比中國還遲,可是他們國家重視,加上善於學習,以性價比打入市場。雖然以前的質量很差,但現些年不斷改善,已成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可謂後起之秀。
中國車:中國因為一些國有企業固有的弊病,躺在合資的夢床上,漸漸失去了努力的動力,更別提創新了。倒是一些不是很大汽車企業,在困難的情況下,在合資車的夾攻下,不斷努力,不斷發展。
一句話:中國是汽車業大國,但不是強國。
『肆』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在吉奧集團2009年商務大會上有一個講話,在講話中張理事長詳細談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程及特點。
以下是張理事長的講話內容:
中國的汽車工業誕生於新中國,去年慶祝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今年我們還要以調整最新的碩果慶祝建國六十周年。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了從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正在從大到強的很艱巨的發展的歷程。那麼在新世紀,中國的汽車工業在中央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深刻變化,我們產量從56年第一汽車製造廠投產一直到2000年,全國的產量達到200萬輛,其中轎車到2000年的時候也只有60萬輛左右,就是在這樣一個起點下,中國汽車工業在中央方針政策的指導下,邁入了新的世紀。在新的世紀,汽車工業發展有著三個明顯的獨具特色的特點。
一個特點是私人轎車,就是轎車進入家庭,拉動私人轎車保有量的增長。從而帶動了整個汽車工業的快速成長。到了2000年以後,我們的產量從200萬、300萬、400萬、500萬、600萬、700萬、800萬,去年差一點就突破1000萬。今年我們一定要突破1000萬。去年天災人禍受影響。在新的世紀,我們人均產量的增長都保持在25%左右,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乃至世界的比較快速的國家汽車發展史上所從未有過的,就是連續保持七年多的快速增長。去年就是碰到這樣的天災人禍,中國的汽車工業仍然保持了4%-5%的增長。所以轎車進入家庭,是中國汽車產業在新世紀發展的明顯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十五期間,汽車工業大量固定資產的投入,在六五計劃開始,撥亂反正之後,我們從80年開始第六個五年計劃,隨後第七、八、九第十,現在我們正在執行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即將迎來2010年以後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在過去的自從中央決定將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來看,我們每一樣固定資產大量投入,七五、八五、九五,我們一共投入了將近2000多個億的固定資產。什麼叫固定資產?就是蓋廠房、買設備、添置工位器具。那麼在十五期間,一個五年計劃就投2350個億,相當於前面4個5年計劃20年總和,進入到十一五規劃,2006年以後,每一年固定資產的投入都超過1000個億。我們預計到2010年的時候,全行業固定資產累計的總投入接近5000個億,從而要等於前面5個五年計劃25年累計的總投入。
第三個特點是,更加開放的市場准入政策,拉動了汽車工業的大投放,實現了汽車產業多元化的資本結構的發展。我不和大家講詳細數字,到目前為止,國有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已經占據三分之一的天下,各三分之一,不管資產、產量和利潤大概都有了三分之一狀態,這中間也有咱們吉奧的份。
如果還要講第四個特點的話,就是汽車工業從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大量引進了國外技術,大量引進外資,推動了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進入了新的世紀,汽車工業自身出現另一個特點,就是自主創新的能力和自主發展的企業初步形成了新的生力軍,具有了相當活力。他們用自主研發的產品,實現了自主開發,目前在商用車領域的裡面,我們80%,或者說85%以上是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當然這個裡麵包括微型的客貨車在內。那麼在轎車領域里,我們目前還有差距,只有25%左右是我們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但是不管怎麼樣,自主開發和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新世紀的工業發展的主流。這是大家知道的,不管是中央領導還是老百姓,還是社會各界,包括媒體朋友們,都寄希望於這個新增長點。
『伍』 花都汽車產業基地的發展歷程
說起花都,除了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其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也令人津津樂道。花都汽車產業至今已有1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花都人創立「廣州雲豹」開始組裝汽車,自主發展;第二階段是2000年,廣州風神汽車有限公司在花都成立,奠定了花都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第三階段是2003年「東風」與「日產」全面合作,在花都成立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這是花都汽車產業發展一次質的飛躍;第四階段是當前的跨越式發展階段。2009年7月29日,東風日產宣布投資50億元的乘用車產能擴建項目落戶花都,使花都工廠產能從36萬輛提升到60萬輛。廣州市規劃打造三個100萬輛乘用車生產基地的目標,花都有望第一個實現。2003年6月16日於廣州花都成立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乘用車公司,是中國汽車行業迄今為止合作規模最大、層次最深、領域最廣的合資企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最具發展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產全球最先進的花都第二工廠於2010年5月8日奠基,新增產能24萬輛,2011年12月21日投產。
基地帶動本地及周邊地區汽車零部件及相關企業1000多家,形成了規模較大、產業結構相對完整和產業成長速度較快的產業集群,被廣東省政府認定為廣東省唯一一家汽車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基地。
花都汽車城發展迅速,產業集聚明顯,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知名汽車零配件企業。隨著東風日產的落戶和花都汽車產業的迅猛的發展興起,康奈可、日立優喜雅、優尼沖壓、阿爾發、萬寶井、三池、泰李、紅忠、盛旭等上百家國內外知名汽車零部件企業相繼落戶花都汽車產業基地。目前,園區落戶零部件企業約150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基地始終將環保節能作為發展目標之一,2009年11月,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帶隊廣東省發改委與「日產」簽署推進電動汽車示範項目諒解備忘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聯手日產與廣州市政府就共同發展電動汽車事業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並將於2011年在國內市場推出日產電動轎車。
『陸』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
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可分為探索、發展、成熟三個階段。
探索:
1958年內地第一輛自製轎車誕生。
新中國剛一成立就決定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1950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期間,中蘇雙方商定,由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第一個載重汽車廠。1953年,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破土動工,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建設自己的汽車廠。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首批12輛汽車試製成功。這12輛解放牌汽車的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批量製造汽車的歷史。
1958年5月5日,中國第一輛自己製造的轎車——「東風」在一汽誕生,從而開啟我國民族轎車工業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車廠附件廠試製成功井岡山牌轎車。8月,一汽又設計試製成功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9月上海汽車配件廠試製成功第一輛鳳凰牌轎車。新中國自力更生製造出的轎車填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
發展:
1985年內地第一家合資廠出現。
1985年,內地第一個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成立,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轎車工業的開端。當時規定,中德雙方投資比例分別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0%,德國大眾汽車集團40%、大眾汽車投資有限公司10%。
隨後,廣州標致汽車公司成立。此外,我國還引進了夏利、奧迪等車型。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術引進進一步深入,兩個新建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和神龍富康起點都比較高,富康引進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車型,一汽引進了先進的20氣閥發動機製造技術,並向德國出口這種發動機部件。全國主要引進車型的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質量也顯著提高,而車價大幅度下降,轎車開始迅速進入百姓家。1998年,我國轎車產量達到43萬輛,大約占汽車總產量的40%,汽車產業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成熟:
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躍居世界第一。從1998年之後,乘用車銷量開始超過商用車銷量。汽車工業也從載重汽車到轎車發生重大變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術引進為基礎的我國轎車工業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廣州本田、上海通用和大眾分別引進了最新的高檔車型雅閣、別克和奧迪A6,這幾個車型的投產標志著中國轎車產品和生產技術趕上世界的發展步伐。
1998年前後,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開始成立,自主品牌開始探索自主造車之路,並迅速發展壯大。
中國汽車工業在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後,進入了一個市場規模、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車工業體,並向汽車產銷大國邁進。2009年,我國汽車全年產銷量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柒』 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創建階段, 什麼階段和全面發展三個階段。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可分創建、成長、全面發展和高速增長四個階段。 ? 創建階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動 工興建,1956年7月13日國產第一輛解放牌載貨汽車駛下總裝配生產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製造汽車的歷史。1966年以前,汽車工業共投資11億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個汽車製造廠,年生產能力近6萬輛、9個車型品種。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其中國產汽車17萬輛(一汽累計生產15萬輛)。 ? 成長階段(1966~1980年):在這個歷史階段,主要是貫徹中央的精神建設三線汽車廠,以中、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同時發展礦用自卸車。在此期間,一汽、南汽、上汽和濟汽,5個老廠投入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能力,並承擔包建和支援三線汽車廠的任務;地方發展汽車工業,幾乎全部仿製國產車型;改裝車生產向多品種、專業化生產,生產廠點近200家。1966~1980年生產各類汽車累計163.9萬輛。1980年,生產汽車22.2萬輛,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69萬輛,其中載貨汽車148萬輛。 ? 全面發展階段(1981~1998年):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汽車工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主要體現為:老產品(如解放、躍進和黃河車型)升級換代,結束30年一貫制的歷史;調整商用車產品結構,改變「缺重少輕」的生產格局;建設轎車工業,引進資金和技術,國產 轎車形成生產規模;行業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進行改革,汽車品種、質量和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 高速增長階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間,我國的汽車工業尤其是轎車工業技術進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車型層出不窮;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車技術特別是環保指標大幅度提高,電動汽車開發初見進展;與國外汽車巨頭的生產與營銷合作步伐明顯加快,引進國外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力度不斷加深;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穩步前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演變,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東風、上汽3家企業為骨幹,「X」是指廣汽、北汽、長安、南汽、哈飛、奇瑞、吉利、昌河、華晨等一批企業 。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從原來那個各自獨立的散、亂、差局面改變成現在的以大集團為主的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新格局。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捌』 求關於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歷史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發展中國自己的品牌 中國汽車產業界的歷史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成績有目共睹。但是,在汽車產業蓬蓬勃勃發展的背後,相當多的人們,特別是專家、學者和一些長期從事汽車產業的人士,對此卻產生了深深的困惑和憂慮。
去年,我國的汽車年產量已達440多萬輛。其中,轎車的產量達200萬輛。全年銷售的近200萬輛的轎車中,真正屬於中國自主品牌的轎車,只佔總量的一成多;其餘的九成,是多得使人數不過來的所謂國產的外國品牌的轎車。
這一事實表明,我國汽車工業經過20年的引進和合資後,以市場換技術,繼而培育中國自己的自主品牌的戰略設計,不僅沒有實現,事實上已經失敗。
縱觀今天中國的車市,幾乎是外國品牌的天下。中國自己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真正屬於中國自己品牌的紅旗、奇瑞、中華、哈飛、吉利和愛迪爾等,不僅被大量的、所謂國產的外國品牌的轎車,壓得喘不過氣,擠迫在狹小的生存空間里,而且往往還會受到譏諷、攻擊和扼殺。
近些年來,中國的汽車業界,有一股「傍洋大款」風。不論大集團、小企業,不論這個省、那個市,在地方和部門利益的驅動下,也不論有條件和沒條件,大家都在一個勁地上汽車。而每上一個汽車項目,都與外國的汽車公司合資。只要一合資,不問某車型是否過時,不問某車技術含量是高是低,統統地拿過來,今天從某國引進某一品牌,明天又從某國引進某車型,或者乾脆從某國買回零部件,組裝成外國品牌的汽車。然後都投放到車市,把消費者搞得眼花繚亂。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一些汽車企業,引了一個,引兩個;引了兩個,引三個,接連不斷,不用精力和心思搞自主研發,而把自己變成了跨國汽車集團的裝配廠。在媒體上也不斷見到某企業引進的某車是與「全球同步」、「最新車型」、「為中國人量身定製」等字樣。正是在這種作用下,我們民族自主汽車品牌,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越來越淡化。
汽車業界出現的這一現象,表明了我們的汽車產業,不僅沒有做到和實現「第一個產品引進,第二個產品就應該聯合開發」的發展戰略,而是正在按照外國跨國公司的腳步起舞。
對於這種事實和憂慮,有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現在經濟已全球化,我們自己沒有能力生產汽車,把人家成熟的技術拿過來,有什麼不好?他們批評說,過分強調自主汽車品牌,是「鴕鳥」政策,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他們主張,中國不僅不應搞什麼自主汽車品牌,而應該把中國建成為世界跨國公司的汽車生產基地。
這是一種「拿來主義」。把人家現成的東西拿過來,當然既省心,又省力,賺錢又快。但是,沒有產品開發,只生產別人的品牌,不能說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汽車產業,充其量,只是一間間汽車裝配車間。如果我們的汽車產業,失去了技術上的獨立自主,沒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國的汽車工業,只能永遠是外國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加工廠。長此以往,中國將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汽車產業。
我們搞改革開放,當然要吸引外資,當然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當然要跟國外廠家合作辦企業。中國的經濟發展,正是得益於這種改革和開放。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今後還會如此。因為這是我們發展經濟的一條基本思路。到任何時候,也是不會改變的。
問題不在於「引資」、「引進」和「合資辦企業」,而在於「合資」、「引進」和「合資辦企業」的目的。我們搞「合資」、搞「引進」,是為了消化,為了吸收,然後走自主發展的道路。
不論經濟如何全球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發展經濟中,總不能把自己的一切寄託在別人身上,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發展自己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不等於沒有自己的民族經濟。如果我們沒有以自己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那我們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將會永遠受制於人。如此,哪還談得上有自己國家的經濟?
比如汽車,現在完全依賴外國的跨國公司,倘若有變,或是發生了一些不可預測的事情,我們手中又沒有自己的品牌和車型接替,那將是一種什麼局面?特別是大型汽車集團,又將如何生計?
因此,我們發展經濟,不能只滿足於「中國製造」,而應該從「中國製造」,逐漸向「中國設計」和「中國品牌」過渡。這樣,才能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發展之需要,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國家和民族利益之所在,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安全之保證。
對於中國的汽車產業來說,下大力氣研發中國品牌的汽車,是民族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無旁貸的責任。特別是最具技術、人才、資金優勢和最具研發能力的三大汽車集團,更是有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他們應該自覺地擔當這一大任,盡快地把自己的著眼點,轉到民族自主品牌汽車的研發上,為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什麼是汽車產業的國家利益?汽車產業的國家利益,主要體現在我們在合資企業中的中資的地位,體現在汽車的自主品牌,體現在汽車自主知識產權。在汽車產業的合資中,保住並發展了中資的地位,研發出了自主汽車品牌,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就是保住了國家利益,就是保證了國家的經濟安全。
『玖』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
中國汽車發展史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時將一輛美國生產的汽車帶入中國,這是中版國的第權一輛汽車。
1928年,張學良組織生產了中國的第一輛國產汽車,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自主生產汽車。
1958年,新中國引進仿製了原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制 造生產的吉斯150型汽車,在此基礎上製造出解放牌汽車。
新中國汽車發展過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汽車工業開辟了新的道路。經過 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形成了一個產品種類 齊全、生產能力較大的汽車工業體系。我國 汽車工業的發展可概括為初創、成長、全面 發展三個階段。
初創階段(1949—196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開始 了建立我國汽車工業的籌化工作 1949年10月,在中央重工業部內設置了汽 車工業籌備組 。1952年秋,黨中央任命饒斌為第一汽車制 造廠廠長 1953年6月6日,毛主席簽發了《中共中央關 於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1958年製造出了自己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