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仲膠的發展歷史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前蘇聯專家曾向周總理建議,中國應提前開展杜仲代替天然橡膠的研究。我國接受這一建議,並組織專家在青島二廠開展研究。
杜仲膠1981年,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嚴瑞芳副研究員首次將合成杜仲膠製成彈性體,並在原西德申請了發明專利,1984年獲得授權。
1993年,國家農業部原部長何康、副部長洪紱曾、原副部長相重揚及跨部門、跨學科的專家、科學工作者共同寫了《關於杜仲綜合利用盡快產業化的建議》上報中央,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
1994年5月5日,受國務委員陳俊生的委託,國務院副秘書長劉濟民組織召開了關於杜仲資源綜合開發有關問題的會議。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的有關領導聽取了農業部、中國農學會的匯報後,正式提出:「杜仲的綜合開發利用是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匯報後形成會議紀要,轉發有關部委。會議決定安排第一筆資金,支持在北京辦精膠示範廠,在遵義、略陽等地辦粗膠廠,並要求各部委和地方支持這項工作。
1996年1月,我國第一個杜仲精膠示範廠在北京順義建成。截至到2010年,我國陝西略陽、安康和河
杜仲膠及杜仲樹(5)2010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在上報國務院的信息中,提出了充分發揮我國杜仲種植和加工利用傳統優勢,加快杜仲開發利用的建議。2010年12月,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專門成立了杜仲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旨在牽頭和聯系有關杜仲種植、杜仲膠提取與加工應用以及循環利用等領域的企業、科研單位及其他相關企業互相配合、協調發展,推動我國杜仲橡膠產業化進程。南靈寶分別建成了百噸級杜仲橡膠生產裝置和實驗裝置,並陸續有一定量的產品進入市場和出口國外。
2011年3月1日,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在北京組織杜仲產業戰略聯盟(籌)成員單位召開了「杜仲產業化促進工作座談會」,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農經司,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等有關部門領導應邀出席會議。會議圍繞我國杜仲種植模式比較,杜仲膠提取、醫葯及保健品制備等綜合利用工藝路線選擇,杜仲產業重點技術攻關方向和重點研究項目以及杜仲產業鏈經濟性分析及市場發展預測進行了探討和分析。3月16日,由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牽頭組織,22家積極投身於杜仲種植、杜仲膠提取與加工應用及醫葯保健等領域的骨幹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組織及其他相關單位自願發起的我國第一個杜仲產業戰略聯盟組織在青島正式成立。
2011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本)中將杜仲種植生產」和「新型天然橡膠的開發和應用列入鼓勵類目錄中。
⑵ 貴州國森杜仲產業園有限公司怎麼樣
貴州國森杜仲產業園有限公司是2016-01-28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專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貴州屬省遵義市匯川區珠海路豐樂學府芳鄰二期棟10-3號住房。
貴州國森杜仲產業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0303MA6DKDR06K,企業法人田文印,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貴州國森杜仲產業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的不得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應當許可(審批)的,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憑許可(審批)文件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無需許可(審批)的,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經營。(杜仲研發、種植、生產加工;杜仲種植技術咨詢服務;杜仲銷售;木材加工;倉儲物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貴州國森杜仲產業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⑶ 餐飲行業可以使用杜仲嗎
從食品安全標准與監測評估司獲悉,結合我國傳統飲食習慣,綜合考慮地方需求,同時參考相關國際管理經驗,黨參、肉蓯蓉、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天麻、山茱萸、杜仲葉等9種物質擬將被增補至食葯物質目錄,現正徵集相關意見。國家衛計委上一次給該名單擴容是2015年,當時新增了人參等15種物質,目錄上的物質達到101種。
其中,杜仲葉葯食同源(食葯物質)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這是杜仲產業發展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葯食同源擬擴容,杜仲葉等9中葯將跨界食品
中醫素有「葯食同源」之說,表明醫葯與飲食屬同一個起源。實際上,飲食的出現,比醫葯要早得多,因為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後代,就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代謝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不宜進食。通過講究飲食,使某些疾病得到醫治,而逐漸形成了葯膳食療學。
有些中葯材不僅是「葯」,在某些地方還有進入餐飲食用的習慣,但是,這往往只是民間的做法,要想變成食品進入全國市場,還需要獲得正式法律身份。一般來說,讓這些中葯「跨界」有幾種方式,包括進入「葯食同源名單」、進入保健食品原料名單,還有一種方式是為這些「中葯材」制定地方食品標准,這樣也可以獲得食品身份,不過,從「身份便利程度」來說,進入「葯食同源名單」是最為理想的,因為這樣可以在全國暢行無阻。
此次「葯食同源」擴容並不讓人意外,2017年7月13日,國務院公辦廳發布《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其中就提到「進一步完善我國既是食品又是中葯材的物品名單」,業內人士當時就透露,相關物質的評估工作正在進行中,很快就會發布新的名單。
此次評估了12種物質,入選了9種物質,分別為黨參、肉蓯蓉、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天麻、山茱萸、杜仲葉,其主要評估內容就是食用安全性。新的名單如果生效,對於整個食品產業、餐飲業都會有直接影響,這些中葯材的原產地產值會增長很多,食品業多了幾種食品原料,而餐飲業添加這些物質也不再會被職業打假人投訴了。
杜仲,雙向調節血壓的「植物黃金」
古往今來,杜仲樹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樹種,而且渾身是寶,經濟價值很高。其葉、花、皮、果皆可入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都把杜仲作為醫療保健葯材而種植和應用,強身健體,盡人皆知,功不可沒。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西漢《神農本草經》中杜仲就被列為上品,並明確記載杜仲葯效:"主治腰脊疼,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久服輕身不老。" 杜仲為我國特有的被列為國家第二類保護植物。
生長於雲南、貴州、湖南、安徽、陝江西、廣西及浙江等省區,現各地廣泛栽種。杜仲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鄉土樹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病蟲害也比較少,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綠化價值,是未來最具發展前景的樹種之一。
杜仲被叫做「植物黃金」,國家葯材部門將杜仲、七葉一支花、靈芝、熊膽列入四大緊缺專控葯材。
杜仲葉在《中國葯典》(2015版)收載,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葉片。杜仲葉在湖南省和河南省等地區有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歷史,主要方法為杜仲嫩葉做菜、煮粥、杜仲茶或用杜仲葉汁做面條等;按照傳統習慣正常使用,未見不良反應報道。
經中外醫葯家的研究,杜仲葉與皮具有同等的保健成分。據有關臨床試驗,杜仲具有延緩衰老、健身、減肥,補肝腎,強肋骨,降血壓的作用。
杜葯食同源將給杜仲帶來更大的市場
2017年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通知,其中提到,進一步完善我我國既是食品又是中葯材的物品名單。深入調研,篩選一批具有一定使用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和配伍,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
國家衛計委對全國人大、政協的建議提案回復中多次提及支持"葯食同源"相關產業的發展。很明顯,從頂層設計的思路看,葯食同源物質大有可為。
實際上,最近兩年葯食同源類葯材的用量逐年攀升。
這正中阿里健康發布的《2017年健康消費報告》。報告顯示,養生保健意識直接刺激了90後為主的30歲以下人群的健康消費,佔比超過一半,強勢拉動上游的葯材銷量。人參、三七等食葯同源品種,每年可基本保持30%的銷量增長。
對於上游葯企而言,其加入葯食同源產業化的意願更是自發性的。而近兩年中葯飲片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也是促成葯企轉型布局的外力因素。布局葯食同源類產品,將一些滋補類葯材用於食品和保健品,進而刺激了此類葯材的銷量。
因此,杜仲產業的前景值得憧憬。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如果以杜仲樹為資源,發展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在10年內可培育年產出2000-2500億元的大型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集群,解決就業超百萬。
"葯食同源"給了杜仲葉一個新身份,又開了一扇門。在此背景下,無疑其市場需求量將持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