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設計專業可以從事的行業有哪些
工業設計是涉及了很多學科的一個綜合體,很多行業都可以做就業面及其廣,如:
1:消費電子類--現在工業設計最重要的行業,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電子產品,設計極其重要。
2:手機類--這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所以單獨羅列,以前注重工業設計的外觀設計現在逐漸偏向交互人機、工藝這塊了。
3:醫療設備類--這也是工業設計領域的很大一塊,主要是產品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和人機使用。
以上這三類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北上廣深這四個城市,那剩下的全國二三四線城市有哪些呢!實際上每個行業都需要工業設計,工業設計也不僅僅局限在外觀設計、結構設計和交互。他更重也的是在設計規劃到整個產品線、整個公司產品形象、公司定位都是工業設計要考慮的,下邊我們在羅列下其他的行業!
4、大家電:我們平時用的冰箱電視洗衣機等都需要。
5、互聯網企業:這個是潮流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IT企業都需要一些產品落實他們的創意方式就需要工業設計來對接。
6、機械設備類:這一塊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大和同類產品的增多,怎麼能凸顯自己的產品工業設計會慢慢的變得極其重要。
7、傢具類:傢具類實際上是很注重設計的但是在國內開始時比較畸形主要是千篇一律的抄,基本上都不怎麼注意工業設計。隨著設計的逐步普及這一類會是工業設計類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8、展示、展會類:主要是企業展會設計、門店店面設計、公司展廳設計等很多方面。
9、各個行業的基礎零部件和配件類:這個分類就及其廣了現在重視的還不多單以後肯定都需要,如常用的電腦顯卡、內存、小到螺絲釘大到鋼筋鋼管等很多都需要。
以上基本上就覆蓋了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了,基本上每個地方都需要工業設計。想做好工業設計你必須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產品工藝,模具,流行趨勢,消費心理,成本控制等等很多都要很了解清楚。
『貳』 產業設計和工業設計是一回事嗎如果不一樣,有什麼不同
我就是學工業設計的,在我們學校產品設計又可以叫工業設計,嚴格的講,產品設計屬於工業設計的范疇,在一些高校中,粗略的講產品設計就是工業設計;如果想要更藝術的一點那就是藝術設計了。
『叄』 工業設計行業發展經歷怎樣的歷史階段
工業設計行業發展經歷怎樣的歷史階段?對於這個問題應該還有很多小白不太清楚吧,不是說我們沒學歷史我們就對工業設計的發展的歷史階段沒有必要了解,如果大家知道當代工業設計行業對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影響巨大,甚至正逐漸影響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工業設計行業的發展史。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工業設計行業發展經歷怎樣的歷史階段吧。 一、魏瑪時期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二、德紹時期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三、柏林時期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四、柏林時期至今 這就是第四個階段了,這個階段還沒有終了,還是持續的發展中。經濟學的書上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引導著當代工業的發展,所以社會的發展需要工業設計的發展,二者不可偏廢。所以這個和階段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沒錯,以上三個階段就是我們工業設計行業發展所經歷的歷史過程了,沒有哪一個行業一下子就發展起來,成為社會的支柱行業的,工業設計也走過了一個世紀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輝煌。工業設計在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還會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將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為人類造福。相信了解了工業設計經過的這幾個階段,大家對這個專業會更加了解。
『肆』 思考在工業4.0時代,工業設計發展趨勢會是什麼樣的
很棒的問題,作為一個從業者,談一下自己的淺見,供參考。
首先就製造業而言,工業設計必然會在新的時代發揮更加重要甚至是核心的作用,當然這裡面所說的是對工業設計更加廣義的定義,而非單純的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本人認為,從業者對工業設計本身定義的理解,必須從過去單純的造型設計轉變為更全方位的、新型產品從立項研發到生產加工批量銷售全流程的管控,甚至說,從業者本身就要具備ie工程師的素質與技能,這是新的時代工業設計發展的基本方向以及從業者不被歷史淘汰的基本要求——我們設計的不僅僅是好的產品,我們設計的是誕生好產品的整個流程。
其次,新的時代,工業設計所能覆蓋的領域是否全面與前沿,關乎新產品的成敗。智能化生產,網路化、信息化配套與新的銷售模式,新的渠道建立,方方面面新的變化,促使各個傳統製造業企業急需找到自己的方法整合這些新的變化與資源,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一方面將挑戰變成新的機遇。在這一過程中,工業設計必然將扮演這個整合者與引領者的角色。而作為從業者,對新知識的及時更新和學習,以及能否主動出擊,將新的資源利用好,使其變成自己的優勢和強項,將成為衡量從業者是否能跟上時代甚至引領時代的標准——工業設計應該是引領發展與潮流的,它是前沿的,創新的,包容的,它能改變和改善人的生活,同時也能指引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伍』 產業設計和工業設計有什麼區別 中國有產業設計的學校嗎
隨著中國經濟近二十年來的飛速發展,對於設計的需求也日趨旺盛,同時中國企業對設計的認識也逐漸深刻,由過去對海外產品的簡單模仿到如今意識到獨特的設計對於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所起的決定性作用。蓬勃的經濟環境和企業的逐漸重視和支持給中國設計界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機,日本國際設計交流協會(JDF)於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對上海及廣州兩地設計事務所的一次權威調查顯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設計界進入了一個「大爆炸」階段,不僅在數量上急速攀升,在規模上也急劇擴大,幾年前由兩三個人發起成立,目前已發展至規模達50人~100人的事務所屢見不鮮。
在不斷的學習探索、摸爬滾打中,中國的設計公司積累了自身實力,形成了自己的特長:如計算機操作能力強、人員充足、開發速度快等。然而在高速發展的背後,設計行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即:還僅僅停留在造型設計的層次上,缺乏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系統思考的能力,調查、策略、流程,運營等能力較弱,同時由於經驗和技巧不足,設計質量不高,設計流程中各階段的工作比較粗糙。
可以看到,中國市場正在走向成熟和細分,成熟和細分不僅指消費者市場,也指行業和更廣義的社會分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設計逐漸在企業事務中形成特殊而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漸漸脫離企業,形成了獨立而專業的設計行業。因為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往往會在自身內部建立很多的職能和部門,企業有自己龐大的設計部門,市場部門,公關部門,內部的廣告公司和媒體部門,然而最終卻導致了效率的低下、思路的狹隘、觀念的落後和腐敗的盛行。而將這些委託給專業的設計公司卻可以更好地在利益分享的前提下配置和整合資源,保證更有創意、管理嚴謹有序且具有生產力的解決方案。
時代賦予了設計公司新的定義和內涵,對設計公司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設計公司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疲於比稿,為了競標大打價格戰,到處用各種方法和伎倆拉生意。事實證明,一味地降價、比稿只能導致設計公司為了生存問題疲於奔命,陷入埋頭苦乾的泥潭而無法發展,同時還助長有些公司騙稿、混稿的風氣,使整個設計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其實不重視設計,最後承擔風險的還是企業本身,深圳一家公司通過徵稿的方式騙取了一些學生的設計方案,然而由於方案的不成熟和缺乏溝通使得設計在投產時遇到了各種工藝結構等問題,本來可在半年內完成的項目最終卻花了一年多才勉強上市,公司也因此損失慘重,這樣的例子在國內十分普遍。隨著行業市場的不斷規范,國際知名企業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我們的設計公司只有加強優勢,增加服務價值,規范管理,與客戶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關系,才能改變現狀,也只有這樣定位的公司才能在市場若干年的大浪淘沙之後成為倖存者。
黃蔚女士將中國的設計業態發展概括為四個階段:
﹡1980年至1990年是純粹的模仿()階段。
﹡1990年至2000年是追隨(following)階段,在這個階段國內的公司開始在模仿國外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小變動。
﹡2000年至2010年可以視為本土設計崛起(localization)的階段,也就是開始根據中國用戶的喜好來對現有產品進行本土化調整和改良性設計。
﹡2010年至2020年則將是創新(innovation)階段,我們中國設計將會有世界一流影響力的品牌,他們將為本土市場和國際市場帶來完全獨立的創新性設計。
『陸』 中國工業設計的發展
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006-11-05 20:53:33)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都市經濟的發展,商務成本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一些傳統工業的衰退和外移。而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生的產業力量正在全球范圍迅速崛起。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很多大都市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近年來我國各大都市也都在結合各自的優勢創建不同模式、不同領域的創意產業。發展力度十分喜人。
一、 中國工業設計行業現狀
一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具有一定的規模
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已具有一定規模。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約30萬人,工業設計年產值約為300億人民幣,佔2005年世界創意產業產值的1.27‰,相當於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9‰。
二設計人員從業者年齡結構呈年輕化,從業人員集中分布在發達經濟地區
根據調查顯示,中國創意設計行業的從業者主要屬於年齡段在20-30歲之間,所佔比例達到93%。且創意設計人群集中分布在華北、華東、華南等較發達經濟區域,從業者比例分別是24%、22%和20%,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所佔比例分別占總量的8%和8%,而西北地區的從業者最少,占總數的4%。這與我國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相關。
三中國工業設計機構呈現多樣化的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和市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設計機構呈現出多樣化的模式:
(1) 自由職業設計顧問公司模式
20世紀80年代末期是中國工業設計的職業化發展的開始時期,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工業設計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在廣州和深圳。部分設計公司將工業設計與工程設計、模具製造等整個過程聯合起來,其人員規模超過150人。這些公司的特點是善於緊密的將設計與生產製造相結合,以設計的市場實現和銷售狀態為最主要的評價標准,在時間把握上具有優勢。他們所主要客戶對象涉及到家電、信息、通訊、醫療等產業領域。
(2) 政府支持的設計機構模式
這類設計機構以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與北京經緯工業設計公司為代表。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是政府實施「工業設計科技促進」專項計劃、推進設計創意產業發展的促進機構,承擔設計產業政策規劃研究、提供企業設計咨詢指導、開展國際設計交流合作、承辦設計論壇展覽會議、舉辦設計技能專業培訓。同時,為企業進行設計實務示範。北京經緯工業設計公司是由政府投資股份方式建立的設計機構。這些機構的客戶對象包括政府機構、信息產業、傢具製造業、家電業、醫療業等。
(3)院校工作室模式
在北京和廣州、上海等地,以院校為依託的工業設計工作室或公司在專業素質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其主要偏重於企業設計課題與設計教育實踐的結合,注重設計概念的創新。院校模式由於集中了教授、研究生和大學中的不同研究部門和人員,更注重設計的整體解決方案和企業的文化性。其涉及的企業范圍包括信息、家電、通訊、醫療、交通工具製造業等范圍。
(4) 企業設計部門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摩托車、汽車等交通工具製造業領域,一些企業具有非常專業的工業設計中心並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產業領域主導企業不僅成立了自己的設計機構,還委託國外的大型設計機構進行合作設計,迅速提升了設計的質量和層次。
二、 中國工業設計存在問題
我國的工業設計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大量的OEM(代工生產)使企業不斷喪失設計能力。在引進外資中大量OEM生產雖然使我國產品出口總量大幅度上升,GDP迅速增長,但同時也使我國企業在產品設計中形成對國外的依賴。在一些產品中,即便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但核心設計仍然是從國外購買的,這在汽車、機械以及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很普遍。許多大企業對設計缺乏專門的資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設計師隊伍。這也是我國製造業一直沒有走出引進—模仿—生產—再引進—再模仿的怪圈的原因。
其次,缺乏相應的資金投入和產業扶持政策。長期以來,工業設計在我國一直沒有專門的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也基本處於鬆散狀態,且資金來源嚴重不足。政府缺乏對工業設計的資金投入,既沒有專項撥款,也沒有建立設計基金,在工業設計並沒有被引起廣泛重視,僅僅憑借個別企業的資金推動是不夠的。第一個國家級工業設計園區——2004年興建的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區,也是我國唯一一所國家工業設計園區,起步階段是民營資本。但設計園在二期工程中園區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遇到了融資難的問題。國家沒有提供相應的培育政策,對設計公司、設計園區缺乏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三,工業設計產業化程度低,工業設計人才匱乏。一方面是整個設計市場人才匱乏,另一方面是設計專業學生分配難,許多人改行從事其他工作,這反映了人才供求之間的矛盾。從工業設計專業公司來看,我國目前設計公司有數百家,但普遍總體規模小,基本處於散亂經營狀態,且設計產品基本在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響的設計公司和設計師。
三、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的機遇
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迅速
高新技術產品凝聚著最大的生產率增長潛力,是中國未來人均收入可持續提高最有力的發動機。值得關注的是,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避免外商只把那些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中的低技術環節放在中國,從而導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含金量大大降低的問題,中國需要更多自主創新的產品來改善出口產品結構,形成更強大的國際競爭力。2004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首次實現貿易順差,由2003年的逆差90.7億美元轉變為去年實現順差41.1億美元。
二國家政策的支持
國家將努力培育國內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形成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同時利用產業扶持、優惠政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資金密集型機電產業的發展,為出口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產品,以相對較少的出口量創造較多的外貿收益。
三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致需求增加
在國內市場上,根據調查,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為主的20個城市2000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為2048元,年均收入大約達到3000美元。同時,收入的增加和物價回落使他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追求品牌效應的人比去年增加了近6個百分點,中國城市耐用消費品正整體進入更新換代的階段,傳統家電產品和新興電子通訊類產品各有市場,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國網際網路網民總人數達1.03億,擁有手機的用戶達到3.49億,汽車擁有量達3220萬輛,交通工具,電子商務和網路技術產品將擁有巨大的市場。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和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中,工業設計將面臨巨大的發展機會。工業設計是製造業發展的先導行業,是企業品牌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注重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將難以成就一流企業。於工業設計在製造業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性作用,世界各國在發展製造業的過程中往往把它作為龍頭,通過加速工業設計的發展帶動整個製造業
『柒』 工業設計行業發展狀況及趨勢分析
工業設計是一個很有發展的專業,你這個專業應該是搞一些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管理工作,是一個萬金油的行業,至於方向,應該參考國家大的方針,政策。比如說,國家提倡民生工程,你就往房地產去,搞低碳環保,你就去相應的工業系統。總之,今後在你這個專業基礎上,還要進修,一是搞純粹的管理,考國家公務員,進入政府機關,二是把你的專業課再補充一下,搞搞專業技術。進入專業研究所,一個成功人士應該既有理論又有實際經驗。記住,只有專業精通,才能無往不勝。你說對嗎,真誠的祝你成功
『捌』 工業設計職業分析
工業設計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可以說,近年來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從模式方面來看,第一是政府支持的設計機構模式,比如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等,是專門的從事創意產業發展、承擔設計產業政策規劃研究、提供企業設計咨詢指導和開展交流合作、各項展覽會議和專業培訓的機構。第二是專業的工業設計公司,如北京旭啟工業設計公司、上海廣辰工業設計公司等,雲集設計高手,專業提供各類創意設計。第三是院校和企業設計部門模式,主要從事本部門的科技轉化。從地域方面分析,目前在廣東、上海,北京,深圳及浙江地區工業設計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面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並且有向全國各地發展的趨勢,從從業人員方面來看,工業設計行業從業人員大多數為近年從個大高校畢業的,數量每年都在巨增,並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人員分布也理所當然的和行業分布呈相輔相成關系,創意設計人才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華南等經濟較發達區域。總體來說,工業設計行業在我國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這將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促進企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提高我國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1.外部環境與市場因素。任何一個行業的興起都是和外部的環境與市場密切相關的,核心技術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工業設計的發展,大量的代工生產和仿製也使相當一部分企業逐漸喪失創新設計能力。
2.設計人才的缺乏,培訓機制不完善。目前我國工業設計從業人員與日俱增,可是真正有較高水平的設計師相當匱乏,當前有相當多的年輕設計師只是掌握產品設計的基本理論,他們缺乏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缺乏對材料加工的相關知識,缺乏應用新技術的技巧和知識。
3.設計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有相當多的設計公司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有一部分設計公司不是專注於提高自身競爭力,不是專注於為客戶提供優秀的設計服務,而是大打價格戰,進行惡性競爭。項目周期短、資金投入嚴重短缺、資深設計師缺乏,可想而知將設計出什麼樣的產品來,並且有部分設計公司誇大其辭,針對部分客戶不是很了解產品加工的相關知識,蒙客戶騙客戶現象嚴重,這些都將嚴重製約工業設計整個行業的發展。
工業設計的出處應該還是比較光明的,就要看你本人的學到的東西了!幾分貨幾分錢,最好的就能去設計汽車,次之小的工業產品(如自行車,家電)再次室內,再次就是廣告了等等吧!
『玖』 新形勢下工業產品設計的發展面臨了哪些機遇
機遇:「中國製造2025」
新形勢下工業產品設計不在單一於設計,而是與其他要素聯系更加緊密版,讓設權計要素更有價值地流通!這也是彩虹設計網的使命。從中國自身來看,隨著勞動力價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結構的變化,過去那種低質低價的「中國製造」形態必須要向中高端轉型。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國民消費能力的上升,中國國內市場對於高端消費品的需求正在不斷提升。不久前,「赴日搶購馬桶蓋」成為熱點話題,有些人從這一現象中看到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還有很多短板需要補強,但這一現象背後國人消費需求層次的提升和消費意願的增強則很容易被人忽視。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生產往往是滯後於需求的,當下國人消費需求的提升,更應看作是推動中國製造業轉型的有利東風。只有市場需要高端的工業產品設計,企業家才有動力將其千方百計生產出來。
「中國製造2025」是升級版的中國製造,體現為四大轉變、一條主線和八大對策。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
『拾』 工業設計對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有何作用
本世紀七十年代轟動整個世界的經濟事件,就是日本經濟的騰飛。而日本能夠與美國、歐洲經濟相抗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日本政府從五十年代引入工業設計之後,始終把工業設計現代化作為日本經濟發展的戰略導向和基本國策。國際經濟界一致認為:「日本經濟力=設計力」。
一、工業設計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
企業能否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取決於該企業的商品力、銷售力和形象力水平。企業在不同時期、不同市場時這三力的作用各有主次。1945年至1955年,二戰剛剛結束,戰後復興,商品奇缺,企業只要推出品質優良、價格便宜的商品就一定會非常暢銷,這是單靠「商品力」一軸指向的時代。到了1965年,由於大量商品出現,企業單靠物美價廉也無法立足,市場不再取決於企業,而是取決於用戶了,賣方市場變為了買方市場,還要配合推銷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銷售業績,這是依靠「商品力」和「銷售力』』二軸指向的時代;而現代企業所面對的是一個分分秒秒都在變動的時代,顧客、競爭與變化成為企業的生存法則,由於市場、信息、容量和競爭力的變化使產品和技術壽命周期不斷縮短,單純的質量因素已不足以決定市場局面和企業生命,品牌形象、企業形象利益成為企業生命新的決定性因素。現代企業的經營力量(即企業力)除了「商品力」「銷售力」之外,形象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以產品設計、形象設計、環境設計及設計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工業設計則使這三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合力,把企業和社會、企業和市場、企業和職工緊密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現代工業設計是企業科學技術生產力和商品競爭市場之間決定性的中介導向環節。現代工業設計經過開發性的重新組合,少投入甚至不增加投入,全方位和深層次地開發和更新現有生產力,或者挖掘現有生產力的潛力,或者改造現有生產力的結構,從而開發多性能、多用途、多樣化的系列性產品,大幅度地提高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所以只有設計領先者,才能贏得市場。
二、工業設計在未來競爭中的重要意義
1.設計是競爭的中心
在很多領域,作為能夠支持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巴經存在,藉助於信息時代的產業化發展,通過交通和通訊,可以使地球變小,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就象牛活在一個村莊里一樣),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與他人取得聯系,新技術能很快傳播並為人所用,成為人類社會的共有財富,各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設計的競爭。成功的企業,不一定就是最新技術的發現者和研製者,而是將產品迅速投入市場的強者。
正如美國前總統布希所說:倘若美國打算保持和加強自己在競爭中的地位,我們不僅必須不斷發展新技術,而且必須學會不斷將這些新技術有效地轉變為商品。並且進一步指出:今後十年推動經濟增長的大多數技術已經存在,需要工業設計促進其轉化為適銷產品和服務的可能性。對於已經建立的全新工業來說,雖然發現突破是重要的,但是開發已有技術,擴大和建立市場來改善工業行為,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在這方面若不予以加強,就不能把他們的技術優勢轉化為技術領先地位。
另一方面從商品在產品壽命周期和技術壽命周期的結果看,技術壽命周期長於產品壽命周期,但由於市場、信息、容量、競爭力變化使產品和技術的壽命周期不斷縮短。除此之外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也使設計越來越重要,同時,難度也越來越大,設計幾乎成了企業發展的瓶頸。
2.工業設計是一本萬利的事
在利用現有設備,大體消耗同樣的能源、材料、人工、運輸等成本費的前提下,優良的設計可以取得很高的經濟效益。工業設計是一種高智力的投入,依靠工業設計觀念與方法具有調查深入准確及綜合、判斷、決策並達到目的的能力,從而實現效益。因此對資金的積累也是大有稗益的
3.設計創造了更合理的生活環境
世界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傳統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後,已轉入「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從追求個人財富數量逐漸轉變為追求環境舒適、節奏宜人和生活豐富多彩等質量指標。個人價值的觀念和企業的經濟成本已不是一回事。
世界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傳統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後,已轉入「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從追求個人財富數量逐漸轉變為追求環境舒適、節奏宜人和生活豐富多彩等質量指標。個人價值的觀念和企業的經濟成本已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