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一篇關於平湖服裝產業發展歷程及狀況的文章
格式大概是這樣的
其他的平湖內部資料我們也弄不到
我只能幫到這里了
一、孫村鎮服裝產業發展歷程
孫村鎮服裝產業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時在蕪湖市紅光針織廠的技術指導下,於1988年孫村鎮成立了第一家鎮辦集體服裝企業——繁昌縣針織服裝廠,以生產針織服裝為主的專業性工廠。
到九十年代初期,該企業擁有熟練工人1100餘人,資產總值達到3000萬元,年銷售收入2700萬元,年加工各類針織服裝300萬件。經過不斷的發展壯大,到九十年代中期,孫村鎮已發展有3家規模服裝企業,十幾家配套小廠,已初步形成發展服裝產業的活力基礎。
本世紀初,我鎮對集體企業進行全面改制,理順了企業的產權關系,充分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企業猶如獲得新生,大量民間資本迅速聚集到服裝產業上,眾多服裝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的迅速崛起,孫村服裝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近幾年來,孫村服裝積極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轉移,逐步由外貿加工向內貿品牌、完善產業鏈、自營出口升級。加工的服裝出口到歐美、東南亞、澳洲、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自主品牌有紅花山、秋婷、龍樂等。到2006年末,全鎮共有服裝加工及配套企業近150家,其中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36家,年生產加工各類服裝5000萬件,提供就業崗位1.5萬個,已初步形成集織造、染整、水洗、印花、制線、成衣加工、包裝、物流等較為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體系。
孫村已成為安徽省內最大的紡織服裝加工產業集中區,2007年,招商引資成果顯著,內、外資大的項目如:上海升星印染、日本博莎、浙江新明達服裝等紛紛落戶工業園。2007年6月被安徽省服裝商會授予「安徽服裝第一鎮」。
二、繁昌縣經濟開發區孫村輕紡服裝工業園建設
隨著全鎮紡織服裝企業的快速發展,如何積極整合資、發揮集聚優勢,引導企業將紡織服裝產業做大做強的問題逐步擺在了孫村鎮黨委、政府的面前。2002年初,經批准,孫村鎮正式興建孫村服裝工業園,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定位於外貿服裝加工及配套。園區集紡織、印染、漂染、水洗、印綉花、成衣加工、包裝、物流為一體的紡織服裝產業集中區。
建園以來,已投入資金近億元,完成開發建成面積3.5平方公里(分東、西兩區同步建設,東區完成2平方公里,西區1.5平方公里),為園區配套建設110KV變電所1座,35KV變電所2座,長江引水工程貫通工業園,日供水量達8000噸,實現「水、電、路、下水道、通訊、土地平整」五通一平,園區框架基本形成,並產生了一定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到2006年末,園區建成面積已達3.5平方公里,入園企業90家,已投產企業42家。2006年園區企業實現產值4.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3.19億元),出口產品交貨值達2.64億元,實現利稅2791萬元,安排就業8100人。
三、孫村鎮服裝產業發展特點
1.發展環境優越。從宏觀層面看,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戰略,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了有力保障。從微觀層面看,孫村鎮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交通便捷,周邊勞動力充足,民間資本充裕,群眾創業熱情高。這些都為孫村鎮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環境。
2. 發展思路明確。衣食住行,衣擺在人們生活的第一位,人們的日常生活永遠離不開對服裝的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服裝無論是需求量,還是面料、款式、做工都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說,服裝產業的前景非常廣闊,服裝產業永遠是「朝陽產業」。同時,由於沿海發達地區隨著土地、勞動力等成本的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產業必然面臨大量轉移、外遷。因此,孫村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在原有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對服裝產業的扶持力度,主動做好服裝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工作。可以說,大力發展本地服裝產業是找准了方向,走對了路,是恰逢其時。
3.發展速度明顯增快。經過十餘年的不斷積累,孫村鎮服裝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整個產業群正經歷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近兩年來,孫村鎮每年新增服裝企業超過50家,企業各項指標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遞增。
4.發展後勁足。孫村鎮服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重視與扶持。為建好產業園區,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目的就是為了為入園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便利的條件。目前,孫村鎮道路、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完備,涉及服裝產業的各類配套企業和設施齊全,各種優惠政策、扶持措施執行到位,這些都有力地保證了我鎮服裝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同時,我鎮服裝企業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對市場敏銳,把握市場機遇能力強,能夠迅速適應市場變化,許多企業在擴大自營出口權的同時,正在向創品牌方面努力。
5.完整的服裝產業鏈初見端倪。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鎮共有服裝產業近150家,形成了一條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涉及織造、染整、水洗、印花、制線、成衣加工、包裝、物流等領域。部分企業自身也逐步走向從原材料生產到成衣製造的「一條龍」生產銷售體系,這樣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企業競爭能力。
四、孫村服裝產業發展規劃
1、加快解放思想,更新經營理念,為孫村經濟發展提供意識保障。做到思想先導,思路決定出路,每一次思想進步,都會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要想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企業要發展,法人是關鍵,要把埋頭苦幹拉車與抬頭看路結合起來,我們的企業法人,要從生產中解脫出來,積極地走出去,多看、多聽、多了解,找到本行業本企業快速發展的切入點。對企業在自營出口,裝備升級,產品研發、自創品牌,外出參展,融入資金快速發展等方面政府將出台相應政策,給予扶持。從以幾方面激勵企業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增強我鎮企業在行業和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2、積極謀劃,合理布局,加快企業向產業集中區發展的步伐。
①、做好產業規劃,明確產品定位,做大、做強、做精服裝產業。
②、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集中區建設,籌建中小服裝企業創業園,為中小企業搭建良好的平台。
③、積極規劃並啟動服裝及輔料市場和職工公寓樓項目建設,推動孫村服裝產業發展和加快相關人才引進步伐。
④、嚴把企業入園關和建築規劃設計關,同時以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支柱產業為依託,做大、做強、做優、紡織服裝產業集中區。
⑤、加大對入園企業的扶持力度,根據各級政府相關政策規定,在財政上給予扶持和獎勵。
⑥、以工業園區為載體,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緊緊圍繞服裝產業,做好紡織服裝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場的培育和配套延伸,力爭在年內引進2家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大項目或知名品牌企業落戶工業園。
⑦、成立紡織服裝協會,共同應對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變化,及時調整整體發展思路。
雖然面臨問題與困難不少,但我們也看國內外服裝行業發展的廣闊市場,服裝產業永遠是「朝陽產業」。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全面改善園區投資環境,做大、做強園區規模,發展品牌企業,孫村鎮一定無愧於「安徽服裝第一鎮」的美譽。
Ⅱ 開發區做2萬多畝的紡織服裝產業園規劃
這個可以借鑒一抄下《阿拉爾市紡織服裝產業園發展規劃(2014年-2023年》:按照國家、自治區關於新疆紡織服裝產業戰略部署,堅持發展為上、投資為本、工業為先、招商為要,實行經濟發展與人口集聚雙輪驅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新型工業化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投資的主引擎作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圍繞棉紗、粘膠、織造、印染、服裝等產業,把阿拉爾建成全疆重要的優質棉紗、棉布、紡織品基地和紡織服裝產業城。
Ⅲ 東莞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調查報告
「東莞服裝」首入國家戰略規劃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東莞的諸多項目入列,「打造東莞服裝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加快東莞加工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除此,逐步實現農民工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等規劃,都對東莞產生深遠影響。 有利服裝業獲更高層面政策支持 東莞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高玉鵬聽到東莞服裝進入國家戰略規劃後非常高興,他表示,「這將有利於東莞服裝業獲得更多來自更高層面的政策支持。」 高玉鵬分析說,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的東莞服裝應該包括了東莞最主要的虎門女裝和大朗毛織這兩大塊,「虎門是國家女裝名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擴大內需的要求;大朗是國家毛織名鎮,在羊毛衫領域有優勢。」 「如果東莞紡織服裝能藉助這次機會做強做大,將帶動整個產業鏈。」高玉鵬說,東莞紡織服裝業中的企業情況各不相同:有些企業需要轉型內銷,但也有些在國外擁有固定客戶、銷售渠道,金融危機中靠訂單能支撐下去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最好發揮自己的優勢。 進入國家戰略能讓地方重視紡織服裝產業,但更關鍵的是地方出台針對性的利好政策。對此,高玉鵬建議,在出台具體政策時可以咨詢業內代表性企業和行業協會,讓政策更貼近實際,關鍵是幫助提升企業自身的管理和創新能力。 加工製造業轉型升級有試點意味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加快東莞加工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這個表述可以看出,東莞正在推進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將不再是東莞自身的事,而是上升到了國家戰略規劃的高度,國家和省相關政策有可能會在這方面向東莞予以傾斜。基於此,東莞加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就帶有試點的意味。同時,又冀望松山湖這個科技引擎,促進和帶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如此一來,就更有助於鞏固和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製造業,真正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當然,政府還要樹立良好的營商環境,企業也利用好政府扶持企業的多項政策,比如「十億元新政」等等。 專家建議經濟一體化分「三步走」 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在年前發布了《2008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並專門拿出了很大篇章探討珠三角經濟一體化,他說,這既關繫到珠三角新崛起,又決定了與粵港澳合作的成敗。在他看來,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很難一步到位,可分階段實現:初級階段主要解決市場一體化問題,重點在政府職能轉變與要素市場的培育;中級階段主要解決發展規劃與市場配置一體化,重點在產業布局與基礎設施建設上;高級階段主要解決利益分配與社會制度一體化,重點做好區域內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與公共服務均等化。 「珠三角經濟一體化應以交通一體化和信息一體化為起點,打造一個不受地方利益影響的最優一體化交通網路;搶先在珠三角做信息一體化規劃,建設無縫連接的無線城市群,推動信息在珠三角內高效無障礙流通。」丁力說。具體而言,丁力建議,要解決四個方面關系,即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珠三角統一規劃與各地有效競爭、各級政府分灶吃飯與珠三角利益統籌、珠三角整體效率提高與利益分配的公平
Ⅳ 服裝企業如何制定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
省經信委近日制定9項措施,支持皖北地區工業發展。
指導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導三市支持每個市縣區建立一個體量大、輻射廣、影響大的支柱產業;指導產業集群專業鎮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升專業鎮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建立皖北地區重點產業項目庫,初步選擇重點項目1245個。
支持皖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以皖北15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為重點,集中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集中區。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給予重點扶持,提升皖北地區農產品的總體實力。
打造皖北汽車生產基地。支持阜陽建設改裝車基地,幫助和指導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將皖北地區建成我省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以阜陽拖拉機廠等農機生產企業為核心,聯合安徽全柴集團,加強與安農大、省農機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開發新產品、培育發展農機產業。
指導亳州市制定和實施中葯產業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中葯產業發展;全力支持鳳陽實施玻璃(硅)產業發展規劃,將玻璃(硅)、太陽能光伏等產業納入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重點扶持。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皖北地區醫葯產業、生物產業、光伏產業發展。鼓勵重點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開發新產品。
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支持皖北地區承接發展紡織服裝、玩具、手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結構調整升級;依託煤炭資源優勢,打造阜(陽)亳(州)煤炭基地。依託臨泉化工、昊源化工和三星化工等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幫助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宣傳推介皖北地區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和優勢條件,加大對泛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地區產業招商力度;積極支持皖北地區舉辦中葯、白酒等省產品博覽會,推介產品、吸引外資。
加大工業企業幫扶力度。繼續探索新的幫扶模式,幫助好的企業不斷做強、成長型企業不斷做大、困難企業不斷增盈;進一步幫助企業用足用活國家和省內各項政策,爭取更多支持。
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繼續實施「村村通電話」工程,加大對農業產業信息化項目的支持力度,協調推動新農村信息化科技示範省建設向皖北地區傾斜。支持皖北地區建設4至6個信息化培訓中心教室,每年培訓1000名左右農民和村幹部。
Ⅳ 中小型服裝企業發展規劃要做到哪些
中小服裝企業可以由服裝企業輔導機構進行培訓管理,包括整體版規劃和協調,市權場部僅負責貨品類、銷售類培訓的實施。著手制定培訓規劃,既要考慮到企業的現實情況、又要考慮到企業未來的發展;培訓對象不僅要包括一線操作人員,還要包括管理人員,尤其是中基層管理人員;培訓內容除了貨品知識、貨品陳列、生產操作等之外,還要增加職業規劃、職業化、情緒與壓力管理、時間管理、溝通技巧、團隊建設、人力資源管理等內容;要建立完善培訓的相關制度和流程,明確人力資源部、市場部及其他部門在培訓中的分工、職責,服裝企業輔導機構也應當擇有經驗的,如叄贏還不錯,可以與首席服裝企業培訓師三靜老師取取經。
Ⅵ 服裝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我覺得這篇蠻好的 給你參考參考:
浙江服裝產業發展趨勢與目標等問題研究
——產業集群發展目標。產業集群功能、層次得到顯著提升,培育和建設若干個以產業園區、核心企業為主體的核心區塊和重點區塊,這些區塊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佔有率和較強的競爭力。在核心區塊和重點區塊內建設若干個特色紡織服裝工業園區;創建寧波、溫州和杭州三座「中國服裝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確立中國服裝名城的整體形象。
——產業外向度目標。紡織產業出口額200億美元以上,穩居機電產品之後浙江第二大類出口商品,佔全省外貿出口總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出口主體,一般貿易出口為主,加工貿易出口增長迅速。主要貿易夥伴分布在日本、歐盟、美國、東盟、南美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服裝的相對優勢指數在1.8左右,紡織服裝出口繼續是浙江參與國際競爭最具優勢的產業之一。
(三)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布局
全省擬以杭州、紹興、寧波、湖州、溫州和台州為各個相應行業的區域發展中心,並根據行業先進性及未來市場的成長性分成不同層次,優先扶持和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中心或行業部門;根據產業梯度轉移規律,注意利用「兩個西部」(浙江西部地區和中國的西部省份)的產業發展新空間,實現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一體化發展。
1.紡織業發展布局:以紹興縣為重心,重點扶持濱海工業區和柯橋開發區建設,帶動環杭州灣地區紡織產業更快發展。其中產業集群,化纖生產:以紹興、蕭山和嘉興等優勢地區為主要集聚地。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新型和特種纖維生產,提高差別化纖維比重(40%),提高產業用、裝飾用纖維比重(40%)。棉紡項目:主要向寧波、紹興、蕭山和海寧集聚。重點在於提高紡紗裝備現代化程度,加快純棉、高支精梳紗與色紡紗、無結紗的發展,提高省內棉紗自給的比例。織造業:重點向蕭山、紹興、桐鄉、海寧、海鹽等優勢地區集聚。要加強產品結構調整與檔次提升、積極開發高檔面料,提高精梳紗所佔面料成分比重(45%),重點向蕭山、紹興、桐鄉、海寧、海鹽等優勢地區集中布局。印染業:以紹興、蕭山、嘉興為主要基地。要加大環保性的染整技術的開發力度,提高後整理能力。紡織染料類企業主要向紹興縣及周邊集中,其中染料生產以上虞新區為核心,嚴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業在上游臨水地區布局。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以海寧、餘杭、寧波等優勢區塊為基地,逐步形成生產聚集地。絲綢行業:以傳統產地杭嘉湖地區為主要集群區塊。進一步加大產業整合力度,推進產業集聚,提高產業競爭力。紡機業:以新昌、嵊州、台州為主,打造國內新型紡織機械生產基地。
2.服裝業發展布局:以寧波鄞州為浙江服裝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塊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蕭山二區作為浙江服裝產業布局的重點區塊之一,規劃建設女裝產業區塊。以湖州織里作為浙江服裝產業布局的重點區塊之二,扶植建設織里童裝精品區塊。特色服裝區域集群,男裝的集群布局:以寧波為中心,外延到溫州藤橋和諸暨楓橋、義烏大陳、蘇溪;女裝的集群布局:以杭州為中心,外延到嘉興和湖州;童裝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織里為中心,外延到寧波的寧海等;休閑服裝的集群布局:以溫州為中心,外延至平湖、諸暨楓橋、義烏大陳、蘇溪;皮革服裝的集群布局:以海寧為中心,外延到長興;針織服裝的集群布局:以寧波象山為中心,外延到海寧、慈溪、桐廬、諸暨大唐;領帶的集群布局:以紹興嵊州為中心,外延到義烏和諸暨;服裝輔料的集群布局:以長興為中心,發展以高檔服裝粘合襯為特色的服裝輔料製造業。
配額取消也必然導致全球市場份額的重新劃分。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預測,未來中國紡織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將會增加到30%以上。但我們也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復雜的利益再分配,競爭將會更加殘酷。歐美發達國家的紡織品市場仍然由其跨國公司主宰,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集團控制了市場。他們有自己的品牌、設計、面料來源、技術優勢、生產公司和銷售渠道,委託發展中國家貼牌加工,然後再由他們經銷。象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是我們傳統的競爭對手。還有與發達國傢具有地緣優勢的國家(如東歐、土耳其、墨西哥等),與我國相比它們具有地理位置和一些貿易政策優勢。歐盟東擴後,隨著歐盟內部零關稅帶來的內部貿易的增強和區外配額和高關稅,我國對歐盟東擴後進入歐盟的10國出口將呈下降趨勢;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在美加墨之間,逐漸形成了美國生產棉紗,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織布並成衣,再迴流美國的區內循環趨勢。因此,今後5-10年內,中國紡織產業雖會佔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亞洲國家和地區之間、亞洲同拉美特別是加勒比地區之間的競爭和矛盾將會加劇。
4.技術升級態勢。近幾年來,浙江紡織業大力引進先進設備,不斷加快技術裝備的更新步伐,利用先進工藝技術,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名列全國同行前列,服裝面料的自給率也有了提高,技術升級態勢比較明顯。配額取消後,浙江紡織業將有機會更多更快地吸引國外的資本、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等要素,加強與各國在紡織領域中的合作,推動紡織產業升級。但是外國名牌服裝產品正以每年3%的增幅搶占國內市場,上百家外國著名服裝公司在我國境內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爭奪。而我們的技術設備消化吸收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創新遠遠不夠。
(二)存在的難題
一是勞動力成本趨高。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逐漸失去,使得產品生產成本逐步提高,競爭優勢有所減弱。
二是土地、原料和能源對紡織產業發展產生一定製約。經過20多年的發展,省內最適合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地理區域已經基本得到利用,適合產業規模擴大及產業轉移所需的新區域空間明顯不足。原料方面從本地提供的天然纖維數量上看,除了蠶繭(生絲)相對比較充足外,其他如棉、毛、麻等纖維均無法滿足現有生產能力。化纖原料對外依賴嚴重。能源方面浙江省內基本無煤炭、石油生產,幾乎100%靠外省調入或進口;電力供應緊張,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紡織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是研發能力薄弱。主要表現在化纖產品差別化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高性能、功能化纖維開發滯後;印染後整理技術障礙難以突破;面料開發難有建樹,基本停留在模仿階段;絲綢及其相關產品開發難以深化,相應技術難題多年得不到解決;服裝設計水平與世界水平差距甚大,品牌設計與建設任重道遠;紡織機械產品開發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紡織品服裝出口以中低檔產品為主,出口服裝大多沒有自創品牌,款式也主要根據來樣加工;功能化、差別化化纖織物不能滿足國際市場要求等。生產的面料在色彩和花型等方面跟不上時尚潮流,出口服裝面料自給率僅55%左右。究其原因,浙江省在產品開發的五大技術環節,即纖維、紗線、織造、染整和設計等方面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都存在明顯的差距。
四是技術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技術裝備總體水平偏低,使浙江省紡織行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國外相比差距甚大。國際上棉紡織行業精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等先進工藝設備的佔有率已分別達到50%和90%,浙江僅佔20%和33%;織機無梭比率國際上已達到80%以上,我省僅38.5%,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產品國際上已超過40%,浙江僅為20%,發達國家化纖行業的滌綸直接紡技術已普遍採用,浙江直接紡比重只達60%;印染後整理的技術水平則更加落後,導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較低、手感不好。
五是專業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高。接受過系統的紡織生產理論和實踐的訓練、熟悉WTO規則、具備處理國際事務能力的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較為低下。同時,職工隊伍素質差且不穩定,不僅影響勞動生產率,而且造成浪費,增加了產品成本,削弱了應有的競爭優勢。
二、浙江紡織業發展思路和戰略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和機遇,以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標,按國際化、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生態化融合發展的要求構建紡織產業新體系,以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結構優化為導向,以重整業務流程為手段,強化產業集群效應,優化區域合理布局,推動產業一體化發展,打造支撐有力、結構優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的國際性先進紡織服裝製造基地、研發基地和國際性貿易(營銷、物流)中心。
(二)產業發展定位
——國際性先進紡織產業的製造基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產業規模上,化纖、棉紡、針織、印染、服裝、領帶等生產能力保持全國領先,進入世界前茅。二是在產業組織上,以專業化協作為基礎,構建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基礎的「網路式」組織,推動多方聯合和引導有序競爭,打造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服裝「航空母艦」。三是在紡織產品升級換代能力不斷增強,品牌類、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有明顯提高,低水平及資源、能源佔用量和環境污染大的紡織產品比重逐步減少。四是在技術裝備上,加大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裝備,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在提高國際先進技術裝備本地化能力上有所突破。
——先進紡織產業的研發基地。紡織產業研發基地是增強紡織產品升級換代能力和國際先進紡織技術裝備本地化能力主戰場,要成為產業關鍵技術和區域共性技術突破的主源頭,成為國際性特別是跨國公司、全國性研發機構集聚地,成為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專業化發展和產學研一體化、跨區域協作和中外合資合作等多種聯合方式相結合的創新基地。
——國際性先進紡織產品的貿易中心。一是要立足浙江已有各類紡織產品、原料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以及各類紡織服裝交易會,按現代物流、營銷發展要求,以信息化為主要手段,改造提升各類市場內涵能級,推動聯合聯動發展,放大集群的國際國內區域效應。二是要加快加大與國際紡織服裝市場接軌力度。大力增加紡織服裝出口創匯,積累市場、人才和引進技術。逐步提高國際品牌和海外供應商的數量,推動紡織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在主要貿易地區開辦貿易企業,與國際紡織服裝貿易企業加大合資合作等。培育幾個具有國際性影響的專業性展覽會,並通過采購信息平台、采購咨詢、采購服務的改善與提高,使浙江的紡織貿易更上一個新台階,努力把浙江建設成國際性的先進紡織產業的貿易(營銷、物流)中心。
——國際性先進紡織產業的品牌集聚地。一是要把環杭州灣紡織產業帶打造成國際性的紡織產業區域品牌,擴大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二是要培育若幹家大型紡織服裝企業,進一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形成在全國和世界上有影響力的企業品牌;三是要加強產品品牌的研發、吸引、投資和經營,在加強產品研發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國際品牌,使浙江成為世界紡織產業的品牌集聚地。
(三)戰略目標
到2010年,浙江紡織產業全面融入國際市場,率先基本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競爭力強,產業集聚規模大、專業化協作水平高、配套功能完善,集生產、研發、交易、信息為一體的技術先進、研發創新能力強、涵蓋面廣、附加價值高、出口創匯能力強的國際性先進紡織服裝製造基地、研發基地和國際貿易中心。
——產業發展規模目標。從浙江工業化發展所處階段、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趨勢的分析,我們認為到2010年,浙江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紡織產業總產值大致接近10000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2.5%左右為宜,紡織產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產業發展水平目標。紡織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國內領先水平,骨幹企業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中型企業基本實現企業信息化,印染後整理技術和高擋紡織面料關鍵技術取得極大進展,紡織產業成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產業,經濟效益、綠色製造全國領先,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整體產業層次提升,創造「隆起效應」。
——產業集群發展目標。產業集群功能、層次得到顯著提升,培育和建設若干個以產業園區、核心企業為主體的核心區塊和重點區塊,這些區塊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佔有率和較強的競爭力。在核心區塊和重點區塊內建設若干個特色紡織服裝工業園區;創建寧波、溫州和杭州三座「中國服裝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確立中國服裝名城的整體形象。
——產業外向度目標。紡織產業出口額200億美元以上,穩居機電產品之後浙江第二大類出口商品,佔全省外貿出口總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出口主體,一般貿易出口為主,加工貿易出口增長迅速。主要貿易夥伴分布在日本、歐盟、美國、東盟、南美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服裝的相對優勢指數在1.8左右,紡織服裝出口繼續是浙江參與國際競爭最具優勢的產業之一。
(三)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布局
全省擬以杭州、紹興、寧波、湖州、溫州和台州為各個相應行業的區域發展中心,並根據行業先進性及未來市場的成長性分成不同層次,優先扶持和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中心或行業部門;根據產業梯度轉移規律,注意利用「兩個西部」(浙江西部地區和中國的西部省份)的產業發展新空間,實現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一體化發展。
1.紡織業發展布局:以紹興縣為重心,重點扶持濱海工業區和柯橋開發區建設,帶動環杭州灣地區紡織產業更快發展。其中產業集群,化纖生產:以紹興、蕭山和嘉興等優勢地區為主要集聚地。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新型和特種纖維生產,提高差別化纖維比重(40%),提高產業用、裝飾用纖維比重(40%)。棉紡項目:主要向寧波、紹興、蕭山和海寧集聚。重點在於提高紡紗裝備現代化程度,加快純棉、高支精梳紗與色紡紗、無結紗的發展,提高省內棉紗自給的比例。織造業:重點向蕭山、紹興、桐鄉、海寧、海鹽等優勢地區集聚。要加強產品結構調整與檔次提升、積極開發高檔面料,提高精梳紗所佔面料成分比重(45%),重點向蕭山、紹興、桐鄉、海寧、海鹽等優勢地區集中布局。印染業:以紹興、蕭山、嘉興為主要基地。要加大環保性的染整技術的開發力度,提高後整理能力。紡織染料類企業主要向紹興縣及周邊集中,其中染料生產以上虞新區為核心,嚴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業在上游臨水地區布局。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以海寧、餘杭、寧波等優勢區塊為基地,逐步形成生產聚集地。絲綢行業:以傳統產地杭嘉湖地區為主要集群區塊。進一步加大產業整合力度,推進產業集聚,提高產業競爭力。紡機業:以新昌、嵊州、台州為主,打造國內新型紡織機械生產基地。
2.服裝業發展布局:以寧波鄞州為浙江服裝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塊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蕭山二區作為浙江服裝產業布局的重點區塊之一,規劃建設女裝產業區塊。以湖州織里作為浙江服裝產業布局的重點區塊之二,扶植建設織里童裝精品區塊。特色服裝區域集群,男裝的集群布局:以寧波為中心,外延到溫州藤橋和諸暨楓橋、義烏大陳、蘇溪;女裝的集群布局:以杭州為中心,外延到嘉興和湖州;童裝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織里為中心,外延到寧波的寧海等;休閑服裝的集群布局:以溫州為中心,外延至平湖、諸暨楓橋、義烏大陳、蘇溪;皮革服裝的集群布局:以海寧為中心,外延到長興;針織服裝的集群布局:以寧波象山為中心,外延到海寧、慈溪、桐廬、諸暨大唐;領帶的集群布局:以紹興嵊州為中心,外延到義烏和諸暨;服裝輔料的集群布局:以長興為中心,發展以高檔服裝粘合襯為特色的服裝輔料製造業。
Ⅶ 廣州服裝批發市場發展概況
白馬(火車站對面):名氣大就不用說啦,服裝城的批發老大,成熟女裝居多,價位為同類批發市場最高,款式偏向成熟裝,時裝款式也很多,國內有很多女裝品牌(例如歌弟)都是從這里起家轉向專賣的,所以想要找高品質的女裝可在這里逛逛,其中一樓,四樓,五樓的女裝無論樣式與質量都比較好,價位也較高,大都是大廠出名,質量不錯,部分女裝的款式也很精緻時尚,大部分都是廠家兼營寫字樓跟總批發,而二樓,三樓主要是一些小作坊出品,款式質量參並不齊,每個檔口都站著幾個靚女向你拚命地熱情招攬,場面壯觀,新手請不要被這場面沖昏頭哦~皆因這些靚女每件衣服都拿高提成才會哪么熱情,還有白巴地下的"西效商場"主要是做女褲跟小衫,檔次低很多,樣式比較老土,但勝在款式大眾,銷量大,六樓主要是中高檔男裝,七樓倉庫天台花園
紅棉步步高(白馬後面):少女靚妹裝,價位中等,有很多韓日版女裝批發,款式比較前衛,時尚,專營女裝的一定得去逛逛,但是質量嘛,也是參差不齊,就看你拿貨的水準咯,另在二樓的幾條通道有很多日版的靚仔裝,都是自營品牌,做靚仔裝的不防去逛逛。
天馬(白馬隔壁):呃,扶不起的阿斗,地里條件優越,跟白馬隔壁,但始終是做不起來,一二三樓淪落到做零售,人氣很旺卻都是火車站人流帶來的零售客而非批發客,不過四樓到七樓有很多服裝廠家的寫字樓進駐,但大部分不做批發,只用來接待廠家的省代理,所以一般也不用去啦......
白馬側對面的流花批發市場,主要做低檔小衫,T恤
流花相鄰的幾個小批發場,啥服裝都有,有時間的話也可以一逛,說不定有意外收獲呢......
Ⅷ 廣東的主要產業有那些
1、電子信息業
目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年銷售收入接近4萬億元,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廣東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連續十五年居全國第一,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重要的IT產品製造基地。
2、電器機械業
機械工業是中國的重要支柱行業,年銷售收入超過4萬億元。廣東機械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居全國第2位,產業外向度高,機械產品出口居全國第一位,也是全球的家電產品出口基地。已經形成以廣州、深圳、佛山為中心,輻射珠江三角洲和東西兩翼的電器機械產業集群。
3、石油化工業
中國石油化工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廣東石油化工總量規模居全國前列,約佔全國的10%,多種主要產品產量排在全國前三名,產業主要集中在茂名、廣州、惠州和湛江等沿海城市。
4、紡織服裝業
中國是全球紡織服裝的製造中心,紡織服裝是最大的中國出口創匯產業。廣東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省,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產品門類齊全,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基地。
5、食品飲料業
食品飲料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產業。廣東是中國食品飲料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食品飲料優質名牌產品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6、建材業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建材工業迅猛發展,近年增長接近30%。目前,廣東建材工業總產值接近1500億元,規模居全國第2位,產品門類齊全,陶瓷、水泥等主要行業優勢突出。
7、森工造紙業
近年,中國造紙產業正步入快速增長期,年增長達到20%。森工造紙是廣東的潛力產業之一,廣東是中國造紙及紙製品的生產大省。目前,中國造紙行業唯一的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設在廣東。
8、汽車
目前,中國汽車產量已經近700多萬輛,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廣東汽車年生產能力近80萬輛,形成以廣州為中心,以轎車為重點,零部件為基礎,客車、輕型車、專用車、摩托車相輔的發展格局。
9、醫葯
醫葯產業是中國大力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產業規模達到4000多億元。廣東醫葯產業實力居全國前列,中葯、生物制葯和醫療器械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形成一定優勢。
Ⅸ 廣東省五大經濟區是
規劃建設好五大經濟區 一、規劃建設好以湘橋區和楓溪大部分和磷溪大部分為主的中心城市經濟區 該區域作為潮州市城市中心區,應打造成行政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文化旅遊中心、城市商住中心,重點規劃建設好: 1、文化旅遊區,范圍為潮州古城、潮州西湖和筆架山(韓祠以南、韓江大橋以北),整合區域內的廣濟橋、牌坊街、古城牆城樓、義興甲古民居、開元寺、許駙馬府(潮州民間工藝展覽館)、外江梨園公所(潮州戲曲展示館)、韓文公祠等旅遊資源,在太平路兩側開發建設非物展覽館、潮州華僑紀念館、潮州名人園(原湘橋區政府)、潮州美食城(古城賓館),重建古潮州府衙,建議將其辟為潮州歷史館,將太平路及兩側巷道開辟為潮州工藝品食一條街、潮州百年老字型大小一條街,如昌黎路潮州文體用品(文房四寶、書畫、裱畫)一條街,鼓勵、政策扶持太平路及兩側巷道商店向規劃的一條街的經營范圍經營。在筆架山西側建設潮州宋窯遺址宋瓷展覽館,使古城區成為展示潮州歷史和潮州文化的場所,真正成為潮州文化旅遊主導區。 2、城市綜合區,范圍為湘橋區韓江以西(潮州古城、潮州西湖外)、楓溪大部分。建議打造成行政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城市商住中心,該區域已初具規模,應加以完善。 3、新興城市綜合區,范圍為韓江以東、東山路東南、磷溪大道北的磷溪大部分,重點要作好規劃建設,在2015年成為重點開發的區域。 4、城市居住區,范圍為韓江以東、意中路以南、意溪S231新線以西、韓祠以北,重點要作好規劃建設,短期內(五年)房地產開發的重點。 5、教育文化產業區,范圍為S231以南、意溪S231新線以東、東山路以北及其南惻、硯田山以東,該區域分南北兩部分,將意中路以南建設為文化教育中心,北部為文化產業中心。 二、規劃建設好以潮安縣韓江西岸和楓溪部分為主的西部工業經濟區 該區域工業基礎較好,應重點打造特色產業基地,發揮飛機場、高速公路、火車站等的優勢,將沙溪和浮洋建成粵東物流中心。加快庵埠、彩塘的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努力將其建成潮州市城市次中心,積極引導企業優化升級,主要發展好: 1、潮安南部庵埠食品和印刷包裝產業、彩塘不銹鋼產業、東鳳工藝鞋業。 2、潮安中部(金石、沙溪、龍湖、江東中、浮洋)服裝產業(該區域服裝生產有一定的基礎,但主要以加工為主,應引導其自己設計、創品牌、創名牌,建議在潮汕公路東、浮洋大吳南和龍湖龍鸛路北)、金石傢具和花木業。 3、潮安北部(楓溪部分、鳳塘、古巷、登塘)陶瓷產業。 三、規劃建設好以潮安縣磷溪大道南和官塘、鐵鋪大部分為主的南部農業經濟區 該區域作為潮州市城市之肺,重點打造成三高農業基地。發展以種植香蕉、木仔、楊桃、茶葉為主和農業旅遊、農產品加工。 四、規劃建設好以潮州港饒平縣沿海六鎮為主的東南臨海產業經濟區 發揮潮州港水深、風靜、鄰近台灣、處於海西經濟區和珠三角重要節點等優勢,重點發展石化、能源、造船修船、深海養殖、海產加工、濱海旅遊等臨海產業 五、規劃建設好以潮安縣文祠、鳳凰、歸湖、赤鳳和饒平縣三饒等為主北部生態經濟區 發揮該區域山、水、林、文等優勢,重點發展生態旅遊如鳳凰山天池旅遊區、幽谷逸林生態旅遊區、鳳翔峽生態旅遊區、畲族風情旅遊區、三饒古縣城旅遊區,扶持茶、果、林的種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