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的主要產業有那些
1、電子信息業
目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年銷售收入接近4萬億元,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廣東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連續十五年居全國第一,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重要的IT產品製造基地。
2、電器機械業
機械工業是中國的重要支柱行業,年銷售收入超過4萬億元。廣東機械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居全國第2位,產業外向度高,機械產品出口居全國第一位,也是全球的家電產品出口基地。已經形成以廣州、深圳、佛山為中心,輻射珠江三角洲和東西兩翼的電器機械產業集群。
3、石油化工業
中國石油化工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廣東石油化工總量規模居全國前列,約佔全國的10%,多種主要產品產量排在全國前三名,產業主要集中在茂名、廣州、惠州和湛江等沿海城市。
4、紡織服裝業
中國是全球紡織服裝的製造中心,紡織服裝是最大的中國出口創匯產業。廣東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省,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產品門類齊全,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基地。
5、食品飲料業
食品飲料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產業。廣東是中國食品飲料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食品飲料優質名牌產品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6、建材業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建材工業迅猛發展,近年增長接近30%。目前,廣東建材工業總產值接近1500億元,規模居全國第2位,產品門類齊全,陶瓷、水泥等主要行業優勢突出。
7、森工造紙業
近年,中國造紙產業正步入快速增長期,年增長達到20%。森工造紙是廣東的潛力產業之一,廣東是中國造紙及紙製品的生產大省。目前,中國造紙行業唯一的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設在廣東。
8、汽車
目前,中國汽車產量已經近700多萬輛,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廣東汽車年生產能力近80萬輛,形成以廣州為中心,以轎車為重點,零部件為基礎,客車、輕型車、專用車、摩托車相輔的發展格局。
9、醫葯
醫葯產業是中國大力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產業規模達到4000多億元。廣東醫葯產業實力居全國前列,中葯、生物制葯和醫療器械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形成一定優勢。
㈡ 為什麼珠三角有些工廠寧願搬去越南都不搬去廣西越南比廣西有什麼優勢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包括珠三角在內的很多企業都搬到了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所以最近幾年越南所利用的外資投資金額是比較多的,2018年利用外資金額差不多180億美元左右。
而在越南投資的這些外資企業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是來自中國,比如截止2018年9月末,中國對越投資項目累計2041個,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27. 8億美元,在126個投資越南的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七。
在大量外資進入之後,越南的經濟也得到迅猛發展,根據越南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越南實現生產總值5535.3萬億越南盾,約合2425億美元,2018年GDP增速高達7.08%,遠高於6.7%的預定目標,也高於IMF預測的6.6%。
而相對來說,我認為目前越南政府在發展經濟方面所提供的營商環境是比較好的,這也是吸引珠三角眾多企業去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㈢ 廣東省九大工業產業的分類方式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比較分析
中國統計信息網 2006-11-17 10:10:19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全省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廣東工業發展。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
在推進工業化進程發展過程中,廣東省工業化進程與其他工業國或地區有著相同的共性,又有著明顯的個性。特別是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受相關政策影響相當明顯,如「抓大放小」、「建設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山區工業發展」等,對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0-2004年間,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以資產結構為例,按以下公式測算,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43。
q代表產業部門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為年份間隔數,j代表部門。
一、重化工業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十五」期間,廣東工業政策適度向重化工業傾斜,加大了對重化工業的投資力度,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流向重化工業,使重化工業發展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總計為23840.02億元,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為13.5%;其中重工業資產總計14379.62億元,為2000年增長1.81倍,年均增幅為16.0%,高於全省平均增幅2.5個百分點,全省資本要素增量中,重工業增量佔67.9%。輕重工業資產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調整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從業人員數為996.44萬人,比2000年增加424.19萬人,年均增長23.8%,其中重工業從業人員數為394.58萬人,比2000年增加192.04萬人,年均增長18.2%,增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調整為2004年的60.4:39.6。隨著投入結構的變化,相應產出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業總產值29554.92億元,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為24.1%(現價,未扣價格因素, 產值增幅下同);而重工業同期年均增幅達31.2%,高於全省產值平均增幅7.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調整為2004年的41.1:58.9,相應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調整為2004年的43.9:56.1。
輕重工業投入產出構成表
單位:%
年 份
資產總計
從業人員
工業總產值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據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生產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來反映工業化發展的進程。
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本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並超過消費資料的生產。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其中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四個階段。具體見下表。
工業化進程統計測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業化階段
霍夫曼比例
區 間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來講,資本資料生產,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屬於重工業,消費資料的生產屬於輕工業。據上述公式中測算,廣東省的霍夫曼比例約為0.8047,顯示廣東省工業化進程第四階段的中前期。這一時期,重工業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增大是工業化過程的必然趨勢。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穩步演進。經濟結構優化主要是指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的趨勢,包括兩種形態的資源配置趨勢:一是在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的導向下,資源在各產業之間的流動;二是在競爭導向下,資源在同一產業內部從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移動;經濟結構優化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由於目前廣東省工業內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壟斷性行業,如煙草、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冶煉等,准入門檻較高,因此資源流動配置,優化經濟結構主要是集中在競爭性領域,特別是競爭性領域里的高技術產業和重點支柱產業的發展壯大,相對降低了壟斷性行業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
(一)高技術製造業支柱產業作用日趨突出。高技術製造業是競爭性領域競爭相對充分的產業,開放程度高,非核心技術性企業的資金、技術准入門檻相對較低,況且該產業投資收益率相對高於其他競爭性行業,2000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資金利潤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競爭性領域的其他傳統產業,如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等行業,具有更大的優勢,再加上多年來政府政策的引導得力和高技術產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該行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廣東省工業最主要的支柱產業。2004年高技術製造業共有企業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資產總計5485.37億元,比2000年增長1.33倍,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億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顯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為保持「廣貨」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廣東省業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強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研究,眾多的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表現最出色。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為136.42億元,占銷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術製造業的R&D投入為88.95億元,佔全省工業R&D投入的65.2%。隨著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產品生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05年高技術製造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385.30億元, 比上年增長23.3%,增幅高於同年全省新產品產值增速5.1個百分點;2005年全省新產品生產中,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佔67.0%;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對全省新產品生產貢獻率達75.9%。
資產構成及投資收益表
單位:%
行 業 名 稱
2004年資金利潤率
資產構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2.54
0.09
0.07
非金屬礦采選業
4.19
0.32
0.17
其他采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
2.11
1.95
1.72
食品製造業
7.2
1.82
1.46
飲料製造業
5.57
1.69
1.26
煙草製品業
20.73
0.48
0.48
紡織業
1.61
4.12
3.45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傢具製造業
2.79
0.58
1.07
造紙及紙製品業
4.95
2.21
2.5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4.01
1.38
1.43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0.55
3.15
1.45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13.27
4.07
4.65
醫葯製造業
5.63
2.04
1.58
化學纖維製造業
2.46
1.2
0.29
橡膠製品業
3.86
0.63
0.6
塑料製品業
3.2
3.74
3.91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3.59
5.73
3.88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5.19
3.45
1.87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7
1.19
1.4
金屬製品業
5.71
3.32
3.49
通用設備製造業
6.18
1.86
2.14
專用設備製造業
6.55
1.16
1.91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12.38
4.25
4.26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4.41
7.72
9.01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6.08
13.16
19.88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5.54
1.83
1.88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4.61
0.9
0.99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2.77
0.02
0.06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4.9
15.99
14.5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0.91
0.4
0.34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發展日趨完善。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抓住世界產業轉移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機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政策指導下,IT產品生產企業迅速向珠三角地區集聚。經過多年的發展,珠三角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IT產業鏈,除個別核心技術產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產出所有的其他IT產品,其中一些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及配件,如電腦及電腦硬碟、移動手機等,在國內、國際IT產品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實「信息產業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企業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佔94.2%;珠三角該產業資本投入和吸納的就業人數分別佔全省相應行業的96.5%和94.5%;產出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主要指標比例表
指 標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佔全省的%
企業數(家)
3605
3395
94.2
資產總計(億元)
4999.11
4824.79
96.5
從業人員數(萬人)
182.63
172.80
94.5
工業增加值(億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取得長足發展。資金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是密不可分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往往又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因為只有資金密集型企業,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用於技術創新,反過來,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迅速積累資金發展壯大企業,二者良性互動,促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一般具有生產規模大、勞動生產率高的特點。2004年全省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億元企業26家,超1000億元1家;資產總計13216.39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所擁有的資產由2000年的28.93億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億元/家;工業增加值3458.83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億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億元/家;勞動生產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與此同時,廣東省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一些主力型的技術競爭力明顯增強。如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大企業華為、中興等,在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數字集群系統、高端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行業競爭力迅速提升。其中華為公司在全球市場上較為強勢的3G標准WCDMA上,已基本達到與跨國巨頭們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專利有69項,佔全球WCDMA的基本專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專利五強。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企業依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但是由於勞動力資源因素和就業上的壓力,勞動密集型企業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九大產業是廣東省工業的支柱產業,其工業產出佔全省七成以上,是廣東省工業發展的「風向標」。從2000-2004年間,九大產業發展穩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億元,比2000年增長1.29倍,年均增長23.0%,佔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於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按預期方向發展,九大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快速發展,所佔份額上升,傳統產業相對有所收縮。
九大產業增加值構成表
單位:億元
指 標
2000年
2004年
絕對量
比重%
絕對量
比重%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產業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興支柱產業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傳統產業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潛力產業
228.80
6.7
568.00
7.7
1、新興支柱產業中高層次產業高速發展。2000-2004年間,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於領先地位。2004年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資產總計為4736.11和3049.54億元,資本投入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納的就業人數為173.65和165.10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產出的增加值為1645.62和1066.07億元,比2000年增長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兩大產業已成為廣東省生產規模最大的支柱產業。
新興支柱產業中石油及化學,是與原材料、能源密切相關的行業,特別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市場需求雖大,但由於其經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進入的資金、技術門檻要求較高,且投資周期長,非一般民間資本所能及,況且2000-2004年間該行業未有新項目投產,受產能所限,增長相對緩於其他新興支柱產業,工業投入、產出佔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資產總計為131.62和345.73億元,佔全省的0.6%和1.5%,分別比2000年回落0.3和1.6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僅為1234和22279人,勞動力要素投入分別比2000年減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億元,比2000年增長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長低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15.2和4.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因進入門檻要求不高,期間發展相對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長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顯高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傳統支柱產業發展相對有所收縮。2000-2004年間,相對於其他快速發展的行業來說,傳統支柱產業發展明顯乏力。2005年三大傳統支柱產業資產總計3637.83億元,僅比2000年增長23.3%,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15.8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產出增加值1224.04億元,雖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紡織服裝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飲料、建築材料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潛力產業中的汽車製造業飛速發展。2004年三大潛力產業資產總計190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73.7%,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9%,比2000年上升0.3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49.0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產出成增加值568.00億元,比2000年增長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潛力產業中的汽車制及摩托車發展態勢良好,是支撐潛力產業發展的主力,森工造紙和醫葯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
2000-2004年間,汽車工業是各工業行業中發展得最好的行業,增速居九大產業各行業之首。2004年汽車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50.36億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長55.3%,增幅較同期九大產業高33.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廣東省汽車產量為276260輛,2005年進一步達到413583輛,比2000年增長9.50倍,其中轎車增長11.65倍。
三、民營工業迅速發展壯大。隨著工業准入門檻的放寬,政府政策對民營工業的適當傾斜,激活了民間資本對工業領域的投資,民營工業發展充滿活力。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45.9%;資產總計4493.42億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8.8%,較2000年提高5.7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47.19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億元,比2000年增長3.37倍,年均增幅達35.5%,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個百分點;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1.2%,較2000年提高7.5個百分點。近幾年來,民營工業增加值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逐年增大,2002年為18.9%,2003年為24.2%, 2004年進一步增大到26.8%,民營企業的影響力明顯增強。值的注意的是,廣東省民營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創新能力不強。2004年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兩個主力企業華為和美的後,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則降為39973元/人。用R&D來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全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於少數幾個重點大型企業,R&D總投入中,華為和美的約佔80%,此外 90%以上的民營企業沒有R&D投入。
按經濟性質將工業企業劃分為國有企業(指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2004年三大經濟類型工業的資產總計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調整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經濟類型工業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資產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有所提高,國有企業所佔份額有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調整為2004年的20.8:21.2:63.1。
四、產業轉移加快了地區工業結構調整步伐。珠三角為增強企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集中地區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及產業鏈長、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將部分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出。產業轉移對加快珠三角發展和協調地區工業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珠三角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珠三角工業產出進一步向技術要求高及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相對長的行業集中,傳統行業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業(工業大類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資產總計為7506.79億元,較2000年增長1.26 倍,占珠三角工業的37.0%,較2000年提高7.7個百分點;三大行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93.52萬人,占珠三角工業的34.4%;其工業增加值較2000年增長2.64 倍,占珠三角產值比重達40.7%,較2000年提高7.9個百分點;由於三大主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產出比例分別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個百分點。此外,一些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行業,如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傳統的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等行業,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三大行業資產總計占珠三角工業的9.4%,較2000年回落1.8個百分點;其工業增加值占珠三角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和主要高技術產品,如汽車、環境保護專用設備、通信及電子網路用電纜、微波通信設備、集成電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產。
山區工業取得長足發展。近年來,由於政府政策引導得力,山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大量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移到山區落戶,為山區工業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進了山區工業的發展。2005年山區地市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資產總計1714.42億元,較2000年增長9.4%,年均增長2.3%;山區工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82.27萬人,比2000年增長13.3%,年均增長3.1%;完成增加值438.97億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區工業增加值產出增長比投入增長高10.0和9.2百分點。從2000-2004各年的增長看,山區地市工業增長前低後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21.1%和29.3%。
東西兩翼特色工業發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間,東西兩翼工業增長雖低於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穩固發展地方特色工業方面也有較好表現。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陽江的刀剪等,在相應行業中均佔有優勢。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兩大行業的增加值總產出中,西翼約佔35.0%,廣東的天然氣完全產自西翼,其他石化產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產品,西翼同樣佔有較大份額,西翼已成為廣東主要的石油化工產品生產基地。此外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製品和西翼陽江的刀剪製品,也盡顯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62.7%,日用陶瓷產量約佔全省的82.0%;陽江刀剪及類似日用金屬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77.4%。
五、產業集中度提高。大中企業發展迅速壯大,一批龍頭企業「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廣東省共有大中型企業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業238家,增138家。大型企業投入產出主要指標資產、從業人員、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例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別提高10.4、4.1和12.9個百分點。
分大類行業看,部分主力行業產業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業銷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業占相應行業的比重)測算,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競爭性行業,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別提高18.0、5.0、12.1和6.6個百分點;競爭性行業CR4值的適度提高,有利於減少無序競爭,規范市場秩序。全省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CR4值超過40%的行業有11個,其中,一些傳統的壟斷性行業,隨市場開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別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壟斷性行業CR4值的適度下降,有利於充分競爭,增強企業活力。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廣東工業的影響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重點支柱產業、重點裝備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不但優化產業結構,而且增大了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對全省工業的節能降耗起了積極的作用。而民營工業的發展壯大,既增強了廣東省工業企業活力,又穩定了廣東省內源性經濟的發展。東西兩翼及山區工業發展步伐的加快,為協調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強了對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資金的營運,提高了企業的綜合效益,促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向注重效益式的內涵擴大再生產轉變。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利潤總額1449.96億元,比2000年增長1.57 倍。
一、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日趨重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但加快了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級產業發展,而且增大了高級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有力地推動全省工業技術進步。採用「索洛余值法」測算,公式如下:
增長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為產出增長速度;K為資本投入量增長速度;L為勞動力投入量增長速度;A為技術進步速度;α為參數,表示資本的產出彈性;β為參數,表示勞動的產出彈性。上式也可以寫成:A=Y-αK-βL (2)
表示:在總產出的增長中,扣除資本、勞動力投入量增加而帶來的增長,剩餘部分是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增長,因此,此方程稱為余值法。兩邊同除以Y,得 (3)
式中: 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資金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勞動力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目前,國際上將 ,即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測度指標。一般認為:當 = 35%時,為小康水平; = 60%時,為現代化水平。
由於資料時間序列的限制,參數α、β結合經驗確定法,根據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以前統一測算方法(參數公式α+β=1)結果,資金產出彈性α=0.30,勞動的產出彈性β=0.70; 資金投入用資產總計代替,勞動力投入用從業人員代替,工業增長用增加值現價計算。經近似計算得,2000-2004年間年均技術進步率為6.9%,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32.3%;資金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19.2%;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48.5%。而高級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在此期間的年均技術進步率均優於全省工業。當前廣東省工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工業中仍占較大比例,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貢獻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術進步因素的作用已明顯超越資金因素。在推?/ca>
㈣ 珠三角為最主要的終端設備生產地是真的嗎
據了解到,2016年我國北斗產業鏈總產值突破了兩千億元大關,預計2020年會達到4000億元的產值,以廣州和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是最主要的導航接受終端設備生產地,具有較完整產業鏈。
「交通工具加裝北斗車載終端後,大數據平台就能夠對交通數據進行實時監測,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提煉出更加准確、高效的應用方案。」張瑞博士指著身後北斗研究院的後台監測顯示器說。通過這些數據,市民就能夠從相關應用軟體上獲知公交車的實時運行情況。「我們的目標是,今後當您需要車時,就有車到身邊接您。」
㈤ 關於珠三角人才
1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渠道不暢通
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廣東省2017年常住人口為11169萬人,同比增加170萬人,其中珠三角地區增加152.05萬人,這表明人口正在向粵港澳大灣區聚集。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在2018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指出,目前珠三角地區有在站博士後1231人,同時新增博士、碩士數量分別為2793人、42826人,此外具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為13797人,珠三角集聚了廣東全省近70%的技能人才。近年來,境外來粵專家人數不斷提升,2015年全年來粵專家高達12.99萬,佔全國20.8%,其中港澳專家2.63萬人次,占當年來粵專家人數的20.2%。
大量聚集的專業人才迅速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競爭力。2018年全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深圳、香港排在第一、二位,廣州居於上海之後位列第四。但隨著來粵人才的大量湧入,粵港澳地區人才機制不銜接、與實際需要不匹配、政策適應性不強等問題愈加凸顯。境外人才職業資質互認制度缺乏也使得律師執業資格、建築師執業資格等不能互通互認,許多來粵人才面臨職業資格審核難等方面的阻礙。
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先生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育和流動的影響因素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很好的人力資源優勢,但由於制度差異,人流物流的自由流動受到阻礙,且由於創業環境的影響,香港的畢業生來內地工作的意願並不是很強,而香港的教師由於稅收問題(在內地停留超過182天,就要交內地的稅)以及出入境簽注問題,不能在內地長期停留,種種限制條件阻礙了粵港澳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動。
近年來珠三角城市紛紛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的產業生態和體制機制建設,深圳市通過與騰訊、大疆創新等高科技企業的緊密合作,使其位居全球性創新活動活躍城市的第二位。此外,深圳市也在積極探索與港澳地區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模式,廣泛開展合作辦學項目,如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等。但目前,港澳高校與珠三角企業的科技合作仍較為零散,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未能形成創新科技合作體系。根據《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省技術合同項目數為42011件,這一數值遠低於北京、江蘇、山東和上海等地,表明廣東省的技術輸出與吸納能力還有待加強。
其原因包括: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尚未建立專門處理科研合作過程中利益分享和沖突調處的公共平台和協商、協調機構;第二,科技信息平台和公共技術共享平台缺失,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不足;第三,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孵化、設備共享、資格認證、產品中試、市場投放等環節的壁壘依然存在,政策的差異以及市場信息流通不暢,使得粵港澳創新資源難以整合;第四,風險基金、社會資金的支持和服務不夠。產品從研發到投入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除了投資渠道單一、服務機制不到位等問題外,政府缺乏有效引導及產品研發配套機制的不完善,一些需要較長研發時間的科技產品常出現研發資金不足導致項目破產的狀況。
㈥ 長三角的製造業和珠三角的製造業有什麼區別
珠三角製造業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簡單加工製造,現在製造業產業主要集聚在紡織、家電和電子產業;長三角製造業發展加速於20世紀90年代,產業結構高於珠三角,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產業。
長三角發展勢頭明顯好於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長三角擁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外向化程度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動因,主要在於對外開放策略和地區外向型經濟方式的確立。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東南沿海製造業的外向化程度都比較高。但在發展過程中,長三角製造業更多脫胎於該地區的傳統產業,製造業生產較之珠三角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因而,長三角製造業的外向化程度要低於珠三角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兩地區製造業外貿依存度都不斷攀升,但是珠三角的外貿依存度指數一直大大高於長三角。這種現象背後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長三角製造業生產所使用的中間產品較之珠三角更多來自於國內,中間產品進口數量相對較小,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其二,長三角製造業生產的產品銷售較之珠三角更少依賴外部市場,其生產比珠三角地區受到外部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小。同時,反映地區外向化程度的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FDI)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珠三角也一直高於長三角;雖然,近年來兩地區在這一指標上的差距有所縮小,但是仍然存在比較穩定的差別。這說明,珠三角製造業投資來源更多依靠FDI形式的外國資本流入,當外資流入減少甚至發生外商撤資時,本地的製造業生產較容易受到沖擊。
專業化程度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長三角地區更多以當地傳統製造業為基礎,承接國外產業轉移,進行產業布局和體系構建。而珠三角地區則主要是以「空降」方式接受國外產業轉移,較少和當地歷史產業基礎進行有效嫁接。因而,長三角較之珠三角製造業有比較明顯的「多樣性」,而珠三角製造業的專業化程度相對更高。地區專業化程度高也意味著珠三角地區製造業的集中度比較高,而製造業整體具有較強的「單一性」(如過多集中於服裝、玩具和輕工等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行業),因此,當遇到外部市場變化時,珠三角製造業相對於長三角,缺乏多樣性產業的選擇餘地,受到的影響沖擊會更大些。
企業主體性質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高於全國水平,在微觀層面表現為外資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兩大地區在產業發展模式上又有明顯不同之處。長三角主要是以企業內生成長與規劃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導經濟發展,如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90年代以後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江蘇「開發區產業集聚」、浙江「塊狀經濟」現象,推動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長三角製造業在中國和世界的重心地位。而珠三角則主要是外資企業主導的外源型發展模式,突出表現為利用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形成「前店後廠」布局,通過90年代中後期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輕型製造業基礎。珠三角的製造業幾乎已完全加入到跨國公司供應鏈,成為其生產體系的重要一環,並以OEM加工、融資租賃、海外上市等形式與跨國公司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潮流相配合,企業主體的外向化不斷加深。
挑戰相似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製造業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導致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有深層次的產業結構問題,但歸結起來,直接因素有四個方面。
生產成本持續攀升隨著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國家產業政策間接推升生產成本,東南沿海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開始超過其利潤所能承受的范圍。這些成本因素具體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農村剩餘勞動力供求的「拐點」已經隱現,雖然整體上仍然供大於求,局部地區出現了供求失衡,企業用原來的低工資水平已難以招募到需要的員工。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規定了社保強制提取、節假日補償、各地最低工資標准提高、不能隨意辭退勞動效率低的職工,等等,都意味著企業的用工成本開始增加。
地價和土地使用稅提高,用地成本上升。國家對建設用地供應加以嚴格控制,土地供應與土地需求差距加大,需求拉動土地價格上升的力量較強。取消協議出讓土地,對工業和其他類型企業的用地實行招拍掛,寡頭壟斷供應而多家需求競爭,也使土地價格開始持續上升。東南沿海地區持續幾十年開發,可利用土地空間已大為減少。
資金成本上升。盡管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轉為相對寬松,但現行政策更多適用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仍舊融資困難,很多企業不得不從非正規渠道融資,這必然會影響企業的資金成本,特別是資產結構中負債率較高的企業,致使財務費用大幅度擠減了企業的正常利潤。
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國資源品價格市場化尚未完全到位,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煤電價格倒掛,水資源價格偏低,一些礦產資源的定價也不完全反映供求關系。雖然有些資源品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有升有降,但企業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總體上比以前都有較大幅度提高。
運輸費用上升。我國交通運輸狀況雖得到較大改善,但迄今鐵路運力仍不足,高速公路網欠發達,油價總體趨向上升態勢。國內物流企業過小過散,應用現代流通技術的企業少,流通效率低。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平均物流成本是10%,而中國平均物流成本則要高出一倍。
改善和維護環境的成本上升。據國家環保局的有關數據,我國的萬元GDP能耗水平是發達國家的3~11倍,目前中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在國家相關環保政策的壓力之下,有關企業運行的環境成本將會逐步提高。
外部需求下降由東南沿海地區所代表的中國製造業大多屬於世界生產貿易體系中的低端環節,而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則是整個貿易的領導者和操控者。中國的整體增長與其外部需求具有很大的相關性。所以,當美國和歐洲消費市場出現變化時,直接影響的就是中國的製造產業,特別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減速將導致其消費和進口需求的下降,從而直接沖擊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東南沿海兩大區域的進出口貿易佔全國貿易總額的2/3,其製造業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外部市場的需求穩定性是兩大地區製造業發展的必需因素。如果外部市場需求放緩,外部經濟增速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的投資和凈出口將急劇衰減,而外部經濟變化導致的國內消費萎縮也將縮小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國內市場的總體規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其製造業發展的雙重市場打擊。
國外競爭對手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凸顯除了製造業成本上升和消費市場萎縮兩大發展障礙之外,國外製造業競爭對手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也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路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相比主要競爭對手國和地區,其優勢已不復存在或十分微弱。正因為如此,2007年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一些外資企業開始外遷至東南亞、南亞等國。
人民幣匯率升值由於世界經濟衰退,印度、東南亞國家和巴西等國家的本幣匯率進入貶值通道。這些國家貨幣的大幅貶值和我國人民幣穩定升值的狀態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大打折扣,給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出口競爭造成了不利影響。
上述分析從表面上看,我國東南沿海製造業遭遇的困難在於外部需求沖擊和外部對手競爭。但是,從更深層次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的結構性問題才是產生其困境的根本原因。所謂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發展過分依賴國外資本、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且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從而持續發展和抗沖擊能力孱弱。因此,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和結構轉型,目標就是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現代新型製造產業。
實施特色轉型升級戰略鑒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在製造業外向化、專業化、企業性質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在制定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劃中,必須考慮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特點而實行有差別的戰略選擇,特別要明確產業定位,找准升級路徑,增強區域間合作。
明確區域產業的戰略定位長三角地區產業門類齊全,輕重工業發達,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不僅傳統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電子、光纖通訊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也比較突出。最近幾年,適應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形勢變化,長三角地區適時將新型製造業作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目標。上海提出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物流業,浙江將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江蘇則要打造國際製造業基地。
珠三角製造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為解決本地產業層次不高、結構偏「輕」、外向度偏大,以及由此帶來的產業根植性不強等問題,珠三角地區大力改善當地投資環境,加大企業研發投入,並提出「適度重型化」的工業化戰略。這種調整收到明顯成效,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石油化工、鋼鐵、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等重化工產業正在形成新的產業支柱,重工業比重已超過規模以上工業的一多半。 在此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產業定位可以明確確立為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是IT產業、裝備製造、金融保險、創意設計、會展咨詢、商貿流通和物流業。而珠三角地區則是以現有加工業為基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增強其區域根植性,實現傳統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重化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四箭齊發」,構築新型而完備的產業體系。
找准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珠三角地區產業的「外源性」較強,基礎產業發展較之長三角不盡完備,區域創新源泉過分依賴國外。因此,珠三角產業升級路徑主要是依託現有製造業基礎,實行製造業鏈式升級(根據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逐步由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轉變),並適當推進「騰籠換鳥」的升級模式(將不適合發展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以騰出空間發展新興產業)。目前,珠三角的輕加工業仍佔主導地位,而化工、鋼鐵等基礎工業相對滯後,所以必須發展與之配套和支撐的上游工業部門,以增強工業部門的均衡性和經濟發展後勁。 相對而言,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更加依賴本地企業,整體產業體系比較完備,但區域內產業結構趨同化,尚未形成互補共贏的梯度發展優勢。因此,長三角產業調整和轉型要注重優化內部產業布局,構造出區域合理分工與適度競爭的發展格局。同時,提升研發和創新的能力,強化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戰略意識,把科技強區提到地區發展的戰略高度。此外,要進一步完善區域產業配套能力,打造現代製造業高地,重點發展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比如,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葯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以大型電站設備、通訊設備、運輸設備、工程設備、石化設備為主的現代裝備製造業群。
增強區域間的專業化合作根據比較優勢,實行區域專業化合作,是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長三角區域產業合作應當以新型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核心,提高區域專業化程度,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現代製造業區域分工體系。特別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要將一般製造業轉移到外圍地區,而吸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城市中心聚集。中心城市要成為研發設計、營銷、品牌、信息和金融等製造業服務中心,外圍地區則重點放在生產製造上,形成中心與外圍的合作互動,而外圍城市間也要形成差異化的分工格局。
珠三角地區重點是內部一體化建設和粵港澳更緊密聯系(CEPA)。要按照國務院批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優化空間布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以珠江口東岸、西岸為重點,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要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進一步落實CEPA相關協議框架的具體措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物流、高增值服務中心和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地位,支持珠三角地區的港澳企業延伸產業鏈,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轉型,增強其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㈦ 為什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層次偏低
1、珠江三角洲地區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屬於加工製造業,是產業生產回中的低端過程,利潤低;
2、一答般產業的利潤高的階段在研發和形成品牌後兩個過程,而在中間製造過程創造的價值最低,珠江三角洲的產業多處於加工製造階段,故其產業結構層次偏低
㈧ 珠三角或京津冀為什麼建不成世界級城市群呢
已經在建了。
2015年來1月26日,源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東京,成為世界人口和面積最大的城市帶。
2014年5月13日,青年時報報道我國按照目標,下一步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將向世界級城市群發展,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2012年4月10日,由國內學者方創琳編寫的《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稱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躋身於6大世界級城市群。
㈨ 長三角,珠三角,做事方式有什麼區別
珠三角製造業起源於貳世紀漆0代簡單加工製造現製造業產業主要集聚紡織、家電電產業; 三角製造業發展加速於貳0世紀90代產業結構高於珠三角主要集電信息產業 三角發展勢明顯於珠三角其主要原三角擁高科技才高素質勞力資源 外向化程度 東南沿海區製造業快速發展主要於外放策略區外向型經濟式確立相於全其區東南沿海製造業外向化程度都比較高發展程三角製造業更脫胎於該區傳統產業製造業產較珠三角比較完整產業鏈條三角製造業外向化程度要低於珠三角區 改革放兩區製造業外貿依存度都斷攀升珠三角外貿依存度指數直高於三角種現象背兩面原其三角製造業產所使用間產品較珠三角更自於內間產品進口數量相較具定獨立性其二三角製造業產產品銷售較珠三角更少依賴外部市場其產比珠三角區受外部市場影響相較 同反映區外向化程度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FDI)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珠三角直高於三角;雖近兩區指標差距所縮仍存比較穩定差別說明珠三角製造業投資源更依靠FDI形式外資本流入外資流入減少甚至發外商撤資本製造業產較容易受沖擊 專業化程度 製造業發展程三角區更傳統製造業基礎承接外產業轉移進行產業布局體系構建珠三角區則主要空降式接受外產業轉移較少歷史產業基礎進行效嫁接三角較珠三角製造業比較明顯性珠三角製造業專業化程度相更高區專業化程度高意味著珠三角區製造業集度比較高製造業整體具較強單性(集於服裝、玩具輕工等勞密集型加工貿易行業)遇外部市場變化珠三角製造業相於三角缺乏性產業選擇余受影響沖擊更些 企業主體性質 東南沿海區經濟外依存度高於全水平微觀層面表現外資企業數量斷增加外商投資企業區經濟發展重要推力兩區產業發展模式明顯同處三角主要企業內與規劃管理型政府操作模式主導經濟發展世紀吧0代形蘇南模式溫州模式90代海浦東發放、江蘇發區產業集聚、浙江塊狀經濟現象推三角區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三角製造業世界重位珠三角則主要外資企業主導外源型發展模式突表現利用其毗鄰港澳區位優勢形前店廠布局通90代期承接際產業轉移形輕型製造業基礎珠三角製造業幾乎已完全加入跨公司供應鏈其產體系重要環並OEM加工、融資租賃、海外市等形式與跨公司製造業向轉移潮流相配合企業主體外向化斷加深 挑戰相似 目前我東南沿海區製造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困境導致些困境原既外部環境變化深層產業結構問題歸結起直接素四面 產本持續攀升 隨著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帶勞力、資金、土等要素本升及家產業政策間接推升產本東南沿海企業產經營本升始超其利潤所能承受范圍些本素具體包括: 勞力本升目前農村剩餘勞力供求拐點已經隱現雖整體仍供於求局部區現供求失衡企業用原低工資水平已難招募需要員工新實施《勞合同》規定社保強制提取、節假補償、各低工資標准提高、能隨意辭退勞效率低職工等等都意味著企業用工本始增加 價土使用稅提高用本升家建設用供應加嚴格控制土供應與土需求差距加需求拉土價格升力量較強取消協議讓土工業其類型企業用實行招拍掛寡壟斷供應家需求競爭使土價格始持續升東南沿海區持續幾十發利用土空間已減少 資金本升盡管應金融危機家貨幣政策由適度緊轉相寬松現行政策更適用於家重點建設項目型企業數民營企業仍舊融資困難企業非規渠道融資必影響企業資金本特別資產結構負債率較高企業致使財務費用幅度擠減企業利潤 原材料本升我資源品價格市場化尚未完全位原油與品油價格倒掛煤電價格倒掛水資源價格偏低些礦產資源定價完全反映供求關系雖些資源品價格受際市場影響升降企業用能源原材料本總體比前都較幅度提高 運輸費用升我交通運輸狀況雖較改善迄今鐵路運力仍足高速公路中國欠發達油價總體趨向升態勢內物流企業散應用現代流通技術企業少流通效率低資料顯示發達家平均物流本依0%平均物流本則要高倍 改善維護環境本升據家環保局關數據我萬元GDP能耗水平發達家三~依依倍目前態環境承載力已近極限家相關環保政策壓力關企業運行環境本逐步提高 外部需求降 由東南沿海區所代表製造業屬於世界產貿易體系低端環節美歐洲代表發達家則整貿易領導者操控者整體增與其外部需求具相關性所美歐洲消費市場現變化直接影響製造產業特別美經濟增減速導致其消費進口需求降直接沖擊製造業發展 東南沿海兩區域進口貿易佔全貿易總額貳/三其製造業口經濟增主要力外部市場需求穩定性兩區製造業發展必需素外部市場需求放緩外部經濟增速降東南沿海區投資凈口中國劇衰減外部經濟變化導致內消費萎縮縮東南沿海區製造業內市場總體規模定程度其製造業發展雙重市場打擊 外競爭手勞力本優勢始凸顯 除製造業本升消費市場萎縮兩發展障礙外外製造業競爭手勞力本降低我東南沿海區製造業發展重要路障我東南沿海區製造業勞力本相比主要競爭手區其優勢已復存或十微弱貳00漆我東南沿海區些外資企業始外遷至東南亞、南亞等 民幣匯率升值 由於世界經濟衰退印度、東南亞家巴西等家本幣匯率進入貶值通道些家貨幣幅貶值我民幣穩定升值狀態形鮮明比使口產品價格競爭力打折扣給東南沿海區製造業口競爭造利影響 述析表面看我東南沿海製造業遭遇困難於外部需求沖擊外部手競爭更深層看東南沿海區製造業結構性問題才產其困境根本原所謂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產業發展依賴外資本、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且技術創新能力足持續發展抗沖擊能力孱弱我東南沿海區製造業必須進行戰略調整結構轉型目標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現代新型製造產業 實施特色轉型升級戰略 鑒於三角珠三角製造業外向化、專業化、企業性質等面存諸差異制定我東南沿海區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必須考慮同區產業發展特點實行差別戰略選擇特別要明確產業定位找准升級路徑增強區域間合作 明確區域產業戰略定位 三角區產業門類齊全輕重工業發達綜合性工業區僅傳統工業全占重要位且微電、光纖通訊等代表高新技術產業比較突近幾適應際產業轉移內新輪經濟增形勢變化三角區適新型製造業作區域產業發展重點目標海提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物流業浙江建設先進製造業基江蘇則要打造際製造業基 珠三角製造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產品勞密集型產業已全球電用消費品產口基解決本產業層高、結構偏輕、外向度偏及由帶產業根植性強等問題珠三角區力改善投資環境加企業研發投入並提適度重型化工業化戰略種調整收明顯效電信息代表高新技術產業石油化工、鋼鐵、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等重化工產業形新產業支柱重工業比重已超規模工業半 背景三角區產業定位明確確立先進製造業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領域IT產業、裝備製造、金融保險、創意設計、展咨詢、商貿流通物流業珠三角區則現加工業基礎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增強其區域根植性實現傳統製造業、電信息產業、重化工業現代服務業四箭齊發構築新型完備產業體系 找准產業升級主要路徑 珠三角區產業外源性較強基礎產業發展較三角盡完備區域創新源泉依賴外珠三角產業升級路徑主要依託現製造業基礎實行製造業鏈式升級(根據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逐步由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轉變)並適推進騰籠換鳥升級模式(適合發展產業轉移其區騰空間發展新興產業)目前珠三角輕加工業仍佔主導位化工、鋼鐵等基礎工業相滯所必須發展與配套支撐游工業部門增強工業部門均衡性經濟發展勁 相言三角區產業更加依賴本企業整體產業體系比較完備區域內產業結構趨同化尚未形互補共贏梯度發展優勢三角產業調整轉型要注重優化內部產業布局構造區域合理工與適度競爭發展格局同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強化製造轉向創造戰略意識科技強區提區發展戰略高度外要進步完善區域產業配套能力打造現代製造業高重點發展具備際競爭力產業群比電信息、物制葯核高新技術產業群型電站設備、通訊設備、運輸設備、工程設備、石化設備主現代裝備製造業群 增強區域間專業化合作 根據比較優勢實行區域專業化合作東南沿海區產業轉型升級重要路徑三角區域產業合作應新型製造業產性服務業發展核提高區域專業化程度形層、角度現代製造業區域工體系特別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要般製造業轉移外圍區吸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城市聚集城市要研發設計、營銷、品牌、信息金融等製造業服務外圍區則重點放產製造形與外圍合作互外圍城市間要形差異化工格局 珠三角區重點內部體化建設粵港澳更緊密聯系(CEPA)要按照務院批復《珠江三角洲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貳00吧~貳0貳0)》優化空間布局廣州、深圳珠江口東岸、西岸重點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體化廣州、深圳等城市要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綜合服務功能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進步落實CEPA相關協議框架具體措施鞏固香港作際金融、貿易、航運、物流、高增值服務澳門作世界旅遊休閑位支持珠三角區港澳企業延伸產業鏈向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轉型增強其應環境變化能
㈩ 珠三角到底在哪些方面比長三角有優勢
珠三角和長三角是我國起步比較早的兩個工業區,也可以說是加工區,但是珠三角比長三角仍然有一定的優勢,因為無論是從氣候上來說產業鏈上來說,還是稅收經濟等方面,珠三角都有著更適合發展的市場條件。
珠三角等政策上似乎比長三角放得更開,雖然這種鬆散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這個地方的社會動盪程度,雖然有保安有警察,但是這個地方晚上似乎仍然不是特別的安全,因為人員流動性太大了,不過這種流動性也帶來一個更好的效果,就是這里的務工人員數量更多,人們的生活成本更低,有了更多可利用的勞動力。工廠能夠有足夠的力量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