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美企業文化比較研究
可以這么開題:
企業文化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勞倫斯。米勒在文獻[1]中寫道:"公司唯有發展出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能激勵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一切行為,這樣公司才能在競爭中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文化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源,而優秀的企業文化更是企業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正在改變著社會文化,而企業文化也將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很多企業已經開始重視企業文化管理,不斷學習國外一些優秀的企業文化,並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西文化從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而不同文化體系下所產生的企業文化必然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弄清楚所學習的東西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要以跨文化管理理論為基礎,分析中美不同文化體系下,企業文化相應的特點,並總結民族文化對於企業文化的深遠影響.
具體資料和報告,有專門比較中美日企業文化的書刊。
這是我看過的中外文化差異的資料 你看看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
表層-物質文化的差異
物質作為種實物形態,在合資企業中為中外雙方所共有,是企業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礎。建設合乎企業自身文化特色的企業物質外殼是合資企業構建企業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法國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現代化大生產管理方式移植到中國後,必須面對大量低水平的手工勞動操作。法方人員要從習慣於高技術、大規模生產的工作環境回落到較初級的汽車生產方式中。這需要一定的心理和文化適應期。
內層-行為文化的差異
廣州標致採用了法國標致的組織機構設置,實行層級管理,強調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同時沿用法國標致的全套規章制度。但是,這套規章制度有很多地方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法方人員在許多情況下採取強制的方式要求中方人員貫徹實施其管理模式,這往往使中方被管理者對規章制度產生逆反心理,並在管理的空隙中盡可能地應用中國的管理方式,使制度化管理難以貫徹實施。
深層-精神文化的差異
企業精神是合資企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合資企業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合資企業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結合體。廣州標致建立12年來,中法雙方的高層管理人員並沒有致力於企業共同價值觀的塑造,沒有意識到共同價值觀的塑造可以減緩文化沖突,沒有提煉出比較符合廣州標致實際情況的企業精神,這就使中法雙方未能齊心協力、統一行動。加之中法合資雙方沒有致力於協調投資目標期望的差異,導致許多決策出現意見分歧,使決策權共享這一合資企業的重要特徵無法實現。
B. 求中美消費信貸比較研究論文原本參考啊。。不要網路上那些容易找的。經濟系的師兄師姐救命啊啊
頂
C. 中美企業文化差異比較研究的研究意義。理論意義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中美企業文化差異很大。中國的比較保守,中庸為主,美國文化鋒芒畢露,比較開放
D. 中外城市文化產業的差距
中外城市文化產業的幾點比較
上述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第一,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作為聯系城市文化產業和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橋梁與紐帶的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歷史表明,西方城市市場(包括文化市場)的發展,乃是一個哈耶克所說的「擴展的自然秩序」的過程。按照哈耶克的觀點,沒有人能從某種基本原則出發精心設計出一種理性的秩序。擴展的市場自然秩序是在長期的競爭和交換過程中形成的,而且只有在市場秩序的出現過程中才能說明市場秩序。擴展的市場秩序之所以能夠產生高效率,其重要原因即在於它包含著一套讓人們去自由選擇的制度,它既是人們自主創新的產物,同時又為人們的自主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有了這種擴展的自然秩序,不僅大大小小的比爾·蓋茨們能夠愛財且取之有道,而且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謀利之徑。另一方面,擴展的市場自然秩序的形成,必然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市場(包括文化市場)的發展史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經過幾百年的自然演化過程(擴展的秩序),一個包括文化市場在內的城市市場已經在西方發育成熟。在當代西方發達國家城市中,不僅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十分發達,而且文化要素市場如文化資金市場、文化藝術設施市場、文化藝術人才和勞務市場、文化中介市場、文化產權市場、版權市場等也已十分發達。與此相比較,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的孕育和發展還只有20餘年的歷史。正因如此,雖然如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發展十分迅猛,但中國目前的城市文化市場必然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必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文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要素市場(如文化中介市場、文化資金市場、文化產權市場)雖然已在中國部分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等)開始逐漸地孕育和生長,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顯得十分滯後。這種狀況無疑阻礙了文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限制了中國城市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雖然,一般來說,市場的發育具有階段性,商品市場的發育和成熟要優先於要素市場,只有在商品市場初步形成之後,要素市場才能發展起來。但實際上,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城市文化市場應當包括文化要素市場。比如,如果沒有允許資金橫向流動的資金市場,城市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就難以實現;如果沒有文化產權市場,那麼城市文化企業之間真正的產權交易、兼並和聯合就無從進行。因此,從現狀看,對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的開發和培育,尤其是對文化資金市場、文化藝術設施市場、文化藝術人才和勞務市場、文化中介市場、文化產權市場、版權市場等要素市場的開發和培育,已變得刻不容緩。
第二,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中國城市的文化經濟體制還存在著與城市文化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在西方,經過相對漫長的歷史過程,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有利於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體制。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本身既是業務部門,又是管理機構,它的理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12位社會上有名望的、有代表性的人士組成。理事會有權決定廣播電視的方針,任命管理日常事務的總經理。1996年BBC實施了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機構調整,以期解決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等問題。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 Commission,FCC)由7名成員組成,其任務是「以適當收費向國民提供恰當的設施,使其能夠迅速而有效地利用國內外有線和無線通信及廣播業務」。它不僅具有監督權,還有規則制定權和裁決權,如頻帶確定、頻道分配、許可證授予以及廣播時間、電力、呼號分配等等。不僅如此,西方發達國家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比較完善的文化經濟政策。如前所述,法國規定,所有的企業都要交18.6%的增值稅,而文化企業僅交7%的增值稅。在義大利,經濟企業(除食品部門之外)增值稅率均為19%,而文化企業的增值稅率僅有9%。英國對書報刊實行零增值稅,將其作為與食品和兒童用品並列的不多的免徵增值稅的商品之一。在法國,征繳電視台營業總額5%和電影錄像出版版權轉讓費2%的稅收,用於專項補貼電影生產。在義大利,雖然對於電視採取免稅政策,但規定收費電視台要撥出10%的收入用於電影拍攝,同時規定收費電視台投拍電影的金額不能低於影片費用的20%。
西方發達國家正是依靠不斷的文化體制改革以及一整套稅收政策、法律法規、優惠政策等,有力地促進了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文化體制和文化政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仍然存在著一些較大的問題。如,目前社會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城市文化產業支持和配合政策;還沒有建立與產業政策配套的保障體系;有關經營主體的市場准入、市場競爭、市場退出的規則尚未形成;文化稅收政策也不夠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往往由於受執法職權的限制,而不能及時有效地查處、制止已經發現的違法經營活動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從計劃體制沿襲下來的諸如政企不分、政出多頭、各自為政等中國城市文化體制上的深層次問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毋庸置疑,這些都將成為中國城市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
第三,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的規模顯得十分弱小。正如前面所述,在西方的一些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城市的支柱產業,並且出現了一些全球性的文化企業集團。如當今世界全球性商業傳媒企業由9大傳媒巨頭把持,俗稱「第一板塊」(first tier),其中最大的傳媒集團時代華納1年的銷售額為排名第50位傳媒公司的50倍。更重要的是,9大傳媒巨頭擁有全球性的分銷網路,比如,9大傳媒巨頭所控制的5家音樂公司佔有世界音樂市場80%的份額,主導好萊塢票房收入的所有製片商都與這些傳媒巨頭有關。與之相比,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市全市1998年文化產業的銷售額僅為100多億元人民幣,不僅與時代華納、迪斯尼、新聞集團、貝塔斯曼等巨型文化產業集團不可同日而語,甚至還不如好萊塢一部大片的票房收入(如《泰坦尼克號》的全球票房收入是20億美元)。再如,中西城市廣告業、圖書印刷業等規模上的差距也非常明顯。1998年美國廣告投入高達793億美元,而1998年中國廣告的營業額是537.84億元人民幣;德國的貝塔斯曼出版集團的資本總額為500多億美元,而中國當今最大的出版集團——世紀出版集團的注冊資金則僅為1億人民幣;早在80年代美國的城市印刷業營業額已經超過500億美元,而1995年中國城市印刷業的總銷售額僅為43.66億人民幣。中國和歐美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第四,與一些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中國城市文化產業提供的文化產品還不能完全地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比如,在韓國,20世紀80年代每個城市居民看演出1.5場,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5%的人口集中在漢城,加上大力發展旅遊業,吸引海外遊客,1995年到1998年穩定在每年人均看演出2.6場。其主要的對策之一就是根據不同觀眾對流行音樂、西洋古典音樂、傳統戲劇、馬戲魔術、韓國民間音樂、韓國宮廷音樂舞蹈等的不同愛好,調整檔期、院線、票價和宣傳手法。比如韓國人喜愛的傳統舞蹈《四物游戲》,就是根據20世紀90年代觀眾的興趣,演化出不同的種類,有專門招待外國遊客觀看的古典型舞蹈,有適應青年人的現代型舞蹈,也有適應中老年人觀看的且歌且舞型節目,至今久演不衰。在歐美城市,廣播電視業、報刊業、圖書業等的一個重大發展趨勢,就是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興趣和需要,確定一種特定的對象,瞄準更加細分的受眾。正如Eric Zom所說,「由於目標縮小,廣告資本的投入會有效地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正在靠近所有廣播節目人不言自明的目標:創立一個電台。目標如此明確,以至於聽眾再也不需要被迫等待他希望聽到的歌曲。」在中國城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民在階層、職業和收入上的差距逐漸拉開,文化趣味上的差異也日漸明顯,但是城市文化產業的市場細分還不能與之同步。據調查,北京市觀眾有31.8%表示基本同意、9.2%表示同意在北京電視台播出的節目中存在嚴重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彼此重復和雷同的問題;30.1%和8.5%分別基本同意和同意北京電視台在節目編排上重點不夠突出;31.8%和14.8%分別基本同意和同意北京電視台的幾個頻道之間缺乏必要的分工,頻道特色不鮮明。另據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越是收入在中等以上的家庭,越是對目前休閑娛樂生活的質量表示強烈的不滿意,認為家庭休閑活動的質量大大落後於物質消費、情感生活和性生活的質量,觀看演出和參加文化娛樂的機會也非常少,特別是消費比較前衛的都市白領群體,更覺得適合它們的演出太少。因此,如何適應都市不同市民的文化趣味,推出新的文化消費樣式,以吸引不同的文化消費群體,無疑是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以迴避的重大問題。
E. 關於中美文化差異對比的權威資料
中美文化社會差異的十點對比
中國跟美國在有些文化及社會差異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觀察到的一些例子。筆者在這里要強調這些觀是一般性的,當然仍有個別之變易。
一、個人主義:
美國人相當崇尚個人主義,東方社會 (當然包括中國人) 則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及有影響力的分別,下之中有數點跟它也有關聯。美國人崇尚個人特質的例子很多,父母較少伸手干預子女的發展。
二、隱私權:
美國人通常很尊重別人的隱私。就是知己之間也很少問到別人太「切身」的問題,例如年齡、薪水,及婚姻狀況等。也應當少談論第三者的事情。不請自來的訪客 (包括父親) 是絕對不受歡迎的。
三、不拘禮:
美國人在衣著娛樂方面,都比較隨便。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比較不拘禮,即使雙方在年紀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別也不例外。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例如很多學生對教授,及晚輩對老人家都直接稱呼first name可見一斑。這種「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禮表現,在很多東方人眼中則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四、開放與直接:
美國人是相當開放和直接的,尤其在專業的討論,往往秉持著不同意見而爭論(注意:是爭論,不是拍桌子,摔麥克風的吵架)。相反地,東方人往往不會直接沖突,而是婉轉地透地位比較高的第三者來疏通。
五、獨立性:
美國人通常較不喜歡依靠別人,甚至父母的幫忙也不一定樂於接受,而父母亦鼓勵子女早早離家,獨立的生活與發展。我國青少年在這方面就發展得較慢。對留學生來說,要注意到指導教授非常重視研究生能夠獨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對英文不靈光的留學生來說,當你向美國人借筆記時如被拒絕,不一定表示他們討厭你,極有可能是他們將心比心,認為你應該獨立而已。
六、競爭性:
美國社會的發展依靠競爭來作為推動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份人的作風。他們在言語爭辯時都喜歡壓倒對手,這種「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風當然是競爭性的一種表現。他們的競爭挑戰精神也顯露在體育比賽方面,即使是他們所謂的「playing for fun」時也是蠻認真的。一般美國人對於捧一個球隊都十分狂熱,往往藉此發泄情緒。例如校隊比賽時校警常常要檢查進場的觀眾,不讓他們帶酒進場。球賽比賽時,觀眾都喧嘩沖天,往往亂拋東西。有些助興表演也有點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將一個女啦啦隊員,從觀眾席的底層拋起,一級級的人將她接著又再拋上去,直到最高層又再拋下來;偶然也有失手受傷的事情發生。筆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電視,免得在現場活受罪。而且要算準時間,當球賽完時避免走在路上,因為球迷在贏時歡天喜地(如果你看到開車的人在亂按喇叭,你不用聽報告就知道贏球),輸時沮喪憤怒,兩種結果都是瘋狂畢露。有些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更常做些奇怪的事。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如果不是在發泄情況下,絕大部份的美國人都是很守規矩,不騷擾別人的。
七、公眾場合應有的禮數:
美國人通常都能尊重別人的安寧。在歌劇院不用說,就是在戲院也都能噤聲欣賞。在餐廳吃飯時的交談聲音也相當低,跟這里有劃拳斗酒的吵鬧大不相同。排隊時都很守秩序,插隊是不被接受的,蜂擁上車的事情絕無僅有。開車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規則,例如在夜深無人時也不闖紅燈,尊重行人,讓路人先過馬路等。來自較不遵守交通規則國家的留美學生尤其要特別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國人囗中的朋友定義比較廣泛,而且有區隔性;譬如說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學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國地大,人囗流動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間絕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較「溫水」性。中國人的友情通常是「牽一發而動全」,一言不合就盡量避免跟對方碰面,「起落」性比較大。中國人友之間借錢是相當普遍的,而美國人朋友之間借錢是鳳毛麟角的。
九、金錢的運用模式:
中國人通常做的預算都比較保守,而美國的預算則比較接近「極限」,而且往往有消費超過預算的傾向(跟美國會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關系)。美國人很捨得買東西,尤其是在房及汽車上,對於吃喝方面,尤其是請客,則比較「猶太」;而中國人則比較捨得花錢在請客方面。
十、世界觀:
可能因為美國多年來的興盛及教育重點在某方面仍有頗,美國人相當「本國中心」。對於別國的認識十分膚淺。美國人世界地理的無知是令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國流傳一個笑話:東北部的某一個州的某居民 寫信去州政府詢問關於New Mexico的情形,答復居然是關於別國的情不大熟悉,無可奉告。在這方面,我國留學生較有優勢,可以在適場合糾正他們錯誤的觀念,同時也適宜地顯露自己的才華。
另一個版本:
中美文化基本差異比較
一、個人概念
中國觀念集體主義:一般而言,中國和其他亞洲文化反映了社會科學家稱為「集體主義」的取向。這些文化比較注重群體合作和個人謙虛;
美國觀念個人主義:相反,美國人通常表現出一種個人主義取向。自我實現即使不是一種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美國人更重視不受外部制約的「自由」。
二、社會關系
中國人的社會關系更正式,等級更分明。中國人似乎非常習慣於等級分明的結構,他們往往根據自己位置和慣例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
美國人則更側重於非正式和平等關系。美國人通常和社會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們不太重視社會等級。
三、友誼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更可能擁有少數終生至交,他們彼此之間交情深厚,願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
美國人可能有許多朋友和熟人,這些朋友和熟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換,彼此之間承諾的義務有限。
四、義務
在中國人之間,與他人的關系通常意味著彼此之間的義務;
與此相反,美國人傾向於迴避相互依賴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長期義務的局面。
五、取向
中國人側重於關系取向。保持和諧的關系比完成任務更重要;
相比之下,美國人側重於任務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關系更重要。
六、和諧與面子
中國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沖突、公開批評和具有爭議的話題。他們希望在周圍的人中保持和諧,給別人留「面子」;
相反,美國人通常願意直接面對問題、提出批評、討論具有爭議的問題,並堅持自己認為是「事實」的意見。他們對「面子」並不在意。
七、關系與規則
在交往方面,中國人通常更信任人際關系,而不太信任書面規則和程序;
而美國人一般認為書面規則適用於每一個人,並且能夠產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決定。
八、時間觀念
中國人比較懷舊,也比較注重未來;
美國人通常對過去不太感興趣,他們注重的是眼前的情況。
九、身份地位
在中國的傳統中,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很大程度取決於繼承特徵,例如年齡、性別和家庭,但這種情形正在發生變化;
對於大多數美國人,個人地位主要基於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業上的成功。
F. 基於文化差異的中美企業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
http://202.199.159.210/mai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2
G. 關於中美文化差異的參考文獻
[1] 李莉,張峰. 中美文化差異[J]. 考試周刊. 2011(02) [2] 李莉,張峰.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J]. 山東電大學報. 2008(02) [3] 楊超美. 中美主流文化對比與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J]. 河南社會科學. 2001(05) [4] 譚傑.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因素[J]. 攀枝花學院學報. 2007(05) [5] 郭雯靜.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 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04) [6] 檀祝平,孫杏林. 基於跨文化交際的英漢禮貌原則探析[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7] 黃玉英. 中西動物文化習俗差異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09(03) [8] 王雋. 東西方文化差異論[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6) [9] 唐紅芳. 價值論層面的中西文化差異[J]. 求索. 2008(02) [10] 侯曉舟. 了解文化差異,走出交際誤區[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8(04)
H. 關於研究中美電影產業貿易的主要文獻有哪些
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上地位不高,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中華文化應該具有的影響也好萊塢電影營銷的模式———宇宙系統模式的主要內容是:電影產業以電影為「火車
I. 有關《中美文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分析》的論文
中美經貿關系的現狀、問題及前景
按照中國海關統計,1999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614.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12%,其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0.5%,為419.5億美元,而從美國的進口則上升了15.4%,達194.8億美元。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1999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949.l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11%,其中美國對華出口下降7.9%,為131.2億美元,而進口則上升了14.9%,達817.9億美元,為歷史最高水平。美國繼續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在美國的貿易夥伴中保持第四。
一、發展現狀
中國對美出口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美國對華出口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據中方統計,1999年中國對美出口價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有機電產品、鞋類、玩具、服裝、服飾、皮革製品、傢具、塑料製品和金屬製品。中國也已成為美國飛機、機電設備、紙及紙製品、化肥、穀物、化工、石油設備等的主要購買者之一。
與此同時,據中國外經貿部統計,1999年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為2028個,協議投資金額60.2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42.2億美元。由1980年到1999年底,美國對華投資項目總數為28679個,協議美資金額達526億美元,實際利用美資256億美元,居在華投資國家和地區的第二位。近年來,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紛紛看好中國市場,美國《財富》雜志所列500家大企業中至今已有200多家在中國落戶。美商對華投資涉及機械、冶金、石油、電子、通訊、化工、紡織、輕工、農業和醫葯等。此外,美商投資服務業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在金融、保險、商業、會計和旅館等領域。中國對美的投資規模較小,集中在服務業,至今不足5億美元。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政府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達成了協議。美國政府還承諾無條件地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待遇,並提交美國國會批准。這將一勞永逸地消除多年來在中美經貿關繫上沒完沒了、糾纏不斷的痼疾,為新世紀中美雙邊經貿關系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
由於中美兩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以及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中美雙邊經貿關系不時出現一些摩擦、爭議乃至沖突,這是無法避免的,也是不足為奇的。目前,中美經貿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貿易不平衡、反傾銷、經濟制裁和高科技出口管制、紡織品貿易、市場准入、知識產權保護、勞改產品出口以及動植物檢疫等。
二、存在問題
1、貿易不平衡問題被誇大
中美雙邊貿易中貿易不平衡問題始終存在,1992年之前是中方的逆差,之後,才是美方的逆差。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中美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才逐漸凸現出來。實際上,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高估和誇大了。
貿易不平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美雙方統計方法的不同。據中方統計,1999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為225億美元,而按美方統計,美對華逆差高達687億美元。雙方統計的差別為什麽如此懸殊呢?1)表現在對轉口貿易的統計上。例如中國對經由香港或其他第三國或地區轉口到美國的產品不計入中國對美的出口之列,而美國則將此全部計入從中國的進口中,並計入轉口時可能發生的加工整理和重新包裝後的增加值。美國《商務日報》一九九六年的一篇社論援引美國普魯金斯研究院中國經濟專家尼古拉斯·拉迪的研究結論指出,美政府將對華貿易逆差的統計誇大了約三分之一。
其次,貿易不平衡的加劇是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變化的結果。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一大批亞太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基地轉移到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的中國,生產基地的轉移引發了貿易平衡的轉移,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
第三,美國原產地規則進一步誇大了貿易不平衡。l)中國對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貿易,產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裝物件基本上是美國或他國提供的,加上其他運輸和管理成本,約佔到該產品的85%左右,中國獲得的加工費為數甚微,僅佔15%。但美國海關按原產地規則卻將這類商品的全部產品值計入進口額,不甚合理。2)在現今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國外直接投資日益普遍,美跨國公司在華設點生產,其產品輸入母國,可是按原產地規則這部分產品值也將被計入中國對美的出口之中,這也不甚合理。
第四,結合兩國之間的服務貿易和直接投資情況看,據美方統計,1999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為3471億美元,而服務貿易的順差卻為758億美元,占商品貿易逆差的22%,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中美貿易中美方服務貿易順差的大致情況。此外,美國對華投資收益大大高於中國在美的投資收益。據中國外經貿部資料計算,僅1998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銷售總額為1975億人民幣,約合237億美元,減去出口的54億美元,剩下在中國市場銷售的183億美元實際上等於是美國對華的部分出口,這還不包括美國公司在華投資所得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