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石化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未來5~10年,抄新能源將作為中石化新的增長點之一。業務涵蓋地熱,燃料乙醇、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源和太陽能、風能、沼氣、動力電池、清潔能源集成利用,形成多元發展、清潔低碳、綜合集成的新能源產業體系。中石化玩新能源,小石頭覺得這是要自我革命的節奏啊
Ⅱ 當前石油化學工業發展面臨哪些方面的形勢與挑戰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將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當前中國正處於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亟待改變。中國在保持適度穩定、高質量的增長過程中,對資源、能源、化工產品的消耗增長會相對有所減少。
資源約束持續加大。自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對外依存度已提高到2012年的59.1%,預計2020年將接近70%,石油化學工業抵抗油價劇烈波動的能力較為脆弱。此外,由於輕烴資源短缺,乙烯工業的發展缺乏原料低成本優勢。
石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國內市場上面臨產能過剩和海外低價原料製品競爭的雙重壓力。在國際市場,面臨發達經濟體經濟低迷影響石化產品出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石化及其下游產業的貿易摩擦日益頻繁和激烈等挑戰。與此同時,替代燃料、新能源、生物化工、煤化工等非石油基產品的競爭日趨增強。
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將成為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中國正向著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邁進。一方面,中國石化企業將面臨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增產綠色產品新要求的挑戰。另一方面,石化企業運營也需要與社會和環境實現和諧共贏。
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
Ⅲ 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現狀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Ⅳ 導致石油開采業發展,石油化工產業
結合所學可復知,石制油開采業發展、石油化工產業和陸空交通工具需要的動力是內燃機,因此導致石油開采業發展、石油化工產業和陸空交通工具發明的最主要原因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故D項正確.
ABC三項均不符合,應排除.
故選D.
Ⅳ 分析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發展石化產業的區位優勢
你好:
(一)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古雷石化產業基地位於福建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古雷港是全國八大深水良港之一,具有水位深、不淤積、航道寬、風浪小、航泊條件好、緊靠國際航線和擁有充足錨地等優點,具有周邊港口難於媲美的綜合自然優勢。可規劃建設1-30萬噸級順岸式泊位32個。古雷石化基地地處廈門、汕頭兩個特區的中點,北承長三角石化圈,南接珠三角石化群,與台灣隔海相望,具有明顯的對台地緣人緣優勢以及區域經濟協作優勢。古雷經濟開發區距台灣澎湖98海里,距廈門77海里、公路138公里,距汕頭72海里、公路146公里,距香港230海里,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通江臨海的優勢,區位十分獨特。古雷港區交通非常便捷,有廈深鐵路古雷支線,有瀋海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杜潯互通口至古雷港21公里疏港公路已建成通車),有新杜古線、沿海大通道,有規劃中的港城路。
(二)功能齊全的配套優勢
近年來,古雷開發區努力加快完善港區基礎配套,大力推進填海造地工程、石化啟動項目供水工程、污水處理排海工程、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場、30萬噸化工碼頭、5萬噸雜貨碼頭、22萬伏供電線路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古雷區域引水工程,加快古雷鐵路支線、古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1)引水工程。
古雷區域淡水資源貧乏,並且缺乏控制性水源工程項目。目前古雷開發區只能靠外來水源,主要是有一定調蓄作用的大中型水庫為主:即峰頭、祖媽林及後井水庫等,特別是位於漳江中游的雲霄峰頭水庫將是其最主要的水源。峰頭水庫位於雲霄縣馬鋪鄉峰頭村,是漳江上游的一個龍頭控制性大型水庫,水庫集雨面積333平,方公里,總庫容1.77億立方米,是向雲霄、東山兩縣供水的大型水庫工程。由於庫容量非常可觀,漳州市委、市政府從2010年8月開始,就成立了古雷區域引水工程領導小組,籌劃從峰頭水庫引水至古雷開發區。「古雷區域引水工程」輸水線路起於雲霄縣峰頭水庫,終點至規劃的古雷二水廠,引水規模40萬噸/日。輸水線路總長度49.59公里,總投資5.87億元,預計2年後竣工。
(2)電網建設。
為全面加快推進古雷電網建設,福建省電力公司將建設古雷220千伏油澳變電站,一期將建設2台24萬千伏安主變、220千伏出線4回、110千伏出線4回、35千伏出線12回,將很好地滿足古雷開發區及漳浦電網負荷發展的用電需要,同時為開發區騰龍芳烴等專用用戶的接入創造條件。
(3)古雷新港城建設。
目前正在建設的古雷新港城龍港社區(古雷安置區)是古雷新港城啟動項目之一,位於漳浦縣杜潯鎮,規劃用地面積1564畝,計劃總投資約40億元。項目將按照「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的原則,配套建設生活小區、醫院、學校、超市、金融機構、酒店等公共服務設施,用於滿足古雷台灣石化產業園區范圍內的群眾搬遷安置及外來人口進駐需要。目前,龍港社區(一期)工程項目佔地200畝,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計劃投資5億元。該項目於今年8月份全面啟動,現已投入資金3600萬元,前期已完成征地1600畝,樣品房已於10月份開工建設。
(三)集約發展的產業優勢
古雷港口經濟開發區規劃總面積278平方公里,規劃總用地116.68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5.5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1.1平方公里。區域內人口密度低,有利於建設成海西重要石化產業基地。石化產業園區現階段規劃建設規模為1500萬噸/年煉油裝置、200萬噸/年乙烯裝置、公用工程、碼頭及中下游工廠裝置,並計劃建設乙二醇、苯乙烯、醋酸乙烯、環氧乙烷等石化上、中、下游工廠裝置,總投資約1000億元,計劃五年內建成,年產值可達2200億元。石化化園區規劃建設三套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在中央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園區配套設施和石化啟動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總投資188億元的騰龍芳烴年產80萬噸對二甲苯工程(PX項目)、翔鷺石化年產15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二期工程(PTA項目)兩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36億元,將於今年底基本建成。騰龍芳烴PX、翔鷺石化PTA和海順德特種油三個在建石化項目將確保年內竣工,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有望取得新突破。海順德特種油品項目是省、市重點工 業項目,由北京海順德集團聯合中鐸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1億元人民幣打造,預計明年三月份投產。該項目以騰龍芳烴(漳州)有限公司的抽余油和減壓渣油為原料,計劃年產各類環保型溶劑油45萬噸、高等級道路瀝青100萬噸,預計年銷售收入80億元,上繳稅收6億元。海順德特種油品項目採用國際先進的工藝技術,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其中,環保型溶劑油可廣泛運用於石油化工、食品、醫葯、橡膠輪胎等行業;瀝青項目採用殼牌先進的瀝青改性技術和工藝,生產國內緊缺的70號和50號瀝青,可部分代替進口產品,將填補福建省內沒有大型高等級道路瀝青生產企業的空白。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Ⅵ 石油行業發展前景
目前,雖然煤炭仍是中國首要的能源來源,但在交通運輸業、工業和農業中,石油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處於「文革」鼎盛時期的1969年,中國的石油需求量居世界第25位,而今,它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同時也是石油和其他液體燃料的第一大凈進口國。
在中國石油需求不斷增長之際,全球石油工業正經歷著自1973年歐佩克實施禁運以來的最重大轉變。受高企油價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世界超級石油巨頭、主要的石油生產國和獨立的石油大亨紛紛進軍非常規石油領域。相對於常規石油,非常規石油的全球儲量更多,分布也更廣泛。
2014年5月2014-2018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鑽采專用設備行業投資潛力分析及風險2014-2018年中國石油蠟行業投資潛力分析及風險預測指導報告2014-2018年石油中間基產品定位及價格策略專項調研報告123 在這種新背景下,中國在石油問題上的一舉一動都將會對其國內事務、國際貿易、環境和全球安全產生深遠影響。
工業發展現狀
基於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現的大慶油田和華中地區發現的其他常規油田,中國在90年代之前一直處於能源自給自足狀態。如今,中國的石油消費已經超過國內產量的兩倍還多,而這也使得北京不斷加大在國內外尋求石油的力度。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而到2013年時,它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增長率。據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到2040年,中國的石油產出將會達到560萬桶/天。長期來看,主要的石油增長將來自非常規來源,比如天然氣制油、煤制油、油母岩質和生物燃料等,而常規石油產量將會保持相對平穩狀態。
中國國內的石油生產主要為三大國有企業控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截至2013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公司,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則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產品銷售公司。
目前,三大企業都渴望與西方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一是為了獲取資源,二是為了獲得與非常規石油生產相關的必要技術。為此,中國政府已經出台政策,允許國內公司與外國石油公司簽署產量分成合同。
中國政府各部委與三大企業之間的關系正在不斷變化。在中國非常規石油產業的發展中,這種關系將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中國的石油公司大都是國有企業,但近年來,在定價和發展戰略上,公司領導層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有趨於緊張之勢。
為實現利潤最大化,三大企業會向高層官員施壓,迫使他們修改有可能會對公司利潤產生負面影響的政策和文件。比如,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獨家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曾竭力阻止外商投資西氣東輸管道工程。雖然這與中央政府的初衷是相悖的,但它最終還是取得了成功。
目前來看,控制中國油價的國家發改委的權力可能會被削弱。中國政府承諾下放私人投資項目的審批權,讓市場參與者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種決策責任的轉變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另外,中國監管機構的弱勢地位與大型國有石油企業的強勢政治地位形成鮮明對比,北京旨在改善環境和制定現代能源戰略的努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資源分布與挑戰
中國本土的石油儲備資源具有多樣化特徵,從常規混合油資源到頁岩緻密油資源,從油母岩質油資源和瀝青油資源,不一而足。在非常規碳氫化合物中,國內能源公司普遍看好緻密油。
截至2013年,中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到256億桶。此外,中國還擁有大約320億桶的頁岩油資源,約佔全球技術可采緻密油資源的10%。
中國儲量龐大的頁岩油主要分布在5個盆地區:江漢盆地、蘇北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松遼盆地。此外,塔木察格盆地、二連盆地和渤海灣盆地也擁有豐富的石油儲藏。
中國的頁岩油一般埋在距離地面約5公里處的粘土質油頁岩中,這也就意味著在開采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和水才能將它壓裂出來,而結果就是會產生大量的污水。此外,同美國得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的緻密油不同,中國的緻密油品質更重,所含的冷凝物比例更低。因而,若以當前水力壓裂技術開采,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同樣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這些資源能否得到開采,經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中國,壓裂這些輕質油或重質油的水平鑽探技術和其他復雜技術的成本都很高昂,而輸送這些資源的管道基礎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多年來毫無節制的並購開支吞噬了石油公司的利潤。
此外,石油開發還面臨著地理和地質上的挑戰。在東部地區,石油儲藏多位於城市周邊區域,因而在開發過程中,若信息不透明,容易與公眾產生摩擦。在西部地區,由於石油資源多位於偏遠地區,且周邊多為活躍地震斷層,因而市場化程度不高,而且開發難度較大。
國外投資
中國一直都很重視國外石油項目的投資。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對石油供應突然中斷的戰略擔憂、對新技術的渴望,以及受上游石油產業的利潤驅動。中國的石油公司已經制定了收購國際石油項目股份的雄偉目標,即所謂的「資產石油」(equity oil)政策。2012年,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運營項目的油氣產量已經佔到該公司油氣總產量的37%。
同年,中國三大石油企業的並購總額達到340億美元,較2008年的170億美元翻了一番。另外,在2013年,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較之前一年至少增加一倍,而且分布范圍更廣—秘魯、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東非和俄羅斯北極地區等。如果將銀行貸款計算在內,中國在過去5年裡的海外石油投資預計高達4000億美元。
中國未來能否在北美非常規石油生產上獲利,目前來看仍不明朗。但即便如此,三大石油企業還是非常願意投資該大陸的新興油氣區,因為這里的能源轉型市場可以為它們提供最新的技術和最好的商業實踐。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北美的投資也變得越來越容易。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曾試圖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Unocal)—現已並入雪佛龍公司(Chevron),但最後折戟而歸,因為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對其戰略部門的投資。不過,近幾年情況有所改善,比如加拿大就對中國的投資伸出了橄欖枝:2011年,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2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油砂開發商OPTI公司,之後,它又在2013年以1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油氣公司尼克森(Nexen)。
雖然中國政府支持國有石油公司進軍北美能源市場,但在北美未來的能源革命中,它們能否發揮重要作用仍不得而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似有意撤離北美市場,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卻剛好相反。
隨著對原油和石油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中國已經將目光瞄向了新的石油資源,比如俄羅斯的各類石油、加拿大的油砂、委內瑞拉的瀝青和巴西的鹽下石油等。
未來的環境足跡
毋庸置疑,中國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將會對氣候變化、空氣質量和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石油留下的碳足跡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石油消費的增加、海外石油投資的擴張和煉油能力的提升,中國將會在亞洲乃至全球石油產品市場發揮關鍵作用。
即便經濟增長放緩,中國石油消費仍會保持每年大約5%的增長率。為滿足這一需求,中國將不得不加工和使用那些價格便宜但卻會對環境產生更大破壞作用的「臟油」,比如油砂油。若沒有將環境變化或碳稅考慮在內的新的監管規則,那麼中國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將會對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中國面臨的另一個重大環境挑戰是水,在通過壓裂法開采重質油時,它是不可或缺的資源。據中國在2010—2012年開展的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顯示,國內水資源處於嚴重匱乏狀態。因此,非常規石油的開發將不得不與農業用戶、工業用戶和城市用戶爭奪有限的水資源。此外,壓裂過程中的污水處理也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道難題。
時下,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官方制定的國家增長目標更注重能源需求、經濟增長和公眾健康之間的關系。在2014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表示,中國「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同時,他也在報告中坦承,「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並強調不僅要減排,而且還要轉向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國家發改委建議制定相關措施,進一步限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要想減少石油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中國還應採取其他措施,比如提升能源效率、推動車輛電氣化,加快城市化進程,以及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
地緣政治意義
作為投資者,目前中國三大石油企業在國內都缺乏新的重大經濟增長點,同時也缺乏西方石油巨頭所掌握的最新的技術和最佳運營模式。不過,它們可以通過政治和財政支持來彌補這些短板。
對於西方石油巨頭認為存在政治風險的國家,中國通常會給予「無附帶條件」的支持。因此,在這些國家,中國公司享有相對於西方公司的比較優勢。
中國與委內瑞拉和哈薩克等國的國有石油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與伊朗和蘇丹等國簽署了「貸款換石油」協議。從非洲到中亞,中國已經實現了市場多樣化的國家目標,而這也給予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目前來看,沒有跡象顯示中國將會改變其能源安全戰略思維。同時,它也不願意做出新的政治或安全承諾,尤其是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仍能確保全球石油市場穩定的情況下。
石油行業中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在海外石油市場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一些國家可能會產生反中國情緒,進而危及中國的能源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可能會加大幹預力度,比如在2007年的衣索比亞危機和2012年的南蘇丹危機中,中國都採取了干預措施。此外,中國也已經開始打造藍色海軍艦隊,確保印度洋航線石油運輸的安全。
Ⅶ 大力發展石化產業對地理環境有哪些影響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 業,但伴隨石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對區域環境專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屬顯現。對石化企業數量、產值以及污染物排放進行相關分析表明:石化企業數量、產值與"三廢" 排放的相關性系數均較高;石化企業數量、產品產量、產品結構和企業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及管理等都對石化產業污染排放有很大影響。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 國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應從政府部門、石化相關企業及社會等三方面採取措施,控制石化產業的污染排放,實現綠色發展。
Ⅷ 國內石油石化行業未來就業形勢分析,產業或行業的發展.幫幫忙,一定好評,只需要3,4百字總結一下就行,謝謝啊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營業收入為16827.84億元,同比增長5.3%。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52.93億元,同比增長9.6%。,中石化前三季實現營收21399.24億元,同比增5.69%,凈利516.00億元,同比大增23.02%。
對於中石油而言,天然氣和管道板塊盈利能力的恢復,無疑是財報一大亮點。
據中石油財報,在天然氣與管道業務上,統籌平衡國內自產氣和進口氣兩種資源,加大了國內天然氣生產供應。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經營利潤234.38億元,上年同期僅為8.8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前三季度,該板塊的利潤貢獻超過100億元。
分析認為,天然氣與管道的盈利恢復的原因之一,即今年年初,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的出台。各個地區紛紛上調天然氣價格後,掌握著國內一半以上天然氣資源的中石油,其受益慢慢顯現。
此外,煉油業務減虧也是助力中石油業績好看的因素之一。中石油表示,煉油業務比上年同期大幅減虧人民幣246.98億元。
中石化煉油業務扭虧
財報顯示,中石化前三季實現營收21399.24億元,同比增5.69%,凈利516.00億元,同比大增23.02%。
中石化報告期內,涪陵頁岩氣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川東南海相頁岩氣勘探整體評價取得積極進展,延川南煤層氣產能建設進展順利,區塊產量平穩上升。前三季度,實現油氣產量330.79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增4.00%。
此外,去年受煉油、化工不景氣拖累的中石化,今年開始好轉。前三季度,本公司原油加工量17419萬噸,同比增長6.43%。煉油板塊實現經營收益人民幣66.56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化工板塊經營虧損人民幣0.59億元,同比減虧人民幣2.33億元。
2010年以來,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科研團隊先後承擔6個科技攻關項目,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研製開發完井工具、鑽井流體、核心助劑等方面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此外,科研人員還系統分析了我國頁岩油氣與美國五大盆地頁岩油氣的差異性,並開展了「水平井分段完井機器人前瞻性研究」項目。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在頁岩氣開采配套工程技術的突破,標志是頁岩氣技術國外壟斷的時代已經結束。
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全國將優選出50-80個有利目標區和20-30個勘探開發區,提交頁岩氣可采儲量1萬億立方米,形成若干個頁岩氣大氣區。
我國頁岩氣開采配套工程技術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將促進我國頁岩氣的開采進度,助推頁岩氣產業快速發展。
更多信息可參考前瞻網數據。供參考,還望採納。謝謝
Ⅸ 廣東省發展石化產業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1、廣東省龐大的石油化工市場容量、較為完善的港口碼頭設施、發達的交通運輸體系、堅實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的商業環境構築了石油化學工業發展的巨大區位優勢。
2、廣東省所擁有的市場中心地位、較低的物流費用、快捷的信息傳遞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大大提高了廣東省石油化學工業的綜合競爭力。
3、此外,廣東省向南可輻射港澳和東南亞市場,向西可通達西南地區市場,是發展石油化學工業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