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健康行業有前景嗎
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健康已成為新世紀人們生活的基本目標。目前,「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政府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大健康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大健康產業細分領域
我國依託大健康四大產業層級,形成了囊括醫療產品、服務、健康管理、環境、康體養生、智慧養老、商業配套、產業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健康產業譜系。
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分析預測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健康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隨著人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中產階級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推進,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以及政府增加醫療衛生投入等,人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健康需求規模將持續增加,健康需求日趨個性化、多元化和多層次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大健康產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健康產業尚處於開發初期,發展空間巨大。2017年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達4.4萬億元,預計2018年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5.4萬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健康產業規模有望達10萬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
健康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到2035年,構建起完善的現代健康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創新能力的健康企業集團、一批特色鮮明品質高端的健康產業聚集區、一批具有全球健康資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區域。
1、構建現代健康產業體系
構建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業態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強大、結構優化、高質高效的集健康管理、醫療衛生、醫葯、醫療器械、養生、康復、保健食品等為一體的現代健康產業體系。重點構建起完善的現代化學葯、中葯、生物葯、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的研發、生產、流通體系,構建覆蓋城鄉集健康管理、醫療、衛生、康復、養生等為一體的健康服務體系。
2、培育壯大優勢市場主體
做大做強做優醫葯生產企業。推動醫葯流通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並向醫葯物流與醫葯供應鏈企業轉變。促進保健食品企業規模化、品質化、品牌化發展。支持婦幼保健、傳染病防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等成為高質量高效率服務組織;支持專業醫療機構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支持社區醫療機構社會化、大眾化、普惠化發展;鼓勵民營資本、外資投資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健康咨詢研究機構、平台型企業發展。
3、造高質高效健康產業鏈與供應鏈
鼓勵和引導健康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主體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支持上下游主體共同構建安全、高質、高效、透明、綠色、共享、有競爭力、創新力的健康供應鏈,消除健康供應鏈環節的短板,實現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通暢、高效、安全,構建可持續的大健康產業生態系統。
4、推動健康產業與養老、旅遊、文化、餐飲、體育、會展、地產、美容等融合發展
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葯品生產流通企業、營養機構、康復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之間的轉診與合作。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合理布局養老機構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醫養深度融合的健康養老服務網路。推動健康產業與旅遊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醫療健康旅遊、養生旅遊,建設一批包含健康主題的特色旅遊城鎮、度假區、主題酒店、養生體驗和觀賞基地。推動健康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健康產業的文化內核,賦予健康產業更多人文關懷特質,促進健康產業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有效融合。推動健康產業與餐飲有機結合,發展有品牌效應的健康餐飲和養生餐飲。推動健康產業與體育相結合,形成以健康引導體育,以體育促進健康的良性互動格局。支持舉辦代表性強、發展潛力大、符合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中醫葯健康服務展覽和會議。推動健康產業與地產融合發展,促進房地產功能升級。推動健康產業與美容產業融合發展,催生「美麗」產業。
5、優化健康產業布
根據國內各地健康資源稟賦、自然地理環境、生態狀況、歷史文化、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在全國范圍內培育一大批特色鮮明、專業化程度高、配套完善、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優勢明顯的健康產業集群。建立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城鄉互動、東中西聯動、地區協同的健康產業發展格局。推動各地健康產業集群持續升級。
6、推動健康產業國際化
推動健康產業融入全球健康研發、生產、服務、知識網路,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承接國際健康服務和研發外包,在全球范圍內整合醫療衛生、醫葯、醫療器械、生物、研發等優質資源,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和全球健康服務能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區域和世界影響力的健康產業集團。根據各國情況,分類實施多層次、多渠道國家間健康合作戰略和政策,推動構建全球健康共同體,促進全球健康水平提升。
7、推動健康產業現代化
大力發展信息化、網路化、數字化、智能化、精益化、個性化、系統化的健康產品和服務。加強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終端、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為支撐的智能健康服務系統研發和應用,推動全社會健康資源與要素的互聯互通與協同,逐步構建起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健康檔案庫與個人健康狀況實時監測系統。大力發展面向偏遠地區和基層的遠程醫療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醫療服務,建立區域遠程醫療業務平台和雲中心,發展遠程診療、心電監護、影像、病理診斷、檢驗等支持服務,遠程醫療服務覆蓋所有縣(市、區)。
全面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推廣應用人工智慧健康服務新模式新手段,促進智慧醫院建設,發展智慧健康醫療和便民惠民服務。積極發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網路業務應用,推進網上預約、線上支付、在線隨訪、健康咨詢和檢查檢驗結果在線查詢等便民服務。加強化學葯、生物葯、中葯、醫療器械、營養、康復和基因等領域關鍵技術的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創新成果的產業化。
Ⅱ 國內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商機有哪些
領域一:「互聯網+醫療」。
時下最熱門的「互聯網+醫療」的產業,其基本模式是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可穿戴設備等構建平台,以O2O方式提供健康管理和服務。「互聯網+醫療」之所以能成為風口裡的風口,主要原因是老齡化引起的養老管理問題和日益嚴峻的慢性病問題。
領域二:「葯品為王」。
中國的葯廠很多也很賺錢,但是葯品並不一定都有用,有的時候用葯不當還可能耽誤病情。因此,現在真正需要的是研究好葯。目前,中國醫葯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產品為王」成為葯企發展的最大核心。
領域三:「幫患者找醫生」。
中國醫療領域的大部分資源都集中在醫院,這其中又以公立醫院為主。最好的醫生又集中在最好的三甲醫院。目前,一些醫療領域的民營企業熱衷於收購醫院。因此,未來最大的機遇是能否掌握優秀的醫生資源,同時幫助公眾找到適合的醫生。
領域四:精準醫療。
大數據對醫療領域的一個非常大的改變就是精準醫療。精準醫療的核心是把人群細分,對治療、診斷要精準。它不僅對個體化的行為和數據要有非常精準的解讀,而且要給出一個精準的對應化的解決方案。
領域五:疾病預防。
傳統意義上的「以葯治病」,主要是看葯品是否有效。預防醫學,主要是幫助更早發現疾病隱患。因此,未來可以通過數據監控一個人是否健康成長。
領域六:醫療保險。
基本醫療保險對報銷范圍有明確限制。不過,中國政府正在逐步發展商業保險。現在已經把大病保險讓商業保險做了,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另外,一些企業也在做職工補充險。隨著商業保險進入醫療保險政策的進一步放開,健康產業會得到非常大的支持。
領域七:醫療服務模式創新。
社會資本的參與似乎顯得必要。國外的一些案例或許可以為國內提供借鑒。比如在芬蘭,一些創新型的小公司在進入市場時做試驗類項目的反應速度非常快,在解決問題時比大公司更有創新能力。它們可以幫助解決大公司不屑於解決的問題。同時可以積極嘗試與醫院有關的新模式、新技術。如果把懂技術的科學家、懂商業的人才和資金提供方結合起來,中國大健康領域或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Ⅲ 國內目前有哪些做的比較出色的醫療健康產業股權投資
復星醫葯投資總部、瑞濟醫葯基金、金浦健康基金、重山遠志健康基金、元生創投、弘暉資本、毓承資本、太醫博愛基金、天創資本、戈壁投資、達晨創投、深創投、弘勵投資、同渡資本、德豐傑龍脈中國基金、啟迪創投、凱風創投、康橋資本、賽伯樂投資、三行資本、合源資本、亞寶葯業投資、先聲葯業投資、華夏幸福基業健康產業基金等。
上海、北京比較多。江蘇也聚集了一些。
上海當地健康醫療行業比較成熟,也聚集了不少的專門投資醫療領域的基金,對產業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
Ⅳ 精準醫療會對我國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帶來哪些改變
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而分子診斷是精準診斷的核心。分子診斷可用於幫助臨床多種疾病的預警、篩查、早診、指導治療、療效監測、預後判斷等,重要性可見一斑。目前,在感染性疾病、腫瘤、遺傳病、優生優育、代謝病等的診治中,分子診斷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BBC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精準醫療行業市場規模約為600億美元,其中精準診斷市場規模為100億美元。到2017年全球精準診斷市場規模達到118億美元,其中中國精準診斷市場規模約為139億元。前瞻產業研究院推算,2018年全球精準診斷市場規模達到132億美元,其中中國精準診斷市場規模約為162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精準醫療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Ⅳ 中國未來醫療健康產業五大趨勢
跟自己和他抄的父母來協調。你們倆的襲年紀已經不小了,這個時候再不要寶寶以後對身體也不好。
而且有了孩子,就是兩方家庭共同的一個責任。你不要慌,跟自己的父母溝通好,請父母出面和他的父母一起溝通,這個孩子是一定得要的。
都在一起6年了,,你男友還小嗎。這么不成熟。你已經為他失去過一個寶寶了,現在竟然還讓你去打掉……個人覺得很過分。
真心建議樓主去和長輩溝通,如果他們家也說不要,那這家人你即使以後嫁進去了也受氣。如果對方父母要,那你男友那邊的思想工作你就勿需擔心了。
真心祝福你能得到幸福,寶寶健健康康的長大。
Ⅵ 如何看當下中國醫療健康投資
國家2005年10月l日正式執行的《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國標13432-2004)中定義為專:「為滿足某屬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營養需要,按特殊配方專門加工的食品」。標准規定,該類食品應在外包裝上明確標示其有別於普通食品的特殊適用人群、針對性的特殊配方、特殊的生理和營養成分及明確的含量。2.
建議考慮健康膳食。
Ⅶ 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策略聯盟的介紹
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策略聯盟(簡稱「中國醫健聯盟」)是一個由企業組成的、沒有大小、沒有強弱、視平等互利為核心利益述求的專注於國內外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聯盟組織,是國內首家匯聚醫療技術和人才、資本、地產等為一體的行業組織,於2013年11月4日正式在北京成立。
Ⅷ 中國未來醫療健康行業趨勢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對醫療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療衛生改革遭遇「瓶頸」,這個「瓶頸」是醫療衛生體制僵化與民眾健康要求多樣化的激烈沖突,衛生事業的全面改革已經刻不容緩。筆者認為未來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將形成五大趨勢。
一、醫院股份制改造與社區衛生機構建設並重。保障國民身體健康一靠機制、二靠財力,而目前的情況是,機制不靈活、財力不充分,主要表現在:
1、醫院建設靠患者。全國醫院的門診大樓、住院大樓九成以上均靠銀行貸款來建設,還貸責任全部由患者買單,患者出錢讓公立醫院職工成了醫院「准股東」,公立醫院職工成了醫院不斷擴大規模的唯一受益者,而患者的負擔在逐年增長,醫院還美其名「非盈利」。
2、「公益醫院」由患者來養,其實醫院早就並非公益,全國公立醫院職工工資獎金九成以上靠醫院盈利支付,而非財政撥款,其性質與西方私家醫院並無本質區別,患者多年來一直承受著「高醫療費」的事實,而公立醫院職工多年來卻一直在吶喊「貧窮」、「受壓迫」,這一矛盾至今無法化解。
3、目前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核心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收支平衡」。醫療費的實際支付財政撥款部分並不多,其實質與商業醫療保險無太大區別,長此以往,老百姓的醫療保險費支付金額會越來越高,最後可能會是連「強迫購買」都不願意了;建立一個由稅收作為基本醫療主要支付來源的體系,符合社會主義特色的衛生制度。
4、加強社區衛生機構建設,直接由財政投入服務體系,是降低老百姓醫療服務成本的有效辦法。
5、將七成以上現有公有制醫院改制,認購公立醫院股權的資金用來補充醫保基金,股份制醫院作為贏利性醫院的專項稅收投入醫保基金,這是持之有效的辦法,公立醫院的股份制改造勢在必行。
二、醫療機構的競爭和醫師之間的競爭更加明顯。沒有壓力、沒有競爭,無法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而目前的情況是,優質資源效果不優,用三甲醫院的資源去滿足基本醫療服務本身就是「高消費」和「極度浪費」,這和當前國力極不相符。
1、未來的醫療行業,更多的醫療機構不是靠「人民醫院」這塊招牌吃飯,而是靠技術和服務來保證競爭優勢,每一個競爭者要保持優勢,都需要一個推廣平台,醫學百事通的出現恰好迎合了這一需求。
2、目前醫師的勞動報酬有兩種表現:一是干好乾壞一個樣,二是靠吃回扣,收紅包體現價值。其實就醫師而言,他們都不願如此。今後更多股份制醫院的出現,醫師真正實現多點執業,醫師們就有了更多的執業選擇空間。一個醫師要想體現自身價值,可以通過兩個方面去實現,一是成為知名醫師,實行價格開放,二是多看病人,為更多患者服務。醫師們想迅速做到這一點,必須藉助一個老百姓願意接受的快速推廣平台,自吹自擂的宣傳顯然不是最好辦法。
三、醫療人力資源的相對過剩。
近年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醫療機構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將進入一個緩慢期,與此同時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卻在不斷增長,新畢業醫學生除了考研和選擇去社區衛生機構外,似乎很少有其他選擇(醫葯代表由於政策的打擊也顯過剩),醫院外的服務和醫療健康咨詢將會逐漸興起,醫學咨詢是這一行業必將成為醫學生就業的熱門選擇。
四、由於當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誠信度低,醫療健康咨詢產業將越來越受民眾喜愛,這一行業可能會出現爆發性增長的局面。
1、民眾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的誠信越來越質疑,老百姓想了解這些行業的信息渠道不多,目前能夠了解的渠道主要有①書籍:購買和查閱費時,而且難以看懂;②網路服務:受到時間、地點、人群影響,服務效率低率、真實性也魚龍混雜;③報刊雜志:對個人針對性不強,時效性差。
2、民眾越發需要在醫療、衛生(公共衛生、食品衛生)、保健方面得到快捷、公正(有公信力)、高質的信息咨詢,但目前這種需求還無法得到滿意的保證,也沒有一個平台能提供高效、高質、公正的醫療信息咨詢服務,醫學百事通的出現會使這一局面得到改變。
3、由於家庭的進一步分解,交友環境進一步縮小,民眾很難結交懂醫的人士或者從父母親友那裡獲傳統的衛生知識,所以年輕一代對醫療、保健、衛生咨詢平台的渴求越來越大。
4、未來醫療健康咨詢業特點:由於民眾健康意識的增加,不僅僅是針對求醫,在食品安全、個體保健、公共衛生方面的需求也顯得越來越強,這就意味著民眾健康咨詢的范圍將更廣泛、內容更普通。
五、醫療、健康咨詢行業將成為未來醫療衛生領域發展最快的產業。
為了推動這一產業的發展,我們首先應積極推動醫學咨詢師認證,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對醫學咨詢師的認證制度,來推進醫學咨詢師行業的確立。有了醫學咨詢師職業的產生,才會推動行業的發展;有了行業的發展,才回真正形成一個產業。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為了實施管辦分離,把醫療糾紛調解和醫療事故鑒定的相關事物委託第三方來實施,醫療健康咨詢業很有可能獲得醫療糾紛調解處理權、醫療事故鑒定的組織權。醫療咨詢行業得到政府認可的前提下,醫療咨詢產業(我們俗稱為醫療界第三產業)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每個中國人擁有健康顧問(私人醫學顧問)的時代來臨了。(一名資深醫療工作者)
Ⅸ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健康產業」的措施有哪些
第六篇發展健康產業
第十七章優化多元辦醫格局
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和實現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鼓勵醫師利用業余時間、退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破除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逐步擴大外資興辦醫療機構的范圍。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支持保險業投資、設立醫療機構,推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鼓勵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加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與社會監督,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規范發展。
第十八章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
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發展。規范發展母嬰照料服務。培育健康文化產業和體育醫療康復產業。制定健康醫療旅遊行業標准、規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健康醫療旅遊目的地。大力發展中醫葯健康旅遊。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業配套發展。
引導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醫療影像中心、病理診斷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以及健康市場調查和咨詢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提供食品葯品檢測服務。完善科技中介體系,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醫葯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第十九章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運動產業
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培育多元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閑設施建設運營。推動體育項目協會改革和體育場館資源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開放體育資源,創新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推廣普及方式,進一步健全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打造健身休閑綜合服務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豐富業余體育賽事,積極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極限、馬術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閑示範區、健身休閑產業帶。
第二十章促進醫葯產業發展
第一節加強醫葯技術創新
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推動醫葯創新和轉型升級。加強專利葯、中葯新葯、新型制劑、高端醫療器械等創新能力建設,推動治療重大疾病的專利到期葯物實現仿製上市。大力發展生物葯、化學葯新品種、優質中葯、高性能醫療器械、新型輔料包材和制葯設備,推動重大葯物產業化,加快醫療器械轉型升級,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學診療設備、醫用材料的國際競爭力。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健全質量標准體系,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實施綠色和智能改造升級,到2030年,葯品、醫療器械質量標准全面與國際接軌。
第二節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發展專業醫葯園區,支持組建產業聯盟或聯合體,構建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進製造體系,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大力發展醫療健康服務貿易,推動醫葯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產業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葯和診療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國產化率大幅提高,實現醫葯工業中高速發展和向中高端邁進,跨入世界制葯強國行列。推進醫葯流通行業轉型升級,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市場集中度,形成一批跨國大型葯品流通企業。
Ⅹ 2019年,我國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利好政策或將出台
人口老齡化、政策驅動、產業技術積累和人民對健康的需求是促進我國大健康產業大發展的關鍵因素。大健康概念是根據社會需要和疾病譜的變化而提出的一種整體健康概念。它不僅追求個人健康,還追求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和道德健康。它是世界前沿健康理念,必將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
長期來看大健康產業的利好政策必將出台。根據前瞻研究所的分析,結合發達國家健康產業發展的經驗,中國的大健康產業佔GDP的比重不到5%,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10%。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主流趨勢,中國很有可能出台利好政策,鼓勵發展健康的大產業。
中醫大健康比例持續上升
中醫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不斷推動著中醫葯的發展和健康。我國歷來高度重視中醫技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明確提出要振興大健康產業,並做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
大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醫葯產業建設取得了新進展,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突破10億人次;醫療收入達到3648億元,接近醫療機構總收入的10%;中醫類健康人員總數達到122.5萬人,執業醫師54.3萬人,佔比44.3%;全國在業中醫館數量達到477家,年均增長78.1%。
數據統計顯示,在過去7年間,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上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在2017年,已經達到17500億元,同比增長21.1%。《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曾指出,至2020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
全球醫療旅遊產業方興未艾
近年來隨著跨國交通的便捷,互聯網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不遠萬里到醫療旅遊目的地求醫問葯。據統計,全球醫療旅遊產業從2000年不到100億美金,已經飆升到2017年的7000億美金,並且以每年20%的速度保持增長。」
制葯企業進軍大健康領域
大健康市場吸引企業布局。近年不少制葯企業進軍大健康領域,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據《2016~2021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預計,2017年中國健康產業規模為4.9萬億元,2021年將達到12.9萬億元,未來5年(2017—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7.26%。
我國營養保健品產業日趨成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重視健康已成為當今人們的共識。健康就是財富,擁有健康就意味著擁有未來。大健康已納入國家戰略。在人們從衣食住行到健康消費的過程中,健康意識日益增強,保健品消費市場也隨之出現。
有專家指出,未來十年,中國營養保健品的發展,將沿著「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老年人到中青年」「滋補功能健康膳食補充劑的方向「進化」。未來,除了自力更生,健康食品行業的出路是直接收購成熟的外國品牌。
隨著行業的逐步規范化和國內外品牌競爭的加劇,國內保健食品行業也應走電子、家電、普通食品等行業由被動走向主動崛起的道路。尤其是在國家頒布並實施的《國民營養計劃》《健康中國2030》等政策的支持下,保健品行業的黃金時期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