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陝西食品產業發展戰略

陝西食品產業發展戰略

發布時間:2020-12-28 06:19:53

① 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成就和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食品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完成了《全國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規定的各項指標。
1、工業生產快速增長,支柱地位得到強化2010 年,全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41286 家,比2005 年增長73.2%,年均增長11.6%;實現工業總產值6.1 萬億元,增長201.5%,年均增長24.7%,年均增幅比「十五」時期提高5.3 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0659.6 億元,增長214.0%,年均增長25.7%;從業人員696 萬人,比2005 年增長53.9%,年均增長9.0%。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8.1%提高到2010 年的8.8%,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05 年的0.52:1 提高到2010 年的0.88:1,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增強。
2、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市場供應更加豐富
主要產品產量穩步增長,保證了13 億人口的食品供應(見專欄1)。產品結構向多元化、優質化、功能化方向發展,產品細分程度加深,深加工產品比例上升,新產品不斷涌現,基本滿足了國民對食品營養、健康、方便的需求。市場供應品種豐富多彩,規格檔次齊全,形成了4 大類、22 個中類、57 個小類共計數萬種食品,滿足了不同人群多層次的消費要求。
3、產品質量總體穩定,食品安全水平提高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國務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組織領導。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2009 年6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實施以來,食品安全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並保持向好趨勢,產品質量穩步改善,產品總體合格率不斷提高。至2013年,23 大類3800 多種加工食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批次抽樣合格率由2005 年的80.1%提高到2010 年的94.6%,提高了14.5 個百分點,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 年,食品投訴案件34789 件,較2006 年下降17.4%。截止2010 年底,已完善了1800 余項國家標准、2500 余項行業標准和7000 余項地方標准及企業標准,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准176 項,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礎。
4、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增強
我國食品工業加大投入,各行業技術裝備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增強,對推進食品工業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行業裝備水平進步顯著,通過引進技術和設備,穀物磨製、食用植物油、乳製品、肉類及肉製品、水產品、啤酒、葡萄酒、飲料、方便麵、速凍食品等行業的大中型企業的裝備水平基本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在此期間,我國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在食品物性修飾、非熱加工、高效分離、風味控制、大罐群無菌貯藏、可降解食品包裝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裝備水平與國際差距有所縮小,研製開發了200m2冷凍乾燥、200 噸/天油菜籽冷榨、800MPa 高壓殺菌、60000 瓶/小時高速貼標和中小型螺桿擠壓膨化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品加工關鍵裝備。蘋果濃縮汁、馬鈴薯澱粉和全粉、生豬自動化屠宰、中小型乳製品生產以及飲料熱灌裝等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了從長期依賴進口到基本實現自主化並成套出口的跨越。
5、骨幹企業發展壯大,產業集中程度提高
食品工業規模化、集約化深入推進,通過兼並重組、淘汰落後,涌現了一批市場佔有率高、帶動能力強的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2010 年,產品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食品工業企業有27 家,比2005年增加了15 家,其中超過千億元的企業2 家,1 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 強。產業集中度穩步提升,乳製品行業10 強企業銷售收入佔全行業的73.5%,製糖行業10 強企業產量佔全行業的64.3%,啤酒行業年產100 萬千升以上的15 家企業集團產量佔全行業總產量的89.6%;飲料行業10 強企業產量佔全行業的53.9%。
6、區域發展差距縮小,產業布局漸趨合理
在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指導下,食品工業布局漸趨合理,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農業資源優勢正逐步轉化為食品產業優勢,東中西部食品工業產值的比值由2005 年的58.3:23.1:18.6,轉變為2010 年的51.6:29.3:19.1。食品企業持續向主要原料產區、重點銷區和重要交通物流節點集中,形成了黃淮海平原小麥加工產業帶,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大米加工產業帶,東北和黃淮海玉米加工產業帶,東北和長江中下游、東部沿海食用植物油加工產業帶,冀魯豫、川湘粵豬肉加工產業帶,東北、西北、中原牛羊肉加工產業帶,環渤海、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加工產業帶等。 1、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2、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薄弱。…………。
3、食品產業鏈建設尚需加強。…………。
4、產業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
5、企業組織結構亟需優化。…………。

② <現代餐飲企業的發展戰略>

<現代餐飲企業的發展戰略>
第一
從總體上闡述我國餐飲業的發展現狀、目標、趨勢、重點以及餐飲業現代化的內涵和內容
第二
餐飲企業使命與戰略目標、內外發展環境分析以及價值鏈和流程再造,闡述餐飲企業戰略目標體系的一般理論,並提出餐飲企業戰略目標制定的原則和過程,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對餐飲企業的外部發展環境進行分析和從企業的資源、能力和競爭優勢方面對企業內部發展環境進行分析,並從餐飲企業價值增值的內涵和過程入手,重點分析餐飲企業價值鏈以及流程再造的實現
第三
餐飲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和範式,闡述餐飲企業總體發展戰略和經營單位競爭戰略的選擇,重點研究餐飲企業名牌戰略,並分析研究戰略的實施、評價和控制
第四
闡述餐飲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和文化戰略,主要研究餐飲企業國際化戰略的選擇、實施和控制以及餐飲企業文化的重建戰略和傳承戰略。

第五
主要介紹餐飲企業模式的內涵、特點以及模式構建的總體思路,闡述餐飲企業模式的劃分標准及其分類和不同經營模式的特點及其運行機制,並分別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對餐飲市場需求進行分析,研究餐飲企業的經營模式的構成要素。
闡述餐飲企業模式選擇程序及其操作規范,主要對影響模式選擇的若干內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介紹餐飲企業模式與操作規范的關系,並對如何塑造它們之間的協調狀態作了詳盡的闡述

第六
餐飲企業資本運營模式,在介紹了餐飲企業資本運營的內涵和必要性的基礎上,研究了餐飲企業資本運營的運作理論,並提出幾種可行的資本運營操作方式。
餐飲企業模式選擇實證分析,集中分析了兩個典型案例,介紹了餐飲企業應該如何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宜的經營模式。

第七
餐飲企業模式選擇實證分析,集中分析了兩個典型案例,介紹了餐飲企業應該如何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宜的經營模式。

介紹餐飲企業運營的相關概念、運營的特點、運營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以及如何構建與實施餐飲企業理念

③ 道滘為什麼如此這么看重食品產業,要把它發展為支柱產業

就道滘鎮食抄品產業發展現狀襲而言:
第一,道滘鎮具有豐富的美食資源,食品產業已成為道滘最重要的經濟產業,逐漸形成一定知名度和擁有一定市場佔有率。
第二,傳統美食規模效應逐漸形成。道滘鎮利用道滘美食品牌優勢,改進傳統美食的生產方式。
第三,國內知名食品企業進駐道滘,如伊利集團、浙江五芳齋實業有限公司、錦泰食品有限公司、得樂多飲料有限公司等,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第四,道滘食品品牌影響力逐步增強。鎮政府利用多種手段,鼓勵和協助食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工作成果逐步顯現。
此外,道滘具有良好的區位與交通優勢,食品業發展初具規模的優勢,政府高度重視的優勢,擁有商旅、食品業互動發展的平台的優勢等。
同時,食品市場需求旺盛,道滘」區域品牌,鎮重點項目建設帶來的聯動效應等,都為發展食品產業為支柱產業提供了絕佳的機遇。

④ 2019年食品業九大新趨勢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將延伸至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這將對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合作提出要求。可持續性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關系民生的食品產業也不例外。從農場到零售端、從餐桌到垃圾桶、從原料到包裝……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正覆蓋著整個產品生命周期。

隨著行業的逐步規范化和國內外品牌競爭的加劇,國內保健食品行業也應走電子、家電、普通食品等行業由被動走向主動崛起的道路。尤其是在國家頒布並實施的《國民營養計劃》《健康中國2030》等政策的支持下,保健品行業的黃金時期已經來臨。

⑤ 西安的工業發展狀況

西安工業生產快速發展 經濟效益穩步攀升

一、工業生產快速增長

5年來,西安市工業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06年西安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93.86億元,是2001年的1倍,年均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70.11億元,是2001年的1.5倍,年均增長17.8%;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比重為74.9%,比2001年提高了14.5個百分點。2006年,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飲料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電子設備製造業10大主要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81.38億元,比2001年增長1.5倍,年均增長19.9%,10大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6%,與2001年基本持平。

二、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創新高

2006年西安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36.4,比2001年提高40.9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逐年提高。從構成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的7大指標看,有5個指標2006年比2001年提高幅度較大,分別是:勞動生產率(元/人)比2001年增長1.5倍,總資產貢獻率比2001年提高1.94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次數比2001年提高0.48次,成本費用利潤率比2001年提高1.39個百分點; 產品銷售率比2001年提高1.43個百分點。

三、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主要行業增效顯現

產業結構升級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標志。5年來,規模以上工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使西安市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信息產業、高科技產業迅猛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行業拉動了全市工業經濟發展。2006年西安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183.51億元,是2001年的1.6倍,年均增長21.2%;實現利潤61.46億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長27.9%。幾年來,西安市主要行業比重在逐年上升,勞動密集型行業比重在下降,2006年全市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下同),比2001年提高6.7個百分點;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比重為11.2%,比2001年提高3.6個百分點; 食品飲料製造業比重6.1%,比2001年提高1.94個百分點。西安市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主要行業規模,高新技術產業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成為西安市工業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信息、生物等高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滲透,促進傳統產業發展,加速優化升級,改變著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

四、大型企業拉動作用強勁

西安市大型企業以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5年來加大了企業兼並重組力度,將企業做大、做強,一批有帶動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管理水平和研發能力逐步增強,行業優勢進一步顯現。2006年西安市大型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80.81億元,比2001年增長1倍, 年均增長15.1%;佔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8.9%;實現利潤51.57億元,比2001年增長3.1倍,年均增長32.6%;利稅總額76.25億元,比2001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23.2%;主營業務收入616.72億元, 比2001年增長1.2倍,年均增長16.6%。5年來,西安市大型骨幹企業拉動作用明顯。加大對研發新產品的力度,其中: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2.8億元,是2001年的12.8倍,年均增長69.2%;陝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0億元,是2001年的7倍,年均增長51.5%;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1.19億元, 是2001年的1.1倍,年均增長15.6%;陝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6.12億元,是2001年的6.7倍,年均增長50.6%;西安標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8.52億元,是2001年的1.4倍,年均增長19.5%。

五、出口交貨值、新產品產值大幅增長

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70.40億元, 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長27.9%。占工業產品銷售產值的6%,所佔比重比2001年提高1.6個百分點。近年來企業注重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力度不斷加大,從而保持企業旺盛的生命力。2006年西安市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完成297.62億元,比2001年增長2.6倍,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25.1%,比2001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從行業上看,5年來,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速度較快,2006年新產品產值達到197.58億元,佔全市新產品產值比重66.4%,比2001年增長5.8倍,其中:陝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完成55.20億元, 佔全市新產品產值的18.5%,是2005年的3.1倍;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完成30.75億元,佔到全市新產品產值的10.3%,是去年的8.7倍;陝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完成22.27億元,佔全市新產品產值的7.5%,是去年的1.5倍。高科技、高附加值新產品的較快增長,進一步提高了科技對西安市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

六、主要產品產量呈上升趨勢

5年來,西安市工業產品產量更新換代步伐加快。主要產品產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企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工業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產銷銜接較好,形成了以汽車、齒輪、縫紉機、原油加工等產品的工業群體,是西安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體。其中增幅較大的有: 2006年發電量668001.2萬千瓦時,比2001年增長2.6倍;小麥粉42.14萬噸,比2001年增長2.1倍;乳製品57.6萬噸,比2001年增長34.1倍;原油加工量82.38萬噸,比2001年增長33.4%,水泥156.57萬噸, 比2001年增長26.2%;縫紉機61.53萬架, 比2001年增長72.2%;汽車10.35萬輛, 比2001年增長9.4倍。其中: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小轎車59135輛,是2001年的9.6倍,年均增長60.2%,陝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汽車42828輛,是2001年的8.7倍,年均增長57.4%。陝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齒輪等是西安市的主導產品,是西安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支撐點。

七、工業品價格持續上漲

2002-2006年,西安市工業品出廠價格累計上漲9.68%,年均上漲1.87%,工業品價格擺脫了「九五」時期到「十五」初期市場價格低迷徘徊的困境,是對「九五」時期價格長期走低的回復,價格走勢呈現出低落—回升—上漲的運行軌跡。與此同時,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累計上漲32.99%,年均上漲5.9%。西安市工業品價格的適度上揚,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工業經濟的增速,有利於提高企業的贏利水平、擴大就業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⑥ 目前我國的食品工業進入了快去擴張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正確嗎

我們都知道,對於我們黨來說,「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問題是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版提出權來的。時間指的是21世紀頭20年。按照這樣的認識,21世紀剛過去12年,還有8年時間,我國仍然處在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之內,在邏輯上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

⑦ 餐飲的發展策略

2008年下半年起,在擴大內需的大環境下,商務部提出在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方面,將大力內發展餐飲業。容以消費促發展,在三方面大力發展餐飲行業。首先,大力發展大眾化餐飲。其次,重點關注和解決餐飲行業的放心消費問題,嚴把食品原料進貨關。第三,積極推進節能環保工作,推動行業節能減排縱深發展。
中國餐企業已經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企業規模的擴大。通過連鎖經營和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中國餐飲業正積極進軍海外市場。中國的餐飲市場中,正餐以中式正餐為主,西式正餐逐漸興起,但規模尚小;快餐以西式快餐為主,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是市場中的主力,中式快餐已經蓬勃發展,但當前尚無法與「洋快餐」相抗衡。隨著中國經濟及旅遊業的發展,餐飲行業的前景看好,在未來幾年內,中國餐飲業經營模式將多元化發展,國際化進程將加快,而且綠色餐飲必將成為時尚。

⑧ 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

提高重點行業准入門檻。加快制定和完善糧食、油脂、肉類、飲料、水產品、果蔬加工等重點食品行業產業政策和行業准入條件,明確食品加工企業在原料基地、生產規程、產品標准、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備條件。
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按照《「十二五」期間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規劃(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明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堵塞監管漏洞,形成監管合力,實現全程監管和無縫銜接。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加強部門間、地方間的協調聯動,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整合資源,提高監管能力。
完善食品標准體系。加快制(修)訂食品安全標准和相關標准,健全食品加工技術標准體系,重點制修訂食品添加劑、方便食品、肉製品、乳製品、飲料等行業標准,完善食品安全標准、基礎通用標准、重點產品標准和檢測方法標准。加強對國際標準的參與程度及對相關國家標準的追蹤研究。
加強檢(監)測能力建設。逐步實現關鍵檢測設備國產化,著力推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和實驗室的建設。督促企業增加原料檢驗、生產過程動態監測、產品出廠檢測等先進檢驗設備配置,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和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加強監管部門的檢驗檢測能力,嚴格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提升國家及省、市、縣各級食品監測機構的檢驗設備水平,加強隊伍能力建設。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主動召回、責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確食品召回范圍、召回級別、召回處置等具體規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實可行。健全食品質量安全申訴投訴處理制度,加強申訴投訴處理管理。
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重點加強農葯殘留、重金屬、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項目檢測,建立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投訴管理制度、不合格產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與應急處理制度。開展質量安全誠信對標達標活動,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持續推進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進;建立健全食品工業企業誠信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完善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監督機制,尊重消費者監督權利,保障監督渠道暢通,促進社會監督。 完善企業組織結構。支持骨幹企業做強、中型企業做大、小型企業做精,規范小企業、小作坊經營,形成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中型企業為支撐、小(微)型企業為基礎的共同發展新格局。堅持市場化運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礙,引導和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培育新興食品產業。積極適應食品消費需求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經濟增長點,加快推動傳統主食品工業化,培育壯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產業,增強品牌企業實力,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食品工業企業群體。
淘汰落後產能。建立健全產業退出機制,明確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標和規模,分年度逐級分解落實到各地和具體企業。重點在糧食加工、肉類屠宰加工、發酵、釀酒、乳製品等產能嚴重過剩領域,依法淘汰一批技術裝備落後、資源能源消耗高、環保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格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 年本)》要求,淘汰生產能力12000 瓶/時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裝生產線,150 瓶/分鍾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飲料生產線,日處理原料乳能力(兩班)20 噸以下濃縮、噴霧乾燥等設施,200 千克/小時以下的手動及半自動液體乳灌裝設備,3 萬噸/年以下酒精生產線(廢糖蜜制酒精除外),3 萬噸/年以下味精生產裝置,2 萬噸/年及以下檸檬酸生產裝置和年處理10 萬噸以下、總干物收率97%以下的濕法玉米澱粉生產線等。 完善自主創新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機制,建立以企業為應用主體、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依託的創新戰略聯盟,逐步解決大企業技術和市場需求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脫節、中小企業缺乏科技支撐的問題,促進科技與產業的有機銜接。完善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增加食品科技領域的投入。建立基礎理論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開發相融合的投資格局。
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與服務平台。充分利用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整合資源,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健全以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龍頭、以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和分中心為基礎的工程化研究和應用體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強科技資源共享,國家級各類實驗室全面向社會開放,提供科學技術研究、儀器設備使用、人才培養等服務。
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營造有利環境,依託食品領域的國家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點科研基地,培養領軍人才,積極引進海外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食品科技創新團隊。鼓勵高等院校加強基礎教育,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夯實創新人才基礎。
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化。以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自主創新為重點,加強食品原料質量控制、食品品質與營養、有害物遷移規律等基礎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飾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推進食品非熱加工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農產品、特色傳統食品加工等工業化、現代化重大關鍵技術。 以提高食品裝備製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撐食品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目標,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吸收相結合,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裝備數字化設計與先進製造、智能控制與過程檢測、節能減排、質量控制、監測與檢測、安全衛生共性技術與標准等關鍵裝備與配套技術,加快裝備自主化進程,滿足食品工業發展的需求。
在通用裝備方面,選擇一批具有良好技術與產業基礎的企業,重點支持發展市場前景廣闊、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關鍵與成套設備,建成一批國產化、智能化、成套化裝備生產基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殺菌方面,重點開發大型智能化連續超高溫瞬時滅菌、膜除菌、粉類膠體物料殺菌、微波殺菌等裝備;食品節能乾燥方面,重點開發熱風高效節能乾燥、太陽能乾燥、熱泵乾燥以及真空微波組合新型乾燥裝備;食品高效分離與濃縮方面,重點開發大型高速碟片離心、卧螺離心、膜分離、芳香物質分離提純、膜式錯流過濾及高效蒸發濃縮等裝備;食品冷凍冷藏方面,重點發展真空冷卻、流態化速凍、雙螺旋速凍、鋼帶速凍以及高效製冰等裝備;包裝裝備方面,重點開發高速無菌灌裝設備、高速吹瓶設備等。
在行業專用裝備方面,重點發展糧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製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裝備和飲料製造、食品包裝及食品檢測與控制等裝備。 加快企業技術進步。鼓勵和支持食品加工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對現有生產設施、工藝裝備進行技術改造,優化生產流程、淘汰落後工藝和裝備,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重點加強糧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推進專用裝備和檢測儀器設備自主化和公共服務平台、食品安全檢(監)測能力建設等,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支持小企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技術水平,開發「專、特、新」產品。圍繞產品研發、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市場營銷等環節,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加快中華特色名優食品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大力振興「中華老字型大小」。
推進節能減排。全面落實《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重點在發酵、釀酒、製糖、澱粉、速凍食品、肉類屠宰加工等行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加快推廣高效節能、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高食品工業副產品的開發利用水平,加大「三廢」治理和廢水循環利用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經濟示範工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加快發展食品產業集群。推廣產業集群示範,在具有資源優勢、物流和消費集中的地區,依託經濟實力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食品骨幹企業,增強配套功能,加強專業分工協作,整合品牌、市場、技術等資源,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現代食品工業園區,培育形成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專、精、特」中小企業為支撐,配套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物流建設、融資平台等多項生產性服務業,推動食品工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特色突出的現代食品產業集群。
促進全產業鏈的有效銜接。鼓勵食品工業企業積極向上、下游產業延伸和相互協作,建立從原料生產到終端消費各環節在內的全產業鏈,促進各環節有效銜接,加快產業鏈間的集成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信息共享、協調發展。 提升食品工業企業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食品工業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引導企業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經營管理和質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豐富市場營銷方式。
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支持食品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開發應用可追溯信息技術,建立集信息、標識、數據共享、網路管理等功能於一體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統。重點推進乳製品、肉類、酒類等行業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
推進物聯網技術的示範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施食品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技術在種養殖、收購、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應用,逐步實現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關鍵信息的採集、管理和監控。
完善食品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綜合服務機構、信息化服務提供商等的積極作用,推動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公共應用平台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務網點為載體、以培訓服務為重點、以公共信息服務為支撐」的食品工業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專業的信息化應用服務,促進食品工業企業的「兩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業監測分析與預警體系。

閱讀全文

與陝西食品產業發展戰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