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低端
有幾方面原因:(1)中國是全世界的製造業大國,中國製造業產值占據了時間的四分之一,所以很多的製造工序在中國進行是合情合理的。(2)蘋果選擇中國供應商基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保證了低成本和蘋果的高利潤。(3)中國的製造業產業鏈比較完善,製造業的工藝和管理水平高於東南亞國家和印度,這也是蘋果選擇中國的重要原因。
㈡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有什麼概念簡介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
產業鏈在四維對接和四維調控之下.在現實中形成了一些具體模式。劃分模式的標準是看產業鏈中主要節點之間的主要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之間有三種主要關系及其契約形式。即純粹的市場交易關系、產權關聯式關系(體現為企業通過收購、並購、持股、控股、參股等形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准市場式關系(亦即企業間通過「關系型契約」所建立的較穩固的關系)。相應的「契約形式」有:「市場交易式」契約——純粹的「商品買賣合同」、「產權契約」——企業持股或控股數量與質量的制度安排、「關系型契約」——既非產權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約關系。按照上述關系和契約形式,可以把產業鏈的形成模式分為市場交易式(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式契約)、縱向一體化式(產權關聯、產權契約)、准市場式(准市場關系、關系型契約)和混合式產業鏈四種。
市場交易式產業鏈指產業鏈中的企業之間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關系。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鏈而組成一個有機的鏈條。它的優點在於:整個產業鏈中不存在壟斷利潤的節點,企業生產不會受制於某些廠商。缺點在於:產業鏈中的商品迂迴程度較低,供需鏈中的技術鏈較短。此外,過於「獨立」式的生產不利於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不利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整體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由於除了自己生產以外的產品都來源於外購,產品生產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大。
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縱向一體化擴張而形成的產業鏈。
產業鏈中的企業同屬於一個企業集團或總公司,有著產權的關系紐帶。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通過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對其他企業保持著強有力的控制.靠企業間的產權紐帶形成一個產業鏈。它是一種在產業鏈內部進行「自給自足」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由於將市場交易轉化為企業集團內部生產。用集團內部的計劃代替市場交易,從而使生產更加穩定;但是,企業集團內部管理的難度加大.不利於產業鏈整體效率的提高。這種模式往往和產業特性有關。一般來說,鋼鐵、石油、煤炭、汽車等進入壁壘高、容易產生壟斷的產業往往形成一體化式產業鏈。
准市場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通過虛擬、OEM、ODM、特許經營連鎖、外包、戰略聯盟、租賃等既非市場交易又非產權控制的形式.以及處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業形成的一種既非完全市場交易又非企業集團內部關系的產業鏈。這種模式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當企業和供方或買方建立起一個較穩固的市場交易關系。形成「關系型契約」時,企業鏈實質上也就變為「准市場式」。這種模式往往存在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非常高的情況之下。由於「關系型契約」不像產權紐帶一樣穩固.對核心企業控制鏈條的能力要求很高。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在技術鏈很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准市場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最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為了加強企業間的關聯。除了建立「關系型契約」之外,還要建立「關系專用性投資」。由於准市場式產業鏈的本質不是控制企業而是選擇產業鏈節點上的企業,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了解的要求遠大予對控制企業的要求.因此,核心企業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來不斷掌握其他企業的變化情況。從適用范圍來看。往往是在信息技術運用較發達、技術成熟度高、技術關聯性強的產業中容易產生准市場式產業鏈。
混合式產業鏈是指含有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准市場式這三種產業鏈模式中的二種或三種的結合模式。這種模式是現實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它是指在同一條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種產業鏈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種產業鏈模式。在產業鏈的部分環節還是具有所屬產業鏈模式的特點。如在某一個產業鏈的部分是「縱向一體式產業鏈」。那麼。這部分產業鏈就具有縱向一體式產業鏈的特點。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技術鏈比較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價值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能夠較好地實現產業價值。從行業調控維來餚。由於混合式產業鏈的復雜性,行業調控也具有復雜性。從適用范圍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的適用范圍最為廣泛。
㈢ 產業鏈一體化的好處是什麼
1、產業鏈一體化的好處是有利於提高經營效率,實現規模經濟,提升控制力或獲得某種程度的壟斷。
2、但也存在脫離行業困難、管理復雜、可能產生能力不平衡,不利於技術和產品研發風險。
3、類型:
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也稱為垂直一體化,是指生產或經營過程相互銜接、緊密聯系的企業之間實現一體化,按物質流動的方向又可以劃分為前向一體化和後向一體化。
1、前向一體化,指企業獲得對分銷商的所有權或控制力的戰略。推動前向一體化戰略的有效形式是特許經營(franchising)。
有效的前向一體化戰略應當遵循以下6項基本准則:
① 企業當前的分銷商要價太高,或者不大可靠,或者不能及時滿足企業分銷產品的要求;
② 企業可以利用的合格分銷商非常有限,以至於進行前向一體化的企業能夠獲得競爭優勢;
③ 企業當前參與競爭的產業增長迅速,或者可以預期獲得快速增長。因為如果企業主營業務所在的產業增長乏力,那麼,前向一體化只會降低企業多元化的能力;
④ 企業擁有開展新的獨自銷售自身產品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獲得生產高穩定性的優勢。企業通過前向一體化可以更好地預測產品的未來需求,減少產品生產的波動;
⑥ 企業當前的分銷商或零售商獲利豐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通過前向一體化可以在銷售自身產品的過程中獲得豐厚利潤,同時給出自身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價格。[1]
2、後向一體化,指企業獲得對供應商的所有權或控制力的戰略。
有效的後向一體化戰略應當遵循以下7個基本准則:
① 企業當前的供應商要價太高,或者不可靠,或不能滿足企業對零件、部件、組裝件或原材料等的需求;
② 供應商數量少而企業的競爭者數量卻很多;
③ 企業參與競爭產業正在高速增長,一個基本事實是,如果產業處於衰退中,一體化戰略會削弱企業的多元化能力;
④ 企業擁有開展獨自從事生產自身需要的原材料這一新業務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獲得保持價格穩定的優勢。一個基本事實是,企業可以通過後向一體化穩定原材料的成本,進而達到穩定產品價格的目的;
⑥ 企業當前的供應商利潤空間很大;
⑦ 企業需要盡快獲取所需資源。
好處:
① 有利於節約與上、下游企業在市場上進行購買或銷售的交易成本;
② 控制稀缺資源;
③ 保證關鍵投入的質量;
④ 獲得新客戶。
弊端:可能增加企業的內部管理成本。
企業採用縱向一體化戰略的主要風險包括:
① 不熟悉新業務領域所帶來的風險;
② 縱向一體化,尤其是後向一體化,一般涉及的投資數額較大且資產專用性較強,加大了企業在該產業的退出成本。
橫向一體化
橫向一體化也稱為水平一體化,是指與處於相同行業、生產同類產品或工藝相近的企業實現聯合,實質是資本在同一產業和部門內的集中,目的是實現擴大規模、降低產品成本、鞏固市場地位。
主要目的:
① 減少競爭壓力
② 實現規模經濟
③ 增強自身實力以獲取競爭優勢。
有效的水平一體化應當遵循以下5項基本准則:
① 企業可以在特定的地區或領域獲得壟斷,同時又不會被聯邦政府指控為對於削弱競爭有「實質性的影響」;
② 企業在一個呈增長態勢的產業中競爭;
③ 可以由此藉助規模經濟效應的提高為企業帶來較大的競爭優勢;
④ 企業擁有成功管理業務規模得到擴大的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競爭者因缺乏管理人才,或者因為需要獲得其他企業擁有的某些特殊資源而陷入經營困境之中。如果競爭者效益不佳是整個產業的銷售總量下降造成的,則企業不應選擇水平一體化。
混合一體化
混合一體化指處於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市場且相互之間沒有特別的生產技術聯系的企業之間的聯合。
包括三種形態:
① 產品擴張型,即與生產和經營相關產品的企業聯合;
② 市場擴張型,即一個企業為了擴大競爭地盤而與其他地區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進行聯合;
③ 毫無關聯型,即生產和經營彼此之間毫無聯系的產品或服務的若干企業之間的聯合。
㈣ 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是什麼關系
產業來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源化是互相支撐的關系。
產業基礎是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支撐,既包括提供基本生產資料的產業部門,也包括提供產業底層結構的產業要素。就工業而言,傳統工業底層結構要素包括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和基礎動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還需增加「基礎軟體」。中央強調的「產業基礎能力」,是指上述基本支撐對產業形成和發展的保障程度和推動力度。
(4)產業鏈水平擴展閱讀:
從產業鏈維度看,產業鏈現代化體現在價值鏈各環節的價值增值、企業鏈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協同、供需鏈連接性的效率與安全均衡、空間鏈區域布局的集聚與擴散協調等方面。
產業鏈韌性通過企業鏈中縱向、橫向各類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技術經濟水平,或重構產業鏈,使其能夠向高端方向發展進而適應更廣的市場范圍、應對更復雜的市場不確定性。
㈤ 根據《政治生活》,從公民的角度,如何參與產業鏈水平的提升,培育和發展新的產
公民在政治參與的時候,應該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堅持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應該積極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
㈥ 昨天看新聞說「有機全產業鏈」擁有很高的地位,到底為什麼呢
給題主一個真實而庸俗的回答——因為它很貴。到底有多貴呢?拿紅星集團的國際化有機全專產業鏈來說吧屬,從牧場、牧草、奶牛、加工過程,所有的環節都需要以「有機」為標准進行打造,並且達到國際水平,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金錢。種、養、加、銷、糞污處理等,形成了完整的自控產業鏈條。所以物以稀為貴,「有機全產業鏈」地位十分高。
㈦ 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如何寫
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
1.有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
2.有利於新企業的出現。
3.有利於企業創新氛圍的形成。
4.有利於打造「區位品牌」。
5.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產業鏈是指不同企業(「節點」)通過一定產業聯系(「鏈條」)組成的、獨立於市場和企業之外的「中間性協調框架」,換言之,是產業聯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構化產物。產業鏈的本質是協調框架,歸根結底又是產業聯系,抓住產業聯系才能抓住產業鏈研究的根本。產業聯系形態的多樣性和演進性決定了產業鏈形態的多樣性和演進性,同時,「結構決定功能」原則又決定了產業鏈作為企業競爭戰略工具的可能性。
1.作為供應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產業定位。作為產業鏈的要素形態或物質形態,供應鏈是從「擴大化生產」發展而來的,它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後延。構建或參與構建供應鏈已成為現代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手段。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曾說過:「如果你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備競爭優勢,就乾脆不要競爭。」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天然強調業務分工的供應鏈為有關企業提供了適當的產業「位置」或「定位」機會。對市場勢力較強的企業來說,構建供應鏈使其有機會將不具有競爭優勢的非核心業務外包,將企業內部供應鏈外部化,從而可以著力深耕自身的核心業務,如華為集中人力優勢進行高科技研發,麥當勞集中精力開設世界連鎖等。這種深度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而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的思想,正是供應鏈分析的核心思想。對於市場勢力較弱的企業來說,供應鏈的存在使其有機會通過合理的產業定位「切入」現有的產業布局,進而在「跟隨跑」的過程中逐漸做大做強。
2.作為價值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關鍵資源。作為產業鏈的價值形態,價值鏈是指貫穿於一項產品或服務從設計至最終消費整個過程的所有價值增值環節的集合。與供應鏈強調物質的轉移過程不同,價值鏈強調價值的連續增值過程,倡導企業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目標。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化,價值正在向價值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環節集中,從而形成了價值分布的「微笑曲線」。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通過分析價值鏈可以剝露出能夠創造高附加值並對整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資源」或「戰略控制點」。企業應將其生產經營向價值鏈中的高利潤區間進行延伸,以獲得更高的贏利能力,對於跨國公司等強勢企業來說更應如此;如果可能的話,企業應將其經營范圍覆蓋戰略控制點,或與占據戰略控制點的企業結成戰略同盟。要保持企業對某一產品的壟斷優勢,關鍵是保持這一產品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的壟斷優勢,並不需要在所有的價值活動上都保持壟斷優勢。戰略環節要緊緊控制在企業內部,很多非戰略性的活動則完全可以外包出去。
3.作為組織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核心能力。作為產業鏈的組織形態或社會形態,組織鏈是指企業之間圍繞產業分工協作而形成的組織協調關系,本質上是一種既非純企業也非純市場的「中間性協調框架」,這種框架是「有組織的市場」和「有市場的組織」的結合。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組織鏈是企業藉以建構並運用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Miyazaki(1999)根據對日本企業的研究指出,核心能力能夠維持有效率的技術垂直連結及水平多角化,使企業能夠把關鍵要素和技術應用在下游市場的其他領域。多個企業的核心能力在特定機會推動下突破組織邊界形成的統一體,又被稱為「虛擬企業」,實際上就是產業鏈的一種組織形態。
4.作為知識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動態能力。作為產業鏈的知識形態,知識鏈是指企業之間的知識分工與交流關系且集中表現為技術鏈。每個產業都有其主導技術,主導技術的創新和在企業之間的擴散形成了技術鏈。只有主導技術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廣泛應用才能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否則難以成功。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知識鏈是企業塑造其動態能力的基本途徑。
綜上所述,在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供應鏈提供了產業位置,價值鏈提供了關鍵資源,組織鏈提供了核心能力,知識鏈提供了動態能力,或者說,通過供應鏈得以實現產業定位,通過價值鏈得以聚焦關鍵資源,通過組織鏈得以構建核心能力,通過知識鏈得以構建動態能力。在供應鏈、價值鏈、組織鏈、知識鏈四重表現形態下,產業鏈都包含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核心條件,都可以作為企業實施競爭戰略的工具。
㈧ 什麼是產業鏈
產業鏈是產業經復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制,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
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8)產業鏈水平擴展閱讀:
(1)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
(2)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
(3)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
(4)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
產業鏈是對產業部門間基於技術經濟聯系,而表現出的環環相扣的關聯關系的形象描述。區域產業鏈條則將產業鏈的研究深入區域產業系統內部,分析各產業部門之間的鏈條式關聯關系,探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的分工合作、互補互動、協調運行等問題。 在經濟實踐中不少地區也在進行產業鏈構建與延伸的積極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