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健康產業發展前景有多大
前景巨大,據《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大健康是繼IT業後的陽光產業,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5%,而在我國,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健康產業的年收益約為900億美元,而美國健康產業產值已經超過了1萬億美元。
為有效改善這一局面,激發大健康產業巨大潛力,國家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並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2. 中國和美國的健康產業有什麼區別
隨著經濟發展及國民消費的升級,大健康產業的潛力將進一步釋放。《「健康中國」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到 2020 年健康產業總規模達到 8 萬億元以上,未來10-20年將是健康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前景光明!
2018第十八屆北京國際營養健康產業博覽會(HFAIR)將於2018年11月16-18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靜安庄館)舉辦。博覽會以「健康感動生命——Health for life」為主題、以綠色健康為宗旨,由北京保健品化妝品協會、海名集團主辦,北京中博信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預計展覽面積達35000平方米,將雲集全球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0家品牌企業參展,致力於在國際化打造上再創新高。大會歷經17屆的沉澱,擁有專業的運作團隊、龐大的數據資源,得到了相關權威部門和業界的大力支持。將為生產商、經銷商、代理商、采購商及終端客戶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是廠家打開國內外市場,宣傳品牌,展示推廣新產品、交流新技術的優質展貿平台!
【展品范圍】
● 保健食品:國家法定27種保健功效產品(藍帽子產品)、功能性食品、營養補充劑、運動營養品、膳食補充劑、保健酒、功能保健茶、特醫食品、益生菌產品等;
● 營養健康滋補類產品:燕窩、蜂產品、酵素製品、阿膠產品、海珍品、美容養顏產品等;
●中醫葯養生產品:原生中草葯材、參茸、石斛楓斗、靈芝、瑪咖、枸杞、冬蟲夏草、藏紅花、辣木籽、中葯飲片、民族特色葯物原料及提取物等;
● 健康技術與服務:中醫葯養生理療和服務機構、保健咨詢和服務機構、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機構、媒體、相關協會及認證機構等;
● 保健養生設備及食品包裝設備:個人護理用品、健康體檢儀器、理療儀器、空氣凈化及凈水器、食品生產包裝材料及設備等;
3. 促進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當前,十三屆五中全會召開在即,相關十三五規劃的議題不絕於耳,其中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申曙光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有望全面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從資本市場角度看,在推進'健康中國'戰略規劃中,整個醫療衛生行業以及大健康產業將進入蓬勃發展期。」因此,「健康中國」戰略或將在十三屆五中全會後正式落地。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依靠人口紅利保持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增長趨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經濟轉型面臨陣痛期,其中就包括新生人口不足,老年人口劇增,人口紅利消失,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人體健康以及食品葯品安全問題等,加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療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於保持健康的需求的顯著提升,「健康中國」戰略如能及時推出不僅能造福人民百姓,而且利好相關醫療服務業,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美國自上世紀60、70年代分別造就健康管理公司和養老地產業相關企業的崛起,也就此奠定了美國全面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基礎。並且從數據來看,發達國家相關產業已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了相當高的比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顯示,美國的健康產業佔GDP比重超過15%,加拿大、日本等國健康產業佔GDP比重超過10%,而我國的健康產業僅佔GDP的4%-5%,這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或者換個角度來看,以我國全球第二的經濟體量,未來市場增長的空間是巨大的。
圖表1:我國健康產業佔比和發達國家對比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發達國家發展經驗來看,前瞻分析認為,中國大健康產業將獲以下三個重要啟示:
1、中國大健康產業增長空間較大
中國大健康產業佔GDP的比重不足5%,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大健康產業佔GDP比重均超過10%,未來中國大健康產業增長空間較大。
2、家庭保健服務未來可能是主要模式
美國家庭保健服務已經豐常成熟,涉及家庭健康的方方面面,且"家庭及社區保健服務"佔美國大健康產業的50%左右。家庭保健概念能否引入中國,值得中國業界進一步去摸索。
3、盡早搶占市場更為有利
從國際領先企業在大健康領域的發展來看,各大企業都較早地踏入了大健康領域,這也為各大企業的大健康產品盡早搶占市場奠定了基礎。
4. 美國健康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金融危機導致的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和國家債務連年上漲增加了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但同時,IT、健康產業等一系列新興的朝陽行業逆流而上,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新支柱。據統計,美國健康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比十年增加了22.7%,產業鏈總就業人數增加了76.58%。截至2010年,健康產業對GDP的直接貢獻已達到8.8%,產值3.5萬億美元,僱用超過1600萬人,佔美國總就業人口的10%以上。
5. 美國體育運動機制如此發達,他們有哪些成功的經驗
美國的教育把初、高中學生體育運動的參與程度作為對學生最重要的擇優標准之一。積極鼓勵並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證有健康的體魄和堅毅自信的性格。美國體育的發展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高度重視。他們的國民都普遍運動,看看美國的統治階層,從政治家、將軍、企業領袖,到媒體大腕、大學教授,運動健將到處都是。
體育運動的重視貫穿於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小孩到老人,甚至從美國總統競選也可見一斑。在美國不懂體育都沒法社交,美國人對體育的愛有時候真的達到狂熱的程度,在升學這件事上,體育對孩子來說也會一項不小的加分項。在美國,每個初中、高中都有網球場、棒球場,課外時間對公眾免費開放。
6. 美國健康產業發展給我們哪些啟示
1、明確健康產業的職能與定位。美國健康產業市場過於商業化,逐利的資源供給機制使衛生資源分配向資金而非需要程度傾斜,導致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
2、培育健康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美國健康產業市場相對集中度偏高,增加了企業規模的價格控制力,從而破環有序的競爭環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是消費者利益受損,同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3、鼓勵科技創新。在美國,技術創新對於想進入健康行業的企業來說通過縮減成本降低市場進入資本壁壘,對於行業來說可以鄭家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發展,延長產業成熟避免其過早進入衰退。
7. 美國健康產業發展有哪些特點
1、高度市場化。美國健康產業主題以私營機構為主,主要依託較為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進行自我調節。
2、規模化發展。隨著居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長,加之行業成本逐步增加,企業開始通過整合優化資源來減少生產成本和實現規模經濟,行業內的並購重組大量出現。
3、依託科技創新。由於外部市場較為自由的競爭環境和內部企業沿襲至今的創新文化,美國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成為健康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4、政策支持和市場監管。除利用市場機制運行和調節外,政府和行業組織在健康產業發展中的政策引導和市場監管作用亦不可少。
8. 國外健康產業發展形式!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現在,國外的健康產業已經告別了在中國的「偵察」階段,開始規模性「滲透」。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健康產業也必將在世界健康產品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相對而言,中國的健康產業面對洋字型大小產品的進入尚缺乏實質性的應對措施,而中國健康產品走出國門的行動也缺乏突破性的進展。可以說,中國健康產業迫切需要的是同世界接軌的實踐。
理念:國外好產品需要引進來
2003年,以「直銷+店鋪」模式銷售紐崔萊系列保健品的美國安利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首次超過100億人民幣,占其全球銷售額的1/5。中國成為安利在全球的最大市場。同年8月,美國第四大保健品公司———自然陽光公司納萊得營養品品牌張揚著「天然草本」的旗幟正式邁入中國市場,而更多的外資企業正虎視眈眈,瞄準中國市場。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外健康產品進入中國大多採取幾種形式:一是品牌整體規模進入,在國內建立企業;二是借雞生蛋,通過貿易渠道進口,利用國內的經銷商進行銷售;三是暗箱操作,通過走私等方式,在中國非法銷售國外非主流產品。此外,一些國內加工生產的國外健康產品的仿製品正以各種渠道在市場上悄然流通。
保健產業資深專家王大宏分析認為,上述現象的存在對我國健康產業造成了不少不利影響。同時,也給一些優秀的國外產品進入中國製造了障礙。因此,一些好的企業為此放緩了進入腳步,一些企業在進入中國後改變了其「原汁原味」;還有一些企業來到中國後與我國健康產業難以融合。
王大宏說,要想改變現狀,中國健康產業就不僅應當有一個「走出去」的決心,還應該樹立一個「引進來」的意識。具體地說,就是需要培養一批既深刻了解國內外健康產品法規和市場,又具有規范操作實力的企業,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優秀品牌,讓他們適應中國市場。同時,依靠自身優秀的理論和產品打通一個持久的渠道,為中外健康產品的良性交流搭建平台。
實踐:引導洋品牌順利著陸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不少企業正在尋求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深圳市凱爾得新綠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業內知名的致力於綠色環保產業研製、開發與生產的高科技企業,開發了環保和保健兩大系列二十多種新產品,產品遠銷歐洲、美洲、澳洲、東南亞、韓國、香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和好評。2003年起,凱爾得公司開始與德國健康產品協會合作,利用德國健康產品協會的有機產品原料和相關技術結合中醫葯理論進行保健食品、有機食品、天然化妝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
凱爾得公司董事長楊舜凱說,目前,國外健康產品還沒有實現和中國市場的對接,因此凱爾得在確定了走出國門的戰略之後,著眼點不是單純地把自己的產品進行出口,也不是單純地進口一個洋產品,而是想用自己的優勢把一個精心培養的國外品牌,在中國以最優化的方式推廣。同時,也想通過這樣的合作把自己的優秀產品和品牌導入國際市場,從而創立一種與國外健康產業進行和諧、有序、長期、發展型的交流合作模式。
凱爾得的負責人認為,全球健康產品市場而言,德國的健康產品更有特點,品質更為優秀,操作也更為規范。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健康食品生產和消費國,也是有機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從1887年德國第一家健康食品專賣店RE
9. 美國如何發展生物產業
該報告指出,美國當前生物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三大基礎性技術的開內發:遺傳工程、DNA測序和生物容分子的自動化高通量操作。雖然這些技術還有巨大的潛力有待發揮,但一些嶄新和重要的新技術或技術組合正在興起。未來的生物經濟依賴於新興技術,如合成生物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其他新技術的開發應用。
《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了五大戰略目標:一是支持研發投資,構建美國未來生物經濟基礎;二是加速研究發明向市場轉移,明確轉化活動職責,加快生物發明從實驗室向市場的流動;三是改革管理政策,完善相關法規,減少監管過程中的障礙,提高管理效率,在保護人和環境健康的同時,削減成本;四是更新培訓項目,將學術研究機構的激勵措施與人員培訓相結合,滿足國家人才需求;五是促進公私合作和競爭前合作,鼓勵競爭者共享資源、知識和專業技能,促使整個生物經濟在更大程度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