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綜上所述在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應遵循什麼原則
綜上所述在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簡介:
特色產業就是要以"特"制勝的產業。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積淀、成型的一種或幾種特有的資源、文化、技術、管理、環境、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從而形成的具有國際、本國或本地區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或產業集群。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系。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增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特色"就是"獨有",就是"區別於其它",也就是獨一無二之"魅力"。"特色"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靠當權者"拍腦袋"、"想當然"。"特色"的東西是歷史的積淀、文化的傳承,是由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特定具體環境所決定。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效益;人無我有是特色,人有我強是特色,人強我新是特色。要確實研究和把握本地區的"特色"優勢,才能為市場提供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國家。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使中國成為一個包容性強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國家。我們有北方的豪爽,南方的細膩,有京劇的嘹亮,黃梅戲的婉約。我們還有各地,各省不同的地方戲,有種種口味不同的吃食。56個民族,匯集了56個民族的智慧。凡此種種,融匯打造出中國特色產業的多姿絢麗。
『貳』 什麼是順豐特色經濟對特色產業發展有什麼好處
順豐特色經濟,就是和各地的特色產業尤其是特色農產品產業相互合作,憑借強大的物流實力,幫助這些特色農產品盡快運出去、更好的賣出去,同時通過幫助這些特色產品實現品牌的打造和升級,從而幫助這些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叄』 我們要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特色的產業
樓主:1.「因地制宜」是正確的,意思是「根據當地的特色來發展」的意思;2.「草長鶯飛」專是不正確屬的,「草長蔦飛」是用來形容春天的,它的意思是:「青草在不斷生長,黃蔦鳥也在到處飛舞,形容春天的勃勃生機」.
『肆』 我國為何要發展特色小鎮小城鎮發展迎來哪些新機遇
特色小鎮的建設意義: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路徑,新型城鎮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同時也是搭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舉措,加快城鎮化特別是特色小城鎮建設步伐,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群眾過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最後,是探索推動小城鎮建設的科學方法。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小城鎮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是農民收入提高帶來機遇,二是產業轉移和農民工回鄉創業帶來機遇,三是高鐵、公路、橋梁、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和完善帶來機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變化帶來機遇。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鎮建設理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經驗和實踐案例,認為特色小城鎮的規劃設計,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規劃設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是根本原則。對於一些距離大中城市比較近的城郊地區,具備交通方便快捷、區域旅遊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題特色鮮明、地形地貌獨特等條件的,在規劃設計和後期建設運營上,應大力結合鄉村旅遊發展,通過鄉村旅遊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解決農村就業,提供回鄉創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特色小城鎮。
『伍』 你會如何發展當地農村特色產業
發展鄉村休閑旅遊,鄉村休閑旅遊一直是有關部門支持的重點之一,鄉村旅遊也讓不少農民朋友嘗到了甜頭。今年的《工作要點》中給大家一個提示:今年或以後幾年要想把鄉村旅遊發展好,必須做好——提質創新。
『陸』 為何說特色小鎮需要打造鮮明的特色產業
據報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鄉村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在空間上進行集中和集聚,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因地制宜,發揮歷史和地域優勢,在此基礎上找到有生命力、有市場前景的產業。在規劃、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要注意「求異防同」,避免「千鎮一面」,近年來,衡水已經培育建設了武強周窩音樂小鎮、棗強大營裘皮小鎮等一系列特色小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我們都堅持了產業建鎮這個原則。
希望更多地區可以打造出成功的特色小鎮!
『柒』 如何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一、在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時,要結合產業發展的整體要求來把握特色優勢。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但要在現代市場需求和技術製作的背景下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就必須將這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產業具有綜合性極強的特點,人才、品牌、資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場需求和拓展水平對原創產品的規模孵化能力等,都將在其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綜合性的作用。必須優化配置各種有可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准幾個重點突破口。經過努力,在若干領域獲得突破之後,再利用它們所具有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其他領域的良性發展,進而逐步實現整個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二、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在於必須在堅持各種基本准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這一巨大的杠桿,以市場為導向來生產和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引導消費,拓展文化市場,應遵循市場法則來組織和運作文化產業這一系統工程。很多有發展前景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遲遲未能取得相應的業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場開拓能力,特別是本土以外的市場拓展能力。提高市場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場,關鍵是要科學地認識和把握目前文化產品的消費構成和市場的近、中期需求,並使之與本地區的優勢文化資源相結合,選准近期發展的突破口。
三、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規范化。立法機構和相關行政部門應盡快制定完善相應的法規和政策,規範文化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和各類文化企業的經營行為,積極引導合法經營,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保障合法經營者的權益,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各地各行業自發自流開發的狀況。同時,要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市場准入、投融資、市場管理、稅收等各個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措施,盡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包括外資在內的各種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參與發展文化產業,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政策法規體系的建立健全,有助於文物古跡的保護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最終推動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捌』 為什麼說文化是特色農業產業的魂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於「特」。
一、特色農業之「魂」是唯我獨存或惟我獨尊。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對於發展特色農業來講,也只有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特」起來。
二、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別人,只能落個勞民傷財的後果。
三、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而「科技興農」靠的就是科技進步,如果不管農民有無技術就強迫農民搞特種特養,勢必會造成事與願違、事倍功半。當然,我們並不排除有些種養傳統是後天形成的,其關鍵在於,要真正地形成傳統,就不僅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培養過程,而且一定要順民心、合民意,即農民願意干。
特色農業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優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依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市場需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村產業鏈為主,高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形成規模適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產品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特色農業的發展是適應當前社會消費需求、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農業市場細分需要的必然結果。
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要求,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隨著田園綜合體熱的到來,研究專家、規劃設計師、開發運營商、金融投資機構紛紛把目光聚焦於此,田園綜合體在良性發展中也出現了以開發鄉村之名拿地,忽視農民利益的狀況,也面臨如何協調農村產業、生態、文化發展的難題。
『玖』 如何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產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返州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漏仔蔽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戚橡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拾』 如何培育壯大地方特色產業和發展優勢
在當代新技術革命逐步由導入期向拓展期過度的歷史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都把培育新興產業作為佔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途徑,紛紛出台了各具特點的發展規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要求「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但從現實國情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需求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制約因素。由此決定了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引導扶植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實質就是發展什麼產業以及產業的空間分布問題。一般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新興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潛在形態,其經濟效應、市場前景並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撐產業的核心技術系統是否具有先導性、戰略性,是否有推廣應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產業選擇的正確與否就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前提。如果產業方向選擇錯誤,不僅要貽誤發展時機,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沒有認識到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把信息產業的戰略重點放在大型電腦的研製和開發上,導致錯失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機遇。中國各地產業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就帶來一個什麼地方發展什麼產業最為合適的問題。但是從近年來各地的發展戰略來看,產業選擇同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現象已經初現端倪,既有可能引發各自為戰、兄弟鬩牆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未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政府必須把選擇產業、布局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職責。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要以敏銳的世界眼光和科學的戰略思維深入把握國際技術研發動態、產業發展趨勢,嚴格按照是否有穩定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是否有很強的產業帶動效應等基本原則,在尊重市場選擇、充分吸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取捨。在產業布局方面,則要綜合分析不同地區的客觀實際,明確不同地區的長遠功能定位,圍繞各地的產業基礎、要素聚集能力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形成重點突出、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定位明確的產業發展格局。 拓展市場空間,做好市場引導與培育工作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空間就是該產業產品的消費容量和消費前景。「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一項產業的催生與壯大與該項產業的市場收益密切相關,而只有產業具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時收益才可能發生,新的產業分工才能確立。我國一些先進適用技術之所以並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形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足夠的市場空間。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並非是國內需求升級引起的內源推動型產業升級,而主要是國際市場競爭誘發下政府推動型產業跨越,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起新興產業市場拓展的責任。培育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既需要增強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替代性,還需要全社會消費觀念的更新。增強新興產業的替代性,政府要著力彌補產業化初期規模優勢尚未顯現、產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針對新興產業的消費補貼力度,降低進入市場的價格門檻,形成相對於傳統產品的價格優勢。更新社會消費觀念,必須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普及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新興產業的理性認知,培養使用新興產品的消費習慣。 完善科技創新路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技術創新催生、技術應用支撐的新型產業部門。原有技術的深入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產業化是新興產業產生發展的基礎。是否具備科學的技術創新路徑則是能夠提高綜合研究開發能力的決定因素。從創新方式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兩種方式;從創新主體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企業主體型創新與國家主導型創新。綜合世界科技創新規律和我國實際情況,要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引進技術為輔,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路徑。我國必須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資源,在立足於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同類先進技術。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新興產業的技術制高點,必須把完善科技創新路徑的最終落腳點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同時要分類別、分層次地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投入風險比較大、研發周期長、學科領域廣,單純依靠企業很難完成。而且企業往往會因對傳統技術的依賴和大量沉澱成本的拖累而不願意主動研究新技術、採用新技術。因此,必須提高政府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面的責任。要在提高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積極性的同時,加大各級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研究領域的研發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政府主導基礎性研究,企業致力應用性研究,政企協調、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創新主體。與此同時,政府要著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台建設,引導風險投資資金、金融資金、民間資金進入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推進先進科研成果進入實體形態,提高科技成果向產業應用轉換的速度。 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新興產業培育的有效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著體制和機制的障礙,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明顯的體制和機制障礙,比如汽車的准入問題、新葯的審批問題、生物制葯進入醫保目錄問題、風電上網問題等等,這已經成為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政府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規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規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改革完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引導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在產業發展的運行機制上,政府作用要協調配合好市場機制,形成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機制。市場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只有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各安其位,才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運行機制。政府要尊重市場規律,捕捉市場動態,放寬准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為各種資本進入新興產業領域掃除體制機制性障礙,為新興產業進入市場打造通暢的無障礙通道。在產業發展的調控機制上,政府要充分發揮好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作用,形成「兩手抓、兩手硬」的產業調整控制機制。政府要擇機頒布有利於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鼓勵性政策法規,形成普惠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經濟主體的政策支持體系。充分運用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經濟手段,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轉移,鼓勵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不斷形成新興產業發展的保護性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格新興產業技術標准,保障創新者收益。針對各地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借發展新興產業之名行「跑馬圈地」之實的行為,要未雨綢繆,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引導、加大督察,避免產生新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等「負外部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