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關於一個鎮產業發展的變化

關於一個鎮產業發展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0-12-27 04:17:37

❶ 特色小鎮對城市的產業發展有何重要作用

解決當前我國傳統城市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推動我國城鎮發展方式轉變,踐行新型城鎮化道路。

1、從專業化需求出發,增強城市創業創新能力。
特色小鎮在發展中,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很好地解決了政府不專業的問題。

2、降低開發尺度,實現小鎮、人口和環境的有機融合。
我國傳統以新城新區為主的城市空間擴張模式,使城市居民缺乏歸屬感和體驗感。

3、創新運營模式,提高城市、產業與人口的緊密度。
特色小鎮注重發揮當地企業、居民、村(社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小鎮的規劃建設,使各類市場主體和當地居民成為特色小鎮開發建設的主體,實現小鎮發展主體多元化。

4、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經濟發展規律表明,成本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發展成本越低,則競爭力越強。隨著經濟增長乏力的延續,在城市空間快速擴張以後,一些地方對維護城市運營的投入壓力在增加。

❷ 長盪鎮的產業發展

2008年12月為止,長盪鎮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合作社有5 家,專業協會經民政部門登記有2家。入社入會的會員4930人,輻射14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4185個農戶,注冊資金535萬元,種植面積55380畝,養殖21060頭(只),上半年合作社產值達3925萬元。
入社入會的社員比一般農戶增收1410元。顯現出「四最」的特點。一是能最大發揮本地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產品,如種植棉花、大白菜、蘑菇、蔬菜、甜玉米、養殖獺兔、毛兔、生豬、肉羊、蛋雞等。不僅豐富了菜藍子市場,同時加快了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步伐。二是能最大發揮社會閑散資金的利用率。全縣合作組織注冊資金335萬元,發展種、養、加工生產,推動了產業經營和規模經營,帶動了社會總產值的增長。三是能最充分解決冬閑和老少勞力的作用,增加農民的家庭收入。養兔協會,吸收的家庭婦女和55-65周歲的勞力達4500個,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四是能最佳整合勞力、技術、資金、資源,解決的分戶分散經營辦不到的事情。尤其通過土地合理有償的流轉,不僅提高了土地生產力,推動了土地規模經營,而且有效地抑制土地撂荒現象。
長盪鎮經過多年的發展,至2006年西湖村共打建溫棚800座、1300畝,全部都種植了韭菜,輻射帶動周邊村,18個村民小組、2600戶農戶,5300人從事日光溫室蔬菜生產。長盪鎮共打建日光溫室1236座、 1680畝。在長盪鎮韭菜協會的帶動下,韭菜基地日光溫室棚均效益達到了6000元以上,畝均效益達到萬元以上。由於產品品質優良無公害,深受市場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市場和服務體系,加上顯著的經濟效益,從成立起出現了農戶擴大種植經營規模、自發打建溫棚的熱潮。僅2007年甲候村農戶就自發打建溫棚118座,帶動全鎮新打建溫棚168座,極大的推動了韭菜產業的發展。

❸ 萬春鎮的產業發展

萬春鎮當地農戶形成了種植花卉苗木的習慣,但多以自家的土地分散種植、分散經營,屬於回傳統農業的經營答方式。為了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萬春鎮抓住參與舉辦全國第六屆花博會的契機,規劃建設現代農業集中發展區,依託花博會搭建的要素平台,擴大招商引資,做大做強本地企業,推動傳統的一家一戶花卉苗木種植,向園區化、設施化、集群化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07年,全鎮實現花木銷售收入4.2億元,比2004年增長136.8%。 建立社區服務機構,對城市規劃區所在的五里、七里兩個建制村撤並後成立了春江路社區,健全社區管理服務網路,按照「物業共管、文明共建、環境共享」的原則健全服務機構,完善服務功能,探索建立了村(社區)企合一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兩會」(村民代表議事會、黨員代表議事會)的作用來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由社區對居民提供教育、宣傳、勞動力培訓轉移等公共服務,切實提高村民的素質,實現由農民向市民的轉化。由社區實體組建物業管理隊伍,將工作人員送入置信學校進行專業培訓,承擔小區內物業等相關日常管理工作,前兩年的管理費用由政府轉移支付,後期管理費用由社區集體支付。

❹ 蔣集鎮的產業發展

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走以特色產業開發為支撐的小城鎮建設發展之路。開發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在高效種植上,抓住蔬菜生產、大麻種植兩個重點,尤其是在以蔣集蘿卜為代表的蔬菜產業上,集中精力,強力開發。專門申請了「嫩頭青」品牌,組建了蔬菜公司,成立了蔬菜生產協會。2001年蘿卜畝均增收800元右右,鎮蔬菜面積擴大到8000畝,其中蔣集蘿卜面積近5000畝。積極推廣冬暖式日光溫室生產反季節蔬菜,已在秦樓村建立了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取得了較好收益。大麻是蔣集特色產業,因其優質品質,號稱「蔣麻」,種植歷史悠久,全鎮種植面積達5000畝,大麻脫膠廠為產業開發提供了新的支撐。注重向規模要效益,發展特色養殖,堅持走「公司+農戶」的路子,固始雞、固始白鵝、長毛兔在全鎮已具規模,固始雞總量已達10萬只,掛靠縣三高集團在付集村成立了養雞協會分會。固始白鵝的飼養量達1萬只。而且繼續堅持水產開發,挖掘資源潛力,全鎮5000畝宜漁水面拍租承包,提高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為使城鎮建設迅速膨脹,堅持開發一片,建設一片,聚集一片,出台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私營經濟發展,吸引鎮內外商戶來鎮興業,城鎮環境的改善,有力地推動了二、三產業的迅速增長。新上投資百萬元以上企業三家,投資十萬元以上的企業兩家。

❺ 阜余鎮的產業發展

江蘇省射陽縣阜余鎮四著並舉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以培訓為抓手,打造一支懂專業技術、會分析研究市場規律的食用菌生產隊伍。阜余鎮以食用菌協會牽頭,請專家講課,讓搞食用菌生產得益者作現身說法。2008年以來,舉辦專題培訓班6期,560名新手接受培訓,印發食用菌生產資料10000多份。二是以拓展市場為重點,廣開食用菌生產門路。鎮委派26名食用菌生產經紀人,通過考察論證,摸准食用菌銷售行情,使食用菌的銷售從射陽發展到鹽城,從蘇南發展到江南,食用菌生產隊伍60%在蘇、浙、滬、粵穩扎穩打,還有一批食用菌生產弄潮人西進河南、陝西、甘肅,同時也有人北上山東、河北、天津等地。據統計,2008年阜余鎮食用菌生產已發展到全國的15個省市(區)。三是以市場為風向標,提升食用菌的科技含量。以生產無公害食用菌為追求,實行科學配料,不斷提升上市食用菌的品質。在品種上,由原來單一的平菇,發展到金針菇、香菇、雞腿菇等8個品種,其中有6個品種的小包裝貼上注冊商標打進所在地超市。四是擴大食用菌生產隊伍,為農民增收搭建平台。通過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鄰,一鄰帶一親,一組帶一村,一村帶一鎮的方式,擴大食用菌生產的隊伍,鎮村主動幫助從事食用菌生產的對象戶解決啟動資金、土地流轉、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

❻ 石橋鎮的產業發展

種植結構合理。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是全縣糧油生產和畜牧生產重要鄉鎮之一。經過產業調整,已初步形在「東菜、西茶、南糧、北果,千有萬戶搞養殖」的產業格局,有工部萬畝蔬菜、牛蒡基地,通過和信公司加工直接銷往日本,西部形成千畝優質茶園基地、蘋果、山楂、板栗等萬畝果園基地,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的牛、羊、鵪鶉等特色色養殖已初具規模,涌現出一大批專業戶和專業村。工業產品配套。全鎮已有企業18家,其中外商獨資企業1家,已初步形成食品、機械、建材、飲料、化工、果品、蔬菜加工等近百個系列拳頭產品。瑪鋼責任有限公司除定點為中國輕騎集團、江陰起重機集團、靖江拖拉機集團、連雲港旋耕機集團、山東手扶拖拉機廠、山東高密、文登農機廠等用戶生產各類配件外,生產高低壓線路金具件暢銷全國,有的鑄件通過山東住銷往日、美、韓、新等國家,硅微粉供不應求。
石橋鎮歷史悠久,鎮駐地石橋村每逢陰歷二、七為集日,是全區三大農貿場之一,有江蘇北大門之稱。交通條件便捷。北距山東袞石鐵路坪上站15公里。嵐山港10公里,青島機場250公里,南距連雲港碼頭、白塔埠機場和隴海鐵路各60公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鎮內公路實現黑色化,每天有上百次班車通往縣城、港口、機場和山東等地,鎮駐地兩橫兩縱寬各500米,長達3000米的大街全部實現環境美化、路燈亮化、路面有線廣播電視塔各一座,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5000門,電力網路健全,電力充足。

❼ 對鄉鎮村產業發展有什麼想法

鄉鎮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談一點淺顯的想法與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十九大報告中關於農村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央將其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為今後一段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鄉鎮一級,就要立足於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力促農業增效、農民致富、農村發展。一要著力完善鎮村組織。堅持將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著重發揮好黨員固定活動日「引導教育黨員,參與事務決策,監督事務落實」的作用,建強組織陣地,強化班子建設,將農村致富能人、鄉土拔尖人才引導選拔到村級組織中,成為促進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著力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突出服務主題,從解決農民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在做好服務過程中推動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全力做好政務服務、農民教育等多項工作,建立制度規范、公開透明的鄉鎮機關工作運行新機制。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利用黨委學習會議、村組會議等平台,開展「黨員素質提升工程」活動,加強對農村有勞動能力黨員的培訓,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農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支持農村黨員創辦領辦致富項目,結合幫扶行動,組織黨員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已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為村民提供技術、信息、項目等方面。

❽ 下馬塘鎮的產業發展

位於沈丹鐵路本溪市境內的下馬塘鎮,過去曾以「三小」出名。一是 鎮小。人口不多,又多居住在七溝八岔里;二是經濟實力小。人多地少,以采礦為主的工業又多是手工操作,小打小鬧,不成氣候;三是名氣小。連許多本溪人也很難說清其區域位置。「三小」的結果就是一個「窮」字,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市屬於「第三世界」,鄉財政更是捉襟見肘。下馬塘鎮有豐富的「三石」資源,即鐵礦石、方解石、石灰石,又有緊靠鐵道線的交通運輸優勢,不該窮到這個份兒上。問題的症結就出在沒有很好地利用礦產資源這棵搖錢樹。下馬塘鎮接受了「有水快流」的觀念,也深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不許別人伸手,鎮里把采礦作為百姓發家致富的途徑,組織男女老少齊上陣,大打「礦山之仗」。牛車運礦、碾子碎礦,五花八門,一切原始手段都用上了。雖然場面很壯觀,也耗盡了人力物力,但最終也只是弄了個熱熱鬧鬧的場面,經濟效益卻不甚理想。2005年末,省政府將南芬區確定為「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區里又將下馬塘鎮確定為「生態工業區」,不僅為鎮里送來了許多優惠政策,同時也送來了改革傳統發展方式、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那時起,下馬塘鎮打消了單靠自己乾的念頭,按采礦規律辦事,豎起了開門辦礦的旗幟,改善投資環境,大張旗鼓地實施招商引資。到下馬塘鎮已有4戶投資5000萬元以上、與「三石」有關的項目建成投產。2008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超過2億元,實現稅金3500萬元,分別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65%和93%,而且還有十餘戶投資超億元或近億元的項目已開工建設。
變「小開采」為「大開發」
即使是開門辦礦,下馬塘鎮也曾走過一段彎路。開始時,為了吸引資金,他們不惜將大礦源分割切塊,以迎合那些資金較少的投資者。其結果是大礦源被「五馬分屍」,滿山遍野挖窟窿,小場小礦辦了不少,但對發展經濟並沒起多大的支撐作用,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從去年初開始,他們轉變了資源利用的指導思想,以投資額度和資源情況為標尺,變「小開采」為「大開發」,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到礦產資源開發上來。為此鎮里還設置了「四不引」的門檻,即投資額不足500萬元的礦產項目不引;環保不配套或不堅持「三同時」的項目不引;只生產礦石、沒精深加工的項目不引;對於整體大礦源,不達設計標準的項目不引,以此來確保大礦源的完整性和利用率。「四不引」擋住的只是那些投機者,反而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騰出了投資空間。太平山方解石開采,一度出現過幾十家小石場、小作坊。鎮里先是引進沈陽客商投資5500萬元,建起了一座方解石深加工企業,接著又引進福建晉江客商投資1億元,上馬了一座大型石料廠。這使得那些小石場、小作坊再無容身之所,自消自滅了。早已被礦販子盯得眼熱的石灰石資源,主體礦源如今已被鎮里賣給沈陽一戶大客商,他們將投資5億元建一座現代化工廠。下馬塘鎮用「大開發」取代「小開采」,真是受益多多。首先是有利於資源的「吃干榨凈」、充分利用;其次是生產過程中有能力配套成龍,拉長產業鏈條,形成集群優勢;再次是有利於生產中對環境的保護及生產後的生態恢復。「棄小愛大」已經成為下馬塘鎮礦業發展的一條准則。
變「賣礦石」為「賣產品」
如果今天再說下馬塘鎮名氣小,那就有失公允了。下馬塘鎮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均設有聯絡處,為的就是承接鑄造產業的轉移;在清華大學建有研究室,就是要研究和拓寬方解石產品的深度開發空間。這氣魄,在鄉鎮一級政府還真是不多見。下馬塘鎮年產40萬噸鐵精粉如今不落地就進入了深加工程序。先期落戶這里的興盛鑄業公司,上半年已實現鑄造產值3.2億元、稅金1200萬元,均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公司正在建設的三期工程將於明年竣工投產,到時年產值可實現15億元。2008年投資8000多萬元成立的聚鑫達公司,採用先進的中頻爐技術,專門生產精密鑄件,可全部消化本公司年產的20萬噸鐵精粉,年產值可達2.2億元。鑄造產業已經成為下馬塘鎮首屈一指的支柱產業。在清華大學設有研究室的本溪非金屬礦業公司,是遼寧省最大的方解石深加工民營企業,年產高級石粉、塑料母粒等產品20萬噸,年產值3億多元。下馬塘鎮正與清華大學聯合攻關,著手研發高級新聞紙、PC塑管等新產品,不斷拉長方解石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❾ 鄉鎮產業發展規劃如何寫

鎮產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我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合理配置空間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競爭力,引導農業商業化,加速我鎮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我鎮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增收致富,特製定2011-2020年全鎮產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全鎮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大力度、全方位扶持龍威、陽光等麵粉加工企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堅持多思路、多渠道培養發展商貿流通業、文化旅遊業、生態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服務體系為保障、創新機制為動力、增效增收為目標,應對市場調結構、依靠科技興產業、發揮優勢創品牌、夯實基礎增動力,加快全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二)總體目標。通過產業布局的引導調整,實現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旅遊、商貿流通等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建立分工恰當、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和諧的產業支撐體系,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主要指標:至2020年,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佔比40%,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達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其中糧食、畜禽、蔬菜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50%、30%、20%;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商貿流通、旅遊等服務業佔比3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
二、產業總體布局
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編制我區農村產業發展區域規劃:
1、商貿流通業:我鎮是河南進入河北的南大門,漳河生態園區規劃建設高速路入口,我鎮藉此可在兩小時內到達鄭州、石家莊,同時經此可轉蘭青線到達山西、陝西,向東可到山東。經講岳線往東可達山西,四省通衢,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發達,可借107國道、京廣線、京珠高速、中華路、講岳線為依託,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在講武城車站至漳河生態園區之間形成倉儲物流企業群。
2、文化旅遊業:我鎮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打造以前港天子冢、劉庄蘭陵王、北朝墓文化、漳河生態園三國影視城為依託的精品文化旅遊線路。
3、麵粉加工業:講武城鎮是農業大鎮,糧食主要生產小麥,玉米等。在我鎮轄區內有龍威面業、陽光面業等大型麵粉加工企業,年加工麵粉均在10萬噸以上。另有許多小型麵粉加工企業,可引導這些企業拉長產業加工鏈,向深加工發展,增加產值。
4、畜牧養殖業:目前講武城鎮轄區內有養豬場十多個,養牛場3個,養雞場十多個,主要是高錄、大冢營、朝冠、西陳、北白道幾個村。努力促使我鎮養殖企業擴規上檔。
5、糧食種植業:我鎮是農業大鎮,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糧食種植主要分布在京廣線以東的村莊。我鎮要加大優良品種的推廣,提高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確保糧食增產增收。
6蔬菜種植業:我鎮緊鄰古鄴蔬菜批發市場,種植蔬菜的村主要是三高錄、小寨、東、西陳南、北白道。目前有李明生育苗基地等具有規模的瓜果、大棚蔬菜基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建成省級蔬菜瓜果生產基地。
7、生態旅遊業:又指觀光農業,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具有保護環境、生態美化環境和觀光旅遊等功能的農業,是將農村的空間和農產品等農業資源作為觀光資源加以開發和充分利用,以期產生除農業生產之外新價值、與觀光相適應的一種農業形態,具有觀光、採摘、休閑、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應觀光服務設施的單位,包括觀光、採摘、垂釣等。結合漳河生態園得相關規劃,在我鎮民有北乾渠以南大力培育出具有我鎮特色的生態旅遊業。
鎮人民政府
二〇 年 月 日

閱讀全文

與關於一個鎮產業發展的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