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有限,成為發展經濟的制約條件。但日本重視教育,人口素質高,大力發展科技,具有超強的科技實力,擁有眾多的民族品牌。而且有得天獨厚的海運條件,同世界各國有著廣泛的經濟聯系。外加二戰後美國的扶持。還有日本的AV產業很發達
Ⅱ 日本汽車產業發展條件
折疊萌芽期
二戰以前是日本汽車工業的萌芽期。這一時期日本人開始製造汽車,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並出台政策進行扶持。1936年,汽車製造行業法正式在日本國內開始實施,日本汽車真正國產化的序幕由此拉開。二戰前,日本汽車工業對歐美亦步亦趨,車型多為仿製。1914年,三菱重工製造了22台Modal A汽車,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款量產車型。Model A的外觀借鑒了菲亞特A3-3。
Modal A汽車
Modal A汽車
折疊基礎期
二戰後的20年(1945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日本現代汽車工業的基礎階段。日本經濟在經歷了二戰的毀滅和戰後十年的復甦之後,在1955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也在這一段時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務車比例稍有下降,計程車加快發展,私人用車開始起步。隨著經濟的強勢復甦,日本的民用車市場逐漸打開,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日本颳起了"三輪車"旋風,1953年,日本一躍成為全球摩托車第五大生產國。
日本颳起了
日本颳起了
折疊發展期
20 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紀70年代,日本汽車工業高速發展。1960年時,日本汽車年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同時期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產量。然而僅僅過了7年時間,日本汽車年產量就奇跡般達到300萬輛,1967年日本超過德國而成為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國內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百萬輛。在全球中低端市場叱吒風雲的同時,日系車並沒有忽略高端市場,60年代末期,馬自達公司研發出成熟的轉子引擎,從而為日系車在賽車領域開辟出一片天地,1991年勒芒24小時拉力賽的冠軍座駕,也是日系車截止到今年為止在該賽事取得的唯一一次冠軍殊榮,這台車搭載馬自達的R26B轉子引擎。1970年,日本國內汽車銷量達到238萬輛,千人平均保有量達到170 輛。比1950年增加了將近60倍。在這段時間,普通勞動者成為汽車的主流買主,汽車不再是社會地位的象徵而成為了代步工具。整個60年代,日系車企完成了本土的徹底壟斷,同時有條不紊地進行海外布局,70年代接連爆發的石油危機,則徹底幫助日系車打開了海外市場。[1]
馬自達公司研發出成熟的轉子引擎
Ⅲ 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經濟發展措施
1.有利:海岸線長,多優良港口。
2.不利:地狹人稠,礦產資源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專強烈。
3.措施:利用其地理屬優勢,把製造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大量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產品大部分出口到國際市場。
Ⅳ 日本發展的條件及經濟類型
1970 年由於美國的國際收支惡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制大大動搖。1971 年8 月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並對進口加征10%的關稅,即發生了所謂「尼克松沖擊」。1971 年底十國財政部長在華盛頓開會,對各國通貨進行了調整,其中日元對美元匯率從1 美元兌換360 日元調整到1 美元兌換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穩定,又於1973 年2 月轉為浮動匯率制,即各國通貨的比價不再固定,而由市場機制來決定。
1973 年10 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將油價從每桶約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從而引發了所謂「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對石油消費國的經濟造成了很大影響,引起了通貨膨脹、經常收支惡化等問題,尤其是對進口中東石油依賴很大、號稱「油上樓閣」的日本經濟的沖擊更大。
在石油危機的影響下,日本國內投機盛行,物價暴漲,甚至出現了家庭婦女搶購衛生紙的現象。為此,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金融緊縮政策,結果雖然控制了物價上漲,但卻導致設備投資停滯,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僱用減少,失業增加。
日本政府於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緊縮,又於1977 年底採用了財政刺激政策,同時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促使勞動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轉變。由於出口持續擴大,填補了國內需求的減少,結果經濟開始穩步回升,同時物價保持穩定,失業率趨於下降,經濟增長率的上下擺動也不大。
為了克服石油危機,努力推行生產與經營合理化的民間企業功不可沒。它們依靠市場原理,一方面大力節省資源能源,並實行「減量經營」以節省各種費用,一方面通過技術革新實現了產品、特別是出口產品的高附加價值化。通過推進生產與經營合理化,企業的素質與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發生尼克松沖擊與石油危機以後,人們曾經預計日本經濟承受不了這樣的雙重打擊:擔心進入浮動匯率制以後,日元升值會導致民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擔心石油價格上漲會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導致經常收支惡化,總之,擔心日本會進入「零增長」的經濟蕭條時代。
但是,到了70 年代後半期,人們逐漸發現,盡管油價上漲,在西方國家中受打擊最大的日本經濟卻恢復得最快;盡管匯率浮動,民間企業卻能在困境中頑強地恢復其活力。整個日本經濟由於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企業素質的增強而加強了對外部沖擊的抵抗力。因此,盡管在1978—1979 年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從1978 年中期的每桶13 美元暴漲到1980—1981 年的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現了世界性經濟危機,日本經濟所受影響甚小。總之,日本經濟走上了穩定增長的道路,其經濟表現在發達國家之中實屬上乘
Ⅳ 日本是世界上發達的工業大國,你認為日本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不利條件有哪些
日本的工業發展得益於幾次形式需要,也加上日本超強的製造能力,創造了一個專經濟奇跡。依屬你的問題來說:
日本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就是成熟的工業體系和研發能力,加上高度自動化和精益製造的理念,但是日本工業的衰敗不可避免。
日本工業發展的不利條件就是:其一,沒有足夠的資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其二,國內用工成本太高;其三周轉的運輸成本太高,所以的東西必須進口,製造了又是出口,途中運輸成本高企。等等。
之前日本發展的外部有利環境已經不在,日本工業的再度崛起已經沒有成熟的條件,衰敗不可避免。
Ⅵ 日本農業發展的第一不利條件是
不利方面;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連接處,多火山和地震發生;國土狹小,用地緊張,平原面積狹小;人口分布不勻,對外進口依賴大
Ⅶ 日本經濟的主要產業
1、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
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向外國購買,
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
2、漁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
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
3、礦業
因為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
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4、工業
日本礦業資源缺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製成品大量銷往海外市場。故日本的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5、服務業
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4的經濟產值.銀行,保險,房產仲介,零售(百貨),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
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6、製造業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還有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
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
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這些消費性科技品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7、動漫產業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佔有不小的份額。2011年動畫產值達2000億日元 ACG相關產業達1萬億日元。
2012年日本國內GDP為5.96萬億美元 摺合596萬億日元。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0.2%, GDP佔有量略低於中國。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
東京國際動漫節,並對秋葉原動漫銷售聚集區、吉普力動漫園區、迪斯尼兒童樂園和迪斯尼海上公園等東京、大阪兩地的動漫園區開展了考察活動,切身感受了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體會頗多。
8、其他產業
資訊產業、媒體(娛樂)產業、超細微技術產業・納米產業、醫葯產業、遺傳基因·生物產業。
Ⅷ 去日本發展要具備什麼條件
你是去做什麼?學習還是做生意?
學習的話你去之前日語怎麼樣?如果你去之前日版語不好的話,先去念語言學權校,念完之後日語過一級之後報考大學,如果你國內大學畢業的話,報考大學院。
如果是去日本工作的話,好像IT業的容易被派遣過去。
如果想自己創業的話,首先日語要好。其次在日本創立一個公司最起碼的注冊資金為500萬日元,合人民幣約40萬多一點兒。而且將來的公司必須最少要僱用2個日本人為正社員,正社員的工資每月為23-30萬日元左右,每年的夏季6月1號和冬季12月1號還要發2次獎金,每次獎金額約為平時每月工資的話2.5倍,大概是到手60萬左右。
我知道的大概就這些。
不知道能否作為參考。
Ⅸ 日本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1、海運便利。日本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回帶)。主要有京答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區。這種工業分布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無論是原材料的進口還是工業產品的出口都極為便利,減少運輸成本,且日本優良港灣眾多也危害雲提供了便利。
2、工業基礎雄厚。日本工業雖然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但是戰後日本先後從美國等工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確立了本國的技術體系,工業迅速發展。無論是輕工業和重工業,還是電子星系產業都形成完善的體系。
3、科技發達。日本重視教育和科技創新,汽車,機床,機器人,計算機,金屬冶煉等高科技行業在世界有重要的地位。
4、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日本地形狹小,人口眾多,是世界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之一,勞動力資源豐富使使日本成為製造業大國。
Ⅹ 日本老工業區發展的條件是什麼
海岸線長,復多優良海灣制,全國海岸線長約3萬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國土有90米海岸線。日本人面對國家資源的貧乏,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優良海灣和漫長的海岸線,興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業帶;又針對其陸地面積小的特點,圍繞港口大量填海造陸,在沿海地帶填就了連綿數百公里長的海岸工業用地。
日本擁有龐大的商船隊,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國家,更使日本能自如地揚長避短,克服工業原料的缺乏,又滿足大量製成品出口的需要。不可否認,高度發達的港口海運業,是日本發展成一個"經濟巨人"的必要條件。
好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