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文化產業是符號產業
簡單的說文化產業的創造成果需要承載在一個個形象符號才能更好的加以傳播專,因為圖形符號是最容易讓人屬記住並傳播最好的載體
小知識:我國文化產業界定
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傢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
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等)。
Ⅱ 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有望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嗎
文化產業大發展態勢明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質生活質量的逐步改善,城鄉居民越來越重視文化生活,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規模逐年增長,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僅以電影為例,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達到440.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7%;全年城市影院觀眾達12.6億人次,同比增長51.08%。
文化產業成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供重要土壤。比如,以眾籌形式出版圖片、拍攝電影,改變了傳統的文化形態;「網紅」經濟等引領新產業形態。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助力下,不少「80後」、「90後」在文化領域創業創新,掀起了一陣一陣的浪潮,促進了文化領域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到2014年,我國小微文化企業數量占文化企業總數80%,從業人員占文化產業從業人員77%左右,實現增加值約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0%。加上200多萬文化類個體創業者、經營者、工作室,文化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還會進一步提高。來源:學習時報
Ⅲ 文化產業問題
產業能力比較
(一)市場化能力
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和支柱產業,有高科技支持,以視聽出版、影視傳媒、演藝娛樂和旅遊、網路、體育、會展服務為基礎產品的文化產業,已佔其GDP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中國有5000年悠久燦爛的文化,但這一厚重的文化積淀大多仍停留在博物館、研究室里,成為沉默的擺設,缺乏商業運作能力。近20年來,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領域中創造了一系列「奇跡」:一部《泰坦尼克號》,收入近20億美元,近為同期我國文化產業全年收入的1/4(中國1998年文化產業收入僅81億元人民幣);日本娛樂業經營收入超過其本國汽車工業產值;影視業在美國的出口值僅次於其航空航天業;英國的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加拿大的文化產業規模已經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技術及建築業……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1000美元時,第三產業佔GDP總量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產值所佔比重也隨之大大增加。而目前我國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後,第三產業佔GDP比重低於這一標准6個百分點。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與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基本相當,即兩者的比重維持在1:1左右,而我國兩者的比重為1.7:1左右。我國文化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1.5%)比發達國家平均低50%左右。文化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2.5%)低於多數發達國家,約低30%至60%。
如下圖(圖五)所示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遠低於發達國家,同時樂觀看來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社會公眾開始在思想上沖破束縛,渴望了解新觀念,體驗新生活。於是,我國的文化產業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居民實際文化消費支出逐年增長,約占家庭消費支出的13%。然而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僅僅是起步階段。其中在美國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也就是說人家每花10塊錢里頭就有3塊錢是用於文化的。這些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力保證。
圖六:中外居民實際文化消費比重
另有關專家分析,中國目前文化消費性雖呈逐年上升之勢,但近年來教育費用支出所佔比重堪稱重中之重,這一方面反映出教育將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居民用於文化消費支出的結構過於單一,暴露出市場化能力不強的弱點。
從古老的音樂唱片、電影膠片到錄音帶、錄像帶,再到今日風靡全球的DVD碟片、MP3、MD等聲像激光電子播放器,乃至最時髦的多功能彩屏簡訊手機等視聽產品製造業,都可看作是當代正宗意義的文化產品的主體產業,也是近30年來全球最具穩定性和增長潛力的新興文化工業。發達國家仍然在這方面捷足先登,2000年,全球音樂唱片市場總值是385億美元,美、日、英、德、法五國音像業實際地壟斷了全球音像製品市場,唱片市場總值分別為143億美元、64億美元、29億美元、28億美元和21億美元,通過資源集團化和經營規模化獲取高額利潤,占據了市場的很大份額。而此時中國的音像業還在為打擊盜版頭痛。
文化產業的經營過程中,市場化能力至關重要。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充分挖掘文化產品內涵,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才能真正搞活文化產業市場,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公眾形成文化價值觀的共鳴,是文化產品順暢流通,擴大消費,強占更大市場份額的良好方式,也是突顯文化產業地位、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我國的文化產業根植於中國這塊肥沃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盡管目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但與西方發達國家將追求感官享樂作為文化主流、文化產品和服務完全商業化的文化產業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市場體制的轉型,人們文化需求的高漲,人們越發意識到文化不僅是政治宣傳,還是能賺大錢的經濟門類。我國文化產業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單一文化的格局,呈多樣化趨勢全面實現文化產業價值。
產業政策比較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西方部分經濟學家開展了跨學科的研究,對經濟與文化間的關系作了較系統的探討,闡釋了「文化」成為「產業」的可能空間和發展特點。為了促進文化產業規范、有序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還頒布了一些法規,如《反壟斷法》……1990年,以時代華納合並為標志,美國開始實施對各類傳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像時代華納這樣的特大型文化產業組織出現了大規模的合並趨勢,進而開始全面進軍國際文化市場,這就使以法國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在文化上感受到了威脅,從而提出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來應對挑戰的國家發展戰略。在法國,對在公眾場合舉行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可以免稅;英國政府給予一些大學出版社以「慈善機構」地位;近二十年來,歷屆日本政府都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發表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於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提出了21世紀「文化立國」的戰略方針。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學術和研究機構負責提供市場預測、前景分析等信息支持,企業則通過與政府及研究機構的合作來謀求發展。在世紀之交,為知識經濟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已經把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主幹之一。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有意識地採取相應政策,使得文化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同步,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大勢。
與西方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成熟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在國家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轉變的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人們在產業意識上、政府在產業政策上都存在一個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在過去,文化單位的人們「吃皇糧」的思想根深蒂固,壓制了創造文化產品的積極性,大大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政府實行的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和推行的傳統產業政策已經無法適應變化的需求,政府逐漸對文化產業進行了由「辦」到「管」的過度。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政策,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政策引導。2001年11月,我國順利成為世界貿易組織大家庭中的一員,由此,中國文化產業面臨走出去、引進來的機遇和挑戰,允許「有限准入」。我國政府在2001年文化產品與服務市場准入上所作的承諾主要涉及音像製品、電影和書報刊和旅遊領域,主要包括:在中方擁有管理主控權的情況下,允許外資參與音像製品的分銷,外方可以擁有49%的股份並參與經營管理;在中方擁有管理控制權的情況下,允許外資參與影劇院的改造,外方可以持有49%的股份並參與經營管理;在准入後進口40部電影,並在3年內逐步增至50部,提高以分賬形式銷售的影片進口數量,其中以分賬形式銷售的進口影片數量從10部提高到20部;中國加入 WTO一年之後,國內報刊零售市場將對外開放,3年後,國內發行批發企業外資可以進入;旅遊業方面,將在3年內允許有能力建造100%外資擁有的酒店的經營者進入中國市場,准入後允許佔大多數股權的擁有權;承諾在所有重要服務行業,在經過合理過渡期後,取消大部分外國股許可權制,以及不限制所有服務行業的現有市場准入和活動。
在入世後一年黨的十六大上,從最高決策層面對文化產業這個戰略產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 十六大報告首次把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並列提出,並將這一任務納入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政治報告,這對於處於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意義。報告不但對發展國家文化公益事業提出了「一個支持」「四個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從理論上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一科學論斷,並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總體要求和長遠目標。2003年8月,中共中央專門組織了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學習討論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胡錦濤總書記在學習會上明確要求,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文化體制和機制創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政府可設立各種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如文化藝術基金、電影基金、圖書出版基金等,對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的創作排演給予獎勵與扶持。政府可通過注資或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扶持文化信息網路的建立、文化產業集團的建立、以及各集團設備設施的更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其服務質量和競爭力。政府還可通過差別稅率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調控文化產業總量規模和水平……
就此,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拉開了新的篇章。
產業實力比較
(一)人力資源比較
在文化產業上,我們雖有「文明古國」之稱,卻不抵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文化的張力。是我們的文化沒有吸引力?沒有市場?當然不是。當今世界是知識信息的時代,國家之間、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社會上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它對人才的要求,而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市場行為,具有前沿性、創新性特點,對人才的要求則更高。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還需要能夠掌握國家產業政策,把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聯系起來,成為懂得市場運作的綜合性文化產業的經營人才。
文化產業是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產物,真正的文化產業人才也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長起來的。在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從所謂的恩賜制到分肥制再到公務員制(競爭制)的過程,也就是說文化產業人最終選擇了市場競爭。經過不斷的嘗試,他們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經營體系和公正先進的用人理念。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社會,它對人才的開放性就越大,只要是能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都是求賢若渴的。如果我們離開了競爭,會發現大批文化產業人才將希望寄予少數賢明的領導身上,等待「伯樂識馬」是不可取的,也是沒有出路的。
由於我國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文化單位是作為事業單位來看待的,缺乏文化生產和經營的內在動力,人們市場競爭意識薄弱,觀念陳舊,使得文化產業人才匱乏。雖然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開放,產生了一批文化經營人才,有效地推進了中國文化產業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然而從人力資源大環境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
圖一:1995年,每10萬人中,世界上各地區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有著明顯的差異。
圖二:2004年的一次國民高等教育調查中,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和適齡青年入學率已經較往年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但仍與美國有著相當的差距。
我國有13億人口,8億人力資源,但在文化產業領域卻存在人員總量偏少、精英不多、結構失衡、分布不均等問題。建國50多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學科中,直到1993上海交通大學才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文化藝術事業管理」本科專業,每年也僅招收30名學生,這對於全國龐大的文化產業體系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而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相關專業是大學里的傳統專業。以美國為例,全美有30多所大學開辦了文化管理學、藝術管理學等專業。豐富的人才是美國擁有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剛剛起步,在建立獨立的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同時,加緊建立文化產業的人才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擁有過硬文化產業知識和市場經營理念的人員,是文化產業在市場激烈競爭中永保活力、提高競爭力的基礎。
Ⅳ 什麼是文化產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這一定義只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產並符合四個特徵(即系列化、標准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的產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製品、視聽製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產與服務。
事實上,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美國沒有文化產業的提法,他們一般只說版權產業,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則認為,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屬於文化產業。除傳統的演出、展覽、新聞出版外,還包括休閑娛樂、廣播影視、體育、旅遊等,他們稱之為內容產業,更強調內容的精神屬性。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傢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盡管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但文化產品的精神性、娛樂性等基本特徵不變,因此,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摘自胡曉明、肖春曄編著《文化經紀理論與實務》,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產業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這一概念,文化產業的范圍為:
1、 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
2、 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 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 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 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創意產業探源:
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世界創意產業之父,創新模式的推動者,英國著名創意文化產業研究專家
編輯本段
約翰·霍金斯簡介
約翰·霍金斯先生是國際創意產業界著名專家,英國經濟學家,世界創意產業之父,版權,媒體及娛樂業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知識產權憲章的負責人和提供創意及知識產權咨詢的創意集團的主席及創始人之一。
約翰·霍金斯畢業於基爾大學獲國際關系文學學士學位,獲英國建築師協會頒發城市設計文憑
約翰·霍金斯是哥倫比亞國際互聯網公司負責人之一,同時也是該公司的顧問,他還是Equator集團、電視投資公司、世界學習網及其它公司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創意商學院的主席。
他曾為美國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中國中央電視台、歐盟委員會、聯合國、IBM、韓國信息戰略發展研究處、倫敦發展機構、新聞集團、日本公共廣播電視台、星空電視、墨西哥Televisa電視台、時代華納環球影視提供咨詢。他曾為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墨西哥、摩洛哥、波蘭、新加坡、英國和美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的公司及政府提供咨 詢。多家機構提供咨詢。
約翰·霍金斯先生是林肯大學創意產業領域的客座教授,出版了「溝通在中國」,「創意經濟」,「CODE:數字化經濟中的協作及所有權問題」和 「了解電視」等著作。他經常進行各種演講及宣傳。
1997年英國布萊爾政府聽從了霍金斯的建議,開始扶持創意產業,由此被稱為「創意產業之父」。
約翰?6?1霍金斯先生在1982-1996年期間與時代華納及美國電影頻道在歐洲合作負責電視運營。他在1985-1990年期間是國際合作交流中 心的執行負責人。他目前是英國銀幕咨詢理事會的副主席並曾擔任倫敦電影學校的主席及獨立製片人協會的副主席。約翰·霍金斯先生曾在1998年擔任歐洲音影會議的協調人,擔任2003年EDGE:創意產業論壇的共同負責人。
作為創意經濟的權威人物,約翰?6?1霍金斯頻繁訪問中國,在重大會議、論壇、電台和電視上發表演講,並多次受邀就政府政策和商業策略問題提出咨詢意見。 他是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兼客座教授,上海創意及創新學院院長,並且擔任上海創意產業協會和上海創意產業中心顧問。 他於1979年首次訪問中國,完成著作《中國大眾傳媒》(1982),用第一手材料記錄、研究了中國發展中的電視、電影、出版和通訊產業。 目前參與的主要工作包括,北京奧運會組織委員會,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海市知識產權局,上海設計雙年展,亞洲文化合作論壇。
編輯本段
約翰·霍金斯創意經濟觀點
約翰·霍金斯最先提出創意產業的定義與分類,且多次參與北京、上海文化創意博覽會與論壇活動,對中國的創意產業有相當深入的了解與影響。
約翰·霍金斯對創意經濟提出新的觀點:創意並不被藝術家所壟斷,任何人-科學家,商人甚至是經濟學家都可以有創意。
創意如何成為商業利益的主要驅動力,如何扶植商業行為? 企業如何通過創意及創新上的競爭來實現真正的增長?
霍金斯在他的《創意經濟》一書里提醒我們人類創造的無形資產的價值總有一天會超越我們所擁有的物質數據的價值。
自上世紀末英國政府率先提出發展思路後,創意經濟的概念迅速在全球走紅,紛紛被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提高至戰略發展層面。約翰?6?1霍金斯在其代表作《創意經濟》中指出,創意經濟現在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產值,並以5%的速度遞增。
霍金斯表示,因為創意經濟依賴於人的一些創意、想法,所以這個發展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具體來說,當前全球創意經濟發展面臨四大挑戰。
一是創意不容易被觀察。霍金斯說,創意經濟時代將是一個嶄新的社會,所有的元素都是新的,所以關於相關原則的教育至關重要。
二是創意經濟需要全新的概念和標准。創意經濟的核心價值並不是來自於資本、土地,而是人們的想像力,所以工業經濟價值標准,包括利息、利率的變化,與人腦中創意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三是知識產權的問題。如何維護對創意的所有權,需要平衡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另一方面則是收益。
四是更多的合作。霍金斯說,將各種不同的聲音融入在一起,相互吸收,結果會更好。
Ⅳ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休系和市場休,完善以什麼為導向的文儀經濟政策
完善以市場導向為中心的經濟政策。。。。
Ⅵ 我國城市文化產業有哪些主要新業態
文化產業新業態有助於完善產業的組織管理結構、拓展產業鏈、開拓商業運營模式、促進資源的創新整合,而不必局限於傳統的發展思路。鑒於此,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開拓思路,運用高新的技術手段、完善的組織結構,來帶動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創新,獲得持續的、穩定的科學發展。
Ⅶ 新態集團的動漫文化產業怎麼樣
新態立足於中國和日本動漫、游戲產業,提供動漫、游戲開發製作發專行及相關衍生品屬、塑膠玩具製品製造銷售,著力搭建動漫產業前端日本開發基地,後端中國製造基地、越南製造基地,全球銷售的模式,新態擁有國際高度的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有容乃大的格局,早早確立了行業領先地位
Ⅷ 文化產業的定義及其特點
文化產業」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 1947 年)一書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們特別強調:「文化產業必須和大眾文化嚴格區分開來。文化產業把舊的面熟悉的東西熔鑄成一種新的特質。
在其各個分支中,那些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特性的產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計劃生產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結構,或者至少說是彼此互通,它們被置於一個幾乎沒有差別的系統之中。正是通過技術手段以及經濟的和管理的集中化,這一切才有可能實現」。
應該說,文化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使審美的商品屬性昭然若揭,並使審美生產與消費呈現出規模化的效應。
(8)新的文化產業模式擴展閱讀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內容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Ⅸ 物聯網新形勢下 文化產業怎麼做
文化產業?物聯網在文化產品的應用到是聽的挺少的,或許物聯網能對保護珍貴的書籍、影像、名畫等有所幫助,比如做個什麼藏館藏品保護監測方案之類的,這塊電子人物聯網經驗豐富,可是咨詢試試。
不知道您說的是不是這類呢?
Ⅹ 文化部首次推動PPP模式,PPP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最新相關信息
2016年6月,財政部聯合文化部等二十部委印發了《關於組織開展第三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申報篩選工作的通知》,這是文化部門首次作為工作的推動部門,出現在國家PPP戰略實施的文件中。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縮寫,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該模式是國家擴大民間投資的一種重要舉措。文化部成為推動部門之一,業界認為這是一個重要信號,表明文化領域正在融入國民經濟的大循環中,同時也有助於轉變文化系統的傳統觀念,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拓寬文化領域資金來源,把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民間資本的管理運營優勢結合,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
PPP模式有助於推動政府職能從「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轉變。具體到文化領域,有助於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拓寬文化領域的投融資渠道,促進文化部門、文化系統融入經濟運行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