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莽山的瑤族先民從哪裡來
《塘坊村調查》2014年9月出版
莽山瑤族鄉,瑤漢雜居,農業人口6800多,瑤族人口占總人口60%多。現在年輕一輩的瑤族人,大多說不清先輩是從何處而來?莽山黑豚之牧豬人近讀李書鋒博士主編的《塘坊村調查》,大體知道莽山瑤族先民來到莽山的四種情況。
《塘坊村調查》插圖4
一、征戰平匪,從廣東來到莽山。郴州《過山根圖》記載唐太宗二年,流兵作亂,危害郴州,州主到韶州府(今韶關市)請來驍勇善射的瑤人弓弩手,退賊後,州主殷勤相留。宜章、資興、桂東、臨武、汝城,便有了過山瑤為當局拓土的歷史。所以會有莽山瑤族老人說「我們老輩是廣東的瑤兵瑤將來郴州平匪留下的,落地生根」。
二、躲避瘟疫和土匪,從廣東來到莽山。酸棗坪鄧禮貴老人說,祖宗從樂昌「海緣」來的,到「大嶺背」住了七八代,因土匪多,上到了莽山,在山洞裡住了兩代,返陽山過了一代,最後定居莽山塘坊村老屋場。道洞村冬瓜坪趙王生老人,他的祖父一家住在陽山「掂鍤埂」寨,有一年發瘟疫,村裡10多戶人家都死了,爺爺奶奶帶著父親來到了莽山。
三、江華瑤族首領趙金龍舉義,余部藏身莽山安居。清道光十一年,江華瑤人趙金龍領導瑤民起義,南嶺一帶瑤民赴江華支援,趙金龍戰死,起義失敗。義軍倖存者逃散,部分來到莽山。1951年中央民族訪問團調查的《宜章縣瑤族情況》記載:趙鄧李等並非土著,而系外地遷來,據說與趙金龍起義事有關,大概是在常寧事敗後散兵逃來莽山,租漢人山地開墾,遂定居莽山。
四、瑤族先民游耕游獵,定居莽山。「南嶺無山不有瑤」,瑤族先民,在嶺南嶺北,刀耕火種,吃一山走一山,「地力盡,火其巢,又它徙」。嘉慶二十三年《郴州總志?苗族志》記載了過山瑤的遷徙情景:莽山洞在縣南120里,居無定所,攜子女器械入山,以口嘗土,輒知肥瘠則搭寮而居,地力盡,則它徙。莽山大部分瑤人說自己來自廣東,而廣東瑤人又說自己來自湖南,其實都對。
家族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地方的歷史,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農耕文化傳統道德,就是在這種變遷歷史過程總沉澱累積的文明成果。發展地方文化旅遊,鄉村旅遊,一項基礎工作不能省略,這個地方的人從哪裡來的,搞清楚了,這個地方就有了文化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