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相關政策,並分析其對我國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意義。
4、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2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u好又a快發展的歷p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y史來說,在各國的工i業化8進程中5,發展初期技術水0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z來提高產量。當工t業化8進入p一g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w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5方0式。這是一x種客觀規律。所以5,在傳統意義o上l的經濟增長8方3式,在本質上d蘊涵了m人v與d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a業革命的推進、貨幣1向資本的轉化6,追求經濟增長0的觀念日4益凸顯。這一i時期,西方7學術界和公3眾認6同的一z個q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l開g人k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s業主義q精神之m父3之l稱的聖西門b曾明確指出,工c業革命的本質在於i「把人l力t作用於d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8模式下m,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6,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2,煙囪冒煙有多長0,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t的、片7面的增長5方6式,直接導致了w大u規模投資、大n規模生產和對不b可再生資源的大f規模開v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q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o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5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7的代價而犧牲掉了b。顯然,這種經濟增長2方3式,長2遠看來不t利於r人y類自身文7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4起檢討和反6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n如世界工m業化1國家一y樣,經歷k了p一c個o對經濟發展規律從3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5期過程。十r一e屆三b中1全會以4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e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1針指導下c,蘊藏在人r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7的巨4大u生產力z得到極大j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f乎走上m崩潰邊緣,與d發達國家差距巨7大b的基礎上q,剛剛復甦的中0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g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k以8經濟建設為5中7心7的戰略轉變,由於j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u猛進。改革開k放以6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n巨0大r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s有了k很大k改觀,貧困人u口d大g幅度減少2,城鄉k居民生活水5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3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4以0為8豪的。但是,與w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q方8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j脆弱性;人g口l數量壓力r巨0大z,活動頻繁,規模龐大a;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l均淡水2、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c到世界平均的一s半。此外,廢水3、廢氣8、固體廢物等主要工v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3城市為1中0心7的環境污染仍7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l其是在過去的幾u十g年間,一x些企業或單位片1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0,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w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7方1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u一g系列問題。從6總體上u看,以7往我國經濟增長7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f,約占國內6生產總值的10%,加之m我國生產技術與i管理水5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2較低,經濟體制不d合理,導致地區v間低水7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6投入q大i、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5,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e世界平均水5平的3、2倍,美國的6。2倍,日4本的23。1倍,工k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4%。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7持續的時間越長4,對資源環境的壓力s越大l,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8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4消耗能源和污染為6代價的經濟增長8方2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d能再僅2僅5靠GDP數量的增長1,而應當納入y到社會這一l大v系統中8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5全面、更為4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g更大w的決心6、採取更有力q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u好又p快的發展。從2這個p意義t上q說,「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的提出,反6映了p黨中0央對這一t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8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2識進一x步走向深化3、理智和清醒。 6、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y史時期已w經認7識到經濟發展方4式的重大t作用,特別是強調了z從7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7此,提出了p轉變經濟增長8方1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6識的深化4,十q七p大b提出經濟發展方0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1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3為2,經濟增長0與a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m有區v別,經濟增長7指的是GDP或人b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h僅4僅5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m,包括經濟增長4、結構改善、人l民群眾物質和文0化1生活水6平的不u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8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8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8轉變為5集約式經濟增長5;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2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8質量上h來;把見1物不i見7人s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3人g為1本,更加註重不a斷提高人y民群眾的物質文5化1生活水2平,讓廣h大v人k民群眾分3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4實維護和實現最廣q大t人e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s來。 經濟增長0與y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2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0就談不f上t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7的目標,經濟增長2並不c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r方5面,作為6一v個l發展中8的人a口i大t國,要積極地擴大t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7。沒有一n定的增長2速度,經濟發展中6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q以6及q區i域經濟發展不k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4解決;沒有一t定的增長0速度,全面建設小m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u定的增長8速度,社會主義f的優越性就難以4充分6體現。但同時,另一v方7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2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4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t的增長6速度,是扎v實的沒有水5分3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i,我們要走的是一f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j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f。 從0轉變發展方1式這個m意義c上z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與b「轉變經濟增長4方2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m致的,都要求從5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8。但是,具體來說二p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k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3式包含經濟增長6的內4容,但不k是簡單的等同於l經濟增長1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5方6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1產生正向作用又v可以4產生負向作用。所以3,經濟發展方3式的表述較之q經濟增長7方8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較之c轉變經濟增長7方5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c,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q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3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f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x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n文6性的統一w。為5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本質上d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x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1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d,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j口t增長7;維護社會秩序,為5人z民提供安全、公5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4化3生活條件;努力s提升8人c民群眾的身體和文1化1素質;逐步提高人e民的生活水4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o,這樣的發展實際上b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j好又z快發展的具體內3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5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4、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5針和戰略也g有很多,比4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6起方5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g業化0道路、中1國特色城鎮化6道路、區d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m內1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8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之c所以2成為7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1針和戰略。是因為1,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y局的,對各項具體工d作方4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7針,所以7是重要方6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7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u局長3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1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6稱為3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任務又u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u中1。 其一m,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要堅持走新型工i業化0道路。新型工i業化4道路是以4信息化6帶動工h業化1,以2工y業化7促進信息化1,工u業化1和信息化6並舉的道路。新型工j業化2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6、人i力s資源優勢能充分7發揮的道路。新型工f業化4道路就是人g力k資源優勢得到充分8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p業化6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h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7式的轉變,要更為2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4增強自主創新能力k來提升5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n好型社會。 其二l,轉變經濟發展方6式,要堅持城鄉o和區k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j放以2來,無d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h論是東部地區q、中1部地區q還是西部地區d都有了l不b同程度的發展。但與k城市相比2,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c東部地區m相比7,中7西部地區p發展相對滯後。城鄉f之l間和區m域之d間發展差距仍3然較大z。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x和區m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h懈地實施統籌城鄉y和區w域發展的方5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2的過程中0,扎w扎z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n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u率先現代化5的同時,促進中4部崛起、西部開x發和東北等老工x業基地振興。 其三j,轉變經濟發展方0式,要進一v步擴大b內8需。擴大y內0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3期戰略方5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i對農村基礎設施以6及t水4、電、氣6等公1共設施的投入s。從3提高居民的收入i,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1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0面著手2提高消費率,擴大d消費需求。要努力q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3擴大b消費需求的重點,不w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7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5級。結構調整一p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a戰略。在向工l業化5中8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k、各個u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8方2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0要素的投入h比5例,降低一h般的資金、資源、人c力m的投入t,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6。而經濟發展從3整體上q不b僅7需要調整要素投入y比1例,還需要農業、工h業與b第三s產業之c間協調發展;工e業內8部的冶金、石化6、機械、電子f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7傳統加工g業與g精細加工x、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2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0。 其五j,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h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0一x次性和單一w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2以8犧牲環境為0代價的經濟增長3轉向以3環境優化8增長5和經濟發展與a環境保護的雙2贏。我國是一t個z人k口n大k國,人q均資源明顯不i足。人k均耕地低於p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v均水1資源僅0為5世界平均水8平的1。7。人h均礦產資源僅4為7世界平均水0平的30%。石油進口k依賴程度已j經超過2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2面,我國與w發達國家相比2還有很大b差距。與v此同時,我國在減少3污染物排放方2面任務十l分5艱巨2,因污染物高排放引7起的重大o環境事件,危及c了r人f民群眾的生活。所以8,節能減排不g僅2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7人y為0本等科學發展的全 wゐ駿l勝dΗ[rmt
B. 我國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要點有哪些
隨著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 加入WTO後國際國內市場的一體化整合過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發展專累積效應,我國屬沿海發達地區將進入產業結構快速調整時期,文章以浙江為例,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表明,這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及其目標模式特徵應該是:多元化、國際化和知識經濟化。IT產業、電子設備、服裝、醫葯以及電機產業等將成為浙江第二產業部門的主要發展方向。
C. 產業結構區域差異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宏觀,給篇文獻,自己看
2015年6月23日,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14-2015)》發布會在京舉行。
進入21世紀以來,東部及沿海地區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逐步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實行區域產業轉移,逐步將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擴散出去,集中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製造業。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相關區域政策的持續支持下,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通訊和能源、基礎設施等逐步完備,制度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環境等已經明顯改善,中西部地區的區位劣勢不斷弱化。同時,中西部地區低廉的土地、勞動力成本和豐富的資源,亦逐漸成為區域發展的優勢,已經成為沿海地區大規模產業轉移的理想區域。
從各地區GDP總量和增長情況來看,中西部地區GDP總量佔全國的比重逐漸增加,GDP增速已經超過東部沿海地區。2005年以來,GDP總量的地理重心不斷向西移動,不斷向地理空間中心(河南境內)靠近,這說明從GDP總量來看,我國區域發展逐漸趨向均衡。從2005年至2013年各地區GDP的增量來看,GDP增速最大的為內蒙古、寧夏、陝西,2013年GDP比2005年增長了3倍多,這些區域主要為能源富集區。其次是,青海、廣西、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這些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
東部地區已逐步適應中高速增長的宏觀環境,創新型產業和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2013年已經下降到6%,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增高,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下降,傳統製造業快速向中西部轉移。
中西部地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依託國家政策支持,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製造業發展突飛猛進,工業增加值,特別是製造業增加值快速增長,我國工業發展重心逐步向內陸移動。從2005年至2013年工業增加值增量及其區域分布情況來看,工業增加值增幅最大、增速最快的地區有內蒙古、陝西、青海、四川、廣西、湖南、安徽,大部分為西部地區,其增幅都在4倍以上。
總體上來看,我國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差異性格局已經形成,東部地區逐步形成以創新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為主的高級化產業結構,中西部地區憑借資源優勢,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外來直接投資,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傳統製造業和能源化工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以重化工和傳統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這一區域格局演變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基本規律。
D. 地理問題:產業轉移有什麼優缺點
產業轉移對區抄域發展的影響:
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轉移國)原主導產業轉移後,可將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發展中國家(轉移對象國)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使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還可以通過企業將轉移國和轉移對象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
③改變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可以改變區域地理景觀;另一方面導致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使轉移國的環境污染得到緩解,而使轉移對象國的環境污染加劇。
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轉移國就業機會減少;轉移對象國就業機會增加。
E. 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與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聯系
根據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地區產業結構依據當地比較優勢的優化最終會帶來全國范圍內專適應國家要素稟賦比屬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可以將國家各種要素合理分配到不同的生產領域,從而實現各種要素的有效率生產,推動經濟增長。
F. 簡述我國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導向考試用...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回合狀況。答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以及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建立起最佳的結合狀態。產業結構合理化有利於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第三產業滯後,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還不協調。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是:大力發展第一產業,特別是農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加強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G. (1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85—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變化圖. 材料二:繼日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