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強大到什麼程度
我覺得應該是這些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國。即使美國現在深陷瘟疫之中,也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懷疑。
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海盜基因是西方文化固有的。在近代崛起的過程中,西方列強嘗到了侵略和征服的好處。因此,西方人對西方文化有著特殊的征服慾望,尤其是雄心勃勃。當他們看到美好的事物時,他們想搶劫其他國家;當他們看到美好的生活時,他們想摧毀其他國家;他們詆毀那些不被說服的國家。
我不是說這不好。相反,它特別有利於西方的生存和發展。西方國家像狼,美國是狼王,其他國家是羊。中國過去認為自己是只綿羊,但現在慢慢發現自己是獅子,而西方早就知道中國是睡獅。
作為當今西方霸主,美國自然而然地繼承和發展了西方的雄心壯志,特別是要征服世界,稱霸世界,建立以美國資本為中心的世界秩序。這種非侵略性是其他西方國家所沒有的。
四是豐富的歷史積淀。
美國是英國的強化版。自獨立以來,除了受到英國的輕微欺凌外,美國幾乎沒有遇到過任何實力相當的對手。一路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② 中國有哪些娛樂公司
排名 公司名稱 總部所在地 綜合指數 走勢
1金牌大風
2 華誼兄弟傳媒集團 中國(內地) 8.8
3 喬傑立娛樂 中國(台灣) 8.4
4 映藝娛樂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8.4
5 台灣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8.3
6 北京海潤影視集團 中國(內地) 8.3
7 天娛傳媒 中國(內地) 8.3 2
8 上海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8.3
9 美亞娛樂資訊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8.3 2
10 新索音樂娛樂公司 美國 8.2
11 北京春秋鴻文化投資公司 中國(內地) 8.1
12 世紀冠雄文化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8
13 橙天娛樂集團 中國(內地) 7.9
14 台灣天熹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7.9
15 北京榮信達影視藝術中心 中國(內地) 7.9 2
16 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7.9 1
17 AEG新亞洲娛樂聯盟集團 中國(內地) 7.9 1
18 福隆製作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7.8
19 海碟集團 中國(內地) 7.8
20 紅館藝人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7.7
21 凱渥模特兒經紀公司 中國(台灣) 7.7
22 大國文化集團 中國(香港) 7.6
23 北京宜和星光文化經紀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7.6
24 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7.5 5
25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7.5 2
26 東亞唱片(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7.5
27 傑尼斯事務所 日本 7.5 4
28 百代唱片 英國 7.5 3
29 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7.4 1
30 新視線多媒體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7.4
31 傑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7.4 5
32 環球唱片公司 美國 7.4
33 華納音樂集團 美國 7.3
34 威廉-莫瑞斯經紀人公司 美國 7.3
35 星輝海外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7.3
36 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7.2 1
37 艾回唱片公司 日本 7.2 1
38 創新演藝經紀公司 美國 7.2 2
39 鑫寶源影視投資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7.2
40 中國星娛樂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7.2 16
41 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7.2
42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中國(內地) 7.1
43 IMG模特經紀公司 美國 7.1
44 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7.1
45 天搏明星經紀網 中國(內地) 7.1
46 JYP經紀公司 韓國 7
47 北京太合麥田音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7
48 北京中盛天歌演藝經紀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7
49 北京星澤國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中國(內地) 6.9
50 星之國際演藝經紀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6.9
蠻詳細的了,希望採納 ...
③ 美國有多少家金融巨頭
盈利四五十億吧!美國的財團太多了,摩根,洛克菲勒,芝加哥,梅隆,杜版邦,波士頓,克利夫權蘭,第一花旗,美洲銀行,德克薩斯...控制七八百家企業,人家搞托拉斯帝國的,資本高度集中,有什麼話說,不過中國是壟斷,經濟是美國繁榮的四大支柱之一,而財團又是經濟的最大支柱,同時支撐政治和軍事,整個經濟政治和軍事的勾結。
能否超過難說,得看資本主義能撐多久。
④ 美國總統是被金融巨頭,黑手黨,大富豪控制的嗎
黑手黨就不用想了,在南美某些國家能控制政治,在美國就呵呵了。回
金融巨頭之類的,頂多通過對答某黨派的政治獻金,來稍微影響一下某些政策,但是說控制是基本不可能的。
世界上最早制定和規范反壟斷法的就是美國,如果金融大亨們能控制美國政治,就不該有這種法案出現了。
憲法補充案里也有不少對於政治獻金的限制和監管措施。
⑤ 金融三巨頭是哪幾個
金融三巨頭是:沃倫·巴菲特、喬治·索羅斯、吉姆·羅傑斯。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著名的投資商,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從事股票、電子現貨、基金行業。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著名的投資商,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在第十一屆慈善募捐中,巴菲特的午餐拍賣達到創記錄的263萬美元。2010年7月,沃倫·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機構捐贈股票,依當前市值計算相當於19.3億美元。這是巴菲特2006年開始捐出99%資產以來,金額第三高的捐款。2011年12月,巴菲特宣布,他的兒子霍華德會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中扮演繼承人的角色。2012年4月,患前列腺病,尚未威脅生命。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2006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6%,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為6479%。
(5)美國金融巨頭公司擴展閱讀:
一、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名言:
1、風險,是來自於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2、若你不打算持有某隻股票達十年,則十分鍾也不要持有。
3、投資的秘訣,不是評估某一行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或它的發展前景有多好,而是一間公司有多強的競爭優勢。這優勢可以維持多久,產品和服務的優越性持久而深厚,才能給投資者帶來優厚的回報。
4、 財務顧問就是那些比你更需要你的錢的人。
5、 當那些好的企業突然受困於市場逆轉、股價不合理的下跌,這就是大好的投資機會來臨了。
6、 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
7、要投資成功,就要拚命閱讀。不但讀有興趣購入的公司資料,也要閱讀其它競爭者的資料。
8、 金錢並不是很重要的東西,至少它買不到健康與友情。
9、 如果你認為你可以經常進出股市而致富的話,我不願意和你合夥做生意,但我希望成為你的股票經紀。
10、 在股票市場中,獨一能讓您被三振出局的是—— 不斷的搶高殺低、耗損資金。
二、喬治·索羅斯的投資啟示:
過往的經驗告訴人們,既不能聽股評家也不能聽經濟家的,而是要看一看股神、投資大師和首富的錢往什麼地方去。因為,只有他們是拿真金白銀在運作,不是紙上談兵。同時,N次投資實踐已證明,他們還是下一波牛市的領先者。
索羅斯說過:金融市場天生就不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更是如此,國際資金流動皆是有榮有枯,有多頭也有空頭。市場哪裡亂哪裡就可以賺到錢。辨識混亂,你就可能致富;越亂的局面,越是膽大心細的投資者有所表現的時候。
三、吉姆·羅傑斯的投資法則
1、勤奮
「我並不覺得自己聰明,但我確實非常、非常、非常勤奮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這一點,索羅斯也加以證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索羅斯說,「羅傑斯是傑出的分析師,而且特別勤勞,一個人做六個人的工作」。
2、獨立思考
「我總是發現自己埋頭苦讀很有用處。我發現,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圖,而不是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羅傑斯從來都不重視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家。他認為,這些人隨大流,而事實上沒有人能靠隨大流而發財。「我可以保證,市場永遠是錯的。必須獨立思考,必須拋開羊群心理。」
3.別進商學院
「學習歷史和哲學吧,干什麼都比進商學院好;當服務員,去遠東旅行。」羅傑斯在哥倫比亞經濟學院教書時,總是對所有的學生說,不應該來讀經濟學院,這是浪費時間,因為算上機會成本,讀書期間要花掉大約10萬美元,這筆錢與其用來上學,還不如用來投資做生意,雖然可能賺也可能賠,但無論賺賠都比坐在教室里兩三年,聽那些從來沒有做過生意的「資深教授」對此大放厥詞地空談要學到的東西多。
4、絕不賠錢法則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麼,否則什麼也別做。假如你在兩年內靠投資賺了50%的利潤,然而在第三年卻虧了50%,那麼,你還不如把資金投入國債市場。 你應該耐心等待好時機,賺了錢獲利了結,然後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如此,你才可以戰勝別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絕不賠錢,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發現大好機會才投錢下去。」
5、價值投資法則
如果你是因為商品具有實際價值而買進,即使買進的時機不對,你也不至於遭到重大虧損。「平常時間,最好靜坐,愈少買賣愈好,永遠耐心地等候投資機會的來臨。」「我不認為我是一個炒家,我只是一位機會主義者,等候機會出現,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擊」羅傑斯如是說。
6.等待催化因素的出現
市場走勢時常會呈現長期的低迷不振。為了避免使資金陷入如一潭死水的市場中,你就應該等待能夠改變市場走勢的催化因素出現。
7、靜若處子法則
「投資的法則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發生。大部分的投資人總喜歡進進出出,找些事情做。他們可能會說『看看我有多高明,又賺了3倍。』然後他們又去做別的事情,他們就是沒有辦法坐下來等待大勢的自然發展。」
羅傑斯對「試試手氣」的說法很不以為然。「這實際上是導致投資者傾家盪產的絕路。若干在股市遭到虧損的人會說:『賠了一筆,我一定要設法把它賺回來。』越是遭遇這種情況,就越應該平心靜氣,等到市場有新狀況發生時才採取行動。」
網路-沃倫·巴菲特
網路-喬治·索羅斯
網路-吉姆·羅傑斯
⑥ 全球金融巨頭都有誰
洛克菲勒財團
(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創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淮(原譯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資產總額在1935年僅66億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億美元,25年中增長了11.5倍。其後又繼續獲得巨大發展,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給洛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採取各種措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向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向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
洛克菲勒財團 帝國大廈
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但是洛克菲勒財團80年代以來,經濟實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隨之下降,已為摩根財團所超過。主要是因為美國財團互相滲透,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大企業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銀行如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都已受到別的財團的滲透而成為共同控制的企業。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杜邦財團
(Du pont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由杜邦家族組成的依靠化學工業和軍火工業起家的財團。創始人為法國移民E.I.杜邦·德內穆爾。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逃到美國,1802年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創辦杜邦公司,經營火葯生意;經過杜邦家族5代人的經營,終於使杜邦公司變成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資產從戰前的7500萬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壟斷公司之一。杜邦財團也由此形成。1935年,杜邦財團的資產總額增達26.3億美元,在當時的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杜邦財團從五角大樓獲得價值210億美元的軍事訂貨,戰後又參加原子彈的製造,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十大財團中躍居第五位;但至60年代,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杜邦財團的地位下降,退居第九位。
杜邦財團的經濟實力以工礦業為主。1974年該財團的工礦企業資產占其資產總額的69%。工業資本又主要集中在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其所需原料80%是石油。自1973年以來,一再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80年代以來,該公司轉向發展塑料工業和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生產不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如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合成纖維等。杜邦財團的另一家大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汽車公司。
杜邦財團的銀行資本較其他財團薄弱,缺少一個資金雄厚的金融機構作為核心,長期來,其金融業務不得不依附於摩根財團和其他財團提供資金。杜邦財團是一個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財團基本上是由杜邦家族組成,其資本多半是家族的財富。所有重要職務都為家族的成員所控制,直到70年代上半期;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才相繼由外界「能人」擔任。
杜邦家族是美國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的財富家族。這個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長盛不衰,世所罕見。20世紀90年代杜邦家族控制財富1500億美元,出了250個大富豪,50個超級富豪。其家族創始人是伊雷內.杜邦,靠製造火葯發財,後來因一次火葯大爆炸,家族財富盪然無存。20世紀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頭」。他們再次創業,將家族帶入史無前例的鼎盛時期。這個家族視家族財富為第二生命,權力傳代非常獨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內部至少有10對堂表親之間的婚配,成為美國近親聯姻最多的大家族。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洛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入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梅隆財團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克利夫蘭財團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
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芝加哥財團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加利福尼亞財團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以及華爾街的著名投行:高盛等,另外還有:巴菲特、索羅斯、羅傑斯等等
⑦ 企業財務分析存在的問題的案例
雷曼兄弟公司財務管理分析存在的問題
2008年9月15日,擁有158年悠久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正式申請依據以重建為前提的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章所規定的程序破產,即所謂破產保護。雷曼兄弟公司,作為曾經在美國金融界中叱吒風雲的巨人,在此次爆發的金融危機中也無奈破產,這不僅與過度的金融創新和乏力的金融監管等外部環境有關,也與雷曼公司本身的財務管理目標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本文將從公司內部財務的角度深入剖析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原因。
一、股東財富最大化:雷曼兄弟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雷曼兄弟公司正式成立於1850年,在成立初期,公司主要從事利潤比較豐厚的棉花等商品的貿易,公司性質為家族企業,且規模相對較小
,其財務管理目標自然是利潤最大化。在雷曼兄弟公司從經營乾洗、兼營小件寄存的小店逐漸轉型為金融投資公司的同時,公司的性質也從一個地道的家族企業逐漸成長為在美國乃至世界都名聲顯赫的上市公司。由於公司性質的變化,其財務管理目標也隨之由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股東財富最大化。其原因至少有:(1)美國是一個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建立了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和資本市場體系,因此,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財務管理目標能夠獲得更好的企業外部環境支持;(2)與利潤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相比,股東財富最大化考慮了不確定性、時間價值和股東資金的成本,無疑更為科學和合理;(3)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相比,股東財富最大化可以直接通過資本市場股價來確定,比較容易量化,操作上顯得更為便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股東財富最大化是雷曼兄弟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二、雷曼兄弟破產的內在原因: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是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當雷曼兄弟公司選擇股東財富最大化為其財務管理目標之後,公司迅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店發展成聞名於世界的華爾街金融巨頭,但同時,由於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利益主體單一(僅強調了股東的利益)、適用范圍狹窄(僅適用於上市公司)、目標導向錯位(僅關注現實的股價)等原因,雷曼兄弟最終也無法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股東財富最大化對於雷曼兄弟公司來說,頗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意味。
1.股東財富最大化過度追求利潤而忽視經營風險控制是雷曼兄弟破產的直接原因
在利潤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指引之下,雷曼兄弟公司開始轉型經營美國當時最有利可圖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其後,公司又開始涉足股票承銷、證券交易、金融投資等業務。1899年至1906年的七年間,雷曼兄弟公司從一個金融門外漢成長為紐約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股票承銷商之一。其每一次業務轉型都是資本追逐利潤的結果,然而,由於公司在過度追求利潤的同時忽視了對經營風險的控制,從而最終為其破產埋下了伏筆。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美國過度的金融創新和乏力的金融監管所導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從實質上看,則是由於公司一味地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而忽視了對經營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的結果。對合成CDO(擔保債務憑證)和CDS(信用違約互換)市場的深度參與,而忽視了CDS市場相當於4倍美國GDP的巨大風險,是雷曼轟然倒塌的直接原因。
2.股東財富最大化過多關注股價而使其偏離了經營重心是雷曼兄弟破產的推進劑
股東財富最大化認為,股東是企業的所有者,其創辦企業的目的是擴大財富,因此企業的發展理所當然應該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在股份制經濟條件下,股東財富由其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和股票市場價格兩方面決定,而在股票數量一定的前提下,股東財富最大化就表現為股票價格最高化,即當股票價格達到最高時,股東財富達到最大。為了使本公司的股票在一個比較高的價位上運行,雷曼兄弟公司自2000年始連續七年將公司稅後利潤的92%用於購買自己的股票,此舉雖然對抬高公司的股價有所幫助,但同時也減少了公司的現金持有量,降低了其應對風險的能力。另外,將稅後利潤的92%全部用於購買自己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的股票,無疑是選擇了「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投資決策,不利於分散公司的投資風險;過多關注公司股價短期的漲和跌,也必將使公司在實務經營上的精力投入不足,經營重心發生偏移,使股價失去高位運行的經濟基礎。因此,因股東財富最大化過多關注股價而使公司偏離了經營重心是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推進劑。
3.股東財富最大化僅強調股東的利益而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是雷曼兄弟破產的內在原因
雷曼兄弟自1984年上市以來,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實現了分離,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形成委託代理關系。同時,在公司中形成了股東階層(所有者)與職業經理階層(經營者)。股東委託職業經理人代為經營企業,其財務管理目標是為達到股東財富最大化,並通過會計報表獲取相關信息,了解受託者的受託責任履行情況以及理財目標的實現程度。上市之後的雷曼兄弟公司,實現了14年連續盈利的顯著經營業績和10年間高達1103%的股東回報率。然而,現代企業是多種契約關系的集合體,不僅包括股東,還包括債權人、經理層、職工、顧客、政府等利益主體。股東財富最大化片面強調了股東利益的至上性,而忽視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導致雷曼兄弟公司內部各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頻繁爆發,公司員工的積極性不高,雖然其員工持股比例高達37%,但主人翁意識淡薄。另外,雷曼兄弟公司選擇股東財富最大化,導致公司過多關注股東利益,而忽視了一些公司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加劇了其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也是雷曼兄弟破產的原因之一。
4.股東財富最大化僅適用於上市公司是雷曼兄弟破產的又一原因
為了提高集團公司的整體競爭力,1993年,雷曼兄弟公司進行了戰略重組,改革了管理體制。和中國大多企業上市一樣,雷曼兄弟的母公司(美國運通公司)為了支持其上市,將有盈利能力的優質資產剝離後注入到上市公司,而將大量不良資產甚至可以說是包袱留給了集團公司,在業務上實行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分開,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立運行。這種上市方式註定了其上市之後無論是在內部公司治理,還是外部市場運作,都無法徹底地與集團公司保持獨立。因此,在考核和評價其業績時,必須站在整個集團公司的高度。
⑧ 華爾街七巨頭的相關簡介
摩根銀行的前身是不太為人所知的英國喬治·皮博迪公司(George Peabody and Company)。喬治·皮博迪原是美國巴爾的摩的一個干貨商,在發了一些小財之後,於1835年來到英國倫敦闖世界。他瞧准了金融行業是個發財的行業,就開始在倫敦和一些商人一起做起承兌銀行(Merchant Bank)的生意,這是當時一種非常時髦的「高級金融」(High Finance)業務,客戶主要包括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們。他們提供國際貿易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經營大宗商品,這就是現代投資銀行的前身。
喬治·皮博迪通過巴爾的摩的布朗兄弟公司在英國分號的引薦,很快打入了英國的金融圈子。不久,喬治·皮博迪非常吃驚地收到內森·羅斯柴爾德男爵的邀請前去做客。誠惶誠恐的喬治·皮博迪覺得能被名震世界銀行界的內森請去做客,就好像天主教徒被教皇接見一般榮幸。
內森開門見山地提出希望喬治·皮博迪幫他一個忙,做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秘密公關代理人。羅斯柴爾德家族由於在歐洲巧取豪奪,雖然家財萬貫,可也被很多人痛恨和鄙視。倫敦的貴族階級就不屑於與內森為伍,屢次拒絕內森的邀請,雖然羅斯柴爾德在英國勢力很大,但始終有些被貴族孤立的感覺。內森看中喬治·皮博迪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為人謙和,人緣頗佳,又是美國人,日後還可以派上大用場。
喬治·皮博迪對內森的提議自然是滿口應承,所有公關開銷全由內森買單,喬治·皮博迪的公司很快就成為倫敦著名的社交中心。特別是每年7月4日在喬治·皮博迪家舉辦的美國獨立節宴會,更是倫敦貴族圈子裡的一件盛事[2]。客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富麗堂皇和氣派奢華的招待開銷,豈是一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所能負擔得起的。
直到1854年,喬治·皮博迪還只是一個百萬英鎊級別的銀行家,在短短的六年之內,他卻發了一筆近2 000萬英鎊的橫財,一舉成為美國重量級的銀行家。原來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策動的美國1857年經濟危機中,喬治·皮博迪由於大量投資於美國鐵路債券和政府債券,當英國的銀行家突然狂拋和美國沾邊兒的一切債券時,喬治·皮博迪也被深度套牢。奇怪的是,英格蘭銀行在他瀕臨破產邊緣的時候,彷彿天使從天而降,緊急提供了80萬英鎊的信用額度,不僅把他從死神身邊奪了回來,更鬼使神差般地使一貫極端謹慎和早已失魂落魄的喬治·皮博迪賭上全部身家,大筆吃進被驚恐萬狀的美國債券投資者當做垃圾拋售的各類債券。1857年的危機全然不同於1837年的十年蕭條,僅一年時間,美國的經濟就完全走出衰退的陰影,結果,喬治·皮博迪手中的美國債券使他很快成為超級富豪,這與1815年內森的英國國債戰役驚人的相似。在沒有內線准確信息的情況下,剛從破產噩夢中驚醒過來的喬治·皮博迪,是斷然不敢大量吃進美國債券的。
喬治·皮博迪一生沒有子嗣,龐大的產業無人繼承,他為此煞費苦心,終於決定邀請年輕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伙。在喬治·皮博迪退休以後,朱尼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並將公司改名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仍然設在倫敦。後來,朱尼厄斯的兒子J.P. 摩根接掌了公司,後來他將美國的分支改名為J.P.摩根公司。1869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在倫敦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會面,摩根家族完全繼承了喬治·皮博迪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關系,並將這種合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1880年,J. P. 摩根開始大量資助重組鐵路公司的商業活動。
1891年2月5日,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英國的其他一些銀行家成立了秘密組織「圓桌會議集團」,美國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牽頭的就是摩根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圓桌會議集團」更名為「外交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英國的改為「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英兩國政府的許多重要官員就是從這兩個協會中被挑選出來的。
1899年,J.P.摩根和佐格索到英國倫敦參加國際銀行家大會。當他們回來時,J.P.摩根已經被指派為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利益的首席代理人。倫敦會議的結果就是,紐約的J.P.摩根公司,費城的佐格索公司,倫敦的格倫費爾(Grenfell)公司,巴黎的摩根·哈傑斯·希公司(Morgan Harjes Cie),德國和美國的沃伯格公司(M. M. Warburg Company),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完全聯系在一起了。
1901年,J.P.摩根以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卡內基的鋼鐵公司,並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巨無霸—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J.P.摩根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據國家臨時經濟委員會(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的報告,他僅擁有自己公司 9%的股份。看來,聲明赫赫的摩根還只是一個前台人物。 詹姆斯·希爾:鐵路大王
鐵路的建設是嚴重依賴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礎建設,美國龐大的鐵路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賴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資本市場的金錢才得以實現的。控制美國鐵路債券在歐洲的發行,就成為掌握美國鐵路工業命脈的直接手段。
1873年,由於國際銀行家們對美國突然實施金融緊縮,狂拋美國債券,美國鐵路債券也未能倖免。到危機結束的1879年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已成為美國鐵路最大的債權人,只要他們高興,可以隨時掐斷任何美國鐵路公司的金融命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靠汽船運輸和煤礦起家的詹姆斯·希爾必須投靠在金融家的旗下,才可能在鐵路行業慘烈的競爭中生存和壯大,摩根正是他背後的金融靠山。在摩根的大力扶持下,利用1873年危機後大量鐵路公司倒閉的機會,詹姆斯·希爾實現了迅速兼並和擴張的計劃。
到1893年,詹姆斯·希爾擁有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在爭奪中西部鐵路(Chicago,Burlington and Quincy Railroad)控制權時,詹姆斯·希爾遇到了強大的對手,由洛克菲勒財團支持的太平洋聯合鐵路(Union Pacific Railroad)向他發動了突然襲擊。太平洋聯合鐵路的總裁哈里曼開始秘密收購詹姆斯·希爾控制的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的股票,當詹姆斯·希爾驚覺即將失去控制權時,哈里曼還差4萬股就大功告成了。詹姆斯·希爾立即向正在歐洲度假的後台老闆摩根緊急求救,摩根馬上指令手下反擊洛克菲勒的挑戰。一時間華爾街烽煙四起,對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的爭奪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每股價格一度達到1 000美元的天價。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最後國際銀行家們不得不出面調停,達成的最終結果是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北方證券公司(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兩強共同控制美國北方的鐵路運輸。在公司成立當天,麥金利總統被刺殺,副總統老羅斯福繼任。在老羅斯福的強力反對下,北方證券公司被美國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壟斷法》強制解體。受挫之後,詹姆斯·希爾的發展方向掉頭向南,收購了從科羅拉多直抵得克薩斯的鐵路。到1916年去世時,詹姆斯·希爾積累了5 300萬美元的財產。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老約翰·洛克菲勒在美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被人們冠以「最冷酷無情的人」。他的名字自然和大名鼎鼎的標准石油公司密不可分。
洛克菲勒的石油生涯開始於美國內戰時期(1861~1865),直到1870年他成立美國標准石油公司時,生意做得仍然屬於一般水準。自從得到克里夫蘭國家城市銀行的一批種子貸款後,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覺,尤其是在惡意競爭方面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想像力。在他非常看好的石油精煉行業中,他很早就悟出石油精煉雖然短期利潤極高,但由於缺乏控制的激烈競爭,終將陷入自殺般的惡性競爭。辦法只有一個,毫不留情地消滅競爭對手,為此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具體方法是,首先由受其控制但不為人所知的中間公司提出用現金低價收購競爭對手,如果遭到拒絕,競爭對手將面臨慘烈的價格戰,直到對方屈服或破產。如果還不奏效,洛克菲勒最後將使出撒手鐧:暴力破壞。毆打競爭對手的工人,放火焚燒對手廠房等,幾個回合下來,倖存者寥寥無幾。如此霸道的壟斷行為,雖然引起了同行的公憤,但也招來了紐約銀行家的濃厚興趣。酷愛壟斷的銀行家非常欣賞洛克菲勒實現壟斷的高度執行力。
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煞費苦心想控制日益強大的美國,但屢屢失手。控制一個歐洲的國王比控制一個民選政府要簡單得多。美國內戰以後,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部署控制美國的計劃。在金融業,有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司,在工業界,他們還一直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代理人選,洛克菲勒的所作所為,讓羅斯柴爾德家族眼前一亮。如果在金融方面給予大量輸血,洛克菲勒的實力會遠遠超出小小的克里夫蘭地區。
羅斯柴爾德家族派出他們在美國最重要的金融戰略家庫恩雷波公司的雅各布·希夫(Jacob Schiff)。1875年,希夫親赴克里夫蘭去指點洛克菲勒下一步的擴張計劃。希夫帶來了洛克菲勒想都不敢想的空前支持,由於羅斯柴爾德此時通過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司已經控制了美國95%的鐵路運力,希夫擬定了一個由影子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出面,給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提供非常低廉的運費折扣,在這個運費折扣壓力之下,沒有幾家煉油公司還能夠繼續生存。洛克菲勒很快就完全壟斷了美國石油行業,成了名副其實的「石油大王」。 雅各布·希夫:羅斯柴爾德的金融戰略家。
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希夫家族之間的密切關系可以上溯到1785年,當老羅斯柴爾德舉家搬到法蘭克福的一幢五層樓房時,與希夫家族合住了多年。同為德國猶太銀行家,兩家有長達百年的情誼。
1865年,年僅18歲的雅各布·希夫在英國羅斯柴爾德銀行見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來到美國。在林肯總統被刺殺之後,雅各布協調在美國的歐洲銀行家代理人之間的利益,共同推動建立美國的私有中央銀行制度。他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發現、培養歐洲銀行的代理人,並將他們輸送到政府、法院、銀行、工業、新聞等各種重要的位置上,以待時機。
1875年1月1日,雅各布加盟庫恩雷波公司,並從此成為公司的核心。在強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支持之下,庫恩雷波公司最終成為美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著名的投資銀行之一。
⑨ 華爾街金融巨頭是哪些
他們是J.P.摩根、詹姆斯·希爾、喬治·貝克(紐約第一國家銀行的總裁),屬於所謂摩根集團;其餘四人,約翰·洛克菲勒、威廉·洛克菲勒、詹姆斯·斯蒂爾曼(國家城市銀行總裁)、雅各布·希夫(庫恩雷波公司),屬於標准石油城市銀行集團。
約翰·穆迪,穆迪投資評估體系創始人,1911年華爾街的七位大腕是建立美聯儲的真正幕後推動者。他們之間及其與歐洲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秘密協調,最終建立了英格蘭銀行在美國的翻版。
⑩ 美國金融華爾街巨頭大部分都是運動員出身是對的嗎
肯定不對,只能說他們都很喜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