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3m金融平台是傳銷嗎
疑似金融騙局,被國內外眾多媒體質疑為傳銷。
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提示:
近期國內多地出現以「金融互助」為名,承諾高額收益,引誘公眾投入資金的行為。其主要特點包括;
一、名目繁多。常見的有:「XX 金融互助社區」、「XX 金融互助平台」、「XX金融互助理財」、「XX慈善金融互助平台」、「XX金融互助投資」、「XX互助社區」、「XX財富互助平台」等。
二、發展迅速。依託互聯網,通過網站、博客、微信、QQ等平台公開宣傳,波及范圍廣。
三、迷惑性強。有的打著「境外名人」旗號,聲稱以「摧毀不公正世界金融體系、打破金融家的控制、創建普通人的社區」為目標,通過建立所謂「公平、公正、互惠、誠實的人助人金融平台」,讓社會公眾通過資助別人從而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同時妄稱「經過市場檢驗,已在多個國家成熟運作多年,擁有全球數億會員」等等。
四、利誘性強。宣稱投資門檻低、周期短、收益高。例如,免費注冊後,投資60元-6萬元,滿15天可提現,日收益1%,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無手續費。此外,參與者發展他人加入,還可獲得推薦獎(下線投資額的10%)、管理獎(根據會員等級確定相應比例)等額外收益,發展人員無上限、返利無上限。
五、隱蔽性強。多由境外人員遠程操控,投資款往往通過個人銀行賬戶網銀轉賬或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流轉。
此類運作模式違背價值規律,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將面臨嚴重損失。請廣大公眾切實提高風險意識,理性審慎投資,防止利益受損。同時,對掌握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
❷ 俄羅斯歐洲金融莫斯科人民銀行股份公司北京代表處怎麼樣
簡介: 俄羅斯歐洲金融莫斯科人民銀行公開股份公司北京代表處由北京版市東城區東直門外大權街35號5號樓C802遷入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大街35號5號樓A104。 2016年8月5日,公司名稱由俄羅斯歐洲金融莫斯科人民銀行公開股份公司北京代表處變更為俄羅斯歐洲金融莫斯科人民銀行股份公司北京代表處。
法定代表人:黃曼
成立時間:2009-07-28
工商注冊號:110000450107348
企業類型: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
公司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大街35號5號樓A104
❸ 俄羅斯的金融寡頭為什麼斗不過俄國政府
俄羅斯的金融寡頭確實在其國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擁有大量的資金和通過這些資金建立起來的關系。不過,寡頭政治嚴重時期的俄羅斯已經不存在了或者可以說那些寡頭已經被迫加起尾巴了。寡頭政治嚴重時的俄羅斯大概說的是89年葉利欽執政後到普京上台之前的那段時間,葉利欽為了我取得更多有實力的人的支持,很不情願的與他們簽訂了那所謂的協議,就是你支持我上台,我呢,分給你石油呀,媒體呀。。。的控制權。後來,自然而然,葉利欽上台,那些曾經支持他過的人,自然也就控制了自己與其簽訂合約的那部分的操作權。結果,葉利欽有些,怎麼說 ,玩不過那些人,就只能任其所為。甚至有些人還參與政治活動。
葉利欽選普京也是經過多方面考率的,當時普京並不是那麼有名,他上台之後,在克林姆林宮和他的私人別墅里招待過那些所謂的寡頭,與他們一起在曠野里烤肉。一邊烤一邊聊……
普。大家都不好混,你看,現在我上來了,原來,老葉跟你們說的事情,我 也不反悔,你們掙你們的錢,就不要插手政治了。這里有我呢。(說完時候,遞與個寡頭,用白樺樹碳烤好的大塊豬肉,倒上番茄醬和伏特加,自己就先往嘴裡送了一塊大肉,喝了一口酒)
個寡頭。(其中應該有哈達爾科夫斯基,就是尤科斯石油公司老闆。接過肉自己也給自己倒了杯酒,也同時痛快的喝了下去。喝完,一抹嘴說。)好呀。
結果,他還是參與各種與政治有關的活動。
普京就只有找了個偷稅漏稅的理由抓他了(這事不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呀。不過應該多少也偷漏點。)直接給踹到西伯利亞去了(那裡大家都知道,西伯利亞地區以它及其不適合人類居住而聞名世界)。
這下,其他人全老實了。與沃瓦(普京的小名)一起做對的還有兩個媒體寡頭,他們操縱了俄當時最大的媒體機構,後來也讓沃瓦給搞散了,有一個到現在好像還在英國待著,不太敢回去。
主要還是人家沃瓦強權,C,不老實,老子收拾你。就是這樣把這些人全給搞趴下了。現在的所謂寡頭,其實也都是,關系戶。普京小時候的發小兒呀什麼的。或者是國家控股的那種,那不是還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❹ 金融危機背景下俄羅斯礦業政策調整
1.向礦業企業注入資金,以解燃眉之急
2008年9月24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和ТНK—ВР石油公司負責人聯名致信俄羅斯總理普京,請求俄政府提供貸款,用於向西方銀行償還貸款。這些油氣公司還請求普京責成俄羅斯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建立向戰略性行業注資的機制。俄羅斯70%的石油產量和91%的天然氣產量來自這4家公司,因此它們在俄羅斯經濟中的影響舉足輕重。
俄羅斯政府已經承諾向天然氣工業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和秋明英國石油公司撥款90億美元,用於償還外債,以此保障經濟動脈的安全。俄羅斯政府還對陷入信貸困境的中小企業和農業加大扶持力度,將一項面向小企業的信貸計劃的金額從3.41億美元提高至11億美元。
2.建立油田、石油和油品的儲備,減少石油供應量
2008年12月17日負責能源事務的俄羅斯副總理伊戈爾·謝欽在歐佩克會議上發言時表示,在石油價格仍保持現有水平的情況下,俄羅斯2009年的石油供應量將減少1600萬噸,相當於原油日產量減少32萬桶。謝欽說:「在國際石油價格保持現有水平的情況下,俄羅斯石油行業明年的供應量將被迫減少1600萬噸(每天32萬桶),同時還將削減投資,這可能在近期導致石油開采量更為劇烈的減少。」謝欽強調,對於石油行業這樣具有慣性和需要大量投資的行業,被迫採取這樣的措施預示著長期的嚴重後果。他說:「毫無疑問,這些問題處於俄羅斯政府的密切關注之中。」謝欽指出,目前俄羅斯正在考慮為防止市場投機帶來的波動,建立油田、石油和油品的儲備及對國內外需求變化靈活反應的綜合體系。
3.降低石油出口關稅,減輕企業稅負
俄羅斯聯邦海關的數據顯示,2008年1至8月俄羅斯出口石油1.628億噸,比去年同期減少5.9%。為鼓勵石油出口,2008年9月俄羅斯將石油出品關稅從每噸495美元降至372美元,到年底能源企業將減少近60億美元稅負。從11月1日起又將每噸原油的出口關稅從372.2美元下調至287.3美元。俄羅斯企業的稅負較重,能源企業尤甚。近年,俄羅斯石油出口關稅始終超過石油出口收入的50%,礦產開采稅稅率達到16.5%,能源企業92%的利潤被收歸國有。近期,油價每桶60美元時,「烏拉爾」每噸出口價格為420美元,而出口關稅287美元,礦產開采稅84美元,運費50美元,僅扣除此3項,俄羅斯能源企業就已處於出口虧損狀態。12月1日,俄羅斯政府將出口關稅下調至每噸192美元,而目前油價平均在50美元左右,企業出口利潤仍很少。美林銀行最近指出,中國反危機減稅總額達GDP的13%,俄羅斯不超過0.5%。因此,俄羅斯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油價下跌的雙重沖擊下,除國家直接向實體經濟注資外,還應更大幅度降低企業稅負,增加企業利潤,增強實體經濟部門對經濟增長的預期。
4.加強與歐佩克協作,以穩定國際市場油價
2008年12月11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烏拉爾地區出席關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會議時說,俄羅斯將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協調措施以穩定國際油價。據俄塔社報道,梅德韋傑夫當天在會上說,歐佩克一直積極要求俄羅斯與歐佩克協調措施。他表示,石油和天然氣是俄羅斯的重要收入來源,因此俄准備採取自我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減少石油產量、加入現有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或新組織」。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俄經濟對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依賴程度較高。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近幾個月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導致俄政府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引發俄政府的擔憂。
歐佩克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沙基卜·哈利勒當天也表示,歐佩克成員國應在當月舉行的部長級特別會議上作出更大幅度的減產決定,以保持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平衡。
12月17日俄羅斯副總理謝欽表示,俄羅斯正在研究同歐佩克進行合作的各種方案,包括從觀察員到正式成員的不同形式。謝欽說:「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產油國,因此我們當然應該發展這一合作。形式應該是不同的,從觀察員到成員,到在交易所共同工作,建立新的指標,甚至還包括保障可靠支付的石油銀行。」謝欽此前在歐佩克會議上表示,俄羅斯准備成為該組織的常任觀察員。觀察員地位一方面不承擔任何組織義務,從另一方面能更加詳細了解歐佩克及全球石油市場的戰略、前景和發展趨勢,並發展同歐佩克成員國的合作。
5.籌備「天然氣歐佩克」,以應對天然氣市場挑戰
組建「天然氣歐佩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羅斯對礦產品價格下跌的擔憂。2008年俄羅斯天然氣目標利潤接近300億美元,如果2009年石油價格持續在70美元/桶左右徘徊,那麼其2009年的利潤將銳減到30億~50億美元,甚至在2010年出現負增長。還有一個可以預見的後果是,如果俄羅斯參與組織建立「天然氣歐佩克」,歐盟很可能採取強硬立場,逼迫俄羅斯天然氣退出歐洲市場,歐洲國家也會相應提高天然氣進口關稅。最終,建立「天然氣歐佩克」對俄羅斯仍然是勝負難料。屆時,作為消費大國,中國的態度將非常重要。12個天然氣出口國能源部長為了統一天然氣定價12月23日在莫斯科舉行了會議。各方將在本次會議上簽署成立天然氣出口國組織憲章。他說;我們將在會議上探討探討增加電力出口關稅、減少天然氣產量等問題。大家還探討目前天然氣市場的現狀、天然氣公司面臨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困難等問題。
6.加強國際礦業合作,做大做強礦業企業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對礦業發展造成的影響,俄羅斯還採取了加強國際合作的方式。2008年11月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簽署了為期25年的石油天然氣和電力領域合作協議,這項協議囊括了能源項目合作的所有方面。俄羅斯聯邦副總理謝欽指出:「能源領域合作包括從勘探到開采、建設運輸管道工程、供應設備和組織加工等所有方面。」俄羅斯還計劃與委內瑞拉聯合設立一個開發銀行,為生產天然氣、開采鋁礦及其他項目提供高達40億美元的融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和俄羅斯副總理謝欽已為首個俄委聯合發展的離岸天然氣項目揭幕。委內瑞拉擁有7600億立方米天然氣蘊藏量,在南美洲首屈一指,但由於該國專注勘探石油,天然氣蘊藏大多未開發。
2008年10月28日俄羅斯礦業和金屬集團Mechel公司與中國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同,雙方將在各種基礎設施領域、鋼鐵和礦業項目方面展開合作。五礦發展10月29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五礦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與Mechel下屬的車里雅賓斯克鋼廠,就3號軋鋼車間萬能軋機改造項目,簽訂設備工程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約為2.9億美元,約合19億元人民幣。合同是對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鋼廠原車鋼3號軋鋼車間的改擴建項目,項目需要將原有的連續開坯機工藝設備全部更換,改變產品類型並設置萬能軋機。另外,五礦發展還將幫助Mechel完成若干基礎項目工程,其中包括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Elga煤礦項目。以及車里雅賓斯克鋼廠的一個鋼軌及鋼梁軋機建設項目。Mechel主營業務包括礦山和冶金生產。2007年,該集團營業收入為66.8億美元,營業利潤超過9億美元。車里雅賓斯克鋼廠在俄羅斯冶金行業排名第五,主要生產型材和板材。
俄羅斯鐵礦石和鋼鐵集團Metalloinvest與哈薩克銅生產商Kazakhmys正計劃合並,成立一家價值可能超過400億美元的金屬集團。兩家公司已進行了初步談判,擬將蘇聯境內的資產進行整合,使其成為規模可與力拓和必和必拓等西方多元化礦業集團相媲美的大型企業。之前,該集團證實正在「同第三方就可能的業務合並進行非常初期的談判」。這里所說的第三方就是由俄羅斯億萬富翁愛利舍·烏斯馬諾夫控股的金屬集團Metalloinvest。他於2007年購入倫敦阿森納足球俱樂部少量股份。
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似乎沒有影響到全球最大的鋁和氧化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進軍中國的步伐,計劃在7年內向中國投資30億美元。2008年3月份,俄鋁取代美鋁,成為世界鋁業新的霸主。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是由俄羅斯鋁業公司、西伯利亞鋁業公司以及瑞士嘉能可公司部分資產合並而成,旗下擁有40多個企業,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鋁市場12%的份額,佔全球氧化鋁市場15%的份額。未來5~10年,俄鋁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市值超過1500億美元的多元化金屬生產及開采企業。在中國已經擁有兩座碳素廠,正在積極籌備興建陽極塊廠的項目,項目投資額預計將達到3億~5億美元。除此之外,還考慮在中國興建鋁箔廠項目,項目投資額預計為1億~2億美元。2008年2月,其與中國電力投資公司(CPI)簽訂了在鋁土礦、氧化鋁和鋁生產領域的意向協議書,建立起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俄鋁計劃發展鋁冶煉的垂直一體化綜合項目,項目投資金額可能在10億~20億美元。還預備在青海省興建年產50萬噸的鋁冶煉廠,電能來源於黃河上的水電站。另外在幾內亞,俄鋁也要建鋁土礦和氧化鋁綜合廠,鋁土礦計劃年產能1340萬噸,氧化鋁預計年產能達280萬噸。
7.爭取國際市場話語權,希望在影響世界油價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俄羅斯作為石油生產和銷售大國,但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卻不夠。為了扭轉這一尷尬局面,2008年10月10日俄羅斯總理普京表示,俄羅斯需要制定綜合措施,在影響世界油價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據俄塔社報道,普京在當天召開的一次石油開采和銷售會議上說,俄羅斯是一個石油出口大國,不能任憑其他國家確定世界油價,要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以積極影響世界石油市場行情。普京表示,金融危機、國際市場不穩定和油價下跌等因素要求政府採取措施確保石油業在當前條件下能持續發展。他建議俄政府每月調整一次石油出口稅。此前,俄政府每兩個月調整一次石油出口稅。
俄羅斯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很深。目前石油出口所獲得的收入,已佔俄國家財政預算的一半。在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俄羅斯經濟越來越像石油經濟。滾滾湧入的石油美元促使俄羅斯貨幣盧布變得更加堅挺,相應的也正在扼殺俄羅斯的加工行業,這正是俄羅斯經濟面對的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避免油價下跌對俄羅斯經濟可能造成的打擊,俄羅斯需要改變目前的依靠石油以及原材料出口帶動增長的經濟模式。為此俄羅斯必須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更好地保護私有產權,對司法體制進行改革,減少各種行政障礙等。尤其關鍵的是要提高俄經濟特別是俄公司企業的競爭能力。俄目前越來越加強國家對能源領域的集中控制。在所有的領域,來自俄本土公司的投資目前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依靠投資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拉動俄經濟增長還有待觀察。另一方面,為了使俄羅斯經濟結構多元化,俄羅斯會逐漸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以便減少對石油出口的依賴。
8.建議用盧布結算國際貿易,爭取使盧布成為地區貨幣之一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呼籲石油天然氣出口盡快向盧布結算過渡,他在2008年11月5日向聯邦會議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說:「需要採取實際步驟擴大盧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之一的作用,最終開始向盧布結算過渡。」他說:「需要刺激發行新的以盧布計價的有價證券,並鼓勵在俄羅斯市場實行。所有這些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使盧布成為地區貨幣之一。」他還說:「世界上強大的金融中心越多,相互依賴的程度就越高,全球金融發展就越安全。」俄羅斯可能在「金磚四國」的貿易中向盧布結算過渡。「金磚四國」除俄羅斯外,還包括中國、印度和巴西。
由於目前美元和歐元匯率劇烈波動,這一想法顯得尤為緊迫,而且能夠幫助「金磚四國」解決在世界金融危機條件下鞏固合作的問題。俄羅斯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阿列克謝·庫德林認為,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出口近期向盧布結算過渡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俄天然氣工業公司近日表示,正在「認真考慮」用盧布來結算其天然氣出口,而在石油出口方面,俄政府已經在著手建立俄羅斯石油交易所,為用盧布結算石油出口而努力。
俄羅斯國際統一電力系統公司就過渡到以盧布作為結算單位的問題正在與烏克蘭和中國方面進行談判。國際統一電力系統公司35%收入是以盧布結算的。俄羅斯國際統一電力系統公司是俄羅斯一家經營電力進出口的公司,該公司在外國擁有一系列大型的電力資產。該公司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000兆瓦左右。
2008年11月底梅德韋傑夫在加拉加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我們與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討論了在相互結算中使用本國貨幣———盧布和玻利瓦爾可行性問題。」兩國領導人還討論了建立這兩種貨幣儲備前景。2008年前8個月俄羅斯與委內瑞拉兩國以貨幣計算的貿易額為7.72億美元。梅德韋傑夫還表示,雙方將簽署政府間開設俄羅斯—委內瑞拉銀行協議。
❺ 俄羅斯金融危機對國內政局的影響
俄羅斯金融危機:來自內部的解釋
陳濤/文 《財經》雜志/總13期 1999.04.05 00:00
羅斯經濟改革的起步比中國晚,但是其金融改革卻走在中國之前。俄金融改革的結果是災難性的,這對我國的金融改革來說是前車之鑒。今年2月初,來華訪問的列夫·尼古拉耶維奇·馬卡列維奇在北京的一次聚會上就俄羅斯金融改革做了一個即席演講。現將該演講整理出來,以饗讀者。馬卡列維奇是俄羅斯活躍的金融家,曾任莫斯科中央證券交易所副總裁、俄羅斯證券交易所聯合會信息分析中心主任。其著作《俄羅斯銀行:效率與穩定之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俄羅斯與中國兩個國家改革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它解決了中國人最需要解決的溫飽問題;其次是工業企業的改革。俄羅斯改革正好相反:直到現在,俄羅斯還沒有成功地改革農業和工業。俄羅斯改革的第一步是在金融領域,並在很短的時間實現了銀行系統的自由化。
動力燃料部門粉墨登場
俄從1991年到1993年,俄羅斯改革的領導人受到了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影響。芝加哥學派向波蘭提供的改革方案及其結果對俄羅斯有很大的吸引力。
蘇聯垮台後的俄羅斯有三種力量:西方資本、動力燃料部門、地方的上層。其中動力燃料部門掌握了國家的重要部門。在蘇聯後的俄羅斯,動力燃料部門建立了歷屆政府、議會並制定了有利於自己的貨幣政策。
動力燃料部門得到了西方資本的大力支持。西方之所以要支持俄羅斯的動力燃料部門,是為了徹底消滅俄羅斯的軍工部門。90年代的動力燃料部門相當於蘇聯時期的軍工部門。
動力燃料部門不讓農業部門進行改革,因為他們掌握了糧食進口。動力燃料部門把自己在國際市場的利潤換成糧食。所有的大城市,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食品的90%都是進口的,這對俄羅斯農業形成了新的打擊。俄羅斯的畜牧業已經被消滅,穀物的產量也減少了一半。
工業部門特別是軍工企業的私有化改革直到現在還沒有實行。一切改革完全是為了動力燃料部門的利益。
金融危機及政府的對策
當能源價格比較高的時候,動力燃料部門還能夠解決國家預算的一些問題。動力燃料部門的從業人員佔全國的1/5,但是它佔俄羅斯名義稅收的1/3。事實上,這幾乎是俄羅斯稅收的全部,因為其他部門沒有什麼收入,根本就無法交稅。
最近三年,世界能源價格大大下跌。這導致動力燃料部門沒有力量充當國家的經濟支柱。於是,政府就靠印鈔票來維持。1992年至1995年,政府的主要財源就是靠通貨膨脹。1995年至1998年,政府開始用借貸來代替通貨膨脹。當出口燃料不足以換回維持政府所必需的金錢的時候,政府開始從國外和國內大量地借貸。去年8月爆發的俄金融危機就是源於此。這場危機使得盧布貶值75%,金融市場統統破產,大銀行統統破產,對外結算統統停止。
俄羅斯開始校正自己的路,改革開始向加強政府的方向邁去。出於策略上的考慮,俄羅斯沒有公布所有的計劃。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政府開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銀行體系也開始了改革。目前最大的銀行都是為動力燃料部門服務的,為其他工業部門服務的銀行都是很小的。按照世界通行的標准來看,俄羅斯銀行的規模非常小。去年金融危機以前,俄羅斯銀行的全部自有資金僅僅為350億美元,其貸款總額僅為1500億美元,它甚至不及一家美國銀行的規模。危機之後,銀行業的自有資金下降到100億美元。這樣的銀行,根本無法起到支持正常生產的作用。
俄羅斯目前共有1500家銀行,其中有700家在金融危機中破產了;還有700家比較穩定。這部分銀行大部分在地方上,因為那裡的金融業不發達,所以,這些銀行躲過了金融危機。它們的規模很小,主要是地方經濟、地方政府的結算業務。政府的銀行體系重組計劃是把這部分銀行變成俄羅斯銀行業的中心。政府要為它們注入資金,幫助它們掌握新的銀行工具。另外還有100家銀行,主要是為動力燃料部門服務的,政府將對它們進行個案處理。它們的業務量最大,並且代理國家的稅收和關稅業務。當危機爆發時,所有通過這些銀行的稅收業務都停止了。
國債市場像腫瘤一樣
吸走了所有的資金
在俄羅斯金融危機出現以前,政府已經有一半稅收都收不上來。這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的停滯,另一方面是因為有很多經濟活動轉入地下。按照一般的估計,「影子經濟」大約佔俄羅斯經濟的50%。我估計,「影子經濟」要比正常的經濟規模還要大,大約為其1.3倍。
政府對「影子經濟」的影響力是很小的,稅收政策對它不起作用,因為「影子經濟」根本不交稅。貨幣政策對它也不起作用,因為「影子經濟」70%是通過易貨交易來完成的,20%是用美元結算的,剩餘部分是用證券結算的。
危機前俄羅斯的M2大約佔GDP的15%至20%;而西歐為80%,美國則為120%。危機之後,俄羅斯的M2下降到佔GDP的5%至8%。盧布的周轉期為15天。如此快的周轉,只有在金融領域才能實現。居民拿到盧布之後,很快把它換成美元。錢只在金融領域周轉意味著工業部門根本拿不到錢,因為金融部門的贏利能力要比工業部門大。工業部門的利潤率一般為0.5%至2%,而金融領域的利潤率能達到1000%。
更可怕的是,俄羅斯過早地讓國外投資者進入內債市場,他們給內債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高得驚人。在股票市場上,同樣的事情也發生了。事實上,俄羅斯的這些市場是為西方建立的。在3年之內,俄羅斯的證券市場市值從500億美元增加到1500億美元。大部分股票掌握在西方人的手裡。
後來,債務進入了惡性循環:政府無力支付到期的債務,為了還舊債,政府必須發行收益率更高的國債。這樣,國債就像腫瘤一樣,吸走了所有的資金。
高利潤率吸引了西方的投資者。很快,他們就控制了俄羅斯內債的50%(相當於350億美元);除了內債,俄羅斯還欠國際金融組織1650億美元;再加上其他外債,政府共欠2200億美元。 此外,俄羅斯銀行還欠400億美元外債;動力燃料部門以出口為擔保,向西方借了300億美元;地方政府還欠50億外債。
除了外債,政府還向國內的企業打白條,拖欠有關人員的工資,其總額為1500億至2000億盧布(按照危機前的匯率,它大約為500億至600億美元)。打白條導致了「三角債」。據統計,政府每少投入一個盧布,就會造成6到8個盧布的三角債。有時,俄羅斯三角債的規模甚至超過了當月的GDP。
新政府的對策
新政府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防止俄羅斯資金外流。在蘇聯時代,俄羅斯大約有4000億至5000億美元的外流資金,這相當於俄羅斯1998年GDP的兩倍;
此外,政府還打算實行「外匯影子制度」;成立一個金融機構重組局,用來重組破產的金融機構;要使信貸、貨幣運轉正常化,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增加盧布的發行量;開始著手與債權人談判,以推遲償還外債;政府開始向工業部門提供資金,以利於改善出口結構,把主要出口物從動力燃料轉移到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上來;調整盧布的匯率,現在俄羅斯所有的外匯儲備只有112億美元,已經不足以干預盧布的匯率。
這些計劃能否使俄羅斯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現在還很難判斷。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俄羅斯離最終的成功還很遠。■
❻ 誰給我介紹一下俄羅斯聯邦金融寡頭七巨頭
都是靠石油礦產.
❼ 中國企業到俄羅斯投資應注意什麼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被捲入到全球資本流動的潮流中。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不再僅僅是充當國際投資的東道國,被動地接受發達國家的投資,而是成為國際直接投資母國,大規模對外投資,包括對發達國家投資。近幾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強。可以說,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興起與大發展,是當前國際資本流動領域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對這一現象的特徵及其形成機制,應當認真研究,認真思考。
一、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徵
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FDI)最直觀的特徵就是其迅速發展。表1顯示了2000年以來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情況。數據表明,在網路經濟繁榮和跨國並購高潮的2000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438億美元,大大超越了20世紀90年代600億~700億美元的水平。但隨著網路泡沫破滅和跨國並購落潮,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一路下滑,2003年降為359億美元。此後,經過數年調整,2004年和2005年投資再度大規模攀升,分別達到1128億美元和1175億美元,佔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3.9%和15.1%。2006、2007、2008這三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投資進一步增長,分別達到2153億美元、2855億美元和2927億美元,佔全球對外投資流出量的比重也穩定在15%左右的水平。
表1 2000年~2008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
單位:10億美元,%
區域/國家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非洲 1.5 -2.7 0.3 1.2 1.9 1.1 7.1 10.6 9.3
拉美和加勒比 60.0 32.2 14.7 15.4 27.5 32.8 63,6 51.7 63.2
亞洲 82.2 47.1 34.7 19.0 83.4 83.6 144.4 223.1 220.1
西亞 1.5 -1.2 0.9 -2.2 7.4 15.9 23.9 48.3 33.7
東亞 72.0 26.1 27.6 14.4 59.2 54.2 82.3 111.2 136.1
中國 0.9 6.9 2.5 -0.2 1.8 11.3 21.2 22.5 52.2
南亞 0.5 1.4 1.7 1.4 2.1 1.5 14.9 17.8 18.2
東南亞 8.2 20.8 4.6 5.4 14.7 12.0 23.3 45.8 32.1
大洋洲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發展中經濟體 143.8 76.7 49.7 35.6 112.8 117.5 215.3 285.5 292.7
世界 1244.5 764.2 539.5 561.1 813.1 778.7 1396.9 2146.5 1857.7
發展中經濟體的比重 11.6 10.0 9.2 6.3 13.9 15.1 15.4 13.3 15.7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
新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發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從單純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轉變。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多以較為初級的綠地投資形式進行,且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中經濟體通過跨國並購向海外進軍的步伐明顯加快,包括到發達國家進行跨國並購,收購發達國家的企業。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這一趨勢更顯著加強。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並購主要是由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以及金磚四國等發展中大國引領的,致使發展中經濟體跨國並購佔全球跨國並購的比重大幅上升。從金額上看,1987年~2005年間來自發展中經濟體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跨國並購中的份額從4%上升到13%;從並購數目上看,則從5%提高到17%。2006、2007年,發展中經濟體跨國並購走上高峰,2008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整個國際直接投資大幅度下滑,跨境並購也大幅度下滑。但是,從跨境並購交易額看,發展中國家在全部跨境並購中所佔的比重卻分別從2006、2007年的16%、13%上升到2008年的18%。這表明,2008年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直接投資包括跨境並購的發展,但發展中國家所受的影響小於發達國家,表現為其在全部跨境並購中所佔比重明顯上升。
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發展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是投資的多樣性和投資動因的復雜性。通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利用自己在技術、品牌和知識產權等其他方面的優勢進行投資。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由於常常缺乏明顯的壟斷優勢,故投資基礎很多時候不是壟斷優勢的利用,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於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說,有可能利用相對優勢到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則希望通過到發達國家投資並購學習和獲取發達國家的技術、知識、品牌、設備、人才等有形或無形資產;還有一些企業依靠政府的支持以及依賴文化和關系構成的優勢進行投資。此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推動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走向國外:一是許多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和印度)的快速增長使它們擔憂關鍵資源和經濟增長的投入會出現短缺,因而展開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海外投資;二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在全球經濟而不是在本國經濟內活動,因此,對國際化抱有強烈願望。
二、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看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新機制
中國作為亞洲發展中大國,又是金磚四國之一,在此次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與跨國並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與並購的典型代表。據統計,目前我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2008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總規模年均增長70%以上,而以跨國並購形式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接近50%的水平。表2顯示了2002年~20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狀況。
表2 2002年~2010年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流量
單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流量 27 28.5 55 122.6 176 256 418 433 178.4
增長率(%) - 5.6 93.0 104.7 43.5 45.5 58.6 3.6 43.9
註:*上半年數據。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家商務部網站。
近幾年來,中國對外投資不僅增長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在其迅速發展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這些特點,既代表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的新趨勢,也顯現出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新機制。
(一)跨國並購迅速崛起,與綠地投資一起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形式
從1992年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較快發展階段,1992年和1993年,投資金額分別達到40億美元和44億美元。此後,投資額有所回落。直到2001年,基本上在20億美元~30億美元間浮動。2001年,對外直接投資額大幅上升,高達68.85億美元,但此後又一直在30億美元~50億美元間徘徊。從2005年開始,對外投資才真正進入大發展時期,2005年達到創紀錄的123億美元。從2007年起,則每年都在200億美元以上,2008年為559億美元,其中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418億美元,2009年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為433億美元。
在分析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中,更應注意到的一個趨勢是以跨國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迅速發展,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投資已經擺脫了主要為綠地投資的初級階段,跟上了跨國並購的國際潮流。
就整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而言,2005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跨國並購中所佔的比重,按交易額為13%,按並購交易件數則達到17%。2006年,發展中國家跨境並購佔全球跨境並購投資的比重為16%,2007年降低為13%,2008上升到18%,2009年上半年則為16.9%[1]。從中國情況來看,2008年全部的559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中,以跨國並購方式實現的對外投資達到302億美元,佔54%。其中非金融跨國並購達到207億美元,佔全部跨國並購投資的68%。總體說來,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中以跨境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約占總額的一半左右。這雖然低於全球平均的80%左右的水平,更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幾乎100%的水平,但就中國本身而言,這一比例的增長速度非常迅速,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表3顯示了2008年發展中國家10起最大的跨境交易。其中,中鋁收購力拓的並購案可以列當年全球最大跨境並購案的第8位[2]。
表3 2008年發展中國家10起最大的跨境收購案
單位:百萬美元
收購方 所屬國家/地區 被收購方 所屬國家/
地區 交易額
中鋁公司 中國 Rio Tinto plc 英國 14284
中國聯通 中國 中國網通(香港) 中國香港 7785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 標准銀行集團 南非 5617
淡馬錫控股 新加坡 美林公司 美國 4400
NNS控股 埃及 Lafarge SA 法國 4141
Evraz集團 俄羅斯 IPSCO公司 加拿大 4025
華能集團 中國 Tuas能源公司 新加坡 3072
未披露投資方 沙烏地阿拉伯 Oger電信 阿聯酋 2850
投資者集團 印度 SG國際機場 土耳其 2656
未披露投資方 中國 Avilco ASA 挪威 2501
數據來源: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 資料整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FDI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2008年和2009年都以30%左右的幅度下滑,而同期中國的對外投資不僅沒有下滑,反而迅速增長。中國企業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展並購成為這一時期對外投資的新特點之一,也是使中國對外投資中並購比例大幅度提高的基本因素。
(二)對發達國家投資迅速增長,與對發展中國家投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傳統上,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對外投資以到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為主,其基礎是利用自身的相對優勢。這一狀況已為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理論所證明。至於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往往是小規模投資,以學習先進技術、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為主要目的,這同樣為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理論中的學習模型和策略競爭模型所證明。
但是,以中國的情況來看,近幾年對外投資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大幅度增加,且多是以大宗並購的形式進行的。表4顯示了到2008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國家或地區的情況。
表4 2008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的國家(地區)
單位:億美元
序號 國家(地區) 存量 序號 國家(地區) 存量
1 中國香港 1158.45 11 巴基斯坦 13.28
2 開曼群島 203.27 12 加拿大 12.68
3 英屬維爾京群島 104.77 13 蒙古 8.96
4 澳大利亞 33.55 14 韓國 8.5
5 新加坡 33.35 15 德國 8.45
6 南非 30.48 16 英國 8.38
7 美國 23.9 17 奈及利亞 7.96
8 俄羅斯聯邦 18.38 18 尚比亞 6.51
9 中國澳門 15.61 19 沙烏地阿拉伯 6.21
10 哈薩克 14.02 20 印度尼西亞 5.43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8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從表4情況可見,中國對外投資覆蓋的國家和地區雖然在不斷增加,但總體上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集中於避稅地和有歷史地理淵源的地區;二是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多於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中國香港地區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最為主要的目的地,佔全部對外投資存量的63%;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屬於典型的國際避稅港,吸納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近20%,合計超過80%以上。除去前三位特殊政策的國家(地區)和中國澳門以外,其餘16個國家中有7個發達國家,9個發展中國家。但從投資總額存量看,投向發達國家的投資占總額的57%,發展中國家佔43%,而且發展中國家高度集中於周邊國家和非洲等資源型國家。
(三)製造業投資與並購迅速發展,投資的產業結構走向高級化
在產業分布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於製造業、批發零售業、服務業、采礦業和建築業。截至2008年末,製造業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份額最大,為31.3%,上述五大行業共佔78.5%。
在製造業中,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成熟產業技術適用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外投資,這些投資大多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著眼於相對優勢的利用和過剩產能轉移;另一種情況是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並購,雖然起點低,但發展較快。其中,一些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的海外投資和並購往往投向發達國家,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電子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而國內企業並購發達國家的企業也往往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技術、知識、品牌、專利、設備、人才等有形和無形資產,通過並購建立核心競爭力。這類投資均屬於產業高級化的投資。近年來發生的許多海外投資並購案例都屬於這類投資,如過去幾年有名的TCL先後收購德國施耐德、法國湯姆遜的彩電部門和阿爾卡特的手機部門,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集團TFT-LCD業務,聯想收購IBM PC部門,上汽集團並購韓國雙龍汽車,海爾收購美國美克電器,以及金融危機以來發生的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廣州企業收購法國皮爾·卡丹,北汽收購薩博,吉利收購沃爾沃等。
(四)對外投資動因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傳統投資理論提出挑戰
經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不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對外投資,而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理論則強調相對優勢利用以及學習型投資。但是,近年來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對外投資的全面發展和多元化趨勢,明顯超越了相對優勢和學習型投資的框架。從對外投資的多種形態來說,至少有三類動機在發揮作用:
第一種,以獲取國際資源、原料等為目的投資。發展中大國(後發大國)的經濟崛起必然產生對國際原料能源等的巨大需求,加工製造中心地位更使中國成為全世界的製成品供應者從而原料需求者。為保障獲得穩定的原料、能源,通過對外投資控制生產能力是一種必然選擇,這促成了大量的跨國投資與並購。
第二種,以利用相對優勢為目的投資。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後發大國的企業競爭力不斷提高,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力。通過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投資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走出去」的主導力量之一。
第三種,以尋求壟斷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為目的投資與並購。在早期,這類投資主要是通過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室等小規模機構,試圖接近產業技術中心,掌握最新技術發展趨勢。近幾年,此類投資進一步演變為直接收購某些國外企業或業務,獲得品牌、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以及生產設施、研發團隊、銷售渠道等有形資產,期望通過收購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國際競爭所需要的壟斷優勢,提升產業水平和競爭力。
三、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道路的一些思考
僅停留在特徵與機制的認識上是不夠的。一個具有理論意義的挑戰是: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理論基礎與發達國家是否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等後發大國)是否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主流的對外投資道路?
任何經濟活動、經濟行為都是有其經濟理論基礎的。根據經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企業之所以有必要、有可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是因為一些企業具有壟斷優勢,如技術、專利、商標、品牌、規模、管理經驗、營銷技巧等。通過國際投資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壟斷優勢進而獲利,是企業國際化的基本動因,而這種優勢也是企業能夠克服海外投資的種種不利條件和額外成本,在競爭中擊敗當地競爭者的保證。也就是說,擁有壟斷優勢是對外投資的必要條件。
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迅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一般說來並不擁有明顯的壟斷優勢。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壟斷優勢究竟是不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缺乏優勢的企業為什麼大舉對外投資、跨國並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許多經濟學者開始研究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基礎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新解釋。
早期的解釋包括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 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具有一些特殊優勢,如小規模製造工藝、更適合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的技術等,這構成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的基礎)、印度學者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該理論強調,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後對技術的吸收、改造和本地化、更適用的技術、發展中投資國與發展中東道國之間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與基礎等形成一些特定優勢)、英國里丁大學的坎特維爾和托倫蒂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外國技術並不斷消化、吸收、改造,隨著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產業也不斷升級並在某些領域有了與發達國家競爭的能力,並沿著周邊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軌跡展開對外投資)等。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中國經濟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包括「兩階段模式」、「學習模型」以及「技術擴散與策略競爭模型」等。「兩階段模式」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通常要經歷虧損階段(第一階段),然後在積累經驗、提高競爭力以後,才會進入獲得利潤的第二階段。「學習模型」將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稱為FDI-Ⅰ,將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稱為FDI-Ⅱ。FDI-Ⅰ實際上是一種學習型投資,其目的在於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知識、管理經驗等壟斷優勢。而FDI-Ⅱ是策略競爭型投資,具有一般意義的贏利目的。隨著投資的發展和積累, 對發達國家的投資會逐漸轉變為FDI-Ⅱ。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認為,傳統跨國公司理論只注意到利用壟斷優勢,而忽視了對外投資也是形成優勢的過程。跨國投資的過程既可以是發揮優勢的過程,也可以是尋求優勢的過程。
綜觀整個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無論是傳統的以發達國家為背景的直接投資理論,還是試圖探索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基礎的新理論,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壟斷優勢」這一概念展開的。傳統理論將壟斷優勢看作對外投資的前提條件,而晚近的理論將壟斷優勢看作對外投資的目標和結果。據此,判定對外投資是否成功,前者主要看壟斷優勢利用得如何,是否帶來投資收益;而後者則要看是否獲得了壟斷優勢,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通過海外並購獲取壟斷優勢與核心資產的嘗試,可以說是上述理論的某種實踐基礎。不過,僅僅提出通過跨國並購與投資謀取壟斷優勢仍然是不夠的,因為並非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有能力展開這樣的投資,僅僅是少數發展中大國表現比較明顯。那麼,為什麼這些國家的這些企業可以展開優勢尋求型對外投資?在什麼條件下投資者才能真正獲得有價值的資產,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優勢與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與跨境並購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少數「後發大國」的對外投資,這些國家占據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絕大部分。而這些後發大國之所以能夠在對外投資上走在前面,得益於其經濟的迅速發展,更得益於「大國效應」,包括巨大的經濟規模和市場規模、高速經濟成長、發展不平衡的多元結構、國際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充裕、政府的強勢作用等。
然而,即使是後發大國,其優勢尋求型對外投資要獲得成功,實現其初衷,也需要以下條件:
第一,通過海外並購是否能夠真正獲得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發展中國家進行跨國並購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優勢資產,特別是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品牌以及與之相聯的機器設備、人才團隊、資料軟體等,以縮短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周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展開全球競爭。問題是,通過收購的方式是否能夠獲得尚處資產生命周期上升期和持續期的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並非沒有疑問,至少需要拿來證據。一般說來,出售者是不會將生產周期前期技術、核心技術和主線產品、一線品牌出售的,特別是不會出售給未來有可能與其形成正面競爭的同業企業。能夠出售的往往是邊緣技術、非核心資產和生命周期晚期的技術。當然,在商業競爭中,不排除一家公司陷入經營困難時將主流技術和核心資產出售的情況。
第二,通過海外收購獲得的資產是否能夠內部化為自身的資產。通過跨國並購方式獲得的海外優勢資產,包括無形資產,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使收購者通過這些資產獲利,但發展中國家海外並購更主要的目的是將海外優勢資產內部化為自身的優勢,「嵌入」自己機體之中,與自身既有的資產水乳交融為一體。否則,如果如油水難於相容,或可獲利於一時,但終將成為與自身資產格格不入的附著在體外的異已物,特別是對於品牌、商譽等具有深層文化內涵的資產,以及技術、知識等具有高度路徑依賴特點的資產,更是如此。
一個品牌,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積淀已經成為某個民族、某種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外來者可以將其購得,卻很難「本土化」為自身的東西。經驗地看,還很少有哪個國家的著名品牌是通過海外資產收購獲得的。一國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品牌,都是土生土長自主創新的結果。此外,技術與知識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和路徑依賴,除非將自己原有技術路線完全放棄,否則,很難通過直接收購方式使外來技術與自身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
第三,海外並購的結果是將「母體」國際化而不是將「客體」本土化。發展中國家通過跨國並購方式獲取海外優勢資產,目的是為了培育自身競爭力與國際大企業展開競爭,立足於國際市場。因此,這類並購成功與否的依據,主要是看其能否提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並在國際市場上獲利。
然而,通過海外並購方式獲得的資產有可能是已經過氣的資產,或者由於文化土壤不同並購後即貶值,或者無法融入母體而孤立存在。不過,由於後發大國國內市場廣闊,即使發生上述情況仍然可能通過國內市場擴張為並購者帶來不錯的收益,按照一般跨國並購成功的標准衡量,這種並購仍是成功的。關於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的某些既有理論也正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在它們看來,只要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海外投資能為其國內經營帶來利潤並使公司總體業績改善,跨國投資就是成功的。但是,這種狀況雖然符合一般企業海外投資的邏輯,卻不符合如中國這樣的後發大國海外投資的邏輯,因為它無助於改善後發大國的國際競爭力,培養自己的跨國公司。只有當海外並購獲得的資產植根於自身企業體內並帶動整個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和國際化經營,海外並購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
❽ 我投資了一家叫:香港華美國際金融公司的產品,產品名稱是:俄羅斯國際能源投資申購產品,被騙了十萬,怎
報警,同時在網路上傳播一下,被騙的事。。。說實話,找回來的不多,只能試試看。
❾ 中國銀行在俄羅斯的地址
俄羅斯中國銀行,英文名稱:BANK OF CHINA (ELUOSI),營業地址:72, Prospekt Mira, Moscow, 129110, Russia,SWIFT代碼:BKCHRUMM,聯系電話:(7495) 7950450,網址專:www.boc.ru。具體信息屬您可聯系當地網點確認。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相關產品/業務政策、操作步驟、收費標准等信息以您實際辦理業務時為准。
如有疑問,請繼續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如有其他業務需求,歡迎下載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或微信關注「中國銀行微銀行」繼續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❿ 俄羅斯現在的經濟及金融市場政策
俄羅斯經濟與財政
俄羅斯聯邦有著統一的經濟空間,其基礎是聯邦所有制、聯邦預算(除地方各級預算外)以及統一的貨幣稅收與信貸體系。俄羅斯境內禁止設置海關關卡、徵收關稅和其它費用以及妨礙商品、服務和資金自由流通的其它任何手段。
俄羅斯聯邦的統一貨幣是盧布,一盧布為100戈比。
銀行:俄羅斯實行兩級銀行體系。處於第一級——管理級——的是俄羅斯中央銀行(俄羅斯銀行),它制訂金融信貸政策,監控通貨膨脹的進展速度和其它銀行的業務活動。處於第二級的是所有其它銀行。就其業務性質它們分為專業化銀行和綜合銀行。綜合銀行進行信貸、結算、財務等所有業務,專業銀行則提供一定種類的服務或只從事一種業務。現在俄羅斯金融信貸的主要趨勢是資本集結。俄羅斯的銀行早就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俄國銀行服務的標准更接近歐洲規范。俄羅斯大約三分之一的銀行在莫斯科。
投資:俄羅斯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對國內企業固定資本的巨額投資。今天俄國已經建立起吸引外資所必須的法制體系,1999年通過了聯邦法律《俄聯邦外國投資法》,這一法令旨在「使俄羅斯聯邦經濟吸引並有效利用國外的物質、金融資源和先進技術與工藝」,為外國投資者提供符合國際法規范的穩定條件。
稅收:當代俄羅斯共計約有20個稅種,除了各聯邦主體共有的之外,還有區域性和地方性稅種。稅收品種和最高稅率由國家立法機構確定。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制度,如針對小企業和農業企業的簡化征稅系統、針對個別經營行為(如家政服務、裝修、零售等)統一徵收的稅種。但預算的80%來自五個稅種:利潤稅、增值稅、礦產稅、所得稅和消費稅。到目前為止,稅收負擔主要由企業承擔,這也是「年輕的」市場體系所特有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心將向自然人稅收方面轉移。現在俄羅斯對自然人一律課以13%所得稅(無累進比例),這屬於世界上最低之列。但重要的不僅在於確定稅種,而且在於徵收。俄羅斯聯邦財政部聯邦稅務局負責監控稅款的繳納。在俄羅斯逃稅將被追究行政和刑事責任。對情節輕微者處以罰款,有重大犯罪行為者最長可判處7年監禁。
金融
俄羅斯財政體系:
集中管理財政
國家預算
預算外基金
國家信貸
保險:
社會保險
個人保險
財產保險
責任保險
企業風險保險
分散管理財政
商業企業財政
非商業企業財政
社會團體財政
俄羅斯財政體系的核心是國家或聯邦預算,它是國家的財政計劃(當年收入與支出時間表),需聯邦委員會以聯邦法律的形式確認。正是藉助於聯邦預算才實現了國家財政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再分配,為國內經濟發展和在俄羅斯全境實施相應的社會政策儲備了資金。
當今俄羅斯的預算建立在稅收和其它繳納費用的基礎上, 稅收收入保障了大部分預算進項。
俄羅斯國家預算支出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是用於發展物質生產及完善生產部門的資金;其二是非生產領域的維持與發展資金。國家藉助預算調控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領域之間的資金分配。
最近幾年俄羅斯預算的收入穩定增長而且越來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