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
D(3分)
小題:
在
經濟發展過快(或過慢)時升高(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從而達到收縮(或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4分)(意思對即可)
B. 南陽市二十二中的學校簡介
南陽市二十二中是南陽市首批命名的示範性初中,位於智慧之崗--卧龍崗下,始建於1986年,佔地面積36000平方米,40多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300餘名,全校教職員工213人,高級職稱78人。學校建有行政科技樓、教學樓、圖書實驗樓、讀者俱樂部、天文觀測台、多媒體演播大廳、標准塑膠操場,環境優美,花香四溢,充滿濃郁的書香氣息。學校先後被授予南陽市學校管理先進單位、南陽市示範學校、南陽市百佳校園、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安全管理先進單位、河南省衛生先進單位、河南省文明學校、河南省「雙合格」優秀(示範)家長學校、河南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河南省文明單位等多種榮譽稱號。多年來,學校在辦學實踐中錘煉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和辦學理念,那就是「以人為本、重德啟智、務實創新、與時俱進」,提出了「輕負擔,高質量,創特色,爭一流」 的辦學目標;確立了「面向未來,培養文明向上、健康高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標;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文化內涵,提升辦學品位,全面持續發展」的辦學特色和「首先教會學生做人,其次教會學生做事(合作),再次教會學生學習,最後教會學生生存」的教育思想。以張春旗校長為首的領導班子認真學習貫徹市委工作會議和市教育局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四個重在」、「四個帶動」,「固本創新、內方外圓」的發展思想,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恪守「保穩定、保質量、保發展」的「三保」方針,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加強五支隊伍建設:即一是加強領導班子隊伍建設,提高班子成員的整體素質;二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完善德育長效機制;三是加強教科研備課組長隊伍建設,減負增效,探究最優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四是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走向成功;五是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全力推進素質教育。學校領導班子將引領二十二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強管理、超越自我,致力提升辦學品味,努力營建和諧校園,為南陽教育作出更大貢獻,將二十二中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品牌學校!
校長寄語
春華秋實幾十年整,歲月的豐碑記錄著我們的風雨歷程,莘莘學 子的企盼,凝結著我們全體教職員工忠誠,激情與奉獻。我們信心堅 定,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裁物,讓祖國的前程更加錦綉是我們光榮的任務。相聚在二十二中,書寫更多華章,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在公辦辦學的大潮中,我們是一隻雛雁,春蠶吐絲,織成萬丈綿綉,嘔心瀝血,育出百華 爭春,燈光漂白了四壁,我們無怨,霜雪染白了雙鬢,我們無悔。祖國的太陽,在我們的心中冉冉升起,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我們永恆的信念。
創辦了一流學校,必須有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素質,多少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伴隨著我們的艱辛。我們執著的追求,用我們汗水澆灌生命的蔥蘢。
該校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優良辦學傳統的市級示範性學校,始建於1986年,二十年,一幅燦爛而輝煌的歷史畫卷,一本厚實而豐富的學校方誌,一曲跌宕而激越的教育樂章。它的背後是風雨和泥濘,是光榮、夢想及一代代學人薪火相傳的堅守與追求……無論是昨天的簡陋校區,還是今天美輪美奐的校園,彈奏的都是永遠的青春弦歌,不變的都是 二十二中人奮發向上、鍥而不舍的開拓進取精神;二十多年的教壇風雨,沐浴錦綉春暉,千千萬萬桃李芬芳,造就英才輩出。
寄語過去、現在和准備在該校工作的教師,提高教師素質是一項「教師受益、學生受益、學校受益」的「三贏」戰略,該校倡導並著力推進的「名師工程」,需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全方位產出,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並身體力行。
寄語過去、現在和准備在該校工作的職工,「校興我榮、校衰我恥」,我們要以主人翁姿態投入學校工作,做到嚴於律己,寬厚待人,提高素質,靈活辦事。
寄語曾經、正在和將要在該校學習的學生,應對激烈競爭,呼喚綜合素質。該校「為學生終身成功奠基」的辦學理念,著眼於學生「先成人、後成才」「既成人、又成才」。今天的成績是昨天努力的結晶,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保證。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將「成人」「成才」變成生動的畫面。
寄語廣大學生家長、教職工家屬,我們師生的成長、學校的發展,少不了你們的支持、愛護和付出,榮譽的背後「也有你們的一半」,我們的師生會永遠記得你們。
寄語各級領導、各類同仁及一切關心、關注該校發展的人們,該校發展到今天,在二十二中人不懈努力的同時,離不開你們的親切關懷、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寄語訪問二十二中網站的你,我們的網站建設才剛剛起步,還有許多空白,還有許多不足,希望得到你的諒解和理解,希望聽到你的意見和建議,關於網站建設,關於教育工作,關於學校發展。
萬里雄關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的目標,新的追求,一切成功的背後,孕著新的希望,盡管腳步到這里已靜止為歸宿,而前方的路,又要以此為起點。
情系黃土沃春耕,風雨業績血汗中,該校以良好的信譽,一流的設施,以誠為本,以信為根。創造明天的輝煌,歲月更崢嶸!

C. 我想在南陽周邊帶孩子出去玩哪裡實會又好玩的地方
1、萬山之祖-----嵩山
中嶽嵩山,「峻極於天」且「居天下之中」,自古就被認為是「萬山之宗歟」。單是一個「嵩」字就可以看出嵩山的地位,「嵩」者「高」「山」也。而實質上,嵩山海拔只有1492米。嵩山地區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國家文明,且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而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的古代文化遺址。2009年中國唯一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嵩山古建築群」,共8項11處,其每一項都有資格單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嵩山是一部用石頭和建築書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
嵩山更是舉世罕見的地質博物館。小小的嵩山,竟然橫跨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年代,是地質學領域的「五世同堂」。據說嵩山上既能見到大象的化石,也能見到海象的化石。這就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為: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
2、山水旅遊聖地-----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河南焦作修武縣境內,既是世界地質公園,又是國家AAAAA級景區。雲台山滿山覆蓋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如詩如畫的奇峰異石,形成了雲台山獨特完美的自然景觀。漢獻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晉「竹林七賢」的隱居故里,唐代葯王孫思邈的采葯煉丹遺跡,唐代大詩人王維寫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古絕唱的茱萸峰,以及眾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雲台山豐富深蘊的文化內涵。
「焦作山水」因雲台山而叫響全國。
3、中原獨秀-----堯山(石人山)
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的名。1980年後這里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目前正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區和國家地質公園。
堯山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溫泉優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分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龍潭、半仙居、石人、雞冠石、白牛城、秘洞、溫泉十大部分。專家評價具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科研、探險的好地方。
大山壁立,異峰如塑,怪石紛呈,是堯山自然風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頂上,千岩萬壑,飛龍走鳳,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幅美不盡收的圖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兩次登上堯山,並為堯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獨秀」的墨寶。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寡。而天下奇偉瑰怪之觀,常在於險遠。堯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傳。然三十六處名勝,七十二個景點,處處綺麗如畫,每處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話傳說。
4、中國最美的地方------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洛陽市嵩縣境內,2006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聯合眾多旅行社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白雲山位於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區,奇峰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形成各具特色的白雲峰、玉皇頂、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復合型旅遊區,被譽為「人間仙境」、「中原名山」。
5、恐龍沒落的見證者-----伏牛山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處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東南綿延800餘里,這古老的大山見證過恐龍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龍沒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蘊含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豐富,全世界無出其右。近兩年在伏牛山北坡,還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這些化石的出現也如恐龍蛋一樣在學術界內外成為爆炸性新聞。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和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是拜訪恐龍的好去處。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自然保護圈」的寶天曼位於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這里古樹參天,鳥獸群集,奇峰競秀,滿目涌翠。西峽龍潭溝瀑布群水石相依,風景獨秀。而瑰麗神奇的桐柏山,奇峰若雕,碧水如畫,為千里淮河的發源地,登上主峰太白頂,聽百里林濤淺吟低唱,可見山景,能賞水色。
6、花中之王------開封菊花
開封的養菊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至北宋,開封菊花更遐邇聞名。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台賞菊時,就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並被刻在當今禹王台公園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開封人民酷愛菊花的傳統習俗猶濃。
7、國色天香------洛陽牡丹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
城。」牡丹因千年帝都洛陽而名聞天下,洛陽因牡丹的國色天香而更加迷人。洛陽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的人工栽培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北宋。
洛陽牡丹不僅花色迷人,而且蘊含豐富的牡丹文化。從唐宋開始出現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以及繪畫、刺綉等不僅量大,而且內容豐富。由於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至愛,千百年來流傳的關於洛陽牡丹的種種神話故事和趣聞逸事更是家喻戶曉。
D. 宛宛轉轉勝上紗,紅紅綠綠水中花,落落起起夜飛雁,寂寂寞寞離人家,
題目:鳳凰台上憶吹簫。作者,賀雙卿
《鳳凰台上憶吹簫》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色是巧用疊字抒情寫意,而疊字的應用在古詩詞中常常是篇章里的亮點。賞析這些疊字的應用技巧和表達效果,首先要了解 疊字的構成和語法功能。
我們根據所疊兩字拆開後的單字與原義的接近與否可以把疊字分成單純詞(連綿詞)的疊字和合成詞的疊字這樣兩類。單純詞(連綿詞)的疊字,古人稱這種情況為疊音、重言。這類疊字的特點是由一單音詞重疊而成一雙音詞,但詞素是一個。我們在《詩經》中見到的「關關雎鳩」、「楊柳依依」、「伐木丁丁」這樣的疊字均屬於此。這類疊字大部分是擬聲詞和形容詞,多用以摹聲和摹狀。合成詞的疊字的特點是把一個字重疊起來,從而產生新義。產生的新義和單個字的本義雖然有些不同,但彼此關連比較大,產生的新義往往是單字本義的強調,達到動作的重復、范圍的擴大、時間的延長、程度的加深等目的。如「尋尋」和「覓覓」是「尋」和「覓」兩個動作的重復,強調「尋」、「覓」的時間之久、范圍之廣;又如「點點」和「滴滴」是「點」和「滴」兩個量詞的重疊,能把水下落的動作的頻繁、持續時間的長久等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依照合成詞自身的詞性,合成詞的疊字多分為形容詞疊字和動詞疊字兩大類。它們一般充當形容詞或副詞,是加強表達效果時常用的詞彙。
其次,要把握疊字在詩詞中的應用及賞析的基本規則。
誠如英國學者赫茲里特所言,「詞彙的力量不在詞彙本身,而在詞彙的應用。」自《詩經》始,詩詞作者均有意識地在創作中運用大量疊字來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詩詞中,疊字不僅是意、形、聲、韻的重疊,而且荷載著深厚的文化及情感的內涵。因此,賞析疊字技巧必須結合整首詩詞,不能孤立地就疊字分析疊字。下面就以《迢迢牽牛星》、《聲聲慢》為例,具體研討疊字在詩詞中的應用及賞析。
先看《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整首詩用的六組疊字布排相當有講究。賀拉斯說:「在安排字句的時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戶曉的字便會取得新義,表達就能盡善盡美。」《迢迢牽牛星》把前四組疊字放在詩的開頭,後兩組放在收束處。前呼後應,整齊中寓有變化。較之《詩經·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同時代的《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唐代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王建的《疊字詩》:「宛宛轉轉勝上紗,紅紅綠綠苑中花。紛紛泊泊夜飛鴉,寂寂寞寞離人家」,《迢迢牽牛星》的六組疊字,有效避免了單調繁復,經濟而又高效。「迢迢」,強調織女與牽牛星距離之遙,顯示出彼此睽隔的空間之廣;「皎皎」,蘊含星辰燦爛與美女明艷兩層意思,狀物寫人兼備。開頭兩組疊字,將女主人公的形象寫得光艷照人,將女主人公的心緒烘染得玲瓏剔透。「纖纖」從視覺上描摹女主人公的手的形態和動作,既表現其織布動作的嫻熟,也在贊美其女性特有的柔美(手是人的第二張臉,「纖纖」一疊,女性柔婉之態宛然可見);「札札」屬象聲詞,從聽覺上刻畫女主人公織布動作的熟練,同時以機杼的聲響,傳達女主人公內心無法平息的懷人情思。開頭四句,每句句首均用了疊字,讀來音韻流暢、琅琅上口。間隔四句後,在結尾又用兩組疊字,顯得一波三折,山鳴而谷應。「盈盈」兼指水的明亮和女性眼波的柔媚;至於「脈脈」,更是將傳統詩歌「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詩美極致落實在具體的相愛不能相守的愛情題材中,以時間上含情不語的久長遙對開頭空間上「迢迢」阻隔的闊遠,真是匠心獨運,令人叫絕!
從《迢迢牽牛星》的疊字應用上,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基本規則:
一、疊字的布排要講究整齊中寓變化,不能片面求多求全;
二、疊字在貼切狀物摹聲之外,必須與整首詩的意境融為一體,要講究整體效果。布封說得好:「有些人想在文章里到處布置些驚人的語句,這種意圖是完全和文章的熱力背道而馳的。光明應該構成一整個的發光體,均勻地散布到全文,而那些驚人語句就像許多火星子,只是拿許多字眼互相撞擊著,勉強使他們迸出來的,它們只閃一閃,炫耀一下我們的眼睛,然後又把我們丟到黑暗裡了,這種火星子是最違反真正的光明的。」
下面,再來看看李清照的《聲聲慢》。全詞如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開頭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尋尋覓覓」傳達出女主人公在遭受亡國喪偶之劇創後,精神恍惚,每每呈現若有所思的情狀;「冷冷清清」是經過尋覓後的感受,覓無所得,「物是人非事事休」,空虛寂寞接踵而來;「凄凄慘慘戚戚」是經過「感受」產生的深一層悲苦的心境。這一連七組疊字既有時間上的關連,又有程度上的層遞,深刻地表現了詞人飽經亂離苦難後惶惶不可終日的凄哀無告的心境。結尾處的「點點滴滴」,有意將雨水與淚水的特點揉和在一起刻畫,既能與上片旨在加深凄苦感受的七組疊字相呼應,又能把女主人公的無限愁思推衍得纏綿縈回。
緣此,我們不難發現,李清照《聲聲慢》詞對疊字的運用也是符合我們在賞析《迢迢牽牛星》時得出的兩條基本規則的。
賀雙卿的鳳凰台上憶吹簫有兩首,不知你問的是哪一首?
還一首
鳳凰台上憶吹簫◇ 賀雙卿
紫陌春情,漫額裹春紗,自餉春耕!?
小梅春瘦,細草春明。
春日步步春生。
記那年春好,向春鶯說破春情。
到於今,想春箋春淚,都化春冰。
憐春痛春春幾?被一片春煙,鎖住春鶯。
贈與春依,遞將春你,是依是你春靈。
算春頭春尾,也難算春夢春醒。
甚春魔,做一場春夢,春誤雙卿。
補充:
1.鳳凰台上憶吹簫是一詞牌名。
鳳凰台是潮州八景之一
「古鳳凰台的由來,傳說是鳳凰山上的鳳凰不甘寂居深山老林,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 的景色,經常到這個江心綠色的沙洲棲息、遊玩。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曾多次游覽沙洲,愛其清靜幽雅,同時倍感潮州文風鼎盛,風物非凡,認為這里應是傳說中鳳凰棲宿之所,絕不是老鴉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鴉洲」改為「鳳凰洲」,並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在鳳凰洲築建一座十餘丈高的石台,命名為「鳳凰台」。自此,這里成為遊人徘徊難離的名勝。」 之後才有了鳳凰台上憶吹簫,取傳說中蕭史與弄玉吹簫引鳳故事為名
相傳戰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因自幼愛玉,故名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於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長吹笙,技藝精湛國內無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後,穆公要為其婚配,無奈公主堅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她。一夜,弄玉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吹笙,卻於依稀彷彿間聞聽有仙樂隱隱與自己玉笙相和,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稟明了父王,穆公於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說的方向尋找,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與弄玉成婚後,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和真的鳳凰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都引下來了。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台,這就是鳳凰台的由來。蕭史和弄玉住在鳳凰台上,一連幾年不飲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簫相和後,竟引來金龍紫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升空而去。成語「乘龍快婿」「龍鳳呈祥」便是因此而來。 關於蕭史其人,最早記載見於漢朝時的《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原文為:「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後來的《東周列國志》,將這一奇事詳細敘述,作「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一章,很多人都是從此書中了解到這段軼事的。
因為傳說中蕭史弄玉是居住在華山中峰的,所以現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許多勝跡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們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妝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台、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台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直至現在仍被人津津樂道。
2.詩人的故事
賀雙卿(1715~?),字秋碧,江蘇丹陽人。據其同里史震林《西青散記》載:雙卿生在綃山一農家,「負絕世才」,「秉絕代姿」,嫁金壇村夫周某,姑惡夫暴,勞瘁以死。生平所為詩詞,不願留墨跡,每以粉筆書蘆葉上,以粉易脫,葉易敗也。因此作品多散佚,流傳下來的詞只有14首,後人輯為《雪壓軒詞》。
賀雙卿是勤勞受苦的農婦,又是傑出的女詞人。她的詞別具風格,自成一家。正如清代詞學家黃燮清所說:「雙卿詞如小兒女,噥噥絮絮,訴說家常。曲曲寫來,頭頭是道。情真語質,直接三百篇之旨。豈非天籟,豈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窮,為古才媛所未有,每誦一過,不知涕之何從也。」
賀雙卿出身於農戶,自小聰慧,在學館旁聽三年,學會了讀書寫字,還入了吟詩作文的門。善師能文的她,比其他的農村姑娘多了一份含蓄與深度,雖有卓越的才華,卻沒有引起家人的注意,到了出嫁的年齡,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給了一戶周姓農民。與丈夫不僅沒有情感上的溝通,而且常常受到丈夫和婆母的虐待打罵。特殊的經歷使賀雙卿的詞不但感情凄怨愁苦,而且格調清幽窈曲,意蘊深厚,耐人品味。
雙卿寫詩作詞,只為抒發自己的情懷,不為刻意留存於世,她用工整漂亮的小楷,將詩詞寫於蘆葉、竹葉、桂葉,任其自然脫落、消逝。一年夏天,金壇舉人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幾個才子來到綃山村,在耦耕堂避暑讀書。一日,偶見一婀娜女子手執畚箕出外倒臟物,史震林非常驚奇:窮鄉僻壤,何來如此美貌女子?經打聽,方知雙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後又讀到雙卿的詩詞,更是敬佩至極,於是寫詩作詞以示問候。雙卿欽慕才子,不由也詩詞唱和,但她「發乎情而止乎禮義」,始終不越雷池一步。
羈留綃山的日子裡,史震林著意搜集雙卿的詩詞。讀著這些凄惻動人,才思超卓的作品,他不由深深地震驚了。一個如此才貌雙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慘的命運。「才與貌至雙卿而絕,貧與病至雙卿而絕。」史震林把這個苦命才女的遭遇寫進了他的《西青散記》中,從而使更多的人認識了這位才女。
由於貧病交加,賀雙卿於20歲左右即含恨離世。
《鳳凰台上憶吹簫》這首詞是為別韓西而作,細膩地表現了她內心抑鬱的情緒,再現與女友分別使她墮入深淵的情景。巧用疊字抒情寫意,堪與詞作大家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之句媲美,並將她後半生的酸楚盡相傾訴。「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這首詞,情境哀凄,詞義悲苦。用雙字二十餘疊,絲毫不露牽強痕跡。末尾三句,「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更是余怨無窮,緊緊扣人心弦,令人動容。故清人秋夢雲在《綺霞軒詩話》里評價道:連用四十餘疊字,脫口如生,靈心慧舌,不讓易安專美於前。
E.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問題。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決定從2010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
1.D 2.在經濟發展過快(或過慢)時升高(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從而達到收縮(或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意思對即可) |
F. 南陽市內鄉縣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民間的傳說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期問要掃除污穢,預防疾病,三十要貼門神、對聯、放鞭炮、吃餃子、除夕守歲,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給小孩壓歲錢等。
對聯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已有干余年的歷史,我國古代第一副成文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出白五代後蜀皇帝孟昶(934~965)所撰寫,已為人們所公認。但對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戰國時,中原百姓在門旁掛「桃梗」,堪稱對聯之發端,所謂「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據說可以驅邪惡,保平安。後來漸漸變成掛「桃符」,桃符也叫門神,它是說,相傳東海度朔…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故於農歷元旦用桃木刻二神於其上,懸於門戶,以驅鬼避邪。至五代後蜀盂昶即位後,始發明了具有對偶意義的文字對聯,刻於桃符之上,到了宋時,又推廣用在官府廟宇的楹柱上。
「春聯」名稱的誕生是在明朝,據載,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下聖旨,宮城內外,無論官民各家各戶都要在元旦貼上用紅紙書寫的春聯,以示慶賀,並微服私訪,觀賞取樂。自此,貼春聯之風流行民間。
凡遇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在門上貼上紅色、寫著吉利聯語的對聯,以烘托新年氣氛,並驅趕懼怕紅色的猛獸「年」,寄託來年五穀豐登,古祥如意,招財進寶。
值得指出的是,對聯不僅在新春佳節撰寫張貼,而且名山大川,宮殿樓閣、官署衙門、園圃亭榭、寺院廟剎、戲台橋梁都撰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楹聯,與山川同在,與勝跡交輝。
貼門神,有這樣一個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生了病,夢中聽到「鬼」叫,坐卧不寧。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知道後,傘身披掛,手執兵器,侍衛門旁,當夜唐太宗就沒有再做噩夢。以後,他命畫工,畫了秦叔寶和尉遲恭的像貼在宮門上,稱為門神,後來逐漸傳到民間,人們爭相仿效,也貼此像以避邪惡。
吃餃子、給壓歲錢的習俗
吃餃子大年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我國北方的民間習俗。衙門也不例外。餃子,形同新月,以面團為葉包餡而成。
古時夜半稱為子時。春節時人們要吃除夕包好的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也就是說新舊交替從子時開始的意思,「餃子」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壓歲錢 壓歲錢最早出現於唐宮廷內,《資治通鑒》載,楊貴妃生子,玄宗李隆基親往看望,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洗兒錢除誌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去魔的護身符。賜錢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至宋代成為民問重要風俗之一。經逐漸演變,而成為元旦大人們給孩子散壓歲錢而防災驅邪的風俗,以至相沿至今。
元宵節燃燈習俗
正月十五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元宵節。民間則多稱燈節。每逢這一天,從京城到各地方官府,家家戶戶都要掛彩燈、放焰火,大街上高掛千萬盞琳琅滿目的花燈,供人們觀賞。
元宵節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朝,西漢以前,皇帝的宮殿里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宮燈,漢武帝在修改歷法時,就把正月十五日作為一個重大的節日。每逢這一天,皇宮城內所有燈盞都要大放光明。不過,當時元宵節玩燈、賞燈,還僅僅局限於深宮禁苑,並沒有形成民間風俗。元宵節成為萬民同慶的燈節,乃是入唐以後的事。
由於唐朝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老百姓安居樂業,人稱「貞觀之治」。唐朝的皇帝就把宮內的花燈,搬到大街上展覽,並且親臨觀賞,與民同樂。唐明皇李隆基就曾命人製作了一盞高150尺的彩燈,被人稱為燈樓。皇帝一帶頭,皇親國戚也爭先恐後效法炫耀。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令人製作的燈樹「高80尺,立之高山,上元點之,百里皆見」。此外,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皇帝還要大宴群臣,輕歌曼舞,徹夜遊樂。原來規定的嗚鼓以後所有行人必須回到規定場地,但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長安城內卻允許人們徹夜觀燈,盡情歡娛,直至天明。這樣以來,元宵節的制燈、玩燈、觀燈,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民間的習俗,這種風俗歷經百代而不衰。宋朝以後燈期由3日延至5日。到了明代竟從初八日開始到十七日放燈,燈期達10日。燈節一到,大街小巷的燈市、燈社、燈謎、賽燈會大放異彩。進入清代、民國,花燈式樣越來越多。進入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力的應用,制燈工藝更加先進,人們的觀燈樂趣更高。從而使元宵節成為中華民族最富有詩意,也是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打春」的習俗
在內鄉縣衙博物館里,有知縣親耕、打春牛的場景。這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立春」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日,民間則習稱「打春」。何以如此叫法,這與封建社會官辦歲事活動「鞭春牛」有直接關系。
牛是人類的朋友,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二位,也是十二生肖中最勤勞的動物。以牛耕地,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里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據史料記載,「鞭春牛」這一活動,源於周代《禮記·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氣」之說。土牛,即泥土所制的牛,這一活動固定於立春之日,始於漢代。其後歷代都有關於制土牛的記載。每年皇帝都要在立春時,赴先農壇祭祀,並親自作象徵性扶犁耕地,以表示勸農,迎春氣而兆豐年。而地方官府亦在立春時舉行相應的活動,以代御親耕。其整個活動經歷了迎春和打春兩個程式。
春牛為土製,具五方之色(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其各部位不同之色彩,決定於當年干支、立春日的干支。以五行陰Ij幾、勾芒神或稱司春之神,後多作耕牧之神祭祀。其服飾的色彩、年紀、姿態,也據當年干支而定。這樣,春牛及芒神不但六十年不會雷同,而也不會全l司。
清代,每年六川由掌管天象、歷法的朝廷官員欽天監預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造型、顏色,命令各府州縣以式製作。其各部尺寸都有一定之規和象徵意義。春牛身高四尺,象徵一年四季;身長八尺,象徵一年巾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屯秋、立冬八個節氣;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十二個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t五天;手執鞭長二尺四寸,象徵一年二十四節氣。
迎春立春前一日,知縣身著朝服親率眾官及迎春隊伍,隨員高舉「春」字牌,浩浩盪盪開至春場(先農壇),祭祀春牛和芒神,執事官跪案前,雙手展開「喜報陽春」的紅貼報春。贊禮官誦讀祝文,祭畢,知縣在春場扶犁耕地一至二攏,表示代御親耕,以祈豐年。然後迎春隊伍將備牛芒神抬至縣署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待立春日在此「鞭春」。
打春立春日,縣衙儀門大開,對百姓開放,大堂前設香案,擺香燭、豬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執彩旗、敲鑼鼓、吹嗩吶,聚集而來。知縣面北而跪,作三獻酒狀,贊禮官誦瀆祝文:「維神職司春令,德應蒼龍,生意誕敷,品匯蔭達。×等忝守是土,具禮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饗!」
禮畢,眾官手執彩杖,肅立春牛兩旁,贊禮官唱:「長官擊鼓!」知縣三擊鼓。贊禮官又唱「鞭春(打春)!」眾宵史繞牛三圈,知縣將存牛擊破。牛肚裡事先填滿的五穀千果棗子、核桃等紛紛落地,眾官與百姓歡呼搶食,以期五穀豐登,吉年有餘。隨後出縣衙開始遊街鬧春,大街小巷彩棚櫛比,披紅戴綠。鼓樂、獅子、旱船、高蹺等民間雜耍甜玩盡興表演,萬家空巷,官民同樂,到處洋溢著吉慶歡快的氣氛,將打春這一活動推向高潮。
據老年人回憶,知縣扶梨耕地所選用的耕牛,為戶主的一大榮幸,還可享受免去當年賦稅的優惠待遇。
鞭春牛的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內鄉縣志》「時序節令」有記載,「立春先一日,城中地方用鼓樂彩旗於勾芒神、土牛前,以迎春氣兆豐年。」不過,這時的土牛已不是土製,而是紙糊的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牛耕漸漸削弱,而鬧春耕的民事民風民俗,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環,成為一種文化積淀,塵封於封建歷史的褶皺里,老人的記憶里和內鄉縣衙博物館的泥塑里。
清明節的習俗——祭先、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祭祀先人的節日,故俗稱鬼節。相傳漢元帝為追念前將軍蕭望之,故有「使祭其冢」之舉。直至隋唐,清明祭奠才形成俗例並見之官方文書,《舊唐書》載,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敕雲:「寒食卜墓,禮無經文,近代相沿,寢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人五禮,永為常式。」《東京夢華錄》說:「清明日,官員士庶俱出郊祭墳」。清明節正是大地春動的時節,故此節雖起始於祭祀先人,但在長期的發展巾也復合有游樂的內容。《東京夢華錄》載,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們遊玩於田野園圃之問,至暮而歸。這種郊遊活動,後來便被稱為「踏青」,含有一冬蜷縮,春動出外,舒展身手,振奮精神的:卷思。同時古代又在清明節匯聚了插柳植樹的活動。至於清明戴柳免蠆(折)毒的說法,則反映了這一節日也包含有驅災內容的印記。作為綜合性質的節日,還增加了競技游藝的內容。現在人們往往視清明節為外出旅遊的最佳季節。
端陽節的習俗——吃粽子、劃龍舟 五月初五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所謂「端」,是「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推算,五月為「午」,故稱「端午」。「午」與「五」古代通用,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五月五日又稱「端陽節」。
相傳在2500年前的西周時,人們每逢五月初五便在門戶上掛艾葉和菖蒲,飲雄黃酒,意為去毒氣,避邪惡。至於端午吃粽子,那是戰國以後的事,起源於紀念屈原自投汨羅江以死。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官至左徒、三問大夫,因遭誣陷,而被流放,憤而於五月五日投淚羅江自盡。他忠君愛國的氣節,贏得後人敬仰。在東漢魏晉時,紀念屈原之死的區域性風俗,逐漸變成全民性的節日,使端午與紀念屈原相結合,世代相傳,相沿成習俗。南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口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以使魚蝦不食屈原屍體。
至於吃粽子、小兒頸及足拴五色線,則是傳說,人們祭祀屈原之米,常被蛟龍所竊,需塞楝木葉以五色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最為害怕。故此後世人作粽子,帶五色線及楝葉,自然將吃粽子和屈原投江自盡揉合在一起了。
民間的端午節,有許多節日行事,吃粽子,采艾葉、插菖蒲,飲雄黃酒,拴五色線,帶香包,驅五毒,賽龍舟等,兒童最喜歡這個節日有吃有玩有看,節日還帶有許多神秘的色彩。 兒童要帶「老虎肚兜」,用紅布或黃布製做,中間綉老虎,其下有蠍子、蟾蜍、蜈蚣、蛇、壁虎,謂之「五毒」,或剪貼「五毒」於門:防其傷害。
采艾葉 插菖蒲,可以去穢氣,避邪惡。
為避瘟去邪,端午節佩帶香囊,內裝雄黃、蒼術等香料帶在胸前。端午節早晨起床時,家人為孩子的於、腳、脖子拴五色線,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與金木水火土對應,取避鬼祛病之義。
至於端午節賽龍舟則足源於人們傷於屈原之死,劃船尋找屍體。後米逐漸演變成競技游藝,屆時,官民同樂,棹漿劈浪,鑼鼓喧天,旌旗飛揚,觀者人山人海,因而成為民問的盛大節日。中秋節食月餅——合家團圓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同傳統的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中秋節來源於漢代的秋節,不過不是八月卜五,而是在立秋之日。大約到了宋代,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就多起來了,成為我國僅次於存節的重大傳統節日之一,民國元年(1912)曾行文把中秋法定為『秋節』,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陰歷四節均借度農時,以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至今中秋節仍是民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隨著時代發展,人們逐漸將冬至節淡忘,遂成為春節、端午、中秋三大節)。中秋節人們吃月餅的習俗,起始於唐代,而月餅之名則始於清代。據說最早由江蘇一帶興起,每逢中秋,這里的人們就用形如圓月的甜餅招待歸家的親人,後來這種風俗傳到全國,月餅也就成了「團圓餅」,中秋節也就成了團圓節。這一天晚上,全家人圍坐於室外,賞月、拜月、食月餅,如有親人在異地未歸,就同時望著月亮表達思念之情。宋代大詩人蘇軾為懷念弟弟曾於中秋節寫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近年來,風靡全國的抒情歌曲《1。在的月亮》就是表達中秋節人們思念親人情感的絕妙歌曲。
重陽節的習俗——登高、敬老
農歷九月九日,稱為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叫做陽數,九月九日都是陽之極數,因此稱為「重陽」。
重陽的淵源來自南朝吳均《續齊諧記》,相傳東漢年間,道士費長房預言其弟恆景家中在九月九日要遭大難,如果戴茱萸,飲菊花酒,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難。恆景聽了他的話,一家人到到山上去避了一天,回家後,看到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暴死了,而自已一家人卻因上山避難,而免於大禍。從此,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並有了重九登高的習俗。近年來,我國把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敬老節,使重陽節賦予了新的內涵。
冬至為何作為古代「三大節」之一
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白晝逐漸變長,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陽生」之說,把冬至看成是節氣的起點故歷代把冬至作為一個重大節日。冬至又叫「亞歲」,冬至的前天叫「小至」,小至之夜叫冬除,民間如同除夕、小年慶祝。據宋《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視此節,雖是貧困家庭,積累假借,也要更換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冬至這一天皇帝還要接受百官朝賀,禮儀隆重,地方官也要同百姓一起舉行隆重的慶賀儀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冬至節已逐漸為現代人所淡忘。
G. 貸款准備金率的調整一覽
央行近年來存貸款准備金率調整一覽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1年6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中國央行2011年第六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第三次加息。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1年5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後,大型銀行存款准備金率高達21%,再創歷史新高。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率也將高達17.5%。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1年4月21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11年2月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
近年存款准備金率調整一覽:
2010年12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10年11月29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10年11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10年10月13日起,央行對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以及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實施差別存款准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期限為兩個月。
2010年5月1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暫不上調。
2010年2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為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
2010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為增強支農資金實力,支持春耕備耕,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
2008年12月2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08年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08年9月25日起,下調除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外的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一個百分點,而汶川地震重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將下調二個百分點。
央行2008年6月7日宣布,為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於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別按0.5個百分點上調。
2008年5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08年4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上調後,普通存款類金融機構將執行16%的存款准備金率這一標准。

H.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對金融宏觀調控有什麼作用
是央行控制流動性的主要手段之一,當流動性過剩時,適時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減少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比例,預防通漲;當流動性不足時,適時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增加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比例,防止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