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交易風險,信用交易風險,證券投資價值風險,流動性風險哪個是系統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金來融自危機的來源,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實證結果表明,盡管我國目前的總體系統性風險處於相對安全區間,但受房地產信貸、政府債務風險較高及匯率波動、宏觀環境穩定性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快速上升,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逆周期調控,弱化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建立風險預警,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⑵ 金融的價值和意義
金融這個詞,指相對於實體經濟的貨幣融通現象。金融起於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出現後,到了今天,又漸漸成為一種自身發展規律的相對獨立的經濟現象。
貨幣是一種經融索取權,本身不是財富,卻代表財富。因此貨幣通過融通,可以成為經濟的一種強大的甚至可怕的組織力量。貨幣當局,如果增發的貨幣,等量於存量貨幣,意味著存量貨幣貶值了一半,對實物的支配權減少了一半,另一半被增發的貨幣的擁有者獲得。
最可能獲得新增貨幣的是:政府當局、因各種原因的優勢經濟主體、各種可以空手套白狼、伙食善用四兩撥千斤的金融工具使用者等。
當著普通民眾手上的分散的缺乏集中支配力的貨幣實際上減少一半時,民眾用購買行為對經濟的表達權,也被縮減了一半,對命中而言,是恐怖的。當著增加的貨幣被政府、少數經濟主體或者人員大量集中掌握時,就擁有了強大的支配權,弄得好,可能成為福祉,弄的不好,則會迅猛形成貧富差距,導致各種危機。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金融功不可沒。但是,由於金融又可以自成貨幣本事又是一種可以獲取財富的權利。當你獲得了一筆資金,解決了創辦實體的難題時當著早前的人們,為金融推進了經濟發展而欣喜時,可能不會想到,金融正在成為經濟健康發展的異己力量,正在成為逐利者售中的一頭狼,攪得全球狼煙四起。
⑶ 信用減值損失是什麼意思
信用減值損失是損益類科目,損失增加記借方,減少記貸方。它與資產減值損失反映的情況一致,只是對應的事項不同。
對於應收賬款一類的對應使用信用減值損失,對應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一類的對應使用資產減值損失。
應收賬款屬於金融資產。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017年)應用指南,金融資產減值准備所形成的預期信用損失應通過「信用減值損失」科目核算。
因此,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017年)後,其發生的壞賬准備應通過「信用減值損失」科目核算,不再通過「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核算。
(3)金融公司的信用價值擴展閱讀:
信用減值准備和壞賬損失的聯系:
不同的資產,減值准備的叫法不同,應收賬款類資產的減值准備稱為壞賬准備,也只有在計提應收賬款類的減值准備的時候,兩者有聯系:
借:信用減值損失
貸:壞賬准備
應收賬款轉回的時候,做以下會計分錄處理:
借:壞賬准備
貸:信用減值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之後,計提壞賬准備的時候使用的是資產減值損失這一科目。
⑷ 什麼叫金融
金融是一個漢復語詞彙,拼音是制jīn róng。金融指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後,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專業的說法是:實行從儲蓄到投資的過程,狹義的可以理解為金融是動態的貨幣經濟學。)
金融是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中進行資源跨期的最優配置決策的行為。
⑸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已發生信用減值分錄怎麼做
按照準則相關規定,可以將金融工具發生信用減值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對於不同回階段的金融工答具的減值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1)信用風險自初始確認後未顯著增加(第一階段)
對於處於該階段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按照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損失准備,並按其賬面余額(即未扣除減值准備)和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2)信用風險自初始確認後已顯著增加但尚未發生信用減值(第二階段)
對於處於該階段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按照該工具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損失准備,並按其賬面余額和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3)初始確認後發生信用減值(第三階段)。
對於處於該階段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按照該工具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損失准備,但對利息收入的計算不同於處於前兩階段的金融資產。對於已發生信用減值的金融資產,企業應當按其攤余成本(賬面余額減已計提減值准備,也即賬面價值)和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已發生減值損失如果需要繼續計提再計提,沒有其他債權投資減值准備這個科目的。減值金額可轉回。
⑹ 區塊鏈應用在個人信用與金融領域的價值是什麼
想一下如果在個人徵信領域中利用區塊鏈,提供更靈活、安全和高效的借貸流程,區塊鏈讓資產所有者在更安全,更具透明度、私密性。Trust Union(TU)就是區塊鏈在個人信用與金融領域的應用價值體現。
⑺ CPA書上預期信用損失是否減少金融資產賬面價值
CPA書上預期信用損失是否減少金融資產賬面價值。不減少不減少。
⑻ 金融裡面有個單方面讓渡(好像關於信用) 是什麼意思
讓渡是指將抄某項權利授權或轉讓給他人。比如信用證款項的讓渡:信用證款項的讓渡是指將收取信用證項下款項的權利授權或轉讓給他人。根據UCP500號的規定:「信用證雖未表明可轉讓,但並不影響受益人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將信用證項下應得的款項讓渡給他人的權利。本條款所涉及的僅是款項的讓渡,而不是信用證項下執行權利的讓渡。」(UCP600對此條亦未作修改) 為了跟轉讓區別開,我把轉讓的定義也給你:信用證的轉讓是指受益人將其信用證項下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其他受益人(第二受益人)。如果信用證中沒有註明「可轉讓」,則該信用證不能轉讓。另外信用證的轉讓必須在開證行或授權銀行承兌信用證之前。
⑼ 貸款上徵信有什麼影響嗎
貸款上徵信如果不能及時還款,會有個人信用的污點記錄。影響之後的借貸、買房等等。
貸款上徵信後,經催收後仍不返還可能會被提起訴訟。情節嚴重可能會構成詐騙罪。如有一定的還款能力,可以與對方協商制定還款計劃分期還款,如有爭議可以委託律師介入。
徵信就是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個人或企業建立信用檔案,依法採集、客觀記錄其信用信息,並依法對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一種活動,它為專業化的授信機構提供了信用信息共享的平台。
(9)金融公司的信用價值擴展閱讀:
徵信法規是規范徵信活動主體權利義務關系的有關法律規范的總稱。從各國經驗看,完整的徵信法規體系一般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關於徵信業管理的法規,其調整對象是徵信機構和全社會的徵信活動,主要目的是依法規范徵信機構運行及其管理,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維護國家經濟信息安全和社會穩定;另一部分是關於政務、企業信息披露及個人隱私保護的法規,其調整對象是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透明度、實現信息共享,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不受侵害。
中國徵信法律制度建設已有時日,但距離建立統一的徵信法律體系仍任重道遠。現有的徵信規定多為規章、地方法規,呈部門、地區分割之勢,與市場經濟對統一市場的內在要求相悖,加之現有的規定本身也不乏需要完善之處,所以,在著眼盡快制定統一的徵信法律或行政法規長期目標下,此次《徵信管理條例》公開徵求意見,對推動整個中國的信用進步,乃至中國經濟長遠的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尚不成熟的中國徵信行業而言,加快立法進程,加強對徵信業的有效管理,是確保徵信業和市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的、獨立於信用交易雙方的第三方主要經營徵信業務的機構。專門從事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資料工作,出具信用報告,提供多樣化徵信服務,幫助客戶判斷和控制信用風險等。
⑽ 金融術語
本金風險:交易中的一方將要損失其全部資金的信用風險。在結算處理中,該術語通常與價值交換交易有關,如果交易的不同部分的最終結算之間存在著時間間隔(即缺乏付款交割機制)這種風險就會存在。外匯交易結算產生的本金風險有時稱之為跨國貨幣結算風險或者赫思塔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