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哪些有名的銀行家或金融家的人物
古代我國是沒有銀行業與金融業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朝,後來清兵入關以及閉關鎖國,萌芽被扼殺,清朝末期到民國,現代銀行業與金融業在我國產生,這段時期,我國有早期的票號接近於銀行業,後來還有十里洋場大上海的金融家和外國銀行幫辦,現列出比較著名的一些人物:
喬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號曉池,山西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喬家第四位當家人,著名晉商,人稱「亮財主」。喬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晉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棄文從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生意日漸興隆,至清末,喬氏家族已經在中國各地有票號、錢庄、當鋪、糧店200多處,資產達到數千萬兩白銀。在國弱民貧的清朝,晉商能夠走向全國,實屬不易。
胡雪岩(1823年9月29日-1885年),名光墉,字雪岩,以字行,幼名順官,安徽績溪人,晚清時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岩以杭州經營的錢庄為本業,發跡後擴展至當鋪、房地產,也觸及鹽業、茶業、布業、航運、糧食買賣和中葯行、甚至軍火等事業。其中主要以在各行省設有二十多個支店的「阜康錢庄」,阜康錢庄之典據在於『華陽國志』中「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以及創建於杭州清河坊大井巷的胡慶余堂國葯號為兩大主要事業。
陳光甫:(1881年-1976年),中國銀行家、中國近代旅遊業創始人。原名輝祖,後易名輝德,字光甫,以字行世。江蘇鎮江人。他讀私塾數年後,去一家報關行當學徒,刻苦學習英文,後考入漢口郵政局。22歲隨中國代表團參加美國國際博覽會。會後留學美國,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院,1909年畢業後即回國。辦南洋勸業會初露才華,被江蘇巡撫程德全任為江蘇銀行總經理。由於自己的改革主張不能實現,毅然辭職。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銀行監督。1914年轉任中國銀行顧問。翌年6月創辦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資本從最初的10萬元發展到後來的500萬元,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由此登上上海銀行公會會長寶座,成為上海金融界的領袖。1923年8月,陳光甫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設立「旅行部」,1927年該「旅行部」獨立掛牌注冊,並易名為「中國旅行社」。這是中國近代旅遊企業化的標志。1927年他又任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為蔣介石籌募軍餉。1928年出任江蘇省政府委員、中央銀行理事、中國銀行常務董事和交通銀行董事等職。1931年與英商太古洋行合資開設寶豐保險公司。1936年3月,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高等顧問。1937年,任大本營貿易委員會中將銜主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復興貿易公司董事長,中、美、英平準基金委員會主席。期間,受蔣介石指派赴美國談判借款事宜。當時的中國駐美國大使胡適先生曾贈詩與之共勉:「偶有幾莖白發,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最終他們促成了數額為2500萬美元的中美「桐油借款」。1939年和1940年又促成了兩筆總額為4500萬美元的貸款,為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2]1947年任國民政府委員,並主管中央銀行外匯平衡基金委員會。1948年當選立法委員。1950年陳光甫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香港分行易名為上海商業銀行,在香港注冊。1954年定居台灣。1965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台北復業,任董事長。1976年卒於台北。
庄世平,1911年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果隴村(今屬廣東省普寧市),早在1949年就在香港創辦南洋商業銀行,第二年創辦澳門南通銀行。然而靠著他的審時度勢、對經濟、金融的廣博知識以及不懈努力,他在香港這個經濟社會中,漸漸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南洋商業銀行的資本實力也在70年代一躍而成為香港中銀系統的第二位。從1959年起,歷任第二至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六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貝祖詒,號淞蓀,生於1892年,蘇州人。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畢業,曾供職於盛宣懷創辦的漢冶萍煤鐵公司統計部。1914年貝祖詒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先後擔任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副總經理。抗戰勝利後,時任行政院長、掌握財政金融大權的宋子文,極為賞識已是中國銀行副總經理的貝祖詒。由他推薦,貝祖詒於1946年3月1日出任中央銀行總裁。
在一年的任期內,貝祖詒致力於外匯管理,被視為最有才乾的財務官員。後為了對付通貨膨脹,主張開放外匯,拋售黃金,因外匯枯竭引起黃金風潮,再加上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1947年2月宋子文和貝祖詒被迫下台。1973年貝在任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辦事董事11年後退休,寓居紐約,1982年12月27日去世。
貝祖詒雖曾身居要職,但公正廉潔,在他負責的銀行中不用親戚,眾多兄弟,子侄從事金融工作,但沒有一人是在貝祖詒的銀行工作的。
陳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主持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1950年10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在統一全國財政經濟,穩定金融物價,結束國民黨政權留下的長達10多年的惡性通貨膨脹,調整工商業,恢復國民經濟,保障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對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等重大決策和活動中,在有步驟地開展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特別是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在制定和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的開創性工作中,他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一系列謹慎而又現實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做出了被公認為卓越的貢獻。他堅決反對高崗、饒漱石在1953年進行的陰謀分裂黨的活動。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先後兼任過商業部部長、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作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新問題》的發言。根據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突破蘇聯經濟模式的新的經濟體制構想,即: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是補充;在生產領域,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進行的自由生產是補充;在流通領域,國家掌握的市場是主體,自由市場是補充。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57年1月擔任中共中央經濟工作5人小組組長。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他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反對不顧現實條件的急於求成的錯誤傾向;主張建設規模一定要和國力相適應,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礎上擴大建設規模;主張國民經濟計劃必須堅持綜合平衡,實行按比例地發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國民經濟遭到嚴重困難時,他受毛澤東委託調整關系經濟全局的過高的鋼鐵生產指標,並同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一道,果斷地採取了動員城鎮2000萬人下鄉、通過幾種高價商品回籠貨幣等一系列正確的措施,恢復了國民經濟。為了解決農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他到上海青浦等地調查,建議對農村實行包產到戶政策,代表了中國農業改革的先驅思想。他的這一主張和其他切合實際的經濟主張,曾被人認為「右傾」,而受到毛澤東的冷遇。「文化大革命」中,他在黨內只保留了中央委員的名義,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個化工石油機械廠「蹲點」。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來的意見,參加國務院業務組工作,研究國際經濟形勢和發展對外貿易問題。他提出要很好地研究當代資本主義,以便在世界市場中佔有中國應有的地位。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義(到大陸後改名),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2012年6月,世界銀行副總裁的任期已屆滿。
② 請問誰知道古代的時候一些典當行的名稱 請給予提供幾個
唐:質庫
宋:長生庫
元:解碘鋪
明:德恆當
清:裕通當
③ 我國古代鄉鎮級別的金融機構名稱
當鋪
④ 中國古代十大商人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時期越國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入越,輔助勾踐廿余年,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的計策的,並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
但當勾踐復國之後,他了解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他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貢(前520——?)
端木賜,字子貢,名賜,姓端木。春秋末期衛國人,今屬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貢雖出儒門,卻懂經商之術。多年的經商活動使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為孔子與其門徒的周遊列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歷史上多用「端木遺風」來表經商致富之人,即源於此。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戰國東周洛陽人,梁(魏)惠王時在魏國做官,後來到齊國、秦國。《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時商業經營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諸如「人棄我取」、「知進知守」等經商理論至今對現代理財有指導意義。
4、營國巨商——呂不韋(約前292年~約前235年)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史載「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筆大買賣卻是:結識秦流亡公子贏異人並資助其回國即位,從而成功實現個人由商從政的歷史性轉變。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富可敵國——沈萬三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他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早的國際貿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個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費用。只可惜其孫捲入藍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軍雲南,財產沒收。
6、第一富翁——伍秉鑒
商名伍浩官。清代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憑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一說為2600萬兩)。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元外商債務,他獨自承擔100萬。同年在廣州病逝。
7、商業巨族——喬致庸(1818--1907)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是喬家經商第三代人,喬家商業從第一代喬貴發起家,到第三代由喬致庸大手筆經營,使喬家成為商業巨族,故致庸可謂喬家殷實家財的奠基人,人稱他為「亮財主」。他經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謀善斷,是位商場高手。喬家在包頭開辦的復盛公商號,在他的策劃下發展為龐大的復字型大小商業網路,基本上壟斷著包頭商業市場,故包頭有「先有復字型大小,後有包頭城」之說。光緒十年(1884),他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創立了匯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恆票號。在他的經營下,喬氏商業遍及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業務繁榮,財多勢旺,成為商場巨賈。
8、紅頂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績溪人,幼名順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並開辦胡慶余堂中葯店。
9、一代錢王——王熾(1836-1903)
王熾,一代錢王,紅頂商人。資本主義在西方巳興起,生活在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國商品經濟萌動的態勢,投巨資於剛興起的銀行票據匯兌行業,以昆明「同慶豐」錢庄為龍頭,在當時全國22個行省中的15個行省及香港、越南、馬來西亞設立分行……被譽為「執全國商界牛耳」之雲南金融業的開山鼻祖。晚清巨商王熾在英國《泰晤士報》評選的19世紀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紅頂商人」,晚清名臣李鴻章曾稱其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王熾的商德商道,對後人都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
10、五金大王——葉澄衷(1840-1899)
寧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寧波商團的先驅和領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賦,頭腦清醒,樂觀時變,為人處事既誠且信,寬厚待人,被稱為「首善之人」。在葉澄衷傳奇性的創業歷程中,誠信寬厚的性格幫助他在窮途時得到難得的機緣,有人資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匯路口開設了上海灘第一家由中國人獨自開業的五金店——順記洋雜貨店。並據此發展出覆蓋五金、機械、鋼鐵直至軍需器械和軍服的龐大生意,開設了38個分支機構,贏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稱。並繼投資金融業,在上海、杭州、鎮海、蕪湖、湖州等地開設票號、錢庄,鼎盛時竟達108家。在寧波商幫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
⑤ 中國古代的十大商幫有哪些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中國古代有徽、晉、陝、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其中以徽商和晉商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縱橫商界500年,最後卻在清末民國時期,被寧波幫後來居上、取而代之. 晉商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它綿延繁榮達500年之久;商路蹤跡遍布全國和近鄰俄羅斯、日本、蒙古等國;從晉商中產生的金融機構票號,執晚清中國金融牛耳百餘年,號稱「匯通天下」 ┄┄但此次參觀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晉商大院所傳遞的文化氣息大大超出我的想像。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擁有這些大院的晉商大族大部分起家於貧寒:渠家起家於小販;王家起家於賣豆腐;常家則起家於背著褡褳小買小賣的「行商」。據資料記載,其他的晉商大族也基本如此。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陝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為了供應北部邊防糧食供應而實施納糧中鹽的開中法,山陝商人憑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各大鹽場及四川地區。隨著清代國家的統一,版圖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動范圍更加擴大,成為東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動范圍甚至遠至西藏,山西商人還壟斷了對俄國恰克圖的貿易,並從事東南、兩湖至西北的長途販運貿易。山西商人除經營鹽業外,還經營茶、糧、棉、布、絲綢及高利貸等,晉商的典當業及高利貸很有名,被稱為「西債」。明清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據說明代徽商的資產達到百萬兩,山西商人之富超過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資產達到千萬兩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間山西商人創造出經營匯兌業的票號,匯通天下,顯赫一時。但票號在晚清的晉商行業中幾乎是一枝獨秀。由於晚清金融倒帳風波不斷、票號頑固守舊,加之辛亥革命中戰亂的影響,票號在辛亥革命後不久徹底衰敗。 徽州商幫: 中國商幫,首屈一指的應該是霸氣十足的徽州商幫。代表人物胡雪岩。 明中期至清中葉,徽州商幫稱雄華夏商界三百餘載,處於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是時,黃山白岳間十室九商,巨商顯宦迭出,自然美景、人文情態、商業經濟交相輝映,盛極一時。接下來,清末社會動盪、朝廷政策變更、資本主義興起,然而徽商們由於自身原因未能及時實施經營轉型,沒有搭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航船,無可挽回地從巔峰摔到谷底,徽州隨之頓陷窘境。 龍游商幫: 龍游商幫是指以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為中心的衢商集團,它萌發於南宋,興盛於明代中葉,以經營珠寶業、販書業、紙張業著名。明萬曆年間(1573—1602),它於徽商、晉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場中角逐,稱雄一時,故有「遍地龍游」之諺。它以一府一縣之地為基礎,聚集了大量資金,而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至清代逐漸為寧紹商幫所替代。 中國明清時期的十大商幫為山西、徽州、陝西、福建、廣東、江右、洞庭、龍游、寧波、 山東商幫。
⑥ 在古代的中國,有哪些金融與經濟類的人才和商人
范蠡,春秋時期越國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史稱——富甲陶朱
端木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史稱——儒商鼻祖。
白圭,《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時商業經營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諸如「人棄我取」、「知進知守」等經商理論至今對現代理財有指導意義。 史稱——智慧商祖。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相國。」奇貨可居「。堪稱——營國巨商。
沈萬三,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他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早的國際貿易商人。史稱——富可敵國。
伍秉鑒,清代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
喬致庸,喬家商業從第一代喬貴發起家,到第三代由喬致庸大手筆經營,使喬家成為商業巨族,故致庸可謂喬家殷實家財的奠基人,人稱他為「亮財主」。他經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謀善斷,是位商場高手。在其經營下財多勢旺,成為商場巨賈。
胡雪岩,晚清紅頂商人,白手起家,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是商界少有的一代奇人。
王熾,一代錢王,紅頂商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紅頂商人」,晚清名臣李鴻章曾稱其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⑦ 古代怎麼稱呼各種機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一)、三省
1、中書省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為「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
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並為一個機構「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書省外派的「行中書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明宣宗後擁有票擬奏章的「票擬權」。
3、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
「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
3、門下省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
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二)六部
1、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
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
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
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2、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
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類似今天的國防部,中央軍委及其各軍事機關。
3、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4、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
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5、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製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
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類似現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部。
6、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
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葯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對象,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類似現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⑧ 中國歷史以來第一個銀行叫什麼名字
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銀行。
由督辦全國鐵路事務大臣盛宣懷奏准清廷後,於光緒23年4月26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黃浦路成立,也是中國第一家發行紙幣的銀行。同年先後在北京、天津、漢口、廣州等地開辦分行,民國10年(1921年)以後,還在南京、寧波、漢口成立分行,是中國金融業邁向現代化的標志。
歷史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以後,由於需要賠付巨額賠款,洋務企業出現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
由盛宣懷發起,1897年5月27日,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外灘6號成立,實收資本金250萬兩,100萬兩來自盛宣懷主管的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78萬兩來自李鴻章等官員投資,其餘為商股。1898年該行發行紙幣,1912年以後停止使用。
1919年,傅筱庵出任華經理,控制該行實權。1934年,該行實收資本350萬元,在上海各大銀行中排名第15位。同年在江西路福州路口花費210萬元建造17層營業大樓。
1935年在白銀風潮中面臨危機,因濫發銀行券發生擠兌,由官僚資本銀行加入「官股」,改組成「官商合辦」銀行,被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控制,成為「小四行」(四明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國貨銀行)之一,杜月笙出任董事長。
1949年「官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1951年5月8日,通商銀行連同新華、實業、四明及建業四所公私合營銀行成立公私合營新五行聯合董事會。
1952年12月與其他行庄合並組成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由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管理,1958年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並入中國人民銀行。
(8)中國古代金融公司名稱擴展閱讀:
運作模式
在德國、日本等地,銀行主要由產業公司擔任經營者;在其他國家,如美國,非金融機構不得經營銀行。
銀行承擔支付現金、支票兌現、支票托收予客戶的責任。另外也提供客戶其他付款方式,如電匯、終端機以及自動櫃員機(ATM)。
銀行收受以存款、定期存款和發行鈔票與債券類等憑證作為貸款用途。這些貸款,借錢,接受資金存入往來賬戶,接受定期存款和發行的債務證券,如紙幣和債券。銀行的放貸用於貸款給客戶、分期付款、以及投資有價證券和其他貸款用途。
銀行可以提供所有付款服務,對多數公司、個人以及政府而言,銀行賬戶是必備的。其他提供付款服務的非銀行業者,如匯款公司,通常並不視為銀行賬戶的替代者。
銀行借款大部分來自家戶單位、非金融公司,借款對象也多為家戶單位和非金融公司。非銀行業者的貸款人在多數狀況下儼然是銀行替代者,貨幣市場、現金管理信託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常常能提供借款功能。
銀行的廣義商業角色
銀行業務已不僅限於銀行,包括其他商業業務:
1、發行紙鈔(由銀行發行,持有者可要求其履行支付義務)
2、經由電匯、終端機、網路銀行或其他方式進行付款
3、發行銀行匯票和支票
4、辦理定期存款
5、預借現金、分期付款或其他類似貸款
6、辦理信用狀開狀和轉開、擔保、履約保證金、證券承銷、和其他表外項目曝險
7、文件擔保與保險箱業務
8、幣別轉換
9、直接或間接銷售、轉介保險、基金和信託業務,或是其他類似金融和投資產品,形成「金融超級市場」
⑨ 中國古代最早的銀行叫什麼
中國通商銀行簡稱通商銀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回27日)在上海成立。答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
(9)中國古代金融公司名稱擴展閱讀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商辦銀行。寧波商人葉澄衷、嚴信厚、朱葆三等是該行通商銀行的創辦人與大股東。
中國通商銀行名為商辦,實系奉旨設立的官商性質,規定"權歸總董,利歸股商",其實大權均由盛宣懷一人獨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