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有關財政金融的論文,3000字左右
財政金融學論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談
摘要:進入21世紀,這已經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而金融自由化這一新的名詞逐漸被人們所了解,那摩何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與弊?以及中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如何?下來就讓我們來一一探討。
關鍵字:金融自由化
我們的世界已經融為了一個整體,文化、經濟、政治等等都或多或少的聯系著世界各國及地區。金融自由化更是貫穿在世界的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R.J.Mckinnon)和愛德華·肖(E.S.Show)在70年代,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金融的「干預綜合症」,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經過兩次劃時代的革命以來,它的發展了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從而導出了經濟自由化的利與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點:
第一,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對所有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人,都既形成了壓力也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們普遍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開性,能夠更為准確,更為迅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亦即資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為接近最優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靈活的經營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商業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業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著眼於商業銀行的安全性,然而在傳統的分業管理制度下,由於商業銀行一方面囿於經營手段的匱乏,另一方面卻面對國內外同業的競爭,安全性並未真正得到保障,銀行破產倒閉現象依舊層出不窮。在分業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後,商業銀行的經營手段大量增加,從而有可能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與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合理地搭配起來,使商業銀行從原有的兩難局面中解脫出來。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金融一體化,隨著各國日益敞開本國金融市場的大門,資本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如果不考慮時區劃分,世界性金融市場應當說已經初具雛形。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使資源配置能夠在世界范圍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上述情況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絕非有利無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強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時又是增加風險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害之後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在任何時間,任何金融體系中,金融體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織,決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於弊,而不是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選擇。十餘年來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並行的全球性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證明了這一論點。無論是在金融市場較發達的國家,還是在金融市場較不發達的國家,只有用積極的、審慎的態度客觀地評估每一項具體措施的利弊,權衡利害,大膽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國金融專業化所面臨的抉擇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由此我們對經濟自由化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作為一把雙刃劍,如何去正確的運用它,而發展壯大自己,仍然需要著我們不斷地發掘和努力。我們的國家所面臨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也僅僅只是一時的,更要求著我們不斷地去理解它,正確地制定方針和策略,使我國的金融發展之路更加寬廣,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金融自由化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 》 楊會晏, 李文昌 2005-12-24
《 21世紀金融大趨勢------金融自由化》 馬君潞 1999
㈡ 如何理解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關系
金融機構可以理解為金融市場各種金融貨品交易的中介或者媒體。金融機構使得初級的金融產品(primary
securities)變成次級金融產品(secondary
secutities),譬如說一間上市公司發行股票,這些股票作為初級金融產品流動於金融市場中,而一些金融機構,譬如說投資銀行,就會集中分析所有金融產品,製成一個最佳投資組合,這時這些股票便成為次級金融產品,提供給投資者去進行交易。當然投資者也可以直接購買初級金融產品(例如認購股票,或者直接買賣股票)。通俗一點講,金融機構就像中介機構,婚姻中介、房產中介差不多。
㈢ 論文的范圍是論金融的發展或者說我的專業是金融管理!怎麼去寫一個相關的好論文
你自己去幸福校園論文網里去找找 很多呢 我也在寫 就是從那找的 你可以去搜搜看 參考一下
[原文]
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理論在經濟發展史中是一個重要的、充滿爭議的理論問題。隨著金融活動的增加,金融工具的創新和金融機構的豐富,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改變,對於這一理論的爭議也在改變。對這一理論的發展做一回顧,可以更好的勾勒理論變遷的軌跡。
1. 早期古典經濟學的「中性說」。早期金融活動的簡單決定了金融理論的簡陋。金融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對貨幣問題的研究。在當時貨幣僅僅發揮媒介作用的條件下,古典經濟學認為貨幣中性。在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分折中排除了貨幣對經濟的實質性影響而集中於對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的分析。最典型的「貨幣面紗論」認為:貨幣及貨幣現象對於實質經濟來說僅僅是外在因素,像罩在上面的一層面紗。這層面紗對實質經濟可能起一定的促進或者阻滯作用,但從長期來看,這種作用是中性的。貨幣的中性決定了金融的中性,金融政策的作用僅僅是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以利於「看不見的手」正常發揮作用以促進經濟的增長。
2. 凱恩斯主義的「非中性說」。30年代的經濟危機及凱恩斯主義的出現使人們對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理論重新進行思考。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利率的高低,而投資是利率的函數,通過投資來影響總需求,從而影響實質經濟。在著名的宏觀經濟分析工具IS-LM模型中,引入了貨幣金融因素,說明了貨幣金融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作用機制。在凱恩斯理論中,金融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即通過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來間接影響經濟增長,但其未充分說明金融市場對實質經濟的作用......
㈣ 金融市場學都可以寫關於什麼樣的論文呀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補充:
97.QFII規則及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分析
98.論混業經營下金融監管業的發展趨勢
99.試析資產管理公司的發展方向
100.票據業務風險防範問題
101.貸款五級分類的難點及對策
102.新增貸款質量與風險管理
103.完善貸款方式,規避貸款風險
104.構造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監控體系
105.對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機制建立的設想
106.存款保險制度的經驗與教訓
107.存款保險制度中道德風險與防範
108.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
109.關於商業銀行的資本管制
110.社會信用環境與政府作為的關聯性問題
111.商業銀行風險與內部控制
112.信用卡的風險控制與管理
113.國外金融監管經驗及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114.關於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
115.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定位戰略選擇
116.發展信用卡消費信貸業務的理性思維
117.當前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18.我國網上銀行的發展與管理
四、資本市場與投融資行為
119.我國證券市場功能的定位
120.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缺陷
121.我國股票市場的效率分析
122.我國公司資本運作的發展戰略
123.我國券商的並購戰略
124.公司反並購的策略選擇
125.我國投資銀行的業務創新
126.資產證券化的運作研究
127.我國機構投資者的發展
128.證券投資基金的業務創新
129.證券公司的治理機構
130.證券公司的風險控制
131.期貨市場的發展戰略
132.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研究
133.期貨公司的內控機制
134.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戰略
補充:
135.我國股票市場流動性的研究
136.我國股票市場的政策性風險研究
137.我國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研究
138.我國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對接
139.我國公司的資本結構分析
140.我國股票融資的效益分析
141.我國增發新股的效益分析
142.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穩定市場的效果分析
143.我國證券市場做空機制的研究
144.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機構的完善
145.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治理結構的強化
146.我國股票指數期貨可行性研究
147.解決我國股權分置的研究
148.我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研究
149.我國風險投資的研究
150.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保護研究
151.證券市場信用交易的研究
152.風險投資基金運行機制研究
153.證券市場投資者心理研究
154.行為金融學在我國證券市場的應用
155.我國股票市場投資理念的研究
156.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研究
157.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
158.我國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協調發展研究
159.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績效評估研究
160.期貨市場的功能研究
161.我國公司股票期權的研究
162.我國國有銀行的改制上市研究
163.證券市場的監管研究
164.股票發行制度研究
165.股票退市制度研究
166.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研究
167.我國公司重組的效益分析
168.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
169.國際投資問題研究
五、合作金融與信託租賃
170.農信社改革冷思考
171.農信社的職能定位
172.農信社的主力軍作用
173.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
174.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基點思考
175.降低農信社不良貸款之我見
176.農信社不良貸款的成因及解決對策
177.農信社擔保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78.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的探討
179.農信社應加強中間業務的發展
180.我國信託業存在問題調查分析
181.論信託財產獨立性在信託實務中的體現
182.我國集合資金信託產品風險分析
183.制約我國信託業發展因素分析
184.淺議信託在資產證券化中的運用
補充:
185.個人信託在我國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186.融資租賃證券化融資分析
187.企業對租賃功能運用狀況調查
188.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分析
189.制約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因素分析
190.信用社的現狀與發展之路
191.信用證結算有關問題探討
192.托收結算有關問題探討
六、其他及綜合
193.商業銀行分配與激勵制度建設問題
194.論我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195.論我國投融資體制的配套改革
196.我國金融人才的供求現狀與發展問題
197.商業銀行委託理財業務發展問題
198.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制發展問題
199.我國投資理財業務現狀與發展研究
200.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問題研究
201、信用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風險防範的相關作用問題
202、金融中介體系發展問題研究
補充:
慢慢挑吧,希望蛋卷的回答可以幫上你。
㈤ 幫忙寫一篇有關,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的論文!
黃金市場是黃金生產者和供應者同需求者進行交易的場所。世界各大黃金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統。其構成要素,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考慮,可分為:
(1)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
歐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市場里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比如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相互聯系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而蘇黎世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結帳清算。倫敦和蘇黎世市場上的買價和賣價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於真實估計。
美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其交易類似於在該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其它商品。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贏利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地監控。
亞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的期貨和現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能成為會員,並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雖然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較少,但是信譽極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採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於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2)黃金市場買賣參與者
國際金商: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於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黃金商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銀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本身並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對沖基金: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各種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黃金製品商(如各種工業企業)、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看,又可以分為避險者和冒險者:前者希望黃金保值而迴避風險,希望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如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後者則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得利益,因此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如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
經紀公司(Brokerage Firm):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並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把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 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有很多經紀公司,他們本身並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出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3)有關的監督管理機構
隨著黃金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公平,保護買賣雙方利益,杜絕市場上操縱價格等非法交易行為。各地都建立了對黃金市場的監督體系。比如: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FC)、英國的金融服務局(FSA)、香港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4)有關的行業自律組織
世界黃金協會:是一個由世界范圍的黃金製造者聯合組成的非贏利性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在各大黃金市場都設有辦事處。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導黃金市場上的結構性變化(例如:消除稅收,減少壁壘,改善世界黃金市場的分銷管道等)來盡可能提高世界黃金的銷量。對世界黃金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並在所有實際和潛在的黃金購買者之前樹立起正面的形象。
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BMA):成立於1987年,其主要職責就是提高倫敦黃金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擴大倫敦黃金市場的影響,為倫敦招商,促進所有參與者(包括黃金生產者、精煉者、購買者等)的經營活動。同時與英國的有關管理部門,如英國金融管理局,關稅與消費稅局等共同合作,維持倫敦黃金市場穩定而有序的發展。
㈥ 跪求一篇我國金融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發展分析的學年論文,要求3000字左右,時間緊急,好的話可以再提高懸賞
相關行業報告顯示2009年,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大環境下,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企穩向好,我國金融市場也繼續保持了健康平穩的發展態勢,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建設,同時自身也在擴大市場規模、優化市場結構、市場創新和制度建設等多方面平穩快速發展。
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快速增長
在發行市場上,2009年1~11月,我國債券市場發行量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了84.6%,股票市場ipo重啟及創業板正式運行後,在6~11月,境內企業通過ipo共融資1433.2億元,較2008年全年的ipo融資額增長了38.21%。在交易市場中,在2008年快速擴張的基礎上,2009年金融市場的規模繼續全面大幅擴大。1~11月份累計成交286.08億元(含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黃金市場、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較2008年全年的220.69萬億元增長了29.63%,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其中,股票市場交易的增長速度最快,交易額較2008年同期增長1.01倍。金融市場規模的迅速壯大和拓展,推動了金融市場在我國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在金融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各市場行情普漲。
金融市場的發展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是融資結構進一步優化。2009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中的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量大幅增加,共發行各類公司信用類債券1.78萬億元,較2008年全年的同類債券發行量增加了78%,遠高於同期債券發行總量的總增長率51.7%。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量大幅增長,有效地改善了我國社會融資結構,緩解了單一的銀行貸款融資渠道對企業發展的制約,有利於促進民間投資增長,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中公司信用類債券發展滯後的問題。2009年,我國創業板正式開始運行,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而有助於大幅提高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建設目標。二是市場參與者結構進一步優化。在人民銀行等相關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汽車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成為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發行主體,基金公司的特定資產管理組合等非法人機構投資者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交易。截至2009年11月末,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機構數量為9122家,較年初增加了823家,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及企業增加了748家,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多樣化。股票市場、黃金市場和期貨市場等市場的投資結構也得到進一步優化。
金融市場的發展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2009年以來,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特點,我國金融市場在產品創新、機構創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債券市場上,連續推出了地方政府債券、內地港資銀行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新債券產品;股票市場上,醞釀了10年的創業板成功推出,是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層次與結構,拓展資本市場深度與廣度的重要舉措;期貨市場上,螺紋鋼、線材、早秈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貨品種相繼上市交易,吸引了眾多避險資金運作其中,促進了期貨市場交易進一步活躍;基金市場上,基金專戶理財「一對多」開閘,etf聯結基金、央企etf、上證社會責任etf等新的基金產品不斷推出,為參與基金市場運作的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機構創新方面,2009年9月21日成立了中債信用增進投資公司,對擴大中小企業融資份額,推動我國債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11月28日,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設立專業的、獨立的清算所,是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大舉措。
金融市場的發展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2009年,市場監管部門採取多項措施加強市場監管,防範和處置市場風險,金融市場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債券市場方面,人民銀行相繼發布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登記託管管理辦法》、《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金融債券發行管理操作規程》等重要制度,及時根據國際國內新形勢對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引導和規范;其他相關監管機構也相繼發布了《關於增加保險機構債券投資品種的通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委託投資通知》等相關制度,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主體的投融資活動進行引導和規范;自律部門的作用進一步發揮,中國銀行(3.33,0.05,1.52%)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相繼發布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自律規則》、《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人員行為守則》等制度,強化了市場自律。股票市場方面,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及股票市場完善;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了國有股轉持。期貨市場方面,國資委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央企參與期貨等衍生品業務交易的行為,證監會發布了《期貨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試行)(徵求意見稿)》,進一步加強了期貨公司管理。基金市場方面,證監會加大基金市場規范力度,相繼出台了《證券投資基金評價管理暫行辦法》、《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基金經理注冊登記規則》等制度。相關制度的完善有效保障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平穩規范運行。
2010年金融市場的發展展望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2010年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主線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而一個規模壯大、發達有效的金融市場能通過提供融資支持、提供資產轉讓平台等多種方式推進國民經濟發展。展望2010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成熟,我國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在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促進我國居民消費增長、提高金融企業防範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金融市場自身的發展也將在規模進一步擴大、行情整體上行、保持適度創新力度和穩步拓寬對外開放步伐等方面進入新的階段。
金融市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一是金融市場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據測算,我國中小企業吸納了約75%的城鎮人口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率超過50%。因此,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有助於實現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而發展中小企業的關鍵之一是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
對中小企業進行投資具有風險較大、投資周期較長和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間差異大等特點,因此,其融資需求需要通過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來滿足。隨著我國中小企業信用增進公司正式成立,創業板正式運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融資工具和產權交易市場等交易平台的發展,我國金融市場將能夠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從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二是金融市場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居民消費的增長。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從而影響消費。多項實證研究表明,股票市場資產價值變動將導致同方向消費變動3%~5%。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居民的投資意願進一步增強,更多的消費者能夠通過金融市場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進而提高我國消費率。
三是金融市場的發展將能夠保障金融企業可用資金的穩定性。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證貨幣信貸總量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2009年1~11月,我國金融體系新增貸款9.2萬億元,高於2008年全年4.9萬億元的規模。
由於本輪信貸投放的主要是中長期貸款,資產的變現能力相對較弱,為保證宏觀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有必要增強信貸資產的可轉讓性,從而使金融企業的可用資金保持相對穩定。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將建立集中的貸款轉讓平台,並積極推動各類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支持各類信託類理財產品和資產支持證券等金融工具的健康快速發展,這些都將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平台,提高信貸資產的可轉讓性,為保持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平穩,從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保障。
金融市場的發展自身的發展也將進入新的階段
一是金融市場的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已經企穩向好,2010年將會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這將為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基礎,同時也對金融市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全社會的臨時性資金餘缺情況會增加較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可為不同的投融資主體提供適合其自身特點的個性化市場平台,金融市場作為進行資金餘缺管理、投融資及財富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將進一步顯現,進而推動金融市場向縱深發展。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金融市場創新力度較大,隨著創新的產品逐漸成熟,其交易量會以較快的速度遞增,推動我國金融市場規模繼續擴大。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規范,市場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
二是金融市場的行情將可能震盪上行。2010年,我國經濟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這是我國金融市場行情整體上行的堅實基礎。但由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中存在著較高的失業率等難題,其經濟增長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外圍金融市場可能因此會產生一定幅度的波動,使我國金融市場產生震盪。201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結構調整力度將會增大,對落後產能和過剩產能的調整也會在金融市場中有所反應,可能會使金融市場產生一定的震盪。
三是創新仍將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強大動力。在2009年金融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創新對促進金融市場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債券市場方面,地方政府債券和中期票據等創新品種的發行量增長幅度較大,其中,中期票據的交易活躍度在各類債券中居於前列;在股票市場方面,啟動創業板拓寬了股票市場覆蓋面,進一步增強了股票市場投融資功能,有利於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期貨市場方面,新期貨品種不斷推出進一步強化了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活躍了期貨市場交易。在各子市場的協調發展方面,股票市場發行制度進一步市場化改革後,股票市場ipo對貨幣市場利率的擾動程度明顯較往年減弱。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國仍將繼續以產品創新為突破口,帶動市場規則體系逐步完善,促進市場參與者提高參與程度,推動金融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將有所加快。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金融市場穩步擴大對外開放,在各個市場領域均已經或即將開放境外主體到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融資業務。內地港資銀行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60億元人民幣國債也在香港成功發行,標志著人民幣國債將走向國際市場。2010年,隨著我國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進一步發展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深化,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金融市場的比例和規模、國際開發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將逐步擴大,境外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步伐將會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的工作將會適時啟動,我國金融市場的其他子市場也會進一步開放
㈦ 求金融市場論文
貨幣市場基金對金融市場發展作用 論文
作者:劉志友 時間:2007-11-21 22:40:00 來源:論文天下論文網
Ads by Google華人商用信用卡頭9個月年利率為0%. 免費和無限額獎勵卡
Advanta.com
華安基金有獎辯論大賽定投股票基金?還是投資債券基金? 立刻登陸華安網站分享智慧 贏取獎品
www.huaan.com.cn
Forex Club™美國外匯交易商0點差,退還非盈利盤的傭金 NFA:0358265,美國金融公司.值得信賴
www.fxclub.com/cn/
推薦三隻股票三天漲停兩天股票,股票行情速遞,在專家的指導下 讓您體驗買股票樂趣,降低投資風險
www.4006826688.com
對外經貿大國際商學院EMBA雄厚師資,強強聯合,中西交融,全球視野 期待您的加入,EMBA讓成功者繼續成功!
emba.uibe.e.cn
貨幣市場基金是在貨幣市場上從事短期有價證券投資的一種基金。該基金資產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如國庫券、大額銀行可轉讓存單、商業票據等。貨幣市場基金自1972年問世以來,以其風險小、收益高的特點而廣受投資者青睞。在西方,貨幣市場基金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並在金融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中國證監會批准,採用國際通行的短期資金市場投資基金標準的博時現金收益、華安現金富利、招商現金增值基金已經成功發行。它們的誕生大大滿足了投資者對低風險、高流動性基金產品的需求。
對金融市場發展的積極影響
貨幣市場基金有利於加速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促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貨幣市場是金融體系的基礎性市場,缺乏規范、發達的貨幣市場,將很難建立起規范、高效的資本市場。我國目前貨幣市場的發展明顯落後於資本市場,這一「跛足」的發展格局不利於金融市場的平衡協調發展。發達的貨幣市場應該是一個市場規模大、投資品種多、市場功能全的市場,而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將有助於滿足上述條件。首先,貨幣市場基金的誕生為貨幣市場創造了巨大的產品需求者。貨幣市場基金主要以國庫券、大額銀行可轉讓存單、商業票據等短期貨幣工具為投資對象,活躍於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回購市場、國庫券市場等各貨幣子市場,可擴大貨幣市場規模。其次,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進一步推動貨幣市場的發展,從而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大大提高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效率。與此同時,貨幣市場基金的建立與發展,可吸引大量的社會資金與公眾進入貨幣市場,確保貨幣政策信號的傳遞與影響具有足夠的廣泛性。再次,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使貨幣市場具有了投資功能,有利於推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從而提高整個金融市場的效率。貨幣市場基金的建立與發展將吸引一部分原本投資於股票或債券的資金,使資本市場的資金分流進入貨幣市場。貨幣市場基金在貨幣市場上運作這筆資金,在給投資者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可分散資本市場風險。此外,貨幣市場基金通過在貨幣市場上買賣短期金融工具,為資本市場的參與者提供短期融資的便利,將促進資本市場健康運行。貨幣市場基金以在貨幣市場上投資獲利為目標,它的建立標志著我國貨幣市場投資功能的形成。
貨幣市場基金豐富了共同基金市場,有利於形成基金業、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並駕齊驅的發展格局。我國的基金業起步較晚,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遠遠落後於銀行、證券、保險業的發展,難以滿足人們多渠道投資理財的需求。貨幣基金誕生後,普通投資者視其為一種方便、安全和流動性較強的投資工具,甚至將對貨幣基金的投資作為暫時流動性儲備來看待。所以,貨幣基金從一開始就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它不僅豐富了共同基金市場的選擇,而且隨著其自身資產規模積累的擴大,也大大帶動了共同基金市場的迅速發展。
貨幣市場基金有利於投資者合理安排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促進理性投資。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不僅解決了證券投資中資產組合的需要,同時也為保守的投資者提供了既能滿足一定收益又能控制風險的理想投資品種。此外,貨幣市場基金可使機構投資者從資本市場之外的貨幣市場獲取足夠的流動性支持,通過貨幣市場進行資產組合的有效流動性管理。
發展貨幣市場基金有利於加快金融市場的創新步伐。貨幣市場基金的創建,將大大加快金融市場內部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步伐,推進金融市場快速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利用共同基金的組織優勢,廣泛吸收社會資金進入貨幣市場,為各種貨幣市場工具的連續發行與流通交易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投資者基礎。其次,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將推進資本市場實施企業產權制度、組織方式與經營機制等制度創新。因為貨幣市場基金的誕生為證券中介機構創造了良好的短期資金頭寸調劑市場,有利於證券機構在資本市場開展以兼並收購為手段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
貨幣市場基金有利於金融市場市場化定價機制的快速形成。資本市場上各種工具的定價與價格水平波動必須有一個參照依據,也就是,必須形成一個市場基準利率,才能使各種有價證券的定價趨於合理。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對我國資金市場價格一一利率的市場化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將有利於我國金融市場合理定價機制的形成。
對金融市場發展的消極影響
以上我們分析了貨幣市場基金對金融市場的積極影響,這是從長遠的角度
對貨幣市場基金發展的分析。但從短期來看,貨幣市場基金的誕生在某些方面也會對金融市場產生一定的沖擊。
首先,貨幣市場基金具有安全性好、進出自由、收益較高的特點,它的出現將使一部分銀行存款和資本市場上的資金分流到貨幣市場。目前,我國貨幣市場基金剛剛起步,規模小,投資者還不甚了解,所以,從銀行和股市分流資金的壓力還不會太大。隨著投資者對貨幣市場基金投融資功能的逐步了解和基金規模的逐步增大,資金的分流程度會逐步加大。
其次,貨幣市場基金的發行短期內會增加貨幣市場的產品需求,影響貨幣市場自身的供求平衡。在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貨幣市場基金有可能會拉高貨幣市場產品的價格,導致貨幣市場價格波動,增加投資者成本。
在貨幣市場基金影響下的金融市場發展策略
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對金融市場的發展總體上看是一個利好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抓住貨幣市場基金發行上市的良好機遇,創造條件,加快金融市場發展步伐。
首先,要制訂規范科學的貨幣市場基金運作管理法規。貨幣市場基金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創新工具,在發展初期就必須將其納入嚴格有序的管理之中。我國可以引進發達國家成熟的貨幣市場基金管理辦法,以保證貨幣基金的規范發展。
其次,要大力向廣大投資者和籌資者做好宣傳工作,促進籌資者通過貨幣市場籌措短期資金,動員投資者利用貨幣市場實現投資獲利,從而推動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均衡發展。
再次,要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品種,不斷完善貨幣市場的投資功能。目前我國貨幣市場的主要品種是國庫券,其他投資品種還相當少。因此,商業銀行要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可通過貨幣市場發行大額銀行可轉讓存單以增加存款,彌補因活期存款流失而導致的存款規模下降;要積極推動企業等經濟主體通過貨幣市場發行票據獲取短期資金,進一步促進票據融資業務的開展。
第四,充分利用貨幣市場基金產生的契機,促進貨幣市場資金價格決定功能的完善,推動我國利率市場化。
第五,中央銀行要加大間接宏觀調控的力度,通過運用貨幣市場工具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完善貨幣政策功能,以此促進和提高貨幣市場的政策效率,引導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參與貨幣市場。
㈧ 關於金融方面可以寫哪些方面的論文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㈨ 關於金融方面的論文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