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新加坡學金融好就業嗎
金融學——有「錢」途的專業
金融學專業近年來一直是考生報考的熱門專業,金融學專業畢業生職業發展前景好、收入高,是吸引眾多考生報考的重要原因。該專業也被人們戲稱為最有「錢」途的專業。
在薪酬最高的專業排名中,金融毫無疑問位居榜首。不管是在哪個口徑統計出來的薪酬數據中,金融行業都位居前列。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轉型,資本的力量會在今後越來越凸現出來。而長袖善舞的金融業人士,無疑會成為人人羨慕的高薪階層。
讀了金融學,將來做什麼?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生通常有這些流向: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保險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出版傳播機構等。
怎樣選擇和自己發展相符的專業方向呢?
1、職業導向
從上面的就業流向可以看出,職業方向和報考專業有很大的聯系。因此如何你准備從事基金類工作,報金融工程方向比較好;如果你想到保險公司工作當然要選擇保險方向。
2、學校導向
首先,報考時盡量選擇名校。現在金融行業都有「名校情結」,企業在選擇學生時,比較看重學生就讀的院校,一般情況下會選擇比較知名的,如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的學生,因為這些學校已經在企業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口碑。
其次從人際關系方面考慮你所報考的院校。最好是選擇傳統上具有優良的金融學教育積淀的學校,比如一些著名財經類專業院校,如上財、中財,或是金融經濟類傳統較好的綜合類大學,比如復旦、南開。這樣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經濟界有一定的校友資源,對於未來就業好處頗多。
第三,學校的地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你所要報考的院校,應該在你未來准備發展的地區或附近。因為學校在該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在你畢業之後會方便你到該地區擇業。比如考上海的學校就把目標定在上海發展。2020年,上海將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看,其金融人才都在30萬人以上,而目前上海市的金融從業人員在10萬人左右,上海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人才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級金融人才更是短缺。
3、專業導向
既然你准備在這個行業發展,那麼選擇什麼專業方向更符合你的發展目標呢?從當前的金融學科專業分布來看,比較有發展前景的專業方向有:公司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場、保險精算、證券投資等。
目前基金市場最為活躍,而熟練的基金經理人只有3000人左右,人才缺口過萬;目前中級基金經理人的年收入已經達到40萬元。而擔任高級職位的經理人年薪已經突破百萬元,可見金融行業是一座未開採的金礦。
金融類證書介紹
一、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此為入門證書,是進入證券行業的必要證書。共考五科:基礎,交易,發行與承銷,技術分析和基金。
二、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考試簡介
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 簡稱CIIA)考試是由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協會(ACIIA)為金融和投資領域從業人員量身訂制的一項高級國際認證資格考試。通過CIIA考試的人員,如果擁有在財務分析,資產管理和/或投資等領域三年以上相關的工作經歷,即可獲得由國際注冊投資分析師協會授予的CIIA稱號。自CIIA考試於2001年正式推出以來,全球已經有5000多人參加了終級考試,迄今為止,2800多名專業人士已經獲得CIIA稱號。隨著各個區域和國家/地區協會的推廣,CIIA將會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員參考,並擴大其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一個更加廣泛的全球CIIA聯盟也將逐漸形成。
三、CFA概況介紹 CFA是「注冊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也稱「特許金融分析師」),它是證券投資與管理界的一種職業資格稱號,由美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學院」(ICFA)發起成立。
B. 新加坡什麼銀行最好
如果是刷卡消費,任何含有銀聯標志的信用卡或借記卡均可。如果需要取現,建議辦一張恆豐銀行的借記卡,現階段國外查詢取現均沒有手續費。我去的時候就是走之前辦了一張,當地任何一家有銀聯標志的ATM均可以取,但要注意的是那邊ATM機反應比較慢,我最後一天本想取100元,結果輸完密碼後他提示點中文還是英文,點一下沒反應,再點第二下的一剎那他轉到下一個畫面,取現金額,結果正好點在了1000元上。我那個悲催啊
C. 亞洲金融危機中新加坡如何免於受難
有以下幾點原抄因:
1.新加坡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他有大量的金融資源,抵禦沖擊的能力是其他東南亞國家不能比擬的.
2.新加坡是一個外匯儲備大國.他擁有的外匯儲備,可以用來抵禦沖擊.
3.新加坡企業在外國擁有大量產業,這些新資產業經過在外國幾十年的經營,擁有極大的實力,可以調集資金回救本國.
4.新加坡在國際上,通過美新自由貿易協定等經濟同盟,可以爭取到外援.
5.新加坡作為金融中心,要比東南亞其他金融市亞洲重要場成熟的多了,抵禦風險能力要比其他國家強.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實體經濟強,他的繁榮不是"虛"的,不像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由泡沫堆積成的.
我這樣回答你滿意嗎?我是學金融的.
小女生我一個字一個字的打,別忘了給我分啊,謝謝!
D. 新加坡為何成為金融中心
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產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已從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目前,新加坡擁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對新加坡經濟和確立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貢獻很大。然而就全球而言,僅在外匯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國界貸款(第10位)、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第13位)等三項排名較為靠前;隨著行業技術含量不斷增加,新加坡在上述領域的地位也正遭遇嚴峻挑戰。此外,亞太區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全球國際資本指數中的亞洲份額大為降低,亦使得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活動較為被動。
就地區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安全港地位已促進培育了理財產業的成長,但由於國內市場狹窄、企業文化衰落、區域經濟和金融產業前景黯淡等多種因素,使資金市場受到阻礙;同時,來自其他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時日已久,悉尼在押匯業務和電子化領域正形成自身獨特的小生境,而上海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逐漸獲得認可。
一、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挑戰-傳統板塊衰落區域內南北分隔 產業抓手匱乏
曾經驅使新加坡成為金融中心的傳統產業均已走向成熟,亞洲乃至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業早已翻天覆地,目前工作組提出不應再追求以增強國內競爭力的方式重整金融業,而應把目光放長放遠,尋求更多外部合作機遇。
1、傳統金融產業衰落
外匯交易和資本市場活動等傳統金融服務板塊在數量和地位上均呈下跌趨勢。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4月傳統外匯交易市場的日周轉量與1998年4月相比,已下跌了19%。歐元誕生、銀行業整合、電子經紀人功能不斷增強、國內市場過於狹小等多種因素導致了這種大幅下跌。由此可見,新加坡有必要尋求經濟增長的新外翼,力爭在朝陽板塊中重新開發特色競爭項目。
2、區域內南北分隔
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投資者較為中意,商業發展機遇充裕,北亞地區已逐漸崛起。隨著大中華市場的成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韓國企業重整浪潮的到來,進一步確立了投資者對該地區的信心。本地區原有的金融中心—香港、東京,以及未來可能的金融中心—上海,都將從北亞地區不斷增長的商業活動中獲益。相對而言,東南亞一直受到大批問題資產和壞帳等造成的後金融危機的困擾,近期的反恐戰爭進一步延遲了經濟復甦,這又對投資者投資北亞地區形成一定障礙。
新加坡金融業應利用北亞和東南亞兩地區出現的不同發展機遇,而各金融機構可在國外商業機構對大中華區域投資、對中國企業斥資,以及管理中國企業離岸資金等領域提供相關服務,還可為印度企業提供法律、技術和金融等領域的高效率基礎設施,協助其進行資金籌措和海外擴張。
3、挖掘獨具特色的產業抓手和小生境
面對上述挑戰,新加坡更需開拓新穎的產業抓手,減弱其地理依賴性,轉向依託技術和知識型經濟。長遠來看,正如瑞士業已成形的理財板塊和盧森堡的零售資金管理板塊,新加坡的新型產業抓手應能推動本地形成金融行業內地區或全球的小生境。新加坡國內的狹小市場也促進了以外部環境為主要目標的小生境政策,這應是一項更為妥當的長期戰略。由於金融服務業是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加坡在IT和市場基礎設施上的強勢條件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可促進新加坡在金融服務領域在新興經濟板塊內的競爭,提升知識為本的價值鏈。
二、金融服務業的遠景規劃-成為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
在亞洲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大背景下,加上新加坡作為商業和金融樞紐的競爭優勢,金融服務產業工作組為新加坡制定了下一階段的金融中心發展規劃:將新加坡定位於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具體目標為:開發金融服務產業,並形成地區和全球小生境,加大挖深其在金融產業活動中的產業深度和國際市場佔有份額;成為金融和輔助專才的學習、研究、工作和生活中心。
三、四大戰略驅動力
1、戰略驅動力之一:成為區域理財中心
理財服務是新加坡金融板塊保持良好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為了促使本地長期葆有作為個人理財中心的競爭力,必須在政治強勢、經濟穩定和產業管理規劃上開足馬力。同時,具前瞻性的立法和規章制度、反饋速度較快的政策框架、完備的輔助服務、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投資專家等對新加坡建設理財中心均十分重要。
建議1、鞏固政府在發展資產管理產業進程中的功能
建議2、增強新加坡作為知名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
建議3、重點關注資產集群的發展
建議4、發展輔助服務
2、戰略驅動力之二:成為區域/全球押匯處理中心
目前,全球范圍內尚未出現金融產業的押匯處理中心,但由於金融機構面臨削減成本和重返核心產業活動的與日俱增壓力,為此,他們盼望把押匯業務集中到商務成本低的地方,或外發委託。這將導致未來1-2年內新加坡流失大量後台工作崗位。雖然新加坡生產成本較高,但作為押匯業務中心,它仍擁有許多堅實的優勢,諸如世界級的電信與硬體基礎設施、眾多全球銀行的地區總部、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而又不斷優化的法規框架、堅實的高效押匯業務文化、受過良好英語教育的勞動力,以及蓬勃發展的IT產業等一系列因素可協助本地成為押匯處理樞紐。考慮到上述條件,新加坡應保留與追求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押匯業務,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建議5、成立區域/全球綜合押匯業務中心
3、戰略驅動力之三:成為亞太區風險管理中心
傳統保險業市場中,在解決突發風險和專業風險上仍十分欠缺,傳統的應急手段並不能對某些恐怖主義相關的風險事故做出積極應對。過去十年中,貸款交易、證券投資及其他風險轉移延伸產品帶來的新技術和新市場的額外風險接踵而至。新加坡應主要依託於資本市場日益成熟和國際金融機構集結的良好條件,將自身定位於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風險管理中心。
建議6、創設亞太區風險管理制度
4、 戰略驅動力之四:營造倍具吸引力的商業環境
建議7、強化政府部門和民間領域之間的合作往來
建議8、增強新加坡金融板塊中的國際份額
建議9、關注並提升教育培訓的驅動政策
建議10、增加新加坡本地教育培訓環境中的國際含量
建議11、進一步鞏固新加坡的稅收環境
建議12、為金融板塊提供一流置業環境
E. 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分行的公司金融業務
存款結算及中間業務
為各類企業開立賬戶,提供存款、結算、匯款等服務:與我行具有授信關系或匯款交易的客戶可以開立各幣種活期賬戶並獲得利息;在新加坡本地注冊的客戶可以開立任何幣種的活期帳戶並獲得利息;新加坡本地注冊的公司可以開立不低於等值25萬新元的外幣定期存款帳戶,非新加坡本地注冊的公司則不受此金額限制;與我行有授信關系的客戶可以開立新元定期存款帳戶。
為配合客戶在中國業務的發展,我行可以協助企業辦理中國區域內的現金管理業務。
為協助客戶防範匯率風險,我行可以提供外匯衍生產品交易服務。
為滿足進軍中國市場的新加坡企業和進軍新加坡市場的中國企業的需求,我行可以提供信息咨詢、推薦合作夥伴等服務,並可為新加坡上市企業提供資金收款服務。
融資業務
融資業務可以全方位滿足銀團/雙邊客戶的專門項目和日常營運需要,根據企業的不同業務性質和經營實力為客戶量身打造融資方案:
中短期流動資金融資: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透支賬戶、循環貸款額度等;
長期融資:中長期貸款
項目融資:房地產開發項目貸款、融資並購項目貸款、飛機融資、船舶融資等
貿易融資:信用證/托收業務、信託收據、提貨擔保、信用證承兌、保函、出口票據貼現、發票融資、倉單質押、供應鏈融資等。
投資銀行業務
並購咨詢:我行可為尋找戰略投資者和合作夥伴的上市/非上市公司提供全方位並購咨詢服務,包括:
·收購和戰略投資業務咨詢
·重組、合並、設立合資公司和戰略結盟業務咨詢
·資產出售和股權轉讓業務咨詢
·籌資和再融資業務咨詢
財務顧問:憑借中國工商銀行在華強大的分銷網路和客戶基礎,以及新加坡作為亞太商業中心的卓越地理位置,我行可為客戶提供跨境投資咨詢服務。我行可幫助投資者尋找潛在的合作夥伴,在合適的進入戰略,監管、財務和稅務等方面提供咨詢,並協助客戶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市場或其他金融機構處獲得融資。
F. 申請新加坡金融與財資中心(FTC)計劃條件是是什麼
申請的企復業必須在新制加坡設立金融與財資部門或支公司 並且在新加坡聘請專業的財政團隊以及達到一定的本地支出。具體的條件將通過商業計劃書和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討論和確定。財資中心必須覆蓋和提供金融和財資服務給至少3家分支機構。
G. 關於在新加坡工作,金融的
中青顧問解答
一般國立大學找工作肯定要比私立的好~但就像你說的現專在金融風暴,而屬且國人留學學金融專業的太多太多~所以要在國外工作競爭壓力也不小,就要看你的工作能力和經驗了,要是回國工作,起步肯定是要比國內的金融專業學生強,但最終同樣要看你的工作能力!
H. 去新加坡學金融專業怎麼樣
新加坡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一直佔有自己的地位,它服務於整個東南亞版,也包括南亞、澳大權利亞和紐西蘭。在基金管理、外匯兌換、財富管理方面,新加坡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新加坡在1968年建立了亞洲美元市場。亞洲美元市場的建立,是新加坡金融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目前,新加坡的外匯市場是全球第四大市場,平均每日外匯交易額為1010億美元。新加坡是亞洲地區第一個設立金融期貨市場的金融中心,擁有先進的金融期貨市場,對新加坡的國際風險管理活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新加坡還擁有活躍的短期資金市場。
I.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流程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之前,新加坡的央行職責是由眾多政府部門和機構代為執行的。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銀行和貨幣體系越發復雜,新加坡越來越需要成立央行來制訂金融和貨幣方面的政策。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還承擔著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艱巨任務。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早期架構
根據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1971年1月1日正式運作。其董事局由7名董事組成,其中財政部部長為董事局主席。建立伊始,除了執行總監辦公室外,還有三個職能部門:銀行和金融機構部門、投資和匯率控制部門、銀行營運和管理部門。員工總數為112人。當年晚些時候,秘書處,經濟研究部門和倫敦辦公室正式成立。1977年4月1日,保險行業被並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管轄范圍。1984年9月21日,證券行業也交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監管。
使命和監管事項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執行除貨幣發行(由新加坡貨幣局,簡稱BCCS執行)外幾乎所有的央行職責。工作目標:制訂貨幣和匯率政策,保證經濟穩定發展,避免通貨膨脹;維持適合金融服務產業發展的環境;促進具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服務產業;建立具有向心力卓越組織,吸引激勵人才;與其他央行、世界金融機構和新加坡私營機構建立起良好的業務關系。
組織架構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由財政部長胡賜道領銜的董事局管理。Lee Ek Tieng先生為執行總監,負責相關政策的日常管理。由2名副執行總監和8個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管理團隊為其服務,提供支持。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現在由執行總監辦公室、銀行和金融機構組(包括2個部門、4個處室)、經濟、金融、信息服務、保險業專署、內審、國際、人事和行政管理部門組成。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紐約設有辦公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現有員工519人。
貨幣政策
新加坡貨幣政策旨在保持低通貨膨脹,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政策的中心是一攬子交易貨幣的匯率管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過去25年的貨幣政策記錄非常優秀。自1971年來,新加坡年均通貨膨脹率為4.1%,如果不考慮2場石油危機影響,新加坡年均通貨膨脹率僅為2.1%,為世界最低之一。與此同時,年均實際GDP增長率為8.3%,同時也為世界最高增長率之一。
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新加坡過去25年的金融業所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彰顯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健全管理架構和打造有利於金融業發展環境的努力。1971年,金融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9%;如今,金融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1%。主要的增長點來自於離岸銀行業。1971年的規模為10億美金,到1995年,整個亞洲美金市場價值增長到4480億美元。
新加坡如今是世界上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同時也是亞洲少數具有高度流動性的外匯、金融期貨市場之一。
J.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歷史
1970年以前,新加坡的中央銀行的各種貨幣職能由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執行。專隨著新加坡的快屬速發展,銀行變得日益復雜和發展所需的貨幣環境要求政府不得不精簡政府機構的各項貨幣職能,從而保證貨幣政策更具活力和連貫性。因此,1970年新加坡議會通過了新加坡金融監管局法案。1971年1月,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成立。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法案賦予了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監管貨幣各方面的權力,比如銀行以及新加坡金融領域的各方面。
國家賦予了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具備這樣的權力,他可以履行央行和政府財政代理人的職能。與此同時,他還需要保持貨幣穩定、控制信貸規模和制定外匯政策,從而促進新加坡經濟的發展。
1977年4月,新加坡政府決定由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接手監管新加坡的保險業。1984年9月,1973年通過的證券產業法賦予的證券行業監管權力也轉移到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
一般說來,目前的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掌管著貨幣、銀行、保險、證券和金融部門的這項法規。繼2002年10月1日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合並貨幣機構董事會後,他也具備了發行貨幣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