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審批服務改革取得什麼成效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工作作出部署。「這項改革舉措可以說是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審批服務便民化的全過程,讓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宋世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宋世明說,近年來,「人在證途」飽受詬病,各種「奇葩」證明成為笑柄。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實現六個「一律取消」,在本質上就是要實現從立足於部門管理方便到立足於企業群眾辦事創業方便的徹底轉變。政務信息共享等舉措,則是避免「奇葩」證明的釜底抽薪之舉,也是改革的難點。
大力推行審批服務集中辦理,以及著力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都是消除「審批亂」症結、提高審批服務效能的關鍵舉措。同時,《指導意見》提出創新便民利企審批服務方式。在宋世明看來,以協同共治為主線創新便民利企審批服務方式,是許多地方政府卓有成效的經驗做法。如全面推動在建設工程領域實行聯合勘驗、聯合審圖、聯合測繪、聯合驗收,實行企業投資項目「多評合一」,並聯審批等舉措,都將有助於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方便企業辦事。
關於深化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改革,宋世明認為,對一些復雜的審批事項,脫離不了中介服務。2013年以來,在規范行政審批的政府行為方面已有實質性進展,目前已到了同步優化政府服務與中介服務的階段。最關鍵的是,推進中介服務機構與主管部門脫鉤,切斷兩者之間的利益關聯,這是進一步減少不必要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破解中介服務壟斷、強化對中介服務監管的關鍵。
「審批服務便民化不是放任不管,需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在政府、企業、社會之間重新配置監管責任,是最基礎的實招。放管並重、放管結合方面還需要下大力氣才行,《指導意見》對此也給出了明確的任務。」宋世明說。
推進部門政務信息聯通共用
對於如何落實改革任務,宋世明認為,應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契機,中央與地方協同行動,形成推進部門政務信息聯通共用的「破竹之勢」。「能否真的打破數據壁壘,是《指導意見》能否開花結果的關鍵因素。」宋世明表示,打破「信息孤島」的呼聲很高,且由來已久,但在實踐層面卻久攻不破,「當下,應充分運用最新一輪大規模機構改革之勢,抓住這次打破『信息孤島』的難得機遇。」
宋世明表示,各級地方政府應找准自身在「放管服」改革推進中的方位,明確自身改革「短板」「軟肋」,有的放矢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不難看出,《指導意見》是國內先進經驗的集成與普及,帶有以點促面的鮮明色彩。有的地方在不動產登記方面的便利化舉措很多,但對探索企業建設項目投資許可方面乏善可陳;有的地方在相對獨立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但『互聯網+政務服務』方面實現程度相對較低;有的地方『放管服』改革全面推進,但改革總體方面還達不到國內平均水平。」宋世明說,各地必須先補齊短板,平衡發展,前期改革經驗比較充足的省份,則應以省為單位進行集成創新,形成企業群眾公認的審批服務便民化可推廣經驗。
宋世明建議,以具體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統領,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更好地方便企業群眾辦事創業為著力點,事前充分運用國家強制性標准確保寬進;事中事後,不僅要嚴管,更要實現「善管」,充分運用大數據時代的新管理方式,實現政務服務智能化,這將是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有效途徑。
來自《 人民日報 》
⑵ 房產交易中心便民服務見成效
不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