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認為,社會化生產條件下,國民經濟的發展要順利進內行下去,客觀上容要求不同部門之間、生產和消費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F,同樣需要優化經濟結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來源:學。科。網Z。X。X。K]
(2)(12分)①天津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②我市堅持擴大內需為主的方針,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協調發展,調整了需求結構,實現了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③我市依靠第一、二、二產業協同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④我市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來實現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的質變。
『叄』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11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佔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然後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託管體系,只有像聖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幹這件事。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3)全球實現首個國家金融服務標準的擴展閱讀:
14世紀之後,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後,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義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聖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肆』 世界金融體系有幾種
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商品和服務的交易以及勞工、資本和思想的全球性流動和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的繁榮。根據相對優勢原則,如果每個國家從事其機會成本較低的經濟活動,各國的財富將進一步增加。然而,所有這些經濟活動必須有資金來源,而且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對保持世界貿易持續增長至關重要。另外,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而且各國的金融交易規則和條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使得問題更加復雜化。國際金融界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幾乎沒有任何協調。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在倫敦,而且大多數主要貿易國家均採用金本位制,也就是說,用於結算的貨幣可兌換成黃金。如果一個國家用其貨幣過度購買進口商品或向海外過度投資,就會失去其黃金儲備,這樣會迫使它限制其貨幣的供應和信貸,結果往往導致通貨緊縮。這會使得該國的出口商品更具吸引力,而進口則遭受不利影響,從而糾正其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許多學者認為,1871年至1914年間,該體系運作良好。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增加了國際資本的流動,英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負債累累,向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大肆舉債。《凡爾賽條約》( 於1919年簽訂)規定德國須支付懲罰性賠款,德國因此採取了惡性通貨膨脹的政策,導致該國經濟受到嚴重損害。19世紀20年代試圖恢復金本位的努力曇花一現,英國於1931年永久性放棄完全的金本位制,美國在兩年之後也步其後塵。19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的部分原因是高關稅導致國際貿易量急劇下降。但是,從1934年開始,在美國《互惠貿易協定法》的帶動下,各國開始減少具有毀滅性的貿易壁壘。但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破壞了恢復正常的國際金融體系的努力。這場最昂貴的戰爭擾亂了世界貿易,最終導致採用國際合作的方式來促進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新的國際機構 1944年至1960年間發生的許多重大變化深刻地改變了國際金融體系的性質。鑒於大量缺乏用於支付物資、服務及重建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經濟所需要的硬通貨,英國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美國的哈里.德克斯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 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成功提出了一個有關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建議,從而創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復興和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前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幫助有國際收支問題的國家,並對無力按照各方同意的固定匯率保持黃金儲備的國家提供援助。雖然固定匯率於1971年解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繼續擴大其責任范圍。例如,作為財政困難的國家的最後貸款機構,它在避免或減少國家和區域金融危機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世界銀行原先只貸款給受戰爭蹂躪的國家,為它們提供重建資金。到19世紀50年代,該機構擴大了貸款范圍,開始為新的發展項目提供資金。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總部都設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鑒於美國作為全球金融大國的地位),這兩個組織在市場定位和控制方面都真正做到了國際化。聯合國這一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在1945年初創於舊金山。雖然經濟和金融不是聯合國關注的首要事務,但這些事務對於聯合國的一些下屬機構卻很重要,如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和聯合國經社理事會(ECOSOC)。旨在緩解財政困難的國際援助原則因美國的「經濟復甦計劃」(亦稱「馬歇爾計劃」 1948年至1952年)顯著而獲得大大推廣,當時美國根據該計劃為歐洲許多國家提供了援助。馬歇爾計劃以貸款形式向受援國提供了超過12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促進了受援國之間的合作。1945年後的冷戰期間形成了兩個軍事聯盟,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導致了新的區域政治和經濟合作。更直接的金融合作開始形成,最終確立了一個國際金融協議的體系。 194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簽訂,它為一系列談判(如肯尼迪回合和烏拉圭回合)提供了一個框架,並在隨後的半個多世紀內顯著減少了國際貿易(特別是商品和服務)的障礙。世界經濟和金融一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財源枯竭加速了殖民主義的瓦解,在短短數年內出現了幾十個新國家。最富有戲劇性的也許是1947年印度的獨立,在隨後的二十年裡,亞洲和非洲又有許多國家宣告獨立。這種變化大大增加了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需求。每個新成立的國家通常必須建立一種能獲得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貨幣;需要從外國借相當大一筆錢,盡管其償付能力具有不確定性;而且往往不得不接受法治和市場條件的約束。在這些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所發揮的促進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新設立的重要機構,尤其是在歐洲,推動了世界經濟/金融一體化的進程。1950年成立的歐洲支付聯盟為解決因美元短缺而造成的國際支付困難提供了便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始統一收集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資料,最終這項工作不僅包括歐洲和北美,也包括了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1957年簽署的《羅馬條約》最為重要,它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共同市場),該共同體已經從1958年的六國關稅同盟發展成為融當今歐洲聯盟大部分經濟結構為一體的27國集團,包括面積覆蓋歐洲一半以上的共同貨幣(歐元)和歐盟的中央銀行。歐洲的模式在其他地方以較小的規模進行復制,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正在加強各自區域的經濟一體化。例如,亞洲開發銀行(2008年貸款額超過100億美元)大約由40個經濟體組成,其宗旨是在這個重要地區進一步生成資本並使資本進一步自由流動,而1994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則把關稅同盟形式借用於美洲。世界金融體系經歷了四次重要的擴展。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 )取代了關貿總協定,在執行有關貿易和跨境金融交易的國際標准方面獲得更大權力。七國集團( 簡稱G-7)原本是7個主要工業國的財政部長會議,現在已經包括20個國家(即「20國集團」)。該集團定期召開會議,商定有關國際經濟和財務安排的政策。非政府組織主辦的會議,特別是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會議,匯集了企業和金融界領導人,往往為後來的政策改革播下種子。最後,一些多邊稅收條約對國際經濟和金融活動給予同等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標准化的作用。最近,一些小的稅務天堂國家已同意修改有利於避稅的銀行保密條款。協調是關鍵 全球金融體系的演變既是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也是其結果。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國際貿易在其國家產出中的佔比超過一兩代人之前。國際資本流量大幅上升。除此之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機構在為長期發展提供資金及穩定金融體系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事例:1998年始於亞洲但最終蔓延到其他地方(特別是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以及給金融機構和世界經濟造成重大壓力的2008年全球性危機。在這兩次事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向遭遇困難的國家(如泰國和俄羅斯)輸入資金。例如,世界銀行的經濟發展部門每年提供約100億美元的「軟」貸款。此外,大國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們舉行會議,協調信貸供應,以減輕恐慌並避免大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倒閉。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的互動加強,協調行為規則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人們需要統一的會計准則、有關可接受行為的國際標准、緊急貸款機制等等。毫無疑問,現有的機構將繼續演變,或許最終會形成一個涵蓋金融監管方方面面的新的
『伍』 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公司業務
概述資料
一家IT部門分布廣泛、業務發展迅猛的貸款公司把應用轉化成服務,通過消息匯流排聯系起來,並且讓業務獲得新的靈活性。
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客戶、產品和市場的不斷增加,美國Countrywide Financial公司的貸款、保險和銀行服務業務也在急劇發展,IT系統隨之越來越復雜。為了應對需求增加的情況,Countrywide公司決定採用靈活的SOA方案,希望實現企業IT部門孜孜以求的長遠目標:降低復雜性,提高擴展性,減少管理費用。
選擇SOA
Countrywide公司分幾個業務部門,每個部門都僱用了IT人員,獨立工作。2002年,主要支持公司貸款部門的一個業務部門——全國服務系統開發部門(CSSD)啟動了SOA項目,如圖所示。
據CSSD負責應用開發的高級副總裁Peter Presland-Byrne聲稱,該部門之所以選擇了SOA方案,是因為應用程序支持業務問題,而且採用的某些模式適用於SOA的兩個主要屬性:基於服務的功能抽象,以及注重提供這些基本服務的重用組件。他說:「我們盡量從服務層面看待業務模式的結構。」
技術與做法
CSSD開始實施SOA後,很快發現,許多應用程序裡面所含的服務有著與其他應用程序同樣的功能。
Presland-Byrne認為:「我們需要抽取服務,這是一項日常工作,如果出現功能重復,還要決定選擇哪些服務。」他預料,為了支持Web服務,需要進一步抽取服務,因為這種支持功能在CSSD使用的IBM iSeries中檔伺服器服務環境當中「不是原本就有的」。
Presland-Byrne指出,抽取核心服務、讓應用程序使用公用服務而不是各行其是,這是SOA方案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需要開發軟體時要注重可重用性。
軟體開發方法
為了便於遵守SOA,Countrywide公司評估了新的軟體開發方法,確保新方法適合SOA,提供一致的兼容性,盡量重復使用現有服務。Countrywide公司最初把SOA看成了中心目標,但後來認識到SOA推崇的重用思想才是中心目標。Presland- Byrne說:「如果你真正支持重復使用,SOA就有可能成為現實。」 Countrywide公司還決定使用消息系統,作為連接應用程序和數據源的機制。Presland- Byrne說,因為公司使用好幾項不同種類的技術,包括Java和微軟 .Net,所以一定要做到與消息無關(messaging-agnostic),以確保系統不會依賴某項有技術。Countrywide公司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IBM的MQSeries和WebSphere MQ Integrator中間件,用於傳送消息、處理服務;並依賴Flashline的開發環境,用於管理服務和軟體組件。
數據模型
雖然公司跨CSSD的諸多應用程序,對消息系統實行了標准化,但不需要一致的數據模型。相反,公司使用中間件確保一致的信息流;需要時,就映射及轉換數據格式。對CSSD而言,強制使用一致的數據模型不合實際,因為「一旦引入第三方工具,一致的數據模型就無從談起」,Presland-Byrne說,「我們引入的中間件可以轉換這些不同的標准。這就是集成工具的用途所在。」
「緩沖器」
Presland-Byrne認為,更重要的是,充當「緩沖器」的中間件——負責在諸多服務之間轉換業務邏輯和數據格式——必須與服務邏輯分離開來。這樣一來,不同的應用程序就可以同時使用同一服務,用不著在應用程序或者數據發生變化時,改動服務代碼。另外,你還可以同時運行新老版本的服務,無論是在轉換期間,還是為了滿足不同應用程序的需求。在這兩種情況下,IT人員可以讓服務保持原樣。
Presland-Byrne強調,考慮到Countrywide公司的大多數服務是在內部,盡管公司不是高度依賴Web服務或者相關技術,譬如SOAP,不過它的確把Web服務用於客戶和現場代理人所用的少數幾個應用程序。然而,Countrywide公司往往使用XML,作為服務和中間件的語義數據標准,因為XML非常普遍適用和廣為人知。
未來發展計劃
在業務部門部署SOA的同時,Countrywide公司現正在探討如何擴大這種方案的用途,用於各部門之間的溝通。Presland-Byrne承認,這就需要重新分析服務、消除重復現象。該公司已經開始把用戶身份識別合並成一項服務,這樣只要通過單次登錄(SSO),就可以跨企業訪問該服務。
因為每個業務部門的發展模式和技術生命周期各不相同,想在全公司一下子實施SOA在2002年並不可能。如今由於每個業務部門都接受了SOA概念,技術成熟程度也很相似,推廣這種架構「是我們現在能夠處理的」。Presland-Byrne認為。

『陸』 當前國際金融經濟背景(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態度,充當的角色之前採取的措施等)
全球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
提要:
經濟全球化已經構成當代世界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趨勢性特徵,作為推動這一趨勢的兩股主要力量,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以及全球資本的跨國流動也引起了普遍關注。人們常常把前者稱之為生產一體化(或全球化),把後者稱之為金融一體化,其中又以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概括地說。
當前的金融一體化趨勢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一是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加深。各個地區之間的以及全球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相互貫通,聯系密切,金融風險的「傳染」效應增大。二是私人資本流動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力,大約佔全球資本流動的3/4,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流向了新興經濟地區。三是跨國銀行呈現出「全能化」發展趨勢,業務趨於綜合化。四是大規模的銀行兼並風起雲涌,僅1999年就發生了七起大規模的金融機構兼並案(王雪冰,2000)。我國當前正在通過不斷的改革與發展謀求融入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體系。全球金融的一體化在給我國的金融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將帶來挑戰,因而有必要結合我國金融開放的進程,認真分析,提早應對。 一、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中的中國金融業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使其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並且最具增長潛力的經濟體。1978年~1999年我國的實際GDP增長速度創下了世界之最,20年間經濟規模增長了6倍,而同期世界經濟僅增長了2.2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998年我國GDP相當於發展中國家的30.1%,全世界的12%。按匯率折算,佔世界的3.2%。商品與服務出口總額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17.5%,全世界的3.1%(見表1)。由於改革與開放並行不悖,成功的對外開放政策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的外向化程度,使其越來越深地融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之中。1979年~1998年問,全世界出口額增長了3.3倍,而我國的出口增長了13.5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9;《1999/2000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98年中國出口總額為1838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3.4%,成為世界第9大出口國。1999年我國出口總額進一步增加到194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6.1%。得益於勞動力成本優勢及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成為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國家。1997年中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452.6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1998年增加到了454.6億美元,1999年為404億美元。1999年中國的進口、出口和FDl分別占當年GDP的16.73%、19.67%和4.08%(見表2)。與此同時,我國的境外直接投資也在穩步增長。我國經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國際化趨勢。 在貿易和投資的帶動下,我國的金融業也開始逐步融人世界金融體系。1980年4月中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員資格,同年5月恢復了在世界銀行的地位,隨後又成為國際清算銀行的成員。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是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但由於市場開放程度不高,在1996年我國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可兌換以前,全球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尚不明顯。1996年以後,國際金融體系對中國國內金融和經濟的影響開始加深。通過不斷引進外資金融機構、開放B股股票市場以及越來越多的海外借款和債券發行,國內金融市場間接地將自己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起來。從目前與WTO各締約方談判的進展情況看,我國有望於年內加人WTO,金融市場的開放也會隨之加快。預計到2020年,中國有可能全方位地融入全球貿易和金融體系。屆時,中國與國際金融體系的聯系將會更加直接和密切。 (一)銀行業 近二十年來,遵循穩妥、有序的原則,我國逐步擴大了銀行業的對外開放。從1981年引進第一家外資銀行以來,外資銀行在華業務一直處於健康發展狀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金融的對外開放並沒有因此而放慢。199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又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允許其在中國境內所有中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7月,又進一步擴大了上海、深圳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 我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統計表明,截至1999年4月末,我國境內共設立外國銀行分行154家,當地注冊銀行13家(含合資銀行7家,獨資銀行6家),外資財務公司7家,外國銀行代表處257家,幾乎匯集了世界上所有最有實力的大銀行。這些在華外資銀行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其中上海、深圳分別佔47%和14%。截至1999年10月底,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13.36億美元,其中貸款總額為222.49億美元;負債總額為286.11億美元,其中聯行及附屬機構來賬206.69億美元,佔72.24%,存款為49.97億美元,佔17.74%,資本(或營運資金)為26.93億美元。外資銀行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促進中國經濟、金融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保險業 與快速開放的銀行業相比,中國保險業的開放相對謹慎一些。從外資保險機構的設立情況看,自1992年美國國際集團成為首家獲取在華營業資格的外資保險公司以來,外資保險公司一般以每年1?2家的速度進入中國市場。截至1998年底,7年來總共批准了12家外資保險公司的營業性機構,但開放區域僅限於上海、廣州兩個城市。1999年4月5日,中國一次批准了美國丘博保險集團、美國恆康相互人壽保險公司、英國保誠保險公司和加拿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等4家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在華外資保險機構達到了16家。從保險業務來看,1998年,國內保費收入1247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份額為1%。 (三)證券市場 由於過分強調籌資功能,我國證券市場的一個主要特點即發行市場發展迅速,而交易市場發育緩慢。相應地,這一特徵也反映在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上。統計表明,截至1999年12月底,我國共有43家H股公司在香港聯交所發行股票和上市,有1家公司在紐約股票交易所發行股票和上市,有1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發行股票和上市。上述發行累計籌資119.76億美元,其中H股市值佔到了香港股市總值的1.26%(1998年底)(王雪冰,2000)。除此以外,我國還有49家紅籌股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課題組,1999)。在國內股票市場,另有108家公司發行外資股B股股票(其中有27家只發行B股股票),累計籌資47.45億美元(王雪冰,2000)。但與此同時,股票的流通市場卻發育緩慢。受證券市場自身發展階段、監管水平以及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的影響,外國證券投資者及證券中介機構在進入我國證券市場時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外國證券投資者只能將外匯資金投資於B股市場。證券市場的不平衡開放態勢仍將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 二、全球金融一體化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金融開放已經使我國在吸引外資及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獲得了巨大收益。從長期看,逐步擴大金融開放,並最終融人全球金融體系不僅可以使我國繼續獲得這些收益,也有助於加快國內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不過同時也應看到,由於一體化是以全方位的高度開放為前提的,這一過程必然會使我國的銀行、保險及證券等相關行業在國內金融市場面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從業務、人才、管理等方面給我國金融產業的各個領域帶來直接沖擊,並將進一步對我國的宏觀金融調控和金融監管提出新的挑戰。因此,對我國的金融業而言,全球金融一體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對銀行業的影響 從長期看,我國銀行業將從逐漸融入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中獲得多種收益,諸如有助於減少我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准人方面受到的限制,有利於國內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實現跨國經營等。除此以外,最大的收益還體現在制度改革與制度創新方面。融人全球一體化一方面意味著我國的銀行業將要面對資金實力充足、管理先進、服務高效的國際大銀行的有力競爭,有助於從外部增強我國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壓力和動力,加快我國銀行業的改革和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國的銀行業,包括中央銀行的監管方式,必須與國際標准接軌,有利於推進我國銀行業改革的規范化。但是從短期看,甚至從中短期看,這種融入並不是沒有成本的。我國銀行業的現狀是,雖然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銀行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最終目標還遠未實現,許多深層次的制度性問題,如商業化程度較低,激勵機制扭曲,創新能力不強,不良資產比例高等,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許多方面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懸殊下的市場競爭必然會給國有銀行帶來負面影響。 可以預見,一旦現有的各類保護性措施取消後,國內銀行業將出於非常不利的競爭地位: 首先,向外資銀行開放中資企業的人民幣業務不可避免。由於外資銀行的資金成本低、貸款開發能力強、貸款質量高,有可能導致大量效益好、講信用的優質客戶向外資銀行轉移,而效益和信用評級較差的客戶,以及一些政策性業務繼續留在國內銀行,出現「逆向選擇」的現象。這可視為對中資銀行的最大威脅。 其次,外匯業務方面的限制也將逐步取消。依託通過國際市場籌集低成本資金的優勢,外資銀行就能以較低利率對國內客戶提供外匯貸款,從而凸現其外匯業務的優勢,對國內銀行的外匯業務產生較大沖擊。 第三,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也將最終解除。目前,在華外資銀行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僅上海、深圳、北京三地就集中了在華外資銀行總數的70%。隨著人民幣地域限制的放鬆,外資銀行將會向更多的沿海城市擴展,加強對優質客戶的爭奪。 第四,在開放其他金融服務方面,外資銀行將居於壟斷地位。外資銀行在金融數據處理和咨詢服務以及混業經營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它們熟悉國際金融領域,長期分析國際金融形勢,注重市場開發,有豐富的市場競爭經驗,具備很強的技術和金融產品開發能力,尤其是在個人資信系統方面,能夠提供優良的服務。因此,在提供其他金融服務方面,外資銀行將處於壟斷地位。 最後,外資銀行出於開拓國內市場方面的考慮,將吸引走大批國內銀行界優秀的管理和專業人才,給國內銀行的經營管理形成一定的沖擊。 以上競爭格局必將對國內銀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一是市場份額出現流失。我們可以比照加人世貿組織作一個簡單的估計。根據預測,中國加入WTO五年之後,外資銀行的外幣存款市場份額將上升到15%。人民幣存款的市場份額將上升到5%至10%(宮占奎,2000;王雪冰,2000);其外幣貸款市場份額可超過1/3,人民幣貸款市場份額將達到15%左右;中間業務的市場份額很有可能超過50%;外資銀行將獲得絕大部分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以及投資銀行業務的市場份額。十年之後,外資銀行將佔有整個銀行業市場1/3的份額(王雪冰,2000)。 二是盈利能力下降。伴隨著中資銀行市場份額的縮小和優質客戶的減少,其盈利能力必然隨之降低,最終將影響到中資銀行的收益。如果考慮到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同時還肩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這種狀況將使中資銀行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三是影響中資銀行的流動性。資金來源逐漸從中資銀行分流到外資銀行,必將對中資銀行的流動性產生不利影響。鑒於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已經很高,流動性損失不僅會惡化國內銀行的風險狀況。甚至有可能對中資銀行的生存構成威脅。 (二)對保險業的影響 盡管我國保險業在改革開放後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與具有幾百年發展歷史的外國 保險業相比仍顯得十分稚嫩。1998年底,我國的保險深度(即人均保費)為12美元,列世界第60位;保險密度(保費佔GDP的比重)為1.57%,居世界第55位(胡穎,2000)。 此外,我國的保險業缺乏一個完整的包括代理人、經紀人、公估行在內的中介體系以及以「鬆散監管」為特徵的現代保險監管體系。國內各保險公司在經營機制、風險處理技術、科技運用水平、資金運用能力、產品創新以及售後服務等方面也遠遠落後於國際知名的保險公司。這種差距固然意味著國內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融人國際保險市場,通過與國際大型保險公司展開競爭與合作而不斷增強競爭力,但同時也意味著非常不利的競爭地位。 與銀行業的狀況類似,從短期看,這種競爭劣勢也將導致國內保險公司業務流失,市場份額下降。由於我國保險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市場份額的縮減將給民族保險業的長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同時,外資公司還將憑借其靈活的管理機制和優厚薪酬待遇吸引國內保險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造成國內保險公司人才流失。除此以外,保險業的開放必將進一步促進市場主體以及保險業務的多元化,對中國現行的保險管理體制和監管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對中國證券業的影響 與國際上比較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差距是相當明顯的。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規模較小,資本市場的深度不夠。截至1998年底,中國股市市場價值佔GDP的比重還不足25%。而1996年美國的這一數字為115.6%,英國為151.9%,日本為67.2%。一些發展中國家,如韓國、泰國、墨西哥和印度也分別達到了28.6%、53.9%、31.8%及34.4%(周道許等,2000)。資本化比率低不僅說明了我國的證券市場仍處於初級階段,也反映了其較低的抗風險能力。 二是市場結構不合理。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這兩大構成中,我國的證券市場過度偏重於股票市場,而債券市場又主要集中於國債市場。截至1999年11月,國內上市的企業債券僅有11支。這與發達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1970年~1985年間,在美國,債券融資額約為股票融資額的10倍(深交所,1999)。 三是市場分割嚴重。比如A股、B股的割裂;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的割裂;產權交易市場與證券市場的割裂等。市場割裂嚴重破壞了證券市場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四是市場流通性不夠。目前,國家股、公有法人股的流通問題仍然沒有解決,A股中60%一70%的股票是不能流通的。 五是各市場主體行為的高投機性。國有企業傾向於上市「圈錢」;券商負盈不負虧,違規操作,過度承擔風險。個人投資者追漲殺跌,盲目跟風。整個證券市場呈現出高風險的特徵。 六是中外證券中介機構在競爭實力上差距懸殊。國內證券中介機構在經營管理機制、服務水平、創新能力、資金實力等方面遠遠落後於國際知名的證券中介機構。單從資產規模來看,目前我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國泰君安的總資產大約300億元。而1998年末,美林證券公司總資產達2998.04億美元,摩根斯坦利的總資產更高達3175.90億美元。它們任何一家券商的資產規模,比我國全部的90家券商的資產總和還大出許多(周道許等,2000)。競爭力之懸殊顯而易見。 上述問題決定了我國證券市場還遠遠不能適應對外開放的要求。在條件不成熟時過快開放資本市場,將會導致一系列消極後果。發展中國家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金融危機,特別是1994年發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這種後果的集中體現。但差距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期地推遲證券市場的開放進程。這不僅不符合金融一體化的總體趨勢,也不利於我國證券市場自身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金融全球化實際上意味著對我國證券業發展與規范的更高要求。 (四)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全球金融一體化將促使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多地依賴於市場手段,加快實現宏觀調控方式從直接向間接的轉變。但從近期看,鑒於我國的經濟轉軌仍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金融一體化將對我國既有體制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貨幣政策控制力減弱。相對於國內銀行,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能力要弱些。外資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國外金融市場,它們受利率管制、窗口指導信貸政策等貨幣政策的約束很小。當國內貨幣政策的意圖發生變動時,它們會通過轉向國外市場加以規避。這必然會縮小貨幣政策的直接覆蓋面,使貨幣政策的作用發生「泄漏」,弱化其政策效果。 二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減弱。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是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是我國現在的貨幣供應量統計遺漏了兩項內容:一是國內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存款。這兩項內容所涉及的金融業務量(以資產度量)占國內全部金融業務量的14%,對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的實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並且隨著外資銀行業務量的擴大,這種偏差也會隨之放大。另外,隨著金融機構多元化及其業務多元化的發展,微觀的貨幣需求模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而金融創新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壓力的增大也都會削弱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 三是部分貨幣政策工具的效率有所減弱。我國現行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管理、准備金制度、再貸款、再貼現等。金融開放除了有助於增強第一項工具的效果外,對其他政策工具都有抵消作用: 首先是利率管理的有效性減弱。外資銀行外匯貸款利率基本不受中央銀行管制,外資銀行業務量佔比的增加實際上意味著不受利率管制的金融業務量越來越大。結果必然會減弱央行利率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是存款准備金調整的效率弱化。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貸款通常不受其存款來源的制約,它們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獲得資金,因此,就總體來言,外資銀行的發展傾向於削弱准備金制度的有效性。 最後是再貸款、再貼現機製作用下降。這些政策工具對國內銀行業的資金支持具有積極作用,但對外資銀行的調控作用不大。 四是貨幣政策的外在約束增強。國際金融機構的介入,將使貨幣政策的對外依賴程度有所增加。這樣,中央銀行在決定貨幣政策時,需要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情況,尤其是主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的取向,採取相應對策,以便將外資銀行對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五)對金融監管的影響 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的發展會更加迅速,金融創新也更加活躍,對我國的金融監管是一個嚴峻挑戰:(1)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不斷對其金融產品進行分拆組合,創造出新的金融工具。歷史的經驗表明,金融創新常常是作為金融監管的對立面而出現的,並且是推動金融監管發展變化的主導力量。(2)混業經營的程度越來越深,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相互交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彼此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如何對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進行全面監管至今仍然是個世界性的課題。(3)巨型金融集團應運而生,它們的業務范圍更廣,金融品種更多,機構設置遍及全球。如何對這些金融集團進行有效監管需要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4)一些傳統的注重隔離風險的「防火牆」措施已逐漸失去作用,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不僅可以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轉移和傳播,同時還具有倍數放大作用,破壞力更大。作為這些挑戰的一個集中展示,對沖基金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所表現出的高舉債、極度投機和不受監管就是一個生動事例。考慮到我國的市場化進程還不夠深入,金融監管仍然出於從計劃到市場、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過程之中,高效的監管體制尚未形成,監管當局的監管能力還相當有限,挑戰不言而喻。 三、面對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對策 針對全球金融一體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未雨綢繆,積極准備,以趨利避害,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金融現代化進程。這要求我們除了要積極審慎地擴大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外,更重要地是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快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改善貨幣政策的調控機制,提高金融監管水平。 (一)加快實現國有銀行的商業化進程,增強國際競爭力 首要任務是理清產權關系,建立有效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革。與此同時加快進行不良資產重組。實現銀行的資產重組可以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方法,剝離和處置不良資產。需要強調的是,存量不良資產的處理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更關鍵的問題是防止邊清理邊產生,甚至新增速度超過化解速度。這意味著銀行自身的改革無論如何都是最根本的。 其次是加快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工、農、中、建4大國有商業銀行無論從資產數量、人員數量、營業網點還是從業務份額上都在我國銀行業佔有絕對比例。這樣的壟斷機制既不利於通過競爭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也不利於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因此,可以考慮通過適當放鬆市場准人的方法,引進外資銀行,發展區域性銀行以及面向中小企業的中小銀行,以培育新的競爭主體,加強市場競爭。 第三是對國有銀行現有的組織機構進行調整,撤並無效機構,清理包袱,提高競爭力。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展緩慢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機構臃腫,冗員太多。截至1998年底,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累計擁有機構14.4萬個,金融從業人員近167萬人(見表3)。以機構和人員論,堪稱世界之最。其中中國工商銀行更是以其員 工數量之巨堪稱世界銀行之最。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冗員,非業務部門人員的比例超過1/3,而在華外資銀行的這一比例只有1/10,差距顯而易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嚴重影響經營效率。根據1999年第7期英國《銀行家》雜志的統計,盡管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一級資本與世界上幾家最大的商業銀行差距並不很大,但是資產回報率卻相差懸殊。 第四是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金融全球一體化的到來,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因而有必要改革國有商業銀行舊有的激勵機制。目前人才競爭的格局已經出現。外資銀行錢多人少,為網羅人才,不惜工本。初步估計,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外資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中大約有1/3來自中資銀行,他們都是各個部門的業務骨幹。另有1/3來自外方,1/3來自海外歸國人員。這種格局已經為國有銀行的激勵機制敲響了警鍾。 如何才能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不外乎以下五個方面: 產權機制 市場經濟中拿什麼來承擔責任,拿什麼來承擔風險?靠的就是產權。用自己的財產來承擔投資風險的人,最有積極性關心投資收益。玩自己的錢和玩別人(公家)的錢不僅風險偏好不一樣,投資效果也截然不同。 經理市場在市場經濟中做老闆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是打工族。為什麼這些沒有物質資本或物質資本不多的人也在玩兒命工作?靠的就是經理市場。經理市場說穿了就是人材市場,是給人材定價的一種機制。通過經理市場,優秀的專業人材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聲譽,衡量、顯示並且變現自己的人力資本。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經理、醫生、律師、會計師、大學教授等職業的繁榮都是建立在經理市場的基礎上的。正因為有了經理市場,才會不斷涌現出類似李?亞科卡(曾任福特公司及克萊斯勒公司總裁)、傑克?威爾治(任通用電氣總裁)這樣的經營巨擘。 獎勵機制小到獎金、補貼,大到股票期權都可以視作獎勵機制。獎勵機制更加富於技術性,應用范圍最廣,方式更為靈活。 烏紗帽機制也就是官僚科層體制,這可以視為與經理市場平行的一種激勵機制。現階段國有銀行對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的激勵和約束就主要靠這種機制。這種機制的好處是有助於避免在轉軌時期出現治理真空,缺點是對人材的定價信息不公開,不利於人力資本積累。 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條可以視為當代中國對現代管理的一條貢獻。它不僅被歷史證明是我黨行之有效的重要法寶,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體上說,建立國有銀行人才激勵機制可以從這五個方面著手,最終逐漸過渡到主要依靠前三種機制。
『柒』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發展史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國際化
本世紀最後20年,隨著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十分突出。可以說,金融國際化已成為20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特徵,也是20世紀金融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無論是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還是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者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金融體制都無不受到金融國際化的沖擊和影響。面對這一無法抗拒的歷史潮流,各國的金融體制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
20世紀的金融國際化可概括為三大特點,(1 )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國際化,即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壁壘被打破,允許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金融業務也已突破國界限制,向全球展開,服務對象逐步國際化;(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即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已經聯成一體,已形成各種類型的國際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且這樣的中心仍在不斷增加;(3)貨幣國際化,即許多國家在積極推進貨幣的可自由兌換, 全球性可流動和交易的貨幣增加,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國際貨幣結構呈現多極之勢。
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跨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現。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跨國流動是驅動20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其中,跨國金融機構尤其是跨國銀行是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同時資本的國際化趨勢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推動了跨國金融機構組織的創新和業務的發展。從跨國銀行來看,過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有較大的變化,1990~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總額由19.9萬億美元增加到35.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7%。
2.歐洲貨幣聯盟的出現。投資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使全球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一體化進程中的過渡,出現了區域經濟集團化勢頭。這是在現行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些地區和國家率先實現了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伴隨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已經進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明確提出了金融服務開放的問題。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經濟聯盟已經出現了貨幣一體化,由過去的建立相互協調的穩定匯率制度、規定成員國貨幣上下波動幅度的歐洲貨幣機制正逐步走向單一貨幣體系,並且已經在歐洲11國范圍形成了單一貨幣——歐元。
3.國際金融領域的風險加大。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已經充分顯示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的傳染性和傳導性比任何時候增強。亞洲金融危機蔓延速度之快、沖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不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放慢,還使得國際銀行業經營效益普遍出現下降,國際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問題更加突出。1997~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利潤總額下降了20%,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面對的共同難題。從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制度的變遷來看,也體現了面對的金融風險的加大,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中,規定了國際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但這之後,又於1996年和1999年先後出台了《資本協議市場風險補充規定》和《新資本充足比率框架》討論稿作為補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過去傳統的政策協商辦法解決國際金融穩定問題已經不可能立竿見影了。盡管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巨額資金的流動具有沖垮國家乃至國際金融秩序的潛在威脅性,但僅僅靠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穩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開放的經濟金融中,無論是經濟金融制度和經濟結構 比較完善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面對大規模的資金流動,都將不可避免受到沖擊,只是受沖擊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這一事實表明,要避免類似的危機再度重演,國際社會有著共同責任,保持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和安全,必須對現行國際金融制度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範全球性和地區性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新機制。最近,七國集團同意成立一個包括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20國集團論壇,就監管金融體制和改善整體金融健康的途徑進行非正式蹉商。這是在建立國際金融協調新機制方面進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國際化的制度創新 全球性多邊貿易體系已把金融業納入了全球貿易一體化進程,並且確立了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這是20世紀全球金融業發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動未來金融的國際化、一體化發展中,《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將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產生於40年代的《關貿總協定》是全球貿易自由化和開放的行動綱領的話,《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則將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對外開放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盡管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可能立即達到貨物商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確定,並且通過一種談判和協商的機制,將有助於促使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從而使本國的金融業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21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作為現代金融業發祥地的歐洲,孕育了一場新的金融革命,超越傳統金融主權制約的歐洲貨幣聯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一個近乎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也已經在歐洲大地降臨。歐洲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向20世紀的人們展現了金融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的金融業將繼承20世紀金融國際化的成就,從金融一體化走向貨幣一體化。
過去100年的金融創新和發展促進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而新世紀將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飛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全球金融發展新架構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組織的創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銀行與客戶相互聯系的方式,而且改變了銀行服務的傳遞方式,產品推銷方式和交易處理方式,21世紀的銀行將是建立在計算機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銀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銀行,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為客戶提供服務。20世紀的銀行服務理念和方式將受到挑戰,未來銀行將不再是以雄偉氣派和富麗堂皇的建築物為標志,銀行的虛擬化將使傳統的分支行「磚瓦型」銀行結構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金融中心的競爭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對市場流動性和規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業務出現集中化趨勢,下個世紀中期將出現國際金融中心的業務轉移合並的趨勢,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將會萎縮,功能大大降低。與此同時,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金融結合而導致的貨幣電子化和銀行虛擬化趨勢,將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發生重大變化。那種靠鋪攤設點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觀念將改變,傳統的銀行分支機構將大大減小。與此同時,那種發展金融中心必須大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擁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觀念和標准也將發生重大調整。這也使得下個世紀末,人們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認識面目一新,這正如國際金融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的一樣,國際金融市場是一個沒有固定地點的市場,是無形市場。這個市場由眾多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組成,這些金融機構主要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各種金融交易。
世紀之交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具體的地理概念,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將只是電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銀行大樓林立的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過電腦進行,全球金融從零售到批發以至貨幣發行都通過電子網路進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擁有電腦就是一個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動都可進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及在金融業的應用,21世紀全球金融將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無形化和無中心。
3.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19世紀英國經濟金融的絕對優勢創造了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在打破英鎊獨有地位的同時,也造就了美元這個新世紀的權威,美元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幾乎霸佔了20世紀整個後半期,而21世紀將不會再現過去200 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一枝獨秀的神話,面臨的將是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從70年代以來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鼎立的格局,由於強大歐元的出現,新世紀的貨幣格局首先將被美元、日元和 歐元所取代。貨幣的國際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終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隨著新世紀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歐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將受到中國和俄羅斯等國貨幣的挑戰,下個世紀中葉,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以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盧布等眾多貨幣為主的局面。
4.國際金融協調的新機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基本進入一個無序時代,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盡其所能,以求國際貨幣的穩定,但無法左右日益龐大的市場。尋求一個新型的、穩定、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新秩序是20世紀末國際金融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將是21世紀需要解決的全球問題。過去100年,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統一到分散的痛苦裂變,新世紀的國際金融舞台將呼喚建立國際金融新權威,以其特有的權威引導國際貨幣體系協調發展,從動盪走向平穩,從離散走向統一。
21世紀各國金融的國際化發展,將加深市場一體化進程,這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目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還不可能立即出現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制度和市場還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進行修修補補,但這只是短時的,因為20世紀的金融家銀行家以及政府意識到的國際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將在新世紀會進一步體現出來。當牙買加協定確定的國際金融制度開始嚴重阻礙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的時候,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架構也將產生。可以預言,20世紀90年代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進行的貨幣一體化實驗,將是未來100 年全球金融發展的縮影。隨著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國際金融秩序中將出現一個承擔起協調全球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穩定責任的金融權威機構。
5.貨幣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級的經濟整合,歐洲經濟聯盟是典型代表,從經濟一體化到貨幣的一體化也將是21世紀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轟轟烈烈進行的經濟貨幣聯盟令國際社會矚目,盡管阻礙很多,但人們可以從這里聽到新世紀的腳步聲。正在進行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實踐已經告訴人們,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而金融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必然會提出貨幣統一的問題。盡管目前只在11個歐洲國家進行這一人類經濟金融發展史上的偉大實驗,還不可能面向全球。但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貨幣一體化將是最終要求。歐洲貨幣聯盟的推進讓人們感受到了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末期將出現全球貨幣聯盟的要求,眾多貨幣將走向一體化。
四、全球金融一體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未來100年全球金融的變遷,將使各國金融市場逐步走向一體化。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將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金融的一體化將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個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將改變人類傳統的金融觀念和經營方式。未來世紀將給人們帶來的是一場與全球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國際化導致的市場一體化,將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動。過去那種人為的限制和國別限制的做法將消失,而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會使全球受益,這將為欠發達國家獲得資源提供便利。
20世紀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全球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繼續發展的結果將需要一個大一統的全球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協調統一以及貨幣的一體化,將逐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20世紀全球匯率的變化帶來的國際間的矛盾和不協調在新世紀將化為烏有,市場貨幣投機將消亡,長期困擾貿易和投資的國際匯率風險將成為過去。
面對21世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會使未來人們的觀念出現變化。20世紀國際金融以及經濟學教科書上關於金融機構和金融中心以及貨幣的概念,在新世紀的某個年代將會變得面目全非。經濟金融一體化將最終導致貨幣一體化的選擇,將使人們對現在的國家金融貨幣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受到嚴峻挑戰。過去20年許多國際間關於金融開放問題的談判以及關於金融方面的報復也將成為歷史。
高度一體化市場的金融風險將不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來承擔,未來人們面對的將不再是什麼匯率風險,更大的風險將可能來自全球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同時高度的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電子化基礎上,預防電腦和智能犯罪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將是全球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之一。
未來銀行面對的沖擊是巨大的。銀行的虛擬化和智能化不僅將使全球金融機構的面貌出現改觀,而且現在銀行從事的一些業務,比如外匯交易、信用證業務等也將逐步消失,銀行 的收入來源結構面臨調整。貨幣的一體化將使牙買加協定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誕生的全球龐大的外匯交易員和外匯經紀隊伍轉業,銀行從業人員將大大減少。信用證這種防止國際貿易中不講信用的結算方式也隨著銀行的虛擬化和高智能化而將會被其他結算形式所替代,作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的外匯交易等中間業務收入將逐步消失。未來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將使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地位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以組織項目資金籌集、資本重組以及基金管理和財務顧問為主要業務的商人銀行將有極大的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說,「一把算盤一支筆」,整日埋首於成堆的帳冊之中,是19世紀銀行職員業務操作的縮影,20世紀末的銀行則進入了「一台電腦一個人」的時代,而到21世紀末,銀行給人們的印象將是「只見電腦不見職員」。
金融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居民的出國旅行,將不再為貨幣兌換煩惱。電子技術的高度發達,購物消費中電子貨幣將逐步普遍。銀行虛擬化,人們用一台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辦理一切銀行業務。金融的競爭和發展不僅促進了整個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同時老百姓也是極大的受益者。
新世紀金融發展大趨勢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紀的人們很難預計到今天的金融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利一樣,同樣我們也很難准確地計算未來金融市場一體化將給21世紀末的人類帶來多少福音。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全球金融發展的明天會更美好。
『捌』 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名字怎麼來的
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簡介
中國銀行簡介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也是中國國際化機構網路分布最廣、國際金融業務最具優勢的銀行。中國銀行是中國第一家在亞、歐、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設有機構的銀行。目前中國銀行擁有13089個國內機構和560個海外機構,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務網路。在香港和澳門,中國銀行還是當地的發鈔行。中國銀行被英國《銀行家》雜志評選為資本實力最雄厚的國際大銀行之一;連續12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為世界500強大企業;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中國最佳並購機構、中國最佳銀行";被亞洲《資產》雜志評為"中國國內最佳銀行"。截止2001年底,中國銀行資產總額已達31680.11億元人民幣,凈資產達1634.62億元人民幣水平,全行境內外機構實現帳面利潤108.05億元人民幣,盈利能力和水平一直居國內同業之首。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金融業務最具優勢的銀行。在國際貿易融資、國際貿易結算、外匯資金業務、國際信用卡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其業務量在國內均居第一。為適應世界經濟金融發展和技術變革加快的步伐,積極面對更為激烈的競爭形勢,中國銀行制定了全力推進良好公司治理機制建設的發展目標:通過充分發揮比較競爭優勢,構建科學的決策系統,實施審慎的會計原則,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智,建立適應市場機制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體制,建立符合良好公司治理機制要求的董事會六個方面的建設,用3-5年的時間,將中國銀行發展為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有獨到比較競爭優勢的國家大銀行;經過更長一點時間的以資本為紐帶的重組並購,躋身國際一流大銀行之列。
中國建設銀行簡介
中國建設銀行是一家以中長期信貸業務為特色的國有商業銀行,總部設在北京,在中國境內及各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開展業務。2001年7月,建設銀行在《銀行家》雜志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位居第29位。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建設銀行成立的基本背景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建設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在全國陸續展開,為管理好巨額建設資金,建設銀行應運而生,開始了艱苦而光榮的歷程。從1954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間,建設銀行主要承擔了集中辦理國家基本建設預算撥款和企業自籌資金撥付,監督資金合理使用,對施工企業發放短期貸款,辦理基本業務結算業務的職責。建設銀行的服務追隨著共和國建設的腳步,遍及祖國的每一片建設熱土,為提高國家投資效益,支持國家財政平衡,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建設銀行在承繼原有職能的同時,不斷拓展銀行職能,先後開辦了信貸資金貸款、居民儲蓄存款、外匯業務、信用卡業務,以及政策性房改金融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多種業務。經過十多年的改革發展,建設銀行各項業務快速發展,信貸資產和負債取得了數以十倍的增長,從單一管理財政資金、辦理基建撥款監督的銀行,發展成為既管財政投資,又經營信貸業務,既辦理固定資產投資信貸,又發放配套流動資金貸款,既辦理國內金融業務,又辦理國際金融業務,以辦理中長期信用為主的國家專業銀行。
1994年是建設銀行重要的轉折發展的一年。按照政府對投資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求,建設銀行將長期承擔代理財政職能和政策性貸款職能分別移交財政部和新成立的國家開發銀行,開始按照商業銀行的要求,對經營管理體制進行全面改革。1994年末,建設銀行先後對資金管理體制、信貸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和會計核算體制進行或正在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總行和一級分行集中調度、統一調度和經營資金的能力增強,財務會計制度進一步向國際准則靠近。同時建設銀行還對客戶經營戰略和區域經營戰略進行重新定位。建設銀行因此取得了更快的發展和更好的經營效益。建設銀行步入了改革發展的新階段。從1996年3月起,建設銀行啟用現名,並同時導入企業識別系統,幾乎在一夜之間,全行數萬個辦事機構和營業網點都開始使用了新的形象識別標志。這湛藍的行徽、黑色立體的行名,透露出這家改革中的商業銀行穩健經營,兼收並蓄,不斷發展的經營風格;表達著一個不變的理念,那就是:根植中華大地,建設現代生活。從1994年起,建設銀行對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和儲蓄網點進行了調整,在撤並部分縣支行的同時,增加了在全國中心城市的網點設置數量,與相應信貸政策的調整相配合,進一步加強了在中心城市的經營力度。中國建設銀行非常重視海外業務的發展。目前,建設銀行已在海外設有香港、法蘭克福、新加坡三個分行和四個代表處。建設銀行已與世界上600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其業務往來遍及五大洲的近80個國家。通過發行債券,組織銀行貸款等方式在國際金融市場籌集資金,是建設銀行的一項優勢業務,並以成為國際金融資本與中國經濟建設結合的重要橋梁。建設銀行在香港地區的業務,在香港回歸前已初具規模。香港回歸後,其業務更獲快速發展。目前,建設銀行在香港已參股多家銀行和金融公司,並已成為建新銀行的最大股權持有者。
中國工商銀行簡介
中國工商銀行,是辦理城鎮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的國家專業銀行,於1984年1月1日成立。
中國工商銀行的基本任務是貫徹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按照國家的金融方針、政策、法規通過各項業務活動,支持發展工業生產,擴大商品流通,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和企業技術改造,發揮金融事業在經濟建設中的資金調節作用,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服務。
中國工商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主要是:
(1)辦理城鎮儲蓄存款,吸收工商企業存款,發行金融債券;(2)辦理國營工商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3)管理工商企業和有關企業主管部門的各種專用基金,辦理技術改造貸款和一部分基本建設貸款;(4)開展委託、代理、租賃、咨詢等業務;(5)辦理現金和轉帳結算;(6)在經濟特區和部分開放城市辦理外匯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設有董事會,總行在北京,它的分支機構有兩萬多個,遍布全國各個城鎮。在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設有29個分行,在專區和市設中心支行155 個、市(分)支行147個,在縣(市)有支行2032個,在市、縣城郊有辦事處930個、分理處2654個、儲蓄所13141個、集鎮辦事處2201個。中國工商銀行的職工人數達40多萬人。
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以來資金實力迅速擴大,截至1985年底,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939億元,其中企業存款880億元,佔全部存款的45.4%,儲蓄存款896億元,佔全部存款的46.2%。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008億元,信貸資金的自給能力為65%。目前,在中國工商銀行開戶的工商企業單位有200多萬戶,個人儲蓄戶有22000多萬戶。中國工商銀行辦理的貸款業務分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金貸款兩大類。流動資金貸款包括國營工業企業貸款、集體工業貸款、國營商業貸款、集體商業貸款。個體工商業貸款等。固定資產貸款包括技術改造貸款和用於開發性的基本建設貸款。截至1985年底,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為2648億元,占貸款總余額的88%,固定資產貸款356億元,占貸款總余額的11.8%。中國工商銀行的信託業務經過清理和整頓,已有改進提高,更趨健康合理。利用信託靈活、多樣、適應性強等特點,籌集與融通資金,支持生產,溝通購銷,促進了技術進步和橫向經濟聯系,為社會提供了多種信用服務。如以租賃的方式向企業提供先進技術設備,以委託貸款方式對重點改造項目發放貸款或投資,以及以經濟協作貸款的方式溝通企業間橫向聯系等。到1985年底,具有信託特點的委託、租賃、代理等業務占信託業務總量的比重,由1984年的36%上升到56%。中國工商銀行的經濟信息工作,到1985年末已在全國建立起一級信息網9個、二級信息網23個、三級信息網176個、地區綜合信息網172個。信息網使現代化的處理手段與傳統的業務處理方法相結合,加速了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提高了信息工作質量和效率。同時,根據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組織力量深入實際開展專題調研,通過交流和推廣調研成果,對加強宏觀控制,搞活微觀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農業銀行簡介
中國農業銀行是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之一,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行設在北京。在國內,中國農業銀行網點遍布城鄉,資金實力雄厚,服務功能齊全,不僅為廣大的百姓和客戶所信賴,而且與他們一道取得了長足的共同進步,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銀行之一。在海外,農業銀行同樣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良好的信譽,被《財富》評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截止2000年末,中國農業銀行擁有分支機構5萬多個,其中:一級分行32個,直屬分行5個,總行營業部1個,培訓學院3個;二級分行301個;支行級機構3280個,其中縣(市)支行1687個。國內辦理外匯業務的機構931家,與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的328家銀行總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並在新加坡、香港設立了分行,在倫敦、東京、紐約等地設立了代辦處。全行員工總數50多萬人。按照國際通行的審計標准,2000年末,中國農業銀行各項資產總額2萬多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816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4783億元。
電子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全行計算機網點達4.5萬多個,聯機網點達3.5萬余個,各項業務計算機處理覆蓋率達93%,金額達98%。銀行卡(金穗卡)發卡量達3362萬張。電子化手段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玖』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杭州
『拾』 國際金融法的國際金融法的主體
國際金融法的主體是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的當事人,是國際金融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前面對國際金融法的「國際」性特徵的考察表明,國際金融法的主體不限於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包括有關國家的法人和自然人。
(一)國家
國家是國際金融法的重要主體。國家在國際金融活動中具有多種身份和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主要有:
1.國家作為國際金融交易的當事方。國家是國際金融交易的重要參加者,例如,國家根據需要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貸款,發行債券,等等。國家作為國際金融交易的當事方依照國際法享有主權及財產豁免。
2.國家作為對外金融活動的管理者。金融對任何國家都極具戰略重要性。隨著國際金融交往的增多,特別是全球金融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各國都需要對對外金融活動進行管理,以保障金融業的安全穩健,實現國內政策目標。各國管理對外金融活動的機構不一,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在對外金融管理中居於主導地位,代表國家對對外金融活動實行管理和監督。
3.國家作為本國金融利益的國際代表者和維護者。國際金融聯系的加強,使各國的國際金融事務增多,國際金融矛盾叢生,在國際社會以政治國家為基本構成單元的情況下,一國及其國民利益的總代表和維護者只能是各國政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國政府在國際舞台上與其他國家進行官方結算,談判解決國際金融糾紛,為金融市場的開放和本國金融業者的待遇討價還價,為本國對外金融的總體發展戰略進行規劃,等等。
4.國家作為國際金融制度的責任者。隨著國際金融聯系的加強,為了解決各國間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維護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促進國際金融業的發展,各國通過訂立國際條約或成立國際組織等方式,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建章立制,建立國際貨幣金融秩序。國際金融制度的建立和確立,意味著各國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需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例如,牙買加體系雖然規定會員國可選擇匯率安排,但也規定了應遵守的義務,如不得操縱匯率等。WTO則把成員方影響金融服務提供的措施納人其約束范圍,成員方的法律和政策措施要受到WTO的制約。
(二)國際組織
有關的國際組織也是國際金融法的重要主體。構成國際金融法主體的國際組織依其功能,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推動金融市場開放的國際組織。這類組織首推WTO,除此之外,還有規范國際金融服務的一些區域性國際組織,如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眾所周知,WTO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以下簡稱GATF)致力於貿易自由化,在烏拉圭回合之前致力於貨物貿易的自由化。烏拉圭回合將服務包括金融服務納入到多邊貿易體制,隨著1995年WTO的成立和1997年底有關金融服務的《第五議定書》的達成,由GATS、金融附件和金融承諾表構成的WTO有關金融服務的法律制度建立起來。WTO將各成員方影響金融服務提供的措施納入其規制范圍,用以上制度約束這些措施,從而達到逐步推行金融服務自由化的目的。
2.致力於金融監管的國際組織。這類組織主要有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Committeeon Banking Supervision,簡稱巴塞爾委員會)、國際證券委員會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簡稱IOSCO)和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Insurance Supervisors,簡稱IAIS)。這些組織的共同特點在於都致力於金融或特定金融領域的監管標準的制定、協調和統一。
3.負責國際貨幣體系的國際組織。該組織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簡稱IMF)。IMF是政府間國際金融組織,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該組織宗旨是通過一個常設機構來促進國際貨幣合作,職責主要有:監督國際貨幣體系以保證其有效地運行;保證會員國與IMF和其他會員國合作,以確保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和促進匯率制度的穩定;建立經常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在有適當保證的條件下,向會員國臨時提供融資,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調,而不致採取危害本國或國際繁榮的措施。
匯率監督構成當前IMF的核心活動。由於匯率政策不是存在於真空之中,IMF在監督匯率時,以與宏觀經濟的相關性作為決定監督范圍的標准,廣泛地監督匯率政策本身、宏觀經濟政策、有關經濟結構的政策(例如市場政策、私有化、產業政策以及競爭政策等)、金融領域(如資本賬戶問題、銀行監督、存款保險以及其他金融規制)以及許多其他領域(例如環境、軍備開銷、「千年蟲問題」)。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又讓IMF擔負起會計、審計、公司治理領域的國際標準的監督職責。
4.提供國際融資的國際組織。主要代表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Bank for Re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通稱「世界銀行」),其他還有世界銀行集團中的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各區域性開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等。
世界銀行與IMF的工作具有互補性,但具體作用卻相當不同。世行是一個貸款機構,其目的是幫助成員國融人更廣泛的世界經濟,促進旨在減少發展中國家貧困的長期經濟增長。IMF負責監督國際貨幣體系和各國匯率,維護各國支付體系的有序運轉,並向那些有嚴重國際收支困難的國家提供貸款。世界銀行當前只向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提供貸款。IMF關注政策問題,向面臨短期對外支付困難的任何會員國提供貸款。
(三)法人與自然人
法人,包括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是國際金融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是國際金融法的重要主體。法人不僅是國際金融交易的當事方,而且也是一國管理對外金融活動中所形成的金融管理關系中的主體。法人在作為國際金融關系的雙方當事方的情況下,既可以是不同國家的,如在國際借貸中,通常一方是一國的銀行,另一方是他國的公司法人;也可以是一國的,如在外國金融服務提供者以商業存在這種方式提供的金融服務交易中,外國銀行在一國設立的子銀行吸收所在國企業的存款,該存款交易的一方就是該國的企業,另一方是具有該國法人資格的外國銀行的子銀行。
由於國際金融活動涉及金額大且比較復雜,需要具備較高的資質,一些重大復雜的金融活動通常是由法人參加而非自然人參加,但一旦自然人成為國際金融法的主體,該自然人不僅是國際金融交易的當事方,而且也是一國管理對外金融活動中所形成的金融管理關系的主體。
[編輯]國際金融法的體系建構
(1)國際金融法總論,集中闡述國際金融法的概念、特徵、淵源、原則、歷史發展、社會功能等國際金融法的基礎理論。
(2)國際金融組織制度,主要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區域性開發銀行、國際清算銀行及其他區域性金融組織的章程、決議和規則等。
(3)國際銀行監管制度,主要涉及東道國對外資銀行機構的當地管制制度、母國對跨國銀行及其境外分支機構的監管制度、銀行監管的巴塞爾體制等。
(4)國際貨幣制度,內容主要包括國際兌換制度、國際匯率制度、外匯管制制度、國際儲備制度等。(5)國際貸款制度,內容主要包括國際銀團貸款、政府貸款、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國際項目貸款等各類國際貸款法律制度,並涉及貸款證券化的法律問題。
(6)國際證券制度,內容包括國際債券和股票的發行制度、國際證券流通的制度,證券市場國際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管制等。
(7)國際結算與貿易融資制度,包括國際票據制度、國際托收統一規則、國際保付代理規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電子資金劃撥規則、出口信貸規則等。(8)國際融資租賃制度,包括各國涉外融資租賃立法、國際融資租賃公約和相關慣例規則。
(9)國際融資擔保制度,包括保證、銀行保函、備用信用證等國際融資信用擔保制度和動產擔保、不動產擔保和浮動擔保等國際融資物權擔保制度。
(10)國際信託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信託關系、信託財產、信託收據、信託稅收等法律問題。
(11)金融創新的國際監管制度,包括金融組織創新制度、金融工具創新制度、金融服務創新制度等,如金融企業集團監管制度、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網路銀行業務監管制度。
(12)WTO金融服務貿易制度,該制度以WTO《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其金融服務附件、相關諒解與《全球金融服務協議》為法律框架,為WTO成員國規定了金融服務貿易的最惠國待遇、透明度、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參與等一般原則與紀律,以及市場准入、國民待遇等特定義務。
這是基於國際金融法律制度的發展現狀,按照其所規制的國際金融關系的現實種類及其內在邏輯聯系所作的一種體系安排。
其特點主要有:
第一,以「宏觀-微觀-宏觀」為結構線索。首先對國際金融法的基礎理論進行梳理,然後以國際金融關系的類別及內在邏輯聯系為依據,對各類國際金融法律制度加以羅列;在安排時力求將國家間貨幣金融合作和監管制度與各類跨國金融交易制度融為一體,以體現國際金融法所具有的宏觀管理與微觀引導的社會功能,展示其國際法規范與國內法規范、公法規范與私法規范相互滲透、相互交織的立體結構。
第二,突出了主體制度。將國際金融組織制度、國際銀行監管制度靠前排列,突出了國際金融組織和國際銀行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主體地位,也突出了其制度對於國際金融健康運行的重要作用。隨著國際金融合作的擴展和深化,國際金融組織制度作為國際金融宏觀管理法律制度,為各成員國及其所轄主體從事跨國金融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或指南,對於國際金融秩序的形成與維護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各項具體國際金融法制度涉及的國際金融關系復雜多樣,但它們主要是以國際銀行的各種業務活動為基礎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將國際金融組織制度和國際銀行監管制度排列在前,可為後續國際金融法制度的展開作好必要的鋪墊。
第三,反映了體系的緊湊性和制度之間的邏輯性。有選擇地將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貸款制度、國際證券融資制度、國際結算與貿易融資制度、國際融資租賃制度、國際融資擔保制度、國際信託制度等納入國際金融法體系,是因為這些制度是現行國際金融法制度中兼具基礎性、主流性、成熟性的制度。不窮盡所有的國際金融法制度,一則不可能窮盡,二則可使體系安排緊湊而不失完整,框架清晰而不乏重點。同時,通過合理的排序可以表現各項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貨幣、證券、票據等是國際金融的載體或工具;外匯交易、借貸交易、證券交易和融資租賃是主要的國際金融交易形式;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融資得以正常進行的前提,無論何種國際融資活動,都會涉及外匯或匯兌問題,都離不開貨幣兌換制度和貨幣合作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國際借貸和國際證券融資是基本的融資方式,國際貿易融資和國際融資租賃則是貿易與融資相結合、商品信貸和貨幣信貸相結合的綜合性融資方式;國際融資作為資金的跨國轉移,必須依靠國際結算支付方得以完成,並以融資擔保制度為保障甚或先決條件;國際信託制度則多服務於資產證券化、融資擔保等金融活動。
第四,反映了體系的開放性。以金融創新的國際監管制度和WTO金融服務貿易制度作結,一方面可呼應「宏觀-微觀-宏觀」的結構安排,另一方面便於反映國際金融法的最新發展,體現國際金融法體系的開放性。金融創新的國際監管制度和WTO金融服務貿易制度都屬於宏觀金融法律制度。其中,前者從傳統國際金融法制度中衍生出來,是對晚近金融創新的法制回應;後者則是晚近國際金融條約規范的重大發展,要求成員國政府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託業開放方面承擔特定義務。隨著金融服務貿易談判的持續進行以及過渡期的結束,各國對外開放的金融業范圍勢必不斷擴大。WTO金融服務貿易制度指明了國際金融服務業漸進自由化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