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機構概覽

金融機構概覽

發布時間:2021-01-23 14:21:34

A.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B. 概述我國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

中國大陸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的特點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版、中國證券監督權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作為最高金融管理機構,對各類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條件下實行分業監管,具體構成是:各類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用合作機構;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

C. 簡述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2、金融監管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

3、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證券機構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如融資者、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險機構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3)金融機構概覽擴展閱讀

產生和發展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銀行,它起源於古代的銀錢業和貨幣兌換業,貨幣兌換業規則是現代銀行業的先驅。古代銀錢業及貨幣兌換交易大多發生在寺廟周圍,及在中世紀西歐數月依次的定期集市上。從商人陣營中逐漸分離出來的貨幣兌換商,最初只為各國的朝拜者和國際貿易兌換貨幣,並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持續擴大和發展,為避免自己保管貨幣和長途攜帶貨幣的不便和風險,部分異地貿易商和國際貿易商便將貨幣交由擁有良好保管設施的貨幣兌換商保管,並委託後者辦理異地支付、結算業務。

現代意義上的銀行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當時,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貿易也異常活躍,處於地中海中心的義大利成為當時世界的貿易和金融中心,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此後,隨著世界商業貿易、金融中心逐步北移至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業擴展至西北歐其他國家。

社會的日趨細密,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其引致的多元金融需求,促成了其他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各類專業銀行,如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逐步出現;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金融公司、典當行等專業化金融機構,也漸次出現並在各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D. 誰能幫忙解釋一下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概覽里各個項目的意思。 求助啊

1、統計范圍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
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 浦東發展銀行、福建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煙台住房銀行、 蚌埠住房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
財務公司、郵政儲匯局。

2、1997年一季度起貨幣統計數據與歷史數據不可比。

3、對2002年貨幣統計報表的說明

1)自2002年起,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對貨幣 金融統計制度進行了修訂。2002年起各期數據與歷史數據不完全可比。
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調整報表機構,將在華外資銀行納入統計 機構范圍中;將政策性銀行從國有銀行范圍剔除,將城市商業銀行與城市信用社報
表分開等。二是擴大統計范圍,將境內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數據納入報表。三是對 過去報表中存在的錯誤與遺漏進行修正,比如在各資產負債表中將「再貼現」計入
「向中央銀行借款」,而不在「對其他部門債權」中扣減。

2)對市場退出的金融機構,如城市信用社、信託投資公司等,相關數據自第二年年初 一次性剔除。

3)將各表中的「對非貨幣金融機構債權」及「對非貨幣金融機構負債」更名為「對其 他金融機構債權」及「對其他金融機構負債」。在各存款貨幣銀行表中「其他金融
機構」包括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

E. 外匯儲備多久公布一次哪裡可以看

本報訊 記者宋焱報道 為提高我國金融統計透明度,方便公眾獲取金融統計數據,央行日前公布了《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金融數據的時間表》。

按時間表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將在月後15日,公布金融機構本外幣、人民幣、外匯信貸收支表,其他商業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和貨幣供應量統計表;在季後15日,公布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和匯率統計表;在月後4周,公布貨幣當局、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和存款性公司概覽。

《金融時報》將在月後15日前後以新聞稿公布上月的金融機構、其他商業銀行信貸收支和貨幣供應量、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匯率統計的主要指標;在季後15日前後公布上季的報表。

《中國人民銀行季報》將在季後8周公布金融機構本外幣、人民幣、外匯信貸收支表,其他商業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和貨幣供應量統計表;以及外匯儲備統計表;貨幣當局、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和存款性公司概覽;其他存款性公司、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和財務公司資產負債表。

《中國人民銀行年報》將在年後5月公布除季報中的表格外,還包括金融業資產負債主要項目簡表,黃金儲備、匯率統計表和國際流動性報表。《金融年鑒》將在年後10月公布除年報中的表格外,還包括金融機構現金收入支出統計表和全國城鄉儲蓄存款報表。

另外,央行自2006年開始披露《存款性公司概覽》,《存款性公司概覽》與原來的《銀行概覽》口徑、內容基本一致,同時不再披露《銀行概覽》與《貨幣概覽》。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地址:http://www.pbc.gov.cn/

F. 中國銀行業現狀

銀行業在中國金融業中處於主體地位。按照銀行的性質和職能劃分,中國現階段的銀行可以分為三類: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整個銀行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2005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35.9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3%。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9.15萬億元,增長17.5%;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5.49萬億元,增長24.4%;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88萬億元,增長19.9%;其他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9.44萬億元,增長20.0%。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34.4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7%。其中,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37萬億元,增長17.4%;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5.29萬億元,增長24.2%;城市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1萬億元,增長19.6%;其他類金融機構負債總額8.99萬億元,增長18.3%。
截至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43.95萬億元,實現稅前利潤3379.2億元。較銀監會成立的2003年,增長了近10倍。
2006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快速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2409億元,比2005年增加559億元,增長30.2%,4家國有股改商業銀行總資產凈回報率和股本凈回報率平均達到0.9%和14.9%,主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17.5%,收入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1974.9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緊隨其後,為434.2億元。其次是政策性銀行為311億元,隨後為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186.2億元和180.9億元。
研究證明,銀行業務,包括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都是高效益的行業,其主要成本為管理成本。以3%的利差計算,僅貸款這一項,每年自動為國內銀行增加近8000-9000億元的利潤,正常情況下,銀行業肯定是最最賺錢的行業。國內銀行的資產擴張倍數約在20-40區間,總資產利潤率只有0.1-0.9%(平均在0.5%左右),資產利用率約為2-4%,國內銀行自身素質與經營管理效率提高潛力很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開始交叉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競爭局面,商業化的驅動和對利潤的追逐使這種競爭尤其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變的越來越激烈。同國際標准和國外成功的商業銀行相比,中國的四大商業銀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銀行間的競爭也始終未走出各自為戰的低層次競爭格局。
在金融危機開始的背景下,財富管理機構將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尤其是老牌機構面臨三大威脅。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資產負債表的金融損失及其客戶組合的不良發展使老牌機構變得不再可信。這使得其保留員工和客戶更具挑戰性。二是客戶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戶認為機構的推薦不是為其帶來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費用最大化,那麼重新建立客戶的信任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三是收入減少。事實上,現在正是中資銀行採取果斷行動的最佳時機:利用全球競爭對手聲譽受損、積極僱用人才並獲取客戶、考慮進行戰略性海外收購以及特別要將建立能力的目標銘記於心。
中國投資咨詢網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銀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概況,接著分析了中國貨幣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銀行業的發展。然後分別介紹了國內銀行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票據業務、網上銀行業務、銀行卡業務及國際業務等。隨後,報告對銀行業做了競爭與挑戰分析、不良資產分析、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分析、國有商業銀行運營狀況分析、股份制銀行運營狀況分析和其他銀行發展現狀分析,最後分析了國內銀行業的投資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您若想對銀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G. 麻煩各位 ,銀行卡業務管理的概況是什麼 急用 在線等~

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銀行卡業務的管理,防範銀行卡業務風險,維護商業銀行、持卡人、特約單位及其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及有關行政規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銀行卡,是指由商業銀行(合郵政金融機構,下同)向社會發行的具有消費信用、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商業銀行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不得發行銀行卡。

第三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辦理銀行卡業務的商業 銀行、持卡人、商戶及其他當事人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 商業銀行應在協商、互利的基礎上開展信息共享、 商戶共享、機具共享等類型的銀行卡業務聯合。

第二章 分類及定義

第五條 銀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記卡。銀行卡按幣種不同分為人民幣卡、外幣卡;按發行對象不 同分為單位卡(商務卡)、個人卡;按信息載體不同分為磁條 卡、晶元(IC)卡。

第六條 信用卡按是否向發卡銀行交存備用金分為貸記 卡、准貸記卡兩類。貸記卡是指發卡銀行給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額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額度內先消費、後還款的信用卡。准貸記卡是指持卡人須先按發卡銀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額的 備用金,當備用金賬戶余額不足支付時,可在發卡銀行規定的 信用額度內透支的信用卡。

第七條 借記卡按功能不同分為轉賬卡(含儲蓄卡,下同)、 專用卡、儲值卡。借記卡不具備透支功能。

第八條 轉賬卡是實時扣賬的借記卡。具有轉賬結算、存 取現金和消費功能。

第九條 專用卡是具有專門用途、在特定區域使用的借記 卡。具有轉賬結算、存取現金功能。專門用途是指在百貨、餐飲、飯店、娛樂行業以外的用途。

第十條 儲值卡是發卡銀行根據持卡人要求將其資金轉至 卡內儲存,交易時直接從卡內扣款的預付錢包式借記卡。

第十一條 聯名/認同卡是商業銀行與盈刊性機構/非盈 利性機構合作發行的銀行卡附屬產品,其所依附的銀行卡品種 必須是已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品種,並應當遵守相應品種的 業務章程或管理辦法。發卡銀行和聯名單位應當為聯名卡持卡人在聯名單位用卡 提供一定比例的折扣優惠或特殊服務;持卡人領用認同卡表示 對認同單位事業的支持。

第十二條 晶元(IC)卡既可應用於單一的銀行卡品種, 又可應用於組合的銀行卡品種。

第三章 銀行卡業務審批

第十三條 商業銀行開辦銀行卡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開業3年以上,具有辦理零售業務的良好業務基礎;(二)符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監控指 標,經營狀況良好;(三)已就該項業務建立了科學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有 明確的內部授權審批程序;(四)合格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相應的管理機構;(五)安全、高效的計算機處理系統;(六)發行外幣卡還須具備經營外匯業務的資格和相應的 外匯業務經營管理水平;(七)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四條 符合上述條件的商業銀行,可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開辦銀行卡業務,並提交下列材料:(一)申請報告:論證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市場預測;(二)銀行卡章程或管理辦法、卡樣設計草案;(三)內部控制制度、風險防範措施;(四)由中國人民銀行科技主管部門出具的有關系統安全性和技術標准合格的測試報告;(五)中國人民銀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條 發卡銀行各類銀行卡章程應載明下列事項:(一)卡的名稱、種類、功能、用途;(二)卡的發行對象、申領條件、申領手續;(三)卡的使用范圍(包括使用方面的限制)及使用方法;(四)卡的賬戶運用的利率,面向持卡人的收費項目及標准;(五)發卡銀行、持卡人及其他有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六)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的其他事項。

第十六條 銀行卡的管理許可權和審批程序:(一)商業銀行開辦各類銀行卡業務,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有關加強內部控制和授權授信管理的規定,分別制訂統一的章程或業務管理辦法,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審批。商業銀行總行不在北京的,應當先向中國人民銀行當地中心支行申報,經審查同意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轉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審批。(二)已開辦信用卡或轉賬卡業務的商業銀行可向中國人 民銀行申請發行聯名/認同卡、專用卡、儲值卡;已開辦人民幣信用卡業務的商業銀行可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發行外幣信用卡。(三)商業銀行發行全國使用的聯名卡、 IC卡、儲值卡應當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審批。(四)商業銀行分支機構辦理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的銀行卡業務應當持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文件和其總行授權文件向中國人民銀行當地行備案。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發行區域使用的專用卡、聯名卡應當持商業銀行總行授權文件、聯名雙方的協議書報中國人民銀行當地中心支行備案。(五)商業銀行變更銀行卡名稱、修改銀行卡章程應當報中國人民銀行審批。

第十七條 外資金融機構經營銀行卡收單業務應當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銀行卡收單業務是指簽約銀行向商戶提供的本外幣資金結算服務。

第四章 計息和收費標准

第十八條 銀行卡的計息包括計收利息和計付利息,。均按照《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

第十九條 發卡銀行對准貸記卡及借記卡(不含儲值卡)賬戶內的存款,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同檔次存款利率及計息辦法計付利息。發卡銀行對貸記卡賬戶的存款、儲值卡(合IC卡的電子錢包)內的幣值不計付利息。

第二十條 貸記卡持卡人非現金交易享受如下優惠條件:(一)免息還款期待遇。銀行記賬日至發卡銀行規定的到期還款日之間為免息還款期。免息還款期最長為60天。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前償還所使用全部銀行款項即可享受免息還款期待遇,無須支付非現金交易的利息。(二)最低還款額待遇。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前償還所使用全部銀行款項有困難的,可按照發卡銀行規定的最低還款額還款。

第二十一條 貸記卡持卡入選擇最低還款額方式或超過發卡銀行批準的信用額度用卡時,不再享受免息還款期待遇,應當支付未償還部分自銀行記賬日起,按規定利率計算的透支利息。貸記卡持卡人支取現金、准貸記卡透支,不享受免息還款期和最低還款額待遇,應當支付現金交易額或透支額自銀行記賬日起,按規定利率計算的透支利息。

第二十二條 發卡銀行對貸記卡持卡人未償還最低還款額和超信用額度用卡的行為,應當分別按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超過信用額度部分的5%收取滯納金和超限費。

第二十三條 貸記卡透支按月記收復利、准貸記卡透支按月計收單利,透支利率為日利率萬分之五,並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此項利率調整而調整。

第二十四 條商業銀行辦理銀行卡收單業務應當按下列標准向商戶收取結算手續費:(一)賓館、餐飲、娛樂、旅遊等行業不得低於交易金額的2%;(二)其他行業不得低於交易金額的1%。

第二十五條 跨行交易執行下列分潤比例:(一)未建信息交換中心的城市,從商戶所得結算手續費,按發卡行90%,收單行10%的比例進行分配;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協商,實行機具分攤、相互代理、互不收費的方式進行跨行交易。(二)已建信息交換中心的城市,從商戶所得結算手續費,按發卡行80%,收單行10%,信息交換中心10%的比例進行分配。

第二十六條 持卡人在ATM機跨行取款的費用由其本人承擔,並執行如下收費標准:(一)持卡人在其領卡城市之內取款,每筆收費不得超過 2元人民幣;(二)持卡人在其領卡城市以外取款,每筆收費不得低於 8元人民幣。從ATM機跨行取款所得的手續費,按機具所有行70%,信息交換中心30%的比例進行分配。

第二十七條 商業銀行代理境外銀行卡收單業務應當向商戶收取結算手續費,其手續費標准不得低於交易金額的4%。境內銀行與境外機構簽訂信用卡代理收單協議,其分潤比率按境內銀行與境外機構分別占商戶所交手續費的37.5%和 62.5%執行。

第五章賬戶及交易管理

第二十八條 個人申領銀行卡(儲值卡除外),應當向發卡銀行提供公安部門規定的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經發卡銀行審查合格後,為其開立記名賬戶;凡在中國境內金融機構開立基本存款賬戶的單位,應當憑中國人民銀行核發的開戶許可征申領單位卡;銀行卡及其賬戶只限經發卡銀行批準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轉借。

第二十九條 單位人民幣卡賬戶的資金一律從其基本存款賬戶轉賬存人,不得存取現金,不得將銷貨收入存入單位卡賬戶。

第三十條 單位外幣卡賬戶的資金應從其單位的外匯賬戶轉帳存入,不得在境內存取外幣現鈔。其外匯賬戶應符合下列條件:(一)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境內外匯賬戶管理的有關規定開亡,(二)其外匯賬戶收支范圍內具有相應的支付內容。

第三十一條 個人人民幣卡賬戶的資金以其持有的現金存入或以其工資性款項、屬於個人的合法的勞務報酬。投資回報等收入轉賬存入,

第三十二條 個人外幣卡賬戶的資金以其個人持有的外幣現鈔存入或從其外匯賬戶(含外鈔賬戶)轉賬存入。該賬戶的轉賬及存款均按國家外匯管理局《個人外匯管理辦法》辦理。個人外幣卡在境內提取外幣現鈔時應按照我國個人外匯管理制度辦理。

第三十三條 除國家外匯管理局指定的范圍和區域外,外幣卡原則上不得在境內辦理外幣計價結算。

第三十四條 持卡人在還清全部交易款項,透支本息和有關費用後,可申請辦理銷戶。銷戶時,單位人民幣卡賬戶的資金應當轉入其基本存款賬戶,單位外幣卡賬戶的資金應當轉回相應的外匯賬戶,不得提取現金。

第三十五條 單位人民幣卡可辦理商品交易和勞務供應款項的結算,但不得透支;超過中國人民銀行規定起點的,應當經中國人民銀行當地分行辦理轉匯。

第三十六條 發卡銀行對貸記卡的取現應當每筆授權,每卡每日累計取現不得超過2000元人民幣。發卡銀行應當對持卡人在自動櫃員機(ATM)機取款設定交易上限,每卡每日累計提款不得超過5000元人民幣。

第三十七條 儲值卡的面值或卡內市值不得超過1000元人民幣。

第三十人條 商業銀行發行認同卡時,不得從其收入中向認同單位支付捐贈等費用。

第三十九條 發卡銀行依據密碼等電子信息為持卡人辦理的存取款、轉賬結算等各類交易所產生的電子信息記錄,均為該項交易的有效憑據。發卡銀行可憑交易明細記錄或清單作為記賬憑證。

第四十條 銀行卡通過聯網的各類終端交易的原始單據至少保留二年備查。

第六章銀行卡風險管理

第四十一條 發卡銀行應當認真審查信用卡申請人的資信狀況,根據申請人的資信狀況確定有效擔保及擔保方式。發卡銀行應當對信用卡持卡人的資信狀況進行定期復查,並應當根據資信狀況的變化調整其信用額度。

第四十二條 發卡銀行應當建立授信審批制度,明確對不同級別內部工作人員的授信許可權和授信限額。

第四十三條 發卡銀行應當加強對止付名單的管理,及時接收和發送止付名單。

第四十四條 通過借記卡辦理的各項代理業務,發卡銀行不得為持卡人或委託單位墊付資金。

第四十五條 發卡銀行應當遵守下列信用卡業務風險控制指標:(一)同一持卡人單筆透支發生額個人卡不得超過2萬元(含等值外幣)、單位卡不得超過5萬元(含等值外幣)。(二)同一賬戶月透支余額個人卡不得超過5萬元(含等值外幣),單位卡不得超過發卡銀行對該單位綜合授信額度的 3%。無綜合授信額度可參照的單位,其月透支余額不得超過10 萬元(合等值外幣)。(三)外幣卡的透支額度不得超過持卡人保證金(含儲蓄存單質押金額)的80%。(四)從本辦法施行之日起新發生的180天(含180天,下同)以上的月均透支余額不得超過月均總透支余額的15%.

第四十六條 准貸記卡的透支期限最長為60天,貸記卡的首月最低還款額不得低於其當月透支余額的10%。

第四十七條 發卡銀行通過下列途徑追償透支款項和詐騙款項:(一)扣減持卡人保證金、依法處理抵押物和質物;(二)向保證人追索透支款項;(三)通過司法機關的訴訟程序進行追償。

第四十八條 發卡銀行採取了第四十七條所列措施後仍不足以彌補的。將按照財政部《呆賬准備金管理辦法》執行。

第四十九條 對已核銷的透支款項又收回的,本金和利息作增加「呆賬准備金」處理。

第五十條 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出資加入所在城市的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應當報經其總行批准。

第七章:銀行卡當事人之間的職責

第五十一條 發卡銀行的權利:(一)發卡銀行有權審查申請人的資信狀況、索取申請人的個人資料,並有權決定是否向申請人發卡及確定信用卡持卡人的透支額室。(二)發卡銀行對持卡人透支有追償權。對持卡人不在規定期限內歸還透支款項的,發卡銀行有權申請法律保護並依法追究持卡人或有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三)發卡銀行對不遵守其章程規定的持卡人,有權取消其持卡人資格,並可授權有關單位收回其銀行卡。(四)發卡銀行對儲值卡和IC卡內的電子錢包可不予掛失。

第五十二條 發卡銀行的義務:(一)發卡銀行應當向銀行卡申請人提供有關銀行卡的使用說明資料,包括章程、使用說明及收費標准。現有持卡人亦可索取上述資料。(二)發卡銀行應當設立針對銀行卡服務的公平、有效的投訴制度,並公開投訴程序和投訴電話。發卡銀行對持卡人關於賬務情況的查詢和改正要求應當在30天內給予答復。(三)發卡銀行應當向持卡人提供對賬服務。按月向持卡人提供賬戶結單,在下列情況下發卡銀行可不向持卡入提供賬戶結單:

1、己向持卡人提供存拆或其他交易記錄;

2、自上一份月結單後,沒有進行任何交易,賬戶沒有任何未償還余額;

3、已與持卡人另行商定。

(四)發卡銀行向持卡人提供的銀行卡對賬單應當列出以下內容:

1、交易金額、賬戶余額(貸記卡還應列出到期還款日、最低還款額、可用信用額度); 2、交易金額記人有關賬戶或自有關賬戶扣除的日期; 3、交易日期與類別; 4、交易記錄號碼; 5、作為支付對象的商戶名稱或代號(異地交易除外); 6、查詢或報告不符賬務的地址或電話號碼。(五)發卡銀行應當向持卡人提供銀行卡掛失服務,應當設立24小時掛失服務電話,提供電話和書面兩種掛失方式,書面掛失為正式掛失方式。並在章程或有關協議中明確發卡銀行與持卡人之間的掛失責任。(六)發卡銀行應當在有關卡的章程或使用說明中向持卡人說明密碼的重要性及丟失的責任。(七)發卡銀行對持卡人的資信資料負有保密的責任。

第五十三條持卡人的權利:(一)持卡人享有發卡銀行對其銀行卡所承諾的各項服務的權利,有權監督服務質量並對不符服務質量進行投拆。(二)申請人、持卡人有權知悉其選用的銀行卡的功能、使用方法、收費項目、收費標准、適用利率及有關的計算公式。(三)持卡人有權在規定時間內向發卡銀行索取對賬單,並有權要求對不符賬務內容進行查詢或改正。(四)借記卡的掛失手續辦妥後,持卡人不再承擔相應卡賬戶資金變動的責任,司法機關、仲裁機關另有判決的除外。(五)持卡人有權索取信用卡領用合約,並應妥善保管。

第五十四條 持卡人的義務:(一)申請人應當向發卡銀行提供真實的申請資料並按照發卡銀行規定向其提供符合條件的擔保。(二)持卡人應當遵守發卡銀行的章程及《領用合約》的有關條款。(三)持卡人或保證人通訊地址、職業等發生變化,應當及時書面通知發卡銀行。(四)持卡人不得以和商戶發生糾紛為由拒絕支付所欠銀行款項。

第五十五條 商業銀行發展受理銀行卡的商戶,應當與商戶簽訂受理合約,受理合約不得包括排他性條款。受理台約中的手續費率標准低於本辦法規定標準的不受法律保護。

第五十六條 銀行卡申請表、領用台約是發卡銀行向銀行卡持卡人提供的明確雙方權責的契約性文件,持卡人簽字,即表示接受其中各項約定。發卡銀行應當本著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制定銀行卡申請表及信用卡領用合約。

第八章 罰則

第五十七條 商業銀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按有關法律、規章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應當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有關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情節嚴重的追究育關領導人的責任:(一)擅自發行銀行卡或在申請開辦銀行卡業務過程中弄虛作假的;(二)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計息和收費標準的;(三)違反本辦法規定的銀行卡賬戶及交易管理規定的。

第五十八條 發卡銀行未遵守本攤規定的風險管理措施和控制指標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責令改正,並給以通報批評。

第五十九條 持卡人出租或轉借其信用卡及其賬戶的,發卡銀行應當責令其改正,並對其處以1000元人民幣以內的罰款(由發卡銀行在申請表、領用合約等契約性文件中事先約定)。

第六十條 持卡人將單位的現金存入單位卡賬戶或將單位的款項存入個人卡賬戶的,中國人民銀行應責令改正,並對單位卡所屬單位及個人卡持卡人處以1000元人民幣以內的罰款。

第六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相關法規進行處理:(一)騙領、冒用信用卡的;(二)偽造、變造銀行卡的;(三)惡意透支的;(四)利用銀行卡及其機具欺詐銀行資金的。

第六十二條 外資金融機構近自經營信用卡收單業務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責令改正,並按《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六十三條 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代表機構經營銀行卡業務的,由中國人民銀行依法予以取締。

第九章 附則

第六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發行的各類銀行卡,應當執行國家規定的技術標准,但發行帶有國際信用卡組織標記的銀行卡除外。單位卡應當在卡面左下方的適當位置凸印「DWK」字樣。銀行卡卡面應當載有以下要素:發卡銀行一級法人名稱、統一品牌名稱、品牌標識(專用卡除外)、卡號(ic卡除外)、持卡人使用注意事項、客戶服務電話、持卡人簽名條(IC卡除外)等。

第六十五條 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辦理銀行卡業務的其他金融機構、境外機構發行的銀行卡在境內流通使用適用本辦法。

第六十六條 本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解釋。

第六十七條 本辦法從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起施行,發卡銀行應當在半年內達到本辦法有關要求。中國人民銀行一九九六年頒布的《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銀發[1996]27號)同時廢止;中國人民銀行在本辦法頒布之前制訂的銀行卡管理規定與本辦法相抵觸的,以本辦法為准

H. 中國建設銀行的概況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中國市場處於領先地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商業銀行產品與服務。主要經營領域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和資金業務,多種產品和服務(如基本建設貸款、住房按揭貸款和銀行卡業務等)在中國銀行業居於市場領先地位。
建設銀行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與多個大型企業集團及中國經濟戰略性行業的主導企業保持銀行業務聯系,營銷網路覆蓋全國的主要地區,設有約13629家分支機構,在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約翰內斯堡、東京、首爾和紐約設有海外分行,在倫敦設有子銀行,在悉尼設有代表處。建設銀行的子公司包括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建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和建信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客戶服務熱線:95533
建設銀行自成立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經辦國家財政撥款時期。1954年10月,建設銀行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成立後,其任務是經辦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的撥款,管理和監督使用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和部門、單位的自籌基本建設資金。幾十年來,建設銀行為提高投資效益、加快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第二階段,為國家專業銀行時期。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為適應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建設銀行先後開辦了現金出納、居民儲蓄、固定資產貸款、工商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國際金融、住房貸款和各種委託代理業務。通過開辦各種面向社會大眾的商業銀行業務,豐富了銀行職能,為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階段,為國有商業銀行時期。1994年,按照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要求,建設銀行將財政職能和政策性基本建設貸款業務分別移交給財政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從功能轉換上邁出了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軌的重要一步。
經過近50年的改革與發展,建設銀行已經具備了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實力。到2004年6月末,資產總規模為37228億元,負債總規模為35223億元。資本充足率達到8.17%。按照境內外全口徑統計,全行不良貸款余額657.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3.08% ,達到了銀監會要求的3-5%的標准。境內外營業性分支機構15401個,其中有6個海外分行,2個駐海外代表處。全行正式員工26.3萬人。同時,全資擁有建設銀行,並持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43.35%的股權,持有中德住房儲蓄銀行75.1%的股權。
2004年9月15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和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開會議,決議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將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後,名稱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承繼原中國建設銀行商業銀行業務及相關資產、負債和權益。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後,將引入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實現股權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將繼續全面推進各項管理改革,促進績效進步,努力把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辦成一家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從此中國建設銀行在發展歷程中開始了新的征程!
(一)公司業務與產品:信貸資金貸款、居民儲蓄存款、外匯業務、信用卡業務,以及政策性房改金融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多種業務。
(二)發展戰略: 「中國建設銀行,建設現代生活」是建行人理念與追求的濃縮。跨入21世紀,建設銀行將以優良的業績和不斷的創新尋求更為廣闊的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
(三)公司規模: 建設銀行已在海外設有香港、法蘭克福、新加坡三個分行和四個代表處。建設銀行已與世界上600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其業務往來遍及五大洲的近80個國家。
(四)成功關鍵: 必須強化銀行管理和公司治理結構,使銀行內部改革措施得到切實有效落實;必須堅持和深化信貸體制改革,包括貸款擔保、資產組合管理和壞帳解決方案,盡快達到國際通行標准,提高盡早發現資產質量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堅持和促進人事與激勵機制改革,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確保員工的高素質。

I. 中國工商銀行概況

中國工商銀行簡介
2006年是中國工商銀行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工商銀行)首開先河,A+H同步發行上市成功,創下了全球資本市場有史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等多項紀錄,被國際媒體和金融業譽為「世紀招股」。公開發行上市標志著中國工商銀行完成了從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到股份制商業銀行,再到國際公眾持股公司的歷史性跨越。本次A+H首次公開發行的總規模為556.5億股(包括代財政部和匯金公司出售國有股權81.4億股),占擴大後總股本的16.7%;募集資金總額達到人民幣1,732.3億元(包括代收財政部和匯金公司出售國有股權的應得資金凈額人民幣246.7億元),是全球有史以來融資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其中H股發行規模1,249.5億港幣,A股發行規模466.4億元人民幣,分別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H股和A股發行項目。公開發行上市後,中國工商銀行共有A股250,962,348,064股,H股83,056,501,962股,總股本334,018,850,026股。
通過發行上市,中國工商銀行的資本實力和國際市場形象得到了明顯提升,至2006年末,資本凈額達到5,308.05億元,核心資本凈額達到4,620.19億元,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14.05%和12.23%;總市值超過2500億美元,成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與亞洲最大的上市銀行,並躋身全球排名前三位的上市銀行。

一、概況
2006年,中國工商銀行通過16,997家境內機構,98家境外分支機構和遍布全球的1,326家代理行,向超過241萬公司銀行客戶和1.7億個人客戶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發行上市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工商銀行的經營戰略轉型和各項業務的創新發展,全行盈利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06年集團稅後利潤在連續三年保持高增長的情況下,同比增長30.3%,達到493.36億元(按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稅後利潤498.80億元,同比增長31.2%)。主要原因是營業凈收入增加165.11億元,增長10.2%。所得稅費用下降11.3%,重組及上市相關稅收優惠降低了銀行的實際稅率。由於稅後利潤的強勁增長,在股本募集數額較大的情況下,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5.16%,平均總資產回報率為0.71%,較上年上升0.05個百分點。成本收入比保持在36.0%的較好水平。
2006年末,總資產余額75,091.1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518.79億元,增長16.3%。從結構上看,各項貸款凈額占總資產的比重47.1%,持續下降2.5個百分點,證券投資凈額佔比38.1%,上升2.4個百分點,其他資產佔比14.8%。2006年末,各項貸款余額36,311.7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416.18億元,增長10.4%,增長平穩;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繼續保持雙降態勢,其中不良貸款1,377.45億元,不良貸款率3.79%,下降0.9個百分點;貸款損失准備余額971.93億元,撥備覆蓋率為70.56%,上升16.36個百分點。證券投資凈額28,620.60億元,同比增加5,547.26億元,增長24.0%,主要來源於債務工具投資凈額的增加。其中央行票據增加2,557.59億元,增長50.6%,政策性銀行債券投資增加747.62億元,增長24.4%。
年末,總負債余額70,376.8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414.30億元,增長13.6%。其中,存款增加6,145.57億元,占負債新增額的73.0%,依然是資金來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入和拆入款項增加1,674.08億元,增長71.9%,增幅較大主要受年底新股發行影響。

二、公司銀行業務
2006年,為進一步提升公司銀行業務的競爭力,中國工商銀行根據客戶分類營銷與建立流程銀行的要求,調整總行部門設置以加強前台營銷能力,加快分行組織扁平化,構建分層營銷體制。加快實施公司銀行業務綜合化營銷戰略,在鞏固公司存貸款業務市場領先地位的同時,大力發展投資銀行、現金管理、公司理財、企業年金、金融衍生產品等新興高端公司銀行業務。
實施積極穩健的公司貸款增長戰略,在保持中國最大公司信貸銀行地位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行業結構、區域結構、客戶結構和產品結構。針對市場需求推出了國內貿易融資等系列產品。截至2006年末,境內公司類貸款余額25,307.32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69.7%,同比增加2,533.36億元。其中小企業貸款增加597億元,銀團貸款增加249.99億元。境內公司存款28,381.85億元,增長14.3%;占存款余額的44.7%。
繼續加強在代理保險、資產託管、現金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的銀保合作,與國內外22家保險公司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首家推出「網上保險」服務。穩步推進銀證、銀期在融資、結算、代理、存管等方面的業務和產品創新,與129家證券公司、162家期貨公司開展業務合作。提升銀行同業合作水平,與國內60家銀行機構正式建立了代理行關系,支付結算代理業務和代理清算業務規模繼續擴大。拓展銀政合作空間,「銀財通」、「銀關通」、「網上銀財通」和「銀稅通」業務已成為市場優勢品牌。
繼續保持在人民幣清算結算和現金管理業務上的領先優勢。2006年末,擁有現金管理客戶31,408家,增長78%,其中包括入圍2006年《財富》五百強的15家中國大陸企業(不含銀行)中的11家。榮獲《亞洲貨幣》「2006年中國最佳人民幣現金管理銀行」。年末,對公人民幣結算金額為26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0%。
中國工商銀行為公司銀行客戶提供包括信用證業務、外匯匯款、外匯托收等多元化的外匯服務。2006年積極開展國際結算個性化創新與衍生服務創新,整合國際結算與貿易融資產品,設計出10項產品組合應用方案。國際結算業務處理實現全程電子化操作和管理,並在總行設立國際結算單證中心,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2006年辦理國際結算業務3,996億美元,增長36.5%,其中境內機構辦理國際結算業務2,902億美元,增長29%。
積極探索投資銀行與傳統銀行業務的互動發展,穩步發展企業理財咨詢和資信服務等基礎類業務,重點開拓以重組並購、結構化融資、銀團貸款安排承銷、間接銀團、企業上市顧問等為代表的品牌類業務,積極發展短期融資券、資產證券化等新興業務。2006年,作為短期融資券主承銷商,為19家企業發行了23期、總額為463.40億元的融資券。常年財務顧問業務管理系統投入使用,業務管理效率不斷提高。中國工商銀行擔任財務顧問的寶鋼集團收購八一鋼鐵項目被《當代經理人》雜志評為「2006年十大戰略並購事件」。
繼續保持國內託管市場領先地位。截至2006年末,託管資產總額4,634億元,增長117.3%;其中,託管證券投資基金資產2,684億元,託管基金份額市場佔比32.13%;託管保險公司、企業年金等委託資產1,847億元。託管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4家,新增1家;率先提出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業務託管運作方案,成功託管運作基金公司類、銀行類、保險公司類首隻QDII產品,並成為國內最大的QDII託管銀行。2006年,蟬聯《環球託管》雜志「中國最佳託管銀行」,榮獲香港《財資》雜志「中國最佳託管銀行」。
貴金屬業務穩步發展。2006年,新推出黃金質押貸款業務和代客黃金夜市交易業務。截至年末,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清算量632億元,市場份額為50.8%,在中國商業銀行中排名第一。
企業年金業務快速增長。截至年末,正式簽約年金客戶新增303家,管理個人賬戶新增121萬戶,託管年金基金新增43億元。

三、個人銀行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擁有中國最大的個人銀行客戶基礎,主要業務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06年末,個人貸款和存款余額均列中國商業銀行之首,市場份額分別為15.0%和19.7%。
年末,個人存款余額33,143.50億元,增加2,080.52億元,增長6.7%。由於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和資本市場活躍對存款的分流,個人存款增幅趨緩。全面實施「個人信貸業務營銷標准化工程」;推出直貸式個人住房貸款等新產品;推出提升個人信貸業務服務十項措施;積極穩健發展個人經營貸款,成為個人貸款業務新的增長點。截至年末,境內個人貸款余額5,761.09億元,增加610.67億元,增長11.9%。
2006年在個人理財業務的帶動下,個人中間業務快速增長,實現個人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94.89億元,比上年增長58.3%。2006年發行各類本外幣個人理財產品合計754.9億元,增長2.98倍,成為首家正式向境內居民推出代客境外理財服務的中國商業銀行;全年共計代理銷售個人理財類產品3,207億元,增長98.3%,主要包括代理政府債券和開放式基金產品的發行與交易以及銀行保險代理業務。代理銷售憑證式國債市場佔比31.2%,為最大分銷行,試點代理發售儲蓄(電子式)國債市場佔比42.18%;代理銷售開放式基金總量1,973億元,增長2.8倍,並在國內率先推出「基金定投」業務和首隻外幣基金;在國內率先實現集中式銀保合作模式,全年代銷的銀行保險產品保費總計459億元,增長46%。理財金賬戶服務全面升級,截至年末,擁有理財金賬戶客戶236萬戶,增長25.5%;客戶經理中擁有2,078名金融理財師,居國內同業領先地位。改進匯款業務功能,推出漫遊匯款、異地外幣匯款等新功能,2006年實現個人結算業務量8.52萬億元,增長19.3%。
2006年,銀行卡消費額、跨行交易量同業佔比繼續保持市場第一。年發卡量18,863萬張,增長29.9%;年消費額3,700億元,增長53.5%。其中,信用卡發卡量1,047萬張,年消費額1,050億元,為國內最大的信用卡發卡行。全年實現銀行卡中間業務收入32.28億元,增長37.6%。相繼推出2006世界盃主題卡、歐元信用卡、牡丹運通商務卡、牡丹銀聯卡等新產品,成為國內信用卡品牌最齊全的發卡行之一。

四、資金業務
2006年中國工商銀行境內機構累計融出人民幣資金43,256億元,累計融入人民幣資金4,542億元,受宏觀調控及新股申購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市場利率在相對較高水平上起伏。外幣方面,貨幣市場交易量達6,050億美元。
2006年中國工商銀行人民幣債券交易賬戶共完成交易量1.44萬億元,增長6.7倍,增長迅速。人民幣銀行賬戶債券投資余額26,171.83億元,增加4,414.52億元,無不良資產。其中中短期債券繼續保持主體地位,品種結構基本穩定。外幣債券投資余額277.93億美元,增加146.19億美元。
2006年新推出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全年代客外匯資金交易業務額1,954億美元,增長36.5%,其中,結售匯業務量1,462億美元,市場佔比12%,位居第二。人民幣記賬式櫃台債券交易量20億元,市場佔比47%,排名第一。

五、分銷渠道
中國工商銀行不斷優化網點資源配置,截至2006年末,在境內擁有16,997家機構,包括總行、30個一級分行、5個直屬分行、383個二級分行、29個一級分行營業部、3,068個一級支行、13,412個基層營業網點以及69個其他機構。其中基層營業網點包括3000多個理財中心。在境外擁有98家分行、子銀行、代表處和網點。
中國工商銀行通過互聯網、電話或行動電話、自動櫃員機和自助銀行中心,為公司和個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電子銀行服務。2006年末,電子銀行客戶數達4,984萬戶,增長42%;業務筆數佔全行業務總筆數的30.1%,提高了4.2個百分點;交易量45.2萬億,增長50.6%;業務收入6.93億元,增長64.6%。截止2006年末,個人網上銀行客戶數和企業網上銀行客戶數分別增長56.5%和86.2%,達到2,325萬戶和60萬戶,電子商務在線支付年交易額195億元,增長67.5%,網上銀行榮獲《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網路應用創新獎」、《環球金融》雜志「亞洲最佳投資管理企業網上銀行」稱號,第四次蟬聯該雜志評選的「中國最佳個人網上銀行」稱號;電話銀行業務推出了電話在線支付(BTOC)、代客交易等新產品,境內分行一體化電話銀行系統擴展到33家;自助銀行中心和自動櫃員機總數分別達到2,704家和19,922部,分別增長了84%和9%。

六、境外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業務遍及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在香港、澳門、新加坡、東京、首爾、釜山、法蘭克福和盧森堡設有分行;在香港、倫敦、盧森堡和阿拉木圖設有控股機構;在紐約、莫斯科和悉尼設有代表處。截至2006年末,境外機構達98家,與117個國家及地區的1,266家境外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境外分行和控股機構的資產總額達26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26%。
2006年12月30日,與印尼Bank Halim Indonesia股東簽署了收購協議,將收購該行90%的股份。本次收購是中國工商銀行完成的首次跨國銀行收購,也是第一次以收購方式進入國外市場。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工銀亞洲」)是中國工商銀行目前最大的境外業務主體,提供全面的零售及個人理財服務、全面的商業和企業銀行服務,在銀團貸款和結構性貸款方面扮演著香港市場領跑者的角色,並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全港主要商業地段和潛力地段的分行網路體系。截至2006年末,工銀亞洲總資產達1,463.92億港元,在其本身或其母公司在香港聯交所公開上市的香港注冊銀行之中,工銀亞洲的總資產排名第六,凈資產110.85億港元,2006年股東應占盈利為12.46億港元。

七、信息科技
中國工商銀行的信息科技體系進一步完善,應用產品不斷豐富,管理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信息系統運行安全穩定。2006年獲得《銀行家》「全球銀行網路應用創新獎」,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和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評選的「2006中國信息化建設年度優秀企業」。
按照業務線對核心應用系統進行重構,降低數據集中後的運行風險,同時加快了產品的研發速度。全年共完成應用類新項目開發173個,對原有項目功能優化365個。2006年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專利申請22項,其中2項專利申請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對網上銀行數據進行加密、認證方法」獲得了發明專利授權。截至年末,擁有的專利數量達到58項。
個人信貸管理、會計風險監控等系統在全行推廣完善,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水平不斷提高。
完成了海外數據集中系統的異地災備工程,海外分行首次實施業務級災難恢復應急演練。

八、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結構。
中國工商銀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建立了由本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組成的治理架構,形成了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高級管理層之間各司其職、相互協調、有效制衡的工作機制。董事會下設戰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提名與薪酬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等五個專門委員會;監事會下設監督委員會。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制定了股東大會對董事會授權方案和董事會對行長授權方案,調整董事會下設專門委員會的職責和成員結構,實行首席風險官制度,補選職工監事,制定了股票增值權計劃以建立健全公司激勵機制,積極探索與境內外投資者加強溝通和戰略合作的途徑,不斷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二)人力資源管理。
深化人力資源管理和激勵約束機制改革,構建以崗位為基礎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引入經濟增加值(EVA)和收益分享比例(GSR)理念,建立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繼續完善差異化薪酬體系;全面建立企業年金制度。2006年全行舉辦各級各類培訓班4萬期,194萬人次,人均受訓9.43天。開展了領導力培訓、金融風險管理師(FRM)人才培訓等項目,試行員工崗前培訓制度,投產開通了外網遠程教育系統。推進總行、分行機構改革,自上而下地啟動了全行部分主要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結構調整工作,重組了總行公司銀行業務、資金業務、風險管理、財務管理等職能部門。

九、風險管理
2006年中國工商銀行實施組織機構改革和風險管理流程再造,清晰分離了前、中、後台職能,設立了首席風險官,著力於構建相對集中和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
(一)信用風險管理。
深入推進信貸業務集約化經營管理,提高授信審批決策層次,構建獨立集中的信貸業務風險控制體系。繼續完善公司法人客戶信貸政策,從區域、行業、客戶、產品等方面實施差別化的信貸政策。積極推進小企業信貸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實施差別化的小企業信貸政策。完善個人信貸管理系統,啟動「個人信貸審批系統項目」,進一步強化個人信貸資產質量五級分類制度。對公司貸款資產質量實施12級分類管理,實現計算機系統自動初分。
(二)流動性風險管理。
將二級及以下分行的資金集中到一級分行進行全額集中配置管理,通過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引導分行調整資產負債期限結構。應用一系列參數每日監控流動性頭寸、全行現金、存放央行和其他銀行的現金以及其他生息資產的金額和結構,監控流動性比率以符合法規及內部要求。
(三)市場風險管理。
分離中台對市場風險敞口的監控功能與資金業務的前台交易。採用一系列利率風險管理的核心指標、利率敏感度缺口分析標准以及利率風險管理指引,建立適應市場化進程的利率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四)操作風險與內部控制。
不斷完善操作風險管理架構、制度平台和技術手段,在全行推廣實施《操作風險管理手冊》,2006年全行發案率及涉案金額控制在歷史最低水平。

J. 什麼叫做印花稅

你好,印花稅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訂立、領受具有法律效力的憑證的行為所征回收的一種稅。因采答用在應稅憑證上粘貼印花稅票作為完稅的標志而得名。印花稅的納稅人包括在中國境內設立、領受規定的經濟憑證的企業、行政單位、事業單位、軍事單位、社會團體、其他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個人。
目前股票交易印花稅已由雙邊徵收改為向賣方單邊徵收,收取成交金額的0.1%,由券商代扣,交易所統一代繳,支付給財稅部門。印花稅只有賣股票時才會收取,買股票不會收取,買賣場內基金、債券等交易都不收印花稅。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概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