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新加坡有什麼金融公司

新加坡有什麼金融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25 14:19:32

㈠ 請問新加坡有哪些銀行

目前,很多投資者們選擇在新加坡開戶的銀行主要有:星展銀行(DBS)、大華銀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等,國內可以直接遠程辦理,非常方便。

1、星展銀行(DBS)

星展銀行(DBS),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 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提供各種企業和個人銀行產品和服務,包括消費者銀行,資金和資本市場服務,資產管理,經紀服務,以及股權和債務融資。

2、大華銀行

大華銀行是東南亞第三大銀行,在19個國家設有500多個辦事處。它提供各種商業和個人銀行產品和服務,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相關服務,以及保險服務。

3、渣打新加坡

渣打新加坡(Standard Chartered Singapore)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之一,在70個國家擁有1200多家分支機構,90%利潤來自在亞洲業務。渣打銀行為企業和機構客戶提供貿易融資,現金管理,貸款,證券服務,外匯,債務資本市場和企業融資方面的服務,該銀行還通過私人銀行部門提供私人銀行服務。

4、匯豐新加坡

匯豐是一家香港/英國跨國金融機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之一。匯豐新加坡是一家合格的全方位銀行,提供各種銀行和金融服務,包括:零售銀行,財富管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私人銀行,保險相關服務,受託人服務,證券相關服務和資本市場服務。

5、花旗銀行新加坡

花旗銀行新加坡(Citibank Singapore)成立於1812年,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的銀行。目前,花旗銀行在160個國家/地區經營著2600多家分支機構。花旗銀行新加坡為客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除投資設施和存款賬戶外,花旗銀行還提供收費卡,抵押貸款和保險產品。


洋易達可為您提供銀行開戶、公司注冊、商標注冊等服務,如果您還有其他的疑問,可以繼續問我,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㈡ 全球四大金融公司在新加坡都有分公司嗎

肯定都有,新加坡好歹是東南亞金融中心

㈢ 新加坡為何成為金融中心

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產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已從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目前,新加坡擁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對新加坡經濟和確立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貢獻很大。然而就全球而言,僅在外匯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國界貸款(第10位)、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第13位)等三項排名較為靠前;隨著行業技術含量不斷增加,新加坡在上述領域的地位也正遭遇嚴峻挑戰。此外,亞太區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全球國際資本指數中的亞洲份額大為降低,亦使得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活動較為被動。

就地區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安全港地位已促進培育了理財產業的成長,但由於國內市場狹窄、企業文化衰落、區域經濟和金融產業前景黯淡等多種因素,使資金市場受到阻礙;同時,來自其他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時日已久,悉尼在押匯業務和電子化領域正形成自身獨特的小生境,而上海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逐漸獲得認可。
一、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挑戰-傳統板塊衰落區域內南北分隔 產業抓手匱乏
曾經驅使新加坡成為金融中心的傳統產業均已走向成熟,亞洲乃至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業早已翻天覆地,目前工作組提出不應再追求以增強國內競爭力的方式重整金融業,而應把目光放長放遠,尋求更多外部合作機遇。

1、傳統金融產業衰落
外匯交易和資本市場活動等傳統金融服務板塊在數量和地位上均呈下跌趨勢。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4月傳統外匯交易市場的日周轉量與1998年4月相比,已下跌了19%。歐元誕生、銀行業整合、電子經紀人功能不斷增強、國內市場過於狹小等多種因素導致了這種大幅下跌。由此可見,新加坡有必要尋求經濟增長的新外翼,力爭在朝陽板塊中重新開發特色競爭項目。

2、區域內南北分隔
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投資者較為中意,商業發展機遇充裕,北亞地區已逐漸崛起。隨著大中華市場的成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韓國企業重整浪潮的到來,進一步確立了投資者對該地區的信心。本地區原有的金融中心—香港、東京,以及未來可能的金融中心—上海,都將從北亞地區不斷增長的商業活動中獲益。相對而言,東南亞一直受到大批問題資產和壞帳等造成的後金融危機的困擾,近期的反恐戰爭進一步延遲了經濟復甦,這又對投資者投資北亞地區形成一定障礙。

新加坡金融業應利用北亞和東南亞兩地區出現的不同發展機遇,而各金融機構可在國外商業機構對大中華區域投資、對中國企業斥資,以及管理中國企業離岸資金等領域提供相關服務,還可為印度企業提供法律、技術和金融等領域的高效率基礎設施,協助其進行資金籌措和海外擴張。

3、挖掘獨具特色的產業抓手和小生境
面對上述挑戰,新加坡更需開拓新穎的產業抓手,減弱其地理依賴性,轉向依託技術和知識型經濟。長遠來看,正如瑞士業已成形的理財板塊和盧森堡的零售資金管理板塊,新加坡的新型產業抓手應能推動本地形成金融行業內地區或全球的小生境。新加坡國內的狹小市場也促進了以外部環境為主要目標的小生境政策,這應是一項更為妥當的長期戰略。由於金融服務業是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加坡在IT和市場基礎設施上的強勢條件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可促進新加坡在金融服務領域在新興經濟板塊內的競爭,提升知識為本的價值鏈。
二、金融服務業的遠景規劃-成為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
在亞洲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大背景下,加上新加坡作為商業和金融樞紐的競爭優勢,金融服務產業工作組為新加坡制定了下一階段的金融中心發展規劃:將新加坡定位於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具體目標為:開發金融服務產業,並形成地區和全球小生境,加大挖深其在金融產業活動中的產業深度和國際市場佔有份額;成為金融和輔助專才的學習、研究、工作和生活中心。
三、四大戰略驅動力
1、戰略驅動力之一:成為區域理財中心

理財服務是新加坡金融板塊保持良好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為了促使本地長期葆有作為個人理財中心的競爭力,必須在政治強勢、經濟穩定和產業管理規劃上開足馬力。同時,具前瞻性的立法和規章制度、反饋速度較快的政策框架、完備的輔助服務、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投資專家等對新加坡建設理財中心均十分重要。

建議1、鞏固政府在發展資產管理產業進程中的功能
建議2、增強新加坡作為知名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
建議3、重點關注資產集群的發展
建議4、發展輔助服務

2、戰略驅動力之二:成為區域/全球押匯處理中心

目前,全球范圍內尚未出現金融產業的押匯處理中心,但由於金融機構面臨削減成本和重返核心產業活動的與日俱增壓力,為此,他們盼望把押匯業務集中到商務成本低的地方,或外發委託。這將導致未來1-2年內新加坡流失大量後台工作崗位。雖然新加坡生產成本較高,但作為押匯業務中心,它仍擁有許多堅實的優勢,諸如世界級的電信與硬體基礎設施、眾多全球銀行的地區總部、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而又不斷優化的法規框架、堅實的高效押匯業務文化、受過良好英語教育的勞動力,以及蓬勃發展的IT產業等一系列因素可協助本地成為押匯處理樞紐。考慮到上述條件,新加坡應保留與追求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押匯業務,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建議5、成立區域/全球綜合押匯業務中心

3、戰略驅動力之三:成為亞太區風險管理中心

傳統保險業市場中,在解決突發風險和專業風險上仍十分欠缺,傳統的應急手段並不能對某些恐怖主義相關的風險事故做出積極應對。過去十年中,貸款交易、證券投資及其他風險轉移延伸產品帶來的新技術和新市場的額外風險接踵而至。新加坡應主要依託於資本市場日益成熟和國際金融機構集結的良好條件,將自身定位於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風險管理中心。
建議6、創設亞太區風險管理制度

4、 戰略驅動力之四:營造倍具吸引力的商業環境

建議7、強化政府部門和民間領域之間的合作往來
建議8、增強新加坡金融板塊中的國際份額
建議9、關注並提升教育培訓的驅動政策
建議10、增加新加坡本地教育培訓環境中的國際含量
建議11、進一步鞏固新加坡的稅收環境
建議12、為金融板塊提供一流置業環境

㈣ 新加坡有哪些金融中介機構啊

新加坡境內銀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公司治理指引

1、本公司治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適用於新加坡境內所有的銀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險公司(以下簡稱「金融機構」)。本指引旨在為銀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險公司尋求最佳的公司治理實踐提供指導。

2、本指引應與銀行法(第19章)和保險法(第142章)的相關條款、與兩法配套的相關的公司治理條例、新加坡金管局(簡稱「當局」)發布的書面指令、准則及其他指引等結合使用。

3、本指引附錄1的內容既包括適用於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准則2005》[1](簡稱「准則」),又包括監管當局制定的補充原則和指引(以斜體字標出),以體現銀行、保險業務自身的特點,即承擔的風險復雜多樣,對存款人和投保人負有責任。

4、金管局希望所有的金融機構盡最大可能遵守附錄1的指引。本指引將於金融機構在2007年1月1日或之後舉行完年度股東大會後開始生效。如果金融機構沒有舉行年度股東大會,則將於股東大會的法定舉行期滿日起實施。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機構,應在2007年1月1日以後舉行的股東大會的年報中披露其公司治理實踐、說明公司治理與指引的差距。沒有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機構應在其網站上披露同樣信息。為便於參考,附錄2提供了准則中披露的具體原則和指引。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指引的必要性

5、隨著全球化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業務環境越來越復雜,良好公司治理對於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經營至關重要。公司治理不薄弱會損害公眾對金融機構乃至金融體系、金融市場的信心。

6、在新加坡,公司董事要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促進公司發展。由於在經濟中重要的金融中介職能,以及保護存款人和投保人資金安全的需要,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通常比其他企業更為重要。

風險為本的監管和公司治理

7、金管局認為董事會在金融機構的成功運營中發揮重要作用。董事會的主要職責包括確定公司戰略、評估管理層業績、在可承受的風險水平下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同時防範利益沖突、協調各方對金融機構的利益訴求。因此,金融機構董事會的有效性是新加坡金管局風險為本監管的一條基本原則。雖然董事會可以委託管理層制定穩健審慎的政策並付之實施,但是董事會仍應承擔相應責任,董事會對金融機構所肩負的責任不容推卸。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董事會應承擔管理層的角色。管理層應當就金融機構的日常經營向董事會負責。

附錄1

董事會

董事會的職責

原則:

1、每一家公司必須有一個有效的董事會領導並控制公司。董事會應致力於公司的發展壯大,並與管理層一起為實現這一目標努力,同時管理層應向董事會負責。

指引:

1.1 董事會的職責:

(a)提供企業發展所需的領導能力、制定戰略目標、確保實現公司發展目標所必需的財力和人力;

(b)建立審慎、有效的控制體系以評估和管理風險;

(c)評估管理層業績;

(d)確定公司的價值與標准,確保公司了解和滿足對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1.2 所有董事必須從公司利益出發,客觀決策。

1.3 如果董事會將某項董事會事項的決策權委託給董事會下設的委員會,則應對此項委託進行披露。

1.4 董事會應定期舉行會議,在特殊情況下或董事們認為必要時也應召開會議。本指引鼓勵公司採取電話或電視會議的形式修改公司章程。公司的年報中應披露董事會和董事會下設委員會每年舉行的會議次數,以及每位董事的出席情況。

1.5 公司應制定內部指引說明需由董事會批準的事項,並明確需披露的、由董事會批準的重大交易的類型。

1.6 董事初次被任命時需接受適當的培訓(包括董事的職責以及如何履行其職責)。培訓應包括必要的入門項目,使新任董事熟悉公司業務和治理實踐。經常對董事進行深入的培訓,特別是相關的、新的法律、法規和不斷演變的商業風險方面的培訓,也同樣重要。

1.7公司應向每一位董事提供正式的任命文件,規定董事的義務和職責。

評述:

1.8 本指引鼓勵公司為新任董事提供會計、法律和具體行業等領域的培訓。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1.9 董事會應討論、批准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董事會還要負責金融機構管理層的聘用和解職。

1.10 董事會應以書面形式明確規定管理層的角色、職責、問責和報告關系。董事會對管理層的權力委託應當正式、明晰。

1.11 由於董事會設定的公司價值旨在促進並保持業務在高度的專業化水平上開展,這些公司價值應強調無論何時,不論是在內部交易還是外部交易中,包括存在潛在利益沖突的情況下,都要保持誠信、忠誠、行為適當。董事會監督金融機構有關強化公司價值的政策制定。

1.12 董事會應確保管理層制定促進員工公平執業、提升業務水平的政策和程序。此類政策應解決表述不恰當問題,特別是虛假的或誤導性的聲明和員工行為不當。對於保險公司,此類政策還應用於分銷渠道和索賠仲裁。

1.13 要有明確的投訴處理程序以確保所有的投訴得到專業、公正、迅捷、認真的處理。投訴處理程序應向顧客清楚闡明。

1.14 董事會應保存所有的會議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董事會組成與指引

原則:

2、董事會應強有力的、獨立,能夠獨立客觀地決策公司事務,尤其是不會受到管理層的影響。董事會的決策不應被個人或少數團體把持。

指引:

2.1董事會應強有力、獨立,獨立董事至少佔董事會的三分之一。「獨立」董事應與公司、關聯公司[2]、可能或有理由認為會干預自己決策的公司上層領導等不存在任何關系,並以公司的最佳利益出發進行獨立判斷。如存在以下關系,則認為董事為非獨立董事:

(a)董事現在或過去三個財務年度內的任何時間在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任職;

(b)董事有直系親屬[3]現在或過去三個財務年度內的任何時間在公司或其關聯公司擔任高級執行官並由薪酬委員會決定其薪酬;

(c)董事或其直系親屬現在或上個財務年度內除了領取董事會的薪酬,還在公司或其子公司領取薪酬;

(d)董事或其直系親屬現在或上個財務年度內是與公司或其子公司之間存在巨額支付關系的盈利性商業機構的大股東、合夥人(持股5%或以上)、執行官或董事。作為指導,任何財務年度內支付金額[4]超過200,000新元應被認為是大額支付。

2.2 上述關系並未包括所有情況,僅意味在這些條件下董事不能成為獨立董事。當以上關系至少有一種情況存在時,如果公司仍將董事視為獨立董事,應完全披露董事關系並有責任解釋視其為獨立董事的原因。

2.3 董事會應檢查其規模大小,估計董事人數對效率的影響,決定董事會的最佳人數以便於有效決策。董事會決定合適人數時,應當考慮到公司經營的范圍和性質。

2.4 董事會應該由綜合起來能夠具備多方面核心技能的董事組成,這些核心技能包括會計或財務、商業經驗或管理經驗、行業知識、戰略規劃經驗、客戶服務經驗和知識等。

2.5 非執行董事應當:

(a)對戰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b)評估管理層業績是否達到既定的目標,監督業績報告。

評述:

2.6 為更加有效地考核管理層,本指引鼓勵非執行董事在沒有管理層出席的情況下定期舉行會議。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原則:

3、公司高層應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董事會的職責和公司經營的執行職責分離,以確保權力平衡,不會過度集中於某一個人。

指引:

3.1 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簡稱「CEO」)原則上不得由一人擔任,以實現權力制衡,增強董事會獨立決策的職責和能力。董事長和CEO的職責應明確分離,並經董事會同意後以書面形式闡明。此外,如果董事長和CEO存在關聯關系(如注釋3定義的直系親屬),公司應予以披露。

3.2 董事長應當:

(a)領導董事會有效發揮作用並確定討論事項;

(b)確保董事獲得准確、及時、清晰的信息;

(c)確保與股東之間的有效溝通;

(d)鼓勵董事會和管理層融洽相處;

(e)幫助非執行董事有效開展工作;

(f)鼓勵執行董事和非執行董事融洽相處;

(g)提升公司治理標准。

以上職責旨在提供指導,並沒有囊括董事長的所有職責。

評述:

3.3 如果董事長和CEO由同一人擔任、或董事長和CEO有親屬關系、或董事長和CEO同處管理層之中,公司可以任命一位獨立非執行董事為首席獨立董事。如果股東們關心的問題通過董事長、CEO或財務董事等正常渠道無法解決,或不適合通過上述渠道溝通,則可向首席獨立董事反映。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董事會成員

原則:

4、新董事的任命要有正式、透明的程序。

指引:

4.1 公司應成立提名委員會向董事會推薦所有董事的任命。提名委員會至少由三名董事組成,其大部分成員,包括主席在內,應為獨立董事。此外,提名委員會主席不應由大股東(在公司中的投票權不少於5%)或與大股東有直接關聯[5]的董事擔任。提名委員會的成員構成應在年報中予以披露。公司必須制定書面條款規定提名委員會委員的職責。

4.2 提名委員會根據董事??如適用,也包括獨立董事??的貢獻和業績(如會議出席、准備、參與、公正等方面表現)履行再提名的職責。所有董事應定期申請再提名和再選舉,並且至少每三年舉行一次。

4.3 參照指引2.1的規定和其他重要因素,提名委員會應每年裁定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根據指引2.2的規定,當指引2.2中所列的關系至少有一種存在時,如果提名委員會仍視該董事為獨立董事,則公司應予以披露。即使董事不存在指引2.1中所列的任何關系,提名委員會也有權裁定該董事為非獨立董事。

4.4 如果董事在多家公司董事會任職,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每一家公司的事務。提名委員會決定董事是否有能力或在充分履行作為公司董事的職責。公司應制定內部指引,解決董事在多家公司董事會任職帶來的時間沖突問題。

4.5 應披露選舉和任命董事會新成員的過程。包括披露尋找和提名的過程。

4.6 董事的重要信息應在年報中披露,如學術和專業資質、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持股情況、在董事會任職情況(是董事還是董事長)、首次任命為董事的時間、上一次再度當選董事的時間、現在和過去三年內在其他上市公司擔任董事、董事長或其他職務的情況等。此外,公司治理年度披露中應列明董事是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或是提名委員會認為的獨立董事。進行選舉或再選舉的董事名單應附有詳細的說明和信息,以保證股東在了解情況後作出決策。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4.7 在審查提名時,提名委員會應確保被提名人有資格、有能力擔任相應職務。提名委員會應保存所有的會議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4.8 為了確保公司領導層的連續性,董事會應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的繼任計劃。

董事會業績

原則:

5、要正式評估董事會的整體有效性,以及每一位董事對董事會有效性所做的貢獻。

指引:

5.1 所有公司的董事會都要做到,由提名委員會根據程序評估董事會的有效性和各位董事對董事會有效性的貢獻。評估程序應在年報中予以披露。

5.2 提名委員會決定如何評估董事會業績並提出客觀的業績評估標准。業績標准可以參照同行業水平,並應得到董事會批准,並應重點關注董事會如何提升了長期股東價值。業績評估標准不得隨意變更,如確需更改,董事會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5.3 除了董事會提出的相關業績標准,業績評估還應考慮過去五年內與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和同行業基準指數相比,公司股票價格的走勢。

5.4 個人評估旨在評估每一位董事是否盡職與恪守承諾(包括出席董事會和董事會下設委員會會議的承諾和其他職責)。董事長應根據業績評估採取相應行動,如有必要,在與提名委員會協商後,向董事會提名新的董事或勸說董事辭職。

評述:

5.5 其他一些業績評估標准包括資產收益率(ROA)、股本收益率(ROE)、投資收益率(ROI)和經濟增加值(EVA)等指標在較長時間內的表現。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5.6 提名委員會提議的業績標准應包括制定戰略方向、實現戰略目標、提升風險管理和加強內部控制等定性考評內容。業績評估標准應體現董事會保護存款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職責。

信息的獲取

原則:

6、為履行職責,董事會成員應在董事會會議之前及持續獲得完整、充分、及時的信息。

指引:

6.1 管理層有責任向董事會提供完整、充分、及時的信息。僅靠管理層主動提供的信息是不夠的,董事為履行其職責可要求管理層進一步提供更多的信息。董事會應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公司高級管理層獲取信息。

6.2 所提供的信息應包括呈報董事會事項的背景和介紹、披露文件、預算、預測和月度內部財務報表等文件。預算的執行與先前的預測如有重大偏差,應予披露並加以說明。

6.3 董事應有多種渠道獨立接觸公司董事會秘書。要明確規定公司董事會秘書的職責,包括確保董事會議事程序和相關法律法規得到遵守。在董事長的領導下,董事會秘書要確保董事會、各董事會下設委員會、高級管理層和非執行董事之間信息交流通暢,必要時還應為董事入門提供便利並協助董事會的專業化發展。公司董事會秘書要出席董事會的所有會議。

6.4 公司董事會秘書的任免需經董事會通過。

6.5 董事會應制定相關程序,使董事,不論是個人還是全體,可以獲得獨立的專業咨詢意見,以幫助董事履行職責。如有必要,應由公司負擔此類咨詢費用。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6.6 管理層要向董事會提供經營中可能面臨的所有重大風險的信息,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和操作風險。

薪酬

薪酬政策的確定程序

原則:

7、要有正式、透明的程序確定管理層和董事薪酬政策。董事不得參與決定自己的薪酬。

指引:

7.1 董事會應設立薪酬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應全部由非執行董事組成,其大部分成員,包括主席在內,應是獨立董事。目的是將可能發生的利益沖突減至最小程度。

7.2 薪酬委員會負責向董事會提出薪酬方案的建議,並為每一位董事和CEO(或相同級別的執行官)制定具體的薪酬計劃。薪酬委員會的建議需得到董事會全體通過。薪酬委員會應該考慮到各種薪酬,包括但不限於董事的費用、工資、補助、獎金、期權和實物津貼等。薪酬委員會還要檢查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

評述:

7.3 如有必要,薪酬委員會應徵求公司內部或外部專家對董事薪酬的意見。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7.4 董事會應確保薪酬政策與金融機構的戰略目標和公司價值保持一致,不會使金融機構目標和董事、高級執行官利益發生沖突。

7.5 薪酬委員會應保存所有會議的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薪酬水平和結構

原則:

8、薪酬水平應適當,可以吸引、挽留並激勵公司所需董事成功經營,但是也要避免薪酬支付過多。執行董事大部分薪酬應該與公司和個人的業績掛鉤。

指引:

8.1 設計與業績相關的薪酬時,應使執行董事的利益與股東利益一致,並與公司和個人業績掛鉤。應該有恰當的方法評估執行董事的業績。

8.2 非執行董事的薪酬應當與其貢獻水平相一致,體現其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作為一名董事的責任。非執行董事的薪酬不能過高,以免影響其獨立性。

8.3 所有的執行董事應在其聘用合同中規定一個固定的任期。不論如何,聘用合同不得過長或者附加過於繁瑣的免職條款。薪酬委員會要審查董事聘用合同提前終止的薪酬承諾。薪酬委員會應當公正,不應對業績差的人員進行獎勵。

8.4 鼓勵實施長期激勵機制。薪酬委員會要審查董事是否有資格享受長期激勵機制。要認真權衡長期激勵機制的成本與收益。股票、期權或其他形式的遞延薪酬通常應在一定期限後才能賦予。強烈建議採用每年部分行權的機制。考慮到行權成本和相應稅收,鼓勵董事在行權期後繼續持有股票。

評述:

8.5 在制定薪酬方案時,公司應當考慮本行業及其他同類公司的薪酬水平。公司應當慎重進行此類比較,以防薪酬增加而業績卻沒有相應提高。

8.6 聘用合同中的通知期不得超過6個月。如果從外部聘用的新董事需要更長的通知期,在首次通知期之後應減少至6個月甚至更少。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薪酬披露

原則:

9、必須在公司年報中明確披露薪酬政策、薪酬水平和結構、確定薪酬的程序。信息披露應有助於投資者了解支付給董事和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與業績之間的關系。

指引:

9.1 公司每年應向股東報告公司董事和至少前五名不擔任董事的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薪酬年度報告應成為公司董事年度報告的一部分或以附錄的形式報告,並應成為向股東報告公司薪酬事項的主要渠道。薪酬委員會委員也要在報告中列出。

9.2 報告應列出薪酬在250,000新元區間的董事和至少前五名不擔任董事的高層管理人員名單,並以百分比形式具體列出每一位董事的基本工資、績效獎金、實物津貼、股票期權和其他長期激勵計劃。作為最佳治理實踐,建議公司完全披露每位董事的薪酬。

9.3 為保持透明度,報告應披露董事或首席執行官直系親屬[6]且收入超過150,000新元的員工的薪酬。可以不披露該員工的姓名,但需清楚說明該員工與哪位董事或首席執行官存在親屬關系。

9.4 報告應詳細說明員工持股計劃,以便股東評估對公司投資的收益和成本。應披露員工持股計劃的重要條款,包括可能給予股票的數量、評估股票期權價值的方法、期權的執行價、行權價是按市場價還是授予日價、行權日的市場價、行權期和採用特定期限的理由。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問責和審計

問責

原則:

10、董事會對公司業績、市場地位和前景的評估應全面且易於理解。

指引:

10.1 董事會公布的中期報告、其他一些對價格敏感的報告、向監管當局報送的報告中(如有要求),也要包括董事會對公司業績、市場地位和前景的評估,評估應全面且易於理解。

10.2 管理層要向董事會所有成員提供對公司業績、市場地位和前景的月度評估,評估應全面且易於理解。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審計委員會

原則:

11、董事會應設立審計委員會,並以書面形式明確規定其權力和職責。

指引:

11.1 審計委員會至少應由三名董事組成,全部都須是非執行董事,其大部分成員,包括主席在內,應是獨立董事。

11.2 董事會應確保審計委員會委員有資質履行職責。由於董事會決策時會依賴審計委員會的專業性,審計委員會至少應有兩名成員是會計和財務管理方面的專家或具有相關經驗。

11.3 審計委員會有權調查授權范圍內的任何事項,並完全有權要求管理層全力合作,完全有權邀請任何董事或執行官參加其會議,完全有權獲得合理的資源以充分履行其職責。

11.4 審計委員會的職責:

(a)檢查審計的范圍、結果和成本效率,檢查外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如果審計機構同時為公司提供大量的非審計業務,則審計委員會應檢查這些業務的性質和程度,在保持客觀性和收費之間尋求平衡;

(b)檢查重要的財務報告和決策,確保公司財務報表和任何與公司財務業績有關正式聲明的真實性;

(c)根據指引12.1,檢查公司內部控制情況;

(d)向董事會推薦外部審計機構的任命、再任命和解聘,批准外部審計機構的薪酬和工作條款。

11.5 審計委員會應在沒有公司管理層出席的情況下,每年至少與外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師會面一次。

11.6 審計委員會每年要檢查外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11.7 審計委員會應評估有關安排,通過此種安排,公司員工可表達對財務報告或其他事項不當的擔心。審計委員會要確保對上述事項進行獨立性調查並相應採取行動的安排必須到位。

11.8 董事會應在公司年報中披露審計委員會成員名單和委員會的具體活動。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11.9 審計委員會應保存所有會議的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內部控制

原則:

12、董事會應確保管理層建立穩健的內部控制體系以保護股東投資和公司資產。

指引:

12.1 審計委員會應檢查管理層制定的公司內部財務控制、操作與合規控制、風險管理政策和體系(統稱「內部控制」)。審計委員會每年應至少檢查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一次。檢查可以由內部會計師和(或)注冊會計師執行,如果注冊會計師同時擔任公司的外部審計師,審計委員會應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不會因其與公司的其他重要關系而受到影響。

12.2 董事會應在公司年報中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包括財務、操作、合規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內部審計

原則:

13、內部審計部門應獨立於所審計的業務。

指引:

13.1 盡管內部審計師需要向CEO負責,但更主要的是向審計委員會主席負責。

13.2 內部審計師必須達到或超過國家或國際認可的專業機構制定的執業標准,包括內部審計師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制定的內部審計執業標准(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

13.3 審計委員會應確保內部審計機制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持,在公司內得到足夠的重視。為避免引起疑慮,內部審計可以由內設部門實施,也可以外包給聲譽卓著的會計或審計機構,還可以由擁有內部審計師的大股東、持股公司、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實施。

13.4 審計委員會應確保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內部審計。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13.5 內部審計師的職責范圍應當清晰界定,適合金融機構現在或將要面臨的風險,包括新產品和新業務帶來的風險。

13.6 內部審計師的職責包括以下方面:

(a)評估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程序的可靠性、完善性和有效性。

(b)確保金融機構內部控制能夠帶來迅速、准確的交易記錄和資產安全。

(c)決定金融機構是否符合法律法規並堅持遵守既定政策,管理層是否採取必要措施解決內控中的不足。

13.7 內部審計師在必要時可以與審計委員會、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接觸,並有權獲得信息和說明。

13.8 審計委員會應制定必要的程序確保內部審計師的建議得到及時的處理。要密切關註明顯的例外和重大建議。

13.9內部審計負責人的任命、辭職和開除應經審計委員會批准。

與股東的溝通

原則:

14、公司應定期、有效、公平地與股東進行溝通。

指引:

14.1 公司應定期傳達相關信息,收集意見,解決股東關心的問題。公司應盡可能詳細、具體、有針對性地披露信息,力戒陳詞濫調。

14.2 公司應及時披露信息。如果由於疏忽只向特定群體披露了信息,公司應盡快地向其他全部股東披露同樣信息。可以使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披露信息。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原則:

15、公司應鼓勵較大股東參加年度股東大會,並允許股東有機會就影響公司的各項事務發表意見。

指引:

15.1 股東應有機會有效參加年度股東大會並參與投票。應允許股東在場或缺席投票。建議在公司章程中制定適當條款規定,如果股東同意,可以通過信件、電子郵件、傳真等方式進行缺席投票。

15.2 年度股東大會應就每一項重大問題分別形成決議。除非決議之間相互關聯並形成一個總體方案,否則公司應避免出台「一攬子」決議。如果推出「一攬子」決議,公司應說明原因和重大意義。

15.3 審計、提名和薪酬委員會的主席應出席年度股東大會,幫助解決問題。外部審計機構也要出席會議,解答股東有關審計的實施、審計報告的准備和內容等方面的詢問。

㈤ 新加坡金融it還是純it好找工作

新加坡IT薪酬范圍大概如下(月薪,新加坡幣對人民幣為1:5):
Junior Developer/Programmer/Engineer/Consultant (初級):2.5K – 5K新幣,平均值3.5K。
Developer/Programmer/Engineer/Consultant (中級):3K – 8K新幣,平均值4.5K。
Senior Developer/Programmer/Engineer/Consultant (資深) :4K – 12K新幣,平均值6K。
Tech Lead (技術組長) :4K – 15K新幣,平均值7K。
Manager (項目經理) :5K – 15K新幣,平均值8K。
Architect (架構師):5K – 18K新幣,平均值8K。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薪酬體系、福利制度以及年終獎,一般新加坡公司年底會有2~6個月的年終花紅。另外,新加坡的稅是非常低的,遠低於歐美、澳洲以及中國。

㈥ 新加坡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那麼注冊新加坡公司有哪些

注冊新加坡公司所需材料
1、公司名稱:新加坡公司名稱必須是英文名,目前不接受中文名注冊;
2、注冊地址:新加坡公司必須提供一個新加坡本地的注冊地址, 如注冊地址有更改,必須在14天內通知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制局;
3、營業范圍:新加坡公司最多可以選擇2個營業項目;
4、注冊資本:新加坡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從1元新幣起,最高沒有上限。新加坡公司通常對注冊資本的繳足無嚴格的時間期限,且不徵收印花稅。注冊資本可以為新幣,也可以為其他常用外幣;
5、第一個財務年度截止日期:新加坡公司的第一個財務年度不能超過18個月;
6、股東身份證(或護照)復印件、股份比例以及董事身份證(或護照)復印件;
7、公司法定秘書:任何公司在成立6個月內,必須委任一名公司秘書。
以上材料可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您!

㈦ 有哪些企業已經在新加坡經營投資,求人解答

請你登陸「聯系新加坡」www.contactsingapore.sg/查詢。

Contact Singapore, an alliance of the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and Ministry of Manpower.(由新加坡政府授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人力部共同成立的聯盟)。

負責新加坡與海外建立聯系,並且協助他們到新加坡工作、投資和生活。

聯系新加坡積極為新加坡本地企業、僱主和專業人士牽線搭橋,為本國支柱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聯系新加坡與投資者攜手合作,協助他們在新加坡進行投資與拓展業務。

㈧ 新加坡金融專業院校有哪些

新加坡會計學院
專業設置: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認證()
英國會計師認證(CAT)
CFA特許金融分析師(美國)
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是全球投資金融業最受推崇的尊銜,由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學院(CFA Institute),一個非盈利及投資學權威機構,來主辦及授證。

CFA有三級考試考試覆蓋廣,深,科目包括職業操守,數量分析,財務會計,經濟學,企業財務,投資評估,固定收益投資分析,金融衍生工具投資分析,投資分配組合等。學生通過三級考試之後, 需要積累3年投資相關經驗, 就可以被授予特許金融分析師稱銜。全球共有大約68000 CFA 持有者,中國還是屈指可數。

CFA稱銜被世界公認,是金融投資界優越成就的象徵。全球性大企業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都對CFA 持有者高度重視,高薪聘請。新加坡作為亞洲金融中心, 很多國際投資銀行都把此作為其亞太區域總部,例如: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CSFB),巴克雷斯銀行(Barclays), 等等。中國經濟騰飛,金融業崛起,更急需CFA持有者之類的高級金融專業人才。很多CFA考生都把其作為跨入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的第一步。職業選擇包括證券分析,投資銀行,風險管理,金融分析,財務總監等。
學生入學程度要求:
大學本科及更高學歷的人員; 沒有大學本科學歷卻已擁有4年專業工作經驗的人員。

新加坡管理大學

新加坡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中西方文化的交匯點。SMU是新加坡三所公立大學之一,是新加坡政府聯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精心打造的國際一流商科、社會學科類高等學府,其商學院在現代金融有很很強的教學科研實力。
SMU的應用金融碩士學制兩年.

㈨ 在新加坡投資當地都有什麼公司類型,如何在新加坡上市

1、私人有限公司

私人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所有公司類型中最受歡迎的商業實體。與獨資企業和有限責任合夥公司不同,私人有限公司的股東和董事具有單獨法人地位,他們對公司的債務和損失負有有限責任。由於私人有限公司的名稱通常含有「Pte Ltd」或「Ltd」的字眼,因此在西方國家,這種公司類型被稱為「有限公司」。而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注冊的首3個估稅年,其獲得的首個10萬新幣利潤稅率為4.25%,接下來的20萬新幣利潤,則能獲得50%的稅務豁免。

2、有限責任合夥企業

有限責任合夥企業,是合夥與私人有限公司的完美結合,能讓經營者獲得更大的靈活性。公司的創立人既是合夥人,也有單獨法人身份。這種模式最常見於提供專業服務的個體,如律師、建築師、會計師和管理顧問。所有新加坡公民、居民、就業准證持有者,都可以注冊有限責任合夥企業。同時外國人士和公司也可以注冊有限責任合夥企業,但必須委任一名新加坡居民擔任經理。

3、獨資企業

獨資企業是最簡單的商業實體,這類企業只有一個所有者,因此該人士對企業運營和控制擁有絕對自主權,但也需要對企業的所有資產和債務承擔無限責任。與其他商業實體一樣,新加坡公民、居民、就業准證持有者,都可以注冊獨資企業。外國人士和公司也可以注冊獨資企業,但必須委任一名新加坡居民擔任經理。

㈩ 新加坡有哪些保險公司

保險經紀公司(授權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ABLE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AETNA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AMSPEX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ANDA INSURANCE BROKERS (S) PTE LTD
ANIKA INSURANCE BROKERS & CONSULTANTS PTE LTD
AON CONSULTING (SINGAPORE) PTE LTD
AON SINGAPORE PTE LTD
ASSOCIATED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AVA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AWG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CONRAD & SONS RISK SPECIALISTS PTE LTD
DC WILLIAM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EXCELSUS (FAR EAST) PTE LTD
GALAXY INSURANCE CONSULTANTS PTE LTD
GATES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H TEAM INSURANCE BROKERS & CONSULTANTS PTE LTD
HL SUNTEK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IC FRITH (ASIA PACIFIC) PTE LTD
INSPRO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ITI SOLUTIONS PTE LTD
JACKSON CLARK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JARDINE LLOYD THOMPSON PTE LTD
J.B. BODA & CO.Pte. Ltd.
KIM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LEADENHALL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MACS-UIB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MAGNETRON INSURANCE & FINANCIAL SERVICES PTE LTD
NEWSTATE STENHOUSE (S) PTE LTD
NSM SERVICES PTE LTD
OCW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ORIENTAL SPECIAL RISK SERVICES PTE LTD
PACIFIC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PAN RESOURCES PTE LTD
PRUDENT BROKERS PTE LTD
SEA AND LAND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SEABANC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SIME DARBY INSURANCE BROKERS (SINGAPORE) PTE LTD
STERLING KNIGHT (PTE) LTD
TAN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TARGET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TIMES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WILLIS (SINGAPORE) PTE LTD
WILLY INSURANCE BROKERS PTE LTD

普通險保險公司(授權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Ace Insurance Limited
Allianz Insurance Company of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American Home Assurance Company
MSIG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Axa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China Insurance Co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Coface S.A.
Cosmic Insurance Corporation Limited
Ecics Limited
EQ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Euler Hermes Kreditversicherungs- Ag
Euler Hermes UK PLC
Federal Insurance Company
Financial Security Assurance Incorporated
First Capital Insurance Limited
Groupama Transport Singapore Branch
India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InterGlobal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Singapore Branch)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surers Private Limited
Liberty Insurance Pte Ltd C/o Liberty Mutual
Lion City Run-Off Private Limited
Lloyd's of London C/o Lloyd's of London (Asia) Private Limited
Lonpac Insurance Berhad
Mayban General Assurance Berhad
Mitsui Sumitomo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Nipponkoa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Overseas Assurance Corporation Ltd
Overseas Union Insurance Limited
QBE Insurance International Limited
Royal and Sun Alliance Insurance (Singapore) Limited
SHC Capital Limited
Shenton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ingapore Aviation and General Insurance Company Private Limited
Sompo Japan Insurance Company (Asia) Private Limited
Standard Steamship Owners' P&I Association (Asia) Limited C/o Charles Taylor Mutual Management (Asia) Private Limited, The
Swisscare Insurance
Tenet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Through Transport Mutual Insurance Association (Eurasia) Limited C/o Thomas Miller (South East Asia) Private Limited
TM Asia Insurance Singapore Ltd
Tokio Marine and Fire Insurance Company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The
United Overseas Insurance Limited
U.K. Mutual Steam Ship Assce Association (Bermuda) Limited C/o Thomas Miller (South East Asia) Private Limited
Wing On Fire and Marine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The
Xl Capital Assurance Incorporated
Zurich Insurance Company (Singapore Branch)

人壽保險公司(授權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NTUC Income Insurance Co-operative Limited Private Limited
TM Asia Life Assurance Society Limited
AXA Life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China Life Insurance (Overseas) Company Limited
Great Eastern Life Assurance Private Limited
Manulif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Transamerica Life (Bermuda) Ltd.
UOB Life Assurance Limited

綜合保險公司(授權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ssurance Company Limited
Aviva Limited
Great Eastern Life Assurance Company Limited, The
HSBC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NTUC Income Insurance Co-Operative Limited
Overseas Assurance Corporation Limited
Prudential Assurance Company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受限保險公司
Alps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Amcor Insurances Private Limited
Asia Sunrise Company Private Limited
Austal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BG Insurance Company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Bluewell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Castle Pacific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Cementhai Captive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Challenge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Corrvas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Creare Private Limited
Crescent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CSR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Cygnus Re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C.F.H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Engineering Insurances Private Limited
Evergreen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FGL Insurance Company Private Limited
GF 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Services Private Limited
Imperium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Inno Re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Insurance Company of Trinet Asia Private Limited
Lion Nathan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LMI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Macquarie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Medical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Metals and Minerals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MIA Risk Services Private Limited
Mimsure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Nautilus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New Marble Insurance Company Private Limited
Newcrest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Newmont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Northern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Nufarm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Onesteel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Opal Insuranc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Pathfinder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PSA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QLS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aint George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anco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anro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easure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mit Insurance Company Private Limited
Southern Cross Insurances Private Limited
Southern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teelcap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Stockland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Suncorp Metway Risk Management Private Limited
S.C.C.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Tenix Insurance Company Private Limited
Toyota Tsusho Re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Transport Security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Unimax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Wembley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Westminer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Woolworths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Zinifex Insurance Private Limited

專業普通保險 (再售險)公司
Asean Reinsurance Corporation Limited
Asia Capital Reinsurance Limited
AXA Re Asia Pacific Private Limited
Converium Limited Regional Reinsurance Branch Office
Copenhagen Re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The
Equatorial Reinsurance (Singapore) Limited
Everest Reinsurance Company
Fund American Re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Korean Reinsurance Company
Mitsui Sumitomo Reinsurance Limited
Odyssey America Reinsurance Corporation
Reliance National Asia Re Private Limited
R&V Versicherung Ag
Singapore Reinsurance Corporation Limited
Sirius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Corporation
Sun Alliance and London Insurance PLC
Toa Re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The

人壽(再售險)公司
Scor Global Life
Tokio Marine Nichido Retakaful Private Limited

綜合再保險公司
Allianz SE Reinsurance Branch Asia Pacific
Cologne Reinsurance Company PLC
Muenchener Rueckversicherungs Gesellschaft
Partner Re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Scor Reinsurance Asia-Pacific Private Limited
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Xl Re Limited

閱讀全文

與新加坡有什麼金融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